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旅游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旅游的起源范文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方便、廉价的出游条件催生了平民化的旅游类型——大众旅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缺乏灵活性的大众旅游越来越不适应大众旅游者的需求,人们越来越渴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进行旅游。智慧旅游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旅游实践中来,旅游者可以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这样一来,大众“自由行”的方便之门大开,一个全新的大众旅游时代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1、智慧旅游的内涵
国外并无智慧旅游的提法。智慧旅游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对这个概念标准的、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有:马勇(2011)认为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张凌云(2012)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也称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的核心是旅游者为本、网络支撑、感知互动和高效服务。智慧旅游系统主要由数据中心、服务端、使用端三部分构成,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传感网等技术相互联结。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是智慧旅游的四大核心关键技术。
2、智慧旅游的特征
(1)高度智能化。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者的出行模式是这样的:出发前,潜在旅游者只需要将自己的需求信息输入电脑,便可了解目的地的客房、餐饮、交通、天气和人流等一系列的旅游情况,并可进行虚拟游览和体验;潜在旅游者通过网上预订,选择游览项目、旅游企业,设计制订自己的个性化行程;到达目的地后,旅游者将自己的行程规划定制到电子导览导游机中,或将旅游计划和电子导览导游软件下载到自己手机里;在游览过程中,旅游者还可以与网络随时互动交流,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改旅游计划,由网络帮助调整行程;完成旅游行程后,旅游者可以把对旅游项目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的意见和投诉等通过电子导览导游机反馈到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实现网络上互动交流反馈(见图1)。
(2)信息的有效聚合。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包括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区(点)、文物古迹、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公共设施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为整个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通过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目的地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
(3)政府、旅游者、企业、居民深度参与。智慧旅游的四大应用对象为:以政府为代表的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目的地居民。政府通过获取旅游信息、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市场监管信息、旅游目的地营销反馈信息等多种旅游信息,实现实时反应、协调运作,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做出最优管理决策;旅游者通过信息查询、合理线路设计、旅游预订、智能导览、门票及优惠券获取、紧急救援、投保理赔、旅游投诉等多渠道获取旅游全域/全流程的信息服务;旅游企业通过获取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满意度调查、行为追踪、数据统计及挖掘等相关信息,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同时旅游企业还可以利用高科技信息系统创造旅游需求,并对旅游者进行知识服务,引导旅游者进行消费;目的地居民则可以享受交通、游憩、休闲等多种系统信息共享带来的价值。
(4)个性化信息服务。智慧旅游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不仅体现在旅游者可以自行设计个性化的行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与网络互动交流,并可按照自己的意愿临时更改行程;个性化信息服务还体现在对旅游安全、旅游便利性需求、旅游移动搜索等方面。比如探险旅游者遇险时可通过终端迅速找到最近的避难所、急救站等,方便救援力量迅速确定遇险旅游者位置,实施有效救援,甚至还有专门的“人员追踪系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旅游者位置。
二、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的影响探讨
1、大众旅游的内涵
大众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国家,由于收入的增加、假期的延长、交通技术的改进和旅行成本的降低,广大旅游者开始流向阳光、沙滩和海滨旅游目的地,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大众旅游的首要特征是普通的大众都参与到旅游中来,具有廉价、便利、安全、舒适等4个典型特征。
2、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的影响探讨
(1)个性化、高效的自助游将成为市场主流。目前人们出游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自助游和跟团旅游两种,跟团旅游因其缺乏个性化体验而受到众多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和高质量体验的旅游者的摒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自助游成为一种新潮的出游方式。然而,目前旅行社和相关旅游网站推出的自助游产品只是简单的“机票+酒店”组合,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出发地局限性大,尚未充分利用旅游者的反馈信息资源,更谈不上与旅游者随时随地互动,预订用户往往出于省钱的目的访问网站,真正的旅游价值尚未得到体现。智慧旅游将网人合一,实现旅游者深度参与、生命体验,网络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无障碍交流。因此,如此便捷又能体现旅游者个性化价值的出游条件,必然促使在智慧旅游环境下,个性化、高效的自助游将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方式。
(2)旅游项目、旅游活动方式异彩纷呈。信息不对称是制约自助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智慧旅游条件下,一方面,潜在旅游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检索到适合自己需要的高效、准确的旅游信息,可以轻松自在地安排自己的行程。信息的通畅免除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遭受吃、住、行、游、娱、购等后顾之忧。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方式、活动项目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智慧旅游的个性化、智能化的特征,互联网能根据潜在旅游者需求偏好,对旅游者偏好进行细分,将具有类似需求特征的旅游者深度聚集,形成个性化的群体,互联网能将适合旅游者和群体的信息随时随地地呈现给用户。信息通道畅通使潜在旅游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能激发潜在旅游者的创造性和出游动机,使旅游活动更具有个性化。
(3)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行业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自助游使旅游者需要无障碍的旅游服务。而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只要向网络表达自己的意愿,网络将会合理推荐安排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者只需要在网络的提示下轻松进行自己的行程就可以了。因此,智慧旅游不仅将网络与旅游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将涉及到旅游活动过程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个性化的庞大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机会,使酒店、交通企业、景点、商店等各旅游企业必须紧密联结在一起,提供一体化服务,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否则,就会惨遭市场淘汰。
三、新大众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差别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知,在智慧旅游环境下的大众旅游,是与传统的跟团形式的大众旅游有很大区别的新旅游类型,新大众旅游除具有大众性、便利、安全、舒适等特性以外,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出游方式、线路设计、旅游过程中线路的更改、出游时间、旅游消费等方面与传统大众旅游存在着很大差别(见表1)。
虽然从旅游者方面看,传统大众旅游与新大众旅游都是广大具有旅游权利的公民,但是新大众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除传统景点、景区外,一间普通民居、一间古老作坊、一处闲庭别院、水井、农田、校园、花卉、时装、寻常百姓家庭等都可以是旅游者的目的地,范围极广,因此,旅游者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再局限于某些比较成熟的景区,而是广大旅游者心目中的目的地,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更加多样化,休闲、放松、修学、寻梦、寻根等都是出游的理由,线路设计是在智慧旅游条件下,客人根据搜索到的充分的旅游信息,按照自己的需求设计的,并可以在旅游行程过程中可以根据旅游者的需要随时调整,总之,新大众旅游是充分体现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旅游新类型。
智慧旅游时代是高度智能化的网人合一的时代,它对旅游行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其智能化、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将个性化的真正“自由”的自助旅游推向新的,一个全新的个性化的“大众”旅游时代在“智慧地球”的大力推动下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
[2] 张凌云:大众的“新旅游”,还是新的“大众旅游”?——普恩新旅游论批判[J].旅游学刊,2002(6).
[3] 李泽才:现代性条件下的大众旅游[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智慧旅游的起源范文2
【关键词】乡村旅游 石塘人家 旅游市场分析营
南京市是我国著名旅游城市,也是江苏省的旅游龙头城市,是历史名城,博爱之都。南京市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有力手段。南京市先后出台的《南京农家乐专业户达标评比暂行标准》、《南京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规划》,《关于推进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作协议》,《南京农家乐专业户达标评比暂行标准》等文件,为市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方向引导。
总体而言,经过10年多的发展,南京乡村旅游已达到一定的规模,环南京都市圈都分布有乡村旅游资源景点要确定休闲旅游的总体框架,扩大休闲旅游的规模,完善休闲旅游的基础设施功能。在南京市大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石塘人家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不过发展势头很好,开发潜力也很大,属于南京市要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核心区域部分。
一、“五朵金花”的旅游资源
(一)游览观光型资源
石塘人家以良好的乡村环境,独特的稻田风光、农业园基地,把乡村独有的民俗、民艺、民情等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们的到来,享受风景风情。
(二)休闲娱乐型资源
石塘人家现在已有特殊住宿设施(青年旅舍和农家住宅等)、美食品尝活动(五月西瓜节等)、休闲娱乐项目(种植、垂钓、采摘等)、系列趣味活动等。是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资源,让游客主动的获得快乐,充分调动积极性。
(三)求知研修资源
石塘人家拥有良好农业的资源、农业环境等,通过开展农业调研活动等研修型活动发挥乡村农业的教育功能,将观光、学习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农业园观光体验资源
石塘人家通过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开放水果园区、蔬菜园去和花卉园区,供游人赏花观景、学习园艺知识、租赁土地、采摘瓜果蔬菜,体验农家乐趣等。
(五)乡村度假疗养资源
石塘人家宁静的环境与清洁的空气为乡村度假村的修建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选择风景优美的地区并配套各种休闲娱乐设施就形成了专门的乡村度假疗养地用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娱乐等需求。
二、市场调查
(一)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
乡村旅游的特殊基础条件决定了乡村旅游只能将客源目标市场定位于城市。经过调查,结果表明,“五朵金花”的客源主要以南京市市民为主,其中以中青年为主,总体消费水平能力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出游方式上的选择主要以家庭或结伴式为主,就目前来看,团体旅游者较少,就意味着在宣传上要采用大众化的传媒方式与针对个在旅游宣传工具。总体而言,虽然石塘人家的感知度不高,可就参与过当地旅游的游客对石塘人家的满意度情况较佳,可见其市场发展的潜力很大。综上发现,石塘人家在产品设计、市场宣传推介、游客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形象设计等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以适应乡村旅游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1.旅游产品的“乡土性”特色不突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乡村旅游的“乡土性”本质认识不足。仅仅是农业观光旅游,忽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多数富含乡土气息、体现乡土文化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加以开发,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石塘人家某些地方人工造景的痕迹过于明显,忽视了乡风民俗文化内涵的开发,失去了乡村原有的风貌和特色,降低了旅游吸引力。
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石塘人家乡村处于南京市郊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一定程度上,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投入资金不足,适应不了广大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为薄弱。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起步阶段还需抓紧建设基础,打好基础。
3.旅游产品单一与产品同质化。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可以说90%以上还仅仅停留在提供简单的吃、住家庭接待服务和季节性采摘活动上。在一定程度上现已有的乡村旅游都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产品同质、品位低、重复率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石塘人家的乡村旅游尚未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吃农家饭、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最基础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对精神氛围的塑造。
4.乡村旅游信息建设有待提高。景区景点来讲其信息主要通过纸质旅游宣传品,部分景点通过自己的专业网站(横溪乡村旅游网,江宁旅游网),还有网络、景点介绍光盘等电子宣传品以及旅行社、旅游咨询中心等商业服务机构推介的部分信息。但这些仅限于部分知名景区,更多的景区尚不为大众所知,导致游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亲朋好友的推荐。
三、市场调查开拓目标与战略
石塘人家旅游开发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综合考虑石塘人家的旅游资源优势、客源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确定石塘人家旅游开发在南京市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定位与旅游发展方向定位。通过乡村旅游形象塑造、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活动项目设计、旅游业态培育,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全面提升石塘人家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江宁“五朵金花”实施“旅游兴村”的发展战略与实现“强村富民”的发展目标,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一)突出重点与特色——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国外十分重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英国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石塘人家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突出重点与特色的原则。这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根”。突破单一性、同质性,找到独具魅力的特色,不断发展,生生不息。
(二)乡村文化内涵——品牌生命延续之本
乡村旅游是建立在民俗文化基础上的旅游,是城乡文化产生巨大分异后形成的旅游,是具有生态文化观念的旅游。因此,石塘人家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娱乐等表象上,必须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挖掘乡村的民俗、民艺、民情中丰富的营养,乡村旅游的品牌才会得以持久地延续。要对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民俗民艺,打造独有的当地文化特色。
智慧旅游的起源范文3
关键词:武汉市;拓展训练;拓展旅游
中图分类号:C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59-02
拓展训练从在中国出现发展到现在,其理论体系及相关研究已越来越完善。拓展训练中体现出来的体验式教育思想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这种教学方法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使学生在非传统课堂教学的环境中亲身的去学习和感受,得到提高。
一、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盟军在大西洋的船队屡遭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在船只被击沉后,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英国的救生专家对生还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他们惊奇的发现,这些生还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意志坚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专家们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于是,提出“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体能,而是强大的意志力”这一理念。 当时德国人库尔特・汉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后其好友劳伦斯在1942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一个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叫做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
由于拓展训练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二、武汉市拓展训练情况
拓展训练风靡一时,随之也成就了一批户外拓展公司。要说拓展的开山鼻祖,还是要算北京的人众人公司,一年五六千万的销售额是无人能比的。武汉的拓展训练的市场真可谓是鱼龙混杂,一两个教练就可以开个公司,三五个学生就开始接团,结果是市场做得乱七八糟。
当然武汉的市场上也有几家做得不错的,所谓不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只能说给有特长,各有千秋。要谈到户外运动那当然是野山最有特色,公司成立比较早,有一批很有经验的教练,还有些不错的。比如穿山豹、指南针、天龙等要说做拓展训练比较专业那应该是拓普拓展公司,他的老板好像是原来人众人的高级培训师,做培训有一套,还有如,金诚、碧程、桑尼也还不错。还有就是做价格,做量的公司,比如睿力、7号等,特点是价格低,质量、品质就不谈了。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就是做学生市场的,做得比较大就是红星基地,一年可以过10万人,再就是7号,一年也有不少的人数。基本上武汉80%的市场被这20%的公司瓜分,再往后的近80多家公司估计也就占了这个市场20%的份额不值得一一列举。
三、武汉拓展旅游的发展现状
1.具备发展拓展旅游的优势。(1)客源的场优势。武汉人口已超900万,企事业单位众多。大专院校数量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本科院校30多所,如包括专科学校,则共有86所左右。(2)资源潜力大。武汉近郊及周边地区风景地多,可供开发的基地多。黄陂、新洲、东西湖、蔡甸、江夏等地开发了不少以山、湖、野为特色的度假观光地,做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3)旅游行业成熟。武汉有成熟的旅游行业支持和成熟的旅游环境氛围,特别是旅行社可以成为营销的主要渠道。
2.武汉拓展旅游的发展问题。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现有的拓展训练仅仅只是单纯的训练,没有办成旅游业的模式。从营销渠道看,没有很好地与旅行社结合;从横向联系看,都是单兵作战,缺少配合。
武汉发展拓展旅游还存在其他诸多问题:(1)缺乏宣传。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不知道这种旅游形式或者知之不多。(2)没有形成规模,拓展基地分布分散,功能不齐全,各拓展基地之间也没有很好地交流,处于各自为政状态。(3)许多业内人士都感叹,没有新项目,没有新课程,大部分客户接受到的拓展项目,除了高空抓杠,就是信任背摔,要么就是鳄鱼潭。(4)业内教练水平不容乐观,随着拓展市场的不断扩大,业内教练缺口也在逐年的加大。这让很多人看到了从业的机会,而他们对于拓展本身的认识又非常的肤浅,只是觉得拓展训练不就是单单的带队去玩,然后给玩下一个总结吗。这样的心态让很多从业人员在从业的过程中不思进取,利益为上。而市场内真正对于拓展训练有着充分认识,训练技术深厚的教练少之又少,但从业人士却越来越多。这也直接误导了市场对于拓展训练的认知。
四、武汉拓展旅游的发展对策
目前,拓展旅游还是一个新的旅游理念,多数人还不知道什么叫拓展旅游,对其效果也持怀疑的态度。同时,武汉市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状态,且发展较慢。当前,武汉拓展旅游的发展重点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确定基地的布局,二是要解决营销问题,政府和相关行业还要推出一系列保障措施。
1.基地建设和布局。拓展训练的三种形式包括场地式拓展训练、野外陆上拓展训练、野外水上活动。第一种场地式拓展训练主要依赖人工设施既可以布局在中心城区,也可以布局在城郊地区。后两种形式应该布局在城郊地区。武汉城郊建设拓展旅游基地布局可开发。
2.宣传。拓展旅游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要使拓展旅游的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进行拓展旅游,这就需要旅游促销。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旅游促销:(1)广告。到目前为止,武汉在拓展旅游的宣传方面很欠缺,这是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应该在报纸、杂志上作系列广告,摄制精美的照片,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除此之外,连同旅游报名热线电话做成大型户外灯箱广告,通过公交车站、机场、火车站和中心广场等游人集散地,把包装好的拓展旅游的相关信息广而告之。(2)宣传册。可通过下列渠道进行分发:各大型企事业单位,高校校园内,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机场或车站,宾馆、饭店,直接邮寄给目标客户。(3)各种节事活动。利用各种形式的节事活动,武汉的渡江活动、杂技节以及如同国际性的摄影展、旅游节、民俗风情节等,做好宣传活动。吸引目标顾客注意力。利用寒暑假、夏令营等活动,开展大力宣传。(4)充分利用网络。目前开展武汉拓展训练项目的企业大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对于许多游客来说,他们在未确定自己的旅游内容时,一般不会想到去查看这些网站,更多的是去看旅行社的网站。所以经营拓展旅游的企业应该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要利用旅行社网站进行宣传,要让旅行社成为自己的营销渠道。各大旅游企业包括各种拓展公司建立专业的网站后,要全方位地为游客提供“食、住、行”等方面的静态和动态资信。游客可以通过网站查询行程的线路和时间安排,更全面地了解拓展旅游的相关信息。游客不但可以获得旅游咨询信息,还可以通过其进行一系列的申请和预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5)创新型的拓展培训方案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到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除了以往的工作培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学习的拓展培训。创新的拓展培训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培训课程,该拓展培训课程更侧重于对人的思想、意志、思维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训,它改变人的态度,态度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命运。(6)新员工培训,是员工进入企业后接触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它又被称为入职培训,是企业将聘用的员工从社会人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从组织外部融入到组织或团队内部,并成为团队一员的过程。员工通过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和文化,明确自身角色定位,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不断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拓展训练应运而生。利用户外自然环境对人进行培养的户外训练方式起源于二战期间的海上生存训练,战后逐渐演变成一种面向现代社会的户外训练方式。
拓展训练的真谛是知道―做到―得到。每次拓展训练都带给团队空前的激情和振奋,但这种激情和振奋回到工作中他的延续会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消退,拓展训练带给大家的是一个“知道”的过程,回到工作中如何去应用是一个“做到”的过程,做到了企业和个人才有“得到”但是现有拓展训练只是带给企业“知道”而少了“做到”自然“得到”的就少了。我们要“做到”、“得到”就需要一个延续和应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金芬,周红伟.拓展训练作者[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
[2]张先松,刘丽.武汉户外拓展训练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智慧旅游的起源范文4
一、方法科学,内容系统
该书整体内容系统、全面,论述方法科学得当。该书聚焦健康养生的时代背景,研究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通过从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歌唱训练和音乐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对音乐与养生的内在关系进行论述,生动叙述了健康养生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康养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康养文化中蕴含了独特的情感意境和人文意境,在乡村振兴环境下,各类文化高度共享、自由开放,借助智慧媒介不断传播、交流,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承体系。因此,想要破解康养文化的断层问题,就需要对不同文化理念进行合理收集、多元整合和时代转化,构建符合全新乡村振兴环境的文化传承机制。第二,我国康养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传播载体,其中汇集了浓厚的人文景观、民俗气息和文化资源,既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中的特色内容,也是见证农业文明生动变迁的有效记载。因此,在大众聚焦健康养生的时代环境下,充分挖掘康养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音乐元素,对其中所诠释、传递的情感理念进行全方位、生动展示,能更好保留乡村文化的精神本质,进而为乡村文化提供最真实的情感记忆。
二、融合性强,框架完善
该书融合性突出,通过讲述名人、老年人等不同群体与音乐养生的关系、叙述了传统八音乐器、五行与音乐养生的内在关联,并且结合音乐艺术的不同类型,生动讲述了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联,全面彰显了该书的论述框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音乐元素与康养文化相融合,其背景主要表现为:首先,在现代智能设备和智慧系统助力下,挖掘康养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使其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具备基础可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内容的多元性优势,为大众生动挖掘、全面展示康养文化的音乐元素和多元内涵。其次,乡村振兴推动康养文化进入全新发展、传承环境,尤其在现代文化体系建设影响下,康养文化的发展空间更加完善,文化形态进一步丰富。音乐对大众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积极、健康的音乐通过诠释情感、传递思想,能够积极感染听众。康养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休闲、健康的养生文化,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合理发挥音乐功能,使居民及游客将音乐艺术作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最后,在大众聚集健康养生的全新环境下,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康养文化中凝聚了养生、旅游和文化休闲、娱乐体验等多种产业要素,形成了完善、融合的产业集群,造就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将音乐元素与康养文化生动融合,丰富了产业价值,满足了大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三、聚焦现实,融入实践
智慧旅游的起源范文5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羊皮筏子作为运输工具已被先进的货轮代替,而其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日渐被人们关注。那么如何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往日“赛军舰”的风采?首先,需要人们对它的历史背景加深了解;其次,需要对其未来的开发方向有新展望。
本篇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整合黄河中、上游以兰州市为中心区域的羊皮筏子的历史背景,从而得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提出配套的安全建议,希望为羊皮筏子能够成为兰州市新的名片而贡献一点个人力量。
关键词:羊皮筏子;开发方向;户外运动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treasures in Lanzhou,they are the gourd,beef noodles,and the sheepskin raft will be a military ship.Sheepskin raft is the not thing which reflects intelligence of local people when they faced the Yellow River,but also the positive spirit,especially the Muslim compatriots had the courage to challenge the nature to obtain the mans of subsistence and produc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the transportation function of sheepskin raft has replaced by freighter,but it will be paid attention by people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o how to make this transport tool developing continuously,above all,we must make people comprehend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furthermore,we should give it some new way to develop.
This thesis arrang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heepskin raft in middle upper reaches,especially in Lanzhou area,by us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data,field investigation,and so on,meanwhile,we hope to put some new way for the sheepskin raft’s development and give supporting suggestions.At last,we want to make contribution for it which will become a brand new visiting card in Lanzhou.
Key words:sheepskin raft,the way of development,outdoor sport.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有关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我国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羊皮筏子属于甘肃省和兰州市重要的文化遗产。从光绪年间至今世代沿袭,羊皮筏子连续不断承载了几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但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和交通设施的便捷,它的货物运输和载人济渡的功能基本丧失,主要功能转向娱乐。因其需求量小,传承人越来越少,羊皮筏子处于濒危的境地,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运输功能丧失、旅游又尚未兴起时,就曾一度中断,处于消亡状态。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羊皮筏子漂流作为一种特色旅游项目,由民间自发组织才又重露头角。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倡导,羊皮筏子已正式被列入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开发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羊皮筏子采取保护措施,首先是保护传承人,将其制作工艺、驾驶技术、人文的生存状态保存下来。七里河区文化局开展了羊皮筏子的普查工作,主要是对其分布状况、运营情况及传承人的普查,同时请有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并指定保护责任人,撰写相关材料、申遗,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羊皮筏子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经过努力争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羊皮筏子的考证
2.1羊皮筏子的起源
羊皮筏子是皮船中的一类。皮船亦即史籍中的“革船”,因其由动物皮缝制,蒙囊浮于水面,框架上载人载物,所以也称皮筏。皮船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古代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也使用过皮船。古代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均使用过皮船。印度旁遮普邦有用水牛皮皮囊组装的皮船。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使用海豹皮船。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使用鹿皮船。
我国皮筏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包括皮筏在内的皮船在中国史志中多有记载。据《战国策・燕策》记载:“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鸱夷”即为革囊,形如葫芦。这说明战国时,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用革囊为水上交通、作战工具。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忽必烈令招讨使都实探寻黄河源头,据潘昂霄《河源志》:九渡河(今青海果洛黄河段),“水浑浊,土人抱囊乘骑过之,民聚落纠木干象舟得毛革以济,仅容两人”。这说明,当时渡黄河有两种方法:一是抱羊皮筏,犹如抱救生圈,增加浮力游泳而渡;一是乘羊(牛)皮筏渡河。
综上所述,皮船应是早先时期各国不同民族发明的水上航行器具。他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动物皮革或牛羊皮囊充气后制成皮筏,有的怀抱羊皮囊,以渡江河湖泊,或长途航行,扩大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皮船的制作是个伟大的历史发明,反映了早先人类同大自然斗争,获取生活、生产资料或军事战斗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
2.2羊皮筏子的制作
羊皮筏子在甘宁青黄河段,尤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沿线上最为代表。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首先要制皮囊,兰州人称“皮胎”。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而剥皮为整个制作中的基础,杀牛宰羊后,去头去后肢,将其倒挂起来,从臀部剥皮,旋用刀割离往下剥皮,也有用拳头往下砸剥皮的。剥至前肢,将蹄割去,最后剥至颈部,牛羊皮则被囫囵取下。其次要鞣皮,兰州人称之为“熟皮子”。把皮囊浸泡在水里,待其发酵后,取出沥干,用刀将剩余的毛刮净,再把皮囊翻过来,刮尽残留肉丝、脂肪,然后脚踩鞣制,使其变软,之后在皮囊内注入适量清油、盐水,使皮柔韧,并可防腐。最后,再用细麻线将颈部、臀部、一只前肢扎死,从另一只前肢充气,再用活扣扎紧。羊皮囊由筏客子用口吹充气,牛皮囊特大,则用“火皮胎”充气。火皮胎一般由山羊气囊制成,一前肢张其口,另一前肢系以铁筒,塞筒入牛皮囊一只前肢中,双手揉动羊皮囊,积满空气,压入牛皮囊。如此这般运作数十次,则能使牛皮囊达到最大膨胀度。
3.羊皮筏子开发的可能性分析
3.1羊皮筏子作为旅游项目开发
兰州是黄河流域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在这里随着经济发展,黄河上运输工具呈现多样化趋势,羊皮筏子的运输功能逐步退化,想要传承和开发羊皮筏子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首先,羊皮筏子这个项目在兰州黄河段已经不是新鲜点,但还需要旅游部门加强管理、监督和引导。把羊皮筏子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应该增加体验式服务。第一,可以纳入兰州游览攻略中。兰州市旅游攻略中提及了来到兰州必须要去的3个地方,白塔山、五泉山和号称“黄河第一桥”的中山铁桥,必须要吃的牛肉面和正宁路小吃街,然而并没有提到羊皮筏子。
3.2羊皮筏子作为竞速项目开发
羊皮筏子是一种古老的运输工具,但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人们更多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时,羊皮筏子也可以沿袭龙舟的发展,走向竞速道路。
3.2.1项目规则
按照中华龙舟大赛的规则,羊皮筏子可以作为个人漂流竞速,也可以作为集体项目竞速开展。首先,分为男子、女子个人漂流竞速和5人制集体竞速赛。个人参赛者可以怀抱单个羊皮囊进行漂流,或由赛会统一制作2-3个皮囊的羊皮筏子进行比赛。其次,作为团队竞速项目参赛团队均为5人,可报1-2名的替补队员。所有参赛选手必须身着颜色鲜艳的救生衣,报名费用中应该含有意外伤害保险。
4.兰州开展羊皮筏子竞速的有利条件和建议
4.1优势条件
4.1.1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
兰州位于北纬36°03′,东经103°40′,中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称为中国“陆都”,距西北其他四省(自治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在300毫米至500毫米,而且降水多集中在七至九月,蒸发量一般为1300毫米至2100毫米,为降水量的四倍之多。年平均温度10.3℃,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风力较小,一般不足一级,最大可达九级,以静风最多,东北风次之。兰州位于黄河上游,市辖区内均属黄河水系。黄河干流横贯本区东南部,自相向东穿越兰州市区,河面宽度在150米至1000米之间。
4.2风险预防
首先,无论是长、短距离漂流,还是普通的旅游观光,参加者都应先了解羊皮筏子。羊皮筏子因其由单个或多个羊皮制成,能够很好的与水面结合,乘坐过程中若遇到波浪,能够减缓波浪带来的冲击。但羊皮筏子四周没有防护设施,不利于观光的幼儿和老年人乘坐,所以可以为一些羊皮筏子制作护栏。每艘羊皮筏子应配备救生圈,并对筏子客进行简单的救生培训。其次,乘坐者必须按照规定身着颜色鲜艳的救生衣。最后,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每位乘坐者购买的观光票中要明确写出意外伤害保险的份额。长、短距离漂流的报名费用中应该含有意外伤害保险。
结论
中央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构想,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更是向沿线国家展示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联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或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愿与周边国家分享共同发展的利益。在这期间,兰州市更应该展现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加快发展脚步,赶上发展大潮,利用市内已有和即将建设的各项旅游设施吸引投资,发展经济。羊皮筏子作为兰州市古老的运输工具,必将迎着改革发展的大潮与时俱进,希望本篇论文能为羊皮筏子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也能为兰州市旅游和体育产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韩佐生,.体育文化泛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9.
[2] 姜洪源.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J].山西档案.2011(11).
[3] 常清民.羊皮筏子渡黄河[J].中华遗产.2005(03)01.
[4] 李丁,范宝军,杜晓男.黄河中上游仿古探险漂流技术分析与教学训练[J].兰州大学学报,2001(12)01.
[5] 姚正曙,何根海.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36-38.
[6] 倪依克,孙慧.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3):16-19.
[7] 周华.对我国“龙舟运动”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09(5):127-128
[8] 常清民.羊皮筏子渡黄河[J].中华遗产.2005(03)01.
[9] 程先甲.游陇丛记[M].卷一
[10] 程先甲.游陇丛记[M].卷六
[11] 甘肃省地方史志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第三十九卷・航运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55.
[12] 杜培.民国时期甘肃黄河皮筏与筏户研究[J].兰州大学,2011(05)01.
[13] 甘肃省档案馆编.晚清以来甘肃印象[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5):244-265.
[14] 尹小波等.大型民族体育赛事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可行性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自),2008(02):87-88.
[15] 中华龙舟大赛享受奥运待遇,央视两大频道并机直播[N].北京青年报,2012(06)25.
[16] 李香华,钟兴勇.体育旅游与健康[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07):76-82.
[17] 传承抗战精神,再现搏浪支前历史[N].兰州晨报,2015(09)02-A02.
[18] 专家为抗战老兵现场创作“嵌名联”[N].兰州晨报,2015(09)02-A08.
[19] 卢元稹.体育社会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232.
[20] 甘肃省档案馆编.晚清以来甘肃印象[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5):244-265.
[21] 梅小青.中国传统皮船技术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
[22] 王啸.西北丝绸之路旅游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以甘肃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4.
[23] 孙义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2):141-143.
[24] 张华.浅谈龙舟运动发展及其社会化[J].湖北体育科技,2004(4):534-536.
[25] 简波,等.龙舟运动的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89-91
智慧旅游的起源范文6
人文教育的意义
缺少人文性的英语学习对于语言的掌握会带来哪些缺失呢?我国交际教学法的倡导者之一李筱菊教授说:“英语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部分,它的宗旨应该是: 培养能思(有思想)、能感(有感情),还要能用英语进行自己思想感情和他人思想感情交际的人。这三个‘能’是同样必要的。过去从上而下的英语教改,往往只抓第三个能,所以不可能成功。人不会思想,没有感情,又拿什么去交际呢?”
怎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逐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就如何提高学生包括人文素养、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内在的综合素质,对教师提出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多年来,遵循课标要求精神,笔者从以下五个途径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强化人文教育的路径
1.必修课:挖掘课文的文化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在教授北师大版教材第6模块第16单元“Culture Corner”的阅读内容“The Origins of English surnames(英文姓氏的起源)”一课时,笔者通过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明确英语与汉语的姓氏文化差异与相同之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去表达对姓氏文化的看法,探寻姓氏起源的智慧之根,懂得其根在文化的多样性,其智慧在于汉英姓氏文化的比较中,取得了很好的文化多样性教育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只要设计好文化探究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注意阅读策略的培养,通过文化知识学习的准备、文化观念的理解和探究、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三个阶段的训练,可以实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意识、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多重目标。
2.选修课:以“漫步文化花园”为题由,开设中西文化比较选修课
在“漫步文化花园――中西文化比较”选修课上,笔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中西文化比较的九个专题,设计了“趣味竞答”“影音再现”“辩论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调查问卷”“课堂展示”和“文化对对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自己的思考采取引导、鼓励、开放的态度,营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氛围和环境,他们不仅加深了对中西方文化体系的认识和比较,提高了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德育课:以“语言的魅力”演讲朗诵会为载体,将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中
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优美的作品,深入思考关于人生哲理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对于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策划组织了以小组表演赛的形式进行的“语言的魅力”英文德育课活动。从学生英文德育课上的表现和课后反思的内容来看,这次德育课活动是一次“心灵之旅”,通过阅览、朗诵这些文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加深了对于英语语言文化意义的理解。
4.文学阅读课:采用“文学圈”方式,借鉴翻转课堂模式,以增强学生思辨意识为重点,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文学圈”形式,开展了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活动。教师针对课堂讨论中的重难点内容制作微课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供学生自学,提供个性化辅导。每班学生组成六人小组,轮流担任六种不同的角色,进行个性化阅读训练,提交课前学习任务单,以问题为支点,对作品进行质疑和解读。每两周一次的文学阅读课由学生讨论、主持人主持,通过表演、讨论等活动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语言运用与内化生成。
实践表明,“文学圈”阅读活动的开展除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之外,他们听、说、写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创新思维能力、领导力、演讲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均得到了提升。
5.跨学科活动课:跨学科实施世界遗产教育,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能力
以“走进颐和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笔者和地理、政治老师一起开展了跨学科世界遗产教育的活动,其中英语学科兼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学生在课前阅读英文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管理:一份世界遗产地管理者的实用手册》,获取降低遗产地旅游负面冲击的举措和办法,上网查询日本在保护奈良历史遗迹方面值得借鉴的好方法,在颐和园实地采访国外游客,了解国外保护遗产地的先进经验。课堂上英语组的学生汇报说从美国、法国、荷兰和新西兰游客那得知,在他们的国家,除政府之外,很多志愿者都加入了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地理组的学生汇报说从公园管理人员那得知,在颐和园几乎没有社会志愿者,只有学生以导游讲解的形式做义工。信息交流的结果是学生们倡议要去社区做宣传,发动更多的民众参与颐和园的保护工作。
人文教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