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盈利的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盈利的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盈利的模式

商业盈利的模式范文1

关键词:网络游戏;增值服务;盈利机制;激励相容

作者简介:李大凯(1984―),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经济与品牌经济研究;孙日瑶(1963―),男,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品牌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滕丽美(1982一),女,山东滨州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2-0120―05

收稿日期:2011―06―17

一、前言及文献综述

商业盈利的模式范文2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目标: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类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利率渐进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即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步骤。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按照既定思路和战略不断推进,从2004年10月开始,银行贷款利率下浮0.9倍,直到2012年6月,贷款利率下浮0.8倍,同时存款利率才允许最高上浮10%。此后,在2013年7月贷款利率完全放开。直到2014年11月,存款利率才可以上浮20%,至2015年5月,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

2015年5月,央行正式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这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又出台了大额存单,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水到渠成。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存贷利差的影响

单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短期效应来看,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影响不大,原先定价已经较为市场化,整体贷款定价水平变化幅度较小,对商业银行的实际影响相对有限。

从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效应来看,银行业存贷利差与净息差趋于收窄。主要归因于:一是实际利率的提升将推动存款付息率水平的提升,改变长期以来“负利率”的局面;二是优质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也将导致对大企业授信的收益率下降。而短期内贷款存量结构的改善在短期内难以奏效,这就导致短期内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水平的收窄;三是金融创新将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大型企业直接融资的发展、理财产品多样化、网络金融的蓬勃发展,将冲击商业银行传统的利差空间。

(二)倒逼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

目前利差数收入仍是各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普遍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存贷利差水平的收窄,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存贷利差水平下降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进而倒逼商业银行摒弃“重规模、轻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大业务转型。即通过加强中小企业和零售贷款的发展,加大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大非利息收入发展,进而改善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提升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拷问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下行和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银行业将面临存贷利差收窄和资产质量下滑的双重影响,这将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匹配和平衡,将是商业银行后期面临的重大议题。

三、商业银行应对措施建议

利率市场化趋势逐渐推进,传统的“法定利差空间”正在逐渐消逝。如此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能否不断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其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应对策略:

(一)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增强对利差缩小的容忍能力。利率市场化本质上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竞争,资金成本管理能力越强,能够容忍的利差就越低。首先,进一步改革内部成本管理体制,加强费用预算,加快电子化服务替代,全程控制运营成本,降低营业成本收益率,使运营成本尽量低于同行业标准,为市场竞争赢得先决条件。关键建立完善以FTP为核心的定价机制,引导对外合理定价。提高对“基准利率”走势的预判水平,紧跟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在利率形成和金融产品定价的有效基准,加紧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为核心建立利率定价模型,完善产品定价和风险评价机制,提高议价水平和综合收益。

(二)抓住未来利润增长点,提高非利息收入。不受利率波动影响且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可能成为未来银行争夺的核心领域。从具体品种看,2014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中间业务集中在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与理财业务相关的资产托管类,以及与贷款相关的咨询顾问类业务。在美国银行业中,非利息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存款账户的服务费、投行财务顾问经纪担保费和佣金、资产证券化以及贷款转让。我行可以在金融资产服务上着力,主要包括理财服务、担保类业务、承诺业务、金融衍生品交易、账户管理服务、现金管理、风险控制、对公理财、理财咨询等信息服务、交易平台服务、网络结算服务等。我行现在还缺乏一些经营资质,需要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集合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加紧申请基金、股票托管资格,传导和影响基础银行业务。

(三)开展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客户集群。一是完善业务拓展模式,坚持特定市场的平台建设,形成批量营销和集中操作;二是通过集聚专门服务资源,构筑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体系,整理服务流程,形成快速、有效的市场响应机制;三是以小微金融为基础,深入挖掘客户资源,打通小微金融与传统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的界限,发掘综合营销机会。

商业盈利的模式范文3

[关键词] 混业经营模式金融控股公司

商业银行的经验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类: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模式是指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等等,而且上述服务几乎能以任意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给国内外客户,其服务是面向社会所有行业、个人及公共部门。相反,分业经营模式则是指银行业务与投资业务相分离,即商业银行只能从事存、贷款业务,不得兼营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投资银行则经营证券承销、证券交易以及其他属其经营范围内的投资业务。

一、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1.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有预留的操作空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中国金融法律体系也日趋完备,但中国严格的法律法规也有意或无意地为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以银行业为例,2004年2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法(修正)))第四十二条秉承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有关分业经营的思路,继续为混业经营预留了发展空间。如不禁止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外开展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收务,在境内从事保险经纪业务。其条款意味着国务院可以通过行政法规、政府决定、个案批准等形式允许商业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投资于不动产、非银行余融机构和企业,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中国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经济和网络金融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电话银行等新型业务也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地发展起来,它直接促进了金融机构间新型合作业务品种不断出现,机构合作形式更加多样,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

3.商业银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方向日渐清晰。目前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独资金融机构也己确立或正在制订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方案,如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03年末己获国家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上市。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一个直接成就是将帮助商业银行形成较强的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初步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创造了条件。

二、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最佳形式

巴塞尔委员会强调了金融集团必须从事两种以上金融业务活动,而美国并没有这种限制要求,尽管在实际中金融控股公司从事的金融业务至少会在两种以上。由于实践中各国的金融市场背景、政府的监管水平及对所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要求不同,金融控股公司的表现形式也很不相同,因此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概括。但作为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从事金融业务,并至少明显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2)母公司至多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一种业务,而其余业务由其控股子公司经营。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

具体来说,金融控股公司主要优势有:

1.可以适应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创造最大价值。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多样化的,在资产方面包括存款、支付、投资等,在责任方面包括按揭贷款、信用卡和其它个人信用交易等,在保障的方面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保障保险和信用保险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并有利于减少客户信息搜集的成本,客户只要认准一个强势金融品牌,其所从中获得的价值将会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将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分散于多个金融机构,那么必将会增加其转移成本,包括往返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时间和成本等。

2.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并使金融创新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为了增强资产的活力和降低风险,增加收入,金融控股公司会将许多传统的业务重新安排,以适应证券化、电子化和一体化的需要,同时,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也会积极开拓金融新产品,发展表外业务。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金融创新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财务便利。控股公司可以向有困难的附属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技术和低成本资金,在集团内转移资金到成功机会最大或有困难的公司。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可以把不同银行和非银行附属机构的盈利和损失合并,只对整个公司最后的净正盈利纳税,或通过其它方法将利润合法地从盈利公司转到亏损公司,为当期收入提供更好的税收庇护。

4.降低债务成本。运用双重杠杆,银行控股公司可以将附属公司和其本身的资产作为担保去借款,从而获得便宜的债务资本。

5.资本扩音器功能。金融控股公司是以资本为纽带而组成的母公司控股结构的金融集团。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只需超过50%即可,子公司又可以继续投资次级子公司。这样,资本的利用率就像被通过扩音器一样被放大了好几倍。

6.规模效应。通过设置可以共享的机构(如研发、培训、技术机构),降低集团总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合并类似机构的重组效应。在电子化潮流中,可以形成设备、系统采购等的批发效应,即使采购权并未集中到集团公司手中而是各子公司自己掌握时,批发效应也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唐 迪: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当代财经,2003,(8)

商业盈利的模式范文4

[关键词]7-Eleven;商业模式;供应链管理;外包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30

1 SEJ的商业模式

7-Eleven便利店诞生于美国得州,1974年由Ito Yokado 引入日本,并结合日本现实国情进行商业模式革新,迅速确立零售霸主地位。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组织管理企业各种资源(包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及创新管理模式)提供消费者无法自力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价值的系统。

SEJ在CEO Toshifumi Suzuki 的经营下,致力于发展成为顾客提供生活日常问题解决方案的便利商店连锁企业,不仅供应高质量的实体产品,同时提供人性化服务,旨在为顾客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便利。

由于日本与美国存在诸如文化、消费者心理、外部环境等商业元素的差异,SEJ结合日本国情确立了以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高效供应链管理来满足消费者需求(顾客导向)的商业模式。

11 顾客导向

新经济时代,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复杂化。市场天平向消费者倾斜,即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占据主动。日本消费者普遍对产品及服务质量反应敏感,而对价格敏感度较低。日本地狭人稠,受店铺面积限制,SEJ连锁便利超市货架数量及仓储能力有限,在预测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销售热销产品尤为必要。SEJ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全天24小时无间断为消费者提供热销产品,而不满足于传统的将货架产品“销售一空”。消费需求是SEJ所有战略选择的出发点,商业系统的构建也都围绕顾客需求开展,满足消费需求成为SEJ占据市场获得收益的源泉。

12 致力于产品开发与提供友好服务

作为便利连锁商店,SEJ不仅销售供应商生产的制成品,更注重研究消费者潜在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其生活的各类便利产品。

与一般便利商店或大型超市不同的是,SEJ致力于为顾客提供日常生活问题解决方案,其任务不仅仅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优质服务,而是为消费者打造更便利轻松的生活。因此,除去24小时全天候营业外,SEJ还提供“宅急送”、代收水电费、代收机票、自助取款等特色服务,将零售业务范围不断拓延。

13 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受条件限制,SEJ货架上的商品都是经数据分析后挑选的针对目标顾客的高质量产品,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通过连锁经营形成规模优势,不断复制盈利模式,确保每家分店的盈利水平;通过创新物流模式、外包配送中心等方式确保商品质量、降低成本;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相关环节的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顾客满意度。

2 SEJ商业模式的战略支持

21 SEJ的经营原则

SEJ坚信顾客满意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这一原则反映在企业运营的各层次战略中。Suzuki 认为库存是零售业中最需关注的问题,成功的零售商应准确预测消费需求,降低供应链各环节成本。

为给消费者日常生活提供便利,SEJ通过IT技术预测消费需求,避免顾客流失;通过有效的项目控制和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提供需求量高、周转率高的产品,并移除销售缓慢的产品,降低成本。

22 连锁经营战略

SEJ采取了成熟的连锁经营模式,形成规模优势。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完善统一,易于识别并形成顾客忠诚度;统一的物流,保障产品质量并降低物流成本;规范系统的培训,使各店铺均可保持较高水平的服务质量。

为进一步占据市场份额,SEJ在连锁选址时采取密集分布战略,利于品牌辨识度提升,同时缓解了店部分散造成的物流压力。约60%的新加盟店都是由个体商铺改造而成,SEJ与特许经营者的关系非常亲密,SEJ提供规范的管理、IT系统支持,培植加盟商忠诚度,确保盈利水平。

23 供应链管理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供应链管理,是SEJ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关键。

首先,独创组合配送体系。早在1976年SEJ便建立了流畅的物流配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SEJ改进了组合配送系统。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被汇集到全国223所综合配送中心,然后被分装到相应的货车上发送至各门店。

其次,信息系统的支持。1999年6月,SEJ投资五亿美元革新了其第五代全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连接了总部及各店面70000余台计算机,实现了卫星通信、独立连接;店铺信息系统使得全体员工有机会参与货物、订单管理,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与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了供应链综合管理效率。

再次,电子商务提升服务质量。互联网时代,SEJ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拓宽服务范围,其电子商务业务主要包括金融服务、网络营销、公共社区服务、店内智能打印等。在提升服务质量,提升顾客忠诚度的同时增进顾客交流,获得信息资源,为供应链管理乃至整个商业模式的运行提供了信息支持。

最后,采取积极外包政策。SEJ的外包策略及供应链关系管理能力闻名于世。SEJ避免了盲目业务扩张,集中精力于整条供应链中自己最擅长的环节构建竞争优势,而将物流中心、全信息系统等供应链服务进行外包,降低研发管理成本,并积极维系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增进彼此信任,降低交易成本。

3 SEJ商业模式评析

一方面,SEJ的连锁经营模式通过统一管理提升了管理效率;统一配送确保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物流成本。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建立了高度的顾客忠诚度,采取的特色服务模式也形成了区别于普通便利店的差异化优势。IT技术支持下的供应链管理高效系统,降低了运营成本,确保持续收益。

另一方面,差异化的产品及服务导致了高价格,缺乏价格竞争优势。多数连锁店由个体经营店铺改造而来,资源整合存在困难。部分店面选址偏远、管理不善导致店面倒闭。存在过度多元化问题。

4 结 论

SEJ结合日本国情,革新了零售连锁经营模式,发展至今建立起便利零售王国。高效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及统一完善的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有效支撑起SEJ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使得SEJ零售业界长盛不衰、独树一帜。我国便利连锁企业应根据中国消费环境合理借鉴SEJ的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顾客、赢得市场,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Kei Nagayama and Peter Weill7-Eleven Japan Co,Ltd: Reinventing the Retail Business Model[R].CISR WP No338 and MIT Sloan WP No4485-04

[2]于秋月浅析7-Eleven便利店的营销模式[J].商业经济,2013(4):59-61

商业盈利的模式范文5

本文以供应链角度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服装企业供应链关联的现状及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成功快时尚服装企业供应链设计理念及管理经验,从产品设计、物流配送、供应商选择以及信息共享与反馈等方面提出我国服装企业发展策略,期望我国服装企业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关键词:

快时尚;供应管理;我国服装企业

我国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服装企业现有的供应链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处于直链状态。就战略管理层而言,我国的服装企业供应链一直保持着单一的供应商、制造商、多层级的商,最后到用户这样一种直链型结构。对于我国一般服装而言,在每个季度末或季度初将新一季度的服装逐步投放市场,其上新速度以2-3个月为一个周期,以致于设计部门也必须提前大约2-3个月的时间来设计下一个季度服装,这样的速度淹没了服装行业应有的市场敏感度与时尚原则。我国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如图1所示。我国的供应链结构图是从产品设计开始,经过单一的供应商,继而进行大批量生产的过程,再通过层层批发与,最终到达销售环节。在供应链的网络结构上,供应链层级过多,经销商与服装生产企业之间都存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离,这样的结构大大影响了我国服装企业从产品设计至生产以及生产至销售的时间,设计师们不能及时掌控时尚讯息,主要表现在产品的更新周期慢。同时,由于商过多,不能及时将产品送至各销售地点,消费者无法及时购买当季服装,最终导致产品过季与库存积压。

(二)网络与信息共享技术不健全

虽然网络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我国的各个服装企业,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整个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少,只有相邻企业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营销当中的“牛鞭效应”,即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传递时,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渐放大,需求信息越来越大的波动,导致供求不平衡,产品积压多,库存成本高。

(三)供应链管理仅集中于库存与物流的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服装企业的库存量普遍保持高位,因此,面对不景气的市场需求,大多数企业仍然只从供应链的下游入手,仅仅局限于电商合作,或做渠道下沉,或扩大库房面积,或打折促销,以此刺激销售,而没有关注供应链上游,即没有从服装设计与生产之初便有效的进行库存控制。而对于物流管理而言,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均采用外包物流的形式将产品送至供应链的下一个环节,虽然物流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企业没有从根本上降低库存成本。很多消费者习惯于等待打折期的到来,或者在线上购买,部分线下服装店成为了消费者的试衣间,导致新产品刚上市便面临降价处理,从而使库存积压与缺货的情况经常发生。

(四)缺少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标准

目前,国外先进企业已应用成本核算法,即ABC(Activity一BasdeCosting)法。它是一种把成本计算与各种形式相关联的核算方法,对于先进国家的企业来说,ABC法被认定为确定和控制物流费用最有效的方法。而目前国内服装企业很少运用该方法在供应链的管理上,在供应链管理的许多环节上,缺少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估与筛选,时有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发生(郭立宏,2006)。(五)企业信用度低虽然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拥有供应商合作关系,但是缺少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大都集中在1-3年,企业间形成的信任与依赖关系不够牢固,信用评价较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偏低。很多企业在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上,仅凭经验、感觉与关系,缺少客观性,供应商选择疏于管理。

国外成功快时尚企业供应链管理分析

(一)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与产品的“稀缺性”

产品设计是供应链上的第一个环节,其设计的“快”表现在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上,而产品生产的“快”离不开设计环节,也表现在产品种类多、数量少上。例如西班牙著名快时尚品牌ZARA的上新周期短至2周,每年的服装款式可达3万种,由于每样产品数量极为有限,通常产品上架一周内便能够销售一空,产品积压少,库存均为下一周期的新品(刘烁,2012)。快时尚服装企业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的供应链结构如图2所示。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体现在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源于各个方面。灵感来源的多元化,使得产品种类丰富。在生产方面,大多数快时尚企业是通过自产与外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所有服装的总产量能够满足全球的需求量。同时,生产部门也会严格控制单品数量,其精华在于“少”,即每种产品的数量仅仅能够满足各个门店在卖场陈列的数量,其库存几乎为零,目的是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稀缺性”,给予消费者及时购买的心理暗示,是快时尚服装企业有效的营销方式之一。

(二)强大的物流技术保证产品配送速度

快时尚服装企业产品配送速度“快”是通过发达的物流技术来保证的。首先,成功快时尚服装企业通过在各个区域建立集中的产品配送中心来对世界各地进行产品的运输。其次,企业通过激光条形码技术读取产品数据,对产品进行分拣,出错率非常低。产品分拣包装结束后,根据门店订单进行配送(张庆华,2008)。合理的配送方式降低了快时尚服装企业从产品设计到销售这一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同时,整个供应系统使得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更加紧凑快速。

(三)信息共享技术保证销售量及信息反馈

快时尚中销售“快”是指信息的共享能够反映全球各个门店的销售信息,同时销售后得到快速的信息反馈。分布在全球各个区域的门店每天都会将销售信息反馈给总部,通过ERP系统数据反映各地的整体销售情况及原材料供应状况,企业只生产产品预期销量的20%-30%,因而产品的数量风险都控制在最低水平。通过销售情况判断是否补货,生产部门通常会减少生产二次预期所需的产量。滞销则将剩余产品运送至某一门店进行集中打折销售。由于严格控制产品的生产量,因此,大多数快时尚企业的打折产品都被控制在30%以下,其库存压力也大大降低(刘峥等,2013)。

我国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

(一)小批量生产策略

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通常采用外包形式进行大批量生产,其目的是减少物流费用,却也使得服装由生产至配送消耗太多时间,从而导致一次性的产品积压,给库存带来巨大压力。而快时尚服装企业通常采用的是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从而也进行小批量运输。少量多次的配送方式,虽然在物流中消耗成本较高,但却带来了巨大的速度价值。增加产品设计种类。这是小批量生产的前提,只有扩大设计来源,增加产品种类,才能保证产品的持续供应、销售不间断,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由设计到销售的循环。生产模式的转变。即由现在采用的OEM、ODM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变为小批量、多种类生产。减少配送量,增加配送频率。即通过少而多次的方式来达到“快”的目的,由于每一类产品数量少而种类多,使得总量大,因此可以按销售信息反馈、补货订单的时间顺序逐次上架销售,保证卖场内产品种类数,进而保证卖场内的丰富感。

(二)快速配送策略

成功快时尚服装企业所带来的经验是减少商、缩短产品在中间环节停留的时间,同时减少中间商所带来的附加成本。产品设计完成后,通过对市场销售量的预期以及多家供应商提供不同的原材料,直接进行生产,可采用外包加自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常可生产预期的30%,以减少实际销售量与预期销量之间的差额所造成的库存积压,然后将制成品直接送往门店销售。如果产品缺货,由门店下单,补货信息直接反馈给生产部门进行二次生产。

(三)供应商选择策略

第一,建立良好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供应商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以质量管理、采购表现作为评价指标,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优的供应商数量组合。良好的合作关系应该具有灵活可操作性,选择规模与层次相当的供应商,同时通过激励机制使得供求双方保持良好稳固的合作关系。第二,扩大供应商合作范围,建立分散的合作关系。同种商品的供应商数量选择约2-3家,并有主次之分,购买数量尽量不超过供应商所能承受的50%,反对全额供货的供应商。在一些合作关系危险或者僵持的情况下,通过分散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分散风险,降低损失。

(四)信息共享策略

优化网络环境,充分发挥ERP系统的作用,做到整体的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上从设计、供应商合作、生产至销售的整个环节透明化运作,减小“牛鞭效应”。改进生产计划与供应商能力、库存三者不平衡的传统管理方法,降低生产决策的盲目性,才能做到引导消费者需求,提高服装的销售量,从根本上降低库存成本(代子砚等,2014)。

结论

通过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各个区域与门店的销售状况、缺货与滞销情况,使设计、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三个环节做到良性循环。同时,对于服装界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预测市场需求及流行趋势,从而预知面料的需求情况、服装款式的流行方向,将面料趋势提前传递给采购部门,保证原材料的供给充足,将服装流行款式传递给设计部与生产部,使其把控第一手的流行信息,做到真正的快速。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策略的改进,使得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紧凑快速,改进后供应链流程如图3所示。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以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保证产品设计与生产顺利进行,继而通过物流直接将产品配送至销售部门,由ERP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将销售信息共享于生产及设计部门,通过信息的反馈了解市场需求量、市场动向,以便及时判断是否补货,以及做出市场需求预测与服装流行趋势的预测。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通过产品、渠道、网络等环节与技术探索适合我国服装企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良性循环方式,以使我国服装企业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立宏.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刘烁.快时尚品牌营销策略分析及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张庆华.ZARA极速供应链的成功经验带给国内服装企业的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8(5)

4.刘峥,徐琪.“快时尚”服装产业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探索—以合作博弈为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4)

商业盈利的模式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营业部

财务资源作为商业银行一项至关重要的内部经营资源,其配置效率直接反映了一个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1]。财务资源配置管理体系再造是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各项综合改革和完善结构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经历着一场由分权使用到集中管理、由被动支出到主动引导的探索性大变革[2]。

随着商业银行分配机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营业机构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效益水平的不断提升,其经营性费用分配已逐渐走出银行内部封闭管理的状态,从行政管理的分配模式转为以日常保障和经营绩效为载体的有效配置。自2005年实施股份制改造以来,工商银行在加强内控、提高效益、战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3]。本文以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以下简称营业部)的财务资源配置方法变革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及思考市场经济、股份制改造、及当前费用预算下达模式变更背景下,商业银行营业部应如何构建、理顺和完善该部门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资源配置管理模式。

一、商业银行营业部财务资源配置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1.费用配置方法从机械粗放型变革到灵活集约型

营业部最初的费用配置方法是按照人员、网点和存贷款余额等因素,将费用总指标分解后直接分配给支行,支行在核定的费用指标额度内使用。这种通过指标层层分解的做法,将财务资源指标分配到支行的机械粗放型费用分配模式,造成了支行的所得与所需不相匹配,并最终造成与资源配置的投入产出完全脱钩。

2002年以来,结合工行战略规划和经营导向,营业部费用分配方法作出重大变革。通过将经营性费用分成集中保障费用、自主保障费用和激励费用三大部分,实现了由分权使用到集中管理的成功转型,以及对重点支行和重点业务品种的资源倾斜。

2.激励费用指标从纯行政指令变革为市场引导

费用配置方法的变革对支行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激励费用部分,其指标体系在支行与营业部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完善。为确保激励费用的投入能切实引导支行明确经营定位,作强作优核心业务,营业部出台相关政策,使得每年的绩效挂钩指标都会根据实际经营需要和发展重心作出相应的修正。2002年以后特别是2006年工商银行成功股改上市以来,营业部坚持遵循着“经用生需,以需促用”的螺旋式成长规律来不断对转型后的配置管理体系进行充实和升级,目前营业部的激励费用挂钩指标涵盖了利润完成率、计费营业收入、存贷款增量、中间业务及其增量、拨备前利润完成率、网点发展指标、EVA及其增量等多项战略经营指标。通过适时更新激励费用挂钩指标,实现激励费用和经营发展重心真正紧密契合起来。

3.资源配置管控体系由单一式变革为矩阵式

2009年营业部确立了以机构维度为主线,业务条线为辅助的多维度费用配置管理机制。在向各支行进行费用纵向配置管理的同时,将关键的经营性费用横向落实到各业务主管部门,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相关费用的预算和审核,实现分机构与分专业相结合的纵横交错矩阵式管理控制体系。

通过对具体执行层(支行)、专业管理层(业务主管部门)和全程监控层(财务会计部)三个层面的职责分设,以及明晰的配置管理权限来实现费用支出的“质控”;通过对历史费用总量和当年新业务发展开支计划,根据省分行下达的费用分配方案先框算出全年总费用额度,再纵向按机构维度设立集中保障、自主保障和激励费用三个子预算,横向从专业条线设相关费用支出的预算审核,通过矩阵式配置管理体系来实现费用支出的“量控”。

二、营业部财务资源配置管理模式可能面对的挑战

根据2011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关于进一步提升省区分行营业部竞争力的意见》的精神,总行将以利润贡献、业务规模作为划分主要依据,以同业竞争排名和当地发展潜力作为调节因素,对省区分行营业部实行分类管理,而营业部的类别将作为确定资源分配模式的重要参考依据。

营业部作为一类省区分行营业部,费用预算将由原来的浙江省分行下达的模式改为由总行下达、省区分行视实际情况在总行下达总计划内适当增加的模式。面对上级行费用预算管理机制的转换,营业部必须及时理清思路,以现有模式为基础,主动汲取总行先进的费用配置和经营理念,迅速整合出更高效、能动的财务资源配置管理体系。和总行的分类管理意图和费用预算配置理念相比,营业部目前的费用分配管理模式将主要面临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1)保障类费用的划分依据有待明晰

目前,营业部保障费用配置主要按是否全额配置分为集中保障费用和自主保障费用两大类。参照于总行的分类管理和价值导向等理念,先前根据全额、限额配置来划分集中、自主保障费用已不再适用于现行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如何通过解读总行的资源配置宗旨,提炼出更合理、有效的保障类费用划分依据是管理好营业部近九成财务资源的前提和枢纽。

(2)财务资源配置的精准程度有待深化

营业部目前的资源配置对象、配置依据都有待进一步精准化。在资源配置对象上,需要对于不同环境和不同成长阶段的支行做进一步的差异化分析;在设定配置依据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财务资源隐性、间接的成本特性,加大配制过程中对费用本身的支出回报率的重视程度,深入发掘配制资源的价值体现渠道。

(3)专项额度控制科目资源的“配”和“用”有待衔接

初始预算的静态和实际发展的动态有始至终都是一对矛盾结合体。即便预算做到极致的全面和细致,实际使用时也总难免会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资源总量固定的情况下,要结合实际需求对辖属支行的额度配置进行动态调控实属不易,不但要经过全面统筹和精确计算,还要兼顾支行间的公平和整体运作效益,重视专项额度控制科目相关资源的“分配”不足与“使用”之间矛盾的日趋显性。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营业部资源配置管理现状的分析和展望的预期,笔者认为营业部应以总行实行机构改革为契机,以寻找资源价值彰显渠道为突破口,深化全面费用预算管理机制,推行标准化和差别化相结合的精准配置模式,加强费用配置导向性,加大经营性费用的核心统筹力,提高资源制约和价值增长条件下的整体配置效率,才能真正塑造低付出、高回报的经营模式。

具体来说,塑造财务资源全面精准化配置管理体系是当前的关键问题,其实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借助成本形态的科学分类,打通支行费用管理水平量化途径。以支行(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69页)对费用的管理渗透度为依据,对保障类费用按科目重新进行集中保障费用和自主保障费用的划分。(2)通过二次修正,实现自主保障费用的精准配置。结合支行实际管理渗透程度,对具备中等支行管理渗透度的自主保障费用,在现有的标准化预算基础上,根据地域、业务规模和盈利情况对支行进行差异化修正,通过分割系数的设定和上期自主保障费用费效比情况来完成隔离修正。(3)以激励费用费效比指标彰显激励费用的投入产出功效。对支行管理渗透度最高的激励费用采取在原有挂钩指标和按季分配的基础上,新增以上期激励费用费效比作为当期配置调节系数来最终确定支行当期的配置量。(4)专项额度控制科目的额度实行分类、分依据配置。结合营业部经营发展目标,分成酌量型支出和约束型支出,各自采用独立的指标依据进行分配。(5)引入资源置换系数,开展弹性管理。植入“先做预算,后可置换”的弹性管理理念,加速实现营业部专项额度控制科目的配置和支行使用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刘印涛,田贺佳,周绪荣.商业银行省级分行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128.

[2]罗敏.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8.

[3]王家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践与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