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体系;转型;影响

作者简介:陈旭城(1974—),男,大同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3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76-0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呈“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以欧美为中心、以亚非拉为边缘或半边缘的3个组成部分。但是,伴随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趋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显著改变,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欧美的中心地位继续削弱,处于半边缘或边缘的部分新兴国家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

一、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上转型的特点及其发生转型的因素

(一)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转型上呈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区域的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继续加强,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第二,跨国公司已在全球形成网状布局。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其国际直接投资占世界的90%以上,年均增长更是达30%。其在全球形成的网状布局已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第三,传统贸易体系被打破。当今世界的贸易体系不再是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那种极不平等的贸易体系,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体系。中心区域国家的优势地位受到削弱,边缘地区虽然还处在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但已不同于过去,在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已发生巨大变化。

(二)主要因素

首先,区域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者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联合抱团,建立各种多边机制或者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共同发展,使区域经济逐渐一体化、合作化。区域经济合作属于世界范畴,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局限性,仅为区域内国家利益,形成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如欧洲国家在欧盟领导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世界堪称典范,相比其他区域竞争力更强,优势显著。东亚的区域主义合作也发展迅速。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的板块化。其次,部分边缘国家步入了中心区域。一直以来,欧美国家一直居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但是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走上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渐融入了中心区域。尤其是近年来,处于边缘或半边缘地区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力量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其经济地位也正在经历发生重大变化,使传统中心区域的欧美国家面临严重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新兴国家的经济产值已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其经济增长均速也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再次,新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目前,科技已与经济、社会等紧密相连,技术的更新与科研成果无不服务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跨国公司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无不依赖于科技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无不受到科技的巨大推动,这些无疑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网状化。最后,经济全球化的强劲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心区域发达国家实现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网络局,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面对如此挑战,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强区域经济体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如此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向板块化和网络化转型。

二、世界经济体系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发言权增加

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状并存结构的转型,一定程度上使当下的经济体系比过去要平等一些。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以后机,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这次的金融海啸中经受住了冲击,得以较快和较好地恢复。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制中的发言权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有所提升,投票权增加;非盟国家依靠区域合作组织向中心区域的发达国家提出种种建议,旨在尽量减少彼此间的贸易不平衡;以往风光无限的八国集团作用发挥有限,早已适应不了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因此在八国集团基础上诞生了包括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二)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加速倾向亚洲

19世纪中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至此以后,世界经济的重心就一直固定在大西洋沿岸地区。但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中国、印度、印尼、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经济异常活跃,使亚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显著提升。金砖四国中,亚洲就有两个;钻石十一国,9个国家都是亚洲国家,足见当今世界亚洲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占有的份量,经济重心向亚洲倾斜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已由亚洲领跑,尤其是中印两国,这无疑将加速世界经济中心向亚洲的转移。但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转移,欧美发达国家仍占有创新和服务的优势,其中心区域的地位再继续削弱的同时还会继续维持。在这一过渡时期,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区域将出现欧美亚三足鼎立的现象。

(三)贸易保护与反保护并存

世界经济体系的板块化趋势正在使长期处于中心区域的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失去优势,因此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挥舞反倾销、反补贴的“大棒”,在商品的进出口上屡次发难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动不动就指责别国的经济货币政策,而不深刻反思究竟谁导致了这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又是谁该对这场灾难负责。相反,世界经济体系的网络化又促使出口贸易发达的国家反对贸易保护,如中国和德国就坚决反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狭隘的贸易保护。各跨国公司也成为了贸易保护的受害者,因此也坚决反对,同时也促使拥有跨国公司的各国政府谨慎考虑贸易保护政策。保护主义的“双刃剑”作用更为明显。各国在考虑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将更为谨慎。

(四)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普遍衰落,而中国通过政府调整,扩大内需,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严峻考验,经济率先恢复,并且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且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还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份量和发言权显著增大。例如,中国在IMF的份额从2.34%提高到3.997%,并且有望不久将上升到继美日之后的第三位;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充当重要角色;当今世界的经济事务若没有中国参与,将很难得到解决。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定位无疑对中心区域国家构成挑战,并将大大有利维护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彭红利.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我国的应对[J].领导之友,2011,(05).

[2] 吴正龙.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趋势[N].中国经济时报,2011-04-07.

[3] 张晶.沃勒斯坦“世界体系”概念的解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01).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范文2

2016年,中国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均为6.7%。不仅

>> 春节回家之抉择 难以两全的孝道 爱与亲情不能两全 此事难两全 忠孝能两全 两全其美 忠孝可以两全 肾病与生育能“两全”吗 设计与实践之忠义两全 联赛与足协杯,鲁能能否两全? 大自然:智与仁的两全 中国的“两全之策” 忠孝两全话木兰 何为生死两全保险 量价难两全 罗伊斯忠义两全 两全其美当助教 做人,忠孝尽可两全 “军政两全”张国华 忠勇两全 善行天下 健康、美味,能否两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增长与稳定难以两全 增长与稳定难以两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金刻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在当今世界,零成本的增长不复存在

2016年,中国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均为6.7%。不仅是中国,欧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如何刺激增长,提升增长幅度,是政治家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但在当今世界,零成本的增长不复存在。事实上,我们需要区分两类不同的增长――由基本面改善带来的增长和以低利率为支持的信贷扩张带来的增长。前者是指如产业创新、结构性改革和生产效率提高等促成的增长,而后者是以牺牲金融稳定性为代价换取的。西方很多地区在2003年-2007年以长期低利率扩张信贷,虽然看起来有增长,但累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是2008年-2009年经济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长期低利率导致金融不稳定

我们进入了利率极低的时代,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余地。毕竟,政策利率是不能为负的。其次,我们目前遭受的苦楚远不止金融危机的余殃。金融危机过去七年了,但许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仍不见起色。人们开始怀疑低增长是否不再只是一个周期性现象,而会长期存在。这引发了近期关于“长期增长停滞”的讨论。

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当今世界可能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根本性权衡――难于两全,必须妥善处之。这是政策制定者在面临刺激经济增长的诱惑时,需要留心的问题。第二,经济力量和结构可能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因此世界会经历长时期的低利率时期。低增长和金融不稳定的共存可能给很多发达国家造成威胁。而中国,尽管利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仍面临着信贷驱动增长周期的相同威胁,这对金融系统不是什么好消息。

世界利率水平在近几十年中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如果我们以美国的实际利率为基准,它从20世纪80年代的5%下降到90年代的2%,到了2000年以后仅为1%。现在,美国已经进入了实际利率为负的区域。

低利率环境为金融稳定性带来了风险,原因在于:1.贷款标准降低,偿息义务较低、易于满足条件;2.利率水平低于增长率使庞氏骗局的金融结构更富吸引力;3.鼓励投资者为寻求收益率而不惜承担更大风险;4.鼓励借贷,催生泡沫。当利率水平较低并低于增长率时,人们转向投资泡沫化资产,使资产价格升高。这正解释了中国的情景:普通家庭面临的回报率较低(低于企业资产的边际产量),而增长率却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这是形成泡沫的经典配方。

所以,即使低利率有可能帮助刺激增长,在利率水平极低的情况下,金融稳定性的问题不招自来。这正是区分不同性质的增长至关重要的原因。由低利率引起的快速信贷扩张所带来的增长,可能重蹈2009年经济危机的覆辙。模式几乎总是一样的:低利率推高资产市场,而当其被视为不可持续时,会导致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甚至外汇危机。

但政治家并不一定会留心于此。因为在耀眼的GDP增长数据背后,存在着金融不稳定的渊薮,并不一目了然。政治家在短期的政府角色中有更多的激励去推动增长和就业人数,却缺乏积极性去关注若干年后才会显现的不利后果。 低利率与低增长何以并存

需要进一步认真考量的重要问题是:利率会持续保持低位吗?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中,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利率确实是负的吗?这些问题勾勒了世界经济的现状,而中国无可避免地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么低利率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认为,以中国为中心的新兴市场为世界带来了数目可观的存款,存款过剩压低了实际利率。另一种观点是,资本成本的大幅下跌意味着每单位的储蓄可以购买更多的资本货物。这正是因为投资成本近几十年都在持续下降。

另一种有趣的说法是,新经济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储蓄和投资的关系。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和新材料正革命性地改变着世界。信息技术板块愈加重要的角色有可能改变投资的根本需求。像脸书(Facebook)、优步、谷歌、微软、亚马逊和腾讯等公司,只需相对较少的投资。如今,信息技术公司占2015年全球百强企业市值的25%。制造业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有着根本的差异。鞋企多生产一双鞋意味着边际成本,但拷贝一个新的微软软件几乎不需要任何边际成本。这些特征不仅在信息技术领域十分显著,在金融服务业也很明显,这两者共同占据了GDP的重要比重。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或多或少也助长了低利率。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尽管利率很低,但增长率仍处于低位。有可能在此阶段之前的几十年中,生产率增速高得异于常态。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当前较低的生产率增速只是回归了正常状态。1930年-1980年,生产率增长速度是前后几十年的3倍。

以上的观点是基于供给侧的。争论的另一方面是基于需求侧的,解释为何实际产出持续降低并低于潜在产出。在低利率和低通胀的环境中,或许需要负利率来恢复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此外,一旦债务融资泡沫破灭,企业和家庭同时偿付债务,总的结果就是需求乏力。 中国要着眼于未来的风险

因此,西方国家正在寻找创造性的方式来促进增长。由信贷推动的增长会危及金融稳定性。当今世界最有效的增长模式是以提高长期增长潜力为目标的。经济学家们一致认同提高人力资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以实现公司间人员流动应当被囊括其中。这些是西方视角的“供给侧改革”。

西方国家正在努力避免出现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的情况,中国也应该尽力避免类似西方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中国正在出现这样的特点,即利用债务煽动增长,而忽视了金融稳定的风险。这样也就延缓了更持久和健康的改革驱动型的增长。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范文3

关键词:全球市场 营销管理 战略 日本企业

 

 

一、全球营销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 

 

国际市场全球化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它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开发和销售全球产品,来面对新的世界市场竞争。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全球市场营销意味着企业必须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必须对国际市场信息掌握准确、迅速,能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同时,全球市场营销也意味着企业可以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更广泛地利用国际资源,得到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金。国际市场营销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风险,对企业的要求自然也更高。 

开展全球市场营销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随着追求效益、生产率,寻求开放而无管制的市场的运动席卷世界,世界市场迅速成长,全球竞争者日益增多,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准备在一个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经济环境中竞争。随着争夺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仅在国内经营的公司的数量会随之减少,对于越来越多的公司,国际化已不再是一种奢求,而是一个事关兴衰存亡的大问题。 

 

二、对国际营销环境与全球市场进入策略的认识研究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因此,当任何一个公司决定是否要将产品销往国外市场之前,都必须对当时的国际营销环境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和了解,其中包含以下几大基本构成要素:国际贸易体系,即贸易限制。最常见的贸易限制就是关税、配额,同时还有各国的外汇管制和非关税壁垒;经济环境,主要反映在两个经济特征方面:其一是该国的产业结构状况,这决定了这个国家的产品及服务需求状况、收入水平、就业水平等等,其二是收入分配状况;政治法律环境:各个国家的政治与法律环境迥然不同。一个公司在决定是否对某个国家进行交易时,必须考虑四个因素:对国际采购的态度;政治稳定性,有些国家政权的易手过程是甚为激烈的,有时即使政权没有发生变更,但政府却可能会因为公众的强烈情绪而作出向其妥协的决定从而牺牲国际企业的利益;货币管制,除此之外浮动汇率也会给出口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以及政府的官僚主义等;文化环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规范和禁忌。国际营销人员在制订营销计划之前,必须先弄清国外市场消费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使用某种产品的方法。除此之外,各个国家的商业规范和行为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国际营销人员需要加以研究。 

全球市场营销的进入策略可选择多种方式:产品出口、合营及向国外直接投资。随着这三者的次序,跨国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介入程度不断加大,当然所承担的风险和可能获得的利润也随之加大。 

产品出口是介入国外市场最简单的战略,它对跨国企业的产品线、组织机构、投资等要求都相对低,涉及的活动也比较少;合营包括许可经营、契约式生产、战略联盟等方式;直接投资则是在国外投资设立装配或制造设施。当跨国企业通过产品的出口积累了对某国市场的丰富经验而该国市场又足够大时,国外直接投资相较前两者就会具有明显的优势。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其自身经营特点及不同的国外市场自主采取不同的进入策略。

三、日本企业全球市场营销战略 

 

在相当短的时间里,日本企业在被认为由坚强企业巨人所控制的产业领域里取得了全球性的市场领先地位,而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即是制订和实施营销战略方面的技巧,其在选择市场、进入市场、占领市场份额、保护市场份额中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战略构思。 

1、选择市场: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需要高技能、劳动密集、自然资源耗费少的行业以及那些技术正在变革中的产品市场。 

2、进入市场:着眼于占领市场而非一开始就获取利润。 

3、占领市场份额:主要依靠产品开发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来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然后逐步建立一个世界市场网和生产点网。 

4、保护市场份额:不断研制新产品和对市场进行更恰当的细分填满市场上可能所有的空缺。 

日本企业的这一巨变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这些国家以及其他许多发达欧洲国家都在认真地研究日本奇迹,以了解日本战略中的哪些部分可使他们用于发展自己的经济,我国也不应例外。日本企业成功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对我国企业打入全球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如何探索我国企业全球营销的战略之路 

 

反观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所走过的道路,可以说大部分的外贸和外向型企业是采取一种较为被动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全球市场营销观念落后,各类企业行业在营销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看,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多数国内企业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级的跨国企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市场不断融合,更加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开展全球市场营销已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尤其是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外贸经营领域的放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意识增强,中国各类企业将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同时,目前许多大型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均看好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纷纷在我国设置了分支机构,有的甚至把亚太总部迁到中国,与国内企业抢市场、争人才,并凭借雄厚资金、先进技术管理,正逐步蚕食着中国的市场。因此,无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外国企业的存在。另一方面,走出国门和强手合作或竞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竞争力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进行全球市场营销是我国大中型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之一。 

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明显加快了走出国门的步伐,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已经跨出了坚实的一步,不仅仅是产品出口,也包括投资设厂;不仅仅是优势产业,也包括传统劣势产业。 

 

五、结束语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范文5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 美元国际化 欧元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

一、美、欧、日元国际化的个性分析

(一)美元国际化分析

美元无疑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普遍使用。在各国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超过半数之多;在国际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上美国发行债券数额占全球总量的约26%;在外汇交易市场中,美元作为主导货币居支配地位,占全球外汇交易的约87%;各国银行的对外资产中,美元占约47%,在国际银行贷款币种构成中约为35.2%。在国际汇率体制中,采用盯住汇率制的国家,其国别货币绝大部分盯住的是美元。

1.美元国际化的进程

(1)三次特定的历史机遇使美元重挫英镑。基于完全工业化的美国,在一战前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了世界总产值的1/3,比英法德日四国合计还多,同时,自19世纪以来的贸易顺差,也为美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元提供了第一次登上世界经济舞台的机会,美国利用战争期间的军火贸易和物资援助,持续扩大财富规模,拥有巨额黄金储备,具备了与英镑对抗的基础,同期也完成了重要的一步――债务国向债权国的转换,美元与英镑分庭抗礼的格局基本形成。尽管如此,世界的金融中心依然在伦敦而非纽约,英国依靠广阔的殖民地和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财富、经验和制度来维持英镑的主导地位。迫使它放弃这一地位并寻求美国合作的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英国最终无法承担起基于金本位的世界经济秩序,只得寻求当时经济实力最强、黄金储备最为雄厚的美国的帮助,为美元提供了第二次崭露头角的机遇,为美元省去了破旧之力,英镑颓势已现。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元的成功扩张提供了第三次机遇,英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美国援助,不得不做出越来越多的让步,美国凭借《租借法案》向英国盟友提供战略物资的机会,加速了美元向欧洲的渗透和持续坚决对英镑的打击,权势转移过程被加快,英国失去与美国抗衡的资本,改变了英美讨价还价的地位,1943年英国接受“怀特计划”标志着英镑败局已定。

(2)制度安排为美元扫清障碍。众所周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主导地位。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结束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美国凭借占当时世界总量59%的200.8亿美元黄金储备,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完全体现美国的利益。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以及固定汇率使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变得顺理成章,在全球黄金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美元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布雷顿森林体系运作初期既无法应付战后西欧的大额贸易赤字,又对西欧的财政和重建问题无能为力,运作伊始即陷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困境,无法实际有效地履行在全球建立国际储备、融通资金和稳定汇率的职责,实现美国的利益更是无从谈起。

(3)马歇尔计划为美元国际化加速。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顾名思义,是二战后美国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之初的困境,出台旨在复兴欧洲经济,恢复欧洲市场以转移美国国内战后过剩产能的计划,通过提供“美元信贷”,缓解困扰西欧重建的“资金荒”。无形中,援助欧洲的美元成了推动美元国际化进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合组织共接受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财政预算的13%和当年美国内生产总值的5.4%以及占整个计划期美国内生产总值的1.1%。西欧国家在计划结束后的20余年时间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参加计划的16个国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工业产量比战前增加35%,农产品增加10%。马歇尔计划通过提供无偿的援助资金让西欧国家购买自己的商品,在刺激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国内过剩产能开辟新市场的同时,将美元推向欧洲。美国一手援助美元、一手出售控制了定价权的商品和原材料,在欧洲各国与美国相互之间的贸易中,美元被广泛使用和普遍接受。欧洲各国对美元产生了极强的路径依赖,贸易项下的美元转了一圈,连本带利又回到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结束时,欧洲多边支付体系下的自由贸易基本建立,各国贸易壁垒消除,市场全面开放,美元畅行欧洲开放市场,国际货币体系名副其实地成为美元本位体系,美元正式成为全球主导货币。

2.美元国际化的特点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有其特殊的国际背景:其国际化的过程依赖的是三次特定的历史机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即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国际化的模式特点可概括为:①依托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地位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② 在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③依靠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加以巩固以上的优势,最终完成国际化进程。

(二)欧元国际化分析

欧元国际化是基于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展开的,即有策略有计划地成立一经济区,建立货币联盟,各国放弃货币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创建区域货币――欧元。欧盟在经济规模上与美国不相上下,贸易和资本输出方面则都大大超过了美国,据统计,仅东欧和西非地区就有约30个国家把欧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

1.欧元国际化的历程

欧元的诞生是区内各国协调与合作的结果,是货币国际化的另一种模式,欧元路径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铺垫及建议提出阶段。1950年9月1日欧洲16国为解决相互之间的货币结算和实现各国货币自由兑换问题,建立欧洲支付联盟。1969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议,即《维尔纳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从稳定汇率到实现统一货币。

(2)法律制度准备阶段。在1978年4月召开的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法、德两国总理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建议,同年12月欧共体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正式建立有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对、卢森堡、丹麦和爱尔兰等17国参加的欧洲货币体系(后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将欧共体内部的汇率相对稳定下来,并使各成员国家降低了因美国宏观经济失调引起的美元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3)欧元一体化的初级阶段。1988年6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向欧共体12国财长提交了《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提出货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金融一体化和固定成员国汇率等重要内容。1991年欧共体12国达成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协议――《马约》,规定最迟在1997年1月成立欧洲央行,并在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元。1997年6月欧盟15国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确定了分阶段正式启动欧元的日程安排,欧洲货币联盟也如期启动。

(4)欧元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2002年1月1日,欧元成为有形货币,速取代了区域内流通的12种货币,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欧元以合法身份成为国际货币,依靠货币联邦制的强制力,通过取代原12国货币,欧元在10年内完成了国际化进程。

2.欧元国际化的特点

欧元的诞生是欧盟区内各国政府合作与政策协调的结果,是货币国际化的一种创新。欧元作为信用货币其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其特点是:①让渡货币,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②采用趋同的财政政策,形成区域共同体;③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背景为纽带;④单一货币区内各成员国须满足最佳货币区理论构建条件;⑤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⑥在区域货币生成过程中,有核心货币(ERM中马克)起主导作用。

(三)日元国际化分析

1.日元国际化的现状

日本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日元的国际地位却远远不比日本的经济实力强盛,其原因之一就是日元国际化的战略起步较晚。尽管日元国际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但它正式成为日本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或日本经济国际化、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却是在80年代中期前后。自那时起,政府开始积极推进日元的国际化。到了90年代,日元经济开始停滞和倒退,由此日元国际化处于了明显落后的状态。但总体上由于日本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以及政府的积极推进,日元国际化还是相对成功的,现如今己成为和美元、欧元一样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一种重要的国际货币。

2.日元国际化进程

自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通货体制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以来,因日元升值,对外贸易按美元结算就使日本企业产生了汇率风险的问题。把出口贸易由美元结算改为日元结算,就成了日元国际化的最初动因。

(1)日元国际化的起步。1970~1980年,在日本的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70年代后期,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开始出现了日元需求。面临日元国际化的发展,1978年12月,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并采取了“大幅度缓和欧洲日元债发行方面的限制”和“促进日元在太平洋地区流通”等政策措施。

(2)日元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报告的提出,正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由此,世界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

(3)日元国际化的最新进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元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日元国际化己处于了明显落后的状态。国际贸易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国外汇储备中日元比重和银行对外资产中日元资产的比重均不同幅度下降。针对这些问题, 1996年11月,桥本政府提出了标新立异的“金融大爆炸”意在彻底改革金融。1998年4月,按“自由、公正、全球化”的原则,日本政府全面推进了金融改革,其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金融保护行政,在金融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重组。这样一来,既为日元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对日元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3.日元国际化的特点

日元的国际化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①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从1980年开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②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同步迅速发展,欧洲日元市场的放开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步骤。③在其经济鼎盛时期,世界贸易中对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此时,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是自然发展的。④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日本政府开始积极地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借助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带动国内金融改革,改变了日本经济二重结构的特点,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效率,促进日元成为亚洲地区主导货币,是日元能够得以国际化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美、欧、日元国际化的共性分析

美、欧、日元国际化既有前面所讲的个性,也有以下共性:

(一)强大的经济实力――货币国际化的决定性条件

货币的国际化是以强大的经济体实力为支撑的。处于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货币,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货币相比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经济优势:美国,在其货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时,是当时世界经济的枢纽,其所积累的经济实力令当时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相形见绌,所以由其支撑的货币――美元――得以称霸世界,成为国际货币舞台上的核心角色;相比之下二战后迅猛发展的德国和日本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大幅度的经济增长使得两国经济实力迅速跻身于世界前列,由此其货币的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要国际货币;欧元这个由国际经贸合作带来的国际货币史上的新产物同以往的货币一样有着强大经济实体的支撑。由此可见,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二)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国际化的载体

随着国际经贸的不断发展,货币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它还作为一种“货币商品”成为交易对象本身,金融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市场为货币提供了流动的场所和空间。货币的国际化意味着将有大量的该种货币在国外流通,这便要求该国的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为货币的流动提供服务。只有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支撑,货币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无障碍的顺畅流动。有此可见,发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保障,更是货币国际化的制度支撑和运行载体。

(三)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外汇储备――货币国际化的保障

现今货币多为信用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而发行的一种凭证,因此一国的国际信用和外汇储备(国际清偿力)的好坏是别国是否接受此国货币的先决条件,因而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货币国际化的保障。

(四)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货币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宏观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业的稳定,进而也影响着本币对外汇率和币值的稳定。货币国际化后,各种防范国际“金融病毒”的防火墙也随之拆除,由于国际上各类大小程度不一的金融危机和动荡时有发生,国内经济金融领域常常将面临着外来的冲击。因此,逐步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掌握驾驭国际货币的运行本领,是货币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五)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货币国际化的加速器

纵观当今世界主要国际货币,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发行国在世界都具有极强的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由此可以得出,政治影响力是货币国际化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N],金融时报,2009-03-24

[2]中经专网.美元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3]刘煜辉.人民币国际化现实条件其实已经具备[N],新华网, 2009-03-28

[4]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新金融,2005(08)

[5]李建军,田光宁.三大货币国际化路径比与较启示[J],上海金融,2003(9)

[6]丁志杰.人民币国际化.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7-03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范文6

关键词:国际金融创新 动力 影响

一、国际金融创新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

国际金融创新是在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来讲就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宏观和微观利益的考虑在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技术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内容

1.金融产品创新;2.金融技术创新;3.金融机构创新;4.金融市场创新;5.金融制度创新。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动力

世界经济高速增长,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加之世界格局和形式的巨大变化,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公众的生存方式、经济行为和供需变化,还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和条件构成了金融创新的直接动因。

(一)当今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今世界的经济持续增长,使得原来的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或者交易类型不再符合当今的需求,想要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必须加大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交易类型和市场技术的方向的改进。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这些高新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金融机构的业务处理过程之中,为金融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了更好的运用高新科技,必须进行金融创新,加快资金转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需求促使金融创新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各种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会随之改变,产生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对金融创新产生了影响,促进了金融创新。

(四)金融市场管制和监督的放松

20世纪80年代起,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宏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主体的创新,逐步放宽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金融创新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为推动国际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说,金融创新和管制是相互影响的制度改革,金融管理当局为稳定金融体系和防止分配不均所采取的措施本身就是一种金融创新活动,同时它又诱发金融业更为广泛的金融创新活动。

(五)市场竞争的日益尖锐化

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金融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急剧增加,金融资本高度集中,伴随而来的竞争也是日趋尖锐,且面临的风险更大。所以为了求生存、谋发展,金融机构就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六)利益驱动

利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金融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进一步开拓市场、发展业务的经济基础。影响利润的因素很多,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等,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促进发展。

三、国际金融创新的影响

国际金融创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层出不穷的创新活动向国际金融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成为国际金融业谋求利润的重要手段。以下从正面和负面讨论国际金融创新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正面影响

1.国际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提高,扩展了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

金融创新造就了金融机构日趋同质化和业务的多元化,其服务领域大大扩宽且渗透力大大增强。当代金融创新具有密集型和广泛性的特点,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

2.国际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增强了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

金融创新创造了许多新型的金融工具,提供了多功能、多样化和高效率的金融服务,降低了持有和交易金融工具的成本,方便了投资者之间的交易,使其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3.金融创新促进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和金融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

国际金融创新是以金融资产获取更高利润为目的,因而金融创新必然会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创新会使国家监管难度加大,政府会实施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加大监管力度,保证了金融市场的顺利进行。

4.国际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国际金融创新造就了金融业务的多样化,其退出的产品既能防范风险又能作为投机的手段,增加了投资者选择的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市场投资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

1.国际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加大了货币管理的难度

首先,大量的金融创新活动使金融资产的替代性明显加强,作为货币的货币和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其次,交易帐户和投资账户,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最后,金融创新在各方面深刻影响金融运行,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金融创新的内容,金融创新的速度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国际金融创新加大了货币管理的难度。

2.国际金融创新弱化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

创新结果使较大部分的信用通过资本市场流动而不是银行,因此这部分信用所受监管较弱;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极大地限制了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金融机构派生存款的效果;金融创新使表外业务迅速增长,也使中央银行财务报表的分析更复杂。

3.国际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下降

金融创新和管制的放松及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下降,金融机构破产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如何稳定金融市场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