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收获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收获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收获和总结

大学语文收获和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维度;育人;审美教育

受现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和文化潮流方向的环境影响下,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存在着心浮气躁、重理轻文和急于求成的现象,从而忽略了对知识文化的积累,而高等院校的人文教学中的模式及理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已无法符合现今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文教育的意义将无法得到全面的体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及意义,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发扬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教育的主要性质是推动社会生活的有机整合体,也是促使个人人格、价值观等全面的完善。文化和专业技能是教育的两个层面,它们是共存的的整体,不是相抵触不容的。我们应充分的了解到当前高校的人文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而人文维度的重建需是以大学语文教育与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全面发展相结合的高准则。

一、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缺失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的语文教育大部分作用只限于学生对文章作品的了解、欣赏及表达出来,使其大学语文教育成为了语言交流工具,而大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本质根据没有体现出来及对资源的浪费,将会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缺失,其造成现今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境界,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重视度不高、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学时不足等,具体如下:第一,过于专业化的专业设置及就业压力的加大。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科理科是从高中的时候开始区分,其受教育过程中教育越高,其在专业化的划分上就会越细腻。从而导致学生入校之后就被束缚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从而自己局限一个专业领域。一些高等院校以理工为主的更加的重视和着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虽这些高等院校是为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然也会导致一些高等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程或者不开,其重视度不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就业压力的加大也迫使学生只注重一定的专业或学科,从而忽略对人文知识的积累。而高等院校为增强就业率把专业文化知识及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可以迫使大学生在面对语文教育过程中有所倾向及误会,大学生面对语文教育也将会失去几分兴趣及积极性。而人所学的知识及才能并不能很好的保障人们的生活幸福、自由及发展空间,就业压力的加大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脆弱,人们更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种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造成了人文文化知识与精神的南辕北辙。人文精神也是当今大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也是人为维度的最有实质性的一种表现,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而陶冶情操、抗压力的增强及有一个真正的人生价值观。第二,传统文化的丢失崇外思想和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判断的接受及盲目的学习国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从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丧失,过度的重视经济效益从而让我们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把英语课程作为必修之课,而语文作为了选修,有些崇洋的感觉。对于传统文化的不断丧失,各种非主流事物不断扰乱及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将会导致大学生对信仰的不知所措、价值观的曲解、社会责任意识的降低、坚持本心及不懈努力的精神淡化及人文素质不高等方面,从而造成大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显得更加的急功就利。重智能、智力轻视道德方面的培养的观念已经产生,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变得势力化、工具化及俗气化,最终教育的意义也将背道而驰。第三,教师人文知识及精神方面的淡化和缺失。市场经济的开放、自由、公平等观念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有所下降,其心起伏不定的状态下,无法做到以身作则其教师的威严、威信及吸引力等崇高的人格魅力将会淡化也将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的都是过度的注重于自己的第二职业,其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产用听之任之、草草了事的态度,将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影响。其教师在教学大学语文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育方法。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众多学生安排到一个教室,教师也不能顾及到时每一个学生,造成教育质量的低下。固定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文素质的缺失也将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缺失。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语文教育中的“语文”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其这三个又代表着不同的层次,每一个所侧重的内容知识点不同,之间相互联系与递增的关系,其重点和主要要素就是文化。其小学阶段我们主要一些文字,为了进行交流、表达及写作等;其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为了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文学知识,让我们给我们的心理上塑造一个轮廓,心理特征更加的明确,各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升及智力得以提升;其我们所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书面(“读”“写”)的表达和口头(“听”“说”)的表达;而大学的语文教育主要让我们了解语言文化(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思考的学科,主要是交际、思维、认知工具,文化的载体、知识情报资源的载体),能够让大学生步入社会对能够在精神层面及对社会的认知情感上能够积极向上的面对,即语言情感。语文教育具有人文和工具性两者兼具的功能。人文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文化素质(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和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就是以精神文明为向导的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工具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即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其好的口才能够弥补一些弱点或缺陷。其语言情感所对应的是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语文教育而言人文性最为重要。其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定位存在着偏差,其在中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完成,根据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性与所需,大学语文教育应以人文性为重,从而使大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其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遵循一切以人为本的想法,根据已有的教学条件、资源及渊博的文化知识,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渗入,来找出其中所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从而陶冶情操,引导大学生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及道德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的健全。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需将大学语文教育为一个核心的任务。其应当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及重视,实现统一的态度,并付出行动。大学语文教育应对于大学语文的科目的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定位,大学语文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联系更要深切的了解到及捋顺。而人文维度的缺失是大学语文教育进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大学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及提升能力等,其主要的作用是育人。而大学语文也应从大学的领域来制定语文教育,而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在于对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考虑:第一,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各大院校的教育者应该从根本上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其最为根本及其重要的是在于其人文教育。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在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根据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知识和价值观)与职业技术的培训之间进行争议。而今社会是多样化、复杂性及广泛的思想活动的有机体,其作为大学应提供重要的人文教育。而增强和改善人文教育可以在大学的课程中增加伦理、历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从而使大学生有自已的观点想法及人格的健全。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应日新月异,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老师在讲解古今中外的名作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串讲,由此联想到时什么内容,都可以讲出来,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的深思自己应该遇问题该如何面对,增强情感的投入。通过历史、名著、伦理等古今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自己的交流,通过别人内心的世界与自己内心的世界进行反思转换,提高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是对语言情感的审美教育的提升。第三,重建大学语文的人维维度最为重要的是审美教育。社会是一个有机整合体,对美的审势,也有利于提升大学创造能力、修身养性、人格的塑造、审美及情感等方面。审美教育可以使人精神层次得以满足,从而更好的挖掘出藏在人们身体里的潜能。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大学语文教育应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课程。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让大学生体现出文字内在的魅力,体会生命的内存真谛,激发其独立、自由、创新的意识,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文化品质,最终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其重建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维度其对老师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其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素质、广泛的兴趣及职业操守,让其具有崇高的使命感。从而使教师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收获成就满足感。而人文教育不止体现在人文知识的讲授上,其老师本人及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人文教育得以体现的方法之一。大学生是我国以后的未来,民族的栋梁之才。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有利于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统一;是我国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其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学习马列哲学、加强文化知识底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师资队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哲学素质、正确的科学态度及精神、技能的提升及审美教育能力的提升和荣辱观念的加强,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及具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四、总结

处于全球知识信息化时代,如何处理好全球多元化的知识文化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为民族文化的更替继承者大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及中华文明的探讨及传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乎着我国经济文化和平发展、民族振兴的重大事业。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作为最主要基本的方面,其工具性作为辅助,从而有利于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

作者:宋卫泽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屠锦红,徐梅.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2]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3]纪小丽.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语文建设,2013,(32).

大学语文收获和总结范文2

一、高职语文课程的现状及困惑

1.课程边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比普通高校学生更为激烈的市场优胜劣汰,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把就业率视为学校生存之本,所以,在高职院校里,强调“订单式”培养方式,即:社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完全以社会(企业)的需要为导向,而高职院校的学制更短(二年或三年),根本不可能在公共基础课上安排较多的课时。故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语文课程的设置、课时上一减再减,很多专业根本不开语文课或仅作选修课。

2.学生不愿学。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其学习目的非常明显,即希望学到一门实用技术,毕业后在社会中能找到一份工作。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性是较强的,“有用”与否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所在,语文课对他们将来找工作有作用吗?直接的作用不明显。高职院校,学生对语文课普遍兴趣不高,“上课一排全睡,逃课成群结队,考试什么不会”的现象较为普遍。

3.课程设置与考评体系僵化。一方面,语文课在高职院校呈“边缘化”状态,但同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设置却沿用老一套的办法,《大学语文》、《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设置单一,即使变,也是体例上作些增删,内容上作些增减。其考评体系也是僵化不变的,课堂考试,标准答案,评分以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加等,这样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学习时兴趣全无,这样的考评体系让学生学习照本宣科。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对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现状,我时常感到困惑和不安。“订单式”教学已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共识,市场选择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到底是什么产品呢?能仅仅以某件物质产品的属性优劣来类比吗?一个民族或国家最根本的立足是什么?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试想,我们的普通高校语文整体水平下滑,如果高职院校语文水平全无,若干年后,我们的文化怎样传承,何谈发展。即使说到在高职院校强调“有用”,难道语文对学生就业、择业、创业没用吗?如果说没用,为什么在一些重点高校开办的“国学班”,一些企业老总们趋之若骛呢?究其根本,问题在于,语文课的“有用”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明显感觉到,语文课的“有用”,教师在讲授时也没有明显体现出来,语文课的“有用”,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突现出来。

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怨天尤人不改变现状,放任不理会贻误学生。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在困境中去思考,目前,为改变高职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作些探索责无旁贷,即使贻笑大方,也可以将教训借鉴给别人。

1.更新语文课程的内涵,大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传统的语文课程强调的是“读写听说”,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语文课程的内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读写听说仅是指语文的基本能力,还应包括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等等。所以,高职语文课程设置应根据时代变化和市场机制大胆改革,废止原来的独立的单一的语文课程体系,不再强调语文课程的体系和知识结构,应予以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开设应用写作实务、说话、社交礼仪、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等课程,学校和教师主动将开设课程的作用意义予以公告,让学生挑选自认为“有用“的课程学习。

2.高职语文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大胆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功利性意识强是应试教育的后果,也是我国二十世纪教育的一大特点。就目前现状看,应试教育势将延续。同时,由于就业竞争加剧,学生关心找什么样的工作本无可厚非。所以,怎样把学生的功利性意识引导到学习上来,让学生觉得大学语文学习对他们有用,也很必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大学语文课堂形式、内容和方法,寓教于乐,把学生的兴趣切入点转到语文学习上来。

如:应用写作课,学生学习时普遍觉得枯燥,也感觉不到它的实用性。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就要打破传统模式,不受课时限制、没有课堂界限,对教学内容按照其适应环境和写作习惯进行重新细分。按照作者的身份,教师可将应用文重新组合为三大类:校园应用文、职场应用文和日常应用文。校园应用文包括计划、申请书、自荐信、启事、演讲稿、个人履历书、总结、制度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立足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能感受到应用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校园活动、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热情。这一类应用文,由于接近学生现实生活,是学生们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能有收获的实用技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由此得到充分调动。第二类职场应用文,也就是公务应用文。由于大学生一直在校学习,缺少上岗经验及实际感受,针对这点,在职场应用文教学中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的模拟训练。在精心组织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协调配合,制发文件、办理公务、签订合同、商务策划等,与实际密切结合。为大学生踏上社会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服务,以增强学生将来满足社会实践需要的能力。第三类是日常应用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书信格式都模糊不清。这就要求教师以最大的耐心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写作能力的欠缺与将来的沟通交际关系重大,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各有侧重。在教学方法上要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组合;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应该改变多年来与其他理论课相同的以记忆性知识为主,一张考卷成绩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引导学生写作兴趣的产生与写作习惯的形成,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持久的写作兴趣和习惯。这样就帮助了学生形成了应付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写作能力。

3.高职语文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主动组织开展第二课堂。高职院校语文课时少,这是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语文课时少,并不意味着语文能力容易形成,语文课程不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开展活动课,比如:“演讲比赛”、“社团活动指导”、“征文比赛”、“读书活动”、“网上论坛”、“人文讲座”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能构建校园文化的氛围,让校园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而提高人们对语文课的认识,突出语文课的重要性。

同时,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外延要拓展。语文课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毕业生招聘洽谈现场会;深入社会,作市场调查,然后再组织讲评,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读写听说的重要,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在社会中的“有用”之处。

参考文献:

[1]刘必千:《高职应用文教学的“四化”思考与实践》,《应用写作》,2007.8。

[2]於鸣凤:《应用写作的感悟教学》,《应用写作》,2007.1。

大学语文收获和总结范文3

但是,反观语文教师方面,难道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够努力,其实不然,我们语文老师编训练资料,不停备课、改作文、日夜辛劳,付出多于其它学科几倍的努力,也就是说我们在做着出力不讨好的工作。要想使得此种现象得以改变,我们语文老师不得不考虑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高三复课过程中,尽可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走出常规套路,寻找学生在能力与分数双方面的收获的途径。我个人对高三复课中如何践行新课程理念有些粗陋的不成熟的理解与想法,愿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考点复习要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注重规律总结,巩固核心能力

高三语文考点非常多,无论是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角度还是老师的工作强度角度考虑,我们都没必要面面俱到的复习,只需要抓住几个重点难点,总结规律,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就能提高整体复习的效率。

考点再多,归根到底集中于以下几个部分:基础知识(拼音、成语、病句、标点)、古诗文阅读、现代文必考阅读、选考阅读、语言表达题、作文。

学生复习中的难点无非关乎下面这些内容: 诗歌鉴赏的读懂与答法, 阅读时理清文章的层次 ,阅读文章常见手法的识别和答法,传统表达题型中的仿写、压缩,新表达题型中的情景应用,作文的审题和怎样把文章写深刻。确定了这些问题,就要积极想一些应对办法,攻下这些难关,高考语文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先进行一定的训练,让学生自己摸索,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再精选一些题目进行形成性训练。最后总结出所有这些题目共同的规律,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真正解培养出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能力。我们的复习也就能落到实处了。备课任务也不会那么大了。

二、改革高三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智慧、融合

我们应该好好回顾和研究一下高一高二时的课堂教学,从中反思、总结和发展,让高三课堂继续充满生机、快乐和活力,让学生能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兴致高昂地度过高三学习阶段。

长时间、大量的训练讲评会使学生感到疲倦甚至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解决这一点应该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每位学生一份考试大纲,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照检查,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老师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修正、延伸,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其实很多高三课堂只剩下做题目和讲题目,这种现象很可怕。学生就是这样给练呆板练僵化的。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口动――读书;有眼动――看书;有耳动――听课;有手动――表达或者演算;有脑动――思索与探求。只有这样综合调动多种感官,才有利于唤醒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忆,才有利于学习效果的快速达成和持久巩固。这样的课堂并不是简单的精讲多练,而是主动探究,全方位锻炼。

三、进一步开发利用教材

高三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制约,很多高三老师也认为“高三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高考当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在高三的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若是高考不考的内容,或是被考到的可能性很小的内容,即便是高中教材的必修课文,教师也会将其忽略,以免影响高考复习时间。

但老师们忽略了一点,教材实质上是命题之源,而高三教材是高中教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要认识到教材与高考的关系,不要守着宝藏却弃如敝履,反而去抓破头,想方设法寻找所谓的贴近高考的复习资料。其实,只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把教材复习精、透,使得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能事半功倍,大可不必舍近求远。

比如:学习古文时,每篇课文下的重点词语都会有加释,这就是考试命题的主要来源。还比如,文学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推荐给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当做素材来用,或者经典的句子段落可以在仿句中应用。

其实开发教材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高考复习”,我们高三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进一步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能力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归纳,运用得法,或许高考复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与学生进行分享与沟通

高三教学一定要有与学生分享的意识,与学生心心相通,水融。所谓分享,就是要将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应该把自己看成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与他们一起体验学习的快乐与迷惘,追求与成功。只有与学生分享,才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分享,才能更大程度地靠近学生、了解学生;只有分享,才能让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持久的稳定的能力;也只有分享,才能保持源源不断的探索热情和灵感火花。

大学语文收获和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实践 大学英语 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教师发展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教师发展的研究中,反思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反思性教师观的学者认为,成熟的教师应是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持一种健康的并及时把思想变为行动,可见行动与反思紧密相关。

1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本科其他院校基本一样,并没有按自己特定的目标去设置相关的课程,显然是不合理的。归纳起来,其不合理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课程更新速度太慢,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有些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的内容与中学英语衔接不上,甚至还落后于中学的知识内容,这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滞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负面影响严重。

(2)教材单一,缺乏针对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指英语专业课程针对性不强,没有按方向(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翻译等)选择教材。②指大学公共英语课单一,没有针对各院系的特点的教材。

(3)选修课不多,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学校所设置的必修课远远多于选修课,几乎占了所设课程的80%左右,这与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理念大相径庭。选修课太少,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强。大学所开设的大多课程实用性不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相差甚远,知识脱离实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运用于实践。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还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国外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几乎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鉴于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内的一些大学,尤其是应用型或职业型院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如开展校企联合实行开放办学、半开放式办学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对于师生的付出来说,收获仍是不尽人意。

(5)忽视人文素质类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应为教育之本。大学所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性格完善、敢于担当、团结合作等品质。可是,一些高校设置的课程有“知识结构单薄,综合素质较弱”之倾向,设置了专业知识类课程之后,文学课等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就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再有,文理专业课程处于隔离状态,相互间似乎两个世界。现在许多高校教学计划中规定文理科能互选课程的现象很少,尤其是理科学生,除了常规的政治、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等公共课外,几乎没有学习文科课程的机会。

2基于“实践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2.1加强知识与技能教学

真实运用任务的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与能力准备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把运用任务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能够感受到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任务的要求与他们目前的知识与能力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因此,学生就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然后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通常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这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的程序并无本质区别,但教学过程必须是围绕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也就是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同时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将正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反照到要完成的任务之上,也就是在新学的知识、技能与运用任务之间建立直接的关联,使学生既掌握知识与技能,更形成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我们可以参考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程序,因为这一教学环节实际上就是学习任务的教学。

2.2善于在实践教学找线索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拓展学用渠道。教师除了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材料,还可以就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发挥其多方面的功能。学生由于缺乏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开口讲英语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开口说英语的机会。通过巧用信息差可以将阅读材料变为很好的口语练习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听和说的机会。当然,阅读材料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阅读有障碍,口语交际就有困难。而且,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不能看对方材料的前提下,用英语提问来获取信息。否则,要么没有信息差,失去交际的真实性,要么达不到真正练习口语的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要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在学习中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英语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积极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能排除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冗长性,越过一些结构词和传达辅助信息的词语,快速寻找线索,获得感性认识。

3结论

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师发展应基于教学反思,旨在促进和提高教学实践。在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了解普通高校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保证长期有效的培训措施,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峰松.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5).

[2] 范洁,温泉,王佩.基于教学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风,2013(12).

大学语文收获和总结范文5

教师体验了一次学生阅读。检测数据说明,在脱离一切可参考资源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差异不大,而且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得分率低下的原因。

客观上:一是时间比较仓促,教师没有足够的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时间。在40分钟内阅读两篇文章并完成12个解读试题是有一定困难的。由此,教师应该切身体会到解读文本需要时间和过程,其起点应是“阅读”,而不是盲目的分析。二是试题难度过高,如选文《我们为什么活着》的解读题中“文章结尾段的排比句有哪些作用?具体说说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等问题不仅超越了学生认知水平,同时也超越了教师解读水平。三是“问题”和“参考答案”设计不够科学。如,选文《背影》的解读题中“四次背影出现,有虚写也有实写,虚与实关系(参考答案: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对实深化和升华)”。但这类偏难、偏怪的解读题自始自终伴随着阅读教学,学生经常接触却始终是盲点。由此,教师应深深体会到阅读理解思考题要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

主观上:教师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教参。如《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文章的主题”等,教参中分析得很详细、很到位,但都没有很好地把握。由此,教师应该认真反省自己的备课行为。

总之,教师已有的阅读素养与现行的解读目标差异悬殊和教师急功近利的解读行为是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低下的根源。迅速提高教师阅读素养势在必行,因为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决定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 熟读文本。目前,教师浅读文本的行为十分严重,教师的备读仅仅停留在正确和流利上,以便给学生范读,而且面对刚刚接触课文的学生,还没来得及正确朗读就开始实施理解。浅则研究文章的“线索、主题”之类的问题;深则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结构特点”之类的问题。这种抛开文本讲文本的解读行为,违背了文本解读规律,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滋长了学生的厌读习性。

其实,文本解读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所以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熟读文本。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谈到自己的备课经验时说;“首先,备学生;其次,备课文,就是通读教材,熟读课文,把内容精美的课文背下来;最后,备语言,就是把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总结语等背下来。”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就是教师先自己解读教材、体验教材,然后于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解读、体验的过程。”这就是说,熟读理解是解读文本的最基本思路。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所以教师要养成熟读文本的习惯,要读出理解,读出感受,读出收获,同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细心揣摩学生的认知、需要、障碍和困难,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阅读,去思考每一个文本解读题,进而把自己良好的解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导读过程”,让学生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

2. 深读文本。教师备课敷衍的行为很明显。一般情况下,很多教师先看课后阅读理解题,再看其参考答案,然后就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的埋怨声:“这些理解题很简单,学生就是答错!”首先,教师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辩等综合素质即阅读素养均比学生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先看了答案,当然是再难的问题也觉得简单了。有位老师在解读《草船借箭》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那天没有雾,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怎么做?提出如此荒唐的问题,说明教师根本不懂文中的诸葛亮。还有位教师在教学《贝多芬》一课时,给学生配乐范读课文后问道:同学们听到了怎样的音乐旋律?教师简直把学生当成音乐家了。《阿里山纪行》一文,由于教材编者的失误,将文中“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一句中“禅的世界”写成了“蝉的世界”。经学期末检测得知,所有的教师都没发现错误。“蝉”与“禅”,在字形上只是小小的偏旁差异,但含义上却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这种“曲解、误解和错解”的解读现象频频出现在教学当中。“千重要万重要掌握好教材最重要,这法那法掌握不好教材就没法。”这句话足以说明钻研教材的意义。只有突破教材内容,才能保证正确解读文本,进而将文本中潜在的知识充分地挖掘并传授给学生。如:教学《春》(朱自清),挖掘优美的语言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动、准确、精美、朴实、鲜活”的语言美,同时学习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形容词的运用方法,学习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学《乡愁》(余光中),让学生领悟作者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习得“意象”的提炼方法;教学《请欣赏别人》(谭士桢),让学生感悟“欣赏”的神奇力量,同时习得论辩方法……这就是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基点,只有突破教材内容,才能保证文本解读的质量,才能驾驭文本潜在的资源,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

大学语文收获和总结范文6

乌托邦是一个外来词,一直以来被人们定义为难以实现的假想、空想主义,实际上,乌托邦更深层、更内在的精髓是对一种理想的追求,就教育而言,是对现实唯分数论的教育的一种超越,对学生而言,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挖掘。教育具有生成人、提升人的必然逻辑和核心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乌托邦之路是必然的选择。乌托邦式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从外在走向内在,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他管变成自管,甚至不管而治。

2班级管理中“乌托邦”教育理念的具体运用

2.1要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高职学生大多是从基础教育过度到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大多是以分数论成败,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不占优势,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退而求其次选择一所职业院校,他们大多学习和行为习惯比较差,在过去的老师和家长眼中是一个失败者形象,心理上也有些自卑。中国这种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学生,很多时候他们对老师都有一种敌对、对抗甚至抵触情绪,对老师不信任,这是一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时刻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辅导员作为一个班级的掌舵人,思想的引领者有责任和义务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理解为辅导员必须在爱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全面的关心学生,接纳和包容他们的个性与任性,给予他们心灵和精神的呵护与引导,这样才有利于解除学生对老师的防备和敌对心理,然后学生才能喜欢你,信任你,依赖你。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才能构建起和谐而亲密的师生关系。

2.2要善于因势利导,以柔克刚

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刚的一面,辅导员也不例外,还记得我刚做辅导员时,在处理班级事务和问题学生时,也难免硬碰硬的管理方式,这样管理的结果往往让笔者自己也觉得很不是滋味,事情得不到圆满的解决,既没有成就感,更多的是挫败感,自己的脾气也是日益见长。笔者做班级管理已有十几年生涯,在班级管理中摸爬滚打十几年了,总结了很多,也悟到了很多。面对一群群青春叛逆、血气方刚的学生,我们要善于以柔克刚,因势利导。何为“以柔克刚”?作为新时期的教育管理者要践行“乌托邦”式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根除“师道尊严”的观念,放下身段,主动了解和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与学生沟通交流时不要有盛气凌人的态度,咄咄逼人的语气,这种刚性的管理方式很难让学生接受,相反只会激发学生的叛逆情绪,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为人处世要“内方外圆”,这也告诉了我们在处事和管理过程中要收敛自己的刚性,呈现自己的柔性,作为人师,真没必要拿学生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巧妙地利用你的柔性去克服一帮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学生,这也是对老师自己一种善意的保护,更是管理者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乌托邦”式教育境界。学生犯错误时,教育管理者要有“海纳百川”的容忍度。先生在《容忍与自由》一文中提到他的母校康耐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还要重要。”这句话说明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那么他就会获得更多精神上和行动上的自由,也说明了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容忍度也随之增强。优秀的管理者,决不能由着自己的个性开展工作,这种柔性管理的呈现和包容的态度,表面看起来似乎改变了自己的个性,实际上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既改变了学生,还成就了自己,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磨练和提升了个人修养及品质,同时还收获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也就能让“乌托邦”式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

2.3要做到循循善诱,恩威并施

柔性管理和包容也并不是一味地纵容和溺爱,而是在这样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的爱的教育管理下更好地去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和个人的自我约束,这就需要班级辅导员做到循循善诱,恩威并施。怎样做到“恩威并施”?首先得搞清楚“恩”和“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爱”与“严”的较量,其次还得把握好“恩”和“威”的度,如果无原则的爱,就等于纵容和溺爱,如果过度的严又会使学生产生逆反,造成面服心不服的尴尬局势。作为班级管理者在施恩的同时,也别忘了施威,如何树“威”?(1)重言行,树威信。班级管理者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接任该班级时的第一堂课就是老师立“威”的好时机,千万别错过这一良机。第一堂课下来,至少要让学生为你的博学多才,或者侃侃而谈,或者娓娓道来,或者春风化雨,或严谨治学,或超人的记忆(能叫出该班所有人的名字)产生一种“敬”的态度,这样为日后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产生“敬”还不够,还得让学生“信”,这就要求管理者时刻以身作则,工作上以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生活上以豁达宽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对人处事上时刻以谦逊和蔼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你产生认可和信任,这样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知不觉就树立起来了。(2)重原则,赏罚分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违反班规、校规而犯错是常有的事,允许学生犯错,但不允许同一错误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更不许犯原则性错误。所有高职院校校规、班规的制定初衷不是约束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的,更不是以惩戒和打击同学们为最终目的。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制度仅仅只是帮助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少犯,甚至不犯错误,有利于约束自己做得更好,行得更正。作为管理者,应该反复地向学生宣讲“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更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犯了错误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接受相应的惩罚,把这些正能量渗透于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去理解和明白之后才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这样,在执行过程中学生就容易接受。孔子曰:“人每日而三省”,作为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日省其身,让学生去反思、分析,并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错在何处,犯错的根源,根据他的错误的大小、轻重,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应有的惩罚,老师不要急于给学生下结论,等他自己认识清楚了,也说完了,才视其情况给予总结和下结论。当然还是有学生不愿面对自己的错误,给自己的惩戒也是敷衍了事,这时,老师就要采取循循善诱,最终要让他清清楚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心服口服地接受惩罚。相反,优秀的,上进的,积极的人和事,也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作为一种榜样和精神在班级中宣扬。这种让学生从内心自我剖析、自我惩罚的教育管理方式长期执行下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那就能真正实现班级不管而治的“乌托邦”效果。因此,“乌托邦”式的教育管理不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空想主义,而是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符合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独立、自尊、自强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杨丽娟 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