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植树造林的意义

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植树造林;注意事项;常见问题

1.现阶段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已不能小觑。树木是各类生活必需品产成的原材料和基本资源。在当今阶段的各行各业,在日常生活或者工农业生产中,木材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木材制造品遍及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这点实用意义上讲,植树造林培育木材已经必不可少。同时,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居住环境和生态平衡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首先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工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料源源不断的流向大自然,严重影响着现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是这类问题一个显著的例子。人类活动对于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最终会相应的回报于人类的身上。而林木有着天然的净化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有效的缓解温室效应的影响,大气中的碳元素得以更好方式的储存。有效的保持了生态平衡。植树造林对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又远不及于此。林木的根系可以有效的防治风雨对地表层的影响,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发生。林木防护带又可以有效的减缓风势,在我国特殊的区域地带,林木区还有减缓水流速等等积极作用,增进了农田对水分的吸收。可以说,从这类角度出发,植树造林又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以极大的缩减每年我国在治理水木流失这类问题上所花费的不必要开支。同时,对于日益严重的城市噪声问题,植树造林同时可以治理与解决。树木对于噪声的遮挡或吸收作用已经逐渐被人类利用。用植树造林的手段来减少城市噪声,可谓两者兼得。可以说,植树造林在现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植树造林的程序和常规方法

2.1造林地清理与整地

在植树造林前需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对植林地进行整地与清理。清理,主要是清理在植林地内存在的杂草和杂木。采伐植林地上生长的伐根、梢头、倒木及植林地上面的竹类、灌木和枝桠等等。清理方式依据现场实际条件选择,可采用火烧、割除或化学药剂喷洒等方式。火烧清理速度快执行彻底,但是容易产成烟尘污染并可能诱发森林火灾。人工割除清理在实际中应用较为普遍,但存在速度慢,劳动力需求过多的问题。使用化学试剂同样可以达到较快的施工速度,但是容易产生试剂残留,造成后续的很多影响。另外,依据清理方式而产生的清理形式也主要有三种,包括全面清理、面积清理以及带状清理。清理形式不同,产生的实际效果也有所差异,需因地制宜。清理完造林地之后需要对林地进行整平处理。林地整平处理的方法也主要有两种,即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全面整地即整平造林区域内全部土地,整地面积大,涉及区域广泛。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造林地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局域整地,又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主要针对于地势不平坦的各类地区,对其整平用特殊的方法手段处理。

2.2树种的选择与处理

根据造林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与造林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是有效达到造林目的的决定性因素。直播造林时,所选用的树种种子应能在造林地发芽破土并健壮生长;苗木造林时,所选苗木要有当地优良树种的优良性状,确保苗木栽植后能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长潜能。此外,造林所选树种还应适应当地林业市场的供应需求。

2.3实施造林

实施造林的方法有很多,现阶段大体分为三个方面。即分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和播种造林法。分植造林法充分的考虑了林木根茎和相应材料的特殊作用,通过这些部位直接实施造林。分植造林法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减少造林费用,并且合理有效的缩减育苗所需要的时间,科学的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同时,分植造林法操作简单、技术方法容易理解、普及方法容易。由于分植造林法的特殊手段,子体可以很好的遗传母体的优良性状。同样的,分植造林法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对母体数量的要求就是其中之一。这种限制使得分植造林法适用于母体数量较多的品种,如杨树、柳树等等。植苗造林法又可叫做外栽植造林法。这种方法以拥有林木完整的根系为基础。该种方法植被的林区具有优良的生长稳定性和抵抗外界侵蚀的能力。采用植苗造林法造林,要求造林地宽松平整,确保林木苗根系能够有效的吸收水分,杜绝苗木长生缺水、失水以及根系整体遭到破坏的情况,确保植苗造林法的林木成活率。另外,对林苗的选取与修剪也对植苗造林法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林苗的包装、分级、选苗、运输都不可忽视,需要严格把关。播种造林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直播造林法。造林方法简单易行,将选好的树种直接播撒在造林区域内即可,相比较于前几种方法缩减了很多育苗工序。该种方法适用于大面积造林的林区地带。树种应该选择易发芽、易成活、种源充足的品种,例如核桃、杏类等等。不同的造林地、不同的树种选择适宜不同的造林方法,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选择。

3.植树造林技术的相关注意问题

在植树造林实施的全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规避及注意。首先,应当十分珍惜和重视造林资源,充分的利用种子资源和苗木资源,用更为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技术方法提高林木苗的成活率,确保土地资源使用的综合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提高。与此同时,对于造林树种和造林区域的选择也尤为重要。不同的树种林苗适应于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应当因地制宜的选择,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切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肆意造林。同时,科学合理的技术的应用也不容忽视,对栽植时间和起苗时间的掌握、对运输过程中规避损害和保水问题的处理等等都要求技术人员一一核实,制定出详细的解决方案。最后,植树造林苗木的后期管理工作对植树造林成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不但要做好浇水培土等工作,还要适量施肥,避免病虫害和动物侵害,以为苗木的健壮生长提供有效保障。

4.结语:综上所述,植树造林对我国现阶段的工农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植树造林过程中存在较多急需完善的问题。包括造林地的合理选取、林木苗的处理与修剪、造林方法的全用等等。唯有因地制宜的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法,规避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相应问题,运用经济合理的管理手段,提高林木的适应性和成活率,才能提高林业产品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形成一个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产业循环。

参考文献:

[1] 付建军,王晓东.浅析林区植树造林的常用方法及其具体程序[J].民营科技,2009.

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新时代林业工程;苗木培育;移植造林

1林业育苗培育技术

1.1科学选择育苗地

对于移植苗木而言,育苗地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在育苗地选择时,需以适宜苗木生长作为根本原则,所选择区域应有满足苗木生长的相关条件,如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阳光充分等。适合苗木生长的位置,应选择在地下水位合适的范围内,在满足水分条件的基础上,如所选择育苗地的土壤无法达到预期水平,此时则可以采取人工施肥的方式来改善土壤,为苗木成长提供相应养分。在布置苗木培育设施时,应做好配套设施的安排工作,如给排水灌溉系统、温室、道路等方面的安排。考虑到苗木种类与规格差异较大且数量较多,所以不同苗木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1]。为此,在进行育苗地选择时,还需要综合考虑现实条件选择合适的苗木类型、苗木规格。

1.2做好苗种选择工作

对苗木种子播种构成主要影响的因素为繁殖温度、季节气候、土壤、水分与阳光等,这些因素通常会对苗木的萌发率、成活率存在着显著影响。基于此,苗种在选择时,需要考虑所在区域的气候、土壤与温度等条件。考虑到我国南北与东西横跨范围较广,不同区域在环境、土壤条件上有着显著差异,为此,苗种选择的类型规格与播种时间也不相同,需深入调查当地的气候条件与土壤因素等,选择出适合生存的苗种。此外,还需要考虑苗种的播种问题。苗种种类与规格是众多的,所选择的苗种不同,适合的温度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为此,在进行苗种选择过程中,还需要高度重视播苗种相适应的温度、水分、时间等各方面要求。

1.3苗种处理与优化

对于苗木培育工作而言,最初的阶段主要工作在于苗种、种子的选择上,进行苗种处理,是保障苗木成活率、提高生长质量的关键举措。苗种越优质,其成活率与成长质量越好。基于此,需要以优质的母树树种作为优质种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苗木培育过程中发现,母树树林本身是否优质,是影响所选种子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完成树种选择之后,需进一步开展苗种处理。此时,首先需要催芽工作,催芽作业旨在增强树种成活率。此外,还需要对树种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淘洗、清洗与消毒工作,通过这些操作,可以为苗种发芽提供更好合适的环境,增强苗种发芽率[2]。实践过程中发现,相对一般的苗种而言,采取催芽等处理后的苗种,其发芽速度明显提升,且在抗虫害上有着更多优势。采取苗种处理与优化措施,也可以有效规避播种时间较早所带来的树种发芽率不足的问题。

1.4育苗培育的播种技术

进行树种播种,需要把握住水分、温度与时机等要素。1)需要确保播种时机的适宜性,以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播种时间,要求对气候做好准确预报,同时动态跟踪气候变化,以保障林业种子播种的时机最为合适。2)严格控制播种温度。如播种地区属于干旱或高温区域,则需要采取种子覆盖、遮蔽与灌溉等举措,让种子温度保持在适宜区间内。如温度较低,也可通过应用有机肥,通过有机肥的酵解作用来提升温度。3)需做好播种水分因素的控制工作,尤其是播种时出现了连续大风或连续高温天气,此时应做好灌溉工作,为种子顺利成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1.5林业育苗苗木施肥

施肥是提供给育苗苗木充分养分的主要措施,需要按照种子萌发、苗木生长过程与阶段合理来选择施肥频次、施肥量。针对不同苗木种子的特性,来选择针对性的底肥与追肥。对于一些底肥,可以选用一些经过堆放或发酵处理后的圈肥作为主要材料,在应用中的标准是150g/m2。在苗木成长较为快速的阶段,还需要定期施肥,以保障其养分供应充足。分析苗木生长过程与阶段,有安排地应用钾肥、有机磷肥与氮肥等,确保苗木生长质量[3]。

2林业工程苗木移植造林技术

2.1选择好作业时间段,做好质量控制

进行苗木移植作业,作业时间段的选择尤为重要,对苗木移植成活率存在着直接影响。因我国东西与南北横跨度较大,不同地区在气候环境、地质构造、土壤条件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为此,移植造林的时间选择也是不相同的。对于北方地区,移植造林多选择的时间范围是每年的春季三月至五月,而南方移植造林的时间则相对较早,通常为二月至四月。在春季进行移植造林,此时苗木幼苗尚且处于发芽状态,而春季的地温开始回升,土壤温度较为适宜,满足苗木移植与生长的温度条件,也可以进一步保障移植造林成活率,也是移植造林工作的最佳时间段。

2.2明确苗木规格与造林规格

在进行苗木移植造林作业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苗木规格,明确造林规格。基于苗木规格来分析,一般情况下,林场所选择的苗木幼苗,要求幼苗胸径4厘米左右的三叉幼苗,幼苗高度一般要求在40厘米上下。苗木品种通常应用的是小型乔木,如在实践中应用的是大型乔木,其幼苗高度需要控制在120厘米上下。基于造林规格来分析,通常我国林业移植造林规格是通过公式来计算的,计算比例设定为1︰20,即1公顷苗圃可以为20公顷的林业工程提供移植造林苗木。此外,还有一种计算方式,即依据移植造林的面积来界定苗木所需要的数量,要求在移植造林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时,苗木数量应控制在500株左右。

3林业苗木病虫害防治举措

3.1把握问题,采取针对性防治举措

对林业苗木生长构成影响的病虫害问题是多样的、复杂的,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需要切实深入研究,把握住实际问题,然后针对不同病虫害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科学解决对策。通常而言,针对食叶类苗木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通过喷洒400倍液乳剂,可以将这类病虫杀死在萌芽状态。针对腐烂病虫害,选择应用2000倍液的911乳剂进行喷洒处理。还应对害虫袍子核作进一步处理。喷洒乳剂时,可以选择在阴天或夜晚时间段,可以对林木病虫害进行有效杀伤,需要避免在高温条件下喷洒杀虫剂,高温会降低杀虫剂的作用效果。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环节,还需要分析病虫害类型与差异,选择不同的杀虫剂。如病虫害是以食用树木枝叶为主的,在防治过程中则需要把握住这个特征进行杀虫。如一些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是虫卵时期,则可以提前进行药剂喷洒,以增强病虫害防治效果,保障苗木健康成长[4]。

3.2选择好防治时间,做好季节防治工作

针对季节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只有选择好病虫害防治的时间段,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初级幼苗发芽的过程,是病虫害防治作业主要阶段。按照虫害繁殖时间与成长过程,来编制针对性的春季病虫害防治举措。尤其是春季幼苗萌芽期,此时是虫害繁殖尤为突出的时间段,也正因此,在病虫害防治作业时,需要切实做好幼苗萌芽期虫害防治工作,提前采取对策,避免病虫进一步生长、扩散。也可进行冬季病虫害防治,冬季环境温偏低,此时对苗木喷施一定的杀虫剂,可以有效避免苗木受到细菌伤害,且可以将一些虫卵消灭。

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植物造景艺术;园林景观;作用;艺术体现;应用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园林景观是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特色、地理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文风土以及各种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尽可能的突出景观的空间变化感,做到“景以境出,因借体宜”。为建设发展科学、合理、健康节约型的城市服务。同时,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灵感,来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

一、园林建设中植物配置的作用

第一,园林植物能够美化环境。园林绿化是美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第二,园林植物能够改善环境。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有些园林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此外,园林植物可以缓解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而且植物释放的负离子及抗生素,还能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力。

二、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艺术体现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运用植物材料来创造园林意境。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红豆的相思,垂柳的惜别,松柏的苍劲,竹之虚以有节,梅之独敖霜雪,兰之幽忧清香,莲荷的吉祥如意等等采寓意造景。选择不同的树种,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感受不同的寓意,从观赏植物的形态美到植物的意境美。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颜色,如针叶林呈蓝绿色,常绿阔叶林呈深绿色,银白杨呈现碧绿与银白交相辉映的色相,掌握不同的种群的色相,合理配置交换的林相。

在我国在较长的植物生长期内,用较多的品种,满足对色彩的需求显示出相变化,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使在不同的季节,在同一地区产生不同群落形象。春夏时节鲜花锦簇,二月兰、山桃、迎春、连翘等。早春竞争花开,月季、桃花、梨花、樱花等相继绽放。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虬劲四时演变的园林景观。

三、植物配置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1、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3、种植具有环境保护作用和经济收益的植物。一个小区或某幢建筑周围应该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为主,如四季花园中,杨柳阁以杨柳为主,樱花阁以樱花为主,或者以突出某个季节景色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如以展现秋景为主的植物群落,上层以乔木银杏、枫以金黄、红叶色渲染秋景,柿子果实秋冬季亮丽红艳,冬季和翠绿的雪松、云杉又构成层次丰富的冬景。

4、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根据环境,因地制宜地选用具有防风、防晒、防噪声、调节小气候,以及能监测和吸付大气污染的植物。有条件的庭院,可选用在短期内具有经济收益的品种,特别要选用不需施大肥、管理简便的果、蔬、药材等经济植物,如核桃、葡萄、枣等,既好看又实惠的品种。

5、在栽植上,除了需要行列式栽植外,一般都避免等距、等高的栽植,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相结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到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而且也与园林绿化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以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冠衡. 从城市发展的理性角度看植物景观规划格局的构建[J]. 建筑与文化. 2015(02)

[2] 朱延芳. 基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5(02)

[3] 侯银梅. 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山西林业科技. 2005(01)

[4] 廖翠环. 基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桂林绿地植物景观特色分析[D]. 广西大学 2014

作者简介:

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林相改造;树种选择;配置模式;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S7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05

前言

南宁区当前树种配置为松、衫木与乡土树种间种的模式,该生态景观为地区生态做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客观看待当下生态景观林存在的弊端,整理出林相改造的思路,提出分区种植的科学化模式,以营造稳定、绿色、经济的生态景观林。

1 生态景观林现状

林分结构不尽合理,森林景观以松、衫木为主,缺乏季相变化,植被类型层次结构简单,景观效果不佳,林下地被植物种类较少,对鸟类和其它栖息的野生动物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整个森林群落物种较少,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效益较低,林区改善环境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生态效益较低;色叶树种偏少,非色叶树种群落比重大,森林景观价值低;面临生态安全威胁,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容易引发大规模病虫害,且传播速度快,一旦灾起,触目惊心;当下生态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生态景观林较为单一的植物景观难以满足旅游观光的需求。

随着各地生态景观林的建设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景观林的问题逐渐显现,以提高生态景观林建设的效果为目标的生态景观林改造迫在眉睫。林相改造的重点是将松、衫林与乡土树种间中的单一模式改造成山脚种植木本蔬菜,山腰至山顶采取松、衫与乡土树木间种的模式。

2 林相改造的思路

2.1 遵循自然

遵循生物物种的自然演替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引导与控制,在山腰种植木本蔬菜,形成比较和谐的复层多树种混交林群落,有效利用空间、光、热、水及营养条件,打造比较理想的群落结构。

2.2 因地制宜,合理改造

点的改造:在出入口建设基础设施,如建一座凉亭供游客休息,凉亭周边利用彩石形成的地形高差做成叠水,水溪与植物自然合二为一,动静结合.既体现了功能又增加了景观效果。线的改造:设置游览步行道,作为登山的必经之路,游道边栽植耐阴的草本地被,缓解公众登山的疲劳感。

2.3 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

通过林相改造,种植辣木、香椿等木本蔬菜使林分单一的林层转变成复层异景观,景观质量提升,林分结构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丰富,木本蔬菜的种植也可以带来可观的济收入,实现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2.4 速生树与慢生树合理搭配、常绿树与落叶树和谐共生

园林建设的景观效果要具有长远的眼光,远期为主、远近结合,以慢生树种为主,种植速生树种,快慢物种有机结合,体现出层次感。因此速生树和慢生树的比例和品种搭配应当引起重视。南宁市夏天日光暖烈,应选冠大荫浓的树种为宜,山腰下种植本木蔬菜及灌木类物种,如此一来,季相变化、植物景观的天际轮廓线变化及种植形式的多样性特征便得以展现。

3 树种选择

3.1 适地适树

适当选择乡土树种和已经在本地适应多年的松衫作为主要树种,因乡土树种对当地气候土壤适应性强,病虫害相对较少,抗逆性强,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在树种苗源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大苗的移植和栽培管理工作可以高效开展,省时、省力、省资源,便于有效地发挥园林树木的作用。

3.2 植物物种呈现多样性趋势

种植木本蔬菜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了物种形态,各种植物综合种植。

3.3 合理密度

上层松衫,保持间距间或种植乡土物种,下层木本植物行距间距合理、补植300株/hm2。种植密度根据种植要求确定,多树种栽植,应考虑物种间的位置关系,把各种树种的季相变化较好地展现出来,既要使各树种能够正常生长,不影响树种个体的景观功能,又要使各树种充分发挥其生态景观功能

3.4 注重景观

在出入口、公共活动区域、叠水旁边等人流集散区域,空间做到开敞,选择本土花木,进行丛植,形成群植效果。以游道分隔空间,沿游览路线种植花木以供赏玩。以木槿为例,花期为夏秋,红花绿叶,暗香浮动,有着点染山野的自然情操,弥补了在色彩、品种和种植方式上的单调感.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观。

4 预期效果

单层植被结构改造成复式植被结构,改善了森林群落结构,增加了森林生态功能,提升了森林景观质量;打造了植物景观,既有彩叶植物景观,又成为了生态景观林的一新景点;木本蔬菜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安全防范得到加强,生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为旅游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有效资源,进一步增强了生态景观林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在充分了解了地区生态景观林的不足,理清了林相改造的思路,并对未来生态景观林的发展做出了合理预期后,选择了以本土树种和本地适应多年的松、衫为主,种植辣木、香椿等木本蔬菜,具体模式为山腰至山顶将坚持发展林下生态经济模式,山腰以下种植辣木、香椿等木本蔬菜,辅以本土灌木类植物,增强生态景观效果,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林相改造后的森林结构稳定,绿色生态的森林景观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干旱地区造林;立体化保水技术;成活率

引言

为保持生态平衡,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植树造林工作在世界各国受到高度重视。多数植被对土壤和水源都有要求,干旱地区往往不适合栽种。所以如何在干旱地区植苗造林,成了当前及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等国在此领域已有显著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新的绿化技术体系,但需用到专业的施工机械,且成本过于昂贵,在我国短期内不会大面积推广。我国干旱的土地面积较多,植树造林十分艰难,需加大研究力度,研发出高稳定、低成本的绿化技术。这必然要涵养水土,积极改进保水技术。

1.干旱地区植苗造林研究分析

我国约有42%的土地都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于西部。空气干燥、降水量少,地表蒸发量大,在这种环境下能够生长的树木大都比较耐旱。其特征也与其他植被有所不同,如叶量较少、叶面积小,以提高抗旱性。为了能够在干旱地区生长,树木的叶量和叶面积都会随环境有所变化,如刺槐在黄土高原的种植,在其根部加入适量的水,叶量会有一定的增加;但在干旱环境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叶量会明显的减少。

水分是干旱地区造林的关键因素,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刺槐、沙棘等植物为例,其萌生能力较强,在造林中通常选择截杆造林的形式。为保证根部具有一定的湿润度,需要深栽。挖穴至湿土层,栽完后需轻轻覆土,为蓄水提供方便;为合理地调整水分吸收和蒸发之间的平衡,还应及时修剪枝叶,可将成活率提高近30%;苗龄较小的苗木栽植后顺坡压倒,在盖上湿土后压实,直至发芽将土揭去并把苗木扶正;为减少水分蒸发量,栽种苗木后需保持穴内有一定的湿润度;有些幼苗害怕强光,需要遮阴处理,同时也能减少蒸发。可见,在干旱地区造林关键在于两点,既要保持土壤水分,又要减少蒸发量。

2.试验材料和方法

2.1实例分析

选择A、B两地作为试验地点,两地均为干旱石质地,土壤以褐土为主。一年的降雨集中于夏季,年均降水量在710mm―720mm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4.2℃―15℃。受地质土壤影响,两地在过去都处于闲置状态,随着当地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化面积不断增加。近些年来,如何利用干旱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受到当地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开始引进一些适合生长的植物,实现干旱地植苗造林。

2.2试验材料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最终决定在A地种植核桃和火炬树,核桃为1年生嫁接苗,以一年生山核桃为砧木;B地则以山桃和黄连木为主,均为一年生播种苗。栽植挖穴时,按照50cm×50cm×50cm的尺寸开挖,株行距为2m×3m,苗木在栽植之前通常会置于清水中浸泡24h,然后用1‰ABT生根粉蘸根处理,用5%的薄膜型抗蒸腾剂Transfilm对苗木的地上部分加以处理。在正式栽植时,每个土穴可施加150g―180g的Broadleaf P4保水剂,然后和没有经过以上一系列处理的苗木对比。

2.3测定方法的选择

栽植时应测量土壤中的含水量,20天后再次测定含水量。通常在每年的8月份中旬进行一次成活率统计,发芽展叶都正常的苗木可判断为成活。10月下旬开始落叶,在此之前需对新稍生长量进行测定。

3.试验结果分以及保水技术在旱地植苗造林中的影响

3.1保水剂产与土壤含水量

选择在B地开展试验,测定保水剂在造林土壤中会对其含水量带来什么影响。有两个测量时间,先在移栽当日测量,20天后再次测量,两次均使用烘干法。每种保水处理采用10个样,最后求其平均值,并与对照物对比。从测量结果可知,保水剂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持水量。移栽当天,两种测量结果分别为29.55%、30.64%,差别不显著。20天后再次测量时,经保水剂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为14.2%,而没有掺加保水剂的土壤的含水量仅为7.35%。

此次试验采用的是Broadleaf P4保水剂,交联共聚物聚丙烯酰胺是其主要成分,具有较高的吸水性,而且能将吸收水分的95%返回土壤中,起到保水作用,减少水分流失量,从而方便苗木生长。最终可得出如下结论:移栽后20天的与栽植当日的含水量测定值相比有所下降,与没有经过保水剂处理的土壤相比,含水量有所提升,且发芽展叶的情况更好。

3.2立体化保水技术和苗木成活率

造林工作于2012年开始,当年8月份对A、B两地苗木的成活率进行了统计。采用随机统计的方法,每种苗木取100株,能够正常发芽展叶的为成活。从统计结果可知,采用保水技术处理过的苗木的成活率明显要高于未经处理的苗木。A、B两地4种经处理苗木的成活率从上而下依次为山桃(98%)、火炬树(96%)、核桃(95%)、黄连(93%);4种未经处理苗木的成活率从上而下依次为山桃(78.5%)、火炬树(76%)、黄连木(72%)、核桃(63%)。

干旱胁迫是苗木移栽过程最容易受到的伤害,也是苗木移栽胁迫致死的最主要因素,采用综合的保水措施,利用保水剂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土壤中的水分能够持续有效地供给苗木根系,利用抗蒸腾剂抑制苗木地上部分的蒸腾作用,提高苗木含水量,增加其抗旱能力,立体化的保水措施对于降低苗木移栽期间所受胁迫程度,提高苗木成活率有着显著的作用。

3.3立体化保水技术和新稍生长量

于造林当年l0月下旬测量各处理成活苗木的新稍生长量,每个处理随机选取100株,测量其当年生最长的新稍长度,求平均值。从 试验的结果可知,采用保水技术处理的苗木生长量显著大于未经保水处理的苗木。

不采取保水措施的4种苗木移栽当年新稍生长量分别为山桃(32cm)、黄连木(13cm)、核桃(29cm)和火炬树(33cm);采用立体保水造林技术的4种苗木相应的生长量分别为山桃(57cm)、黄连木(21cm)、核桃(44cm)和火炬树(47cm),分别比对照多出了78.1%、61.5%、51.7%~I 42%。采用立体化保水技术,有效地保证了苗木移栽期间的水分供应,使苗木受干旱胁迫的影响显著降低,进而促进了苗木的生长。

4.结束语

在干旱地植苗造林,关键在于保持水分,同时减少水分蒸发量。所以有必要采用各种保水技术,如使用保水剂增加土壤含水量,使用抗蒸腾剂防止植物过度的蒸腾等。结果显示,经保水技术处理的苗木成活率更高。我国干旱土地面积较广,在今后的植苗造林中,有必要引进保水技术。

参考文献

[1]周海燕,李继东,郑先波,冯建灿,闫榜泽.立体化保水技术在干旱地植苗造林中的应用[J].河南林业科技,2012,20(3):180-182.

[2]陈胜,王秉忠,包振国.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浅议[J].甘肃林业科技,2010,24(3):142-144.

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成人;原位肝移植;急性肺损伤;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b)-012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early acute lung injury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adul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arl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ung injury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General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whether early lung injury occurred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acute lung injury group and the non-acute lung injury group. The gender, age, basic disease, preoperative coagulation function,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volume, anhepatic perio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ulti-factor Log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cute lung injury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39 cases of patients had acute lung injury, the incidence was 47.56%.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or severe hepatitis, coagulation disorders before transplantation, intra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volume, anhepatic period between the acute lung injury group and the non-acute lung injury group (P < 0.05).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arly acute lung injury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were coagulation disorders before transplantation,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or severe hepatitis, intra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volume and anhepatic period (P < 0.05). Conclusion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or severe hepatitis, coagulation disorders before transplantation, a large number of blood transfusions, long anhepatic period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early acute lung injury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which should be controlled in clinic, so as to enhance the survival rate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Key words] Adul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Acute lung injury; Risk factors

目前临床上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损伤仍然比较常见,肺功能损伤甚至呼吸衰竭在整个围术期仍较多,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率增高和住院时间延长的重要危险因素,并直接影响新肝功能及患者的整体恢复。有资料报道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损伤发病率为34.2%~44.0%,病死率高达25.0%~41.7%[1],而相关研究报道国外较多,国内大样本报道较少见。本研究选取武警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3年1~12月治疗的82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寻找造成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损伤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为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82例肝移植患者,其中,男66例,女16例;年龄27~71岁,平均(50.15±11.07)岁。

1.2 诊断及分组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医学分会在2000年提出的急性肺损伤诊断标准:①有发病的高危因素;②起病急,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③氧合指数(PaO2/FiO2)≤300 mmHg(与呼气末正压通气水平无关)(1 mmHg=0.133 kPa);④X线正位胸片显示双肺有斑片状阴影;⑤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18 mmHg,或者无左心房高压的临床表现。

分组标准: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将术后3 d内任意一次血气分析结果氧合指数≤300 mmHg的患者作为急性肺损伤组;术后3 d内每一次血气分析氧合指数均>300 mmHg的患者作为非急性肺损伤组。

1.3 排除标准

①术前已明确诊断肺部感染或存在明显呼吸功能异常的患者;②肝移植术后1周内再次上台行开腹手术患者;③术后24 h内死亡患者;④儿童肝移植患者;⑤亲体肝移植患者;⑥肝肾联合移植患者。

1.4 术后管理

手术结束后回ICU病房给予呼吸机控制呼吸(模式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按8 mL/kg给予调节,呼吸频率控制在14~20次/min,FiO2为40%。

所有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均给予双腔鼻导管吸氧,氧流量选择5 L/min。每天早晨测一次血气分析,采用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每日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等;每日复查床旁胸部X线片,并行彩色超声检查,观察移植肝血流灌注及胸腹水情况;每日监测心率、心律、血压、中心静脉压力、PAWP;记录患者24 h液体出入量,计算液体平衡。

移植后第1天给予他克莫司胶囊(FK-506,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2 mg 口服,2次/d;吗替麦考酚酯胶囊(上海罗氏制药)750 mg 口服,2次/d;甲强龙(比利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5 mg 静推,q6h,然后每日减量20 mg,当减至20 mg,1次/d后改用美卓乐片(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16 mg 口服,1次/d,预防排异反应。所有患者的免疫抑制剂均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给予调整,FK-506血药浓度一般维持在5~10 ng/mL。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呋塞米(天津金辉制药有限公司)20 mg 静推,2次/d。其他则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异甘草酸镁(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保肝,注射用氨溴索(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化痰,给予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每日补液量根据前一天出入量,一般给予3000 mL左右。

对于已经发生急性肺损伤患者,根据患者呼吸情况、肺部体征及床旁胸片检查结果,给予双通路吸氧上调吸氧流量,加大利尿力度,减轻容量负荷,从而减轻肺水肿。如经上述处理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则给予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1.5 观察指标

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基础疾病、术前凝血功能、手术时间、移植术中输血量、无肝期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肺损伤发生情况

82例成人肝移植患者中有39例术后早期出现急性肺损伤,发生率为47.56%;基础疾病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或重型肝炎50例,术前凝血功能异常63例;术中输血量为(4375.55±1425.89)mL;手术时间为(10.43±2.52)h;无肝期时间为(44.60±13.43)min。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对可能造成82例肝移植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急性肺损伤组和非急性肺损伤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肝硬化失代偿期或重型肝炎情况、移植前凝血功能异常情况、移植术中输血量、无肝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2。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前凝血功能异常、肝硬化失代偿期或重型肝炎、移植术中输血量、无肝期时间是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因素(P < 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肺损伤如果在发病早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可逐渐进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终末期肝病患者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严重影响了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术前患者全身条件越差,机体的抵抗力就越低,越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Meld评分已经被用作肝移植器官分配的标准[2]。Meld评分越高患者病情越重,肝移植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大。孟稳利等[3]对9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研究显示,术前胆红素水平与肺感染相关,充分说明患者术前肝功能状态对术后肺部情况存在影响。本研究82例原位肝移植患者中,有50例患者术前肝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其中有35例移植后发生急性肺损伤,占70%,可见患者术前基础疾病情况对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有显著影响。这与蔡志仕等[4]研究结果一致。

肝移植术前患者由于自身肝脏的功能障碍,并且术前长期禁食或脂肪吸收障碍可以引起维生素K缺乏而并发凝血功能异常。在急性肺损伤早期促凝机制增强,大量纤维蛋白在肺内沉积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微型血栓[5]。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的平衡可以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而术前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破坏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平衡,由此造成大量纤维素在肺里沉积,加剧急性肺损伤。有报道指出,当有急性肺损伤存在时,炎性反应可使机体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水平上调,使得纤维蛋白在血管内外沉积,加重肺损伤及肺纤维化[6]。因此,凝血和纤溶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82例肝移植患者中有63例术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中32例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占50.79%。术前凝血功能差,不可避免就容易造成患者术中出血量多,止血困难,继发凝血与纤溶系统紊乱从而造成急性肺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肺损伤组术中输血量明显高于非急性肺损伤组。与既往文献研究一致:Benson等[7]研究表明,大量输入血浆与急性肺损伤发生有相关性。另有报道显示,大量出血和输血是造成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8]。Bayat等[9]研究指出,大量输血可以增加发生肺损伤的风险性。另外,输血相关的免疫反应也可以引起溶血反应[10]。输血造成急性肺损伤的原因如下:①输入异体血后的抗原抗体反应;②细胞或体液因子诱导的非特异性全身炎性反应;③异体血引起的变态反应;④抗体直接造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大量输血时血液中的细胞碎片等有型成分会在肺内造成微小的栓塞,进而造成缺氧。因此,手术过程中,如能做到少输血或不输血对预防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无肝期时下腔静脉夹闭后造成回心血量可骤然减少50%~60%。当血流重新恢复以后,含有大量毒素的静脉血重新流经肺脏容易造成肺部的急性损伤。主要表现在破坏了肺毛细血管内膜的完整性、使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造成患者氧合差,呼吸困难[11]。无肝期是最容易发生肺损伤的时期,因为此期肺血管的通透性增高[12]。研究表明,随着供肝冷缺血时间延长,肺损伤程度逐渐加重[13]。本研究中无肝期时间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说明无肝期时间与急性肺损伤相关。有研究显示,当新肝血流恢复后,肺动脉血管周围会有炎症细胞浸润等明显的病理改变[14]。因此,术中应该尽量缩短无肝期时间,减少因无肝期时间延长造成的酸性代谢产物等物质的生成,可以有效减轻肝血流开放以后造成的肺损伤。

原位肝移植术后都要常规上呼吸机,虽然本文未对此项列入统计观察指标,还是需要在此说明一下。一项研究发现,有16.3%的患者肝移植后早期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且大多数都有肺部感染证据[15]。王征等[16]研究也认为术后气管插管留置时间的延长与全身多个器官功能不全和感染等有关。Chess等[17]也有相关报道。提示肝移植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应检查患者氧合情况及自主呼吸力度,结合呼吸机参数,对达到脱机拔管条件的患者给予早脱机早拔管,可以减少肺损伤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如果对移植前凝血功能异常、肝硬化失代偿期或重型肝炎、移植术中输血量及无肝期时间加以合理控制,可以降低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提高肝移植患者的生存率。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引起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原因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22]。因此,在围术期要做好肝移植术患者的系统管理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挽救肝移植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Singh N,Gayowski T,Wagener MM,et al. Pulmonary infiltrates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J].Transplantation,1999,67(8):1138-1144.

[2] Freeman RB Jr,Wiesner RH,Harpar A,et al. The new liver allocation system: moving towarde vidence-based transplantation policy [J]. Liver Transpl,2002,8(9):851-858.

[3] 孟稳利,,缪洁.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22):104-106.

[4] 蔡志仕,江艺,吕立志,等.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8, 12(16):808-810.

[5] Edward AB.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in acute lung injury and sepsis [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2000,22(4):401-404.

[6] Idell S. Ex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fibrin deposition in acute ling injury [J]. New Horizons: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Acute Medicine,1994,2(2):566-574.

[7] Benson AB,Burton JR,Austin GL,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lasma and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 on acute lung injury and infection risk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Liver Transpltation,2011,17(2):149-158.

[8] Morita Y,Pretto EA. Increased Incidence of 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During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A Short Report [J].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2014,46(10):3593-3597.

[9] Bayat B,Sachs UJ. 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an overview [J]. Curr Pharm Des,2012,18(22):3236-3240.

[10] Chidananda Swamy M. Blood transfusion practice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Indian J Anaesh,2014,58(5):647-651.

[11] 王永琦,李玉民,冷玉芳,等.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4(20):3830-3832.

[12] 盛恒炜,冯子铭,屠伟峰.经典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血管通透性和内皮素-1浓度的变化[J].热带医学,2013, 3(13):318-320.

[13] 刘昌,宋宇龙,刘峰,等.大鼠供肝冷缺血时间与肝移植术后受者肺损伤的关系[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6,3(27):138-141.

[14] 池信锦,黑子清,庞红宇,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门脉高压模型犬肺组织和肺动脉的病变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2):144-148.

[15] 李岗山,叶启发,夏穗生,等.肝移植术后急性呼吸窘迫征的病因、预防和处理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 7(13):30-35.

[16] 王征,樊嘉,周俭,等.成人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回顾分析[J].复旦学报,2005,32(2):236-238.

[17] Chess PR,O′Reilly MA,Sachs F,et al. Reactive oxidant and p42/44 MAP kinase signaling is necessary for mechanical strain-induced proliferation in pulmonary epithelial cells [J]. J Appl Physiol,2005,99(3):1226-1232.

[18] 雷联会,俞森洋,韦中余,等.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肺损伤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6(3):194-196.

[19] 刘金秀,唐富英,袁明生,等.循证护理干预在肝移植患者手术等待期的作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4, 4(13):124-127.

[20] 文强,苏磊,唐柚青,等.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水肿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关东医学,2009,30(6):915-917.

[21] 刘薪,王卫军,汪巧娅,等.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