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1

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召开的《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座谈会上获悉,3月16日前各微博网站要完成规范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工作。未通过真实身份信息比对的微博用户将不能在微博上发言、转帖,只能浏览相关内容。

是否推行微博实名制,在官方和坊间一直存在巨大争议。一方面,实行实名制有利于遏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另一方面,实名制有可能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影响微博的推广和生命力。是否实行微博实名制,可谓是各有利弊。从北京、上海等地推行微博实名制的情况来看,其效果还有待观察,就此断言微博实名制是好是坏为时尚早。但有一个问题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微博实名制必须以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得以保障为前提。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便捷的信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的隐私随时处于泄密的危险中,公民个人信息越来越容易被向公众暴露并被大量利用,因此而遭受的麻烦和骚扰随之产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对2422名公众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88.8%的人表示自己有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遭遇困扰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切实可靠的措施和严密的制度,微博实名制能否保证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人们心中存有疑问。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2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也反映了一个时展的特点并且与之相适应。关于社会学的论文题目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优秀大学生社会学论文题目1.浅析大学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现状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

3.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4.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5.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

6.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7.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8.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

9.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10.试论专业化.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

11.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2.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13.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婚姻观研究

14.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5.“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服务本土化模式创新--以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为例

16.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

17.穗.港两地青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18.90后男大学生穿着行为分析

19.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罗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22.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3.统计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24.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25.新常态下社会思潮的存在逻辑与新表征

26.大学阶段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研究

27.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28.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29.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30.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1.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32.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声望排序及变迁研究

34.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5.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36.“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7.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38.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39.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

40.国外青少年移动网络通讯设备使用情况研究综述

41.甘肃省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羞耻感.述情障碍.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42.农村大学生“诉贫伤害”的社会学分析

43.症结与解决: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

44.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45.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

46.家庭依恋模式对杏林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个案研究

47.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48.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49.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50.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

51.湖北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的实证分析

52.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53.改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

54.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

55.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56.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共同体”研究

57.信息技术女性用户对信息技术设计的影响

58.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评价

59.大学生亲子关系与朋友关系的相关研究

60.常见校园犯罪的法律说明及其预防

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1.涉罪未成年人异地社会调查制度现行做法

2.完善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调查制度的司法对策--以广州市的审判实践为样本

3.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解与完善--兼论《刑事诉讼法》第275条

4.我国少年司法之人格甄别制度引入

5.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调查的理念确立和机制构建

6.少年司法分立论

7.“打人命”:农村青年妇女自杀特殊干预的一般意义

8.校园虐童行为模式与预防对策研究

9.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

10.自由的女性与女性的自由--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法学的主张及其影响

11.中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综述

12.“封存”还是“消灭”?--评新刑诉法犯罪记录封存条款

13.“罪错未成年人新闻报道的权益保护与法律规制”研讨沙龙综述

14.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办案机制创新研究--以玄武区检察院“协作式”办案制度为视角

15.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

16.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

17.我国少年司法的困境与出路

18.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

19.赦免制度:“宽恕”在国家心理中的体现

20.司法社工职业的独特性

21.论强制辩护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适用--以《刑事诉讼法》第267条为中心

22.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立法研究综述

23.未成年人犯罪的性法学思考

24.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

25.试论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

26.从性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看性法学研究的未来课题

27.关注弱势群体--女性主义法学的启示

28.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及其启示

29.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儿童参与”--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新思考

30.少年司法程序中品格证据适用的冲突与重构

31.儿童虐待的心理危害

32.未成年人轻罪案件非刑罚化处理之构想--以刑事和解为视角

33.未成年人犯罪特别程序之定位

34.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中社会调查制度的实际运用与分析

35.论我国未成年人人格调查制度之完善

36.宽严相济语境下未成年人累犯制度释疑及完善

37.可能性与空间考量:精神障碍者的司法社工介入

38.法社会学视角下的男性自杀问题研究

39.论大学生犯罪是否从宽处罚及其完善

40.新时期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判与对策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家庭暴力问题解决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3、北京市社会工作事务所中社会工作者的激励状况研究

4、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研究

5、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影响

6、关于最低生活保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研究

7、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一种优势视角的分析

8、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服务研究

9、社会工作对自闭症家庭的干预研究

10、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11、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研究

1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13、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

14、军休干部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研究

15、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运行模式研究

16、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研究

17、社会工作机构资源动员模式研究

18、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探讨

19、“三社联动”机制推动广州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

20、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现状分析

21、社会工作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满意度调查

22、新形势下沿海地区农村社会工作问题研究

23、伤残人群社会工作中的困惑思考

24、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前瞻思考

25、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模式研究

26、专业社会工作与中国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探讨

2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28、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析

29、增权理论视角下面向“三失”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个案帮扶途径与方法研究

30、社会治理视角下新疆社会工作示范点的发展研究

31、制度信任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嵌入”公办福利机构问题研究

32、青少年厌学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

33、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抉择

34、从社会工作机构的成立看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发展

35、社会工作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研究

36、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和整合

37、社会工作方法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运用

38、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机制探析

39、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明确组织使命与发展道路方法的研究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路径;对策

一、高校社团管理社会化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优化完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单一化教育管理形式已无法有效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断显现,急需要实行“社会化”管理,有效提高人才培育水平。在社会化教育管理中,社团管理社会化便是其中之一。在日常管理中,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是各专业学生不断“展示、锻炼”自我的关键性手段,利于专业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将知识学“活”,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多方面技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学生社团社会化管理方面,高校要采用多样化形式,比如,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学生社团,促使领导乃至学生全方位正确认识社团,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所开展的各项社团活动中,要适当增加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优化完善社团相关设备设施,确保多样化的学生社团活动顺利开展,充分展现其多样化作用。同时,高校要根据学生社团各方面情况,加强学生社团社会化管理,充分发挥社团多样化优势,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在无形中不断影响、感染专业学生,使其逐渐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高校网络管理社会化

在教育管理方面,网络管理社会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新形势下,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使用网络情况,多层次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教育,促使各专业学生全面、客观认识网络,科学使用网络,逐渐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学会正确辨别网络中各类不良思潮,正确看待各类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要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大力建设校园网站,向学生传播各类“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想内容,要多层次引导他们正确筛选网络中海量的信息,加以优化利用。对于这方面来说,高校要大力监控信息网络,借助先进的技术,动态监督校园网站,避免其中出现各类不良思想,动态监督学生使用校园网情况,避免出现网络暴力,违规操作校园网等行为。此外,高校要根据专业学生思想素质,定期开展多样化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教育,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高校实践活动管理社会化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实践活动管理社会化,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全方位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各专业发展方向、教学情况、人才培养目标等,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支教活动、社会调查,为各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全方位正确认识自己,准确把握优缺点,随时了解社会不同行业以及领域动态变化,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并将社会实践活动巧妙融入到所构建的教学体系中,根据各专业教学情况,科学设置学分,促使各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其尽早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不断促进他们学习动力,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为日后顺利毕业或者深造学习提供有利的保障。此外,在实践活动社会化管理方面,高校要注重对各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结合当下出台的创业政策等,对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创业辅导,促使学生毕业后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自身各方面价值。高校要多鼓励学生毕业之后到西部、基层工作,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顺利就业,充分展现自身多样化价值。

四、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

在管理社会化过程中,高校要重视公寓管理的社会化,要对各院系公寓管理者提出针对性要求,定期实地调查负责区域各方面情况,详细、准确记录学生公寓各方面情况,汇总、整理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化的学生公寓管理计划。高校要制定可行的责任制,明确各院系公寓管理者的权力、职责,将教育管理内容巧妙融入到学生公寓管理中,全方位科学管理学生公寓,要采用公选形式,让专业优秀学生参与到公寓管理中,充分挖掘他们各方面潜能。同时,高校要优化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学生公寓管理平台,学生可以在其中提出自己的需求、公寓管理要求等,确保公寓管理者深入了解各专业学生需求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调整公寓管理内容,科学开展公寓管理工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高校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全方位正确认识教育管理“社会化”,从不同角度入手加强学生社团、公寓、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社会化管理。以此,最大化提高教育管理整体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促使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魏华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胡宝琴.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1:4-6.

[2]杨丽媛.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解读与对策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06:107-110.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4

关键词: 微商 实体店 售后服务 消费者维权

一、引言

微商现在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职业,无论你何时打开朋友圈,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产品介绍,包括面膜、衣服、保健产品等,朋友圈不再是简单的朋友动态。有些人利用微商成功创业,但是微商的刷屏方式让进入朋友圈的人很尴尬,有些人很反感。微商之所以发展这么快,简单来说,其具有投入小、门槛低、传播范围广、不受区域限制等特点,适用于想创业又不熟悉企业运营亦没有太多资本可投入的个体创业者。可见微商当前风靡是符合市场逻辑和发展的,但微商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产品的假冒伪劣;商家的信用差;信息安全无保证;暴力刷屏[1-4],等等,可见微商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微商发展现状

在微信朋友圈里购物已成为许多网络民众的消费方式,闲暇之余稍微刷一下微信,便能在朋友圈里看到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实体店相比,微信营销的特点很多:

1.门槛低。做微商的要求低,首先,它对从业者没有学历方面的要求,只要稍微懂点手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就可入行;其次,它不需要像实体店一样将大量资金投入店铺的租赁中,也不用硬生生地等着逛街的人主动走进自己的店铺,更不用像开淘宝店一样最初的时候要找人刷信誉刷销量,刚开始入行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只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一定量的金钱即可;再次,微商行业根据朋友圈的浏览量销售产品,所以经营模式很像“全面撒网、重点逮鱼”的模式。拿护肤品为例,它要做的只是偶尔在朋友圈发一些产品图和使用产品后的效果图,让微信好友能够随时地主动地看到。

2.营销方式灵活。微商每天可以定时或不定时利用QQ、微信、微博等相应的通信工具直接给相应的客户群发消息,这样可以让客户很直观了解店家的产品信息和特性,这样能够更好地积攒微商店铺产品的粉丝,产生品牌效应,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而且做微商的时间很自由,可以随时在社交平台自己产品的信息,这种自由的时间模式也吸引着大量的上班族、家庭主妇,甚至大学生等利用空闲时间做兼职,赚取一定的收入。

3.微信营销也有缺点,无法给顾客足够的安全感。除了通过平时的聊天接触大概了解对方外,只有平时少有的生活动态能让一些消费者相信对方卖家是个真实存在的人。仅仅依靠这些进行交易付款购买产品对消费者而言实属冒险,很多微信经销商和消费者都因为这个问题而错过交易。同样也有很多不法商人利用这一点在正常的微信营销背后耍手段,进行恶意交易,收钱不发货,出售假冒伪劣的产品,甚至利用送货上门服务对弱势群体消费者造成侵害。伴随着微信营销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维护权益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消费者维权面临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微商的从业人数已达到千万,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然而,微商发展中时常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以及商家无节制发展、非法集资等症结,也使其“繁荣”备受质疑……经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消协组织2015年受理的远程购物的投诉有20083件,网络购物占比达95.41%,其中以微商为代表的个人网络商家成为投诉热点。

我在此项目研究中对周围同学在微信购买产品的印象做了部分调查并绘制了下面的统计图:

其中类别1表示书籍和学习用品类,如各种教材辅导书、各种考研书籍和英语相关辅导书、各种网上流行小说等;类别2表示化妆品类,如护手霜、防晒霜、保湿面膜等;类别1表示小家电类,如电脑散热器、小风扇、手机等;类别3表示小家电类,如电脑散热器、小风扇、手机等;类别4表示服装鞋子类,如防晒服、T恤、各种仿名牌鞋子等。

从上图可以看出,购买的产品不满意的原因是图片与具体实物名不副实,差别太大,这方面主要表现在衣服鞋帽和化妆品方面;其次是物品的功能达不到微信中介绍的那样,有夸大的嫌疑,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小电子产品方面;再次就是物品制作的比较粗糙,很容易出现各种使用问题,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书籍和小电子产品方面;最后就是其他各种各样的不满意的原因,但是占的比例都比较小。

从上面的两个统计图可以明显看出,在微信购买产品觉得满意的同学所占比例是比较少的,觉得不满意的同学主要原因在于买到的产品是假货。还有一部分人遇到给钱不发货的情况,虽然所占比例小,但问题不容小觑,为消费者维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四、做好售后服务工作,维护消费者权益

现在有些微商会把自己的产品发展到线下,但是只是把自己做微商的销售渠道推广到更大,而实体店老板也只是本着有人买就卖的心态在做生意,很少有人会考虑到顾客真正需要用些什产品。所以如果顾客说用产品出现一些问题,他们是找不到人解决的,但是售后服务店是可以解决这类问题的,真正做到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微商拥有自己的售后服务店,就可以打破网络隔阂的约束。不管是对消费者还是微商而言,都是有利的,使得乱价和出售假货的现象日渐消失。将微商产品与实体售后服务连锁店结合,让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购买产品后权益能够得到保证。售后服务店的设立为微商和顾客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平台,同时让微商市场稳定。如果全国各地都能设立服务店,消费者通过微信平台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权益能得到明显的保障。微信营销体制中出现的漏洞可以得到明显的弥补。在各地设立售后服务实体店,服务店主要针对产品真假进行鉴定和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际指导,使消费者购买微信推广产品后质量得到保障。同时,消费者在微信上购买产品后,需要把卖家信息保存,如若该卖家出售的是假货,公司将对该商予以严肃的处理,取消授权,同时商需对买家作出相应的精神赔偿。

就消费者而言,售后服务连锁店帮助消费者维权,就微商个体而言,消费者对微商的信任度也可提高,增加交易的成功率。

五、结语

随着微信营销的不断壮大趋势,消费者的维权问题只会更困难,为微商行业建立一套独立的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不仅给消费者权益带来保护,而且使微商市场更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玉.微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5,606(11):326-327.

[2]王乐鹏李春丽王颖.微商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15,6:200-204.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5

我们未成年人作为我们国家将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生理发育并不完全成熟,心理感知具有表象化,而且自身控制力比较差,注意力不稳定,对于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模仿性也比较强,所以不可避免地容易受到社会环境( 比如: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意识) 的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比如,虐待等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经常出现,的随时随地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未成年人的意识和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二、调查研究的目的

帮助我们高中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了解民众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 更好地提高我们高中生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更好地提高我们高中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道德,提高我们高中生的政治实践能力; 更好地增加我们高中生融入社会、学习社会知识的机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将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提高我们高中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我们高中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主要用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和问卷法,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收集资料、设置问题、组织具体的调查活动;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四、调查研究的时间

2015 年11 月至12 月。

五、调查研究的过程

整个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是由老师引导进行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分组开展,有班干部带队进行实践调查研究,过程以一般社会调查研究过程为标准进行的,进行的很顺利。

六、调查研究的建议

( 一) 不断加强高中生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了解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许多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非十分了解,我们的调查成果显示,只有一少半人表示自己懂得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而近多半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对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只是懂得一点,而剩余的一部分人则表示对我国《未成年保护法》一窍不通。由此可见,不断不断加强高中生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了解至关重要,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课本、报纸、网络等渠道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因为它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 二) 不断强化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有机结合

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变得日益繁华而庞杂,由此使得不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要更好地做到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的有机结合。并且其中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责任更大,因为那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最基本的环境; 同时要呼吁社会不断树立和改良合适未成年人进行文化生活的公共活动场合和公共基础设施,以更好地履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划定。

( 三) 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预防

通过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活动我们发现如今未成年人罪犯日益出现低龄化,而且他们的作案手腕浮现凶残,不断出现了成人化趋势,犯罪的类型也主要以侵财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为主,但他们的文明水平总体偏低。为此,不断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该从未成年人内部原因( 如: 他们的人性德意志、价值观点、自制力差等) 、未成年人所处的外部环境( 如: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预防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对于家庭环境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能侵略子女正当权利,抛弃未成年子女或使子女辍学,及时准确矫治子女不良行为或严峻不良行为等; 对于学校要不断加强法制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进步; 而对于社会要避免拜金主义思潮对未成年人心理跟思维的扭曲,不断建立和完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机构,以更好地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预防。

七、调查研究的感受

( 一) 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活动更好地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学习生活比较枯燥,也比较乏味和单一,但是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活动更好地丰富了我们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为我们创造与众不同、气氛更加和谐团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刺激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反应,激发我们学习的内在动机,更好地学会了共同学习进步。

( 二) 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活动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活动,我们更好地增强了班级其他平时很少互动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因为我们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活动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并且各门各科的老师也进行了相应的指导,更好地改变我们以前那种传统的只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比较单一交流的形式,建立起了我们与老师之间更加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友谊式的师生关系,改革交流方式可以进行谈论方式和交谈方式交流。而且通过过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活动互我们更好地学会了帮助同伴,学会了鼓励同伴,更好地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 三) 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活动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所周知,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为我们高中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机会,还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深深体会自己的社会价值,感受到成就感; 更使得我们在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查研究活动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加我们的成就感,增强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重塑自我,对我们自己青春发展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为我们以后更好地发展提供更多地接触社会的机会。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6

关键词:医患关系;心理成因;对策

所谓医患关系,广义上可涵盖医疗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狭义上仅指医疗服务中直接发生联系的医务及其辅助人员与患者及其亲友之间的医疗服务关系。医患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产生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既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内容,更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高度。没有健康的医患关系,就没有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就没有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但近年来,医患关系空前恶化,已经到了医务人员被辱、被殴、被伤、被杀事件频发,医学院校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医院因天价赔款而濒临破产,警察入驻医院,社会舆论一边倒地谴责医方等渐成常态的地步,并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据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提供的全国调查数据显示,从趋势看,暴力伤医事件2009年10余起,2010年50余起,2011年80余起,2012年近百起,2013年130余起,2014年150余起,2015年仅前4个月就已逼近60起,从广度看,13.07%的医务人员遭受过身体上的伤害,59.79%的医务人员遭受过语言暴力,未遭遇过暴力侵害的医务人员仅有27.14%。当然,任何社会中医患关系的改善都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必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速效,也没有单方。但医患关系已经恶化到了无法容忍、难以为继的程度,我们不能坐等社会文明,坐等法治完善,坐等政府政策,坐等万事俱备,而必须立即有所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笔者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心理因素及其调控就是这样一个牵涉方面较少、物质成本较低,因而难度较低,可以立即做起的切入点。

1医患关系紧张中的医方心理因素

1.1角色冲突

所谓社会角色,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中被赋予的社会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社会功能。在中国现行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医务人员的社会角色不仅是双重的,而且是彼此冲突的。患者对“好医生”的角色期待是无私奉献的爱心天使,既能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又不增加个人负担。但现实在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虽然从最高年份2001年的60%大幅下降到2012年的34.4%,可是其绝对值对患者仍旧是一个相当沉重且不断增加的负担。医院对“好医生”的角色期待是创造利润的生产力,因为医院运营、员工收入都依赖医生创收。“目前医院90%~98%的收入是靠医疗收入,如果没得到这个收入,无法保证其正常运营”。这意味着,基于现行社会医保体制和医院运营体制,这两种角色根本无法共济,这是面对医患矛盾时医务人员不知所措或举措失当最根本的心理因素。

1.2职业焦虑医护职业

一向以其“救死扶伤”的职业性质和“与病魔打交道”的专业技能而得到世人的仰慕和尊敬。怀着“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更是一向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追求。但医疗科技的进步在不断丰富诊治手段、方法及设备的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疾病,推高了医疗成本,吊高了患者的期望值。当这些又与中国医疗服务体制的弊端相叠加时,医务人员就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因而首当其冲的替罪羊、出气孔。医护职业的社会评价不升反降,不仅没有职业尊严,甚至没有职业安全。广大医务人员因此陷入深深的焦虑,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职业选择是正确的吗?焦虑心理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有些人选择了放弃曾经钟爱的职业,更多的人力阻自己的子女报考医学院校,医护职业从高尚的白衣天使沦落为不那么理想的普通饭碗而已。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医师不愿子女报考医学院校的比例一直超过60%,其中最严重的2011年这一比例竟高达78.01%,选择愿意子女报考医学院校的比例仅6.83%。

1.3社会压力

首先是生活压力。除极少数名院名医外,绝大多数普通医务人员,特别是年纪轻、职称低、非热门科室、低级别医院的医务人员,收入普遍偏低,与学历要求高、求学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职业责任重等职业要求相比较,更应该说低到极不合理。其他职业存在的住房、物价等生活压力,对于他们而言只会更重。其次是职业压力。各种新观念、新技术、新药品、新装备不断涌现,社会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永无止境,使得医疗职业成为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需求最为迫切的职业之一,没有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提高,无法适应职业需要。再次是管理压力。医疗本属经验科学,医疗实践应摆在首位,但社会上重科研、重论文、重学位,轻实践的弊端,在医务人员的管理中同样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缺乏科研条件和环境的低级别医院的医务人员,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当然最为突出的还是工作本身的压力,永无休止的加班、加点、值班,不尽合理的制度、考核、评比,时刻悬在头上的技术风险、职责风险、法律风险,恶意的闹事与身心伤害,不分青红皂白的社会舆论,一概息事宁人的调解与判决,自身人文观念与技能的结构性、先天性缺陷等,令医务人员常处于力不从心和透支状态。上述种种压力之下,医务人员大比例出现亚健康状态及心理问题,自杀率高居50种职业之首,也就不难理解了。据学者对某大型综合医院的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抑郁、焦虑的总检出率分别为22.5%和34.2%。这种情况下,要求医务人员全身心投入医务工作,百分百从患者、治疗角度考虑问题是不现实的。

2医患关系紧张中的患方心理因素

2.1观念错误

医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包医百病。医疗是科学不是巫术,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治愈率和成功率。这些本是基本常识。西方曾有医生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自己的墓志铭。中国民间也一向有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这样虽不科学,却能抚慰心灵的传统观念。但如今,在市场经济中浸日久,习惯了等价交换、钱能通神等商业思维的公众,面对日益高涨的医疗服务价格和未必百分之百满意的疗效,在无力改变社会体制和个体命运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将一切不满记在直接为其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头上。

2.2猜忌心理

患者求医是性命相托,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本来是基本的前提。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大背景下,患者往往习惯性地预先把医务人员的一切行为都假设为职业欺诈与逐利行为,一旦对治疗效果不满,就会将所有治疗措施都归结为医务人员图财害命。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就“医生信任”提供的调查数据,2011年到2012年的1年之内,调查对象选择“不太信任医生”与“完全不信任医生”的人数占比就由8.56%上升到17.43%,升幅超过100%。在“东亚社会对不同职业的社会信任感”的调查中,对医生的信任感,在官员、警察、律师、教师等9种职业中,中国台湾、日本均位列第1,韩国位列第2,中国大陆则低于老师和中央政府官员位列第3,是东亚地区对医生信任感最低的。

2.3负担过重

一方面,医保覆盖面有限,保障水平不高,大病医保更是短板中的短板,迅速攀升的医疗成本有相当部分是由患者直接承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短缺,医生与护理人员、服务人员之比不合理,所以很多应该由医方提供的医疗及相关服务,最终转化为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体力负担,独生子女政策更将这些负担推向极端。以医护人员之比为例,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医护比才从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1年的1∶1.16,并规划到2020年提高到1∶1.25,但这也仅是国际平均水平。

3缓解医患关系紧张心理因素的对策

3.1换位思考

从根本上说,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有赖于社会、政府、医院等从法律、政策、体制、管理等各层面,明确医疗服务的性质、医院的性质、医生的角色,承担起各自应负的责任,使一线医生能专心于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这个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医患双方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信任对方、理解对方、体谅对方,尽可能维持矛盾的平衡,不要因自己的片面、偏激、冷漠或冲动等激化矛盾。

3.2更新观念

医患双方都应理解,医学的本质是尊重生命,为人类提供人文关怀,医学无论怎样进步,也不能单纯归结为技术科学、生物科学。医者应怀仁心,不仅要设计更合理方便的就医程序、开发更高效廉价的新技术及新药品,也要向患者传递推广正确的就医观念和医学知识。患者须秉理性,随着文化水平提高,信息渠道发达,也要学会理性就医、文明就医、科学就医。目前我国不少医务工作者自发地将工作延伸到诊室之外,通过写作、演讲、参与大众媒体活动、开发自媒体、建立与患者的互动渠道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媒体责任

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又缺乏沟通渠道是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医患之间做好信息的媒介,推动医患沟通,是媒体当然的社会责任。但在当前医患关系中,不少媒体缺乏这个自觉,在报道什么和如何报道上,往往只考虑新闻价值,只考虑收视率和点击率,有些媒体甚至违背真实、客观、公正等基本的职业道德,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有些媒体缺乏起码的医学知识,听凭想当然和情绪化的支配。建议媒体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的精神,调整媒体在医患关系中的角色和角度,从医学伦理和医学知识两个方面入手,做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同时,政府医疗管理部门、医院和医务人员也要摒弃封闭意识,支持媒体工作,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借助媒体力量。

3.4人文教育

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被简单划入“理工科”范畴,使得人本观念、生命哲学、医学伦理、沟通技能、情商培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出现系统性、结构性缺失,医生沦为纯粹技术性的“医匠”。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医学教育中的这一短板,在医学院校中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教师、学生、学校等各方都有意无意地将其归入非主流课程,与业务课无法相比。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医学教育中充实人文教育,应该尊重其观念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不能局限于在医学院校增加几门照本宣科、死背通过的教条行课程,而要重能力、重实战、重实效,并全面、持续地贯穿于医务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

3.5社会力量介入

医学的进步不应该仅仅体现在技术进步上,更应该体现在社会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关爱和支撑上,体现在社会对医疗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理解和分担上。保险、护工、社工、义工等社会力量的介入,可以切实有效地从经济、时间、身心等各方面减轻医患双方的负担。深圳市儿童医院设立了“医务社工”岗位,仅2015年1年,该院的两名医务社工就通过媒体、网络及公益基金等渠道,为全院60多个患儿家庭筹集善款150多万元,在患者及其家属中留下了“雪中送炭”“有困难,找医务社工”的好口碑,这是任何医术高超的、医德高尚的医生也无法做到的,被公认是医患关系的“减压器”。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医务社工制度在国内搞得最早、最好的深圳,一百多家医院也只有125名医务社工,平均每家医院只有1个人多一点。而且这些为患者争取到成千上万善款的社工,自己的年收入只有7.6万元/人,因此流失率高达22.2%,前景堪忧。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成因,心理因素的调控是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切入点,调控医患关系紧张的心理因素事关全社会,有赖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R/O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R/OL].

[3]卢文洁,李栋,王广永,等.老百姓看病掏钱多是因为国家投入少[N].广州日报,2013-03-05,A4.

[4]袁琰琴,王波,王线妮,等.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护理杂志,2008,24:22-24.

[5]中国国家调查数据库[DB/OL].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11-2015年)[R/OL].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