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规避的优缺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规避的优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规避的优缺点

风险规避的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外汇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053-02

1 金融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也就是人们理论上说的“双边支付协议”。即指在金融基础工具的价值上派生或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工具。现今,金融衍生工具所涵盖的基础工具包括利率、汇率、商品、股权和其他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工具从性质上可以概括为两类,即一类是期货,另一类是期权。当前,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也变得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问题不断涌现。为解决新问题,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也随之出现。相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本身亦衍生出新的问题和风险,促进了更新一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一般而言,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和迅猛发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降低筹资成本和提高筹资效率。金融衍生工具中的利率调整期业务可以有效地降低筹措资金者的筹资成本,而金融衍生工具中的货币调期业务在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第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周期波动加大,给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一定困难。金融衍生工具能有效地将风险厌恶者所面临的风险转移给风险喜好者。比如现有的利率调期业务能使某些具有浮动利率的贷款转换成固定利率的贷款,从而摆脱了利率波动的风险。

第三,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金融监管制度的放松等有利条件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使得投资者运用套期保值、套利和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成本费用得以大大降低,受益大大提高,从而也使金融衍生工具供给量大大增加。

第四,最新金融期权定价模型等衍生工具的估价模型和技术方法取得突破并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有利于投资者更为准确地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估价、风险管理,有利于衍生工具的发行和使用,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飞速发展。

2 当前企业外汇风险控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外汇金融资产总量来看,2010年年末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已经高达52159.08亿元人民币,占同期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2%左右。同时,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外净资产为81729.39亿元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2010年已达到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和广大企业都面临汇率风险的可能越来越大,对与外汇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从目前外资企业角度来看,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6247.8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65.28%,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高达1577.23亿美元,若按照现留存20%的比例计算,外贸企业每年有约40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外汇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加之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分别以年均10%和2%~3%的速度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汇率风险将随之增加。尽管当前相关政府监管机构的现有结售汇管理规定已经允许有远期支付合同或者偿债协议的用汇单位可以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远期买卖及其他保值业务,但由于风险意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相关企业在实践中均未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另外,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大,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相对不断贬值,对以外贸为主的企业产生了意义重大的不同影响,特别是加大了一些以进口为主的外贸企业,尤其是从美国以外的国家进口材料的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效率、成本利润率均有所下降。因此,这类企业会对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以套期保值或对冲等方式锁定进口成本,规避汇率不利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从总体看,较大规模的外汇金融资产和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和实体外贸部门面临着较大的外汇风险。因此,客观上对外汇型金融衍生产品等具有避险功能的衍生工具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今后,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这一需求将会在金融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种类和交易规模上呈现出井喷式的快速增长。

3 企业外汇风险控制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是随着全球化相依相伴的。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是谋求世界最大经济福利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因此只有利用好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把握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尤其是与外汇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等,才能更好地加强企业对外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第一,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树立大局意识,同时紧盯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展开,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之中。国际期货价格必将深刻影响和左右着国内期货价格。同时,国际经济的任何变化也会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此全球经济联为一体,国际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必将更加深刻反映各国经济的发展实际。当前,我国广大企业要摒弃传统思想,特别是只注重国内市场、价格的观念,必须在思想上紧盯全球市场的发展,行动上主动参与其中。与此同时,要注重学习现有通用的游戏规则,学会运用最新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

第二,迅速筹备风险控制部门。目前,我国企业的传统发展思维根深蒂固,它们当中有风险控制部门的非常少。在风险意识没有树立起来的情况下,风险控制部门的主要地位根本无从说起。同时,对于一些有风控部门的企业,它们也大多将其划入业务部门来管理,因此这种缺乏专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分析、评估、判别、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行动让我国的企业在实践中面临的风险往往比国外的企业多得多。它们很少有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保值增值的活动,也很少有套期保值的简单对冲风险动作。总之,成立风险控制部门刻不容缓。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下,企业利用金融市场来规避实体市场的各种风险,尤其是规避不利的价格波动,同时又在好的市场流动性下发展和壮大自身的经营业务。

第三,有所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现有金融衍生工具重点规避如下风险: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和外汇期权。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向相关金融机构咨询,达成为其量身定做的规避外汇风险方案。企业针对这些方案确定选择实施后,不定期地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不断地进行方案的改善和优化。另外,还要区分各种工具的优缺点,做到有所不为。我们知道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都有其优缺点,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比如外汇期货,其优点是成本最低,流动性好,信用风险极低,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它的价格总是在大幅的波动,从而需要不断地随着行情的起落追回信用保证金。

总之,我国企业若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好金融衍生工具,对于外向型的企业而言,更是这样。在不断提高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运用好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对于企业防范各种风险尤其是外汇风险意义重大。

风险规避的优缺点范文2

    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并结合我国最新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对工程项目的规定,本文针对图1所示流程环节构建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电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以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理论基础,构建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确定各流程环节的关键控制点,通过风险反应以及其他诸如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要素的结合来管理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

    1.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构建电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体系的最基础的步骤,即识别上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六个环节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关键控制点,并对风险进行分类[1]。关于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是指调查人在确定调查时间、调查对象的基础上亲临调查现场进行调查和访问的方法。现场调查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获得可靠性较高的第一手资料[2],但其缺点在于需要与被调查对象提前做好协调工作,且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事先设计好问卷向被调查者发放,要求其如实填写调查内容的方法。工程项目建设包括很多业务流程环节,因此调查对象应尽可能涉及各个流程环节、各个部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节省成本,但缺点在于问卷填写的过程不可控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是根据自己所认知的真实情况填写的,且表格的回收率有时并不高。

    (3)核对表法

    核对表是指根据工程项目以前失败或成功的经验,把以前项目建设中遇到过的风险因素以及来源等列成一张表[3]。核对表法是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列出以前遇到的风险点,这种方法揭示的风险点或关键控制点比其他方法少,但其他方法不能发现的关键控制点,这种方法可以识别。

    (4)财务报表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法是指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为基础,对每一会计科目逐一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4]。在分析特定会计科目时,应注意其与其他科目的联系;并且应将财务报表与工程预算联系起来,警惕某些潜在风险的发生。这一方法有助于提防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但不利于对风险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

    (5)流程图法

    流程图法是指将整个工程建设过程按照一定的标准细分为不同的作业、流程,再对每个作业、流程的风险点一一识别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风险的细分,但工作量大。

    (6)环境分析法

    环境分析法是指对工程项目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地分析,找出环境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5]。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

    以上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进行具体的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结合使用。

    2.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其对工程项目目标的影响,并且评价每一风险的来源、重要程度和控制措施等,无疑,重要程度越高的风险,越应引起项目建设单位的重视。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把与决策相关的复杂难解的问题分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对各层次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实质上是一种重要的决策方法[6],运用到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简单地讲,即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为目标、设计、实施等层次的风险,再对每一层次的各类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再综合人的主观判断,从而确定工程项目中风险相对严重程度或重要程度的方法。

    (2)模糊评价法

    在经济活动中,很多因素是无法用确切的数字衡量的,这些因素所导致的结果也是模糊的。而1965年,L.A.Zadeh首次提出的模糊数学的概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模糊评价法的主要工具是模糊数学。模糊评价法运用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可以对无法用数字加以准确描述的风险提供定量化的描述方法,即对识别到的所有风险点,根据模糊数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标准给出评语的过程。

    (3)敏感性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法即从对工程项目的目标与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敏感性因素,确定其对项目的敏感性程度,从而判断项目风险承受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敏感性分析法可以测试工程项目成本因素的变化对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

    (4)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关于信息处理的重要数学模型,在工程界与学术界广泛应用。神经网络由众多的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激励函数,而节点之间的连接代表通过该连接信号的权重。这种方法在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也有应用。

    (5)贝叶斯网络法 贝叶斯网络法是一种数学模型法,这种方法是基于以贝叶斯公式为基础的概率推理的计算。这种方法在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中也有所应用。

    (6)专家打分法

    专家打分法是风险分析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当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无法使用其他以建立模型为基础的方法进行评估时,可以选择专家打分法。首先,将风险识别阶段识别出的所有风险或关键控制点列成调查表;其次,要求专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风险后对项目目标的危害程度进行打分;最后,对专家打分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综合成整个项目风险[7]。专家打分法受专家的主观影响较大。

    对于特定的电力工程项目,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恰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3.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反应

    在以上识别和评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对每一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反应策略。而风险反应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和自留风险。

    (1)规避风险

    在电力项目工程管理中,对于那些尚未发生或以前发生的风险,首要的风险反应策略是规避风险。对于可控风险,例如由人为操作不当,或体制不健全等导致的风险完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避。

    (2)减少风险

    当风险无法规避时,最优决策是减少风险。减少风险是指在弄清楚引发工程项目风险的来源和因素后,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轻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3)转移风险

    在无法对风险进行规避或减轻时,应选择转移风险作为最优决策思路。转移风险是为了避免在承担或接受风险后对项目目标产生影响,而选择将风险向其他部门、实体转移。

    (4)自留风险

    自留风险是指在风险发生时,没有其他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可以选择,例如,工程施工中发生意外事故,采取积极的行动承担风险,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风险规避的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 消费价格指数 生产资料物价指数 通货膨胀会计

2008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下简称CPI)同比上涨8.7%,继1月份CPI同比上涨7.1%创11年来CPI月度涨幅新高以后,又创新高。在刚过去的2007年,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莫过于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期间各月份的CPI同比上涨平均为4.8%。物价攀升,再度成为社会各界的敏感话题。由于2006年谷物产量减少,而利用量增加,导致2007年上半年,所有谷物的国际价格均大幅上涨。与此同时,全球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这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品价格上扬。在需求强劲增长的拉动下,促使许多工厂几乎满负荷生产,进一步导致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的价格上扬,并最终造成工业品价格上涨。目前企业界正在积极寻求对策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沉寂了多年的通货膨胀会计又被会计界重新给予高度的关注。下面笔者通过分析通货膨胀会计几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我国企业目前应怎样利用通货膨胀会计来规避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

一、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目前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主要有:历史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传统会计;现行价值会计,即现行成本会计;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现行成本会计。

1.历史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又称作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它仍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而计量单位改用购买力相等的货币单位,目的在于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具体做法是通过采用一个适宜的物价变动指数把财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换算为不变价格金额。

它的主要优点:一是方法简便,只要将原历史成本会计所得的金额数据,按物价变动指数予以调整即可;二是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三是易于监督、管理,具有可比性的财务报表增强了可审性;四是有利于各方了解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财产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五是物价指数由物价部门制定,有一定的客观性。

它的主要缺点:一是指数不易选择,我国现行公告的是零售物价指数,不是生产资料物价指数,而且各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难以统一用一个物价指数来衡量;二是在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各类资产和负债对物价变动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用同一物价指数不可能得到正确反映,甚至相关甚远;三是每个会计期末要进行调整才能增加其可比性,工作量较大。

2.现时成本/名义货币会计又叫公允价值会计,它采用公允价格为计量基础,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认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这种会计模式要求对待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现行成本予以调整,再计算出现有资产由于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尚未实现的利润或损失。

其主要优点:一是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因为资产按现行重置成本计量,反映了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较为接近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的经营收益,有利于正确评估企业业绩;二是由于固定资产是按现行重置成本记账的,可以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能力,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资金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

其主要缺点:一是重置成本的确定需要大量物价资料和进行复杂的计算,当找不到市场公允价格时,只能估计或按物价指数计算,如计算不当,反而会使企业成本失实情况加剧,同时也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二是可比性差,各期的重置成本反映了资产在不同时期的现行价值,这些数据难以相互比较;三是没有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由于不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通货膨胀过高的时期,致使企业消耗掉的货币资金得不到完全补偿。

3.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又叫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它是不变币值会计和现行价值会计模式的结合。前者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后者消除特定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而这两种物价变动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从理论上看,将上述两种会计模式相结合得到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能解决物价变动带来的会计问题,最符合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

主要优点:既能反映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反映货币性项目的实际购买力,又能反映个别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确保企业维持现有生产经营的能力,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准确,也有利于企业正确决策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主要缺点:一是指数确定不易,主观性强,可比性差;二是工作量大,实物操作难度高,成本也很高。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应用

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模式相比之下,是目前比较完善的方法,但应用时还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采用的零售物价指数,应进一步换算为生产资料物价指数。计算物价指数应考虑企业所在地域因素,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内陆地区和边缘落后地区的物价变动情况不一致,计算物价指数时应区别对待。

2.应注意科技进步因素,比如电子设备的加速折旧问题。

3.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之与通货膨胀会计相适应,比如,普及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4.努力克服实行通货膨胀会计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和由此产生的连锁反映。

由于各个企业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很难选出一个通用的良方,这就要看企业财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能力,会计主管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选用会计模式。另外会计人员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从会计角度规避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风险规避的优缺点范文4

关键词:ETF 资产配置 投资策略

一、ETF简介

作为一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种金融投资产品,都要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该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1.ETF的概念

中文正式名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

2.ETF的特点

ETF是一种复合型的金融创新产品,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和股票的优势于一身。

ETF所具有的开放式基金的优势为:可以自有的申购与赎回,不存在在特定时期申购与赎回受限的问题。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在ETF产品上的体现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从而使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ETF产品所体现的股票的优势为:二级市场上的连续交易价格机制,不但增强了流动性,而且使交易的信息更加透明,再加上ETF独特的套利机制,使得其价格能够紧贴净值,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深度折价现象。

ETF具有双重交易机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市场与ETF份额交易的市场分离。前者在一级市场上进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3.ETF的优点

ETF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基金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ETF是指数化投资的理念与资产证券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ETF具有投资运作成本低、费用低廉、交易方便、资金门槛低的特点。

(2)在一级市场进行的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采用的是实物交易机制,这就有效地避免减少了很多基金所面临的“现金拖累”的现象,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3)运作的机制简单易懂,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大的认同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只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判断,并且投资相应的ETF产品就可以了。

(4)ETF可以尽量地延迟纳税甚至规避纳税。

(5)ETF可以避免由于基金管理人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市场上ETF产品细化程度非常高时,ETF甚至可以有效的代替个股,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避免高位接盘、抬轿子等基金黑幕的出现。

(6)ETF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涵盖广泛的证券范畴和各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活动便利的实现一篮子证券组合的买卖交易,可以在短期投资方面提供许多便利等等。

4.ETF的缺点

(1)ETF的表现不可能超越大盘,甚至不可能超越其跟踪的指数。另外,ETF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上,这就导致在上涨阶段,ETF的净值增幅低于目标指数的涨幅。

(2)ETF不能像开放式基金一样,股息可以用于再投资。

(3)买卖ETF时,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和买卖差价。

(4)ETF为了紧贴指数走势,不能像一些积极性的基金一样,在某些行业或者股票表现逊色的时候,调整其投资组合。特别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的情况下,ETF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容易直接暴露在风险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了解了一个金融产品的特色和优缺点之后,研究如何运用该种产品、如何利用该产品构造和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便成了重中之重。

二、ETF的投资策略

先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何为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是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决策,即通过为资产寻找一种长期的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类别上“正常”的分配比例来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以实现投资的目标。动态资产配置是在确定了战略资产配置之后,对配置的比例进行动态的调整。而战术性资产配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快速调整来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战略资产配置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Brinson,Singer和Beebower研究了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总收益率的贡献。他们将总收益率分解为三部分:(1)资产配置策略;(2)市场时机选择;(3)证券选择。研究指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贡献率是91.5%,也就是说,投资组合的价值增殖在于资产配置。

Gary P. Brinson在198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配置策略——而不是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对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和年收益率变化的幅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如何有效的利用ETF产品实现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便成了研究的重点。

1.用ETF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从本质上说,ETF是一种指数化投资产品。在指数化投资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配置策略中,“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

“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是指将组合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进行配置,组合中的核心资产用来跟踪复制所选定的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以期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市场组合的收益;组合中的其他资产采用主动性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获利。“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的好处是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增加了组合的收益。将组合的核心资产配置于指数化投资,实际上就是用更精确的手段将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报酬”更多的“支付”给主动性投资的部分,从而实现最佳的组合风险——收益管理。

风险规避的优缺点范文5

审计模式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问题。在审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依次出现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频频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审计界的普遍关注。该审计模式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基础,并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随着审计的发展,将不同的审计模式进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看清不同审计模式的优缺点。科学地看待不同的审计模式,有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改进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进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本文就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程序、方法及风险处理等方面一一进行比较。

一、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是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量化分析来确定影响财务报表的重要因素和检查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制度基础审计是在评价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以期能够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和时间。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整、健全,初步评价其可信赖程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有效,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财务报表就会越真实越公允越可靠。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审计人员为了取得相关证据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就不得不扩大审计范围。

2.测试。

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状况、了解掌握了相关资料后,即可以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复合性测试。否则,就对财务报表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发现控制缺陷以改进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控制测试在非财务报表审计中的主要目的。

3.评价。

在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成控制测试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该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通过做出的评价来分析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便以此为根据决定是否进行实质性测试以及进行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度。

(二)风险基础审计程序在理论上虽然仍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但在具体内容上与制度基础审计有着较大的差别。

在实务中,为了使审计工作做得更细致,并关注审计重要领域,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审计计划开始时要对固有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主要通过调查、了解、分析、评价等方法执行一般规划并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来识别重要的风险领域,确认重要的审计范围。

2.期中审计时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选择可靠有效益的审计查核程序。即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判断客户管理意识、控制措施及控制品质、控制程序设计本身是否严密,职责分工是否良好,如果有效,则进一步判断其可依赖程度及发生重大审计错误的可能性,并以此来确定查核方法。

3.通过实施审计获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报告。继续整理前几步提出的问题及期后事项审核、会计报表的分析性复核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即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报告。

二、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比较

简单的说,制度基础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是通过评估内部控制测试来评估和量化控制风险。但总的来说,两种方法的步骤基本一致,只是所考虑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不同。

(一)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方法。

1.文字描述。文字描述法是用文字形式简要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现行内部控制,一般按照不同的环节和主要业务分别说明各个环节与业务的特征、经办人员、有关的控制措施与方法、各种业务文件、凭证表格和会计记录的编制要素与存放地点等。

2.编制系统流程图。编制系统流程图就是用图解的形式来描述各经营环节的业务处理程序,各种凭证文件的种类及其编制、处理、传递和保存。一些比较完整的系统流程图还可以显示各项业务的授权、批准、权责分工、复核等控制措施和功能。

3.填制内部控制调查表。内部控制调查表是一种预选设计的标准化询问表。它分别对被审计单位的各个经营环节或业务处理的关键控制措施提出一系列征询问题,并提供“是”、“否”、“不适用”等答案专栏。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方法。

1.审计风险评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点和标志性工作之一是风险评估,因为它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而且审计人员也希望通过在对已审查过的财务报表发表自己的结论之前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来维持其结论的正确性。根据审计风险模式的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固有风险审计人员不能改变它,因为它受到被审计单位行业的性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评价不包括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时,应通过了解内部控制的环境、控制风险、风险评估监督等来最大限度的减少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2.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是在对内部控制了解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结构政策、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即效果的好坏)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来确认控制风险。控制测试的产生与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的建立以及对符合性测试的认识有关。

3.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涉及会计系统特定种类交易的处理,目的是决定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交易是否经过恰当的审批,在日记账中是否正确记录和汇总。

三、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及处理的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只在某几个方面考虑了风险因素,而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考虑了风险分析和控制,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一)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对审计风险的考虑及其处理。

虽然制度基础审计也涉及了审计风险,但它对风险的控制属于被动式的。因为它并不直接处理风险而是更多的依赖内部控制测试,很少考虑产生风险的其他环节。所以具体来说,制度基础审计只有在抽取样本进行实质性测试时才会考虑到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但它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也主要是为减少实质性测试提供依据。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审计风险的系统性评估和确定基本上不涉及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可接受检查风险等。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对审计风险的考虑及其处理。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风险的控制是主动式的。该模式强调了审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它以对企业环境和企业经营全方位风险分析为出发点,将大量审计基础工作放在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和评价上。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检查与会计系统有关的因素,而且还检查企业内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它不仅进行与会计事项有关的个别风险分析,而且还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分析与控制这两个风险因素在审计的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在计划阶段考虑接受客户的风险、委派审计人员的风险、签订审计业务的风险等;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考虑取证风险,在报告阶段要考虑报告风险,为防范审计风险建立起层层防护网。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两种审计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一脉相承,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又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本文肯定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性,但这并不等同于对制度基础审计的简单否定。事实上,二者各有优劣。我们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灵活的搭配审计程序和方法,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风险规避的优缺点范文6

关键词:风险分析;突发事件;公共卫生

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已接近发达地区水平,但是由于目前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形势多变,突发事件频发,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严重的冲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浙江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浙江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阻碍。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1],将继续加大对人口与健康领域的支持力度。浙江省科技"十二五"规划中叶明确指出:在重大战略需求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要把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放在重要位置。

1风险分析的概念

风险评估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对突发事件的危害所产生或将产生不良效应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客观判断与分析,有助于及早识别公共卫生危害,提供卫生应急决策依据。风险评估包括三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其中,风险分析是风险评估中的关键一环和核心内容[2]。

2风险分析方法

按分析目的、数据输入与结果输出类型的不同,可将风险分析技术分为定性、半定量及定量技术三大类。

2.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三类方法中原理与操作较简易,但无法给出定量结果的一类分析方法。

2.1.1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FMEA)是一种以团队操作为基础的,系统性、前瞻性地识别失效模式和机制,预测其影响的技术。基本原理是以失效模式为起点,着眼于整个流程,对全部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地分析,通过对失效模式的严重度、发生率和可检度进行综合评估与指标的量化,明确高风险的失效模式,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措施,从而实现减小风险或消除至可接受水平的目的[3]。该方法的优点是对潜在风险源进行辨识后可实现及时预防,消除危害后果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对于单个风险源进行相对独立的分析。缺点是由于主要是以基于小组的模式开展评价工作,因此工作小组成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失效模式是方法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然而实际上难以认识全部的失效模式并开展评价;此外,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是基于流程的一个前瞻性分析,随着流程和具体步骤的增加,若开始分析时缺乏对流程的准确描述,则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2.1.2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是一种系统的、前瞻性及预防性的技术,通过测量并监控那些应处于规定限制内的具体特征来确保产品质量、可靠性以及过程的安全性。HACCP最早主要用于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危害进行安全控制,是作为控制食源性疾患最为有效的措施,也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现在已广泛应用到其他行业,诸如制药、化学、汽车等。以食品安全分析为例,其基本原理是系统分析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的具体危害,明确控制措施,并通多对潜在危害进行风险控制,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4]。优点在于其可通过对整个流程和关键点的控制,起到对风险危害的预防作用。缺点是只能对系统流程内的潜在风险源进行分析。

2.1.3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HAZOP)是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识别过程,用于明确可能偏离预期绩效的偏差,并可评估偏离的危害度。最早使用于化工行业工艺过程的危险性分析。该方法以系统工程为基础,通过引导词和标准格式来寻找工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偏差,辨识那些可能由于装置、设备等个别引发的潜在危险,从而根据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大小制定相应对策[5]。优点是分析针对的是工艺流程等状态参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而可以对人为因素引起的后果进行预测。缺点是主要依赖于工作小组会议讨论的人工分析方式进行风险分析,效率较低;分析时,若无合适的节点、参数和引导词,则无法较好地开展HAZOP风险分析。

2.2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技术结合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特点,输出以定量结果为主。

2.2.1保护层分析法 保护层分析法(the layer of protection analysis method,LOPA)是一种特殊事件树形式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评估现有的保护层的可靠性,确定其消除或降低风险的能力[6]。其基本原理是构建保护层,通过对每一保护层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将所有保护层联合作用下的事故风险与风险可容忍标准比较,以确定是否有足够的保护层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优点是作为一种较为快速的半定量风险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评估潜在事故发生的频率,确认保护层的有效性,为合理制定和分类风险缩减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该方法与HAZOP比较不过分依赖于分析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能相对客观合理地进行风险分析。缺点是该方法本身无法对潜在风险源进行辨识,也无法寻找事故场景,因此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此外,该方法尚缺乏对人因、环境及管理等其他因素影响的分析。

2.2.2 FN曲线 一种利用FN曲线图进行风险分析的方法。其通过区域来表示风险,并可进行风险比较,可用于系统或过程设计以及现有系统的管理。如在评价地址灾害风险性时,FN曲线通过将地址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及其累计概率点以对数坐标系统表示,以此表达社会可接受风险的标准[7]。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表现事故规模的分布状况,利用事故后果(如伤亡人数)与事件发生的频率(即发生的可能性)绘制FN曲线图。从FN曲线图可以引出系统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判定标准。优点是考虑了风险分析中的事件后果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两大方面,结果简单明了,易理解和易操作。缺点是仅仅只考虑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两方面,而缺乏对人因、环境、管理等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此外,一般主要以死亡率等简单指标作为事件后果严重性的主要体现。

2.2.3模糊神经网络 模糊神经网络是一类自适应的模式识别技术,可通过自身的学习机制主动学习,利用现状信息,对来自不同状态的信息逐一进行训练而形成映射关系。而其中的模糊神经网络则是基于最大最小等简单运算来实现知识的模糊推理的神经网络[8]。作为一种多属性的评价方法,其隶属函数权重的设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是一类定性和定量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优点是有机结合了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各自优势,能够通过模拟人的经验来对风险进行推理和判断,实现定量化处理模糊信息的目的。且具备较高的容错性和模型表达力。缺点是模糊规则的设定、隶属函数的选择、网络结构的设计等完全依赖于建模者的经验知识和能力。

2.2.4 Bow-tie法 一种简单的图形描述方式,分析了风险从危险发展到后果的各类路径,并可审核风险控制措施。可将其视为分析事项起因的故障树和分析后果的事件树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体[9]。作为一种结构化方法,其具备了可视化的特点,因此也便于交流和理解。Bow-tie图中心是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左侧是成因(即故障树)及预防措施,右侧是可能的后果(即事件树)和减缓后果措施。也因图形形状被称为领结图或蝴蝶图。优点是该技术将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都在图形中完整的体现出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此外,图形直观易理解。缺点是只能考虑环节事件的工作或失效两种状态,不能考虑多态间的假设推理关系。

2.3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对资料与资源的要求较高,输出以定量结果为主。

2.3.1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被观测数据,因而其包含了系统结构特征及运行规律等潜在信息,可以通过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来认识系统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对系统重新设计和改造以使其按照新的结构运行等目的。而时间序列分析就是一种根据动态数据揭示系统动态结构和规律的统计方法。优点是可以依靠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实现对后期变化趋势的预测。也可以进行两个指标见关联性的分析[10]。缺点是只是针对一个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因此无法对综合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需与其他风险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2.3.2向量自回归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 model)是一系列时间序列回归的集合[11]。某一时序的数据变化常常不是单因素的作用结果,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类型上有单变量向量自回归和多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优点是时间序列只能分析一个指标,而VAR实际上是多个指标的融合,即可实现多元时间序列的分析,适用于对多种有相关关系的不同类别时序的模型计算。缺点是VAR模型对于原始数据的分布有严格要求,如必须是平稳时间序列数据,误差的条件均值为零,随机向量必须为遍历平稳过程,且不存在完全多重共线性等。模型分析和预测的准确定和可靠性受原始数据影响较大。此外,通常需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使用,以规避方法本身的缺陷。

2.3.3信息扩散理论 信息扩散理论是一类模糊数学处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样本进行集值化处理,以弥补信息的不足,优化利用样本模糊信息。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只有一个观测值的样本变成一个模糊集,然后通过优化利用样本模糊信息来弥补小样本的信息不足问题,从而使信息最大化,得到小概率事件的致险程度,提高了系统的风险识别精度[12]。较常用的模型有正态扩散模型。优点是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意义明确,适用于样本数据少而无法使用传统概率统计方法的情况。缺点是由于仅使用一类指标的单观测值进行模糊处理,因此对事件的风险分析不全面,未能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一定缺陷。需与其他风险分析方法综合使用。

2.3.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地理信息处理与分析工具,GIS技术在风险分析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本身作为一个技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了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从而为与地理有关的研究和决策服务提供了计算机技术支持[13,14]。优点是作为一类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了数据提取和处理分析的效率。结果结合地理信息,在空间分析上具备很强的优势。缺点是作为一类辅助决策技术和展示技术,其使用还需与其他风险分析技术与方法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3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基于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等,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方法在风险分析中的适用性普遍优于定性分析方法。而在可行性方面,定性分析方法相较于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方法,对资源的需求最低,但在结果的不确定性程度上普遍高于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方法。因此,各方法在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的应用中均各自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适用事件类型。如GIS在突发事件风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较广,均适合传染病、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风险分析。除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方法较适用于食物中毒与食品安全事件及职业病与职业危害的风险分析,时间序列和向量自回归模型较适合传染病风险分析外,其余方法均适用于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

综述,应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目的,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具体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分析。如是对事故灾难或自然灾难进行风险分析,则可依据所需资料高低和对输出结果的不确定要求的高低,选择合适的定性、半定量或定量分析方法。如是对食品生产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则可选择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方法。若是对传染病进行风险分析,则也可根据对输入和输出的要求,选择如时间序列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和GIS。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S].2006(9).

[2]24353-2009 GT: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S].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

[3]Varzakas TH.Application of ISO22000,failure mode,and effect analysis(FMEA)cause and effect diagrams and pareto in conjunction with HACCP and risk assessment for processing of pastry products[J].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2011,51(8):762-782.

[4]Kok MS.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ISO 22000/HACCP)in the Turkish poultry industry:a comparison based on enterprise size[J].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09,72(10):2221-2225.

[5]Dunjo J,Fthenakis V,Vilchez JA,et al.Hazard and operability(HAZOP)analysis.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3(1-3):19-32.

[6]Gowland R.The accident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industries(ARAMIS)/layer of protection analysis(LOPA)methodology:a step forward towards convergent practices in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2006,130(3):307-310.

[7]陈伟,许强.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J].灾害学2012,27(1):23-27.

[8]Ushida Y,Kato R,Niwa K,et binational risk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identified by fuzzy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of health-check data[J].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2012,12:80.

[9]Mokhtari K,Ren J,Roberts C,Wang J.Application of a generic bow-tie based risk analysis framework on risk management of sea ports and offshore terminal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1,192(2):465-475.

[10]Katsouyanni K,Touloumi G,Spix C,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ambient sulphur dioxide and particulate matter on mortality in 12 European cities:results from time series data from the APHEA project.Air Pollution and Health:a European Approach[J].Bmj,1997,314(7095):1658-1663.

[11]吕新业.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中国食物安全预警.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early-warning system based on vector autoregression(VAR)model 2013,29(11):286-292.

[12]金旭,廖善刚.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评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9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