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

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国贸专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85

1前言

高校改革基调已定,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类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使得职业教育的竞争将会更严峻。在教育部大刀阔斧改革的过程中,先后下发了很多政策来引导高校一步一步地向职业化转型,然而就目前所指定的政策而言,主要是针对公办院校和职业院校进行,它们优先享有这些政策红利,而民办高校几乎很难享受到这种政策,很明显在政策上处于很弱势的状态。再加上民办高校本身地位界定模糊,因此在国家政策扶持,还有办学理念、资金实力等方面跟一本和二本大学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改变,因此,利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提高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突破传统教育的困局,显得尤为重要。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前身是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成立于2006年4月,由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冈部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新型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华中农业大学的独立学院。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从华中农业大学独立出来,转为独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其办学的宗旨是“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特色立校”,以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根本。自2006年建院至今,国际贸易专业已经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000多位优秀毕业生,企业反馈较好。由于我们最初是华中农业大学的独立学院,所以我们很多人才培养方案是借鉴华中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的管理模式也是按照华中农业大学的模式来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本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不适合于我们的民办高校,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2民办高校应用型国贸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已初见成效,合作的形式日益丰富,合作的领域也日益扩大。

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企业也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和教育过程中来。合作企业可以直接接受学生的实习就业,实现校企融合,企业主动适应学校的过程。“订单式培养”是我们专业在校企合作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突破。2012年,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国贸专业跟“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订外贸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到学生大四期间,直接接收学生到各大外贸企业实习,让迅速掌握从事跨境电商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为实现实习即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至此,我们主动顺应人才市场发展规律,开始了全面实施专业与市场对接、学生与社会对接、教学与就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战略。

22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导学”

学校定期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家来学校进行讲学,甚至聘任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授,对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比如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它们国贸专业的特色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国贸专业自成立以来,跟企业联系非常密切。我们邀请了很多行业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跟学生直接互动,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同时我们也经常带领学生走访外贸企业、港口、相关政府部门,让学生了解工作体系和外贸办事流程,把握外贸行业最新的情况。

23开办校企合作试验班

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校企合作的实验班级,当然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实验班级的针对性的技能知识学习,学生具备的实习基础,企业便会直接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一般来讲,实验班的授课内容针对性也非常强。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2014年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国贸专业跟汉口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和实习。汉口北武汉最大的商贸中心,也是中南地区交易量最大的市场之一。汉口北承接了原汉正街30000多名商户整体转移,汉口北地区商品流、物流建设、资金流等一些配套建设都是非常完善的。为我们大学生实习创业提供非常好的外部条件。而我们国贸学生大四下学期是没有课的,所以利用这段时间,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去汉口北大学生实训基地进行集中的培训和实习,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24“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但是民办高校想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有一定的实践困难,最大的难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的欠缺,另一方面是研究支持的力度非常小,很难形成成果。在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实践的过程中。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这一块有着很优秀的传统,我们培育的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很多信息和知识已不再有门槛了,这也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校也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2016年,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成为了湖北省省级大学生创业中心,继续在学校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更大的便利和优惠。

3民办高校应用型国贸专业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第一,校企合作模式处于浅层次的合作模式,合作深度普遍不够。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 很多学校为了做好面子工程,应对相关部门的检查,也有的是被逼到没有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和适应市场需求, 而主动通过各种关系寻找企业合作, 相反来学校寻求合作的企业少之又少。很多企业跟学校的合作,停留在捐赠设备,创立企业奖学金,或者在学生开设店铺这类低端的合作, 合作的概念应该是互惠互利才会有合作的长期存在。如果只寻求企业的牺牲和奉献,这种合作是不可能长期维系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应该想办法让我们学生的价值被企业发现和认可,然后让企业自发寻求与学校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根源依然在学校本身的建设上。

第二,校企融合和度不高。首先,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生产”环节链,即对学生的教育培B的开始便与企业脱节的。很多民办高校在制订人才计划时沿用母体学校的全套人才培养方案,应用母体学校的管理体制,而忽略企业的需求。四年培养出来,一定会使学生与市场脱节。其次,外贸公司并不是工厂,无法吸收大范围的国贸毕业生,如果一定要学校解决大规模的实习问题,这要求相当数量的外贸公司,这也对国贸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非常高。一般院校难以做到。同时,企业以利益为优先原则,吸纳大量学生实习,增加企业成本,企业是不愿意的。这使得校企融合矛盾加深。

第三,从根本原因来讲,首先,民办高校本身地位界定模糊,国家政策扶持上是一种弱化的状态,因此很多民办高校在校企合作上都持谨慎态度,都在观望别的同类院校的举动,整个行业保守的心态实际上很不利于新的校企合作模式的产生。其次,很多民办高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选择和母体学校的趋同发展,一方面,有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及相关所有资料可以直接拿过来用,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母体学校的老师用自己的经验直接参与教学管理。两者确实节省了很多资源耗费,同时也有足够的资源保证这种模式的成功维系,但是却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那便是我们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弱于母体学校学生的。使用高于学生知识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尚且不论学生四年出来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单纯从学生自身四年的知识掌握程度,便是已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最后,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我国是一个外贸大国,每年的外贸形式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们国贸行业迄今为止,所有教材中所列举的知识仍然停留在20世纪,几乎没有更新。同时,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融合程度不够,使得市场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之间存在错位,因此,国贸专业沿袭一般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非常困难的。

4加强民办高校应用型国贸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路

第一,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引入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和行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岗位工程师、一线经验者,让其参与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家组,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从课程结构、知识程度、能力要求、考核标准等方面对培养人才类型、规格目标进行设计、“量化”,以使应用型要素融入国贸教学的各个环节链中。

第二,要改变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思维。合作的概念应该是互惠互利才会有合作的长期存在。所以在校企合作上,不是学校去委托各种关系寻求企业的帮助,要求企业去为学校提供实习平台,接受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而是应该让我们的学生首先具备能够去实习就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我们再校企合作就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也会主动寻求学校的合作。毕竟,人才依然是稀缺的资源。所以校企合作的核心还是我们学校自己如何出培养学生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才是合作的基础。

第三,在师资引进上,课程设计上引入企业职业外贸人才为学生提供更为贴近市场需求的知识体系。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国贸专业老师去企业工作、实习,去更好地融合理论和实际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彩“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双师型”教师团队[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5).

[2]覃仲欣, 余玲, 蔡锦源浅谈基于“卓越计划”下的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广州化工,2012(24).

[3]丁彦,周清明浅析独立学院校企联教机制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范文2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技能 校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63-02

1 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中阶段,学制一般为三年(2+1),学生毕业具有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应的基础知识、工作技能和职业态度。近几年,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鲜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和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评价制度,让每个中职学生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为我国各行业领域输送了大批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那么大连商业学校也不例外,自2012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中职示范校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就是重点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全体专业教师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四大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并且也已初见成效。

2013年2月,辽宁省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严把幼儿园教师队伍“入口关”,结合我省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现状,特制定了辽宁省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实践能力测试实施办法,办法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四大教学能力(1)创编简笔画。根据特定主题,创作出符合主题,具有儿童画特点深受幼儿喜欢的画面。(2)边弹边唱。根据选定曲目,演唱与伴奏(钢琴)同时进行。能够根据歌曲特点配伴奏,伴奏准确,和谐。演唱准确完整,气息流畅,声区规范统一。(3)舞蹈表演。完成一个自选独舞。(4)讲故事。按选定题目讲故事,要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语言风格。

2 研究内容

2012年11月大连市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成为大连市首批三大职业教育集团之一,是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校企合作、骨干带动、互惠共赢”的原则,以专业、产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和行业组织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特征。那么,大连商业学校作为大连市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的牵头学校之一,在相关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组织机构中具有教学、培训、科研、开发、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共建的功能,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互动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运行的有效载体。

通过综述,该文关注大连商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职教集团在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的专业引领,从“校园合作”内容、“校园合作”机制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1)“校企合作”概念简述。

校企合作办学在国外已经拥有百年历史,在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经过新经济浪潮的洗礼,在校企合作上历经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已经十分深入,总结出了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比较成熟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及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等等。

目前,国内对“校企合作”概念的界定是:基于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者们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增强自身办学竞争力,不断吸收、探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积极实践校企合作的路子,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工读交替式、订单委培式等多种校企联办方式,效果显著,并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和重要手段。

(2)“校园合作”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身份是幼儿教师,因此幼儿园是输送学生的主要阵地,这种学校与幼儿园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模式我们称之为“校园合作”。目前,校园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规划。学校成立由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学前教育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局学前教育委员会及各大幼儿园园长、行业专家组成的校园合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合作章程,确定合作目标和合作方式,包括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技能发展。②专业建设。“校园合作”的基础在于学校与多家公办、民办幼儿园及社会早教、学前教育机构的互利互惠,双赢才是目标。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完成目标的基础之一。例如,目前大连商业学校建设了声乐、手风琴实训室,钢琴(供42人使用电钢琴和20间琴房)实训室,扩建舞蹈实训室,新建幼儿园活动设计实训室,幼儿园美工实训室,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组建了女子乐团、女子合唱团、女子舞蹈团,社团学生每周2―3次在实训室进行专业训练,专业氛围非常浓厚,社团的建立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浓厚兴趣,增长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见识,拓展了专业活动区域,体现了“校园合作”中实训室的应用和成果的产出。③课程建设。学校专业教师和聘请的校外专家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技能领域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且到2013年6月底完成《儿童歌曲钢琴弹唱教程》、《幼儿手风琴教程》、《音乐》、《儿童舞蹈创编》、《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美术》等11本校本教材的编写,教材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评审,目前正在适用和修订中,2014年准备正式出版。④师资建设。学校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幼儿园进修实习,参加国家培训计划,校园共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⑤教学评价。校园共同建设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定期举办技能大赛和以赛代考,并聘请专家担任评委现场指导。

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范文3

校企合作模式,是企业提前介入大学生培养过程,校企双方通过协商,签订定向培养的协议,并共同商议制订培养方案,然后由高校进行课程的教授和实践的安排,企业全程监控,教学课程完成后全部或择优录用。

二、高职旅游院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出现的问题

在目前苏州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高职院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很少。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一)校企合作停留在初级阶段

把校企合作形式,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目前苏州大多数酒店专业院校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是浅层次合作,主要是与相关用人单位联系,选派学生去实习,这种合作比较松散,不稳定。酒店企业普遍担心的倒不是安排在校学生来实习,会影响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声誉,而是因为很多学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时间,刚好不是企业的旺季,而且,实习的时间较短,企业因此所付出的培训成本较高、收效较少,因此对学生来实习并不抱十分欢迎的态度。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实习基地,使得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因此在动手能力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在专业教学和教学时间上安排的不合理

对于专业教学上,苏州很多学院的做法是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岗位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队。企业对带队老师没有规定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企业在校合作中只起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作用,学校效果不佳。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中的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实习可以到企业内部,但是企业未能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很少参与,使企业作为学院的实质性时间教育教学基地还没有真正的形成。

另外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苏州很多院校采用的“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将顶岗实习时间主要安排在二年级完成的。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酒店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在学校进行一年多的专业学习后,于2010年4月至10月到苏州一家五星级酒店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通过在酒店岗位半年的工作,学生不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11月返校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带着实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来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这使得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但“校企合作”模式不能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同时学生来来去去,企业不太容易也不太愿意安排,企业也觉得刚培养好的新手又离开了,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这就影响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使合作失去了更深的意义。

(三)学校培养的人才标准不能达到企业要求

酒店专业的招生具有一些特殊要求,但在目前招生体制下难以得到满足,这给学校培养高品位的人才带来不少困难。酒店行业对就业者的外在条件有着很现实的要求,如在招生期间没能加入面试,即使部分院校可以面试,但在招生压力及各地录取必须按高分到低分进行的现实下,面试也仅仅是走过场。这就致使一些不符合旅游专业要求的学生也被录取,造成一方面学生的生源素质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就业也成了问题。

(四)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不能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及科研工作十分紧张,到企业学习锻炼的机会就会减少。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就不能在第一时间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知识滞后,工作被动。

在走访苏州工业园区的4家四星级酒店的过程中,都没有相关的院校专业教师在企业内兼职。专业教师只是把学生引进酒店,做实习生思想指导工作,对于酒店的业务管理不参与,教师虽然接触酒店,但是没有把酒店的管理经验和教学要求带回课堂,培养的学生也就没有办法与企业需求对接。

三、有效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

苏州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广阔的旅游产业发展空间,酒店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人才缺口日益彰显,如果还是以往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就会给酒店业带来人才需求危机。同时,学院的办学也就会逐步脱离行业需求,人才对接错位的现象自然愈演愈烈。酒店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学校、酒店、产业、社会、学生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教师工作站”的建立

与酒店协商,在每个校企合作企业成立一个“教师工作站”,或可以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一个“教师工作站”,分管同一地区不同合作企业的实习指导工作,以保证学院派遣的实习指导教师有办公及联络场所。

(二)实习管理制度的完善

校企共建一套学生在酒店学习和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三)专业课程的校企共建

加大专业课程的校企共建步伐,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操作流程和教师指导手册,确定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标准,以及确定对该课程任课教师的具体要求等,以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

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范文4

关键词: 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教学 小新星 特征调研

一、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校园文化、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够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企业文化有助于建立新型教学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尽早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教育教学内容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形成的被全体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这种特定的社会组织范围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在企业全体员工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和体现。学术界倾向于把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为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先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体现为人本性,企业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

企业文化从内容角度大致可以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四个层面,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彼此和谐统一、相互渗透。

三、小新星企业文化特征的调研及分析

诺亚舟小新星教育集团是国际连锁特许加盟的中国知名幼少儿英语教育品牌机构,于2009年正式跻身于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诺亚舟。是中国儿童英语教育知名品牌,也是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企业方。多年的校企合作,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

诺亚舟小新星教育集团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新星企业物质文化特征

小新星各加盟学校在校舍、教室的布置和装点上有统一的风格与格调。集团对全国小新星学校的名称、校部装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统一活动、宣传用语、标徽使用和规章制度等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集团适时组织全国儿童英语的各种竞赛,如朗诵竞赛、表演赛、知识竞赛等,有效推动了小新星的教学交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集团为扩大小新星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提高小新星品牌的社会效应,进行了一系列品牌宣传推广活动。从中央电视台到省市电视台;在《中国到其它国家报》和省市有影响的媒体上,经常做一些宣传,或者活动,或者广告,也为社会做了一些公益性的赞助活动。

(二)小新星企业行为文化

在企业文化结构中,行为文化处于幔层(第二层),是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企业经营风格、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表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通过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及专业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小新星对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标准,用小新星总部培训师的话:小新星需要的是最适合的人而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排序应该是素质―能力―知识。小新星对教师的要求十分全面:一个准小新星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语言素质、文化素质、理论素质、驾驭教材的素质和教学实践素质。简要概括为五心即“爱心、细心、耐心、事业心、责任心”,四能四会即“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能演会唱、能谈会跳”。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印证了“小新星”企业行为文化,毕业生在经历就业后的最大感悟有三点:

1.对少儿教师的个人人文素质培养非常重要。如好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等。

2.在职场上,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即过硬的专业功底。

3.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多参加各种活动提高综合素质,积累经验。

(三)小新星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小新星是民营企业,其领导体制由于上市引入现代制度,不是本文探讨的范畴。集团注重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小新星采取加盟的方式,由长沙总部负责产品研发、师资培训等核心活动,加盟学校负责开拓市场,同时注重员工的切身利益与长远发展。

(四)小新星企业精神文化

它体现了集中体现了小新星的核心价值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小新星的愿景:让每个孩子轻松获得与世界沟通的能力。

第二部分:小新星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小新星是一家民营企业,杜天明董事长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并对少儿英语专业培训有着教育家的执著与专注,正是这种人格魅力、这种执著与专注推动小新星英语教育培训教育产品从“纽思达”系列到“领跑”系列再到高端产品DHR,使小新星历经二十年风雨成为中国少儿英语知名品牌。

第三部分:通过系列的制度建设使企业家对英语专业培训的执著与专注转化为小新星做专业少儿英语培训的心无旁骛,因为专业、专注所以优秀。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范文5

一、两岸专家阐述了合作发展的深远意义

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血脉相同,由于特殊原因,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性,这自然会激发双方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愿望。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办学模式虽有不同,但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在大陆,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模式多样,而且学子走出去的愿望强烈;在台湾,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高,产学合作经验多样。而且,两岸经过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交流与合作,为第二个10年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在开幕式致辞中就两岸合作做了简要回顾。他说,2006年4月,在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的促进两岸交流的15项政策措施中,大陆宣布,教育部决定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现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关于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的政策体系。2007年4月,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发出共同建议,全面开展两岸各级各类教育的交流;推动双方在办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丰富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加强两岸学生交流,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大专院校来大陆招生,并为此提供便利。这两次论坛提出的重大政策,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台湾宣布承认大陆41所大学的学历。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逐步宽松。

魏中林提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之间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广东而言,高等教育处在大众化的中期阶段,2010年毛入学率为28%;而台湾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两岸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互补性强。2009年,我到台湾参加了第五届论坛,对台湾高等学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台湾在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国际化等许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希望深化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大家提交的这批论文有许多很好的想法和建议,我们一定认真研究。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广东省教育发展的总目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广东省要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广东要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其中的跨境合作,是广东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重要特征。我们希望,两岸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密切沟通合作,创造更多更好的合作模式,共同促进两岸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两岸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认为,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对于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具有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台湾中兴大学校长萧介夫认为,两岸学术文化及师生的交流将是中华文化长存、延续的唯一选择。学生的交换,能够培养青年人的世界眼光和广阔胸襟,能够促成他们日后成为两岸文化与学术发展的媒介及尖兵。

实际上,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广州大学易佐永做了回顾。他认为,我们的教育政策开始转向合作空间的拓展。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将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议题纳入其中。例如,《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经贸文化论坛”提到未来两岸在新能源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其中在第13项的共识中明确提出“支持制定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高等学校相互招生的联系与协调机制,建立两岸学历学位证件查验及作业平台”。2011年,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又深入了一步。台湾高等学校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招收自费生。为了保证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工作稳妥、有序进行,大陆方面专门成立“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与台湾负责招收大陆学生的“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委员会”(简称陆生联招会)对口沟通协调招生相关事宜。2011年4月24日是北京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同时也是台湾清华大学建校55周年的重要日子,两岸清华决定合办百年校庆的活动。两岸高等教育合作迈向深层次的阶段。与此同时,基于各种论坛、研讨会的交流活动在地区之间、高等学校之间日趋频繁,仅广东省就有“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穗台校长论坛”等,密切了两岸的教育往来与友好关系。

二、共同探讨了合作发展的领域和途径

未来十年,广东要建立我国南方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我国南方教育高地。教育合作,将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特征。因此,发展粤台教育合作,应该从长计议,做好规划。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都必须放眼未来,需要每一所学校做好规划、确立项目、成立机构、筹集经费。代表们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一)交流与合作的目标和原则

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则和目标应当是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实现繁荣与进步。易佐永从广州大学交换教授的实践中提出与台湾高校合作的具体目标与原则:第一,以提升两岸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第二,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手段;第三,在促进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以形成高等教育区域化竞争力为特色。在此目标、手段与特色的前提下,应坚持三项原则:第一,平等原则,这是任何交流与合作得以开展和持续的保障;第二,互惠原则,这是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基本动力;第三,互补原则,这是取长补短的合作策略。

(二)学术研究合作

陈春生提出,加强大学人文学科的对话和合作机制:第一,建立联合的人文学科学术研究机构。在两岸关系中,各有自己独特而敏感的问题和思路,但大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先行先试。第二,合作编写历史、文学、语言、宗教等领域的教科书。两岸共同编写《中华大辞典》的工作已经付诸实施,共同编写教科书更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三,合作组织两岸有关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传统的大规模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例如研究两岸客家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型文化遗产、地方文献与民间文书的保护和利用,探讨两岸客家人共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途径。第四,以适当方式鼓励两岸人文学者发展合作研究。第五,建立民间性质的“两岸人文学科发展基金”。可以向各大学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募捐,推动两岸大学人文对话与人文交流各项合作事宜的发展。

在学术合作方面,一些学校已经进行了探索。如广州大学2008年与台湾淡江大学签约成立了“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两岸第一个高校科研合作机构;2010年与台湾屏东教育大学签署合作建设“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意向书,它也是两岸第一个高校教育政策研究机构。

(三)办学合作

暨南大学胡军提出:第一,应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按照《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精神开展合作办学。第二,建立合作办学机制,以两岸学位互认推动双联学位等方面的合作。第三,抓好合作办学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教学工作的对接,包括专业建设和学分互认、课程构建和衔接。

东莞理工学院邹小平、陈想平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成就斐然,但高等教育之间至今还处在交流阶段,合作也是初步的,而产业界对高等教育更紧密合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他们提出:第一,合作组建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小型文理学院。文理学院以中华文化的精华为根基,以兼容并蓄世界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大学,可为两岸的大学追赶世界一流大学开辟一条优质生源的渠道,为中华民族振兴准备一批文化积淀更深厚的社会精英。第二,合作建立统一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未来两岸合作产业的从业人员将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本专科毕业生逐步成为主流。第三,双方合作建立以台商在粤企业为桥梁的“校-企-校”三方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分学段的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台湾环球科技大学许淑敏认为,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应建立在两岸经济发展双赢的基础上。台湾职业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和资源,开放大陆学生来台湾应以职业教育先行,特别是要吸引大陆的专科毕业生来台湾衔接本科教育。专业的选择可以考虑大陆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选择农业和餐旅及休闲专业。

在培养学生方面,许多代表提出,要扩大学生交换规模,建立联合招生机制;合作开展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知识竞赛及交流论坛。

(四)合作培训师资

在教师培训方面,扩大教师交流,增加培训项目,通过课程开发实现教师互聘。在大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师资水平不高,因此,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是当务之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广东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责任自然落在教师身上。广东应借用台湾职业教育的资源,与台湾的有关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师资培训班,可采用“2+2”模式,即前两周在广州进行理论培训,后两周在台湾进行实操培训。

(五)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历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两岸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还需要配套政策加以引导和提供保证。第一,希望台湾扩大对大陆高校学历的承认范围。第二,建立专业认证、课程衔接、质量认定、学分互认标准,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建科研平台。第三,扩大双方招生范围,建立双联学制,健全双方单独招生政策。第四,为在广东高校毕业的台湾学生制定在粤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这可以实现台湾学生来粤就读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制定两岸企业捐赠教育文化项目免税政策;建立两岸教育发展基金,引导企业支持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第六,在政府层面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中心。

三、教育质量问题

本次论坛在探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质量问题。这是历届论坛都涉及到的热点,说明两岸专家学者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台湾高等教育学会陈伯璋认为,在质量方面,出现了量化指标的模糊与迷失,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约而同地都以发达国家的标准作为参照,同时又受到不同组织排名的影响。他在分析台湾高等学校追随西方学术潮流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全球化学术资本主义”概念及其现实影响,值得我们思考。他认为,这是市场价值的优先性导致的,在政府的商业化政策引导下,高等学校形成市场竞争力,教授们乐于积极回应产业界需求,接受从市场获得的巨大利益。而此种学术研究趋利倾向则使高等学校由原本多属基础性或因好奇驱使所产生的自主性研究,转向为致力于特定目的、商业性或策略性的应用性研究。大学的“追求真理”已转为“追求基金”。他认为,西方文化霸权主导的学术生产样式正在影响台湾的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各方面学术领域均以追随西方学术潮流为主,从而形成台湾学术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化现象。严格说来,这并非是“国际分工”的产物,而是在西方/美国文化霸权笼罩之下,我们自行援引美国标准作为互相评鉴的准则而附庸其潮流的结果,这会导致本土学术的空洞化与学术自由的沦丧。他认为,台湾1999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卓越计划中的“卓越”概念模糊、令人迷思。根据Barnett的看法,“卓越”属于一种排他性用词(an exclusive term),其所连结的不只是“精英主义”,更隐含着阶级(hierarchical)体系的概念。这一计划直接明确界定了“卓越”的内涵。若从卓越计划审查的理念来看,“取得领先、领导、主导的地位”即为卓越的重要标准。这是针对五年五百亿新台币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而言的,“进入世界百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重要的卓越指标。然而量化指标背后,最受质疑的是不同国际媒体所建构的大学评比指标的差异,因而排名并不稳定。例如,2009年台湾大学在英国《泰晤士报》全球排第94名,但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排行榜上却排第150名。他进一步分析,在“绩效”的表面,充分展现了“工具理性”的价值。然而数字永远只能是数字,若以追求表面上的数字作为卓越计划背后真正的主要精神,那么这将会形成何种大学文化?何种研究生态?从而导致失去多少传统大学的核心价值?这都是值得近一步深思的地方。

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范文6

[论文摘要]河南大学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的建设本着保护为主、兼顾使用的原则,做到全盘规划,合理布局,发扬团队合作的图书馆精神。文章就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选书标准、保护和使用的矛盾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对于民国文献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已引起图书馆业界的高度重视——原生态保护刻不容缓。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重庆、南京等民国文献丰富的地方馆都已动手抢救和着重保护。正如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所言如再不及时抢救,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也许能看到甲骨文、敦煌遗书,却看不到民国的书刊!河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加之留美归来跨越第一、二代图书馆学人李燕亭先生的默默经营(李先生民国时期执掌河南大学图书馆20余年),故而收藏的民国文献丰富且很有价值。近年来,馆领导审时度势,筹划建立了河南大学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现就这一颇具特色的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的建设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复杂而特殊的社会转型期。由于近代报刊与印刷业的勃兴、东西文化的碰撞、整理国故的提倡、与新图书馆运动的兴起,以及政治形势的大变局,使得当时以图书期刊为重要传播媒介的社会文化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乃至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文化学术的高峰期。当时,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民国文献的出版与发行量达到一个空前的规模,民国时期也成为“中国文献昌盛期的开端”。而研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献与当前中国的现实——第三次与世界文化接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保存这些文献资料,对后人研究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教育、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具有全方位的史料价值文献研究界已达成普遍共识:民国时期,政治经济虽然衰败,思想文化却大放异彩,社会转型、学术兴盛与方法创新三位一体,互为因果,形成了思想文化中西汇流、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民国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

“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项目专门列出民国图书,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国文献的整理工作,也提升了民国文献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贵古贱今”观念在文献学界的巨大影响及其对国家文献工作政策的无形主导,使得民国文献的价值长期被忽视,搜集与整理工作被迟滞,以致这些文献去今未远却面临湮没与散佚的严重危险。因此,搜集和整理民国文献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2007年7月,河南大学图书馆将散见于各馆各室的民国文献资源筛选出来,组建了一个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共收集各类图书和期刊10万余册。这一举措,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提高河南大学特色馆藏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学校民国文献资源的作用和效益。

河南大学民国文献资源的建设,本着保护为主、兼顾使用的原则,全盘规划,合理布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于2007年1O月9日对外开放之后受到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遇到了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

2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状况

2.1建设目的与选书原则

建设目的:保护为主,兼顾使用。选书原则:根据实际,宽严有度。

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阅览室是以书刊合藏的方式优化组合的,即将民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献(主要是中文图书和期刊)统一归放在一个阅览室之内。由于民国年限的限制和馆藏书刊的情况,我们对图书采取了上限稍宽、下限从严的选书原则。因本馆已建有一个古籍阅览室,其藏书时间未受限制,主要以线装版本确定取舍。而民国文献阅览室所收藏图书则主要是平装或精装本(洋装书),也收入1912年之前出版的一些图书。下限则截至1949年10月1日之前,选书较为严格。报刊情况较为复杂,有些旧期刊或因收藏不全解放后加以补充影印,如《东方杂志》、《新青年》等,都有原刊和影印本。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览和管理,我们采取原刊和影印本合放的方式,将新旧版分开排序,一般读者只需看影印本。有些期刊则全部是解放后的影印本,如清末民初的许多小说期刊、左联的许多刊物等,也存放在内。报刊的鉴藏比较灵活,这体现了我们的建设目的——保护为主,兼顾使用。

2.2全盘规划,合理布局

2.2.1集中精力,分阶段突破

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源的建设大致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暑假前将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筛选重组,这是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铺垫和前奏。第二阶段,暑假期间,资源的整合,细排上架。这两个阶段都是集体合作,协力完成。第三阶段:抽卡、卡书核对、查漏补缺、鉴藏精选,这是攻坚阶段。卡和书都存在著录项不详或有书无卡、有卡无书的情况,需要查漏补缺,反复核对。第四阶段:完善目录体系,回溯建库。后两个阶段由成立的民国文献专题建设小组负责完成。

2.2.2两条腿走路,整理和服务两不误

目前民国文献阅览室正在一边建设一边对外开展服务工作。有专职人员负责整理,也有专职人员提供服务。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使得整理与服务两不误。

2.3团队攻坚、通力合作的图书馆精神

纵观整个民国书库的建设过程,无论那个阶段,都足团体合作的结果。这其中充满着艰巨而又繁琐的劳动,如细排上架、卡书核对、完善目录体系等工作,都是脏活和累活,需要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尽管分工不同用人不同,但大家都能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使民国文献阅览室得以在较短时问内初步建成并如期接待读者,同时又不影响文献整理工作的继续进行。这种通力合作的精神,是河南大学图书馆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尽管如此,图书馆在鉴藏民国文献资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3民国文献资源整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3.1选书的标准问题

3.1.1如何界定“民国文献”

这一问题目前在学界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有人认为:“民国文献在时间概念上一般界定为1911年1O月——l949年10月为限的民国时代出版物”。有人认为:“民国文献是指1911年‘’爆发至1949年9月止我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文献。”山西省图书馆在民国文献的保护方面制定了一套方案,提出了“民国文献”与“民国善本”概念,以涵盖1911年(或稍前)——1949年(及稍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范围内所出版发行的所有文献。按照《民国时期总书目》中的定义,1911—1949年问出版的文献属民国文献。

河南大学对民国文献的选书,上限延伸到清末,下限截至1949年lO月1日之前。笔者以为,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如果以这一时间断限,很多民国时期已经成稿并已纳入出版计划或正在校勘之中却拖延到1949年lO月1日后才出版的图书,或是民国时期出版,1949年底再版的图书,就被摒除在外了。如周谷城主编的《世界通史》(1949年10月初版),属于商务印书馆自1933年就陆续推出的精品系列图书《大学丛书》之一种,周谷城主编的《民国丛书》(上海书店,1989—1996)将其收录其中,“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也将其收入民国文献之列,学术界亦普遍视其为民国学术经典。再如Ck学国文》,1949年9月叶圣陶亲自选定,1949年10月初版;《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集上下册(明代),东北图书馆印行出版,1949年12月初版本,等等。如此筛选下来的1949年10月至年底出版或再版的书有近500册。这些书该如何处理?

3.1.2期刊影印本的处理问题

民国期刊种类很多,河南大学图书馆藏有788种,其中有一部分大型杂志(如《新青年》、《东方杂志》、《清华学报》、《小说月报》等),既有原刊也有影印本;也有少量杂志是20世纪6O年代左右影印的,没有原刊(如《河南》、《豫报》、《拓荒者》、《北斗》等)。这些影印本如何处理?

3.2卡书核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卡书核对过程中亦出现了一些问题:(1)有书无卡现象,有2000余册。这些书可以确定是民国时期的书,版权页清晰俱全但却没有卡片。(2)有卡无书现象,有2500余张。这些卡片确定著录的是民国图书,但书库却无书。(3)问题书500余册。这些书有的没有出版日期,有的版权页不全,疑似民国图书。这些书的界定该如何处理?

3.3目录体系和数据库的完善及老号书问题

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还发现了如下问题:(1)无出版年代或著者、出版者不详。这些现象在原书、卡片和数据库中均有反应。(2)有书无目现象:原数据库没有著录却有藏书。(3)有目无书现象:原数据库有著录却找不到藏书。民国文献阅览室目录体系的完善问题亟待解决。(4)老号书的问题。民国文献阅览室现整理上架对外开放的图书是以《科图法》分类的,但另有老号书(《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存书8400册尚未整理。还有从其他院校合并过来的民国图书,也存在分类不统一的问题。这些书急需重新整理、分类、上架以便读者使用。

3.4保护和使用的矛盾问题

保护为主必然造成使用不便,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问题。民国文献是较为珍贵而又难以保护的群体文献。据国内一些专家研究,民国时期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一般为50至100年,民国时期图书的保存寿命为100至200年,在历代文献的保存寿命中,民国时期文献的寿命最短。民国文献的抢救和保护得不到解决,其使用和开发也就无从说起。比如,河南大学图书馆所藏唯一的一套平装本《四部备要》,一抹就掉渣,不能再翻阅挪移,修复问题亟待解决。另外尚有百余本已散架、不能再看的民国图书。对其整理、修复迫在眉睫。

4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4.1关于选书问题

笔者以为,在“民国时期文献”的界定方面,宜宽不宜严。要考虑文献的形成过程、内容、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再结合出书时间综合考虑,不宜划定一个以政治为界标的硬性日期。国家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苏品红表示,广泛来说2O世纪初的文献都应该归于民国文献。科学地鉴定民国文献,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图书馆工作者应积极借鉴专家、学者、收藏家的学术成果,多读一些书话、书目、书评及版本学、史料学等方面的书籍,为图书馆民国文献的保护和鉴藏工作服务。关于期刊中的影印本,就河南大学图书馆来说,不妨收入民国文献阅览室。如《豫报》、《河南》及河南大学民国时期创办的一些期刊,是最能代表图书馆特色的文献,应加强保护和建设,形成自己的优势。

4.2关于卡书核对问题

卡书核对是一项艰巨而又繁琐的工作。本馆的做法是:(1)有书无卡的,在整理的过程中先加上一张白卡待补,再根据书名书号抄录,返回各书库重新找到原卡(已找回卡片2000余张)。若找不到,再补充著录一张完整的新卡。(2)有卡无书的,返回各书库重新查找(已找回图书1300多册)。(3)疑似民国图书的,先放在一边,最后利用《民国文献总书目》、《生活全国总书目》进行查询验证,也利用网络进行查询。

4.3关于目录体系和数据库的完善及老号书的问题

目录体系和数据库的完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图书馆选派了一批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分工合作,协力完成。关于老号书的问题,有的本身就是复本,可以从元数据库中套录,有些则需要重新分类。

4.4关于民国文献的保护与使用的矛盾问题

民国文献的保护与使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只有加强保护才能使民国文献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是全国性的整体系统的规划工程,需要全方位重视和研究,更需要知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河南大学民国文献资源虽已整合在一起,但对残破书的修复和脆化书的加固等原生态保护工作还没有展开;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如藏书环境的控制,恒温、恒湿、空气质量标准的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