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如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范文1

【关键词】实习就业指导团队 团队建设 就业质量

在中职学校,实习就业往往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一脉相承。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为能尽力给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尽心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梦想,本着“落实满意就业、用心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建立了一支专业专职的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并以此团队为依托,对如何通过团队建设提升学校的就业质量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建立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的必要性

叮铃铃、叮铃铃……2005年春天里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学校值班室的电话铃声听起来那么急促。“上午才到深圳实习的学生出问题了,学生去的实习工厂倒闭了,学生们拿着行李,饿着肚子,迷茫地站在街头,安排本次实习的外地劳务公司人员已失去联系……”校长室里召开了紧急会议。“96名实习生,如果学生在当地失踪,我们怎么向家长交代,赶紧安排人坐飞机赶去深圳……”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学生们被另外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安排去了上海一家电子厂实习。一个月后,学生们因为住宿条件差,实习工资低,工作时间长,陆续回到了学校……家长们找学校理论,去教育局讨说法……

这个案例背后,折射出了当时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实习就业工作的诸多问题和缺陷:

(一)实习安置被动

2006年之前,学校的实习就业完全依赖劳务公司,学生实习安置率低、流动率高、管理松散,就业指导工作被动、就业率低、岗位层次不高。

(二)就业质量差

2007年11月,南京市十七所重点职业学校就业质量电话调查综合考核中,我校为最后一名。

学校对于实习就业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学生的实习就业率低,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给学校的招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学校每年的中职招生只能维持在200人左右,办学陷入低谷。在一系列的危机面前,在痛定思痛之后,学校必须要寻求一条发展之路。2007年12月,学校决定以实习就业工作为突破口,探索实习就业工作的一种新模式。按照实习管理、就业指导、校企合作三个方向,同时从教师的性别、年龄、专业、特长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聘14名教师成立一个独立的实习就业指导工作团队,以市场化模式启动学校就业工作。

二、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建设的理念

首先,实习就业指导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学生工作,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好本职工作,承担起自己本职的责任,全员、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就业之中。在具体的团队建设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文化:

(一)分工文化—“1”

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某种专职工作的负责人,追求工作的专一、专业、专心,从而使自己所负责范围内的专业工作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二)协作文化—“1+1”

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实习就业工作的参与者,不仅有分工,在团队中更要有合作,通过项目化运作,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团队合力逐渐形成。

(三)成长文化—“1+1>2”

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实习就业工作的管理者,在管理中各位教师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力求在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中不断成长。

其次,为了加强实习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领导,更加有利于实习就业指导团队教师开展工作,根据团队工作的整体运行和三大工作方向,我校制定了四个方面的团队运作机制

(一)团队工作机制

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在学生实习就业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完善人格的需要和自下而上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和就业前的指导工作,满足他们的需求,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把团队工作做出实效,将团队工作做大做实。

(二)实习管理运行机制

学生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为目的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就业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学校在实习管理工作中实行三点并进的实习管理工作模式,形成管理教师、实习学生、企业师傅三方面共进的管理机制。

(三)市场开发机制

一方面建立学校、人社主管部门的“两级”市场开发工作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成立以实习就业处为主体,教学部、行业企业专家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市场开发团队。开发团队应密切关注市场就业形势、行业企业发展态势,围绕学校专业建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责权明晰、分工合理。

(四)实习就业推荐机制

实习就业推荐工作是事关学校声誉和发展的大事,它关系到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负责学校实习就业推荐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公正、无私,依据规则、程序办事。择优推荐是学校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的准则。不经学校同意不得随意更变学生推荐方案。对违反推荐纪律的工作人员,学校应严肃查处。

三、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的主要工作

(一)创新驱动,确保就业质量

1.模式创新:以“80+3”为基本模式。“80”是指每名实习辅导员管理两个班级的实习学生,约为80人;“3”是指每个实习点选配一名实习辅导员教师、一名学校专业教师、一名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三名教师跟班管理,确保学生安全实习、顺利实习。

2.机制创新:实行“四位一体”管理机制。通过实习辅导员直线管理、家长学校绿色管理、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现场管理和学生“三互”管理,共同监督,帮助实习学生圆满完成实习。

3.平台创新:增设网络平台管理学生。鉴于学生频繁使用网络的特点,实习辅导员教师除了常规的电话管理,可重点利用QQ、飞信、微博和学生保持联系。

4.教育创新:实行“示范引领与底线约束”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积极宣传实习就业中优秀学生的成功事迹,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认真实习、奋勇争先;同时,对于个别违反实习管理制度的学生,坚决依照相关规定教育、处理,让学生感知实习就业的严肃性。

(二)特色服务,体现全程指导

1.“职场嘉年华”系列活动:包括“职场分享”“职业素质提升”“模拟面试”“创业教育”四个主题共20多场讲座和沙龙,进一步提升实习生应聘能力。

2.“信敏廉毅”创业教育:建立“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

3.“彩虹”助力工程:针对就业群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种学生群体,如就业障碍学生、经济贫困学生、身体残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实施“彩虹”教育,认真落实就业暖心助力工程。

4.就业延展服务:对毕业生进行三年的就业跟踪服务,为每一位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健全学校整个就业系统信息库。同时将用人单位就业信息通过学院就业网站、班级QQ群、手机短信飞信平台、电话等多种途径,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学生中去,实现毕业生动态管理。

(三)平台提升,实现无缝接轨

1.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孵化环境

制定相关规程,打造合作载体,定期召开合作年会、总结经验会、合作洽谈会;推进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体系,依托合作联盟,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合作、学校参与的多元机制;建立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推进各种政策和措施落实,定期开展专项调研;建立校企合作沟通机制,共同探讨合作路径。

2.市场化运作,项目化工作

专门组建校企合作与市场开发中心,以市场营销的理念,拿出营销员的精神,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大力进行人才推介;举办专业建设年会、双基地年会、培训合作年会、校友联谊会、校企联谊会等广交朋友;派专人积极奔走于南京市各大人力资源市场,关注企业的用工需求及动态,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利用校园网开辟实习就业专栏,进行网络营销;将合作项目化,聘任项目经理,给予专门经费,营造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氛围。

3.打造合作平台,提升合作品质

2010年,学校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一校百企手牵手”活动,以此活动为契机,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支持备忘录,并在省内率先与102家规模企业成立“一校百企联盟”校企合作平台。政府主导、学校组建,联盟设秘书处,由政府、学校、部分企业代表组成。2012年,联盟企业数已达172家,其中属于全球500强、中国500强、国家行业排名前列的单位有60余家。

四、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的运行成效

2013年5月18日,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园广场成功举办“第十届大型校园招聘会”。这次校园招聘会共有140余家深度校企合作单位参会,为学生提供2000余个岗位,涵盖浦口中专校所属的全部17个专业。

LG化学作为参会企业之一,对和浦口中专校的校企合作有这样感想:“我们企业选择合作学校是非常慎重的。2009年7月第一批来企业实习就业的学生是22名,给我们的感觉是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工作执行力强。五年以来,在所有合作学校中,浦口中专校学生的表现是最好的。今年企业决定给浦口中专校投放100个就业岗位。”除了“准毕业生们”外,不少家长也赶到了招聘会现场。数控专业邾枝宏同学的家长兴奋地说:“学校能举行这么大规模的招聘会,让孩子的选择面更广,这样我们也更放心。”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年年校园招聘会的成功举办只是我校实习就业工作的缩影。2007年底至今,学校的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荣誉和成绩:连续两届荣获“南京市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先进集体”称号;三名教师荣获“南京市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先进个人”称号;连续四年在南京市学生就业质量电话调查中全市领先。另外,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中多名教师在南京市创业方案大赛、南京市就业案例大赛中获奖,其中5名教师获一等奖。

五、实习就业指导团队下一步工作的规划与思考

(一)向“一体三翼”深度发展

根据学校规划,在现有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基本构架的基础上,联合学校的各教学部,吸收更多教师加入这支实习就业指导队伍,并向纵深发展。形成以专业群为单位的三大实习就业指导团队:机电专业群实习就业指导团队、计算机专业群实习就业指导团队、商贸专业群实习就业指导团队。

(二)快速适应即将实行的中职“2.5+0.5”模式

在现有基础上如何与“2.5+0.5”模式快速接轨?特别是在“2.5+0.5”模式下实习就业指导团队的整体工作如何优化,各专业的教学见习的比重如何确定,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向在哪?这些课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如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范文2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2.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2.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2.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2.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2.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2.2.3合理利用企业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得实惠

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2.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3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8-59.

[4]张春玲.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8.

如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互惠共赢 体制机制

基金项目:2013年度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云南省高职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

为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学校课题组先后用了15天的时间,分别对云南省15家企业、25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与沟通访谈,其中也包含了与我校合作的3家企业。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调查,第一,从企业的角度调查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以及合作的内容、意义和影响合作的深层次原因。第二,从学校角度调查合作现状及参与度、合作企业的选择。通过整理分析调查数据,总结归纳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具体调研报告如下。

1 校企合作调研数据分析

1.1 企业问卷分析

1.1.1 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向

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向,主要集中在为师带徒培养学生、为学生开设专题报告、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委托学校开展员工学历提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其次是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是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共享设备仪器资源,也不愿与学校共同开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

1.1.2 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积极性

受访的15家企业都一致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很重要,而且愿意与学校合作。一是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二是企业在岗职工需要不断培训,三是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展技术创新。

1.1.3 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从问卷数据分析,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缺乏合作机制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两个主要因素,其次是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和缺乏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学校缺乏主动性的回答为零,说明在校企合作的问题上,学校是主动与企业联系的。从企业的访谈中获悉校企合作缺乏政府的政策引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利益无法保障,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校企互惠共赢。企业兼职教师工作负荷相对较重,要兼顾工作与到高职院校授课,企业需统筹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让专业技术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的同时,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2学校问卷分析

本次调研的25所高职院校中,完成问卷的职工中有13个是专职教师,22个是行政管理人员。截至目前,所有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但是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参差不齐。受访者在回答“您认为校企合作对学校及您个人的发展是否重要”一题时,100%的职工回答“非常重要”;受访者在回答“您认为职业教育发展与行业企业有无关系”一题时,43%的教师回答“有,关系一般”。受访者在回答“您是否经常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活动”一题时,有7个专职教师回答“偶尔参与”,占53%。受访者在回答“影响您参与校企合作相关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一题时,13个专职教师的回答都是“其他因素”。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及管理人员对校企合作的认同度较高,但在具体实践层面却反映出较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所以,要增加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1.2.1 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内容

通过分析受访的25所高职院校的问卷,所有高职院校都有下列合作内容“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学生到企业实习”“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派专人指导学校专业教学”。这四项内容都属于企业的低成本投入。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53%的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43%的企业在校内建立了生产型实训车间,23%的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实训设备。

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57%的企业技术专家为学生开设了专题讲座,23%的企业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33%的企业参与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校企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尚未开展工作,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承担校企合作的经费。从图1与图5中可以看出,企业希望合作的内容与高职院校希望合作的内容一致,说明双方有合作基础。

1.2.2 影响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学校认为, 影响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是运行机制和政策引导,其次是校企交流平台,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交流,信息不畅通。问卷显示,校企双方共同认为制约企业合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政府缺少有关鼓励、优惠政策的引导;二是企业因参与人才培养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

1.2.3 学校选择校企合作对象的主要途径

分析问卷可知,目前学校主要通过第三方提供的信息及个人关系建立合作关系,其次才是选择已有的合作伙伴、政府引导和其他途径。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呈现的是高职院校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以情感联络为手段的浅层次与初级合作阶段,并没有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调和灵活的结合机制。

1.2.4 学校如何维持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工作

受访学校在回答“学校如何维持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工作”这一选项时,100%的受访学校认为 “给企业足够的优惠政策”是维持校企合作长效性的首要因素,其次,67%的受访学校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维持校企合作长效性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反馈意见中获悉,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与广度不足,动手能力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校企双方要加强沟通,共同培养。说明校企双方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共同的愿望。

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事,只有找到双方合作的基础,合作才能持续发展。虽然学校和企业都有共同的需求及合作的基础,但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双方的需求都得不到切实的保证,所以校企合作有待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及成立专门的机构,帮助学校和企业搭建平台。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存的问题

深入分析发现,企业和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伙伴关系,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难点依次是:第一,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专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第三,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内涵建设、“双师”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和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数量少;第四,高职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基础条件仍然较为薄弱,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3 关于实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建议

3.1 健全校企合作法规体系

制定、修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明确规定不履行法律责任和不承担相应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通过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常态化。

3.2 健全校企合作各项规章制度

校企合作各项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第二,建立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专项制度,如,认定标准、认定流程、优惠政策等,建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补偿机制,让参与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影响经济效益;第三,确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权,如,提供实习岗位、承担用工责任、参与职业教育、提供教师实践、享受相应权利;第四,明确校企合作参与方的奖惩条款等。

3.3 创新合作理念

第一,不能只从高职院校的角度考虑校企合作工作,还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寻找双方的合作点;第二,不能单纯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来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还必须增强高职院校自身的服务能力,这是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保障;第三,不能单纯停留在理念上,还要加以践行;第四,不能单纯依靠高职院校的领导与职能部门,还必须调动二级学院,特别是师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4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基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好内涵建设工作。第一,加强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增加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吸引力;第二,进行学分制改革,以此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双重需要;第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师生的技能素养与岗位胜任能力;第四,实行开放式办学,即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建设既能满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实习实训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生产教学型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如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 机制 可行性

1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与可行性分析

1.1 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主要指校企合作各主体要素之间如何协调彼此间的利益、资源及相互关系等,从而将校企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组织协调机制主要涉及企业、学校和政府三个主体。首先,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可以通过成立校企合作成员单位联合会或委员会等,制定校企合作制度、政策和规则等,以规范校企合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校企合作双方要签订合作合同和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而且要先在各自机构内组建专门的协调组织机构。

二、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包括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显得薄弱。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其次在校企合作双方,高职院校自身优势不明显。高职院校目前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不具备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

1.2 校企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是一个相互选择、各取所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等相关企业的利益,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到校企合作能否长期开展下去。

一、校企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

1、从政府的角度看:需要政府出面,通过立法、制定政策措施等形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以此来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从企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一是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二是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三是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四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五是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六是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

3、从学校角度看,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一是获取企业的资助,可以改进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效益;二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四是使部分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获得合理报酬;五是通过与企业合作为教师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可行性

1、政府层面: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对于校企合作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也只是形式上的一些文件引导,缺乏监督及执行机制,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校企合作的盲目性、利益分配的狭隘性就非常明显。

2、校企双方:企业是经济部门,学校是教育部门,两者价值取向不同,校企双方要形成定期交流、走访制度;学院要经常走访本地区的相关行业、企业,召开座谈会,悉心听取他们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意见,这对于增进校企之间的感情,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很有意义。

2 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2.1校企合作的需求驱动

一、校企合作的需求驱动机制

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共同构成校企合作的需求机制,需求的刺激要求校企双方必须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需求驱动机制的可行性

尽管理论上需求产生供给,但 由于学校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性,及企业利益追求的物质性,使得在校企合作层面忽略社会及学生需求,仅仅把合作停留在机械师地毕业实习或每日重复的技术操作。

2.2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

一、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

这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利益。首先,对于政府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推动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还可以缓解政府对教育投资紧张的问题等等。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解决学校实习实训基地不足、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可以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技术攻关,提高学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等等。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获得满足本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缓解人才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依托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可以依托学校进行技术研发,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可以得到政府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优惠等等。

二、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的可行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的重宏观调控轻微观监督、学校的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企业的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都给利益驱动机制的形成构成了很大的难题,尤其是企业。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及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为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准备了条件,从转变合作观念入手,提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能力,建立合作的利益基础,探索市场体制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当前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3校企合作的政策驱动

一、校企合作的政策驱动机制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各种体制还不完善,完全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还有很多弊端,因此,对于校企合作而言,需要政府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通过出台政策措施来引导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这就是校企合作的政策驱动机制。

二、校企合作的政策驱动机制的可行性

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在《职业教育法》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来规范、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政策驱动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从法律上对各自利益的保护还不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三者既追求各自的价值目标,又互为要素资源,成为各自求得生存、参与竞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 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

3.1 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是指合作各方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检验与评估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开展效果。评价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校企合作是一项开放的社会行为,参与各方包括学校、企业、社会以及政府都希望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应该向全社会公布。

3.2 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对校企合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能够很好的把握校企合作的进展度和顺畅性,能够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高度,因此成立相关部门对校企合作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最根本需要政府出面,建立权威的管理机构进行评价监督,微观上增加管理力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17)

如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范文5

从提出校企合作的定义、作用、本质和宗旨出发,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一些有效模式,提出了校企合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以资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3601

1如何正确认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把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动态结合,实现校企双方在资源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化和功能整合,进而促进校企双方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和共长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的基本作用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本质是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育结合,培养学生以工程素养为主的一种教育形式。

首先,校企合作的宗旨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应当牢固树立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原则。因此,在制定校企合作保障措施和合作机制时,做到一切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不能单纯为了完成实践的任务而开展实践活动。其次,校企合作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校企合作为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提供了场所,但是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应当多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内容相结合,既不能片面强调理论,也不能片面强调实践,二者必须有机结合。

2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一些有效模式

本科实践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是其中最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牵涉到学校和企业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单位,在当前政府部门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激励和管理机制的情况下,校企合作的真正实现必然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尤为重要。另外,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是本科高校开展实践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如果在实施中缺少监督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可能导致校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流于形式的局面,达不到两者合作的预期效果。尽快出台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前提。

2.1应当明确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校企合作合作协议中,要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保障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始终要将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贯穿于合作的整个环节,从制度上保证校企合作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

2.2制定科学、周密的实践教学计划,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教学实施的关键既要强调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也要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及相关科研单位等单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及它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课堂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实践的具体内容与教学相结合,精心设计实践项目,制定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尽可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各种要求,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3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出台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比较多,如果组织不得当的话,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中,明确双方指导教师的的义务和要求,以及双方的工作职责和权利,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建立学生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此外,由于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学校方面应当主动调整实习计划,建立与企业生产计划和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实习安排,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既能达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的,同时也能与企业的实际管理要求相适应。当前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有的过于死板,不灵活,不便于具体操作。如果学校能够制定把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与企业生产管理相适应,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4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和锻炼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技术素质;使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协作过程,增强协作共事理念。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孵化园等多种形式。这些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园,是高校技术创新的源发地,也是创新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也适合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目前湖北文理学院在襄阳市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湖北同城一家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中科山河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其中,襄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和襄阳市高新区科技产业孵化园实践教学基地为校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这些工程中心除了与高校合作用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之外,其核心任务是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总之,随着高校科技实力日益增强,高校内部及校外建立的实践基地,在校企合作中将会更加重要,在实践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学校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发挥作用情况,定期对实习基地进行检查评估,对开展较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个人以及积极参入实习基地建设并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以此促进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如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范文6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理论研究 概述

自20世纪70年代,产学研合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国内外学者纷纷从合作机制、合作模式、知识管理以及产学研合作不同主体的诉求、影响因素等角度,进行了大量且成果丰硕的研究,并呈现出研究内容与时俱进的特点。当前,协同创新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发展的理论共识和道路共识,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产学研合作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依然是理论界和政府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 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

合作机制问题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首要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纷纷围绕合作机制中的动力机制、效果机制、问题与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一)动力机制研究

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不同的合作主体角度。比如,从多个主体角度,Brokhoff.K(1983)等人认为产学研合作只是各主体为了减小成本而采取的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Geisler et.al.(1991)等人认为产学研合作的根本动力在于产业界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以及学术界对物资、生产实践的需求。Etzkowit认为产学研合作是大学除了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之外的另一重要职责,大学、产业、政府三方既要发挥好自身原有价值,又要加强多方向多角度的合作,从而提高国家创新整体效果。从企业角度,Chesbrough(2003)认为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创造和流通的速度以及人才的流动速度都在加快,企业应该与高校等建立更为积极、开放的合作,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Motohashi Kazuyuki(2005,2006)通过数据分析,认为产学研合作对提高技术型企业生产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合作欲望更强。从高校角度,James A.Hazlett, Elias G.Carayannis(1998)认为校企合作是源于建设相对独立和相对自主的虚拟型学习组织的需要。

我国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内容更加深入,主要是从产学研合作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刘伦钊(2005)从市场需求、新技术推动、共同利益追求、竞争压力、政府支持五个角度归纳了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袁胜军(2006)等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构建了一个由市场引导的产业界和学术界协调统一的创新系统。刘慧芬(2009)[1]采用三螺旋理论对企业、高校、政府产学研合作三大主体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在产学研中的主要作用是将企业和高校拥用的资源进行有效匹配,政府应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转变,并引导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内容与国家战略方向保持一致。李雪松(2010)以复杂系统理论为核心思想,从合作过程、系统结构、外部环境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复杂性原因进行了解读。周正(2013)从内、外两个角度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要素及运作原理,并把外部动力归结为技术推动、市场需求拉动、市场竞争力、政府支持四个方面,把内部动力归结为利益驱动、战略协同引导、内部激励推动和创新能力保障四个方面。夏红云(2014)在周正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内外部动力的创新动力数学模型,将动力机制分析向深里迈进了一步。

(二)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学者认为产学研合作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集中在价值取向、利益分配、技术水平等方面。游文明等(2004)认为合作双方技术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中介服务功能不完善、合作经费不足是致使合作动力缺乏的主要原因。吕海萍等(2004)认为高校技术是否纯熟是影响企业与大学合作最主要的因素,利益分配问题是制约高校参与合作的主要因素,双方的管理能力是合作的主要阻力。曾宪军(2005)[2]认为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存在经费缺乏、基础设施不健全、双方功能不完善、合作层次不高、技术市场效益不高、工作岗位需求不足、对合作规律认识不全面7类问题,并从利益分配、运行保障、协调监管等十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张伟(2005)认为产学研合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研究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强调合作各方应加强沟通。袁胜军(2006)等从价值导向、联系程度、合作环境、合作风险四个方面分析了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李振祥(2007)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存在着认知差别、意愿差别、利益划分不合理、政策支持不完善、文化冲突等5大障碍,并提出通过建立学研结合、动力促进、资源投入等机制消除这些障碍对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影响。张力(2011)从国家战略层面剖析了产学研系统创新的内涵与意义,并重点从高校和政府角度,围绕如何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提出了政策要点。

(三)产学研合作效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