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范文1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预约式”自助教学;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44-03

一、“预约式”自助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

(一)缘起

学习者的需求成为远程教育发展的核心追求。许多基层电大,甚至许多远程教育,如网络教育,都面临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些现实中有需求,但是其背景行业又过于窄的专业,或者是一些随着时展正在衰减的专业,其背景行业也在转型中,这些专业有一些需求者,但不会太多,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远程教育领域,移入西山落日。这的确使人伤感,但不能不面对。再以2012年东城电大春季招生为例,专科类学前教育招生7人、广告学7人、商务英语9人、会计学9人;本科类法学10人、英语7人、建筑施工与管理8人、工程造价管理9人、社会工作7人。既要满足需求,又要降低成本,而且质量不能降低。专业小,没有规模,但教学投入不能少,教学质量不能低,教学支持服务要高质量。在实践中,许多学员还会缺勤,即使资源丰富,网上教学安排也合理,学习者的缺位是实实在在的。那些同一单位或从事同类型工作的学习者,在学校统一安排的教学时间内,也会因为各种理由无法参加面授导学或者网上教学互动,即使对原来有效的学习小组,在这个时候也无法发挥作用,不管线下、线上,不管导学、面授。办法产生于困惑,许多基层电大针对这些选择了小专业的学习者,摸索着创造出这样一种教学模式。“预约式”自助教学应运而生。

(二)界定

“预约式”自助教学是指在基层电大的指导下,对于不便于统一安排面授辅导的小专业课程,课程教师根据远程开放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自主设计网上教学与面授教学的内容与比例,同学生协商面授课事宜,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预约式”自助教学的基础是课程教师设置完备的教学计划、任务安排并将其分解在每一教学周中,并在网上学习平台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学生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完成学习任务;“预约式”自助教学的亮点是摆脱传统的面授形式,师生自主约定面授辅导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内容,以保障面授课程效果的最大化;“预约式”自助教学的保障是依托网上学习平台、课程论坛、电子邮件、移动聊天工具、电话、短信等技术手段,实现师生的随时交互,把握教学进度与学习效果。

(三)意义

为确保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已有的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基于小专业这样一个现实,本着对学习者负责的态度和对教育公益价值的捍卫。“预约式”自助教学有助于小专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护理专业随着各种中专层次、大专层次卫校的关停,撤并而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但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护理专业似乎又获得了新生。因此,“预约式”自助教学对一个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有一定的价值的。“预约式”自助教学是基于远程开放教育长期以来对质量关注的现实基础之上的,是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生于斯,长于斯,这种基于实践的质量探索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整个开放教育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方面也具有探索意义。

二、“预约式”自助教学的实践探索

东城电大制定了《东城分校个性化辅导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确定了个性化辅导实施对象、对实施教师的要求、工作量计算、质量监控、激励办法等。《方案》对做好“预约式”自助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实施做了充分的规划,明确了实施过程,是做好“预约式”自助教学的制度保障。

(一)准备阶段

1.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准备

教师是远程教育教学实施的关键,更是“预约式”自助教学中链接教与学的纽带,这就要严把教师质量关。东城电大要求教师具备“预约式”自助教学需要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远程教学组织与一体化设计能力。教师在一体化设计中,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制作“预约式”自助教学需要的个性化课程多媒体,建立“预约式”自助教学资源库,并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分类管理,能够让参加“预约式”自助教学的学生一进入资源库,就能快速便捷地找到需要的内容,并顺利地引导学生运用课程论坛、电子邮件、移动聊天工具、电话、短信等技术手段,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讨论,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预约式”自助教学成功的关键。

2.完善的教学方案准备

课程教师在深入领会课程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适应“预约式”自助教学的课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面授教学计划和自主学习计划两部分。面授教学计划主要介绍面授课的授课内容、学习形式、授课次数、作业布置,以及对疑难问题解析安排。如“中国古代史”课程就制定了“个性化导学进程表”、“导学进程记录表”、“名词解释示范举例”等,对“预约式”自助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3.学生制订自主学习计划

课程教师还会指导学生根据该课程“预约式”自助教学实施方案,结合学生自己实际制订一个自主学习计划。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是“预约式”自助教学的关键部分,是自助学习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交互的起点。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是课程教师在认真领会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学生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学习需求、工作特点、时间安排等个性化差异而设计的。同时,自主学习计划又是自主学习过程中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计划的制订过程中,要根据“预约式”课程的特点,制定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任务相结合,终极目标与阶段性成果相兼顾的自主学习具体实施方案。具体来说,在自主学习计划中,要体现阶段性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并体现阶段性学习成效的检查方式。对阶段性学习目标的检验与监控,可采用阶段性作业布置与交缴的形式进行,也可采取其他方式。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共有10门课程参与了“预约式”自助教学,收到学生自主学习计划70份。10门课程全部完成了“预约式”自助教学学习任务。

4.细致的支持服务

在“预约式”自助教学课程实施方案中,明确师生的日常联系方式,如电话、E-mail、网上聊天方式等,以建立并巩固师生联系、解答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比如,每门课程都建立了课程QQ群作为教和学的平台,教学过程涉及的教师全部加入该群,包括课程教师、导学教师、教学管理教师、支持服务教师。此外,学校对“预约式”自助教学课程的平台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之更加醒目。

5.质量监督部门的审核

参加“预约式”自助教学的课程,课程教师必须在开学前将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上交学校教学部。教学部审查的重点是课程实施方案的针对性,是否突出课程重点难点,是否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避免烦琐或流于形式。之后教学部签署意见,学校再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批准教学经费、资源建设经费等。教学部再根据学校审查的意见进行班级分配、机房调整、教室调配等准备工作。

(二)实施过程

1.开展面授导学课

课程责任教师根据一体化设计方案,公布精心设计的面授导学计划,精心组织好首次面授导学课。面授导学课将帮助学生了解该“预约式”课程的特点,包括导学计划、资源到位情况、平台使用方法、学习特点等,帮助学生尽快做好学习准备。以“中国古代史”面授导学课为例,课程教师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形式、课程特点、支持服务、教学资源,公布课程的面授导学计划,并要求学生根据导学计划和自己的情况完成自主学习计划的制订。

2.落实约课制度

“约课制度”是师生根据课程实施方案,预约面授导学的时间、地点和学习形式,也包括BBS实时答疑的预约,它是“预约式”自助教学的灵魂。以面授导学课预约为例,课程教师根据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学生在教学QQ群里共同约定下次面授导学课的诸项事宜,完成约课任务。约课制度的人性化体现在,时间上符合所有人的要求;地点上按照就近原则,可以是教室、教师办公室、实施方案要求的实践基地,也可以是师生均方便的某一场所,如果学生是同一单位员工,教师还可以选择送教下单位。约课落实后,课程教师需将后续面授课安排上报教学部备案待查,并将面授课记录以教学日志和影像资料的形式反馈教学部。约课制度既保证了出勤率,也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人性化,体现了现代教育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服务理念。

3.重视自主学习过程

东城电大“预约式”自助教学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其中包括自我监控和外部监控两个层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行自我监控,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审视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结果对学生学习做出奖惩,使其好的学习习惯、方式得以继续维持或促进,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外部监控中,电话答疑与网上交互是有效形式,并对学生学习活动提出量和质的要求。课程教师或导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计划和学生已有水平,对每位学生与教师的电话答疑和电子邮件、BBS、QQ交流做一个最低限量的次数规定,同时规定若干封电子邮件必须是课程学习的阶段性总结,要求有阶段性学习的心得、体味、疑难等内容。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置于教师的质量监控之下。自主学习过程的质量监控,在不同阶段、不同课程还可使用学习小组活动、实践活动等监控方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接受监控的积极性,使质量监控真正起到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作用,所有阶段和课程的监控都要和学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挂钩,将课程考核成绩中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量化到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各阶段,并制定各阶段相应的得分标准。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更好地发挥教师在“预约式”自助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而不是新瓶装旧酒。东城电大采取多项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工作,比如,教材创新、教学过程创新、作业设计创新方面。特别是北京电大自开课程,东城电大“预约式”自助教学的课程责任教师都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广泛收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料进行创新。比如,在有限的面授导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知识容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作业设计创新是为巩固教学成果,更好地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创新后的作业形式应具有更强的概括性、更广的拓展性,尽可能是教师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而精心设计出来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保障“预约式”自助教学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必要的约束机制,而课程终结性考核便是检测导学过程质量和自主学习过程质量的关键一环。严把考试关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但这是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为前提的,基层电大应该利用严格的考试制度来促进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进一步的思考

(一)进一步探索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预约式”自助教学中,采取课程终结性考核通过率与教师课酬相挂钩的方式,具体说来,该课程最终通过率如达到或超过中央电大(必修课)、省级电大(选修课)的平均通过率,教师可以拿到该课程除去教学必须成本后的所有费用,学校不留任何收益;通过率达到100%,教师还可受到一定奖励,但反之将会受到相应的扣减,严重时课酬将寥寥无几。所以,对课程终结性考核通过率的监控措施极大地刺激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保障了“预约式”自助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更有利于其他监控措施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探索学习者积极参与的方式

“预约式”自助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导学模式,通过个性化的小组形式,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习者养成自主学习学习习惯,并最终内化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习者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还不够。课程后期,个别学习者有无奈和应付心态,自主学习习惯并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行为并不主动,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预约式”自助教学的探索和推广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学习者参与度、积极性和自觉性,应成为“预约式”自助教学探索的重点。

(三)进一步加强规律性、可行性的探索

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 混合式教学资源库 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4-03

教育部 2011 年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决定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开始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及终身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混合式的教学改革。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渗透进课堂教学,通过教育途径的延伸,线上线下学习的结合,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从建设目标与思路、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应用成效、特色与创新等方面对“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探索,以突出教学特色创新,大幅提升线上线下教学成效。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职业教育理念与远程教育理念混合,将网络资源的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混合,将传统教学资源与数字化资源混合,将真实环境的学习方式与虚拟(网络)环境的学习方式混合,构建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相融合的混合式教W。

(二)开发多样性混合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优化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在改进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设计一套切合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课件、助学视频及动画、试题库、学习评价体系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三)突出自主学习,强化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活动为导向,将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学习优势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上下工夫,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力求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项目以“教学团队集中学习讨论与培训(领会相关资源库建设理论)到企业、同类院校调研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进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元素设计与开发(包括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教学模式重构,混合式教学资源整合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项目研究总结,评价并进一步改进优化教学资源”的思路开展研究。

二、建设内容

通过对课程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深入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整合立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互动性强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程线上线下“双互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最终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面授教学设计。课程将“翻转课堂”理念运用到教学中。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别划分为 6 组,每组6-7 人,每组设组长 1 名。教学环节按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穿插角色扮演。计算机网站建设实训室被拟为“广西南宁欣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担的工作任务是某商务网站投票系统、注册系统、留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学生分别扮演网页(美工)设计师、Web 软件开发设计师的角色,教师分别扮演客户、项目经理的角色。

在课堂教学面授过程中,围绕网络学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通过小组课前汇报、撰写计划、案例分析、协作学习、编码调试、作品评价等教学活动环节,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同时,课堂教学中的资源都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中获取。

(二)网络远程教学开发。课程提前一周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工作任务。网站资源库的网络教学对课堂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导学助学支持。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媒体和学习开发工具、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和在线交流等。

在网络教学中,适时导学材料、作业、辅导资料、知识拓展资料等学习资源;定期组织在线测试和集中辅导;策划组织在线答疑、主题讨论、典型例题与案例解析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在线导学、定期实时辅导和集中面授辅导等方式的结合,保证导学助学服务不间断地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实施方案

课程一般按照 5 个课时进行单元设计编写。以模块 1 中第四个工作任务投票功能实现为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线上学习 2 个课时,线下学习 3 个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领取工作任务单,浏览和下载资源对投票功能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与组员之间讨论交流,进行学习资料收集与整理,制作项目需求分析,并根据项目需求分析,进行投票功能设计,确定制作方案。

(二)课中讲授。课中讲授可从以下步骤展开:(1)针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提示学生疑点、难点的解决思路;(2)学生小组分工协作,完成程序开发、编码单元调试和集成调试;(3)教师对各小组执行进度和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提出整改意见;(4)学生课内讨论交流,根据教师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5)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布置下一个工作任务。

(三)课后巩固。学生将作品修改完善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教师,教师在平台上批改作业并给予反馈。师生在学习平台上针对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内容。

课程教学资源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开发,主要见表 1。

四、应用成效

教学资源实践环节经历了两个课改班级的课程教学(即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按照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新编制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校本教材等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学生成为主体,对学习内容兴趣增大,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慢慢参与到项目中,体验工作角色的魅力。其次,学生能够自主思考、探索,进一步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了学习的途径和渠道。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明显增强,课堂授课学习氛围有较大的改观。

同时,第一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课时限制,一开始选取的教学内容难度偏大,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线上工作任务,增大了线下教师课堂教学指导难度。二是学生网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自主开发设计网页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难以自主开发网站,优秀学生作品较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第二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中,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案和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一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筛选和提炼,寻找适合课堂教学的企业实际项目,修订出切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进一步进行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分配和资源建设。二是搭建“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资源库网站,丰富课程资源库,为学生课后学习和探索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研究,课改班级学生较非课改班级在课程综合成绩、网站开发综合能力上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如图 1 所示。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完成实践教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88 名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如图 2 所示。

五、特色与创新

(一)与竞赛项目对接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积极探索新思路,开发微课视频、制作助学游戏、搭建课程网站,将所有教学资源集成在一个平台。既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V、教学计划、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等教学资料,又涵盖了教学课件、课程素材、学习手册、优秀作品等教学资料,资源强调多而精,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课程多媒体资源库,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将课程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结合相关竞赛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提出高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网站规划、网站功能设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使用动态网站技术独立完成建站工作,对现有的成熟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团队合作完成小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产品的测试与维护。真正做到以教学资源促进竞赛项目,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二)创设“工作室制”的资源学习环境。引入企业“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设计,将企业真实环境带入课堂,教学环节按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穿插角色扮演。模拟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设计,重在全面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与规范等综合素质。

将企业项目开发流程贯穿课程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网站策划网站整体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测试网站上传网站更新维护”整个标准的企业网站开发过程进行设计,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

(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度挖掘企业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利用企业资源更好地改善课程教学质量。依托企业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岗位分析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使得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课程教学整体水平。

内容重构以就业岗位定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课程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以 3 个子项目12 个典型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网站项目制作,亲自体验“网站策划―网站整体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测试―网站更新维护”整个标准的企业网站开发过程。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对接就业方向,接轨就业岗位,切实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资源的注入使课程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该混合式教学资源已经实际运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班级的课堂教学。对完成实践教学的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通过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迟到旷课率减少,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所提高,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也提升自学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建钢.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强光峰.科学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四个关键[J].基础教育参考,2015(7)

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范文3

关键词:PLC 中职教育 机电控制

目前,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正在不断推进。技工院校的机电专业学生只有熟练掌握PLC自动化控制技术,才能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如何尽快地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PLC教学的一些

见解。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让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以选用一个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工程实例项目为平台,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认识,了解与动手完成、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笔者所在学院在进行PLC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时贯彻了如下理论。

一、围绕专业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学院的PLC课程主要面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自动化生产线专业。经过调研及专家访谈会,学院对学生的相关要求主要体现在:应掌握自动生产线上的电磁阀、传感器、汽缸、机械手等自动化电箱之间的安装与调试技能,连接PLC的I/O接线,使用基本指令及功能指令编写典型自动设备工作程序,设计I/O口通讯程序对多台PLC控制设备进行联合控制,按照客户要求控制变频器、步进电动机和伺服电动机,具备较强的核心能力(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团队协作、交流表达、自我提高、解决问题等)。以此为依据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应用性原则,整合序化教学项目。

二、校企合作,设计教学项目及改革评价方法

笔者通过到企业走访一线工程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从事某个岗位的技术人员职业成长路线,知识与能力要求,明确现阶段毕业学生与岗位要求的差距,收集企业典型PLC控制实例,学院指定教学计划与校本教材,进行从“车间即工程,作业即企业项目”的项目引导模拟教学,结合苏州博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与珠海汉迪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实际案例和设备,通过项目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专业理论课时容易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而PLC的学习需要有一定基础的电力拖动专业知识,所以自动化控制编程是一个综合学科,对设计人员要求较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理论再去实习往往效率不高。因此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加入动手调试操作的内容,如在电动机点动控制项目之后可以先加上自锁条件,实现联动,再引入互锁,实现正反转。在掌握了此知识点后再继续加深难度,设计自动伸缩门的控制程序。在每个阶段的项目任务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注意调节教学进度,如此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充分体会到成功感。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在课堂时间能解决的、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实习项目,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解答,使学生理解实习项目的专业知识点,体验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这样学习效果将有很大的提高。

项目教学,要通过咨询(教师布置工程项目任务,学生收集资料)决策(师生共同分析案例,讨论解决方案)计划(设计工作共层,确定工作步骤,拟定检查与评价标准)实施(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检查(学生演示并介绍完成过程,教师检查并提出建议)等过程完成组织教学。项目教学的评价办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注重过程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教改后的课业评价方案改变了以知识积累和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实施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校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包括课堂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思考题等。过程性考核依据学生在教学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方案计划、实施过程、实施结果、团队合作、工作态度等情况评定等级。在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按照评分标准自检、互检,教师评价,这样学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可提高的方面。期末综合考核再依据学生完成考核项目的设计与操作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这样评价较为客观,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资源准备及教学组织

教学硬件的资源:西门子PLC电动机实训设备,智能供水控制实习设备,智能照明控制实习设备,自动化生产线调试实习设备,三菱PLC单机实习设备(配置30台电脑及GX软件,PLC手编器等),可满足仿真教学和多媒体电化教学的PLC专业教室4个,电力变频控制设备10套。软件资源包括校本的多媒体课件、校本教材、电子教案与视频资料等。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学校还组织了多场自动化设备研修班及企业参观交流活动,利用教师下厂锻炼等多种手段培养双师型队伍,提高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

教学组织以推料汽缸的PLC控制为例进行简单说明,见下表。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分配

资料 项目任务 分析并连接推料汽缸的气动回路及PLC的I/O回路

调整传感器的合理位置及设定

编程控制供料站按照要求动作

供料站的机电故障排除练习 讲解、

指导分组 听讲、

记录、

接收任务 30分

问题探究 企业实例引入

推料汽缸的气动回路如何连接

PLC的I/O如何接线

传感器的位置如何调整及设定

如何编程控制供料站按照客户要求动作

供料站常见机电故障如何排除 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听讲、

讨论 20分

决策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教师巡回指导 查找资料、

小组讨论 15分

计划 项目实施分工、检查标准、初步时间分配 教师记录学生情况 查找资料、

小组讨论 25分

研讨优化 研讨并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及编程思路 检查评价学生决策与计划准备情况 汇报、讨论、优化方案 20分

实施1 编程控制供料站按要求动作,仿真练习并调试 指导 操作 70分

实施2 连接推料供料站的气动回路及PLC的I/O回路,调整传感器的合理位置及设定,从电脑拷贝调试过的PLC程序控制供料站工作,供料站的机电故障排除练习 指导 操作 70分

检查 根据标准交叉检查实施结果 指导、观察 自评与小组互评 10分

评估 归纳总结 组织汇报、点评、布置作业 小组汇报 10分

课程设计改革与教师充分的备课使学生在PLC项目教学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响初.图解三菱PLC、变频器与触摸屏综合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范文4

——某县教师继续教育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 ;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 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国家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 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进一步建好教师工作坊,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平台和展示的空间。

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范文5

一、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追问

关于中小学生“减负”,人们已从多视角或多维度展开分析探究。在此,我们暂不论“减负”的目的、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是要审慎地追问如下问题:

其一,“减负”是“减少”还是“减掉”?抑或兼而有之?这决非是在做文字游戏,而是直接反映出人们如何认识“减负”以及如何开展“减负”等关键问题。如“作业量过多过重”,有些地方采取“减少”的方式,包括课堂作业、课余和家庭作业等都适量“减少”,而有些地方则采用“减掉”的方式,如强制性地规定不允许布置课外或家庭作业或规定所有作业都要求在课堂内完成等。虽然这两种方式都具有“减负”的效果,但体现出的政策价值及所造成的教育影响等方面还是存在诸多差异的。如对那些没必要重复的或完全是无效重复的课余或家庭作业,就应“减掉”,但决不能理解为禁止或不允许布置课余或家庭作业!实际上,课余或家庭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组织方式。而“作业量过多过重”,其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布置课余或家庭作业,而在于如何布置和如何让学生在这些作业方式中学会“如何学习”。所以,“减少”还是“减掉”,需应审慎地分析决策。

其二,“减负”减多少是适宜的或不需要再减了?其实这是自“减负”以来一直困惑和纠结的问题。“多”了就减!可以说是人们对待“减负”所持的较普遍的观点和态度,但问题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究竟“多”在哪儿?“多”了多少?如何衡量或判断?等等。这些直接关涉“减负”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问题,却一直被“悬置”或“有意模糊”,所以,“减负”减了这么多年,至今仍难以确定究竟“减”多少是适宜的。而值得惊异的是,在缺乏“减”多少是适宜的衡量标准或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减负却开展得“轰轰烈烈”。这种情形,我们不得不追问,“减负”是否需要可以衡量或判断的指标体系?如果不需要,又是如何判断减多少是适宜的?主观的定性判断还是经验性地认定?上述问题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确实难以顺利推进“减负”,当然也难以获得实际成效!

其三,所有中小学生都“超负”还是部分或个别的中小学生“超负”?这是我们分析和认识“减负”不得不追问的问题。从政策意义上讲,“减负”是面向所有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而提出的,具有概括性、普适性和原则性等特征,难以具体地区分指向哪类或哪些学生;但从实践意义上讲,“减负”政策必须转化为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因而,必须在观念上清晰如下问题:①如果所有中小学生都“超负”了,那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②假如所有中小学生都“超负”了,是否存在群体间的差异?如“学业不良学生或待优生”与“学业优良或优秀学生”之间是否存在群体差异?③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或个体差异?等等。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上述诸问题,就容易把“减负”简单“划一”,“减负”就缺失了差异性和公平性等原则要求。虽然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尚不能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但在决策“减负”的相关政策时,决不应忽视学生群体、性别以及个体间的差异,否则,“减负”极易被概念化、口号化,缺乏必需的现实性、针对性以及差异性。

二、关于中小学生“减负”遇到的困难及其归因的再认识

从收集到的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来看,人们对“减负”中遇到的困难及其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作出了多维度的解释。但这些困难与“减负”之间究竟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是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人们如何认识所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对产生这些困难进行归因的?这些归因是否合理?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主要对如下方面展开反思性的分析和再认识:

其一,过分追求升学率。人们所以把“过分追求升学率”视为“减负”遇到的困难,其原因在于:①虽然许多研究者及教育者都强烈地批评“过分追求升学率”,但“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却是社会及家长衡量或判断学校办学“质量”优劣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这种观点及标准内在地确立了“减负”必须遵从的准则:“减负”不能降低升学率。如果学校因“减负”而降低升学率,不仅会受到家长的批评和指责,也会受到社会的质疑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问责”。②虽然“择校”问题表面上是家长和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但实质上体现的是消费主义教育观以及对“升学率”的功利主义追求左右着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选择。如果学校升学率低,学校就会在“择校”中处于劣势,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和社会声誉等。所以,哪个学校都不敢随意地拿“升学率”开玩笑。

由此可见,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改革考试制度,还是难以解决“过分追求升学率”问题,“减负”不仅难以顺利实施,也难以获得实际成效。这种认识在逻辑上具有其合理性,但我们是否还应对如下问题审慎地分析和思考:①如果人们不再把基础教育的价值依附于高一级的教育,或家长、社会及学校不再盲目地追求升学率,而是把基础教育的价值回归于育人、回归于素质教育,那么,“减负”是否就能顺利实施并能够取得实际成效?②如果取消了考试制度,特别是中考和高考,而且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得以均衡配置,那么,“减负”是否就可以顺利推进并取得实际成效?生源竞争以及“择校”问题是否就可以随之而解了?如此看来,对于“减负”与追求升学率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是需要理性地、多维度地思考和分析。

其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高期望以及“升上好学校才能考上好大学”的功利性诉求,普遍强化了家长对“分数是硬道理”以及“熟能生巧”等观念的实利性认知。所以,对孩子抱有高期望值的家长,“口头”上虽然也在抱怨孩子课业负担过重“痛”在心上,但对孩子能否获得高分数却都有着较强的焦虑性期盼和担忧。正是这种心理上和认知上的矛盾纠结以及功利性诉求的高期望,致使很多家长加大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投入”,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特长斑、兴趣班或奥数班等,以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功夫没下到”上等。家长们所表达出的这种“亲情式”的高期望以及因对“分数”高焦虑性担忧而在经济上的“投入”等,都极大地加重中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这种归因,确实能在很强程度上揭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减负”的顺利推行,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如下问题:①如果家长都认为孩子接受的教育是最优质的教育,那么,“减负”是否就能够顺利推行并取得实际成效?②如果家长不认为孩子接受是最优质的教育,那么,用何种办法或策略能够降低或减弱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或让家长理解并支持“减负”?③如果家长不再为孩子的未来职业和生活担忧,而是考虑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减负”是否就可以顺利推行并获得实际成效?等等。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多视角地分析“减负”与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之间的关系问题,切忌简单“归因”。

其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沿袭传统,缺乏改革和创新。许多研究者认为,“减负”所以困难重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虽然在基础教育领域倡导课堂教学方法及组织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实际上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强调“多讲、多记、多练、多重复”,仍然相信“题海战术”以及时间上多投入的功效。这种“过度赘述”、“过度练习”、“过度记忆”的教学,其结果是学生投入时间过多但学习效率偏低,而且还极易造成中小学生厌学,缺乏学习的内在兴趣和动机等诸多方面的弊端。

现实地讲,如果教师还是沿袭过去那种“多讲多练”或“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或者还是仅仅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累积式记忆等,那么,“减负”实际上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所以,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及组织方式是提升“减负”的有效方法或策略。但我们是否还应思考和分析如下的问题:①过于强调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或组织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否一定能够有效推进“减负”并取得实际成效?是否会出现“即时效应”或为“创新”而刻意“标新立异”却忽视课堂教学的长期有效性问题?②是否会出现以“技术”改革和创新来解决“减负”问题的“技术决定论”?③在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情境下,是否会出现“减负”越减越多的“奇怪”现象?上述诸问题,确实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关于有效推进中小学生“减负”的策略建议

基于上述对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追问以及人们对“减负”所遇困难及其原因解释的再认识,我们主要从如下方面讨论有效推进中小学生“减负”的策略建议:

其一,转变行政化“减负”,重构“减负”中的权责关系

行政化“减负”,简要地讲是指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方式和手段强势推行中小学生“减负”。这种行政化“减负”,一方面体现出教育主管部门在“减负”中的“权力中心”地位,即教育主管部门“统辖管制”中小学生“减负”的所有事务;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减负”中的权责关系: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下达“减负”目标和任务,学校忠实执行并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绩效”验收。所以,在中小学生“减负”中,学校虽是“减负”的“主场”,但实际上仅享有实施“减负”的做事权以及承担能否达成“减负”目标的责任权。这种权责分离,其实是中小学生“减负”的内在阻力和障碍,直接制约“减负”的有效推进。

转变这种行政化“减负”,一方面就是让教育主管部门“放权赋能”,把“减负”的权责归还学校;另一方面,就是要重构“减负”中的权责关系,让学校充分发挥“减负”的“主场”地位和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则以政策供应、组织保障、方向指导等方式和途径,发挥其在中小学生“减负”中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其二,创建多主体参与的审议制度,共议可行的“减负”方案

所谓审议,简要地讲是指审查讨论①。我们提议创建多主体参与的审议制度,一方面就是要转变过去那种单一的集权化决策模式,把决策中小学生“减负”实施方案的权力移交到学校,创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减负”中不可或缺的责任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审议制度,即通过多主体参与来研究、审查和共议“减负”的实施方案,体现出方案制定的民主性、广泛参与性和权力共享性;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吸纳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减负”中多主体参与,不仅有利于吸取关于“减什么?怎么减?以及减多少是适宜的?”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而且也有利于人们对“减负”实施方案的较为广泛地认可和接受,减少人们在心理上的矛盾纠结。从管理学的层面上讲,广泛地多主体参与“减负”方案的审议,本身就也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宣传。所以,创建“减负”中多主体参与的审议制度,才可能出现“共议”可行的“减负”方案的可能,也才能顺利推进“减负”并取得实际成效!

其三,建立调查研究制度,制定“减负”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从前文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追问和对减负所遇困难及其归因的再认识中可以看出,在中小学生“减负”推行过程中,一直缺少两个前提性和基础性的条件:一是缺乏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调查研究。如关于中小学生“超负”现象和“减负”的省域、市域、县域等区域性和不同学校的调查研究;不同学科“超负”现象以及“减负”的调查研究;不同性别、群体学生间“超负”和“减负”问题的差异性调查研究;对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者、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不同主体关于“超负”和“减负”问题认识及态度的调查等。二是缺乏“减负”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如是所有中小学生都超负了?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究竟超了多少?“减”多少是适宜的?等等。由于缺乏这两个前提醒和基础性条件,致使在中小学“减负”中产生诸多困难以及矛盾和纠结的现实问题。对于上述诸问题,我们并不反对定性描述或判断,但缺乏“量”的依据或量化的指标体系,就会直接导致“减负”中目标模糊、原则混乱以及过于主观经验等诸多弊端。可以肯定地讲,立足于学校展开关于“减负”的调查研究,是科学地设计中小学生“减负”实施方案和制定“减负”可量化的指标体系等关键问题的现实基础,也是顺利推进“减负”的基本前提和产生社会广泛影响力的基本条件。

其四,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升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领导力

从目前中小学生“减负”的现实来看,课程多、书本多、内容多、课时多、作业多等现象,可以说是“减负”遇到的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所以,提升中小学生“减负”的整体效能和效果,我们建议首先要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是前提条件,也是有效的策略和途径。

我们提议提升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领导力,就是要让教师意识到自身在“减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减负”中不可或缺的主体身份,主动研究分析本学科“减负”的内容并积极寻求衡量的指标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减负”。简言之,就是想办法让中小学教师把“减负”扛在自己的肩上,通过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师领导力,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减负”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庆环.聚焦教育问题:中小学生“减负”为何越减越重.光明日报,2011-8-12.

[2] 靳晓燕.择校热,如何破解?——一个屡屡说起的话题.光明日报,2011-11-9.

[3] 刘磊,杨几.家校之间:发展中的“边界困境”.中国教育报,2011-12-4.

[4] 田华.中小学生“减负”策略研究报告.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

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外培养计划;信息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课内实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培养计划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块。课外培养计划是学生在完整环境支持下,参加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课外活动的计划,学院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批复学分,学生累计达到合格学分后会被认定“通过”课外培养计划。它是学校系统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课外实践活动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研实践活动、课外实验活动、竞赛活动、拓展培训和创新创业活动[2-6]。长期以来,吉林大学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统一称为“课外培养计划”。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外培养计划的内容体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基于学科综合、创新、开放的教学环境,学校建立了学术型、工程应用型、管理型、国际型和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3个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7-8]。课外培养计划作为倡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的开放环节,设计了覆盖广泛的体系构架,认定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的递进式、多层次实践项目[9-10]。课外培养计划管理是达成该环节设置目的的核心要素。2016年修订的《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规范了课外培养计划的目的、内容、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同年制定了《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对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审核和学分批复作出了新规定,同时各学院制定《学院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对学校的实施细则进行解释和细化。课外实践活动类别多、过程各异、成果特征不同,所以成果管理成为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按业务内容,将课外培养计划和成果分为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实践活动、职业拓展、校园文化活动、交流访学、专业拓展和其他专业活动等7大类,涵盖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活动的38个子类,如图1所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包括社会实践报告、先进个人评奖、志愿者活动以及结合“思政课”开展的马列著作宣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等专业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活动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开放性创新实验、选做实验、实践成果展示、教学资料建设和参与教研、科研课题等。职业拓展成果主要为等级考试结果,分为非专业外语水平考试、专业外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考试和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等。校园文化活动分为文体活动、学术活动、读书报告和文字文艺作品等。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还包括交流访学及专业拓展等课外训练结果。近年来,各学院严格执行学校课外培养计划的教学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影响了课外培养计划的实施,主要是:(1)手工操作工作量超大。在校本科生有4万多人,从提交成果到审核成果,再到认定学分的每一环节都产生很大的工作量,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和错误。(2)区分活动类别困难。在对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认定学分时,除了证明、证书等佐证材料外,很难准确判断某成果的类别、参加人数、参与人角色和贡献度排名,从而难以定量掌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数量、贡献度和活动偏好。(3)难以实现对学生实践成果的管理和成绩单管理。学生线下申请课外培养计划学分,可能存在部分重复审核情况,同时实践成果类别多、成果繁杂,也很难生成统一的课外培养计划成绩单。(4)数据报送不准确。每年教育部组织填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数据中,有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课外活动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情况等数据;学校每年的实践创新成果要给予奖励。这些数据都需要学院汇总报送。线下操作容易导致重复记录,既耗时,又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课外培养计划的信息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列入其中[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1]。根据规划纲要,学校于2013年启动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作为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5年开始实施,于2016年3月上线试运行,同年9月在全校范围使用。课外培养计划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更加系统和规范,也使师生的使用更加高效和便利,有力支持了学生自主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2.1用户角色分工。我校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是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技术架构开发[12]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13]。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分为学校、学院和学生3级角色,各角色的功能如图2所示。学校、学院和学生都可以录入学生课外活动、查询课外活动、查询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学分。不同用户角色可录入各类别的课外活动,查询相应范围的活动和学分。学校每年一次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内容,然后根据实施内容制定评分细则,包括有效计分名次、分值赋值办法、面向的学院、成果得分上限、某类成果得分上限等信息。学院负责审核学生线上提交的活动佐证材料、成果,批复该项成果学分,管理成果类别。学院在学校评分标准限定范围内制订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评分标准。学生可以提交佐证、管理成果、核对并认领学分。2.2系统操作流程。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实施过程,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分为执行计划与评分标准制定、课外活动录入与审核、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认领与批复学分3个环节,流程如图3所示。2.3系统应用情况。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上线后,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支持与配合。以2018届本科生为例,参与课外培养计划的学生累计9764人,录入课外活动115757项,其中审核通过100992项,通过率为87.24%。全校学生取得课外培养平均成绩12.52学分(8学分即为合格),99.76%的学生取得了要求的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