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 网络工程; 应用型; 课程体系; 课程群; 培养方向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3-77-03

Abstract: Network engineering is a new discipline which is set up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t is a new discipline, a fus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ed network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urse system of network engineering is analyzed. The course system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there specific training directions of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network appli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and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reby the concept of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urse group and training direction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twork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ourse system; course group; training direction

0 引言

W络工程专业是教育部设定的高校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相互交叉、融合产生的一门学科专业。该专业是一门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同时兼顾网络与通信的计算机宽口径专业。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定位于培养中部信息领域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专业需结合当今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工程型的人才。

1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如何培养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的问题上,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的建立一直是倍受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与我省多所高校进行交流和探讨,总结了以下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⑴ 专业知识课程结构体系有待优化,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较多的重复知识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⑵ 多数应用型课程课堂讲授成分过多,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学生感觉更多的是纸上谈兵,而实际应用中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⑶ 多数教师使用的是教材所带PPT进行讲解,而一些教材没有引入当今网络工程领域常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多数网络工程毕业生反映,大学所学内容与工作脱节。

⑷ 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实践教学不够合理。缺少系统的完整工程项目来衔接各个课程所学知识点。

⑸ 师资队伍不够完善,有些研究方向缺乏教师,专业课程由单一老师承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缺乏交流,不利于对整个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

⑹ 校企合作较少,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得到实训的机会。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和创新能力,对构建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应充分结合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目标是网络工程师,培养方向有网络架构与工程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三个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科研、教育、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等的工作。

3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1]

专业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的基础,而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2]。课程建设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我校根据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基于网络架构与工程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与信息安全三个具体培养方向来建设课程体系[2]。

3.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为了更好地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我校网络工程专业采取基于课程群的课程建设。将一些有关联的课程重新进行整合和优化,重新调整课程,增强课程之间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减少课程间内容冗余,使其从整体上构成一个课程群。

课程群的建设要遵循相关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再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就构成了基于“课程群+培养方向”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在该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以课程群为单元,这样既方便同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又方便任课教师进行教研活动。

3.2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因此,在学习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要开设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和通信类基础课程,并将这两类课程划分为两大课程群来建设。分别为:①计算机类基础课程群;②通信类基础课程群。

3.3 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有三个培养方向:网络架构与工程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在课程群基本专业按照培养方向进行构建。主要分为三个课程群:①网络工程方向课程群;②网络软件方向课程群;③信息安全方向课程群[3]。

4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学科,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各种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掌握网络架构与工程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三个方向的应用技术[4]。

5 结束语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培养应用型网络工程师为目标,基于网络架构与工程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与信息安全三个具体培养方向来建设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基于“课程群+培养方向”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方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解决了一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有效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荆山,孙润元,黄艺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技术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20:7-11

[2] 容晓峰,唐俊勇,赵宇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4:61-64

[3] 綦朝晖,吴江文.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4:31-34

网络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截至2008年,我国已经有143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大学类高校89所,“211”大学21所,学院类高校54所,高校所在地覆盖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1]。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及相关领域中的系统研究、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与网络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以及各种网络系统设计、建设与维护技术,如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连技术、网络服务、信息安全、组网实践、网络测试与管理等相关知识,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应用软件与系统开发知识与技术,满足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的多元需要。

为了让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应用软件与系统开发知识,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网络程序设计或网络编程课程。然而,由于网络工程专业在大多数高校的开设时间不长,相关任课教师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课程内容设置与学时分配、实践环节内容与安排等还缺乏统一的认识[2-3]。本文依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的体会,对该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阐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同行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关注,从而尽快提高该课程的建设水平。

1教学目标与特点

1.1教学目标

根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习者了解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网络编程接口,理解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网络程序设计模型,同时具备进一步学习新的网络编程知识与技术的能力。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应重点教授基于网络编程接口的网络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为后续使用和开发网络应用系统打下基础。有别于信息管理类专业面向Web的网络程序设计,本课程的中心内容是基于操作系统套接口的客户/服务器程序开发技术。

1.2课程特点

程序设计课程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其多针对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学习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用法为主。网络编程接口在本质上与编程语言无关,因此网络程序设计与以前

作者简介:纪其进(1974-),男,讲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通信;朱艳琴 (1964-),女,教授,工学博士,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的程序设计课程并不相同。网络应用程序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主要特点:

1) 程序结构较为复杂。网络程序至少涉及客户端与服务器两方面,且需要双方协同配合,因此程序的结构和逻辑都比较复杂。

2) 网络程序设计对操作系统知识和网络知识的依赖性很强。比如,多线程技术是避免程序在交互过程中发生阻塞的基本手段,因此开发者至少需理解操作系统的进程与线程的概念及多线程程序设计技术。再如消息驱动是Windows系统的基本机制,Windows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也需要理解消息驱动机制。利用网络接口编程需要理解底层网络协议,特别是与网络接口直接相关的运输层协议知识。

2内容设置与学时分配

运输层以下的网络协议功能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实现,或利用系统应用编程接口(API),通过专业的函数库实现[4]。尽管IEEE已经制定了网络编程的接口标准,各操作系统通常也支持标准接口,但一般会结合系统自身特点,对标准接口进行修改或扩展。因此,实际网络编程接口实现与操作系统密切相关。当前,Windows系统占据了工作站(含台式机)与小型服务器市场的主要份额,Unix系统(含Linux)则在服务器特别是大型服务器市场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接触Windows系统的机会应该更多。因此,教学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以Windows平台网络编程接口为主,同时兼顾标准网络编程接口。

网络程序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较丰富,实践性要求高。根据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我们为该课程安排了以下课堂教学内容:

第1章 网络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本章介绍网络编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内容包括网络程序设计概念、进程与线程的基本概念、TCP/IP协议及其在操作系统中的实现、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程序模型等。

第2章 基于Berkley套接口的网络程序设计。Berkley套接口是事实上网络编程接口标准,它出自于Unix系统,Windows系统也尽可能地与之兼容。本章重点阐述Berkley套接口的基本用法,包括套接口编程的基本概念、面向连接的套接口编程、无连接的套接口编程及原始套接口编程等。

第3章 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在Windows平台上进行网络程序设计离不开Windows系统编程知识。本章介绍Windows编程的基础知识,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Windows API的实现机制与调用方法及Windows消息机制。

第4章 Winsock网络编程接口规范。Winsock是Windows系统中的套接口实现,经历了Winsock1.1到Winsock2.2版本的发展。本章在第3章的基础上全面介绍Winsock网络接口规范及其使用,包括Winsock1.1及Winsock2.2的扩展能力。

第5章 基于MFC 套接口类的程序设计。MFC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对基本的Windows API进行了封装。Winsock编程接口的主要功能被封装成为CAsyncSocket和CSocket两个类。本章将通过实例说明这两个类的用法。

第6章 Windows多线程网络编程技术。多线程可以避免网络应用程序被某个调用阻塞。本章介绍多线程技术的必要性、Windows系统的多线程机制、MFC对多线程的支持及多线程机制在网络编程中的应用等。

第7章 Winsock编程接口I/O模型。支持异步网络程序开发是Windows系统的特色,为此Winsock引入了5种I/O模型实现非阻塞的套接口工作模式。本章分别介绍5种异步I/O模型的原理与使用。

第8章 Winsock编程接口选项与I/O控制命令。套接口选项和I/O控制命令是在套接口建立以后对其各种属性进行操作。本章介绍Winsock编程接口的基本选项及主要I/O控制命令的用法。

第9章 网络程序设计实例。网络编程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与分析实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基本知识与技术。本章通过讲解分析实例中的各种网络编程技术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综合应用打下基础。

本课程重在教授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内容选择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而非求全求深。因此,部分网络编程相关知识没有在课程中出现,如Winsock对网络服务质量的支持、IPv6版本套接口等。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在第3~6章。其中第3章是整个网络编程的基础部分,而第4章和第5章则包括了Windows平台下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第6章的多线程技术是无阻塞同步网络编程的基本技术。第7、8两章内容与操作系统关系较密切且较抽象,是课程的难点。我校为该课程安排64 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教学16 学时。根据重点难点内容分析结果,我们按表1分配课堂教学学时。

3课程实践环节

3.1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传统的网络课程教学方法多以讲授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为主、少量的验证性实验为辅。网络程序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编程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则不仅所学基本知识难以得到深入理解和巩固,更不能将其灵活运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系统讲述网络编程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真完成网络编程实验的教学。

3.2教学组织与学时分配

实验是基本的实践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更快地实现从概念理解到实际编程能力的转变。每次实验前,教师首先讲解实验的设计目标、要求和所需的编程技术,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初步的需求分析和程序设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解答学生提出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实现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实验结束后,学生需按一定的格式规范按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实验报告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实验质量。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简短的讨论,让学生总结和分析自己的实验体会。

我们根据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制定了实验计划。实验包括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三种。验证型实验主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网络编程知识,通过重复课堂示例掌握某一项网络编程技术。设计型实验需要学生利用某一项网络编程技术,根据具体问题要求设计并实现一个网络应用程序。综合性实验需设计并实现一个相对复杂的网络应用程序,其中需用到多种网络编程知识和技术。全部实验内容包括Berkley套接口编程实验,Winsock套接口编程实验,利用原始套接口进行PING 程序的设计及实现,基于MFC套接口类的网络编程,电子邮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SMTP客户端、POP3 客户端程序)或FTP客户端实现及聊天室软件的设计及实现。实验报告与其他课程基本类似,有相应的实验题目、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内容。实验结果要包括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解决方式及心得。表2总结了实验的内容与学时分配计划。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集中1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实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实用价值的网络应用系统。课程设计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中所学的各种方法与技巧进行综合性应用,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编程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课程设计报告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及各模块详细设计等,类似于计算机类毕业设计论文格式。

4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是近年来为满足社会信息化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较新的专业。该专业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开设该专业的各个院校对某些课程的教学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

据,结合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问题。文中讨论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点,给出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和实践环节安排建议,希望对完善网络工程专业以及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规范格式]:

[1] 刘悦,张远,贾忠田.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科学规范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4):120-121.

[2] 王一飞,吴素芹. 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 科技信息,2008(34):20.

[3] 冯健昭,肖德琴. 网络编程教学改革探索[J]. 现代计算机,2009(8):69-70.

[4] 叶树华. 网络编程实用教程[M]. 2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Discussion on Network Program Design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Network Engineering

JI Qi-jin, ZHU Yan-q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网络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3

摘要:研究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地图,以某高校《网络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分析,教学内容设计,进而完成“网络工程”知识地图的教学方法设计和技术设计,对知识地图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课程类知识地图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知识地图;网络工程;教学方法;设计

引言

近年来,知识地图作为数据管理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次尝试用知识地图这一知识管理工具,完成“网络工程”课程知识地图的教学设计。借助当前社交方式,基于移动终端,形成的碎片化、引导式的混合学习行为模式。

一、调研分析

作为高校教育的首次尝试,我们针对知识地图作为一款功能软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时,在设计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做了相关调研。围绕知识性、易用性、安全性、效益性四个潜在变量,考虑功能的可实现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最开始选用27个观察变量(观察变量即为知识地图要达到前面四个要求所要实现的功能),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SPSS分析后,最终确定20个观察变量,如图1所示。

用SPSS处理后得到的4个潜在变量和20个观察变量数据构建AMOS结构方程模型,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检验构建知识地图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一阶验证性分析模型表明知识性、易用性和安全性三者是相互影响的,知识性和易用性的相关系数高达0.99,而效益性与其它三项的相关系数都比较低。在这基础上,为更好的观察潜在变量与知识地图的关联度,我们构建了二阶验证因子分析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如图3所示,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四个因素对高校知识地图的构建影响程度从高到底依次为知识性30%、易用性29%、安全性23%和效益性18%。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知,设计“网络工程”知识地图时:首先,应该重点考虑系统的知识性、易用性、安全性,尤其是要体现知识地图作为教学工具的知识性。其次,在保证系统的基本安全性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系统的知识性和易用性,找到三者的平衡点。最后,由于知识地图作为教学工具是首次尝试,对效益性指标的评价不好把握,可以将其作为后期完善系统的侧重点。

二、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学内容设计

我们所要构建的知识地图,是指广义的知识地图,是实体资源、网络资源、教师资源、资源知识导航系统,结合当前在社交、教学和技术方面最前沿和流行的二维码技术、MOOCs平台、数据可视化,为师生提供一个随机进入学习的教学模式。由前期调研结果可知构建该系统的关键因素是知识性,为此我们将“网络工程”这门课程的知识性分知识点、技能点、体验点三部分展开,以知识地图为基础引导学生寻找资源,以任务教学为核心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现场体验投标的方式展示学生的技能成果。

以知识地图为基础,将网络工程教材每个章节划分为5到10个知识点,找到经济管理学院楼现实教学知识点,选取其中20个试验知识点,贴上二维码标签,可以扫描随机进入学习。根据知识点录制微课视频、实验操作支架,整理1000个考核点,按章节和实验内容分成十次测试,让同学自我检测。课内资源分章节整理上传到自主学习平台,课外资源上传至课外延伸模块。各个知识点以知识地图的形式分布于各个自主学习平台上,充分体现系统的知识性。

以任务教学为核心,充分发挥知识点的能动性。通过前几次的微课知识点体验学习后,课堂学习重点主要是答疑和到实验室真实操作,作业以作品的形式提交,让学生熟练掌握Visio、Project、Axure、Autocad、Autodesk软件技能和网络交换机配置、端口聚合和不同间VLAN通信的操作过程和步骤。为后续模拟投标体验做技能积累准备。

体验点作为技能的展示环节,因为有知识点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点的实践经验的支撑,锻炼学生的整合技能、运用技能、展示技能的能力。模拟投标分为个人部分和小组部分,让同学们在准备标书和现场投标的过程中真实体验网络工程这门课程。

知识点、技能点、体验点三者层层递进,共同体现网络工程这门课程的知识性,完成构建“网络工程”知识地图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也为后面知识地图的易用性、安全性提出要求和指导。

三、“网络工程”知识地图教学方法设计

知识地图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根据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根据对“网络工程管理”这门课八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总结出教育改革理论:知识、技能、体验,而这与前期的调研结论不谋而合。知识是知识地图需要体现的知识性,技能和体验则是需要通过知识地图的易用性来实现。针对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能力和体验的定义,在整个学期的网络工程管理的课程,打散原先以授课、实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变成了以知识、技能和体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知识:将书的十二章全部内容125个知识点做成微课、1000个考核点做成题库,使用开源的Sakai平台、自开发的微课平台、并录音授课,上课的时候只针对重点的事项进行讲解,部分实现翻转课堂,课后学生登录到系统做题,巩固知识。

技能:包括“网络售前能力、画图能力、方案整合和协调能力”,因此,一个学期将学生的技能落实到网站建设、公网域名访问、甘特图的制作、Visio图的制作、AutoCAD图的制作、综合组网方案、小组投标。最终的考试采用作品考试,是以投标书及其网站实现。事实上,采用这种技能考核,技能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方向性指导,学生的具体细节能力往往比教师和研究生更强。

体验:大胆采用新技术体验教学:微课、社交网络、作品、物联网、3D打印、O2O等新技术,并邀请学生体验这些新技术。最终的考试是以投标书及其网站实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投标,邀请社会上专业人士当评委,最大胆地设想“未来经管,被技术改变的校园空间设计”。

知识、技能和体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老师可以不具备学生的能力,但是需要老师具有专业判断力,将自己的研究历史上收集的资料全部交给学生,放到在线的课程平台里面,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经过筛选的专业库,以提供帮助。充分运用在线教育工具,自带社交网络授课,邀请产业界人士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比老师更高的视野。

四、“网络工程”知识地图的技术设计

根据知识地图前期调研结果,结合知识、技能、体验的教学理论,“网络工程”知识地图技术设计逻辑图如图5所示。

安全层:通过身份认证、数据备份、数据更新、系统日志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为师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学习平台。资源层:知识性是系统的第一要素,资源层充分体现了系统的知识性。囊括125个知识点和20个随机进入学习知识点及其微课视频,1000个考核点及其题库、大量的课内外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资源。

技术层:利用知识地图、二维码、微课、SAKAI等各类社会网络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为学生技能的磨练提供支撑平台。技术层中各学习工具关系如图6所示:

知识地图是知识点可视化展示工具;CMS是课程网站展示工具;微课、SAKAI、MOODLE是拥有丰富资源的自主学习平台;实验支架上放置与实验相关的各类资料(视频、指导书等)自主学习课件为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实验过程的flash课件,可以放置SAKAI/MOODLE平台,各模块间通过接口对接,读取数据。通过知识地图指引,找到知识点所在,扫描二维码,我们可以进入到相关知识点微课、SAIKAI平台以及实验支架,观看视频、查找资料、测试答题、模拟实验,测试成绩最终汇聚到成绩册上,根据不同权重计分,我们在所有学习工具上的行为都会形成日志,这给我们最后研究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应用层:技术层为易用性打下了基础,而应用层则是易用性的真正体现。包括二维码扫描随机进行微课视频学习、微信点名和互动、微课和SAKAI平台登录后资源的上传下载、O2O等新教学体验。

如图7所示,知识地图以Map地图形式展现学校中隐藏的知识点3“门禁”的随机进入学习入口的所在位置,指引学生寻找二维码,扫描后进入微课学习平台,看完知识点微课视频后,可以通过答题检验学习效果。

五、知识地图课程教学总结

这学期共计128名学生参与“网络工程”知识地图教学活动,学期结束后教学效果如下:

1、课程资源积累。题库增加到4000道、布置作业8次、在线测验成绩15000次、微课23次,课程文件数15000、课程资源数量达到10G;

2、学生能力质变。通过作业实战演练,熟练掌握了网站建设、公网域名访问、各类软件制图、综合组网方案、投标书制作和项目投标流程等,这些能力在最后“未来校园,被技术解放的教育”模拟投标会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3、教学效果显著。建了两个大微信群和13个小组的微信群,累计学生答疑信息达到4000多条、感谢信5封、由于采用了微信点名,缺课率低于5%、作业量达到美国学生的2/3,已经达到平均作业量的7倍。

“网络工程”知识地图教学效果斐然,但是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学校网络不支持大量学生同时上网,制约了线上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能力和作业难度的评估不确定,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面对高强度高难度的作业量,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不过只有改革才能发现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也是改革的一部分,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使之成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探索,也为以后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学设计方法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Byungun Yoon, Sungjoo Lee, Gwanghee Lee. Developmentand application of a keyword-based knowledge map foreffective R&D planning[J]. Scientometrics, 2010(85):803~820

[2] Eric Martin, Vincenzo Di Bernardo.Enterprise DashboardTools for Management ofShare-Use UniversityLaboratory[J].IEEE,2008

[3] M.N Wexler, The who, what and why of knowledgemapping,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5,2001,249-263.

[4] M. J. Eppler, Making Knowledge Visible through IntranetKnowledge Maps: Concepts, Elements, Cases. Proceedingsof the 34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ciences, 2001

作者简介:

魏忠,博士后,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实验教学;

网络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秦燕妮(1975-),女,湖北红安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计算机。(湖北黄冈438002)聂建文(1957-),男,湖北黄冈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北黄冈438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43-03

当前,全国的计算机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许多单位为了满足特定的工作需求和提高工作效率,都已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但真正能够做管理网络和网络工程的人才却极缺乏。高职教育的目标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有别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挖掘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为计算机网络教育指明方向。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与用分离。许多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学完了这门课程后仅知部分支离破碎的知识层面和简单的OSI七层模型,无法形成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和结构,不能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

第二,无充分的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教学过程枯燥。缺乏先 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束缚,不能根据个人情况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及内容。不少学校教学方式陈旧。

第三,课程体系及内容不完善,教材滞后且实用性不强。课程体系及内容陈旧,学生使用的教材滞后,学生从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很多已落后,毕业后自然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四,实验实训条件不够。高职教育当前都很重视实验实训,但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配置落后、设备不足,从而导致教师在安排实验时迫于条件限制只安排简单实验,复杂的实验不能开展,就算能开出几个实验用的也是普通计算机机房。

第五,师资力量不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因各个地域教育差别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及培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有些学生以前没基础,要从头学起。但学校师资力量有限,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第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层面,职业教育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为五大模块:基础素质课程模块、网站和网页课程模块、网络工程课程和网络管理课程模块、数据库课程和程序设计模块。基础素质课程模块包含计算机领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以外能力培养;网站和网页课程模块包含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技能培养;网络管理课程模块包含网络系统的管理能力培养;网络工程课程模块包含网络施工和网络安装和调试的能力培养;数据库课程和程序设计模块包含应用系统开发和网络编程的能力培养。教学计划结合网络技术应用及发展,应做细微调整,把急需的技术纳入教学体系,比如Linux课程、无线网技术、交换和路由技术等。如图所示:

充分考虑模块间的相互支撑及相互渗透的关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不同的知识模块可对应相同的能力模块,相同职业岗位应具备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来支撑。所以,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要明确各模块之间的前承后续及互补关系,充分考虑各模块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是片面孤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整个基础课程体系是由素质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两部分构成。“两课”数学课程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计算机专业的要求灵活调整,不必学得太深。体育、法律的开设是确立良好的身体和思想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外语课在网络设备的调试及操作中极其重要,很多网络设备、技术来源于国外,如Unix等操作系统、Cisco的设备和技术等,会遇到大量的英语词汇,所以英语教学要贯穿始终。

通过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应用及需求状况的综合考虑。可最终确定包括计算机基础原理类、系统维护与管理类和网络编程实现类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专业技能学习是否需要为衡量技术基础课开设的依据,尽量少讲纯粹的理论,直接砍掉数据结构、计算计原理这样的课程,在技术基础课中高职所有专业都应增设“专业导人”的内容,以参观、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在入学后了解日后从事工作的性质、发展方向、岗位特征等,确定培养目标从而有选择、有目的地学习。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强调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延伸,提倡知识和能力的互补作用,处理不好两者关系,学生就找不到适宜的岗位,出现有业无人就业的状况。

第二,导舰策略设计。建立相关课程学习网站,考虑学生缺乏教师现场指导,易出现迷航现象,设计导航策略非常重要。建立菜单导航、提示导航、知识点导航、跳转关系导航及导航图导航等方式,借鉴资源管理器中查看文对课程调整与重组进行导航设计,以伸缩列表NIl折叠大纲及突件和文件夹的方式来建立导航条,将信息检索、导航、资源管理三种方式统一起来,设计体现了网络课程的学习特点。

三、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

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构筑先进的现代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第一,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师授课录像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配以VB编程技术、5D动画开发课件,结合必要的课堂板书,课件设计利用VB编程技术和3D插入大量动画和图片,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复杂抽象的工作原理。教师自行开发教材,相应习题、学习指导、实验实训指导书资料等,并开发立体化的教学包如配套的电子教案、视频讲座等,便于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第二,利用校园网及Internet开展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很强,实时展示非常重要,可在实训及授课中对计算机学科带头人的授课全程录像,加工整理成流媒体的格式,上传到教学网络平台,教师授课用的PPT及调用的动画文件及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一起上传。学生切身体会到网络的应用及功能,给学生布置课题及作业,通过网络论坛探讨网上查资料完成,并在网上提交,教师进行网上指导和答疑,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明白了学习网络的实用性及重要性,便于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

第三,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手段包 括实地参观考察、案例讲解、现场教学、实训等,教师编写详细的实训指导书,各种网络设备的配置、安装与管理以实训指导书为指导在网络实验室进行,这样就有的放矢地确保了实训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课堂外教学可实地参观考察,完成课程设计,达到学以致用,使所学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职业教学目的。

四、工作任务为目标的网络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将典型的工作任务确立到相应实训项目当中,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强化以过程的训练得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要工作任务有网站整体设计、网站数据库设计、网页交互设计、网站的维护与测试、网络设备选型、网络规划、网络安全配置、网络工程实施、VLAN路由配置、网络施工管理、网络终端与客户端维护、日常监控等。须建立相应的实验实训室来完成以上工作任务。

第一,网络程序设计实训室。安装有微机与高性能服务器和Oracle,SQL Server,Windows Server平台等关系型数据库,可安排实训任务,并配备数种集成开发环境与开发实用工具。此实训室用于网络信息系统及网络数据库系统相关的实训、应用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活动。

第二,网页设计实训室,建立Linux和Windows Server平台,安装有网页制作和图形处理软件,可完成相关系统安全类实训和复杂的网页设计。

第三,网络综合实训室。开设的课程有“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Cisco网络技术基础”“网络工程”等,可完成交换机管理和配置、路由器管理和配置、网络接入的管理和维护、无线网络的维护和组建、VPN网络管理和实现,提升学生网络管理技能。

第四,综合布线实训室。可安排的学习及实训课程有“建筑智能综合布线”“专业综合能力实践”“网络结构化施工及布线”等。此实训室可向学生展示综合布线的设备及线材,模拟实际环境进行网络综合布线;并配置若干类型插座及配线架,布置光纤及跳线、超五类UTP与STP线缆、六类线及大对数电缆,可实现综合布线介质、综合布线设备、智能大厦综合布线及信息模块压接技术等实验。

第五,网络虚拟实训室。网络虚拟实训室综合不同技术及设备的电子化、网络化的实训集成环境。学生通过网络中虚拟的环境,可进行远程控制,并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利用浏览器完成各种虚拟实训、实验任务。该实训室设有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故障诊断、网络工程与布线、计算机网络原理四个实训分室。

第六,操作系统实训室。主要开设“Linux网络管理”“Win? 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实验实训任务。实现路由器或交换机的基本设置与作用、Windows 2000 Server简单管理及安装、DHCP服务器常用网络命令与安装管理,掌握LINUX操作系统及网络平台的实际使用及建立。

五、工学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第一,学生毕业综合实践应不少于480学时,包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在较长的职业环境中锻炼,以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把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合为一体,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深入企业一线,岗位职业技能得以全面熟悉,通过指导、观察、学习、思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的实际演练,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网络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与建设、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网络的安全防护的能力,而且实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岗位工作间的无缝衔接,促使学生提早进入角色,缩短工作适应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引导学生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课外指导与课内教学一体化。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外延,同时又有助于创设校园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而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第二课堂活动包含行业发展专题讲座、专业参观、专业调查、专业观摩、各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比赛、成立职业技术协会及技术技能推广活动等多种形式。第二课堂以开发学生对本专业技能和兴趣为着力点,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提高网络专业综合素质的项目和活动。多方面帮助及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和技能训练,发挥学生特长、开发智力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职业技能及意识。要着眼于行业发展,不局限于在校内进行活动,让学生走出去,专家请进来,使专业与行业接轨。要针对某一学生群体、某一现象、某一技能、某一任务等提出活动计划,只有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参与学生都能明确活动目的,才能保证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完成各自任务,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引入了证书教育,通过合作模式引入TCSE,CCNA,Linux认证等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

六、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第一,师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通过引进、培养、聘任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建设一支热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热爱本专业教学工作,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还要建设一支来自计算机网络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以满足教学和校企合作教育的需要。

第二,建立校企联合育人机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成立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年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专业课教学、实训安排、实习指导、课题研究等项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还将不断增加新成员,以保持它的活力。

第三,相关配套政策。为鼓励教师积极投入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以奖励教学水平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肯定教师在重点专业教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在职称评定、国内外进修及职业资格培训等向重点专业给予倾斜政策和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耀辉.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网络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5

>> 基于HTML5在线编辑平台的移动学习资源构建与应用研究 HTML5在艺术专业创业平台中的应用 HTML5的新特性及其在基于Web的教学平台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HTML5在移动Web中的新特性与实现 汽车平台中的HTML5硬件通信 基于HTML5跨平台移动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HTML5的混合平台开发模式对于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影响 HTML5的移动互联应用初探 浅谈HTML5与移动应用的关系 常用HTML5移动应用框架 HTML5在移动互联网开发中的应用分析 关于HTML5与未来的Web应用平台研究 跨平台的HTML5 基于HTML5技术的新农村信息化移动服务平台安全问题研究 漫谈HTML5新特性与硬件渲染 HTML5新特之浅析 基于HTML5的响应式展会信息移动平台设计与实现 关于移动平台下HTML5的运行环境分析 基于HTML5及云计算的高职院校移动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 移动智能终端系统在高职C语言教学平台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HTML本地存储详解..

[3] 赵辰阳.高校移动式自主学习环境构建研究――跨平台课堂录像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3).

[4] 闫慧仙.基于HTML5 Canvas的跨平台物理模型构建[J].物理与工程,2014(z1).

[5] 黄予.基于HTML5的微格视频标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4(4).

收稿日期:2015-08-06

网络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207-03

作者简介:陈涛(1979-),男,硕士,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与管理。

0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如今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部分高校应该是培养适用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另外,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趋同,必须从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突破口,发展自身内涵和特色。

当前中国高等院校众多,将其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和教学型专业院校得到了相对广泛的认同[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紧跟社会发展、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近年来该专业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遭到较多质疑,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亟需改革。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有所不同,本文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思路及举措为例,探讨了教学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社会、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然而,由于各高校环境不同,具体落实的程度不同,实践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当前,大多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不强,与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在专业能力上有差距,而且创新能力不足。在教学型本科院校中,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就业压力问题,部分实践能力不足的学生就业机会虽不少,但难以把握。

出现上述现状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①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比如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不够,教学质量评定重视理论教学的质量评定;②实践教学内容不丰富,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实习缺乏专业深度;③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工作中对工程实践学习投入精力不足;④实验室建设不合理,实习基地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

2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方案设计

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不可能孤立存在[3]。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服务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因此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合理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2.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是地方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该类院校大多从事本科教学时间不长,学科建设尚不成熟,师资力量也有所不足,学生的基础相对偏弱。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必然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不同于以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型专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因此,教学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符合本科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规范要求,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补充,并结合学校自身定位及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2.2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学校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突出了“宽口径、窄方向、出特色”以及“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观念。下面分别从该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定位、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践能力培养4个方面进行探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该专业的规范要求,目的在于夯实学生基础。同时,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部分课程做了内容的整合以及上课方式的调整。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原来独立的C语言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合并成一门C/C++程序设计课程(84学时),且该课程的教学分散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来完成。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训练主要放在必修课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原来独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合并成一门计算机组成与汇编语言(68学时)。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拆分成数据库原理(必修)、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选修)两门课程。

该专业分为软件设计与网络技术两个方向进行培养,并突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目标。软件设计方向强调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课程有Java Web应用开发、C#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网络技术方向强调网络编程与组网工程两方面的能力培养,主要课程有网络工程、Linux基础与应用、网络应用编程、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为了明确专业培养的阶段目标,这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学科基础知识培养(第1学年)、基础设计能力培养(第2学年)、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第3学年)、职业发展素质培养4个阶段目标(第4学年),如图1所示。

构建“3+1”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即前3学年完成该专业的主体课程教学,最后1学年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在第7学期可以继续在校学习,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外出实习,实行学分制考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社会实践3个模块。实验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单独实验;实习教学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学科竞赛、科研训练、专业认证、社团活动等。本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为51.5,总学分为164,实践教学占比为31.4%,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一定的体现。

强调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践教学,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产实际,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80%以上课程的课内实验均设置有设计性实验,单独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面向对象开发课程设计的单一性课程设计,另外开设了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软件测序技术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网络编程技术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在综合性课程设计中,建议由本校专业教师与一名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教学。此外,规定了8个学分的课外实践,学生需参与学科竞赛、科研训练或专业认证等获得学分。

3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正确定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是实践教学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证,有效组织人才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体现。此外,实践教学还应在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境与制度以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3.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

(1)实验内容应紧紧围绕本课程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群合理设计实验内容。例如,在本培养方案中存在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原理、Java Web应用开发、软件工程课程群、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Linux操作系统、网络安全、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群等。

(2)实验类型要体现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渐进要求,在规模和难度上要有合适的取舍。验证性实验是课程内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需要自己提出方案,综合性实验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研究国外知名大学的计算机课程教育,深刻认识到在实验类型上要多设置综合性强、与生活结合紧密并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实验[4]。

(3)合理安排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以及课程设计的课时。根据课程内容的理论性或应用性特点,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一般为3∶1至1∶1之间,实践内容丰富且特点突出的课程可以开设单独的实验课。单一性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一般为1周,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一般为2周。

(4)实验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实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性,要有基本的任务要求,还应设计扩展的任务。难度大的题目可以给出部分提示、提供程序框架等,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完成。教师的讲解时间不宜过多,可以仅对任务的关键部分或难点进行引导讲解。

3.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通过政策上的引导,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践的热情,建设较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各类专业技术认证并获得证书,支持教师到企业中去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锻炼,还应引导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另外,学校还应建立一支优良的实验教师队伍,并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学校应引进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过硬的工程师担任专兼职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教学。参与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完全参与教学,也可以是部分参与教学,如参与实践环节教学、参与教学设计、参与实践教学考核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由企业工程师来教学,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可由本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

3.3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和制度

(1)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的力度,一些重要的实验室必须要建设,而且实验设备应采用市场主流产品,因为主流产品技术成熟、资料丰富,便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直接使用。实验设备的完好率要能得到保证,出现故障后能及时修复好。当实验室使用超过计划年限后,应进行必要的淘汰与更新。

(2)广泛征集意见与深入开展调研,合理建设实验室,将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作用。从教学与经济两方面考虑,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有些实验室可以合并建设。贵重实验设备应采用“少台套,多循环”的策略[5] ,以节约资金。充分利用软硬结合方式,克服设备短缺问题,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3)建设优质、稳定的实习基地,淘汰不合符要求的实习基地,注重校企合作的效果。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定位及特色,根据互利双赢的原则,在各区域建设不同应用方向的实习基地。注重对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评估,不断提高合作层次,对于效果较差的实习基础应该给予淘汰。

(4)实验室要在课外对学生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资源的效益,构建开放的实验学习环境。制定实验室开放的相关管理办法,引导和方便学生在课外进入实验室学习或网络远程访问学习。制定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及学分要求,培养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3.4健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社会实践均应有相应的教学指导规范及要求,包括教学材料要求、考核评价标准、教学质量分析等。通过教学指导规范与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引导教师规范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2)强调实践教学质量分析,定期召开实践教学研讨会,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委员会应跟踪考查学生的阶段性专业实践能力,定期召开教师与学生座谈会,全面掌握实践教学的质量及问题。根据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科技术发展动态,指导教师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3)制定合理的薪酬、奖励制度,有效引导,尊重教师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付出的大量劳动。实验课至少不低于理论课课酬,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应该给予不同形式或程度的奖励,如指导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名次、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等。并且组织教师编写高质量的实验(实训)教学手册,并付以酬劳。

4结语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都将此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作为一所地方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学校就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认真研讨,找准自身专业定位,制定了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此改革方案在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效果逐步凸显,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这对于其它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胡建华.关于大学体系层次化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29-32.

[3]王志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3):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