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避风险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避风险的措施范文1
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包括的内容大致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财务风险将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危机,首先是财务危机,所以做为一名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较多,从宏观角度来看有经济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及企业自身机制对筹资和投资的影响;金融市场因素,主要是指金融市场的发育完善程度以及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因素,如政治是否稳定、有关法律如何变化等。
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收益分析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
二是在经营收益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
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对这三个层次的收益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财务风险。
这其中分三种情况:
一是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说明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是如果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收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若问题严重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必须十分警惕;
三是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这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说明企业财务危机已很难避免。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1)建立风险责任制。企业主管领导对单位经营风险要负总责,注重风险管理,重点把握重大财务收支决策。
(2)发挥总会计师的监控作用,防范财务风险。总会计师作为第一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财务管理是总会计师的重要职责。要严格履行《总会计师条例》,注重调查研究,参与重大经营决策,完善财务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3)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控制贷款和担保规模。
(4)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察约束机制,认真审查签证制度,经济合同须经合同管理部门和法律咨询单位审查签证后,才能加盖合同章。要严格签约资格,严格法人委托制,严禁无授权、无资格签约。
2.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分析来完成。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贷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企业危机,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同时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从资产获利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从偿债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息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
从经济效率分析,监测的指标有:
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
从发展潜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
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
3.决策程序和方法科学化
在财务活动过程中,要严格领导决策制度和程序,规范财务行为,防止企业因违背经营原则导致决策失误,使企业遭受损失。同时,要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
4.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取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控制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
从筹资角度来讲,企业要正确选择筹资方式,选择标准是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合理确定财务结构,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控制负债经营风险。
从投资角度来讲,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成正比,投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应加强可行性研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
从资金回收角度来讲,应收账款占用额大,影响资金周转,是造成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关键是在签订合同之前,树立风险意识及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应收款账款管理体系,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应收账款。
规避风险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防范
一、商业医疗保险的特殊性
相对于一般的保险产品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表现为保险服务过程涉及到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三方。投保人(被保险人)通过向保险人缴纳保险费而获得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保险人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对医疗机构进行补偿,医疗机构则通过向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而获得保险人的补偿。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处于同一个医疗服务和保险运行系统当中。一方面,保险人、医疗机构均以保障被保险人(病人)的医疗需求为社会目标;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各自的生存与发展,以利润(或价值)最大化为内在的经济目标,产生相互利益制约。商业医疗保险独特的市场关系,使得保险人除与被保险人关系紧密外,与医疗机构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在保险公司没有介入之前,医患矛盾可谓由来已久。在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收入与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相联系的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医生给患者开大处方、小病大医的情况司空见惯。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医生和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不同的信息层面上。病人对医疗诊断和治疗,与医生相比显然知之甚少,而医疗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病人不可能冒生命危险对医生的诊断治疗方案提出质疑。从表面上看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医院以及医疗处理方案。而事实上,病人在就诊时往往只能任医生摆布。另一方面,医生既是患者的顾问又是医疗服务提供者,这种双重角色是一个矛盾。医生不可能完全从患者利益出发提供治疗方案,医生在决定提供哪种治疗方案上存在经济利益。当病人缺乏医疗知识时,医生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利用其特殊身份,创造医疗服务的额外需求。
医疗保险的介入,改变了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关系,切断了医患双方直接的经济联系,大大化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患者不太在乎医疗费用的多少,医院也没有了财路变窄的危机,患者和医院都皆大欢喜。可事实上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将大部分转移到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介入使得医疗服务双方的直接经济关系消失或退居次要地位,而保险人和医疗机构、被保险人的经济关系上升到了主导地位。此时保险公司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外行,作为支付医疗服务费用的第三方,不仅要控制医疗机构的过度服务行为,而且还要面对众多的被保险人在投保之后滥用医疗服务的现实,以及医患双方合谋骗取保险赔偿的可能。所以,保险公司介入医疗保险领域,表面上是解决了医患双方的矛盾,而事实上只是把原来的双方交易关系演变成了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医疗机构的三方关系,这只是矛盾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二、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
(一)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可以分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事前道德风险是指投保后,被保险人受伤或生病之前,他们可能会以一种更为危险的方式生活。例如,被保险人将更有可能抽烟,或者继续保持更易患病或受伤的生活方式。当然这种道德风险在医疗保险领域并不是特别明显,毕竟人的身体(或生命)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一个理性的人是不会因为投保而不在乎自己的健康的,因此,本文将事前道德风险忽略不计。事后道德风险是指被保险人患病或受伤以后,对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事后道德风险在医疗保险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服务付费方式下的医疗保险意味着投保人患病时基本不承担医疗费用。结果,在不需要特别关注成本的情况下,投保人倾向于要求更多的医疗服务,使得医疗费用极度膨胀。
来自被保险人的事后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1)医疗服务消费的选择性问题。一般来说,疾病发生之后,使患者恢复健康的治疗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这要取决于医生的偏好和患者个人的意愿,就患者个人而言,当然都希望在医疗保险的赔付限额之内享受尽可能多的医疗服务,而且我国有不少投保人有“如果缴了费,用不完赔付额度就吃亏”的想法。所以被保险人往往放弃“便宜”的治疗方案而选择“昂贵”的治疗方案。事实上,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非越贵越好。这种形式的道德风险对于医疗费用的影响非常大。(2)被保险人的保险欺诈行为。在商业医疗保险领域,保险欺诈率一直居高不下,被保险人故意制造假门诊、假住院来骗取保险公司的赔付,给保险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在理赔的时候不易得到医疗机构的配合,取证调查困难,难以制止被保险人骗取保险赔付的行为。
(二)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
来自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行为,也就是“小病大医”和“开大处方”等随意加大医疗费用的行为。从经济利益驱动分析,医疗机构和保险人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在传统的按实际服务收费制度下,医疗机构的收入与它提供服务的多少成正比,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医疗机构自然愿意提供更多、更昂贵的医疗服务。很显然,这和保险人控制被保险人过多的滥用医疗花费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来自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三方支付”的制度设计有关,也就是医疗服务的费用不是由被保险人直接支付,而是由保险人来买单。从心理上来讲,患者(被保险人)和医生在交易过程中的感受都是“免费的”。从被保险人的角度来看,在保险赔付额度范围之内,接受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从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在被保险人出现过度消费的同时,医生及其所在医疗机构都能够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这样的机制下,被保险人的过度消费和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都是一种必然。在“第三方支付”制度下,医生事实上既是被保险人的人,也是保险人的人,在这复杂的三角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人根本无法全面掌握被保险人的健康信息和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加上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保险人很难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行为。
三、商业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防范
(一)投保人道德风险的防范
遏制投保人道德风险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医疗服务费用的共付制。当参保者分担了部分医疗费用后,相应也加强了其医疗费用成本意识,促使其关注医疗费用,合理有效地使用医疗服务。而且,参保者对医疗服务的理性消费客观上也形成了一种对医疗机构道德风险的制约机制。具体操作上可采用免赔条款、共保条款和保单限额等方法。通过医疗服务费用的共付制将风险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进行合理分担,可以有效降低投保人产生道德风险的程度。
(二)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防范
目前,医疗费用的控制已经是世界性的难题,而在所有导致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中,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从付费的时间上来看,可分为预付制和后付制。虽然预付制可以降低医疗服务机构的道德风险,但也有不足。另外保险公司通过对医疗机构提供给病人的医疗服务的审查,可以减少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对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全过程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医疗服务机构道德风险的产生。
在医疗机构道德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上,笔者认为最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借鉴国外的经验,改变我国目前的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建立和发展管理型医疗保险模式。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是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目前采用的经营模式。所谓买单式医疗保险就是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后被保险人到医疗服务提供者那里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提供者按照提供的医疗服务收费,被保险人付费后用付费凭据到保险公司那里报销索赔,保险公司间接地按照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进行付费。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导致医疗服务和保险服务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保险公司作为支付医疗费用的第三方,仅仅参与了保险服务,没有介入医疗服务,导致道德风险的控制无法得到医疗机构的配合。因此,现有的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是导致保险公司难以控制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管理型医疗是把医疗服务的提供与提供医疗服务所需资金的供给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通过保险公司参股医院或投资医院及医疗费用包干模式将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被保险人被动受制于医院、医院与被保险人合谋的道德风险。管理型医疗保险是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费管理为一体的医疗保险模式,具体做法是将投保人交纳给保险公司的保费的一定比例预先支付给医院,然后由医院完全承担被保险人的健康风险,医疗费用超支的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赢余归医院所有,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飞,商业医疗保险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规避风险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工程项目日趋复杂,由于其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要经过多个环节等特点,各种人为因素、自然条件及建筑市场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工程造价审计也更具复杂性。复杂性决定了工程造价审计的风险性,而对于如何规避面临的风险成为了研究的课题。
一、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性
工程由于其变化性, 所涉及利益关系复杂性, 不可知性,工程审计人员利用建设单位所提供资料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查和核实,得出的审计意见和结论会存在着偏离实际造价、甚至与实际造价相差甚远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因此使得工程造价审计具有风险性。
二、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简要分析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工程项目和审计业务特点所决定的,具体说来,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制度直接影响着工程审计的质量,审计制度的不健全会造成工程审计人员的敷衍失责。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形同虚设,或执行不力,都会加大审计风险。
2、审计程序不完善。工程审计工作应该有一套严格、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 不能按主观臆断去随意操作和评价。审计口径的一致性,审计程序的统一性,审计方法的适用性,都会影响审计质量,都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工程取费上,对不同的施工单位区别对待,审定的取费标准不一致,造成审计结果不一,会造成施工单位的抵触情绪、建设单位对审计人员的负面评价,给审计人员的形象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3、审计资料存在的风险。签证资料、合同、图纸等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一些建设单位由于各种原因,未对施工单位上报的签证进行现场实量实测、认真审核,造成一些不合理签证、不真实签证的产生,审计人员就处于不利地位,根据这些资料出具的审计结果就会出现大的偏差,从而给自身带来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审计人员是整个审计过程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好坏。一些审计人员由于业务不精,对政策的把握不准确,对清单、定额的理解模糊,对合同理解不透彻,对一些问题没有准确合理的判断……这些审计人员知识不足和经验不够的表现往往使审计人员处于被动状态,被施工单位所牵制,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由于某些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是知情不报,导致造价审计风险。
5、审计的滞后性带来风险性。审计单位对工程项目造价审计一般处于结算阶段,比较滞后,一些项目的取证必须到现场才能获得,有些项目变动较大,无法得知具体情况;对于隐蔽项目来说,有的已经掩埋,有的已在建筑物内,给取证也带来困难;对于拆除项目来说,有些建设单位只在签证单写明了拆除的工程量,对于拆除位置、形态、大小等都未做图示说明,也无影像资料留存,现场已无法取证,无法确定合理造价,由于审计介入的滞后产生了审计的风险。
三、规避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实行策略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如建立审计复核制度、送审资料承诺制、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考核制等。要重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严格执行审计制度,保证审计质量,从而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同时,根据新形势的需要, 不断改革、完善现有审计规章制度。
2.在进行工程项目审计前, 工程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该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合同签订、开工日期、竣工日期、施工地点、设计变更、竣工验收等与工程结算有关的情况,同时,要注意了解该单位以前的工程项目审计的情况,和与本工程相关的部门职责划分等情况。从而对该单位工程项目审计情况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以便确定适用的审计方案,降低工程审计风险。
3、尽量掌握完整的工程资料, 是实施工程审计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施工单位必须将结算、审计工作所需的重要资料准备好,便于建设单位上报审计。要求建设单位提供真实、完整的工程审计资料:招投标文件、招标答疑、图纸会审、合同、图纸,开竣工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计变更单、工程签证、影像资料等,根据情况,有些项目还需要提供附加的资料,如计算岩石工程量的还需要提供地质勘察报告。与此同时,保证送审资料的一次性,防止乱补资料、乱签证现象发生。
4、按照工程造价审计程序和制订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方案办理审计事项,自始至终要遵循严格的审计工作步骤和审计操作规程。审计过程中应进行现场勘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做好审计工作记录、撰写审计报告、做好相关审计资料存档等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对施工单位一视同仁,保持审计口径一致,审计程序一致。
5、较高的业务素质是审计人员必备的条件。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越完
善、经验越丰富、道德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将会越小。为了使工程造价审计更具合理性,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必须同时熟悉工程造价审计相关的政策、审计法规和建筑造价法规,熟悉清单、定额相关规范与规则,熟练掌握相关造价软件,了解施工工艺流程等。另外,作为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应及时采集所审计行政区域内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市场价格和施工企业平均利润率、工程造价平均指数、材料价格变化趋势等造价信息,以便在为各类建设工程造价审计提供参考和依据。对工程审计人员进行造价审计业务相关的培训,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掌握好专业技能、技术过硬才能减少偏差,降低审计风险。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做到严格遵守审计纪律,廉洁从审。这些对防范工程审计风险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6、提高风险意识,审计工作中时刻警醒风险的存在是防止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审计人员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时,要时刻不忘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如对于签证起因来源情况调查清楚,注意重复签证、假签证,不但提高了各方人员对资料真实的重视程度,更能从根源上防止造假违法现象,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
四、结语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建筑市场日趋复杂的形势下,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制定规范的审计程序,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程序办事,提高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以此避免审计风险加剧,促进工程造价审计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浅议建设项目的造价审计风险控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5)
[2]林亚萍.浅谈工程造价审计[J].企业导报,2009(6)
规避风险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注册税务师 中介行业 风险规避
注册税务师行业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介组织也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作为具有涉税鉴证与涉税服务双重职能的社会中介组织的注册税务师行业也在不断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推动我国税收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注册税务师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对注册税务师行业期望值的增加等,作为中介机构服务人员的注册税务师越来越感受到来自执业风险的压力。如何正确应对注册税务师行业执业环境的变化,应对日益明显的税务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规避和防范,已经成为注册税务师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从执业的角度探讨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及相应的规避与控制措施。
一、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状况
注册税务师行业作为社会中介服务行业,主要是在涉税市场业务中接受委托,从事各项涉税事宜,贯穿于税收征纳的整个过程。注册税务师在从事业务时具有双重职责,主要职责是依法为委托人提供涉税服务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而辅以监督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以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这种中介地位决定了税务必须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税法为准绳,以服务为宗旨,既为委托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维护其合法权益服务,又为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维护国家权益发挥辅助和监督制约作用。
注册税务师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行业本身比较年轻,但发展潜力很大。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地区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中进行了一些税务的探索和尝试。1996年11月,政府有关部门颁发了《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首次建立了我国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使其作为独立的社会中介行业步入了规范发展轨道。近年来,注册税务师行业的业务范围已经由比较单一的税务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税收筹划、顾问等方面延伸。经过各级注册税务师协会、行业从业人员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注册税务师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得到委托方、税务机关与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应该意识到,伴随税务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业务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注册税务师以及中介机构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二、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产生的距离。从执业的角度讲,注册税务师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指注册税务师及其所在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与所期望的结果出现差异的程度。由于注册税务师的执业行为受许多因素诸如委托目的、客户、税收相关制度、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等的影响,当注册税务师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时风险就产生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风险
(1)与注册税务师行业相关的法规建设相当落后。现有的法规主要有《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限责任税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层次不高,相应地约束力也较弱。
(2)注册税务师行业仍未制定具体的执业准则。执业人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委托单位进行活动,注册税务师在活动中对委托单位账务进行检查的深度、广度均无规则可循,业务的随意性比较大。面对税收征管和稽查工作的强化,注册税务师将可能承担因失败而被追究责任的风险。对比同属于中介行业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发现,由于已经有独立准则,只要注册会计师按准则履行了相应的职责,除非已审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问题,注册会计师一般是不承担过错责任的。
(3)没有法定业务也是产生行业风险重要原因。纵观世界各国税务行业发展的历程,法定业务的规定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定业务不但解决了行业发展问题,也决定着行业的生存。而在我国注册税务师相关业务规范中,至今还没有对鉴证业务的种类及范围、涉税鉴证的效力和格式等进行统一规范,也没有明确开展鉴证业务的机构的资格和涉税鉴证的责任等问题。
2、注册税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所带来的风险
(1)注册税务师违反职业道德和不良工作作风是产生行业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执业过程中,有的从业人员没有谨慎地审查有关法律文件,没有认真对相关法律、政策问题进行周密地考虑,没有对账务进行认真的检验与分析,为了谋取利益,为委托方偷逃税款提供便利。有的从业人员弃原则于不顾,听命于行政干预,使行政意志高于国家税法。有的机构不顾及自身能力,盲目承接业务。这都会导致委托方利益无法保障,长此以往,行业的信誉将会受到影响。
(2)注册税务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是产生行业风险的又一重要因素。我国实行注册税务师制度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实行的注册税务师行业资格考试制度并不完善,许多人拿到资格证书以后仍不具备注册税务师的业务能力。在中介机构中,部分执业人员达不到或不能保持执行业务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和工作能力。通常情况下,一个项目需要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进行,而在这样的一个团队中执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可能出现由于一个或几个业务水平不高的人员出现失误而导致其他业务人员乃至整个机构受到牵累的情况。
3、与市场环境相关的风险
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市场环境不理想,这体现在客户和从业机构两个方面。在客户方面,有的纳税人认为,自身经济业务简单,没必要进行;还有人认为,税务机关提供的纳税服务能够解决自己的涉税事宜,请税务有点浪费;而一些有意聘请税务的纳税人,不少也是希望通过税务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在从业机构方面,我国的税务源于税务机关的内设机构,脱钩改制的时间很短,有些地方尚未完全独立,税务机构采取关系网的方法进行运作,导致税务市场化运作程度低。
三、风险的规避与控制措施的建议
1、加快相关法制建设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借鉴国际税务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及近年来税务发展的经验,真正以法律的形式将业务范围、执业准则、职业道德以及注册税务师的法律责任等问题确定下来,明确税务的职能范围、资格审查、法定业务、工作流程、年审年检、法律责任等。在此基础上,注册税务师管理机构也应自上而下地制定具有独立性的规范化管理规程,建立税务机构信誉和业务等级制度和违规处罚淘汰制度,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同时,税务机关应按税法规定确定所提供纳税服务的具体范围和项目,使税务成为其服务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将税务机构出具的有关法律性文书作为税收征管的重要依据,在税务机关与税务之间建立文件传递和信息查询的绿色通道,形成加大税法宣传和加强税收管理的又一渠道。
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
税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高素质的人员是提供高质量税务服务的基础。高质量的服务应该更注重满足纳税人合法的、咨询要求,而不仅限于行为的合法性,也就是要求服务内容由劳务型的计税、报税逐步向智能转让型的税收筹划、税收顾问、纳税审查、经营策略、财务分析等高层次业务发展。这就需要注册税务师具备扎实的执业基础、过硬的执业能力、丰富的执业经验,在掌握税收知识以外,还应具备、财会知识、法律知识和外语以及计算机知识,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有效降低执业风险。在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后续教育中,行业协会的作用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吸收学习国际、国内各种行业协会对中介性质的会员进行资格和职业道德管理的经验。
3、不断改善市场环境是降低风险的有效保证
针对客户方面,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与委托人沟通,包括对税收政策的理解、执行、的方式、目的等,使各方面尽可能了解税务行业的特点和执业方法,以减少分歧和降低摩擦。针对从业机构,应加强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树立风险意识。事务所要把执业质量控制贯穿全过程,在业务承接、协议的签订、人员委派、检查、监督、复核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在业务承接阶段,充分了解客户情况,决定是否应该承接;在具体实施阶段,充分收集税务相关证据,确定客户纳税事项;在完成阶段,对已获税务相关证据,认真评价真实性、合法性、充分性;对重大事项应实行多级复核制度。
综上所述,我国的注册税务师行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介机构及执业的注册税务师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其执业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随着税制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市场空间。但是,执业的注册税务师及所在中介机构要对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寻求相应的规避措施。要借鉴相关行业经验,针对业务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结合自身的特点,吸取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经验,不断提升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努力拓宽业务领域,特别是一些更高层次的,如税收筹划等服务,这样注册税务师行业将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十一五”时期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Z].2006年7月31日.
[2] 刘君:税务的执业风险及风险[J].铜陵学院学报,2004(4).
[3] 周金荣:我国注册税务师专家责任风险及其防范[J].涉外税务,2006(4).
[4] 许景婷:我国税务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6(33).
规避风险的措施范文5
Abstract: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phenomenon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mong enterprises gradually normalized, the financial risk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merger successful or not in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o know the financial risk of enterprise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w to avoid it.
关键词: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规避
Key word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enterprises;financial risk;elus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80-02
0 引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在许多企业发展方式中,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并购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各个领域的风险,如何规避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
之一。
1 企业并购的概述
1.1 企业并购概念的界定 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1.2 企业并购的动机 企业追求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而增加企业价值,企业进行并购可以获得战略机会。当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扩大经营,并购与本企业经营范围相同,有一定的市场地位的企业时是非常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究其原因在于,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避免了恶性竞争或者压低了利润空间,让企业并购后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2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活动中由于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观上的偏差和失误使企业实际并购收益与预期收益相背离,从而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所阐述的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指的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2.1 定价风险 在选择目标并购企业时,企业往往对目标企业没有深入的了解,对目标企业未来价值的预测不够准确从而产生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目前我国会计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以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并购企业对于目标企业很难准确认识,准确估值。目标企业也存在隐藏企业发生的重大事项不报或者不诚信的行为发生。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高估目标企业的价值这种定价风险是很容易出现的。
2.2 融资风险 企业进行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如果没有充分的自由资金,就要通过一些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渠道进行筹资。无论何种方式的融资都有一定的融资风险,通常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采用内部融资由于没有筹资成本,因此风险较低并且没有压力。但是会占用宝贵的流动资金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如果出现困难就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甚至危及企业的正常运行。股票融资会面临稀释甚至丧失控股权的风险;债务融资相对权益融资而言虽然成本低,但是如果企业本身负债率已经很高,就会恶化资本结构,到期无法还本付息,使得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2.3 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与融资风险以及债务风险密切相关,是指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相关的并购资金的使用风险。常见的并购支付方式有股权支付、现金支付、杠杆支付以及金融衍生工具支付等。股权支付会稀释股权从而降低对目标企业的控制力度;现金支付会增加收购企业的资金压力以及债务负担,容易引起资金流动性困难以及破产的风险;杠杆支付会使得并购后的目标企业处于高杠杆、高负债的风险境地,增加了并购后运营整合的难度;金融衍生工具由于权益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购方的资金管理难度。
3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3.1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并购双方的信息不符,目标企业由于隐瞒财务状况,造成信息失真使得并购风险加大。很多企业都过分关注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对其信息来源过度依赖,造成虚假信息引发的财务危机,所以在财务评价评估时,需要对表外资源深入的分析调查。采取恰当的评估手段和方式针对不同的评价方法采取不同的信息渠道,尽量排除因为主观因素造成财务风险。
3.2 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 我国企业并购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相关的规定多为原则性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也是由于我国并购发展不成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
3.3 缺乏服务于并购的中介组织 由于缺乏独立的能够为并购提供准确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中介组织,因此很难降低并购双方的信息成本。
4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规避
4.1 事前控制 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前,应当综合运用价值评估方法,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分类,鉴定其资产使用价值的可用程度;为了保证获取目标企业资产的真实性,要界定和核实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核实目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以及确定其债权债务等。并购企业根据尽职调查结果,重新对目标企业审视,包括对并购标准重新评价,以决定是否实施并购行为。
4.2 事中控制 在并购过程当中,企业应对融资渠道进行多样化处理,有效防范和控制资产流动性风险。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融资决策,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不同的融资条件寻找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的平衡点以采取灵活的融资方式。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一定要以资本成本最小化的原则确定融资结构。为了充分发挥各种融资方式的优势,应当保持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适当比例,以优化资本结构和分散融资风险。
4.3 事后控制 并购成功之后,企业应整合并购后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平台、并购失败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放弃并购。财务预警管理系统的研究对象是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的财务管理失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波动以及由此引发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此外,为了确保企业管理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还会检测其管理的失误行为。在企业并购中适时地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有助于识别、评价、预测以及预控并不断的矫正不良财务发展的趋势。
5 结束语
企业的并购行为能给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风险的规避,尤其是财务风险,规避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使得企业并购带来规模效益,可以利用被兼并企业现有的资源,可以利用其进行税务筹划,达到避税减税的效果,提高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浅谈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规避[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05:27-28.
[2]赵宪武.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控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2,03:29-30.
[3]许素青.浅谈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商业,2010,26:177.
规避风险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社会保障风险;规避;控制;应对
风险规避是风险控制性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变更计划或采取必要措施来消除风险或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以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可以分为完全规避风险与不完全规避风险两种,前者是回避风险源,以达到完全消除风险的目的;后者指不能完全消除风险,但可以通过控制风险损失的方式,降低损失程度或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或者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等来规避部分风险使风险最小化。
然而,社会保障体系本身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制度,其运行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从完全规避风险与不完全规避风险两个角度探讨社会保障风险的控制方法及应对风险的对策措施。
一.完全规避的视角
完全规避风险,即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或停止业务活动来消极应对风险已达到回避风险源消除一切风险的目的。虽然潜在的或不确定的损失能就此避免,但获得得利益的机会也会因此丧失。
社会保障风险是不能够被完全规避的,其具体原因如下:
(一)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手段,但作为制度本身就因其不确定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以及对未来支付的不确定性等原因而面临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风险转移的载体,其本质是通过分配和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但信息不对称和人们认知的有限性,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完全规避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风险,所以社会保障风险是不可完全规避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社会保障制度风险,道德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反风险的措施是不能将风险完全规避和消除的,只能将其负效应最小化。
(二)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的必然产物,尽管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大风险,但是国家是不可能通过终止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来规避其风险的,其带来的利是远远大于可能存在的损失。
1.劳动者收入存在差别性,通过社会保险的形式组织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社会稳定。
2.解决劳动过程中生活来源问题,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维持社会秩序。
3.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退休人员在职人员比例变化的客观要求,解决社会老年阶层出现带来的实际问题。所以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了就业结构,扩充了劳动队伍,而且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繁荣了经济稳定了社会。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制度不可能采用完全规避的方式,而可以通过损失控制的不完全规避方式来实现。
二.不完全规避的视角
不完全规避风险是指明确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损失最小化。依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两类。损失预防以降低损失概率为目的,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杜绝损失发生的可能,包括有形措施(如将风险因素同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隔离等)和无形措施(法律和规则等)。损失抑制以缩小损失程度为目的,指在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情况下,通过种种措施以抑制损失继续恶化或局限期扩展范围是其不再蔓延或者扩展。下文主要探讨社会保障领域中道德风险损失的预防以及制度风险损失抑制。
(一)社会保障道德风险损失预防
社会保障道德风险是人们在从事社会保障活动中为了增进自身的利益而有意识地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1.无论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还是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道德风险都是存在的。究竟为何普遍存在?
第一,社会保障的支付与收益是龟裂的。由于社会保障利益主体是由社会保障出资方,受益方和管理者三部分组成,利益主体的不一致,使得社会保障的支付和受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割裂的,支付者会更多看到社会保障利益上“异己”的一面,从而缺乏多投入少获取的动机,而引致道德风险,达到避免支出而多获取的目的。
第二,社会保障产权界定困难。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一方面其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另一方面却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来界定产权,所以寻租,搭便车等经济人理性会使产权界定困难。社会保障的产权不清,产权结构没有效率,只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和道德风险的泛滥。
第三,信息不对称。社会保障的各个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在社会保障领域无处不在,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委托关系不清等致使不同道德风险就产生了。
2.社会保障道德风险是不能完全规避的,应根据其其产生的原因来进行预防控制,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下面针对社会保障中出现的道德风险的几点损失预防措施。
第一,强化社会保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权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社会保障的公共性使其单方面依靠社会保障参与方的“道德觉悟”或自律是不能够有效的规避社会道德风险的,而是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将“经济人”动机置于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之下。
(1)针对社会保障收益者----参保方,杜绝因参保人利用信息不对称而逃避缴费,逃避社会保障责任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2)针对社会保障支付者----企业。设计约束机制,监督企业的缴纳行为,避免出现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成本“外部化”与“职工化”,而直接将社会保险费转嫁给政府或者企业员工。
(3)针对社会保障的管理----政府。社会保障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并逐步将社会保障基金投入市场,若不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就会滋生寻租,腐败,而导致资源流失。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部门监管,加强舆论的监督,完善听证机制,完善信息透明机制将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行为阳光化。
第二,降低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1)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系统。遵循信息的统一性,信息全面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
(2)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重点领域,采取重点措施各个击破。信息不对称的重点主要是指那些由于专业性很强,需求弹性小和互动关系复杂的区域,在社会保障中主要以医疗保障领域为显著,一般都是社会保障的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利用信息优势和特殊的地位优势,产生如欺诈患者,谋取高额不当利益的行为。只有通过对这些领域采用有效的法律规制,将其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才能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第三,界定社会保障产权,减少行为短期化的机会主义倾向。
完善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有效界定社会保障产权。社会保障产权从根本上说是指人力资本产权和劳动产权,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产权分配来减小风险,通过共担机制如社会统筹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社会保障产权明晰化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服务合作平台,而且能成为一种约束激励机制来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如果产权界定清晰,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产权得以确立,他们就不发生因局部或当前利益来损害长远利益的行为,而且会有监督防范他人道德风险的发生。通过法律来加强社会保障产权的构建是一种趋势。
(二)社会保障制度风险损失抑制
社会保障制度风险是指由于制度环境的变化、制度设计缺陷或制度运行实施时缺少效率等原因所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一些客观存在也不可完全规避的风险影响,其主要表现为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负差距。
1.社会保障制度风险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不可完全规避的。
第二,损失性;社会保障制度风险既定义为风险,则必然会给社会保障参与主体的利益带来不确定性的和不同程度的损失。
第三,关联传导性,社会保障制度风是相互关联可传导的。
第四,可控制性;社会保障制度风险可以通过损失抑制的方法加以控制,即将不可规避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幅度最小。
2.造成这种特殊性的源头也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
第一,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态势是与国际经形势,国内经济情况的繁荣与萧条具有相同的规律的。社会保障制度风险同时与国家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社会政策紧密相关。这些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风险的必然性与客观性。
第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
制度设计的选择对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与否,可能会与预期效果有所差异,有时可能会因为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或选择性的错误,给整个社会保障系统带来危机。比如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保基金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高低,劳动者退休年龄的确定,以及养老保险金保值率确定等等。
第三,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
制度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包括道德风险的发生都会使制度实施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制度实施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管理和给付等环节上。在筹资上,随着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如果不调整遵缴率,覆盖率越高,基金缺口就越大,导致社会保障危机的发生。
3.只有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才能更有效的抑制风险损失。
第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预警机制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预警机制是指通过构建科学的,灵敏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量化的分析方法,发现并预测社会保障的潜在危机,使国家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来规避或防范社会保障风险的发生。通过构建社会保障预警机制,我们能够准确预测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产生的危机,也能够评价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态以及反馈政策调控产生的效果等,实现制度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调控,并对制度中不良状态进行预警,促使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社会保障预警机制是一项关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稳健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密切联系环境,严密制度设计,严格制度实施
严密制度设计是指积极联系制度环境,高度重视支持系统,严格坚持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及前瞻性要求。制度设计的支持系统指管理系统,法制系统以及监督系统,其共同支持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严密的制度设计是以管理组织的严密化、法制建设的体系化、监督机构的权威化为基础的,都是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和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严密的制度设计必须付诸严格的制度实施,必须对制度实施中的风险实施严格的监控。制度实施风险在某种情况下却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会产生致命影响。所以,必须对制度实施风险的危害性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充分的认识,要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根除制度实施过程中因道德风险而产生的危机。
参考文献:
[1]杨轶华,关向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纵横经济.2009
[2]焦丽红.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路径的选择[J].八方论坛.2010
[3]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