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1

摘要:现今企业的最大目的一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都逐渐认识到了企业成本控制和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关系的分析,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加强成本控制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企业;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关系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有些企业濒临破产,但有些企业却发展迅速,这是因为那些成功的企业在改革中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加强成本控制,促进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1.财务管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财务管理逐渐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中,比如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等环节,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成本控制影响企业的利润

企业的利润是企业的总收入减去总成本费用,而利润则是企业生产经营最终追寻的目标。企业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具体收入来对成本控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当企业的总收入维持在一个水平不变时,减少成本就意味着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如果企业的总收入呈下降状态,那减少成本能保证利润的不变或者抑制利润的降低。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开始打价格战,而降低成本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尤其是提高企业价格竞争的能力,从而扩大了销售量,而扩大了销售量就意味企业对市场份额的占比增大,就有了稳固的经营基础。经过这样不断地循环,就能使企业始终处于一个良性运转的状态,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提升以及企业的高速发展。

3.成本控制影响财务管理的其他工作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部分,而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财务管理中每一项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成本控制也会直接地影响财务管理中其他工作的开展。

二、成本控制的作用

1.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

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有很多,由于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反作用。通过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地发现企业在人事安排上是否合理,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的哪一个环节浪费比较严重,从而及时地解决问题,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2.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成本管理是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组织和动员企业全体员工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检查这七个环节都属于成本管理。这七个环节环环相扣,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而成本控制也渗透在它们之中。

三、加强成本控制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1.提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

传统的对成本控制的认知一般只停留在节省成本上,这是成本控制的初级形态,但对于现今的企业来说却缺乏战略意义。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控制指的是控制成本的效益,对于那些效益不高的成本进行合理的节约,比如对于公共用品和日常用品的领取和退还都要有专人管理而且要有详细的记录,以此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但是对于那些能给产品质量带来提高,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的费用支出就要进行保证,虽然目前看来好像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但是从长远看来,这种费用支出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和蓬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强化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来计算企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强化成本核算对于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企业的成本预测以及提高企业经营者决策的正确率,有利于为建立业务考核提供参考。企业通过实行各种有效的成本核算,能够降低企业的业务风险,可以调动企业管理层以及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电信公司引入ABC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为企业提供了最新的而且准确的成本数据,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绩效考核、并能够与其它相同类型公司的成本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就有利于企业发现成本中的问题和差距,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成本控制。

3.全面实施预算管理成本预算属于未来成本,是成本控制和考核的重要依据,更是各级部门工作的奋斗目标。通过成本预测,企业可以分析和预见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成本的各种因素,能够分析出企业各类产品在各级部门成本管理和经营效果之间的关系,能够选择合适的成本控制方式,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例如,移动公司通过对潜在市场要求的分析,对产品不断创新,制定了移动4G网络产品的预算,通过完善的计划内容和合理的预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践证明,全面实施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做好公司财务控制和风险控制,对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有着重大意义。

4.推进成本控制的信息化手段,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推进成本控制的信息化管理,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企业要利用先进的办公软件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利用科技和网络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推动企业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使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能够通过网络直观的呈现出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不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加强成本控制来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先治.企业发展、资本经营与管理控制[J].会计之友,2011,05(10):23-24.

[2]欧阳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J].知识经济,2013,22(18):33-34.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二者的认识没有达成一致。因此,本文将从理论争鸣、历史发展等方面厘清二者的关系。

(一) 理论争鸣

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是分析两者关系的第一步。对于同一术语,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认定,而对于同一认定,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了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不同观点。

1.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这一观点是由 CICA ( 1995) 提出来的。CICA从自身组织对控制的定义出发提出了 “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这一观点。

2.谢志华 ( 2007)提出: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升级为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转化,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控制风险,从语义上说,内部控制就是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就是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主要是从风险控制的方式和手段说明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是从风险控制的目的来说明风险控制的。

3.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COSO ( 2004) 中明确指出: 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前所述,COSO 认为风险管理由八个要素组成,内部控制由五个要素组成。显然内部控制包含在风险管理之中,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企业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范围广得多。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本质

上述三种观点揭示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也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有共同点。因此,应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两者的本质。

1.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

(1)一般认为,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在当时相对确定的经济环境和相对简单的契约产权关系下,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财产物资收支和保管过程中的失窃风险。为了保证财产物资在实物上的安全与完整,人们设计了支出钱财由两个不同岗位的人分别进行记录、核对的程序。这就是内部控制最初的思想――内部牵制。

(2)1940年 AICPA 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特别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及促使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措施”。

(3)从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最早的内部牵制本身就是基于企业财物的安全性和信息的真实性的需要而产生的,而财物不安全和信息不真实正是当时企业面临的基本风险。内部牵制是基于对这类风险的控制需要而产生的,内部牵制本身就是风险控制。

(三) 两者的关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共同的本质――风险控制。将风险组合管理观念引入了风险控制中,使风险控制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实践性; 将战略目标引入其中,使得风险控制上升到战略层次,使得企业在实施控制时也会更加系统化和周密化; 将风险控制的范围扩大,用整体化的眼光来看待个别风险和总体风险。因而风险管理是包含内部控制的,并且引导着内部控制向着风险管理的方向发展。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现实协调

目前,很多国家为了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而制定一系列规范或文件将两者结合起来,我国也采取了这样的做法。2007 年 3月由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合理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外内部控制框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关系的现实协调。

(一)目标体系上的协调。基本规范第4条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做出了详细规定,“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企业战略; 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 资产的安全完整;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框架中对战略目标的表述认定战略目标属高层次目标,它与企业的使命相关联并支撑着企业的命运。

(二)要素分解上的协调。基本规范对风险评估要素定义为: “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对风险评估要素的分解,实质上对应的就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风险评估要素的分解。将风险定义为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事项则是包含风险和机会,从这一方面看来, “事项”更加合理化和综合化。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价值链;财务控制;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64-02

一、价值链管理理论概述

(一)价值链管理的内含

阐述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前提是要了解价值链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来的。价值链管理思想的诞生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的组织形式日趋复杂,人们学会了分工与合作,一部分人从生产中分立出来,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由此学者们以如何改进和提高企业的管理组织效率,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并进行深入研究。许多管理学家,例如亚当・斯密、泰罗、法约尔等,都在不同时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的日益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为价值链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础。价值链思想是管理思想史发展的趋势。

价值链思想的产生体现了管理发展的要求。当今,企业外部环境日新月异,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生产组织不利于业务流程和内外部协调,经营决策不利于内外部协调,管理体制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内外部协调的低效率,种种弊端使管理思想的变革成为必然,价值链思想应运而生。

价值链思想的产生也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要求。“价值”是近些年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在于为股东创造财富,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企业的价值又取决于价值驱动因素,诸如资本投入、流程开发、生产经营、组织销售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企业要想提高价值,必须兼顾各个方面,从价值链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优化价值链,才能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

迈克尔・波特把价值链定义为“企业在一个特定行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这些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础活动包括内外部后勤、生产作业、市场销售和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活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每项活动都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又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财务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是统一的。因此从某种角度说,财务控制也就是价值控制,通过对企业各项价值活动的控制来达到财务控制的目标,即用价值链的思想实现财务控制的目的。我们可以将价值链管理定义为“整合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等各种资源,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形成一条价值链。”

(二)价值链管理的特征

价值链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整个价值链、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出发,通过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整合企业各项优势价值活动,从而突破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缺陷,能够从更广泛的范围发现问题,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具体来说,价值链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价值链管理的基础是业务流程再造。价值链管理不同于普通职能管理之处就在于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许多价值链环节,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提高该环节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价值链管理更强调对整个价值链进行优化,不仅要改善某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且与之相关的其他环节也要进行改善。最终通过整合以及共享资源,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

2.价值链管理以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原则。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只有提高顾客价值,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和认可,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价值链管理的起点是从顾客需求或者为顾客创造价值开始的。凡是不能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活动和作业,都不能纳入价值链管理的范畴。”

3.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是价值链整体,通过各部门员工的通力合作,总体、全面的把握价值链各环节,消除非价值增值活动,从而可以避免传统职能管理中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情况出现。此外,企业价值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二、财务控制体现了价值链管理的内含

1.从目标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一种管理思想能否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首先要看管理目标与工作目标是否统一,如果管理目标与实际工作目标相比出现偏差,管理也就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财务控制目标经过长期演化,最终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得到了人们的共识。而价值链管理的目标也在于实现价值增值,达到价值最大化。因此从目标来看,二者具有共性,这就决定了将价值链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控制之中是可行的。价值链管理破除了传统的企业财务控制思想和方法,把对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控制转变为对各项价值活动的控制。在对财务人员、资金、预算等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时刻体现出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考虑。在具体的价值链管理中,可以利用价值链会计的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及时、迅速的特点,充分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及资源共享,从而做到事前控制和实时控制,最终提高财务控制的效率。

2.从对象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财务控制的客体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企业不仅要对资金、信息、技术等财务资源进行控制,而且要对财务人员等人力资源进行控制。价值链管理的对象是各种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依托于所有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价值是一个体现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综合指标,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人力和物力,事实上价值链是由现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融汇而成的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链条。因此,从对象来看,二者具有相似性。

3.从流程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财务控制流程首先是根据企业的财务目标制定财务战略,然后根据财务战略编制年度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年终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编制的预算作比较,根据各部门的业绩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并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总体财务战略做适当调整。价值链管理具有类似的步骤:首先根据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区分不同的价值活动,进而设计和确定企业的价值链,然后为价值链的各环节以及整体编制预算(包括财务和非财务),年终对价值链各环节的运营情况与预算作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本年度价值链的预算执行情况调整和修正价值链的价值活动,制定下一年度预算。因此,价值链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流程比较相似。

三、价值链管理贯穿于财务控制方法之中

每一个企业的活动都包括了后勤、生产、销售、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辅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具体体现,那么就需要运用财务控制方法对这些活动加以控制,防止出现偏差。企业的财务控制方法包括:预算控制、资金控制、人员控制、审计控制、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业绩评价等,价值链管理则贯穿于这些方法之中。运用财务控制方法之前要把企业区分为不同的价值活动,针对每项价值活动可以从预算、人员、审计、业绩评价等多方面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过程必须围绕“价值”进行,要以该价值链环节和价值链整体的保值增值为目标。例如,对市场销售这一价值链环节进行管理,就要以顾客价值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出为确保某一时间段内企业增值所需要的销售额这一预算。在销售过程中,要随时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委派财务人员对销售业绩进行审计,并在期末根据事先制定的预算进行奖惩,确保该价值活动为企业的价值增值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瑞.基于价值链管理的集团公司资金控制[J].中国市场,2007,(49).

[2]王向丽.价值链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7).

[3]陈炜煜.价值链管理与企业价值评析[J].商场现代化,2005,(28).

[4]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2).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成本;成本管控

一、企业财务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价值体现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能够促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是一种通过优化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评价企业资金投入,实现企业科学投资的有效手段,能够极大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企业财务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有需要特殊政策与专业技术支撑,涵盖的范围广,实现高效的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能够扩大企业预期收益。

第二,强化企业财务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市场上大多数企业投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目标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利的重要方式。中石油财务报表显示,中石油在财务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上直接获利21亿元,因此,实现财务目标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有着极大价值。

第三,目标成本管理能够推动企业管控能力的提升。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对成本管控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实行目标成本管理控制,能够指导财务管理向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

(一)目标成本预测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制定相应的目标成本,对产品成本实现事先型预测。在实现目标成本预测的过程中,企业主要应从销售预测与目标利润两方面着手。首先,销售预测是企业目标成本测定的前提,在销售预测的过程中,企业要尽可能扩大考虑范围,结合现有销售因素、竞争对手变化、企业内部变化等,假设企业未来销售与过去相似,制定基础销售预测,然后根据市场对企业未来销售的影响因素,预测各种产品的售价,确定具有竞争力的销售价格,而后预测此价格之下的产品销量,计算总销售状况,在平衡全局销售之后,将目标销售情况分解到各个产品之中。其次为目标利润测算,是企业预计未来时间段应该实现的利润额,在确定目标利润测算时,同样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在测销售预测及目标利润之后,可根据“目标成本=市场竞争价格-目标利润”的公式完成目标成本

预测。

(二)目标成本决策

在进行目标成本决策时,企业要遵循系统性、先进性、可行性、应变性的原则,而后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实现目标成本最终确定。在目标成本决策过程中,系统原则,就是指成本决策系统必须实现总成本与分成本之间的协调,不能偏重企业部门或者分公司成本,脱离全局成本权衡,要以系统总目标为引导,平衡各方成本,优化目标成本控制。先进性原则,即为前瞻性原则,企业在成本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成本方案,对各类方案进行对比评估,选择具有市场前瞻性的目标成本方案。可行性原则主要包括技术方面、法律方面、社会道德方面、资源支持方面的可行性,制定的目标成本方案必须在努力之后能够实现。应变原则,是指企业目标成本决策方案要能够适应市场变化,使决策方案具备相当的弹性。

(三)目标成本分解

目标成本分解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目标成本分解过程中,要按照整分结合、协调平衡原则进行,要按照目标成本的具体内容尽可能将目标成本分解细化。一般的,目标成本分解主要使用三维分解法。首先,要将目标成本在本体维度进行分解,主要包括成本费用项目分解、生产经营费用分解等。第二,要将目标成本在主体维度上进行分解,按照企业处室、分厂、班组或者按照各级各类责任中心进行子目标成本体系分解。第三,要将目标成本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分解,主要包括年度、季度、月度成本目标。

(四)目标成本落实

目标成本的落实,就是要将目标成本管理分解后的目标责任明确分配到各个层级与责任人身上,主要包括目标成本落实、责任成本落实、目标绩效责任落实、目标授权责任落实等。其中,目标成本的落实过程,就是要实现目标成本分解中三维划分的现实统一,以责任单位为中心,将三维划分目标有机结合。责任成本落实就是利用责任机制,促使责任人完成相应目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责任归属的明确、责任界限清晰、责任大小清楚、责任关系合理。目标授权责任落实即授予下级责任单位所需的权利落实,能保证目标成本责任正确履行,需要把握相近原则、适度原则、责权对等原则、动态原则。

(五)目标成本核算

目标成本核算是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中的实践资料收集环节,为企业提供必要会计资料,并为成本考评分析提供基本依据。目标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完全成本核算、控制目标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三个方面,结合三种核算方法,形成了以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为核心的新型核算方式。

(六)目标成本考评分析

目标成本考核分析作为整个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中的最后环节,起到了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与经济效果评估的重要作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必要依据。在目标成本管理中,目标成本的考评分析需要结合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作对比,在各个责任环节中找出形成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修订未来成本管理办法。在这一环节中,可以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两类,根据绩效高低,企业可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金香,康绍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J].财会通讯,2014,12(20): 64-65.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5

作者:熊力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555号 电话:15828512734 学历:硕士研究生 籍贯:重庆 研究领域:管理会计

摘要:战略与管理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研究者们地广泛的关注。不同的战略导向要求的管理控制系统有不同的设计,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管理控制系统也会对战略产生影响。实证研究及案例研究表明MCS的特定方面与战略存在相关性,这些方面包括成本控制、绩效评价和奖励体系、资源共享、MCS对战略改变的作用、交互式控制和诊断式控制的选择

管理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研究者们地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MCS的设计应支持特定的战略以获取竞争优势 (Dent, 1990; Samson et al., 1991; Simons, 1987a, 1990)。拥有良好绩效表现的企业,其组织环境、战略、组织结构、组织系统之间是相互匹配的(Govindarajan & Gupta, 1985; Govindarajan, 1988)。关于管理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将战略才作为MCS的一个影响变量纳入研究,探讨管理控制系统某些方面与特定的战略之间的关系(Simons, 1987a; Merchant, 1985b; Govindarajan 81 Gupta, 1985)。另一条线索是探索MCS对战略制定、实施过程的支持作用。(Simons, 1990; Roberts, 1990; Archer & Otley,1991)。

一、 管理控制系统

管理控制行为古已有之,但是对管理控制系统权威的定义始于Anthony――“那些正式的、系统发展地,组织范围的数据处理系统,用来帮助管理控制――管理者确保资源有效力和效率地获得以实现组织目标” (Robert N. Anthony,1965)。这个定义不仅将后续研究锁定在将MCS视作包括计划的会计控制、企业行为的监控、绩效评价,及综合的系统,也人为地将管理控制从战略控制、任务控制中区分出来。MCS也被定义为影响行为的过程(Flamholtz etal., 1985)。管理控制是一种促进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人及组织单元合作的机制,使其能够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Ouchi,1979;Flamholtz,1983)。 随着人们意识到MCS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MCS的传统定义不再能够满足研究和实务的需要,MCS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拓展。Goold和Quinn(1990)对战略控制作出了定义,认为战略控制是制定衡量基准,和形成包括非财务信息的短期绩效指标,而短期绩效指标根据长期战略目标制定。

近年来,基于权变的研究关注到管理控制系统的各个方面。Challis等认为MCS设计的焦点应该放在控制中关注资源的配置上。在实施战略的有效性度量方面,主要从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两方面指标体系来构建。Baines和Smith(2003),Bisbe和Otley(2004),与Auzair和Smith(2005)均对较难度量的非财务指标控制体系的设计做出了探索。Chenhall(2003)指出应用例外事项为基础进行研究可提供不同的视角来帮助理解特定组织背景中管理控制系统的可能性。Ahrens和Chaoman(2004)采用实地研究进行调查,研究区分了管理控制系统的能动性和受动性,其中能动性的潜在运行原理包括:修正、内部透明度、整体透明度;文章指出虽然各项活动进行了规划和控制,但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增强灵活性,通过增加过程、环境的透明度来提高工作绩效。Davila(2006) 提出各种管理控制系统的主线主要取决于该组织已经选择的系统。Sandino(2007)研究发现管理控制系统的选择反映公司的战略,并且公司如果能够更好的选择公司最初的管理控制系统,那么他们的战略地能得到更好的执行。

二、 企业战略

战略有多种定义。例如,Mintzberg(1978)认为战略是关乎组织未来的决策方式,且其贯穿于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之中(Miles & Snow, 1978)。Johnson (1987, pp. 4-5)) 认为战略决策发生在所有层次的管理活动中。战略决策与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方向,组织活动范围,组织行为与外部环境、资源能力的匹配,组织内部重要资源的配置,及对组织利益相关者要求的考虑等有密切的联系。

企业战略是对其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包括选择业务领域(如进入或者退出),最佳的组织架构,融资方式的决策(Johnson & Scholes, 1989, p.9)。战略实质上是选择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将企业能力转换为竞争优势(Andrews, 1980, pp.18-19)。竞争战略与组织所有战略业务单元有关,竞争战略是关于战略业务单元如何在特定行业内参与竞争,及在竞争中的自我定位的谋略。经营战略是关于组织各部分的功能如何发挥作用以保障特定业务战略的实现和组织竞争力的获取。大多数关于MCS和战略关系的研究都以业务战略为研究对象。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MCS与经营战略(尤其是制造战略)的关系。

三、 管理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关系

基于权变的研究认为,不同的战略导向要求的管理控制系统有不同的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使用方式也存在差异(Langfield Smith,1997) 。Archer & Otley(1991) 也认为,企业战略的制订要考虑其他环境因素,这样,战略可以视为环境因素对管理控制系统产生影响的媒介。一个有较高收益的企业,组织环境、战略、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控制系统之间一定是互相匹配的。这一角度的研究强调战略对MCS的影响,战略的概念被确定在进行战略选择层面。这个概念考虑的是既定战略下的MCS的匹配问题(Fahey & Christensen,1986),且仅考虑有意战略(Mintzberg & Waters, 1985)。在这些研究中,MCS更多地被认为是战略实施系统和战略管理过程的最后一步。从这个概念进行的MCS的研究是从静止的角度,关注的重点是特定系统的存在或不存在,及其技术特性、设计(Chapman,1998; Dent, 1990)。

而另一方面的研究强调MCS对战略的影响。同样,战略的概念被确定在进行战略选择层面,有时候是以战略能力作为研究对象。大量的研究对象是战略选择 (e.g. Chenhall, 2005; Chenhall, 2003; Marginson, 2002) 。还有一部分文献用创新、组织学习等从战略能力来进行研究(e.g.Bisbe & Otley, 2004; Davila, 2000; Kloot, 1997)。此类文献认为战略也受MCS的影响,从过程的角度展开研究,并且将战略的概念拓展到紧急战略的范畴(Mintzberg & Waters, 1985)。这些研究认为MCS在战略制定及在战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持续地发挥着作用。从这个概念进行的MCS的研究是从动态的角度,且关注的重点是MCS的诊断式使用和交互式使用(Chapman,1998)。

主要参考文献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城建施工;技术管理控制;施工设备;混凝土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城建施工的技术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对城建施工技术的管理必须要相应的进行控制。对于城建施工企业来说,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以对系统的管理作为中心,对施工技术中所有的技术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为了进一步的完善建筑施工中对安全的保证,对城建施工技术的管理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建工程效益与质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在城建工程中,施工技术是施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成为建筑企业和城建单位关注的重点,城建工程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之间的发展,目前已经认识到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是整体工程质量的保障性工作,不仅对企业发展存在重要意义,同时对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就城建施工技术管理控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一、城建施工技术管理控制概述

城市建设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化建设的水平,与此同时其还与建筑行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直接相关,可见城市建设工程在我国的重要性。在城建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技术是其核心所在,一直都是建筑企业以及相关城建单位关注的重点。城建工程发展到了今天,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作为保证工程整体质量的一项工作,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甚至民生工程建设都存在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中,系统性与规范性成为工作中重点强调的问题。在我国,城市建设尚未在建筑高度上寻求突破,但是建筑工程的创新度与复杂度已经得到了强调,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能够与建筑结构日渐多元化相适应,施工技术更加强调规范性、灵活性以及可拓展性。下图为施工单位施工技术管理结构图。

二、城建工程施工设备与工具管理

1、机械设备的常规管理。在城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管理是技术管理与控制中的重要环节,要想使城建工程施工得到顺利的发展,就要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高效、规范的管理,同时高效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对于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的保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目前的城建工程施工设备管理应该与城建工程施工特点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机械设备管理应该与目前的城建工程规模相结合,与现阶段的施工实际情况与技术要求相适应展开规划与实施;其次,技术设备工具应该保证可靠性与安全性,同时尽最大能力保证低碳、环保,保证施工技术设备的高品质,同时要保证施工中的机械设备应该与工程施工进度变化相适应,并积极做出技术性的调整;第三,与施工技术指标相结合选择一些经济适用的机械设备。

2、与施工场地和人员相配合。专用与通用技术设备在选购与使用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与规划技术人员的配比,在此基础上保证施工过程中所有施工人员得到最佳的配比,保证所有技术人员都能参与到机械设备的管理与操控工作中,同时与实际施工情况相结合对技术人员的配比进行协调,对机械设备的使用率进行保证,对施工场地进行合理安排,以此为前提保证满足机械设备的使用环境,确保施工道路畅通无阻。

三、城建施工过程中加强混凝土技术的管理控制

城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技术复杂程度很明显要比其他技术环节高,加上这一环节中混凝土的使用量很大,还会受到施工环境和施工周期的影响,所以这一环节的技术管理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在配制混凝土的过程中应该与设计规程、工程需要的混凝土耐久度相结合对各种原材料进行配比,并注意严格配比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每种原材料的配比方法,对每次试配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确定混凝土配比度与实际施工状况相符合,进而使混凝土配制与施工设计要求相符合。每种材料的计划使用量得到确定之后,在混凝土现浇施工过程中将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和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对混凝土配制过程中各种原材料的强度继续拧进一步的确定,从而可以对混凝土配制的质量进行更好的控制。

2、严格控制混凝土现浇。混凝土材料在搅拌的过程中应该得到严格的控制,对混凝土现浇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行明确,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混凝土现浇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在这一环节操作过程中,应该与施工计划相结合按照相应的浇筑标准进行操作,以避免施工过程离析问题的出现,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麻面、蜂窝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现浇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自由倾落的高度,将其保持在2m之下,同时在竖向浇筑之前,要在底部填筑水泥砂浆,其厚度保持在5―10cm,以此保证混凝土现浇的整体性。

3、混凝土的养护。当完成混凝土现浇工作之后,要注意调节混凝土的温度,在浇筑之后12h之内进行浇水处理,与混凝土浇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浇水进行调整与养护。在全面养护工作完成之后,要表面混凝土表面生热扩散想象的出现,防止出现裂缝现象。这时很容易会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如果阳光直射或者雨雪天气过长,应该注意及时进行养护,避免因为日光暴晒、雨水侵袭等因素对混凝土现浇的质量产生影响。

四、加强城建施工技术的质量管理

在城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其施工技术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非常复杂,施工质量很容易会受到一些常见问题的影响,无组织、无秩序的现场工作是不能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施工现场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保证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以及技术管理部门应该对工程施工的状态进行动态跟踪,同时与施工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严格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都能处于一种受控的状态中。此外,还要严格审查工序质量验评报告,如果发现有不合格的地方坚决不能签字,也不对下一道施工程序的开工令进行下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城市化建设的大环境中,城建施工中应该将施工设备管理放进工作重点之中,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加强,进而使施工技术质量得到保证,最终使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城建工程施工质量及工程效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建工程施工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施工技术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要求更加严格。

参考文献:

[1]庞仕奕. 浅析公路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

[2]果佳丽. 关于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的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

[3]许,汪浩. 跨国公司对中外合资企业控制关键点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