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1

摘 要:目前农村经济体系中存在分散、各个服务体系组织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存在社会服务资源浪费现象,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农村经济体系采取一定的技巧和具体的人才、服务等措施,去实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建立;农村经济体系;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36

由于目前农村经济体系中存在分散、各个服务体系组织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存在社会服务资源浪费现象,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工作势在必行。建立农村经济体系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具体措施,最终的着眼点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而不是盲目去建设,只有事先对农村经济体系有着一定的了解和探究,才有利于具体措施的实施,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又好又快的发展[1]。建立农村经济体系的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1 加强农村经济体系中的人才建设

在建立农村经济体系中较为关键的是人才的建设,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农村工作经营管理能力经验的人才是最终寻找农村经济体系人才建立的目标。寻找对农村经济体系建设有着极高情绪和热情的人才,配合对农村经济合作知识有着详细了解又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带头人,有利于发展农资和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系。

2 加强农村经济体系中自身规范的发展

在建立农村经济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领导者能够规范自身的发展,发挥领导者在建立r村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作用。领导者规范自身的发展的方式是充分结合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模式,依靠产品自身的优势和主导产业的规模,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干部较大、较好扶持农产品和加工流通企业,努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体无论在产业规模,品牌效应还是效果带动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增强全方位服务功能,提高领导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同时加大领导者在规范自身发展中的培养力度,最终推进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2]。

3 加强农村经济体系中的服务功能的拓展

在农村经济体系中服务功能的拓展有利于更好的建立农村经济体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功能的拓展体现在农村经济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的拓展。在农民的意愿和经济发展目地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农民才会自愿积极的加入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中来,这就是人才服务功能的拓展。快速提高农民在农村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技术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市场的组织化。农村经济中的服务功能资金的拓展体现在全面加强构建农资网络体系,快速促进农村经济的资金的流入,降低农业生产经济成本,加快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

4 坚定农村经济体系中的内在规律

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还离不开一定的规律,要遵循为农民服务原则,产业快速发展原则和遵循市场经济内在发展规律原则。为农民服务原则是指把农民组建的新型合作经济和新型创新产业作为服务的主体,把为农民、为农村服务,统筹规划,管理和发展农村经济体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业快速发展原则是指要以优势产业为发展的核心并提高农业经济产业,使之做大,做强。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产业化水平,切实发挥农业经济产业的自身优势。遵循市场经济内在发展规律原则要求将农村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村主体合作理念进行有机结合。要求农村合作主体是自愿参与的,努力探索农村经济体系中的内在规律,提高整体竟争力[3]。

5 结论

农村经济体系分散、各个服务体系组织间缺少联系,社会服务资源浪费是目前农村经济体系中的常见现象,对农村经济体系进行建设正逐步提到日程上来。有技巧、有目的、着眼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对农村经济体系进行建设尤为关键。只有加强农村经济体系中的人才建设、注重农村经济体系建设中的自身规范化发展、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和把握农村经济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绻.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王信.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城镇化;保险;作用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把城镇化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看出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主要潜在增长动力,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保险来保驾护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保险行业的重要使命,那么,保险业应该如何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呢?

一、发挥保险对社会经济体系建设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至少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二是城镇化要促进创新和升级,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为服务业发展打开空间;三是城镇化意味着农业人口不断进入城市,粮食安全必须保障,所以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四是加快城镇化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五是既要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也要重视培育新的城市群。衡量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农转非”,即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规模。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50%。专家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城镇化率的提高,将大力推动保险的需求。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保险业要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发挥保险业在现代金融、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等三大体系中的作用,提高保险服务的质量,努力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面、系统、优质、高效的保险支持,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一,在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保险业可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建立社会融资机制,使之在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完整性和稳健性,为城镇化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保险业可通过主动参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医疗补充保险、大病保险、健康保险等业务,推进城镇化和加强民生保障,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通过提升保险业风险管理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拓宽在农业领域、社会公共责任领域的保险服务,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纳入国家综合灾害防范体系,在分散风险、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强城镇化进程抗灾防险能力。

二、提高保险能力,发挥保险职能作用,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

总理说过:“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成为市民,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成效。在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过程中,保险业将充当风险保障者、理财产品提供方、基础建设投资者等多种角色,充分发挥分散风险、补偿损失、防灾防损、融通资金等职能作用,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和新兴产业成长发挥“助推器”作用,为丰富民众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发挥“调节器”作用,为增加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缓解银行资金高度集中的压力,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稳压器”作用。

(一)提高保险供给能力,满足城镇化高质量建设的保险需求

城镇化率上升、流动人口市民化,以及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将推动保险需求上升。我国历史经验表明,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提升5个百分点,由此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51%上升至60%,约有2.2亿城镇流动人口可市民化,则目前寿险市场可扩大85%,财险市场年增速可达12%,城镇化给保险行业带来的“正能量”,将释放巨大的保险需求,也需要保险市场迅速提高供给能力。

一是要提高工业化建设保险供给能力。城镇化发展需要新型工业化带动,才能支撑人口的增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保险支持。

二是要提高城镇化自身建设保险供给能力。城镇化本身既符合投资需求也符合消费需求,将形成数额巨大的产业链,拉动上游和下游30多个产业的增长,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之所在。保险业作为第三产业,应致力于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是要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保险供给能力。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经营规模化与资本化将成为大势所趋,大规模作业和集中化生产必然寻求更加强有力的保险保障,也对“三农”保险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是要提高人口城镇化保障需求保险供给能力。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收入增长,居民往往会把更多收入用于保险,保险深度日趋增长。城镇化将提升国民保险意识,促进居民提升风险管理理念,更加积极地通过商业保险等多种手段应对人生风险。寿险、养老、健康、汽车、家财等方面的巨大保险需求也急需保险市场提高供给能力。

(二)发挥保险独特机制及职能作用,推动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提高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3

现今社会,农业为我国国民发展经济的第一产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也非常重要,怎样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现在需要尽快想办法解决的重要问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依靠农村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依靠市场经济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因此想要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找出路,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必须适应当前市场化的需求,就是必须要将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相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研究。

1 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农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今天,农村的经济发展显然已经落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如何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 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与农业结构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首先,阻碍农民走入市场并致富的主要障碍是落后的思想观念,许多的农民依旧延续过去留下来的习惯,思想太保守,不够开放,希望政府能够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扶助,依旧存在“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其次种植结构比较单一,优质产品在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很低,没有种植适量的高效经济作物,政府对于农业方面的科技扶持的力度也比较低,农产品缺乏高效的附加值,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力,很多农户仍停留在主种粮为玉米,间种小麦等农作物的传统农业生产上,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三是在农业总产值中林牧业所占的比重依旧不高,农村中的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主导产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缺乏必要的辐射带动能力,这造成了农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幅较低的现象。

2.2 农业资源资涨价过快,阻碍了农民致富进程

2.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多年来,虽然国家、省、州、市各级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拖入,但总得来说农村的水电路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就笔者工作的乡镇来说,分三个类型:坝区、山坝结合区、山区,这其中坝区因为人口集中,土地平坦,水电路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投入已经基本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而山区和山坝结合区因为人口居住地分散,耕种土地陡峭不平,地广人稀,加入近几年的持续干旱,各级投入的不足,造成了现在很多山区道路仍然是晴通雨阻,危险异常,部分村委会至今因为道路问题仍然不通公交车;而电力问题因为路线长在农村一到用电高峰期经常出现电力不足的情况,所以至今部分地区仍在为水电路的问题所困扰。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我国市场化农业经济体系需要按照WTO对于市场规范的规定来完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下,农产品的流通依然有着很多问题存在。首先,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等级标准体系,农业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也不是十分健全。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质量等级标准体系来进行评级,农产品生产和经营流通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来对农产品的销售活动进行规范。所以,就必须根据WTO对于市场规范的相关要求来完善我国的市场化农业经济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市场经济体系获得良好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两高一优”思想依旧对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产生着严重的束缚,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于市场消费能力不够重视。新时代的农业生产只有根据市场的消费能力来决定农业产量的多少,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制度,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好农村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农作物,协同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加强市场化建设,在乡镇所在县市逐步建立开放有序、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尤其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持,严格按《农业法》的规定,简化手续、稳定市场。

做好市场调研,乡镇农业站工作人员做好市场调查,为农户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时提供信息、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尽可能将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现代市场体系;资源配置;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77-02

1前言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企业需要建立公平竞争、自主经营的运营模式,创造消费者自由选择、自由消费的市场环境,这有助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三中全会要求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废除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改进和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经济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为实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的市场发展目标,不仅要对现代市场经济进行完善,还要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现代市场体系是建立市场体系的新思想、新论断,是进行社会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新举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社会化改革的成果,而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对改革的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不仅有利于消除市场壁垒,完善市场职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市场活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成熟的标志是市场体系的基本要素在市场中的建立、成长、发展和壮大,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薄弱环节是要素市场的发展。在商品领域,市场决定商品的价格,这一机制已经基本得到完善,然而劳动力、土地、科技等要素在制定市场价格方面还不够完善。要素市场不能被清楚的认识,制约着要素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必须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建设,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流通方式,保障物流、信息流以及价值流在市场经济中运行顺畅,制定公平、公正、透明、平等的规章制度,监督市场运行情况。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为市场在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提供了载体和完善的场所。

(1)建立和发展现代金融市场。建立和发展现代金融市场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市场体系发展的枢纽是金融市场的建设,金融市场又连接着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是提高资源配置的重点。发挥金融市场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应该加快金融市场的完善,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改革,从而带动国有银行的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改革,而且有利于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商业银行体系,有利于非金融机构的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结构,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分工,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目前我国的现货市场已经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但是期货市场还不成熟。建立和发展期货市场,使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存在和发挥作用,激活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

(2)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要发展和建立劳动力市场,不仅要建立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市场的导向作用,还要提高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建立社会救助、政府促进以及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和职能开发功能,做好下岗职工的培训工作和再就业工作。目前,我国的技术工人的缺口是非常大的,加强技工学校的建设,建立职工培训实体,为我国建立一支技能型人才队伍提供保障。当前的户口制度严重制约着劳动力的发展,完善户籍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从而引导富余劳动力的市场化流动。

(3)建立和发展土地市场。目前在土地市场中,一级市场垄断在政府手中,二级市场是开放形式的。这有利于发展土地要素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土地融资的方式有许多种,比如政府出资、外商独资等。在农村发展土地融资,首先要完善现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其次在建立和发展土地市场的过程中,要规范土地市场市场的交易规则,防范土地脱离市场进行交易;最后借助土地资源的市场化,切实把土地的使用效率提升到更高水平。农村土地市场还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机制,解决出现的问题,维护好和保护好农民的合法、合理的权益。

新农村建设和现代产权、信息、技术市场建设也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村往往是产品的生产基地,是产品走入市场的关键,建立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标准,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发展农村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新农村的创新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现代产权、信息、技术市场建设过程中,立法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完善立法制度和法律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才能健康发展。健全产权市场,发展产权市场的载体,运用法律法规引导产权的健康流动。完善信息市场,建立信息化产业,形成信息流,提高经济、产业、企业信息化发展。

3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逐渐成熟,政府的作用将如何转变,曾经的“保姆”将何去何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由“保姆”转变为“引航者”,政府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政府主要发挥两点作用:一是将权力收进笼子里,约束政府权力,以此防止政府过度干预,预防过犹不及的产生;二是提高科学执政能力,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科学的制定规划,科学进行调控,维护和保障市场的健康运行。

(1)政府是引导者。政府要用新思路建立科学化的全国性商品市场,让发达地区引导欠发达地区融入经济圈,引导企业竞争走向产业竞争、行业竞争,开阔眼界;政府要引导市场走向全面开放的新台阶,建立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引导形成现代市场的价格机制,减少政府干预。

(2)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关系着市场一体化进程能否完成、现代市场体系能否建立。高质量、科学的宏观规划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条件,提高区域现代化体系的协调发展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关键。

(3)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要完善外部条件。市场体系完善的标志是市场体系所需条件的满足和成熟,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是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服务,按照公平、透明的原则形成的。健全市场机制,建立健康运行的约束机制,完善立法制度和法律法规,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4结论

现代市场体系是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的效率。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有力保障。现代市场体系是统一的,区域分工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区域市场,区域市场之间的相互融合构成全国性的市场。完善的全国市场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快速提升。市场体系是开放的,开放的体系可以包容各种各样的市场,不仅是区域性市场,还有国际性的市场,资源进行全球性分配。政府要不断地促进完善现代市场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造福于民。〖HJ*3/4〖HJ

参考文献: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鄂西 特色经济

一、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的构成要素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公平竞争为生命线,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因此,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是相对于特色经济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区依据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特色资源的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特色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是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于资源环境依赖性与主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发展要求。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构建的基础分析

根据鄂西不同市州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及资源禀赋,我们选取了若干指标,经过对指标进行数学处理将鄂西8个州市划分为如下三个圈域:即第一圈域为“宜昌襄樊”圈域,包括宜昌、襄樊2市;第二圈域为“荆荆十随”圈域,包括荆门、荆州、十堰、随州这4个市;第三圈域为“恩施神农架”圈域。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同圈域特色经济优势分析

“宜昌襄樊”圈域特色经济发展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川鄂湘三省交汇点。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宜昌市共有景点350多处,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于一地、融现代化和文化历史于一炉的旅游城市。襄樊市共有各类名胜古迹和景点70余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13个,是一个同时具备旅游资源丰富性与独特性的旅游大市。三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宜昌是

“荆荆十随”圈域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环境友好程度不高,工业发展水平跟宜昌、襄樊还有较大差距,而且圈域内工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工业上,资源消耗大、环境友好程度不高,离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二是旅游及相关产业体制障碍突出,圈域内产品路线各自为政,市场集中度不足。三是旅游业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如随州、谷城和神农架都有炎帝神农旅游资源,但缺 乏一定的整合,难以形成品牌。

“恩施神农架”圈层内基础设施、工业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底子都较为薄弱,圈域内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及生态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还面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业带动效应不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鄂西特色经济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资源节约引导机制

为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循环经济体系,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建立自然资源节约机制。自然资源的节约主要表现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节约资源,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因此,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统称自然资源的节约。

(二)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建立资源耗费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将环境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制定环保法规,建立法律机制,用环保法规规范环保行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税收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应税率收取环保税,以此收入作为治理环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审批机制,限制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开办;建立行政监督机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推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三)建立生产活动影响的评估机制

建立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机制,以便配和调节这种影响。对于每一项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要组织相关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评估,依靠专家进行决策,以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改变为人类目标服务:对社会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要组织相关社会科学家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发挥它们对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限制对社会生态的消极影响。

(四)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资金支持。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模式

基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已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整合其工、农业和文化资源,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致力构建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务实工业基础,探索生态工业模式

以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为主线,以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形成从企业内部到企业之间、再到全社会的物质能量循环生态系统,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工业。把废物综合利用与建设循环经济型产业结合起来,把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解决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规划建设主导。形成污水、固废、废气资源化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系统,实现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合理循环和配置。逐步建立鄂西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二)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农业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探索适合鄂西自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区域生态农业特色。目前,鄂西地区形成了以柑橘等为特色的水果产业、以草食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以库区特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业、以无公害反季节为特色的蔬菜产业、以优质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和以乌红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把这些特色产业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量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的产业农庄,将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统筹;金融服务;金融创新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38.8%,落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近11.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占4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523.73元,是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三分之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二元化格局依旧显著,推进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形势艰巨,意义重大。

统筹城乡发展要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促进资本、人才、技术、土地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城乡流动与优化配置。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行业,也是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有现代金融的强力支持。培育一个创新、竞争、多层次的城乡金融体系,形成城市和农村金融分工协作、和谐共生的格局,是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支撑因素。当前,金融在支持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城乡二元差异。

(一)城乡金融市场主体差异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农业生产经营多以家庭为单位,形成了农业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分散的局面。相比城市多元化、竞争化的金融市场主体,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较为单一,主要是提供资金信贷的银行机构,村镇银行还处在试点发展阶段,其他金融市场主体如证券经纪公司、农业保险公司、信用担保基金和农村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尚未得到有效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特点的商业性金融发展滞后。

(二)城乡金融产品和服务差异

在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金融业态齐备,服务网点密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密度都低于城市,短期货币信贷产品多,中长期金融产品少。在商业利益导向下,金融机构发展农村业务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不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享受的金融服务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融资可得性也远低于城市经济。

(三)城乡金融市场融资机制差异

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引导城市金融资源流向农村的有效体制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不愿向缺乏抵押担保的农村经营主体提供贷款。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对农村信贷市场产品和服务方式产生了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受到单纯依靠信贷市场融资的限制,需要在融资机制方面进行金融创新。

(四)城乡金融生态环境差异

城乡信用环境和征信体系差别较大,农村地区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的认识和自身金融意识还比较薄弱。涉及农村金融的法律规范不健全。农村征信体系没有整体建立。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屋无法在市场中自由流转和交换,限制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信用环境。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以产业集聚区为承载的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还是以现代规模经营和科技投入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都大大超过了原来既有的规模。同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居民创业兴业,培养信贷消费模式等都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二、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拉长农村金融这一“短板”。在农业不具备比较收益优势的前提下,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促进城乡各种要素资源进一步优化互动。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困难孕育着机遇,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完善城乡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组织和产品服务及提升服务运行功能提供了历史契机。

第一,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上,构建一体化的金融市场来有效整合城乡金融资源。要消除金融市场的城乡分割,改变金融机构将大量农村存款资金转化为城市信贷的现状,为资金与资本的双向流动提供基础平台。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且能和城市对接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尤为迫切,要发展和健全适应不同地方实际、分工合理、层级完善、兼顾商业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第二,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金融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经营风险规避和化解功能。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应依托金融保险市场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