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1
一、物质——激励的吸引力
人们的工作环境、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已经提高,物质与激励的关系渐趋弱化,但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要使物质能够成为一种激励因素,管理者要注重下列两个方面。
1.搞好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一个宽敞的运动场,一座功能齐备的体育馆,再加上体育设备全,器材多,体育经费投入足,能无形地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能够让教师有一个正常的、饱满的工作情绪。虽然这些设施不会被个人所占有,但其无形的激励作用却不容忽视。
2.物质激励必须公正
体育教师对他所应得的劳动待遇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横向比较、社会比较与历史比较,通过相对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对待,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情绪。学校要根据条件适时地建立起物质激励的客观公平的评价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激励措施。从目前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来看,我们要依据国家的法规和政策,切实落实体育教师的各种工作补贴,如室外补贴,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补贴,解决体育教师的服装问题,使体育教师工作得安心、舒心。当然,与其它同类型的物质激励一样,体育教师的物质激励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要优质优酬,多劳多得,要从工作水平与实绩来评价和考核每位体育教师。
二、目标——激励的凝聚力
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追求,才能启发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提高、奋发向上,管理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从体育教师中来,再到体育教师中去,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这种或隐或显的目标挖掘出来,并协助他们真正实现目标。当每个人的目标实现时,他们就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更加关注,会对工作产生强大的责任感。
1.重视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
在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应是重中之重。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目标要明确,期望值要高,激发的力量才会强,同时还要适时对体育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和指导。体育教师要完成目标,就必须要顺应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必须要适应新课程,学习新理念,必须要加强科研,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随时了解和接收新的体育教学改革的信息。
2.抓好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它是指在教师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课程标准,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1.备课效果好,质量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2.精心上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科教学的中心环节。
3.课后反思总结是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要靠体育教师去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去努力地实现目标。通过反思与总结使每位教师对待工作都能精益求精,增强工作的进取心和责任心。
4.搭建平台,鼓励和指导体育教师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
5.体育工作的水平与品位提升。
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水平和品位,扩大学校体育的知名度,体育教师要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工作业绩。体育教师要注重全体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制定发展目标,使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到实处,让全校学生的达标率稳中有升。学校要成立运动队,实行训练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训练工作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要切实制定竞赛目标,不断提高学校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全面提升体育工作水平与品位,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创新意味着对自己的不满足,意味着自我突破、自我超越。体育教师要勇于改革,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崭新课堂。
三、参与——激励的感召力
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是因为对教师来说,主管学校体育的领导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最有象征意义的主导者。作为领导要让教师参与管理,并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体育教师参与管理,这是一种调动教师积极性直接有效的方法。让教师恰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他们,又能为学校体育的管理获得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参与,形成了体育教师对学校的归宿感、认同感,并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心;通过参与,还可使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
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常规管理的组成部分。这三项活动的常规管理可由体育教师全权负责管理,制订评比标准,并根据各班级的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并于当天公布结果。期中、期末总评结果与成绩和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挂钩,成为评价与考核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人际关系;班级管理;重要作用;中职教育
人际关系学认为,对于目前的社会来说,人际关系的运用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班级作为组成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而班主任又作为这一基本单元的管理者,因而其角色与职能也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班主任作为推动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的助力器要协调好班级内部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普通学生之间,普通学生与学生干部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等内部关系。同时为了进一步的管理好班级,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关系也是需要班主任协调好的。
而上述的各种关系恰恰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在学校范围内,作为班主任怎样处理好班级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将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也是一门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的人际关系学。目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电脑、电视、广播等当代学生普遍接触的事物,使学生也具有较强烈的民主意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别于之前的学生群体,因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了解其变化的规律,合理调整我们的班级管理方式以及师生之间交流的方法。摆正学生的位置拉近师生距离,这样对班级的管理具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因而通过切实深入的探索人际关系在班级中的作用,对教师更好的管理班级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剖析人际关系对中职班级管理的作用。
一、人际关系对维护班级秩序的作用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过程中,教师通常忽略人际关系的教育。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也多采用“马后炮”的形式进行教育,也就是说在发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再出面解决问题,并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教师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往往是就事论事缺少延伸与拓展,并且处罚学生的方法无非是训斥加惩罚的形式。对于本身自我约束力就不高的中职学生来说就不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犯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也就是让老师批评一顿,回头在网上抄个检查一交就完了。这说明欠缺人际关系教育的班级在班级的管理上是存在一定的隐患,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隐患。此外,由于中职班级的特殊性更需要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来维系班级秩序。
比如,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学生早恋以及学生之间打架斗殴是困扰着班级管理的首要问题。这两个问题随便出现一个都会让班主任头疼不已,并且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问题的出现。而深入剖析一下可以看到,这两个问题都属于学生没有处理好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早恋属于将个人的精力过多的投入到不切实际的人际关系中去;而打架斗殴则说明两个学生之间没有通过有效的语言交流解决问题,反而将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学生选择用肢体语言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假如对学生在这两方面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进行正确教育则一定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避免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
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是一项繁琐而又复杂的工程,目前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加注重自身的主体性与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去维系班级的正常秩序。要正视中职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形形的问题,努力协调好学生各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避免矛盾的激化。由此可见只有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班集体,其班级日常生活才会更融洽,进而使得班级管理更加高质、高效。
二、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有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共同组成了班级人际关系。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客观因素使得班级内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处理的不是十分融洽,并且多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着班级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师生关系作为班级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新生开学的第一天起学生就要与老师进行接触,师生关系随之形成。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来实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获得学生的认可并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更顺利、更和谐。反之如果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则可能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或者教学目标。
同样良好的学生关系也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良好的学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上互相鼓励,生活上互相帮助,遇到问题时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在增强学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免去了后顾之忧。同时为了建立其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也是用尽了各种手段。
在一个有关中职班级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作用的访谈中,一位班主任做出了这样的总结:要想将班级管理的有条不紊,教学活动开展的广受拥护,首先就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班主任要在班级人际关系的建设中意识到自己对班级人际关系的建设具有领导作用,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灵魂,在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对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对其自身发展影响最大的要数该班的班主任。因为从学生入学开始,班主任就要对学生的各种活动及日常生活负责,并在班主任的有效引导下形成班级内部融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去搭建一个优秀的人际关系。
该班主任老师在提及任课教师除教学外对中职班级的日常管理所起到的作用时提到:任课教师除完成好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应该辅助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秩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正确的指导,中职学生在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上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而及时有效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纠正,有助于中职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为此任课教师可以与班主任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为班主任提供最新的班级动向,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通过上面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拉近师生距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推动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保证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马克思曾经就职业发展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人能够发展到什么高度,完全取决于其所直接或者间接的交往的人的发展水平。换句话说,人的自身的职业发展从头到尾都是在某一个群体的影响下开展的。由此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生在学校主要的学习空间为自习室与宿舍,并且宿舍可以看成是自习室的一个拓展与延伸。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师生之间关系、普通学生之间关系作为组成班级人际关系的两部分。班级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也成为各公司HR所看中的一项选人标准。在一份针对628名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调差报告中显示,89.2%的人认为“能够良好有效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的”。通过这样一个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职学生均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表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其自身的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说明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并且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往往在职业发展层面走的更远。也就是说拥有的人际关系对中职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是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曾经提出的观点。同样人际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其所包含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对于中等职业院校来说师生关系是各种人际关系中最为敏感的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老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以前教师讲求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主宰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学习知识,是知识的被灌输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基本是被遏制。而现如今不仅仅是中职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讲求个性化,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应该被打破,也就需要形成符合现代教学环境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就拿新课标课改来说,新课标教学倡导的是“以人为本、和谐教育”,中职教育也是如此,中职教育也开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意愿。这种教学形式的更改也就意味着需要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的默契也就是新的师生关系,来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 学生教育管理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纪、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科学的世纪,高校要培养出能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和发展要求的人才,要最大限度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在理念上创新,方法上改进,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全面掌握激励理论的内容,将激励理论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
一、激励和激励理论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其概念进行过描述。从字面上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国内学者孙彤指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含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除此之外,激励还关注于协调组织成员个人动机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而激发、鼓励、保持与强化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动机。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激励理论发展进入到卓有成效的阶段,各国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都对激励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激励理论。按激励的侧重点及其行为关系的不同,可将激励理论划分为三大类型:其一是内容型激励,着重研究“需要”这个激励的基础,对激励的原因及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其主要代表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其二是过程型激励,着重探讨激励的心理过程以及行为的指向和选择。其主要代表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其三是改造型激励,着重说明怎样引导人们改正错误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主要包括挫折理论、强化理论等。
各种激励理论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就激励的原理和目标而言都是大体一致的。这些理论在研究和制定措施时至少都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激发人们行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激发人们的行为;激励对象为什么选择这种行为而非其他行为;怎样引导人们改掉错误的、消极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思想,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单一的、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已有些力不从心,只有结合个体的需要,将激励理论有效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才能充分地激发个体的潜能,实现教育目标。
1.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他有需要却不束缚于需要,也从不以需要为满足,总在那里不断地提出新的更高的追求。”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一旦某个较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它就不再起作用,而更高一级的需要又开始成为新的行为原动力。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需要特点,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个体需要差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转化不合理需要。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受到尊重和激励时,将会极大地激发其内心的潜力,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2.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里格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基本上是消极的,称为X理论(theory X);另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称为Y理论(theory Y)。麦格里格据此提出了管理者所持有的4种消极和4种积极假设,用以研究哪种理论更符合实际。
根据X理论,我们可以对高校学生持有以下4种假设:①学生天生厌学,尽可能地逃避学习压力;②由于学生厌学,应使用考勤等强制手段和相应的惩罚措施迫使他们学习;③学生逃避学习压力和责任,并尽可能地寻求正式指导;④学生缺乏进取目标,得过且过。
与这些假设相反,应用Y理论也能提出4种假设:①学生认为学习是天职,是一种乐趣;②学生通过承诺,能很好地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③学生勇于承担责任;④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性和决断力。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哪一组假设更有效,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X理论假设低级需要主导个体行为,Y理论假设高级需要决定个体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对学生的行为提出积极的Y理论假设,通过激励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责任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决断力。当然,X理论的假设是肯定存在的,在此情形下,对学生实行强制性的管制和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和有效的。但对学生实施激励,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满足学生高层次的需要才是教育管理的目的所在。
3.麦克莱兰德(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莱兰德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本身,他们有一种使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或更有效率的欲望,这种内驱力就是成就需要。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更喜欢具有个人责任、能够获得工作反馈和适应的冒险性的环境。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对有着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学生要适时地鼓励并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阶段性地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获得工作反馈。因为对高成就需要者而言,工作本身的成就并不重要,个人的成就感和积极的工作反馈才是他们所期待的。
4.亚当斯(J.Stancy Adams)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当一个人的回报与投入之比和他人的回报与投入之比相等时,就达到了所认为的公平状态,否则将会感到不公平,从而影响激励的效能。为全面评价并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高校通常会对学生在学习、社会工作和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这种评价和表彰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学生的回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将自己回报与付出之比值和自己的过去做纵向比较,还将与他人的比值做横向比较,一旦出现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就会感到不公平,其积极性也会严重受损,影响到激励效果。
运用公平理论来保证激励效果,要求教育管理者深入实际认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客观全面地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做到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那些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到积极性的学生要进行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辅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确保激励手段发挥作用。
5.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赫兹伯格认为有些出自工作本身的因素可以构成对员工很大强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如工作上的成就感、认可度、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工作的发展前景等,它们的改善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生产率,具有较长效的激励效能,这些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而有一些来自工作环境的因素,如酬金、地位、工作条件、与主管的关系等,当它们有缺陷或不具备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改善这些因素也只能消除不满,不能使员工受到较大的激励,这些因素被称为保健因素。通常我们将前者看作内激励,而将后者视为外激励,这就是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内外激励的结合,在外激励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实施较高层次的内激励。因此工作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需要,最大限度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客观困难,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实施精神层面上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挑战和乐趣,从而获得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强烈的成就感,使激励作用得以长效发挥。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刚性的管理虽然是基础,但柔性激励机制的构建作为一种重要补充正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本文阐释了在张扬自我、追求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建立以需要层次理论、XY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为核心的激励体系,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人性化、创新性的具体表现。教育管理者通过激励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被激励者的潜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真实体现,必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高校 教育 班主任 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新旧观念碰撞中有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而赋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的内涵,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教育法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激励研究中曾经发现,一般情况下,人的能力可发挥到20%至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到80%或90%,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应重视激励教育的作用,全面掌握激励教育的内容,并将激励教育理论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努力学习知识、掌握各种本领,有效地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1 激励教育内涵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外,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被尊重,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激励”就是针对人的这种心理需求。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健康发展,以激励的教育行为从外部经受教育者以适当的情感激发,使受教育者要求内化个体自觉行为的过程。其特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2 激励教育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2.1激励可以调动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群体的整体质量
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激励教育法恰恰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鼓舞人奋发向上精神的最佳方法。激励的实现,一是为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提供条件和可能,从而提高需要的迫切程度,促成并强化动机;二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形成刺激,引发大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进入新的循环。简言之,通过满足,引发需要,解决大学生行为的心理动力,改变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群体的整体质量,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2.2激励有助于帮助班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适应社会所必须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尚未完全建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冲击,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和迷茫。这就要求班主任遵循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规律及党和国家的要求,运用激励手段引导他们进行趋善避恶的选择,大张旗鼓地表扬和奖励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批评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从而对他们的需要、动机乃至价值观产生震动,形成明确的是非导向,促进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3 激励教育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几年的高校班主任工作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激励教育的积极意义与价值,在此想与同仁们交流其做法。
我班上有位女孩子叫小陶,她来自徐州沛县,家里非常贫困。父亲务农,母亲由于身体不好,常年休息在家,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弟弟,大一报到时的学费仅交了2000元,还是靠父亲借遍了亲戚和邻居们的钱凑起来的。她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我刚接手这个班的那段日子,她总板着面孔,开班会时也是一个人坐在靠近墙角的地方,从不露笑的表情曾使我感到难受。为了使她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有个快活的心情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我巧用激励,使之发生了较好的转变。
我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由于小陶家境贫困,她父亲本来不同意她上学,要她尽早工作以缓解整个家庭的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她不愿放弃学业,坚持考进了大学。为此,她和父亲发生了多次激烈的争执,给她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针对这一情况,我通过给小陶父亲写信、面谈、电话沟通等方式,向他说明小陶可以通过减免学费、贷款、助学金等方式完成学业。要求家长对小陶多鼓励,并与女儿进行思想、心灵的交流,加强情感沟通,这样有利于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帮助小陶树立自信心。同时我了解到,尽管父亲有时会采取些打骂等过激行为,但他还是非常爱女儿的。而这一点,小陶却毫无感觉。因此,我建议她父亲能把心中对孩子的爱与关心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小陶知道并以此唤起孩子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体谅,促进女儿与家长交往的重新认识。同时,我在主动找小陶父亲谈话时,要求他多与学校加强联系,了解女儿在校的真实情况。
此外,我觉得要改变小陶孤僻内向的性格,还要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帮助她在集体中找回自信。首先,为了帮助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特意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班干部做她的舍友。这样,当她学习上有困难时,舍友能热情地帮助她,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她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其次,我在班上开展了“手拉手”活动。活动一开始,我就组织部分班干部和各方面表现较优秀的学生与小陶及其他成长困难学生结成对子,以相互帮助。这样成功地通过这一形式促进她与好同学保持了密切联系,逐步领悟到交好朋友的乐趣。
我深知,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个体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通过激励的方法,发挥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帮助她树立自信心。贫困生的自卑之处就在于他们觉得由于自己出身贫困,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小陶也是这样。通过了解,我明显感到小陶不知道自己的长处,更不知道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为此,我特意组织学生上了一节“为她寻找优点”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在课上,大家争相发言,指出她的优点,如热爱劳动、学习认真、责任心强……听了大家的发言,她非常激动。课后,她对舍友说:“我没想到,我还会有那么多优点!”我趁热打铁,鼓励她在发扬优点的基础上,再创造新的优点,并对学习方面提出新希望。这样,通过帮助她挖掘自身的优点,使她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也多为她提供表现机会,帮助她找回自信。由于小陶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存在怕学的心理。因此我常把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留给她,把一些活动的组织工作让她去做,暗示她学习能力在不断提高,引导她充满自信,充满希望去面对学习,面对将来的人生之路。有次我指定小陶起来朗读课文,她满脸通红,很小声地说:“我没这个勇气。”我微笑着走到她跟前说:“没勇气不要紧,老师特许你坐着读,怎么样?”她点点头,坐在座位上完成了朗读,我随即表扬了她。过了一会儿,我又点名让小陶起来朗读。小陶很惊讶地看着我,但仍旧把课文读完了。我大声鼓励:“你读得很好,有功力,你应该勇敢地站起来。”接下来的教学中,原本胆小自卑的小陶多次主动站起来发言,每次发言完毕,我都会拍拍她的肩膀以示鼓励,同学们也会给予她热烈的掌声。渐渐地,小陶在学习方面更加主动,在班级活动中更积极。我号召全班同学向她学习,还专门打电话把她的进步告诉她的父母。如今看到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我的心里真像吃了蜜一样甜!
4 激励教育方式在上述案例中的运用分析
4.1榜样激励
运用榜样激励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舞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会从榜样的言行中接受来自榜样的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养成优良品德。在上述案例中,我列举了和小陶有相似经历的优秀贫困学生刘兴林的例子,促使她思想上产生共鸣,树立自信。
4.2情感激励
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情感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任何人的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情感激励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要使教育内容和要求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一般都要有感情的催化。当师生感情融洽时,学生就容易接受,当双方感情对立时,学生往往产生抵触情绪,道理讲得再充分也听不进。因此要求教育管理者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善于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激励学生奋进。特别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育管理者更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博大的胸怀和一片爱心来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上述案例中,我一方面通过与小陶家长沟通,转变她父亲的教育方式,消除她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我平时经常与小陶谈心,拉近与她之间的距离,使她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感,并且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她树立自信,更好的地融入同学中。
4.3语言激励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启发和鼓励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使用口头语对学生进行“激励”时,要真心诚意,针对具体的行为和成绩,慷慨地使用赞美之辞。因为赞美不仅作为刺激能量强化着被赞美的行为,而且能释放、扩大被赞美者的能量。在上述案例中,针对小陶性格内向、胆子小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意指定她起来朗读,并及时予以言语肯定表扬,形成舒畅的学习氛围,唤醒她的自信,调动她的学习热情,使她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谢平.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2) .
[2]王勇.论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
[3]周正民,袁昭钧.浅谈激励机制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0) .
[4]安世遨.浅析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创新,2006,(9) .
[5]孔晓慧.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 .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5
教育技术的发展让物理学科的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物理教学中的技术含量尤为重要。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探究科学,它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最直接、最方便的信息,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帮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大量知识、信息的提供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尤其是感性知识,复杂概念,客观规律,物理原理变得更易于接受。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利于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很多技能性物理实验的操作和展示变得更加清晰直观,往往更能说明问题。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能让课堂更加开放,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物理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规律,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难以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而多媒体的运用,让这一切变得简单而有效,它能将具体的问题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很容易将学生带到清晰的物理情境中,在这种情境下抽象的物理知识和形象的物理现象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例如在教授《平抛运动》一课时,学生通过观看分解平抛运动的Flas,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平抛运动的模型,这是对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锻炼。
二、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尤其对抽象、枯燥的物理规律和复杂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复杂的物理规律、现象变得生动形象、趣味十足呢?这是物理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还以“物体的运动”为例,如教授《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时,可设计这样一段动画――赛车手驾驶高速行驶的赛车飞越河面的三维动画。画面不仅新奇,而且情境扣人心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自然地理解物体加速度的物理表象,为学生理解更为复杂抽象的运动状态打好基础,学生在此基础上也乐于去进一步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
三、教育技术能有效模拟复杂、理想的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有些实验,很难在现实条件下完成,如理想实验。而现代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我们需要的理想状态。
还有一些物理实验在常规实验室无法完成,如粒子散射实验,这时如果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完全可以真实再现,这为物理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更有利于促进想象力和实验能力的提高。他能让物理课堂言之有物、充满魅力,在不经意中收到神奇效果。
四、教育技术可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教育教学
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地广人稀,教育教学一直处在落后的状态下,班级管理工作也没有标准化、规范化。作为一名中学班主任我深知班级管理工作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我结合国家优秀教师、班主任的经验,摸索除了一套管理班级的方法,下面我就谈谈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班主任在工作中应求“全”
“全”,就是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点尤为的重要,班主任要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表现的学生要用恰当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进行教育、交流感情,这样就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和老师进行沟通,思想上、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可以尽快的掌握,以便于问题在萌芽状态下更好的解决。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进而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问题,把我们的下一代真正培养成有理想、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平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能适应现代社会挑战的新一代。
二、良好班级环境的创建
好的环境能使人身心舒畅,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差的环境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一点,我们在班级内部配置了《中学生守则》、《学校管理条例》、学习园地等,并张贴在班级醒目的位置,平时课下也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在班内提出近期的奋斗的目标,刊载励志文章,给学生创建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奋斗的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活动,寓教于乐,学生会在这种环境中积极的自我发展,同时,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在班级中我还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组织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设计黑板表扬栏、展示栏等,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和谐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教育教学中,我还是克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当班主任老师,要想和学生“交心”就必须尊重学生,人与人的尊重是相互的,因为只有你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只有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交心”那么你才能将工作做好。一般情况下,有学生做错事,我从不会大声的去批评,从不侮辱、讽刺、讥笑。因为我知道,如果那样做,不仅有损学生的自尊心,往往有时候他们做错了事情自己都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很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那样的话即使他们勉强的服从了你,那也只是敷衍,s并没有从内心里接受教育,心服口服,他们会一出学校门依然我行我素,不会悔改,同事也影响了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没有取得良好的结果,师生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张。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循序渐进,出现问题了,不是去单纯的责怪是谁的错,而是要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下次遇到问题能够面对、自己解决它。
班主任的爱心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动力,没有爱心,什么班级管理、什么教育教学,一切都无从谈起。要是学生尊敬老师,教师必须做到“嘴正”、“耳正”、“心正”、“腿勤”。“嘴正”是要言而有信,言而有度,不失信于学生,只有这样说到做到,才能在学生中建立从高的威信。“耳正”就是不能做偏听偏信之人,要做到用人得当,处事周全,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素质。“心正”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对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有信心,班级才有向心力。“腿勤”就是平时要经常到教室里转转,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四、“家长参与”对班级管理的促进作用
学生不是光靠学校的教育就可以教育的好的,家庭的教育也是非常关键和重要,每学期初对家长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家长的文化水平,就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普查,摸清家长的基本情况,再确定相应的家长参与内容和方式。
(1)完善”家长会”制度。目前的“家长会”大多为不定期举行,会议举行的时间及会议内容也很少事先通知学生家长,致使学生家长无法做任何时间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到会后老师要说些什么,会前很多家长感到紧张,即使发言也都是从自己孩子的基本情况出发,也银耳就缺乏代表性和普遍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会提前两到三天向学生家长发出书面通知,写明会议举行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等情况。
(2)“家长会”应定期举行,一般以每个月一次为宜,会议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以免耽误学生家长的其他事情。
(3)会后学校应就会上所讨论的问题回馈给家长,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来详细的“帮改”方案,并将实施结果带入下一次会议。
实践让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是教育有效的成功渠道之一,离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将陷于在被动的传统的单项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中,惟有充分赢得家长的有力支持,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坚强后盾,我们教师的工作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总之,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本,实施教育时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其次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信任学生的力量和价值,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多为他们照相,学生才会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主动提高自己,教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才能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学农.班级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