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实践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实践方式

教学实践方式范文1

一、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合作的不稳定性

异质分组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合作学习理论中,强调合作学习的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在性别,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和其他品质上是不同层次的。这样才能够互补,互动,互助。小组成员在完成合作学习中的学习任务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合作小组成员团结的合作精神,与此同时,在小组中学业成绩突出的成员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信心,学业成绩较弱的小组成员在别人的激发和帮助下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会遇到问题:由于小组内成员的组建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虽然班主任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小组成员的各方面因素,但是座位并不是持久不变,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座位会在一个阶段进行前后左右变动,因此小组成员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这必然影响合作小组的稳定性。

二、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存在实施困难的尴尬局面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旨在通过创造良好、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在合作学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合作学习中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中处于被动地位,连基本的知识点掌握都会很吃力,更不用谈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提高,因此,主动创造性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具有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让每个成员产生动力,产生新的合力,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高一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方式很感兴趣,刚从初中上来,学业压力小,对一切新鲜的事物很好奇,热情洋溢,又有表现的欲望,喜欢动脑和动手,这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但是到了文理分科后,考试的动机驱动很明显,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就打折扣了。高三阶段,合作学习方式的进行显得更加困然,学生处于紧张的备考状态,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自主有针对性的复习,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偶然的形式和紧张心情的调剂。因此合作学习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推广和实践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三、合作学习在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存在伤害感情的危险

合作学习不仅能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知识问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交流能力,这是传统的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当今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处时间长,对人冷淡,生性自私,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淡薄。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可以增加情感交流的机会,促进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班级的和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

教学实践方式范文2

关键词:空气;教学设计;体验;合作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2-005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2.0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启动至今已经历了16年,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减少。但若审视今天的课堂,有些现象依然存在,如:学生缺少课堂的体验,总是被动地学习;重知识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因此《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了实处。

一、理论依据

由于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利用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实验的探究与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突出其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尤其是要采用设计、动手操作等体验活动,这样学生由实验的观察者转化为实验过程的建设者与参与者,其心理状态也从原先闲适地等待着实验结果,转变为一种急切的期待。这样,学生在自觉、自主、合作地建构化学知识过程中,其学习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2],研究也表明[3],当我们开始接触某个事物时,往往因好奇而怀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这样的兴趣是浅层次的,不稳定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这时兴趣就会大减,而战胜了困难兴趣又会大增。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因势利导,通过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分享的快乐,把兴趣转化成学习的乐趣;进而在学生领略了化学的奇妙和内在魅力后,乐趣又会转化成志趣,那么学生就能保持经久不衰的求知欲,这也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促进力量。

二、目标分析

本课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属于“我们身边的物质”主题下“我们周围的空气”部分。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但是从化学的角度来审视还是第一次。另外,该学习内容也是学生认识混合物并探究混合物中成分含量的重要学习过程,不过,学生还是第一次来完成实验与定量分析。综合以上情况,结合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提出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能用实验事实说明空气是混合物;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②知道并能辨析混合物与纯净物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典型的混合物与纯净物。

③通过探究过程,体验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习观察、思考、分析等研究方法,善于交流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观点。能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

④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初步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的方法,能理解该方法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并体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

⑤通过空气研究的历史回顾,激发化学探究的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待任何事物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时设定教学方法为“情景探究,小M合作”,以空气成分的发现史为线索,学生的活动为主要方式,完成“感受空气、认识空气、探究氧气含量及物质分类”四个环节的学习(见图1)。学生通过切实的融入课堂,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同时,学生在实验、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教师适时参与、适当引导,以及鼓励为主的评价,从而更加关注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共识,得到启示。教学手段上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原理,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自主、合作地建构化学知识,从而转变了学习的方式。当然,课堂中一方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得到有效体现。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打一常见物质)

【模块一】感受空气

(学生活动)请你回答: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呢?

教师: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师演示)取一支空的注射器,用手指堵住口部,推注射器的活塞,推不到底部。

教师过渡:空气对我们来说很熟悉,但对空气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模块二】认识空气

教师: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知道空气是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PPT展现)17世纪以前,人们还认为空气是“一种”气体。在17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对燃烧和呼吸有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空气实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复杂物质。

(学生活动)请你回答:

(1)根据已有知识,同学们还记得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吗?

(2)在日常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体现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存在?

教师过渡: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证实了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及杂质组成。那么它们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呢?科学家又开始了新的追寻。

【模块三】探究氧气含量

(合作学习)阅读体会下面这段话: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是金属与空气中‘上等纯空气’作用的结果,并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

(小组讨论)根据拉瓦锡的实验方案,如果请你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你的基本思路大致是什么?

教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套装置和相应的药品,下面我们先一起认识一下仪器。

(教师出示整套装置,简单介绍各个仪器的名称。)

(学生实验)

1.阅读教材,认真阅读(P13)“观察与思考”,注意领会操作要领。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相关记录。

(交流与讨论)

(1)水为什么能进入集气瓶?为什么水只进入了1/5而不是全部呢?

(2)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什么?体现了它的什么性质?

(3)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如果红磷没有剩余能得出正确结论吗?

(4)为什么要冷却到室温,如果不冷却到室温对结果有何影响?

(5)已知木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将红磷改用木炭,可以吗?

(请你反思)

(1)你实验成功了吗?你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一下,你实验中进入的水是1/5吗?导致其不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思维拓展)

根据你的实验体会,你发现本实验的设计上存在哪些问题?想一想可以如何改进?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多媒体展示)

(课堂小结)

科学家们通过精确的实验,证明了干燥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氦、氖、氩等)0.94%,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0.03%。并且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教师过渡: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但红磷却只含有一种物质,那么在化学学习中用什么概念来区分它们?

【模块四】物质的分类

(学生活动)

(1)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学生齐读强化。

(2)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纯净物和混合物,你们能举几个例子吗?

(3)练习: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教师评价,并突出从化学式角度判断物质分类:纯净物组成固定,可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4)练习:请你说出下列物质分别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氮气、二氧化碳、河水、空气、矿泉水、纯净水、冰水混合物、碳酸氢铵、氨气、石蜡、澄清石灰水、铁水、水银、水、稀有气体

(教师小结):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各成分的含量可以改变,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今天的实验也表明,虽然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但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仍保持各自原来的性质。

课堂总结:

(1)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化学知识?

(2)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你在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哪些收获?

【课堂连线】在空气组成的发现史上有这么一个有意义的故事[4]:“稀有气体的发现”。

你从这段故事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面地自主学习、合作实验,实现了知识的自我构建和教育的自我演变,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的转变。综合起来,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三个突出的亮点:

1. 有效利用化学史,与课堂教学融合

n堂教学中不仅利用化学史作为学习的材料,而且又以空气组成的认识史为线索,将所有知识按逻辑顺序串联起来。同时,以化学史开始、并以化学史结束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宽度和高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2. 形式很好地服务于内容

本节课设计活动多、形式多,各种活动共有12次,这其中既有学生之间的讨论(如“合作学习”),又有学生个体对问题的思考(如“学生活动”),还有师生之间的你来我往式的互动。但教学形式是由课堂教学内容决定,无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实验探究、个人思考回答,都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统筹安排。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安排,就使普通性问题在小组内解决,提升性问题全班解决,专业性问题教师讲授学习,努力做到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个人思考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效”。

3. 知识的学习与素养的形成相辅相成

当今课堂教学中都存在两方面的基础要求:对化学重点知识的学习与化学素养的培养。毋庸讳言,知识是学生应试的基础,但素养才是学生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落脚点。因此,二者不可偏颇,例如,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误差分析过程中,掌握实验误差的形成及误差分析方法,同时培养了对待任何事物严谨的科学态度;“冰水混合物”中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的混合,突出了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化学视角。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沈甸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实践方式范文3

关键词:专业建设;实习基地;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0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02

教高[2005]1号文件指出:高校需整合资源,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增加开放时间提高设备使用率。开放实验教学是学生自主提出实验目标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主性学习研究、自行设计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的一种教学方式。随全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普遍提高,对工程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结合华东交通大学提出的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参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设计型及实用型给排水专业人才发展思路进行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把开展综合性、创新性试验作为开放性日常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人才市场要求高校在培养目标上由“单一型、继承型”向“综合型、创造型”转化。实验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专业教学,加强试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开发污水生态处理设计研究型实验教学项目,将传统的内容单调的验证性实验提升为综合型、设计研究型试验,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开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教学实践改革的意义

设计研究型实验基地是先进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基地。建设污水生态处理设计研究型实验基地并对学生开放,学生通过实验基地的学习观察、实验设计、现场测试、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加深对所学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及时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主动学习、积极参加科研的热情。

开发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对于专业教学跟踪前言技术发展十分必要。通过设计研究型实验,学生可受到从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等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完成一个污水处理实验项目相当于完成一个小型科研课题。将科学研究渗透到实验教学,教学与科研互动,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开发设计研究型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设计研究性实验、实习基地是先进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有了相对稳定的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学习观察、实验设计、现场测试、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大大加深对所学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及时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主动学习、积极参加科研的热情。使专业教学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实习效果才能得到保障。建设污水生态处理实验基地可根据学生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积极性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综合、设计、研究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目前很多高校缺乏用于本科教学的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特别是缺乏设计研究型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验室和基地,无法开展污水生态处理设计研究型实验。因此,本项目成果将成为一个实际范例,推动污水生态净化技术标准化实验开展和基地建设,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开放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改革目标

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学校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创新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开发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综合、设计研究型实验,建立实验、实习基地,并开展教学实践。推动高校污水生态净化技术标准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综合性、设计研究型实验的开展。主要研究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设计研究型实验、实习教学规划;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设计研究型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设计研究型实验、实习教学实践。下面,具体阐述一下开放实验、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改革内容及教学规划。

(一)开放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改革内容选择

污水生态净化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处理、水生养殖技术、多级人工湿地-塘污水处理技术等。稳定塘、土地处理、水生养殖技术等在校园建设实验基地,会产生异味,且不美观,影响环境卫生,不宜在校园建设。人工湿地及多级人工湿地-塘污水处理技术是当前污水生态净化的代表性技术,对环境无不良影响,完全符合实验、实习项目选择的原则。

(二)开放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规划

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设计研究型实验由学生查阅资料并提出实验方案,方案的讨论与确定、实验基地试验和实验总结四个阶段组成。

1.查阅资料、提出实验方案。这一过程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设计,包括提出实验工艺技术路线与实验装置、实验条件要求、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实验计划进度等。

2.方案的讨论与确定。指导教师在实验方案审议的基础上,与学生开展讨论。由学生介绍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根据可行性、实验室条件等因素对方案进行修正,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满足实验目的要求,在尊重学生思路的实验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实验方案。

3.实验方案。按确定的实验方案,在实验基地和实验室由学生动手准备必要的试验材料、实验装置,开展具体的实验和测试工作。指导教师负责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分析条件、必要的设备材料等。

4.实验总结。由学生自主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负责指导和答疑,这一过程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最终按要求编写出实验研究报告或论文。

实验题目来源于指导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并根据本科生的特点,从研究课题中设立难度适中,在学生努力之后可以完成的子课题。整个创新实验使学生经历“三个全面”的过程,即:经历一次全面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实验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学生在完成创新实验后取得相应的学分,其成果可以发表和参加竞赛。创新实验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下图是实验运行的步骤。

专题报告(教师)文献阅读选择实验研究题目 提出实验研究方案方案研讨(师生)实验实验研究结果分析撰写报告或论文成绩评定(教师)

(三)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教学规划

1.认识实习。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认识实习主要内容:理论简介参观基质撰写报告。主要突出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简要介绍污水生态净化的原理与工艺,采取

参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试验基地,初步认识污水生态净化工艺,主体构筑物,了解与污水生态净化工程有关的设备、装置、器材、管材,了解污水生态净化的前景与发展方向,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学习兴趣。

2.毕业实习。污水生态净化技术毕业实习主要内容:专题报告文献阅读参观试验基地看系统设计图纸撰写报告。详细介绍污水生态处理的原理与工艺,主要讲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原理与工艺、构筑物构造与计算、脱氮除磷原理与工艺,介绍当前污水生态净化的新技术、新工艺。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加深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理解。主要侧重于某一问题的深入,突出深化专业教育求深求新,结合毕业论文,力求在污水生态净化领域深入,同时兼顾知识方面的拓宽。对人工湿地系统工程设计图纸详细了解,了解工程设计的方案,管道、设备的平面布置、敷设等。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作准备,结合毕业课题有针对性分别进行。

三、 开放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改革总结

实践证明我们开展的“开放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改革”是成功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学科的前沿性和典型性,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2)利于初学者接受掌握。学生愿意解决这种问题,并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能使学生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3)具有探索性。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4)自主性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灵活地选择参加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因而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及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5)综合性强。以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学习与运用的形式出现,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6)与环境协调,便于在校园建设,可有效解决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交通、食宿价格普遍上涨,实习就地解决,节约经费,便于学生实验和实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号,2015-01-07.

[2] 罗勇,王艳瑾.创新实验项目开放形式,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21-23.

[3] 胡拥军,吴四贵.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化工时刊,2010(9):67-68.

[4] 王涛,钟穗东,张汉平,等.大学生开放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25-127.

[5] 王晓岗,张星,李静等.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155-157.

[6] 胡锋平,唐朝春,何伟,等.基于地下水生物除铁除锰装置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22-25.

[7] 温龙岚,岑玲.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4(7):64-65.

教学实践方式范文4

[关键词]小学 语文阅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89-01

刘海彦,女,吉林公主岭人,长春市清华实验学校教师,中教二级。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小学语言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依据这个教育理念,在众多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要正确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为人的一生中需要进行口头上、书面上的沟通,需要依靠语言、文字来抒发感情。因此,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和生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交际能力等均具有良好的培养和提高作用,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整体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根据实际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

新教材语文教学内容不仅仅包含了语言文字的教育,还把音乐、美术、社会常识等内容与语言文字整合到一起,以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主要针对开放式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分析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要把握好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之前,传统的教学中因教学目标的狭隘而使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过于单一,远离了现实生活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课改后,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更加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开放式教学就要根据教学纲要、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水平、情感基础出发,制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例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不仅要实现基本的认知,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更要从小兴安岭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所在地的自然风光,从而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使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同时,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要实现有效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公园、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厂等进行参观,使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去领略教材及阅读材料中所展现的真实的生活、生产画面,促进学生开展多向交流,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还要建立起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最常见的是老师教、学生学,师生间缺乏有效、轻松的互动,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建立起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则是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教师对学生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进行鼓励、宽容和信任,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问和不同见解。

如在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中,“读、思、议、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十分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有益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展。在方法上,要争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让学生按照“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步骤,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改一改”,即点拨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理顺自己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效率大大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可爱的家乡》之后,让学生们组成讨论小组,根据课文的内容,分别从物产、风景两个大方面列出自己知道的家乡的物产、风景,经过小组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具有代表性、地域特色的内容,由小组代表进行阐述。教师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要适时启发,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再对各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发挥,引导学生加深对家乡物产风貌的认识,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四、小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由衷热爱,使他们明白语言文字是祖国历史的传承,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兴慧.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初探.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0).

教学实践方式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践技能 护理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内容与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实践教学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加强护理实践教学的改革,是提高护士实践能力、护理服务质量及护理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有研究表明:护理实践课有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增强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格的独立发展和角色应变能力,学会关心和参与,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护理实践教学效果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现报告如下。

一、影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因素

1、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轨,知识掌握片面

教学课堂中,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即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在每一门学科中,实践学时安排有限,使传授的理论知识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实践练习加深理解,实践教学成为护理学的另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片面,不能将两者融为一体,是影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首要因素。

2、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示教——学生练习,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忽略学生全面发展的潜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对实践技能课程的兴趣,阻碍实践能力的提高。

3、实践用物及实践场所的局限

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保证。而实训室空间拥挤,实践用物资源有限,多个班级在同一单元安排相同教学内容时,学生技能练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实践技能的对策

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切实合理安排实践技能学时,可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产生兴趣。例如,我校在安排《护理学基础》授课计划时,总学时共180学时,其中理论92学时,实践88学时。从学时的安排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相近,实践学时的增加,使理论知识在实践课上得到了巩固和拓展,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为临床护理技能、护理质量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为轴线的技能培养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将“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重视学生身心和潜能全面发展。

在实践教学中,为提高实践技能可采用以下教学程序进行授课:教师示教——学生回示——分组练习——小结共性问题——学生演示——全体学生评价——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示教,将操作的要点融入在授课过程中,同时不断用问题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鼻饲法操作中,在讲解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的方法时,首先提问:“插入的胃管我们不能确定它一定在胃内,应当通过什么方法检验呢?”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性。

学生回示,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层次不同,对教师示教的内容与操作步骤存在疑问和疏漏,在学生回示环节中,将其弥补,针对不清楚的知识点可当场提问并解答,加强巩固知识要点。

分组练习,根据实训室的空间及设备,将学生总体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练习,练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加强巡视并根据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

小结共性问题,分组练习结束后,针对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一一纠正,对操作要点要再次强调。

学生演示,任选一名同学结合教师纠正的共性问题,将此项操作再次展现给同学。操作中,全体同学进行效果的评价,即学生扮演指导教师的角色,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更要注重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3、规范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技能考核

实践技能考核是教与学的检验,是帮助学生熟练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促进能力发展的激励因素之一。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实践技能项目从素质要求、操作前准备、操作程序、质量评价四部分进行考核。其中素质要求从学生服装服饰、仪表举止、语言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操作前准备包括护士准备、环境准备、病人准备、用物准备四个方面;操作程序即操作项目的每一步骤,要求知识要点需口述表达;质量评价,针对此项操作进行整体效果的评价。根据内容的设定,规范每一项实践技能标准,在技能考核时,规定相应的扣分标准,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通过完善实践技能考核制度,使教师示教有标准,学生练习有标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能力。

改变传统的实践技能考核形式,即考核形式多样化。根据考核的内容,可采取小组考核、综合情景考核的方式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小组考核,每组由4~6名同学组成,考核前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一名成员代表小组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应穿插一些相关理论知识的提问。例如,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其技能与问答的总成绩代表小组的成绩。小组考核的方式促动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原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综合情景考核,变单一的护理项目训练为整体护理训练。根据实践考核的内容,设立一个病例,病例内容至少涵盖两项护理技能操作项目。针对此病例,学生拓展思维,学会分析、判断、应变。通过综合情景考核,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即专业知识生活化,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从事护理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善于管理学生,驾驭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具备一定的技巧,能够分析、应变、解决问题;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指导和心理支持,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情绪,完成技能实践。

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应做到“四勤”,即勤观察、勤思考、勤练习、勤沟通。“勤观察”是指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示教和同学回示,仔细阅读操作流程与标准;“勤思考”是指学生在操作时对操作步骤及要点多思考,正确评估病人、实施护理程序;“勤练习”是指学生勤动手,多练习操作,达到规范、娴熟的标准;“勤沟通”是指同学在进行操作时,不仅是做,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做到操作前有询问、解释,操作中有指导、安慰,操作后有嘱咐、回访。

参考文献

[1]程静华 新世纪护理培养目标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8。

[2]段功香 周园芳 王蓉 赵玲 苏银花 提高护理实践教学效果措施的研究[1].家庭护士,2006,32:51~53。

[3]张奇志 储爱琴 护理实践教学理念与构建.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75~76。

[4]顾慧明 尤黎明 黄惠霞 护理技能教学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思考.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88~90。

[5]胡珊珊 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现代医药卫生,2006,23(22):3502~3503。

[6]陈芸芳 护理实践教学中应重视的3个问题.卫生职业教育,2005,23:76~77。

教学实践方式范文6

一、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金融学》是国家开放大金融专科、会计本科和工商管理本科的必修课。该门课程作为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许多学生反映难以把握课程主线和重、难点。从2002年开始,笔者承担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依据课程特点初步构建了“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开放教育的学生都是成人,平时上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面授辅导课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参加,但大部分学生无法按时上课。从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到分部,专业教师建设了很多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经常出差的学生可以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收看视频资源,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在课程讨论区发帖,责任教师及时回复。更喜欢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大多会按时到校参加面授辅导,与授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就是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中“多元化”的产生背景。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一些基础的金融知识也有所了解。教师如果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节课全部是教师自己在唱“独角戏”,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只有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上经常看到“手机族”,教师台上上课,学生在座位上玩手机,要想杜绝这种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搜集一些金融案例,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小组写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并不否认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反,在实践中教师应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教学设计实际上是针对成人学生,引导他们怎么学,明确教师怎么教。金融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基础的金融知识和原理,而是赋予学生从金融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详细向学生介绍了本门课程的各种资源,如文字教材、辅导教材、网上辅导、网络课件、直播课堂等,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非常明确知道自己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另外,教学设计中还包括每周的教学安排,那些不能按时参加面授辅导或者长期出差在外的学生可以以此为参考进行自主学习。当然,教学设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后应该及时修改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设计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

(二)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育者教学思想和教育形式特点体现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出现新的理念和方式。近年来,国家逐渐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积极探索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1.通过学习小组、计算机方式,视听阅览等组织的学生自学方式;2.通过E-mail信箱、电话通话等组织的个别辅导;3.通过师生线下一对一和集体授课方式的教师面授;4.通过电视直播、网上讨论、在线学习和网上直播等方式的远程课程辅导。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具体表现为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及其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放。各种实践证明,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确实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利用网络的优势,还可以使学生涉猎到广泛的金融知识,进一步开阔知识视野。学习者如果选择面授辅导为主的学习方式,则应按时参加面授辅导。面授辅导主要是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辅导,而不是系统的讲授。以网络学习为主的学习者主要通过收看直播课堂、教学辅导网页、网络课件等进行自主学习。上述两种学习方式可统称为自主学习方式。小组活动和网上讨论则是协作学习的两种方式。开放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次数较少。那些选择网络学习为主的学习者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孤独感,导致情感交流的缺失。小组活动和网上讨论既是学习方式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情感交流。小组活动可以是就学习中的某个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是实践活动。如在国际收支及其均衡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比较分析我国近三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基本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小组内部也进行分工,两三个学生负责分析一个子项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一定的帮助。网上讨论的方式则侧重于师生之间的知识碰撞,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予以解答。对于学生之间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予以评价。

(三)积极进行金融类课程案例式教学的探索案例式教学在法学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较多,作为一种应用较广泛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实践中积极进行金融类课程的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从大量的案例中筛选出适当的案例,能够与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契合。这个工作很繁琐,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案例选择不恰当,后面案例教学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最重要的一环是案例教学的组织。案例教学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是讨论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向学生呈现出案例以后,就这个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其存在的问题:第二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一般不止一种,可能有很多种。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尽可能多的找出解决方案。第三是引导学生对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鼓励其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去发言、思考及做出决定。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启发、引导,不要帮助学生做决定,不要有倾向性的语言。案例式教学的优点就是帮助激发学生的主动行为,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的教学中,没有直接讲授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而是就“327国债期货事件”进行了一次案例教学。在向学生介绍完327国债期货时间的来龙去脉后,让学生总结期货交易的风险并提出在当时情况下控制国债期货风险的方案。学生参与热情较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学生对期货的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法之比较

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方法比较,具有其不同的特点。

(一)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讲授法教师侧重于系统讲授知识,更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把学生带到一个真实的金融环境,这样学生便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传统讲授中老师提问某一问题后,答案往往具有唯一性。案例教学的答案是多维的,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标准答案。案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二)真实性的教学案例把来自各国各个时期的具有真实的细节金融实践作为金融类课程案例的素材,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但是真实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更能清晰的将学生置于决策者的地位,更加有利于学生准确分析案例所处的背景,正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各国金融市场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案例是真实可信的,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些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案例的产生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案例具有客观性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可以采用已经成熟的案例也可以自己编写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应注重对当时所处环境的客观描述,不应该掺有倾向性的观念。在选择案例时,也应该注意选择客观中立的案例。只有案例客观中立,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才能够不受任何干扰,根据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做出客观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决定方案。

(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初衷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中教师选择好案例,组织和指导案例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案例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学习小组,每一组分配一个任务,每个任务下又有若干个子任务。这样每个学生在案例学习中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任务不尽相同。

(五)案例答案的多元化案例教学中,同一个案例或者同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决方案。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解决方案的利弊,然后从中筛选出最优的方案。如果最优方案意见不统一,学生认为两个方案都很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展开一场辩论。不辨不明,辩论的过程中可以拨开迷雾,让学生深入思考解决方案是否有待完善,是否是最优方案。这种多元化和最优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多元化———案例式教学实践效果

很多教师在面授辅导课会发现,当向学生介绍一些金融案例或者金融事件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如果在案例中穿插一些知识点,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收。在资本市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涉及到了金融期权的内容。期权作为一种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并不常见,学生接触较少。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种衍生金融工具呢?经过多方搜集资料及对案例的筛查,找到了一个在“911事件”后全球股市大跌但因为投资于期权而从中获取极高收益的案例。通过介绍这个案例中的投资者如何操作,使学生们不仅了解了金融期权而且深刻掌握了这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及操作方法。如果仅仅是介绍定义,绝对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课后对于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还主动和教师探讨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及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等金融问题。近几年的实践已经表明,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学生的反馈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