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范文1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思考

体育网络图片新闻的叙事学分析

探索成人体育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发展现状分析

学生志愿者活动在校园运动会中的应用研究

凤冈县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体育课堂中运用标志物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多维视角下我国体育明星广告代言研究

论中国传统思想教育与中国足球的关系

电子竞技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研究

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前后体育公开课的对比研究

襄汾高级中学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生命教育理念的大学体育教学价值意蕴

浅谈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延安市中小学智力运动开展现状与分析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研究

遵义市洗马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不同年龄人群初学游泳时的心理分析

山西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研究

浅探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现状分析

高校教育改革对体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甘肃省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研究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价格定位策略研究

大学生排球“低网”竞赛性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困惑与优化路径研究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实施障碍及对策

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锻炼对女性生活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云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平山县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麦盖提县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培养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可行性研究

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运城市职业技术类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梧州市职业学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推进高校排舞运动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

高校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分析

中国近代四位大学校长体育思想之研究

不同年龄人群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探析

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能中的作用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气排球运动 推广现状 岑溪市

1前言

气排球运动于1984年诞生,呼和浩特集宁铁路分局体协首创,是一项新兴的群众性体育运动,二十多年来越来越被群众所接受和欢迎,并成为大众最喜爱的健身娱乐项目之一。目前,气排球在我国的南方较盛行,尤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目前气排球运动发展最好的地区。文章通过调查研究肯定了气排球运动的价值及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探讨了其在岑溪市的普及现状、推广人群并提出了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发展气排球产业的思考,以利于在广西岑溪市更好地推广和普及气排球运动,最终将气排球运动推向巅峰。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各气排球比赛的官方组织者以及参与到比赛过程中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访谈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气排球运动的特点与价值

3.1.1气排球运动的特点

安全性: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安全性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老年人在进行球类运动项目。

竞技性:竞技性是体育运动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正是因为它才使体育运动的魅力彰显无遗。

娱乐性:游戏和娱乐是人的本性,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更使得娱乐成为缓解人们紧张生活的追求。

适合推广:气排球运动最早是由我国老年人发起的一项运动,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运动。

3.1.2气排球运动的价值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自身的锻炼价值,气排球运动也不例外。这里主要研究气排球运动对中老年人健康价值。通过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加速,本世纪初我国将进入或接近老年型结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0%,65岁以上的接近7%。显然,中老年人群的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对我国人口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那么,何为解决中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良药呢?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参加体育运动是解决中老年人健康问题的最好良药。

3.2广西岑溪市气排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

3.2.1岑溪市气排球运动的普及现状

自2008年迎奥运气排球引进岑溪以来,气排球运动在全市迅速开花,目前气排球运动主要集中在学校、机关、乡镇等单位中,其中各个单位都组建有自己的气排球队伍,都分设有男队女队还有混合队,而且各运动队都保持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和每周2-3次活动,目前起规模的比赛主要有由文体局主办的春节气排球赛和健康杯、三八女子气排球赛、教育系统主办的兴教杯、卫生系统主办的卫生杯,以上各种赛事每次参赛队伍都在20支队伍以上每次参赛运动员都超200名,当然还有各种单位内部的各种比赛,如水利局内部的气排球赛,中学自己主办的各种比赛等。以上数据都表明气排球运动在岑溪市得到较好的普及与推广,已有一定的规模。

3.2.2岑溪市气排球运动目前推广的人群――中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标准,当一个社会人口中60岁以上人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达到7%时,就开始迈入老龄社会。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岑溪市60岁以上常住人口占全市的9.86%,65岁以上常住人口占全市的6.39%;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全市的9.75%,65岁以上户籍人口占全市的6.3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岑溪市60岁以上常住人口占全市的12.54%,65岁以上常住人口占全市的9.36%;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全市的12.32%,65岁以上户籍人口占全市的9.18%。据上推算,1991年底岑溪市开始迈入老龄社会。休闲体育是消除孤独寂寞,拓宽社会交往,增进相互情感交流的剂,是社会交往的有效媒介和途径。

3.2.3岑溪市气排球运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2.3.1当地气排球运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及资金投入相对滞后

据实地考察发现,截至2012年底岑溪市城区拥有营业性健身体育场馆数气排球场1个,学校体育场数气排球场共计19个,其中中学10个小学9个。但有灯光等设备齐全的室内场地只有5个。

3.2.3.2当地各类媒介对气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

举例说明:2012年全年岑溪市开展气排球大小比赛共计32余次,社会各类宣传媒介宣传次数共累计1次。

3.2.3.3当地气排球运动推广渠道过于集中,推广范围不够广

就目前岑溪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看来,当地参加气排球运动的还是以各社区的老年人为主,虽然也有非老年人参与气排球运动,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不及老年人群体。。

3.2.3.4当地有关教练员、裁判员技能无法满足气排球运动需求

通过在气排球运动比赛场所观察以及与当场比赛裁判长、组织者交谈发现目前岑溪市大部分气排球教练员、裁判员都没有接受过气排球的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判罚手势也不够标准,并且对一些争议球不能及时明确的做出判罚。

3.2.3.5当地气排球的器材经营相对滞后

目前,岑溪市在气排球运动的经营方面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以及器材的欠缺都大大影响到了气排球爱好者的锻炼欲望,从而影响了气排球运动在当地的社会化进程。影响了气排球爱好者的锻炼欲望。

3.3结论与建议

气排球运动诞生于我国,是一项新兴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它既保持排球运动的竞技特性,同时又具备了区别于其他竞技运动的更高的安全特性,以及娱乐性。通过气排球运动锻炼,不仅能娱乐身心,提高社交能力,达到健身的目的,并且比排球比赛更具趣味性、吸引力和可观赏性,是一项适合全民开展的健身运动,拥有良好的发展现状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董能.气排球运动对老年人体质影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2007.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范文3

一、引言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7%。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山西省太原市截至2015年底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6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并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长。老年群体的福祉已经成为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养老领域传统的“医养结合”模式正在延伸出一种称为“学养结合”的新模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多,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学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一环更需要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二、老年群体信息化教育发展现状

据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的网民数量正在急速上升,但是老年人上网率的增长数却比较缓慢,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上网率仅占全国网民上网总数的1.8%。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很显然这种发展速度不利于老年群体的正常发展,更不利于创建一个有序、健康的老龄化社会体系。因此,要加大对老年群体信息化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老年人接受基本的信息化教育。太原广播电视大学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于2016年春季开办太原电大老年学院,首批开设“计算机初级应用”及“智能手机应用”两个试点班,面向60―75岁中老年群体,免费招收60名学员,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1.老年群体信息技术学习需求。通过对太原广播电视大学老年学院学员的实际调查研究得知,老年人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还是有很大需求的。首先,对于刚刚脱离工作岗位的退休人员,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新的社会交往网络,有助于保持老年群体的心智健康。其次,在终身教育已成为全民共识的今天,老年群体的求知欲并不亚于正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学好用好信息技术可以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最为有效、便捷的手段之一。

2.老年群体信息技术学习制约因素。根据太原广播电视大学老年学院的“老年人网络技术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老年人使用网络技术存在认识偏差,65%左右的人认为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大;25%的人认为老年人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学习现代网络设备的使用,但他们认可的原因主要停留在帮助老年人打发闲暇时光,方便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只有10%的人认为老年人有必要进入专门的老年大学学习信息技术,这部分人群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可以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知识水平,秉承“终身教育”的发展理念,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造成认识偏差的原因是老年群体的分层性,信息技术的学习要具备全面的发展条件才可以推行,包括软硬件设施的完备情况、信息传播利用的实际条件以及接受对象对信息的认识度和掌控能力。

三、老年群体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通过一年来的实验教学,研究人员对信息技术在老年群体中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出了一些经验,认识到了老年群体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存在稳定的需求,针对制约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得出面向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老年群体学习的支持力度。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大对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首先,政府组织应切实出台相关的发展政策,鼓励老年人积极投身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中,对积极参与信息化培训的老年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支持。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产业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在投入上给予各地老年大学切实的帮助,例如可以通?^增加老年大学的免费公共网络设施,提高老年人的网络使用率。最后,在信息资源的提供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公共平台、公共服务网站、公共微信平台,为老年人定期发送教育资源,推出老年关爱话题,便于老年人的讨论与交流。

2.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对老年教育给予关注和支持。老年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问题,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当前进入老年大学进行学习的老年人还只是少数,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通过自学或者亲友教授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实时性、实用性、连贯性不足,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力较差,学习需求得不到最大的满足。针对此种状况,建立面向老年群体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教育系统是当前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

3.转变老年人自身发展和再学习的观念。从宏观分析来看,以往人们认为影响老年教育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设备、时间、地域等诸多外界因素,人们往往习惯于将原因归结于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没有配套的学习场所和高质量的授课团队。但从微观分析得知,老年人的自身发展观念是制约其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素,其次还有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组成,教育背景和家庭实际经济条件也是造成老年人再教育观念性不强的关联因素。因此,还必须从老年人自身入手,转变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观念,逐渐引导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接轨,才能着实加大信息技术在老年群体中的推广力度。

4.改进老年教育模式的设计规划。经过前期调研和中期实践可以得出,开展老年信息技术教育最根本的保障就是完善老年人教育模式的设计规划方案。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不同于一般的学习者具有教学普遍性,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切实针对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规划。

首先,要合理分析老年人的?W习需求,确定具体的方案建设方向。根据实际调查,大多数老年人普遍存在学习信息技术的需求,尤其渴望学习智能手机和网络应用的技能。其次,要根据老年人的学习特征确定实际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要贴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要适应老年人的内心诉求,文字、图像展示都要直观且具体。最后,注意对老年人的教育反馈,要及时对教授的信息知识进行跟踪服务,保证老年人真正掌握实践技能。因此,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方案的侧重点不在于教育流程的完整性,而在于实用性。

5.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目前国内的老年教育基本上依托各地老年大学组织,授课形式要么沿用传统方式,要么采用松散的小班教学方式,效果和覆盖面都不尽如人意,也成为了限制老年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太原广播电视大学老年学院经过前期充分的调研,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简单实用的课程讲授内容。其次,主讲与助教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同时,团队成员分工进行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内容分析、学员需求分析等工作,共同完成授课任务。最后,课程进度跟踪分析、心理需求分析。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55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0 引 言

21世纪之后,包含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且比预期提前到来,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是更为严峻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现象。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不能跟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步伐,将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影响社会安定。因此,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要如何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如何有效应对这这一问题?本文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问题。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和原因的分析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 299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多万人。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增加。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已开始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原因表现在多方面。然而,人口老龄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导致我国人口生育率较低。计划生育的政策是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国情相适应的,当时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但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出现改变,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科学医疗水平的改善,人类的寿命相比以前已经大大延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我国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提高,但是年轻人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趋势,最终表现为我国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2.1 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最关心的一部分,其关系到老年人能否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但是,我国当前社会出现看病难及看病贵的问题,而老年人身体免疫力较差,更容易患病,且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这些问题都显示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首先要提高其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完善对老年人的医疗救助,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为老年人就医创造额外保障。

2.2 建立完善合理的养老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纵观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养老保险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家要通过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保证老人年基本生活有稳定的养老金,这也是其积极生活和参与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政府在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能够承担转制成本,政府要在完善养老保险中发挥积极作用。

2.3 鼓励老年人积极与社会接触互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老年人虽然已经脱离了工作岗位,但其自身能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对社会发展仍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可以在自身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主动与社会接触,努力实现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自我价值,即要“老有所用”。在推动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中,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政府要在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例如,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相关的数据库,对那些技术精湛及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建立系统的档案,为老年人就业建立合适的渠道。

3 结 语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是对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挑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高峰出现之前,要抓住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立更为合理且能够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养老金机制,引导个人储蓄养老,积极解决并且完善城乡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赵志耕.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2007(8).

[2]孙雅娜,边恕,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最优缴费率的实证分析――基于贴现因子和劳动增长率差异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7).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 机构养老 现状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9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the elderly in China is growing demand for pension, family pension, community pension, pension institutions such as pension mode and now, for the study of various pension model has be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is interview eight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50 pension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e responsible person, and the elderly and the number of pension institution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nterview survey data,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aged and faces some development dilemma to b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Keywords old-age institution; current situation; dilemma

机构养老是由专门提供养老床位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院舍式、住宿式的养老服务,包括日常生活料理、卫生保健服务、群体活动、心理慰藉等。目前,在多种养老模式并举的形式下,机构养老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了解老龄化背景下的机构养老方式的现状、困境与需求,我们从南京市玄武、栖霞、鼓楼、秦淮、江宁、雨花台、浦口以及建邺等区200多家养老机构中抽取了50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邀请其机构负责人进行访谈,并与其中多家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访谈调查数据加以整理,我们对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一些发展困境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 现状分析

从养老机构的性质来看,目前的养老机构以民营为主,且多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单一养老形式,即养老机构内部医养结合程度不高,难以为老人提供医、养、护、送等综合。在访谈的50家养老机构中,民营机构占据43家,公办公营6家,公办民营仅有1家。其中39家为养老院(老年公寓),11家为康复中心。8家是连锁机构,10家机构带有社区化的特征,24家属于高端层次,26家为中低端层次。

从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来看,机构成立的时间都比较久,将近50%的机构的成立时间都在十年及十年以上。机构入住比例较高,接近40家机构的老年人入住率超^50%,提前预定床位的现象十分普遍,可知养老需求程度之高。机构有高低端之分,老人所缴纳的费用的多少决定其享受的设施与服务待遇的高低。机构一般根据不同的档次收取相应的费用,大概的平均收费标准的区间为600~5000元/月,平均为2433元/月。所交费用越高,相应的服务设施越好,给予的服务水平也越高。 从入住老人的基本情况来看,入住老人中以女性居多,只有4家机构入住老人中的男性多于女性。并且,入住老人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0岁及以上,70~79岁次之,70岁以下最少。机构老人多数都可自理或半自理,少数失能,需要专门照料。

从养老机构的设施与服务状况来看,养老机构一般都具备电视机、冰箱等基础服务设施,但是吸氧机、吸痰机等医疗设备只是少数康复中心机构才具备。在文化娱乐设施上,多数养老机构都是不完备的,或是一厅多用、分工不细,甚至部分设施齐全的也没有好好利用,而是闲置浪费资源。

2 机构养老面临的发展困境

无论是从调研过程中个人的感受来看,还是从调研数据的分析来看,我们都可以得出现阶段的机构养老仍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资金短缺、政府支持力度小、专业人员不足、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管理水平较低、机构养老缺乏亲情交流,老人多感到孤独无依等方面。

2.1 机构养老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

50%的养老机构负责人认为资金短缺是其机构养老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之一。导致机构资金短缺的原因包括:昂贵的租金缴纳、机构员工的工资支付、机构的管理运行、对入住老人的服务照料等等各方面,这些仅仅依靠入住老人所缴纳的入住费用是远远不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养老机构的设施都比较落后、破旧,亟待更新,入住老人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特别是那些比较低端一点的养老机构。

2.2 政府对于机构养老的支持力度小

如上所述,86%的养老机构都是民间自营的,仅有14%的机构是政府公办的。我们不能否认政府在床位补贴、老人生活护理补贴、税收、水电通讯费和土地/房屋使用等等各方面给予的相关政策优惠,但是从访谈的过程和所总结的数据结果来看,这些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在访谈过程中,某民营养老机构院长指出当前养老机构过于商业化,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有太多的投机行为,不能做到为养老而养老。也有某公办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国家在养老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越来越少,这使得许多经济生活水平较低的、真正需要给与帮助的老年群体如“三无”老人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理解国家的难处,感谢国家的扶持,同时对于养老机构未来的发展表达希望。

2.3 机构养老的专业人员不足

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的专业化人才相当缺乏,没有形成职业化发展模式。在调研的机构中,除去部分养老机构,大部分机构都面临着专业人员不足的困境。这种专业人员的不足表现在管理者、医师、医生、护工、后勤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等各种职业身份中。68%的机构管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为大专/本科,32%的为高中/中专及以下,平均受教育水平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所占比例为0%。在护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的调查中,80%处于初中及以下的水平,仅有两家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有一半及以上的人持有中级或以上的护理资格证。并且,护理人员的年龄分布绝大部分处于40~59岁这个区间,年龄总体偏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加之机构员工年龄分布的不合理,使得老年人难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经访谈了解,专业人员不足主要是由于养老机构工作劳累辛苦但是工资水平较低导致的。每一家养老机构对于专业人才都表示热烈欢迎,但是他们欢迎人才,却难以留住人才。都在访谈的50家机构中,护理人员的平均月收入大概为2886元/人。对于提高工资水平来招募专业人员的做法,他们往往有心无力。其实,该收入水平在这类职业中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对于专业人员而言,特别是对于非本地人员而言,这种收入可能无法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养老机构只能招募那些专业水平低但是愿意留下来的人。

2.4 机构养老的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管理水平较低

一个好的养老机构,需要形成一套健全的、具备机构特色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但是就目前看来,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形成或形成了部分机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甚至有些养老机构对于什么是服务管理体系/方案感到困惑。这些机构往往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服务,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予以特别处理,所以,他们往往会把这种“习惯性的服务”当作机构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

服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服务管理的效率低、效益差,使得机构服务管理水平也比较低,这对于入住老人及其家人、机构、机构管理人员和员工而言都是不利的。所以,养老机构在自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建构一套合理的包括餐饮与营养方案护理体系、紧急救治技能体系、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临终关怀方案、心理解决方案、健康管理方案、慢性病管理方案、餐饮与营养方案或营销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使机构能够走上专业化道路。

2.5 机构养老缺乏亲情交流,老人多感到孤独无依

我们发现,不管生活在何种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很少有感到满足的,缺乏亲情交流便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养老机构没有家的自由,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满是约束。固定的休息娱乐场所、固定的用餐时间等方面无不使入住老人感到压抑。其次,机构养老缺乏亲情交流,与子女见面的次数和时间都非常有限。在养老机构中,经常能听到某位老人又在想自己的子女了,某位老人的子女多久]来看他(她)了,甚至有些老人的子女只是把养老机构当作寄养老人的场所,从来不看望老人。哪怕是家庭关系比较和睦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也很难做到一周一次的探视,更别谈每天探望了。不过,就算子女每天前去探望,那种心理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最后,机构工作人员不能给予老人以适当的关怀。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不专业使得他们很难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不能知道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他们定时而来,定点离去,只是简单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所以,现在的养老机构非常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机构志愿服务,服务于机构,更服务于老人。

通过访谈调查,我们看到了机构养老的现状以及其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发现问题是相较简单的,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复杂且难以执行的,但是解决问题才是发现问题的意义所在。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机构养老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它具有“支撑”地位而不仅仅是“补充”。所以,对于机构养老的发展我们仍需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也期待能够从企业管理、专业发展实践、政府等多种角度出发、共同努力,促进机构养老朝着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群体提供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使养老成为一件乐事而不再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6NFUSPITP119)

参考文献

[1] 李骏.多元化养老[J].社会观察,2007(4):8.

[2] 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31-35.

[3] 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0.

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广场舞;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1.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社会化,闲暇时间的增多,群众体育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普遍大众加入到了社区体育活动。发现近几年来,黄石市民在吃过晚饭后,参加社区广场舞健身的人数逐渐增多,人们参与社区广场舞的兴趣也不断增长,而且通过健身日常生活更加丰富,也获得了更多的与人加强交流的机会,有效克服了城市化后的高楼大厦带来的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的现象,以至于产生了研究广场舞在黄石社区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由于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实地考察黄石市的社区体育情况,具备地方性的特点,为今后的发展研究奠定基础。而本研究的探讨更加具备地方色彩,有助于黄石市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也有助于家庭体育的推广,能够有效地知道群众的所需,满足他们的健身需求。此外还有最近流行的广场舞扰民事件,如何去处理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黄石市5所辖区(麻纺社区,新闸社区,胡家湾社区,天方社区和团城山社区)部分全民健身广场舞相对集中的社区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对黄石市的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得出结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综述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研究在知网的期刊论文与和社会体育学书籍中了解中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广场舞蹈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利弊以及广场舞蹈对社区体育文化构建的价值研究来了解广场舞蹈在中国社区的发展状况,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思路,为研究提供理论准备。

2.2.2问卷调查法

2.2.2.1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设计简洁明了,目标明确,从被调查者的角度考虑问卷的设计,对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从多方面考虑问卷的设计工作。

2.2.2.2调查地点的选择

由于本研究研究的涉及面广泛,时间有限,加上锻炼时间的不同,人力与经费的欠缺,所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5所广场舞蹈普及度高的社区进行问卷调查。

2.2.2.3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的合理性,效度检验是必要的,笔者请有关专家教授全面审核评定问卷,将问卷分为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先将问卷送给7位专家进行评价,再进行修改,最后确定问卷内容。检验结果为良好。

从专家评价结果来看,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满足调查需求,有效性和操作性强,能够满足本项目研究的要求。

2.2.2.4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事实和材料的准确性,笔者对部分调查对象以及全部单选题进行重测信度检验,计算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社区居民问卷为R=087,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2.2.2.5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2014年2月份开始问卷调查工作,3月中旬完成全部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总共320份,回收问卷302,问卷的回收率为94375%,剔除无效的问卷,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934%。

2.2.3专家访谈法

通过询问黄石市体育教研局的研究员了解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蹈的相关情况,譬如广场舞蹈在黄石市社区的兴起时间,组织形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构建黄石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作用等为本研究做好资料准备。

3.结果与分析:

3.1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兴起的时间

由于受到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由原来的单位体制体育逐渐向社区体育发展,而广场舞蹈在黄石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兴起于近10年来,黄石市市民在茶余饭后,利用闲暇时间自发的,广泛性的加入到社区广场舞中来,由起先的一位舞蹈老师教授广场舞蹈动作到后来的队伍壮大,改成几位老师指导社区居民。

3.2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的发展过程

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承办后,掀起了一股后奥运时代的体育,人民群众积极加入到健身锻炼的行列。发现近几年来,黄石市民在吃过晚饭后,参加社区广场舞健身的人数逐渐增多,人们参与社区广场舞的兴趣也不断增长,而且通过健身日常生活更加丰富,也获得了更多的与人加强交流的机会,有效克服了城市化后的高楼大厦带来的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的现象。

人们广泛参加社区里组织的广场舞锻炼的行为属于社区体育。社区体育主要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社区体育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大众化的健身方法以及切实有效的健身效果为广大社区居民所认可,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以及交往的需求,而且还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逐渐改变人们的打牌恶习,不健康,不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

3.3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的发展现状

黄石市社区体育由最初的只是个别群众参加锻炼,发展到现在的人们在晚饭后,自发的,有组织的聚集在广场上进行跳舞。由于广场舞不受到严格的地方限制,它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和观赏性,因此深受社区居民的喜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广场舞在黄石社区的发展还是呈现不健全的方式,指导社区居民进行广场舞教学的大多是舞蹈者,并非社会体育的专业指导者,他们缺乏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对于突发的群众受伤事件没有有效地及时处理。

通过对黄石市健身操舞锻炼人群性别、职业、年龄的调查,在回收的300份问卷中,经统计后如下:其中性别、年龄的参与比例以及职业等的分布如下: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发现,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性别分布中。男性明显少于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场舞是女同胞喜好的体育活动,它追求健美的身形,愉悦身心。

其中,中青年(15-44岁)广场舞人口较低,参与广场舞的人数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跟工作繁忙,家务繁重,缺乏锻炼的时间有关。中老年人(45岁以上)广场舞锻炼的人群,主要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负担较轻,时间充足,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数最多。在对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性别、职业、年龄的调查中反映出广场舞人群参与面广,对广场舞喜爱程度高,这一方面说明广场舞在黄石市的发展有广阔前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参与广场舞的人群分布不平均,更适合在中老年女性中开展。

调查发现,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时间大多数集中在19点以后,人们吃完晚饭,带上小孩到社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由于中青年人白天为了生计在外面奔波,几乎没有时间参加广场舞锻炼,在清晨,主要是中老年人参加社区体育的居民,他们大多打羽毛球或者跳广场舞或者打太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主要动机大多数是为了增强体魄,强身健体,祛病。而娱乐,爱好,交际和其他的动机相应的占了一部分的地位。所以说,现阶段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锻炼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体质,祛病,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减轻家庭的负担。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广场舞在黄石社区体育发展的时间不长,普及程度却很好,社区居民广泛的参与到健身锻炼的行列。在黄石,参与广场舞锻炼的人群中,女性以8681%明显高于男性,青壮年(15-45岁)在白天8:00-18:00大多忙于生计,生活的压力繁重的家务重担,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参加广场舞活动,傍晚回到家还要做饭,打扫卫生,身心疲惫,他们宁愿躺上床上看会电视,然后闭目养神的休息。而中老年(45岁)以上的离退休职工与家庭妇女时间充足,负担较轻,参与广场舞活动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减少空虚感,增加人际交往,与此同时,广场舞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人民的体质,减少在医疗上的费用,减轻子女的负担。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黄石社区体育活动单一,供大家选择的余地没有,几乎全部都是女性参与广场舞,男性因性别差异参与广场舞的人数屈指可数。另外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学指导,通过观察发现很多站的靠后的女性看不清指导员的教学指导,只是盲目的模仿,比划动作。这就需要建立社区居民健身的场地,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建立市内健身场所和添加教学的指导人员,进行不同的示范,保证大多数人进行正确的锻炼。此外,还应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广场舞扰民事件,保证社区的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广场舞蹈近10年来在黄石市社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今,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的开展主要深受中老年女性的喜好,她们大多数是在晚饭后,自发的,有组织的聚集在广场进行锻炼。但是不难发现,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应该根据性别和年龄段的不同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男性同胞也加入到健身锻炼的行列。此外,现今教授社区居民广场舞的人员,并非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她们还是缺乏健康,科学的锻炼方式,对于突发的事件,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广场舞对黄石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主要集中于强身健体,祛病,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扩大社区的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宣.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构建全社区体育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

[2] 戚白云、赵先卿,在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自然科学版,2009-06-10

[3] 于笑迪.广场舞对构建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J].自然科学版,2011-08-25:1-2

[4] 王合成.论中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8-07-15:1-2

[5] 亢瑾,尹辉,左抗.社区体育文化与城市和谐发展研究[J].运动2012-02-20:1-2

[6] 张华,杨辉.我国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理论思考[J].科技信息,2008-09-25:1-2

[7] 蒙小育.群体文化对社区区民体育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13-08-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