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1
一、精益化管理破解“新常态”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的思考
目前,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进入了“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性”的中高速增长阶段;“高效率”关注的是精益化时间要素的回报,“低成本”关注的是精益化资源投入,“可持续性”关注的是精益化整合资源的发展模式。
精益化有两个核心要素,“精”即少投入、少消耗不必要的资源(资金、时间等)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与消耗;“益”即多产出经济效益。精益化管理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营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永远满足客户提出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利润。精益化管理作为企业转换思维、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对标学习的最好的管理模式之一,帮助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和发展模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危机转化为机遇;企业发挥精益化管理的优势,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人力、智力、财力等),破解“成本压力、效率压力、环境压力、市场压力、资金压力、管理压力、技术压力、信息压力”,承担起社会责任,满足客户需求,使企业可持续长远发展。
近年来,中国成功的服务型企业(地产大鳄万科、餐饮界明星海底捞暨外婆家、IT大佬联想暨小米、金融界创新者招商银行等)快速、稳健的发展也都得益于从“制度、思想、意识、行为”全面创新的精益化管理模式。精益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是企业战略发展转型的需要,是挖掘企业发展潜力的需要所在。
二、精益化管理使得企业可持续盈利模式的思考
盈利模式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和生存之根本,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企业的定位,根据定位构建的业务系统和关键资源掌控都将为盈利模式服务。在新常态下,企业不仅要主动适应市场,适应环境,还要不断自我完善、自我突破,创新思维显得尤其重要;精益化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寻求新的盈利模式注入了创新精神。
丰田的精益化管理模式涵盖了“准时化―JIT、自P化、标准化作业、精益化”等管理理念,提出了精益化改善上升到全员灵魂高度的“改善魂”和伟大的“DNA思想,后续通过美国通用、福特汽车的再验证、再改善,管理创新,实践、验证、见证了一种使得企业通过精益化管理实现可持续盈利模式的经久不衰!
正是在精益化管理先进的思想引领下,丰田公司推行数十年如一日的全员持续改善活动,从整个价值链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营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持续盈利,2014年全球销量达到1032万,连续三年蝉联全球车企销量冠军。再次验证了精益化管理是一种可持续盈利的管理模式。
面临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如何学习、借鉴、应用精益化管理模式(TPS)?如何从“Q、C、D、S”即“质量、成本、交付、安全”四个维度,实现“以效益为中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提质增效目标”?如何探索适合自身可持续盈利管理模式?精益化管理无疑是对企业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最好的诠释。
三、精益化管理对于推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国家提出的“2025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如何实现从“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过渡到工业4.0?如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精益化管理思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探索出了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盈利体系的便捷之路。精益化是企业实现创新管理的必然趋势。目前阶段,乃至很长一阶段,精益化管理已不再是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做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实现从制造型向“服务型、创新型”的战略转型,要经历从原有的“要”向“我要干”的转化;要经历精益化管理将企业的“DNA”植入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自发性开展环境的转化;中国企业通过实施“经营管控方式、杜绝浪费环节、提高员工主人翁责任感、智能化――OJT培训、信息化管理、组织结构扁平”方面的创新改变,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实现战略转型升级,精益化管理无疑是最好的管理模式选择之一。
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需要对市场进行准确研判,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竞争标杆的战略进行分析、评估,要从“精益拓展行业外部资源、精益规划行业优势资源、精益整合内部资源、精益整合制度暨流程”四个维度进行经营战略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实现需要企业决策层统一认识,专业化推进管理,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去创造更多的价值;从“人力、设备、材料、资源、时间、空间”等方面提品的附加服务,向传统的服务空间创造更多的利润,实现转型升级的经营战略。
四、精益化管理对于企业创新管理再定位的思考
所谓“定位”是指企业资源和能力(含潜在能力)可足以支撑满足的客户价值。企业定位与管理模式、创新求变是密不可分的。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丰田公司、通用汽车、通用电气(GE)公司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得益于持续不断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定位创新。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2
论文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应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当前应加快建立起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包括建立衡量循环经济的标准、建立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财政、税收等激励制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应借鉴发达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立法成果。
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障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态安全等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分析,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一ll倍。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l1.5%。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工业化,中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亿元,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
1.2发展循环经济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和《卫生与植物检疫协定》要求各缔约国在制定国内法规时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加入WTO后,由于我国出口的部分产品的环境标准低,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遇到少数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反倾销诉讼。这已影响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应当符合国际市场环境标准和市场准人、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否则,产品将可能会失去国际市场。
2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立法借鉴
自从2O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以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西方国家的重要举措.为我国以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能提供相关启示和借鉴。
2.1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于1972年制定,但当时只是强调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德国制定《废物管理法》,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要目标。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包装条例》,规定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用过的包装,首先应避免其产生,其次要对其回收和利用。该《条例》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1992年。德国又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6年德国推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物法案》,提出将系统的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从包装推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该法规定,每年总计产生超过20o0吨以上废物的制造者,必须对避免、利用、消除这些废物制定一个经济方案,包括:需要利用和消除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和残留物:说明已经采取和计划采取的避免、利用和消除废物的措施;说明何种废物缺乏利用性而必须进行消除及其理由。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达80%。在德国的影响下,法国提出2003年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得到循环使用。荷兰提出到2000年,废弃物循环使用率达到60%。奥地利的法律要求对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再循环或再利用。丹麦要求2000年所有废弃物50%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
2.2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并提出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国家。1991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其目的是减少废弃物,促进再生利用以及确保废弃物适当处理。1997年又制定颁布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据此逐渐建立起了相互呼应的循环经济法规。2000年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经济关键的一年。该年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
上述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等作了具体规定。如《废弃物处理法》第3条第2款中规定,“生产者应当努力对伴随其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废弃物加以再生利用,以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同时,在产品的制造、加工、销售过程中,应当考虑所制造、加工、销售的产品、容器在变为废弃物时,不会使它们的恰当处理变得困难。”《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定了日本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该法宣布要从过去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社会中脱胎换骨,转变为21世纪的“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后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一个降低环境负荷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日本是世界上率先以基本法的立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与德国先在有关具体领域实施循环经济思想,然后建立系统整体的循环经济法规不同,日本是先有总体性的再生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进行推进的。
2.3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美国虽然于1976年通过了《资源保护回收法》,1990年通过了(1990年污染预防法》,提出用污染预防政策取代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实行的循环经济法规或再生利用法规不过自从2O世纪8O年代中期,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资源再生循环法规。
3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与政府财税职能
3.1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存在着价格障碍
在我国矿业生产中.存在着矿藏资源价格过低和矿业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现象,而在原材料回收、加工、再生环节中却要付出较高的环保成本,由此造成了原材料价格显著偏低,而再生资源价格没有优势,另外,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再生成本高,规模效益差.以上原因导致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很难自发产生
3.2政府需用财税政策克服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政府推广循环经济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运用各种财税、经济手段克服企业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价格障碍.让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有利可图.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
4加快建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法律、政策、制度的推进和保障;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需要企业、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资金、技术的强力支撑。
4.1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
在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应增加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款,且在相关立法中应将推进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立法之理念。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国《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法》、《资源综合利用再生利用法》、《可再生能源法》,同时加快建立具体资源再生行业法规,技术规章等。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推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应首先体现在综合经济部门制定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环保政策、产品回收政策等方面。当前,应加快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核心的一整套促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立法上,应将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政府、企业、民众的义务。
4.2实施循环经济要从根本上实行“四个转变”
一是由环保计划管理型向环保市场经营型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定标准、规则、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实施循环经济的激励和惩罚措施,而环境保护则要努力向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是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新型的多向循环思维转变:各类经济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资源消耗、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环节,应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减量——再用——循环的最大效益目标。三是由经济运营型向绿色运营型的转变:现代企业,不仅要为企业和国家创造财富,更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成本。努力实施绿色产品战略,这就需要牢固树立绿色经营思想,包括如绿色管理、绿色开发、绿色生产过程、绿色技术保障体系。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实现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化:循环经济下的工业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态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
4.3建立衡量循环经济的标准
衡量工业部门是否实施循环经济,应看它是否以“减量”和“循环”为主要手段。并通过资源利用上的减量和将主要废弃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应出台具体的考核指标,作为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激励、奖惩依据。
4.4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GNP由世界银行在80年代提出,它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已逐步成为衡量现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经济核算指标的首选指标。目前,一些国家已采用了新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绿色GNP的计算如下:绿色GNP=GNP一(产品折113+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我国应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采用绿色GNP代替传统GNP核算包括建立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此外,应通过各种媒介建立资源、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信息市场和信息平台,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中介组织。
4.5建立绿色保障制度体系
一是绿色制度体系,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二是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以上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转都需要立法来规范和保障。
4.6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使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原来的产生者不仅不付费,还要向使用者收费,使综合利用资源企业无利可图。严重挫伤企业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资源的积极性:我国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有时落实不到企业头上。政府必须以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资源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促成企业形成实施循环经济的自发机制。对企业生产再生资源产品的,国家财政、税收部门应积极研究制定和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各地税收征管部门要加快出台并严格执行税收减免政策,建立起促使企业自发实施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行政手段:如排污许可证、资源配额;第二,税收手段,如污染税、原料税、资源税、产品税等,特别是应加快出台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废弃物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的具体政策:第三,收费制度,如排污费、使用者费、环境补偿费等:第四,财政制度,如治理污染的财政补贴、低息长期贷款、生态环境基金、绿色基金等;第五,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提高政府对环保的投入比例,发挥其引导作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发展中国家为0.5%~1%,发达国家为1%~2%,我国用于环境保护的比例为0.7%~0.8%。随着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实行,此项投资应逐渐增加。应积极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灞动发展,专款专用。第六,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加强国际和区域间的合作,积极申请UNEP、UNDP等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4.7生产措施
4.7.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以增加生产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对生产.它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从要求减少原材料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当前.我国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应研究并加紧出台各产业部门推广、评价清洁生产的衡量指标体系。
4.7.2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形态之一.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应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的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园区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和“零排放”。
4.7.3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等,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4.7.4建立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有两种方式:一是原级资源化,把废弃物生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如将废纸生成再生纸,废玻璃生成新玻璃,废钢铁再生钢铁等。这种方式利用可以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0%~9O%:二是次级资源化,即把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可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5%。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一年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l5%~2O%的速度增长。
4.7.5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首先,应该在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社会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①在资源开采环节,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推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低品位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洗选回收利用率。②在产品生产环节。应着重推进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等资源消耗重点行业的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③在废物利用和处理环节,应加强对冶金、电力、石化、轻工、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等行业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为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创造更好的环境:应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和废弃物处理。其次.在城市建设中。应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有关城市要注意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再次.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积极提高土、肥、水、种、药等投入要素的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要为综合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并使之成为农村能源的补充和替代。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资源税;税制改革;计价征收;影响
国务院《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2010年九大重点改革任务,其中一项就是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完善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制度。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效提高资源开采使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资源税改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即扩大资源税的覆盖范围、提高资源税税率、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
首先,进一步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对开发、利用应税自然资源的中外纳税人统一征税。资源税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发产生的能源。征税范围将涉及石油、煤炭、天然气、矿产、盐、土地、森林、草原、滩涂、地热、水、电等能源和资源。
其次,逐步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结合资源产品价格调整和收费制度改革,适时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提高资源税税率,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的资源级差收入。
最后,完善资源税计征方式。改革“从量定额”征税为“从价定率”征税。从量征收的方式不仅不能反映价格波动,还导致资源收益分配不合理,而从价征收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并实现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平衡。
二、资源税改革对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影响
1.加大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资源税税制改革无疑将加大资源类生产企业的营运成本,尤其是资源开采企业和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因为按照从价计征,其资源税可能比原来按从量计征高出很多,财政部财科所一份关于资源税的研究报告建议,资源税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后,具体税率应为销售价格的5%~15%。提高资源税还将提升下游产品的制造成本,减少下游产品的利润空间,降低相关产业的投资收益率。这将迫使企业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生产流程,实施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从而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资源开发和使用行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资源税实施价外征税,通过税负传导,必然提高资源类产品如煤电油气的价格,加大居民或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使消费者成为资源税税负增加的重要承担者。这将对人们的资源消费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有效遏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节约用电、合理用水,引导更加节能、环保的消费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资源税改革的宏观影响
1.增加财政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源,因为资源税征税范围和力度都将增加,不仅对企业也对消费者征税,所以税源将会大幅度提高,且税收收入与资源价格上涨同步增长,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此外,除了海洋、石油外,大部分资源存量在中西部地区,而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东部地区,资源税的改革能够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财富转移,从而缩小地区差异。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资源税税制改革后,资源和能源依赖型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加,这将有效抑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有效转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是一个资源总量大国,但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相对短缺,与其他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比而言,中国的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的稀缺性更为严重,资源税税率提高后,可以很好地调控中国资源开采浪费的现状,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采,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的非可持续发展。资源税改革后,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会自觉主动地关心节能环保问题,从而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完善资源税税制改革的建议
资源税的改革是一个艰难的多方博弈过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资源从“无价”到“有价”,从近乎免费使用到有偿使用,这一变动过程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需要重新调整。新的资源税制度的推出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综合考量,逐步实施
资源税改革的两个重要变化就是计征方式改为“从价计征”和提高资源税税率,这将给资源相关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增加其运营成本,甚至超出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不良后果,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相关部门在设计资源税改革具体细节时,尽可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统一设计和考量,逐步实施,以保证各相关行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2.合理设计税率和确定计征方式
本着实现价值目标和符合本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税率设计,使其既能实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又不至于负担过高影响纳税企业的高品质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并形成与市场相联系的浮动的资源税率,体现税收的弹性调节作用;其次,税率设计还要考虑资源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非替代资源、稀缺性资源要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再次,资源税率的确定要使资源开采企业形成一定的成本意识,把企业的盈利模式转移到强化管理、提高资源开采率和资源深加工上来,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单纯的靠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总额。另外,对不同性质的资源分别采用不同的计征方式,如,对部分价格变化比较频繁、幅度比较大的应税产品,如,煤炭、石油、矿产品等直接实施“从价计征”,而对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太频繁的资源,如水、电等可先行实施“从量计征”,再逐步实施“从价计征”。
3.与其他配套措施相结合
围绕资源税的改革将会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系需要重新调整,改革时需要发挥配套政策的协调作用。
首先,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将回采率或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情况与资源税税负水平相联系,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对引进耗能少、污染小的先进设备和用于循环生产、清洁生产的设备实行优惠政策(如采用加速折旧、退税等);对于用于节约资源和能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优惠扣除;建立和并逐步推行资源耗竭补贴制度。
其次,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中国的环境税收体系。欧美国家征收的环境税有:(1)对排放污染所征收的税,如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化学品税;(2)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油税、旧轮胎税、饮料容器税、电池税;(3)为减少自然资源开采、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而征收的税,如:开采税、地下水税、森林税、土壤保护税;
(4)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征税,如:噪音税、拥挤税、垃圾税;(5)对农村或农业污染所征收的税,如:超额粪便税、化肥税、农药税;(6)为防止核污染而开征的税,主要有铀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些税收措施,但比较零散且在整个税收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无法充分起到调节作用,也无法满足环境保护所需资金。所以,中国应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环境税收体系,使能源资源的产品价格体现环境成本,理顺稀缺资源的价格,从而降低资源的消耗速度,促进生产和消费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最后,要完善税收管理体制,理顺地方和中央的责权利关系。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而中国现行的资源税作为地方税种,在管理体制上是由地税征收、地方独占资源税收入,这与资源税设置的目的相违背。从公平分配的角度出发,资源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国税征收,税收共享”。地方政府要有效监督各类资源的储量和计税情况,并和国家有关部门一起制定完善资源税税负标准,中央应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税率。
参考文献:
[1]商艺.资源税改革——绿色税收的崭新一页[J].当代经济,2008,(6):124-125.
[2]林伯强.资源税约束垄断性收入[J].经营管理者,2008,(2):84.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4
―编者
新闻纸涨价,风波缘何而来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新闻纸价格的基本走势是不断攀高。1980年国内新闻纸价格每吨仅600元左右,1995年内新闻纸上涨2000多元,达到每吨7000余元的历史最高
点。此后,国内新闻纸价格小幅回落。2000~2004年新闻纸价格再次不断攀升,2004年底达到每吨5900元的高位。2005年被喻为中国报业的“拐点年”,当年报业广告增幅出现了低于GDP增幅的险境。同时,由于国内新闻纸产能过剩效应凸显,新闻纸价格从2005年起开始下降。2006年年中新闻纸价格降至4500元左右,下降近千元。2007年末国内新闻纸市场执行价格为4850元/吨,但进入2008年,新闻纸行业在2月份和3月份进行了两次大幅提价。3月份新闻纸市场执行价格
达5300元/吨,接单价格攀升至5500元左右(以上价格均为含税价格)。与2007年底的价格相比,在短短的3个月内新闻纸价格上涨600~700元,涨幅超过10%。综合28年来国内新闻纸价格的变动趋势,目前新闻纸价格并非最高点,故而仍有上涨的空间。
本轮新闻纸涨价是原材料涨价、结构调整和国家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原材料上涨的推动。国内新闻纸原料主要来源于进口废纸和纸浆,国内造纸厂大多使用美废8#作为主要原材料,但全球废报纸的年供应量同比逐年下降。目前美废8#价格已从2006年的140美元/吨涨至250美元/吨。由于进口美废价格上涨,导致国内新闻纸行业的毛利率大幅下降,整个新闻纸行业面临亏损。其次是结构调整的推动。由于近3年新闻纸严重滞销,而文化纸行情见好,部分新闻纸厂纷纷转产文化纸。其三是国家政策的间接助推。因造纸业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是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调控的重点。一方面,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新闻纸行业投资的限制;另一方面,按照国家节能减排规划,将逐步淘汰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排放不达标的年产1万吨以下废纸为原料的纸厂,其中2007年关闭230万吨落后产能。关闭中小产能的纸厂造成新闻纸行业缺口增大、供求关系紧张。最后,2008年年初南方持续近一个月的低温雨雪天气导致部分企业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短期内新闻纸产量有所下降。
从媒体方面来说有两方面因素导致新闻纸上涨:一是因新闻纸长期供过于求,导致下游报社新闻纸库存较少,年初雪灾造成大量报社在报纸印刷时新闻纸供应不上,更重要的是,由于奥运临近,各家报社和印厂为确保奥运期间的正常出版印刷,年初下游客户普遍增加了库存,从而使得目前的新闻纸需求显著增加。二是虽然近年来大型城市报纸的用量趋于稳定,但部分二线城市报纸甚至县市报的用量仍在快速增长。例如,近3年来浙江15家县市报的用纸量仍以两位数增长,2008年3月,《东莞日报》还出了《东莞时报》等,二线城市报纸的迅速发展无疑导致用纸量的扩大。
化“雪灾”为“利好”
客观地讲,新闻纸涨价确实将给部分传统媒体造成较大冲击,堪称一场“雪灾”。首先,在实施新劳动法和物价上涨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经营本身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自2008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劳动法》正式实施,对报刊发行行业的影响十分显著。国内大多数报刊社过去存在严重的不规范用工行为,发行部门将基层发行员视为“临时工”,既未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也未落实其养老保险等社保福利待遇,基层发行员的假日加班费也未能兑现。更为重要的是,报纸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队伍庞大,即使小幅度提升员工福利待遇,加总后也是一笔巨额开支。但报刊社作为完全国有企业,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劳动法规,故而传统媒体的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此外,从2007年起国际油价快速攀升,国内物价上涨较快,这些都给报刊社的经营成本造成较大压力。
其次,传统媒体广告经营行情整体疲软,新闻纸上涨后的新增成本难以有效化解。国内综合性都市日报大多依靠的是“两次销售”盈利模式,即报纸在一次销售中“预先假定”廉价销售的亏损可由二次销售弥补。一般而言,报纸的印刷成本是0.17~0.22元/每印张,即一份4开56版报纸的印刷成本最低为1.19元,发行成本约占报纸售价36%~40%,印刷、发行两项成本即达1.5元左右,大部分都市报的售价却常常为0.5元,净亏损通常在1元以上。但近年来由于广告经营业绩增长减缓,报业广告收入难以弥补发行亏损。如2007年我国报刊广告市场总额为808.71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7.64%,部分报纸的广告收入负增长,甚至连部分试点报业集团亦无突出业绩表现。这是自 2005 年报刊广告经营的拐点以来,报业广告增速连续第三年低于 GDP 的增长速度,报业广告已经度过高速增长时代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期。在这种情形下,纸价上涨对运营较好的报社来讲会因此被吃掉相当一部分利润,对那些本就运营不佳、处于亏损状态的报社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由此可见本轮新闻纸价格上涨来得“不是时候”,确实是传统媒体遭遇的“雪灾”。但是,换个视角,本轮新闻纸价格上涨为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传统媒体应对新闻纸涨价的根本途径是变革经营模式,但过去报业变革进程缓慢,因为变革意味着“阵痛”,当传统的经营模式仍然可以维持发展时,媒体转型的压力较小,改革阻力就大;当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时,媒体转型的压力较大,改革阻力就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的危情为报业变革提供了良好条件,是传统媒体“经营转型”的利好时机。在传统媒体遭遇雪灾的非常时期,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重构传统媒体运营模式:
一是重新审视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目前我国报业经营严重依赖广告,通常广告收入超过报业总收入的80%以上,发行和多种经营所占的比重过小。目前突出问题是报纸发行亏损过于严重,国内同类报纸的销售价格是美国的1/7,日本的1/12,以色列的1/30,比利时的1/33,是全球报纸销售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适当提高报纸发行价格,实现报纸价格向价值的回归和靠拢,扭转“价值与价格倒挂”应是未来报业经营的重要目标。可在恶性竞争的环境下,报社因担心同城竞争对手趁机蚕食读者市场而不敢提高发行价格,报纸发行经营陷于“低价死循环”的困局。2007年11月,《南方都市报》将深圳版零售价提为2元/份,可同城报纸仍保持原价,致使该报在深圳的发行量有所下降。但在2008年新闻纸涨价的背景下,报纸发行提价有了转机。例如,南京历来是报纸发行价格大战的“重灾区”,1999年零售价格一度降至0.1元/份,后经政府部门干预才调整至0.3元/份。可2008年3月10日起,南京市场上的《现代快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晨报》4份都市报零售价集体提高40%,零售价格调整为0.7元/份,订阅价格也从每年180元提至每年252元。南京也由此成为国内首个报纸集体提价的“模范”区。可见,由于新闻纸涨价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危及传统媒体行业的整体利益,原来占居主导地位的同城报纸之间的“内部矛盾”逐步让位于报业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外部矛盾”,这就为结束发行价格战,促使报刊业整体回归理性市场决策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是构建行业规范体系。我国报刊行业仍未建立起规范的运营规则,最突出的是虚报发行量与广告收入、赠品促销等行为长期难以根治。在报纸广告收入增长大幅回落和新闻纸涨价的双重挤压下,一些报刊社将逐步觉醒,进而为开创报刊发行的“无赠品时代”、构建“和谐报业市场”创造了机遇。目前亟需构建的报刊市场规则主要包括:(1)核算、公布报纸最低价格――各地有关部门会同行业协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实际情况,组织所在地的都市类报纸采取同城议价、同行协商的形式,按照报纸印张核算报纸最低价格,或根据报纸直接成本的适当比例确定报纸的最低价格。(2)广告价格公开透明――要求建立广告价格公示制度,公开广告价格,明示广告折扣,广告收入按照明示折扣如实入账,不得以商业贿赂的形式进行报刊发行和报刊广告经营。(3)禁止有偿促销征订报刊――要求所有出版单位和发行单位在报刊发行中,不允许给征订(含零售)对象提成回扣、赠送钱物(含报刊)和有价证券,也不允许以有奖征订、出国考察、公费旅游或赠送广告等形式变相进行有偿促销。(4)统一核查公布发行数字――鉴于目前都市类报纸普遍存在虚报发行量的情况,应重新构建出版物发行量认证制度并尽快启动发行量稽核行动,以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过去,一些报刊社对执行报刊市场规则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主持下签订了协议,也仍不甘心,在暗地撕毁协议,违背竞争规则,但在新闻纸涨价的情况下,预计报刊社执行报刊市场规则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三是开发新的报纸“介质”。目前报纸所用的新闻纸主要是靠砍伐大量的树木作为原材料,已经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但全球对自然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新闻纸的生产量只会越来越少,未来提价仍然难以避免。面对新闻纸日益稀缺的趋势,传统媒体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电子技术对报纸的承载介质进行全新改造,推进报纸的多媒质化,加速开辟数字媒体的发展空间。目前已经有4种新的报纸介质:互动多媒体报纸、手机报、电子纸报和户外电子屏报。这些数字报纸可以实现 “清洁化”生产,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纸张,而且避免了新闻纸制造和印刷环节的污染,减少了能源消耗,进而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实际贡献。目前以手机为载体的手机报技术已经初步成熟,开始给报社带来经济收益。如2007年《宁波日报》的手机报收费用户已达20万,年收入达480万;《解放日报》手机报也实现了盈利60万元;《南方都市报》手机版等报纸的付费用户突破10万户等。
四是构建循环经营机制。我国是世界日报出版大国,每年消耗近400万吨新闻纸,但我国新闻纸回收率不到20%,新闻纸造纸大量依靠进口废纸。传统报刊发行的基本任务是报纸销售,形成“新闻纸印刷读者废旧报丢弃”的单向销售模式,造成巨量资源浪费。按照循环经营的思路,新型报纸发行将旧报回收纳入发行作业流程,形成“新闻纸印刷读者回收再利用”为特征的闭路循环式流程,为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深圳报业集团于2004年起开始实施旧报回收体系,通过现金回收、以货易报、旧报换新报等方式,开创了“征订投递回收”一条龙服务模式,旧报经过分拣、称重、打包,卖给纸厂再利用。集团3年累计回收旧报超过5万吨,创毛利1000多万元。由于回收旧报规模不断扩大,深圳报业还注册成立再生资源有限公司。2007年深圳报业旧报回收体系被深圳市政府列为深圳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在新闻纸涨价的背景下,循环经营将成为主流,循环发行模式将成共识。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5
技术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一:光伏发电技术经济分析
摘要:太阳是一项很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现行世界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太阳能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作为太阳能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而我国的光伏产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选择。文章将结合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从技术、企业、产业和国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对我国的光伏产业进行深入探讨,促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稳步前进。
关键词:光伏发电;经济分析;发展预测
太阳能是地球能源的基本来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光发电,是人类一直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太阳能是一项清洁性、安全性的能源,资源的来源广泛且充足,而且其具有很长的寿命,也不像其他能源那样,需要经常维护。基于这些其他能源不具备的特点,光伏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有利用价值的能源。自上个世纪50年代,太阳能的应用已经从太阳能电池发展到如今太阳能光伏集成建筑等多个不同的领域。纵观全世界的光伏产业,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的光伏产业也渐渐地步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以市场分析为基础,由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技术经济:技术、企业产业、国家。
一、光伏产业的优点
光伏产业是一项绿色又环保的能源,因此被看作是一项战略性的朝阳性产业,各国给予光伏发电的很高的重视程度,并给予大力的扶持,原因如下:
1.《京都议定书》给予各国以压力,迫使各国政府落实积极开发各项清洁型能源,包含太阳能在内,这样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中东是全球的石油主产区,因此,中东地区的政治趋势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为了保证稳定的能源供应,各国政府不得不大力开发国内能源,其中包含太阳能在内。
3.像石油、煤炭这些矿物能源在渐渐枯竭,各国政府不得不积极开发包含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这样才能使能源长期供应。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全国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新千年以后的三十年中,全球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光伏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中一项独具潜力的能源,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光伏产业。自1999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德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推出了大型国家光伏发展计划和太阳能屋顶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是比IT产业发展还快的产业。作为一项可再生清洁能源,在21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将发展成最重要的基础能源。
二、光伏发电成本分析
(一)光伏发电成本和影响因素
光伏发电的成本,直接决定了其能否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其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光伏发电的成本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电总成本以及总发电量。光伏发电成本主要是受初始投资的影响,诸如运行维护费、税收等因素则对系统的发电成本影响较小。1.初始投资。光伏电站的初始投资主要包含光伏组件、电缆、配电设备、并网逆变器等成本,在这其中,光伏组件投资的成本就占初始投资的一半以上。2.发电量。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受两个因素影响:太阳能资源、太阳发电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受运行方式、线路耗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光伏发电系统大多安装在东部沿海地区。3.单位电量成本。(也称度电成本)
(二)多种类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度电的成本分析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起步并不早,主要开展了投资补贴、特许权招标等项目,一些技术的经济分析并不能恰当地反映出成本所在,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典型的运电站数据来分析。
1.聚光光伏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是比晶硅光伏要高的,聚光光伏电站度电成本比薄膜光伏电站要低,但仍然比大规模地面晶硅光伏电站要高一些。
2.薄膜光伏电站的单位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的成本要低,但它的效率也低,而度电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高。
(三)光伏发电系统度电成本的变化趋势
光伏系统的成本包含太阳电池组件、功率控制、组阵系统平衡、间接费用这四个部分。在这其中,组阵系统平衡涵盖了支撑组件的框架和支架、电线、基础土建和土地的使用费等。功率控制分为两个方面,逆变器和电器控制系统。简介费用包含涵盖了工程建设的管理费、工程设计费、建设期中的利息、意外的费用、运费等等。目前,制约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成本过高。随着电池效率的提高、组件成本的下降以及寿命的延长,光伏发电的成本和平价上网的水平相近,因此,光伏发电非常具有发电的竞争力。一些国际机构对未来光伏发电的系统度电成本做出了预测:现如今,中国并网光伏的发电单位的初始投资成本大约为15/W,光伏发电装机的容量是3GW。按照中国发电产业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技术提升和装备国产化的大前提下,每年的投资成本会有百分之十的下降。按照《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GW。预计到2020年年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会达到40GW,到2030年年底,装机容量会达到200GW。根据测算结果来看,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的单位投资成本也大概是11元/W,2020年将会下降至10元/W,2030年会出现大幅下降,降至4元/W。太阳电池成本的下降,不仅仅是依靠技术进步,规模化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使得成本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下降幅度。而系统平衡需要的构建成本也有了明显的下降。目前微电网的发电技术仍处于深入研究的阶段,虽然成本还是很高,但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成本也会逐步降低,未来光伏发电技术的前景是巨大的。2020年前,全球光伏发电的市场还是主要集中于欧盟地区,占到的比例约为百分之四十,2010~2020年,光伏发电在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地位逐步提升。2020年之后,光伏发电的新兴市场主要是中国、美国、巴西等国,光伏发电技术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三、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分析
1.多种光伏电池技术争相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具有高校、低廉、使用广泛的主要用途,为市场主导。第二代薄膜电池成本低、耗能少,发展前景良好。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效率高但价格昂贵,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2.光伏微电网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成本和低稳定性光伏微电网是用光伏发电当作最主要的电源,它可以和其他的储能装置配合,直接在用户负荷周围供电,典型的微电网是可以脱离主网运行的,也可接到主网上运行,这样可以减少配电投资,大大减少了太阳能间歇性对用户带来的影响,这比较适合成本较高的边远山区和对供电有高可靠性的用户使用。
四、发展光伏产业的建议
综上所述,发展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是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分不开的,国家各项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1.政府要做好带头作用,设立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更要在资金、电价、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
2.技术上既要自主研发,又要学会技术引进,也可以和国内研究共同公关,建立健全一套创新的技术体系。
3.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以更高的水平进行光伏技术师范建设项目。
4.努力培养国内的光伏市场,制定一套具体的分摊上网电价的实施细则,。5.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对行业标准的制定要加速,提升光伏产业在未来产业中的竞争力。
五、总结
总而言之,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2030~2050年间,光顾能源和常规能源在价格上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出现,因此,这必将成为我国多能互补能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光伏产业需要在市场的规范、设备国产化、提高技术支持、产业链的发展等方面继续努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才能跻身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曹石亚,李琼慧,黄碧斌.光伏发电技术经济分析及发展预测[J].中国电力,2012(08).
[2]冯百乐.光伏发电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和选型分析[J].山西建筑,2012(20).
[3]陈贶,王亮,王满仓.不同容量光伏发电单元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J].有色冶金节能,2014(03).
[4]刘江建筑.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分析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4(06).
[5]顾文石,安白.景观带光伏发电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及综合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3.
技术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与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因此,找到一种能够让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促使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不同国家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范式以及发展路径的思考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在当前全球变暖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低碳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低污染生产,还能够减少排放,避免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排入到水流、土地、大气中,进一步对被人体吸收,导致大量疾病的滋生。因此,应当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并且对其中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发展路径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上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的模式核心内容主要是在当前市场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效能、减少资源使用,同时研究出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应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工业生产都能够走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模式。而有着低排放、低能效效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节能技术、增效技术、减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大量新型技术的带动下,并以创新的低碳技术作为指引,才能够不断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功,有些低碳产品甚至达到了中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能源行业。比如,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82台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在世界范围内,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增长量也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风电机组增长量已经高于1600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00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74万千瓦,增长率达到了25%。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出口光伏组件最多的国家,全球有接近40%的光伏产品来自于我国。此外,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70%,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由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中国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仍然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的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
1.风力发电技术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
2.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3.在发展清洁煤技术方面,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在中国,常规火电站的投资约为每千瓦5000元人民币,而IGCC示范电站高达每千瓦1万余元,比常规火电站高出1倍多。
三、我国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却并不符合人口需求,生态环境也较为薄弱,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减小贫富差距、大力发展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多个不同层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发展,这导致我国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得更加困难。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较为特殊,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能为我国所用的精华,从我国所特有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对低碳技术研发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我国的低碳技术开发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度,并且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予以大量的资金支持。①部分新型的能源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极其难以攻克的问题,而如果仅仅只依靠企业独立进行研发,必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政府必须要帮助企业在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先进能源技术的合作以及交流,从而为我国新型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国家应当在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上,加大对低碳建设的力度,例如智能电网等,大量低碳技术应用在基础建设上,能够为国家节省资源和资金,减少排放。③国家应当扶助进行尖端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能够不断的进步,不仅快速与国际尖端技术接轨,未来还要努力超越国际平均水平,例如在风力发电机上的相关核心技术等。④严格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制度,以及战略规划,引导低碳技术的正确发展,避免盲目发展的现象出现,同时,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当由国家来予以规划;⑤国家建立起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会,以此来帮助我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
2.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需要进行低碳技术方面的创新,如若不然,企业将在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失去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应该转变营销理念以及传统的盈利模式,在制定短期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制定长期目标,总体大方向应该是发展低碳技术,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真正的实现发展模式与技术平衡;其次,企业需要与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加强交流沟通,展开密切合作,以此分散低碳技术研发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项风险。由于低碳技术本身并不成熟,有很多低碳技术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企业研发过程中需要承受非常大人力、物力等压力,如果企业单打独斗显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企业需要与政府、科学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以此规避风险;最后,可以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现如今,技术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全球化,我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贸易来着获得先进低碳技术,而后再依据我国国情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做好专利产权保护工作。
3.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得到研发资金。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核电技术、输配电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大力研发,真正的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另外,科研机构还需要做好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即必须将研发成功的低碳技术推入到市场中,真正的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生产技术发展的主流,这也是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潮流中,我国应当加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速度,扩大低碳生产技术在我国生产行业的覆盖范围,将更多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促使低碳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6
郭洪业
对话嘉宾:
何杰/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企业培训中心主任
张明/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
黄文夫/全国工商联研究室高级研究员
李建标/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实验研究室主任
饶育蕾/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中国创业板历经十年酝酿,即将破茧而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经济”的繁荣,以及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示范,各国对创业板市场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对证券发行市场做出重大改革,诞生了诸如韩国科斯达克、日本佳斯达克等新兴的创业板市场。这些市场又对所在国家新经济的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十年的辉煌中,我国众多企业迷失在疯狂扩张的盛宴中,却没有给我们带来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步发展。
公司强则中国强,在未来的十年中,中国宏观经济规模在坐三望二的同时,不能没有微观层次――企业的高度繁荣。今天我们处在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历史时刻,中国民营企业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创造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业板的设立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实现质的提升打开了一扇面向阳光雨露的窗。
创业板带给我们的或许会比期待的更多……
创业板的创设,给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
创业板给中国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
创业板时代的中国资本市场将出现什么样的新形势、新气象?
何杰:创业板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的助推器
创业板市场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及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的重要平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年均GDP增长率接近10%;在人类历史上,仅有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30年以上持续高增长。但应该看到,中国的高增长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阶段的典型表现,是建立在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的。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弹性系数从1980年至1999年由0.5增加到0.88,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源消费量从2000年的13.8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7年的26.2吨标准煤,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维持快速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是中国下一个十年面临的重大挑战。
展望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很可能而且十分有必要出现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即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高能耗的增长方式转变为资源、环境和社会友好型增长方式。经济转型有赖于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的利用率,直接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有必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互联网产业、传媒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再生资源产业,倡导绿色制造理念,提高传统制造业技术和工艺水平,降低制造业的能耗和污染。
创业板市场建设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磨砺,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希望之路。2009年3月3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9年5月1日实施,创业板市场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创业板市场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及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的重要平台。创业板市场立足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支持新经济、现代服务、新能源、文化产业和新商业模式企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形成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等。
创业板服务于成长型创业企业,要求拟上市公司具备一定的盈利基础,拥有一定的资产规模且须存续一定期限,有别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从上市条件中的两个业绩量化指标来看,标准一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标准二是“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且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不低于30%”,对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提出明确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以创新为根本,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经营业绩在特定发展时期会呈现非线性增长特征。创业板市场对成长性的要求有利于创业板市场优中选优,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有利于避免被“快鱼”遏制,有利于创业板市场出现微软、英特尔和谷歌等超一流高新技术企业,有利于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维持快速经济增长。
创业板市场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有别于低端制造业,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所谓自主创新,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独特性、领先性、应用性、可靠性和持续性的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工艺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各种创新元素的集成。自主创新,特别是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能有效提高社会经济生活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性,降低消耗与成本。总之,创业板市场定位的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符合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对于维持快速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张明:创业板或将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突破口
创业板的推出,为长期以来融资无门的民营企业,共同分享资本市场的“阳光雨”露开了一扇窗口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然而,迄今为止,中国还缺乏能够与国有垄断企业可堪匹敌的大型民营企业。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融资渠道的匮乏。在银行间接融资方面,民营企业天生处于弱势。一方面,民营企业难以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由于经营时间短而缺乏持续可靠的信用记录。
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面,迄今为止,中国A股市场还基本上是国有上市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不但受到资产规模、净利润等上市门槛的限制,而且在监管机构核准方面也处于弱势。虽然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形式有利于帮助中国民营企业获得融资,但由于目前风投与私募股权投资缺乏良好的退出通道,导致这一系列的直接融资形式不能获得充分发展。
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中,中国民营企业无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首先,民营企业集中的出口行业,是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重灾区。随着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集体步入衰退,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急剧减速,中国出口行业面临外需骤然萎缩的局面,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其次,中国民营企业很难从中国政府的救市计划中获得支持。无论是4万亿的投资方案,还是自2008年11月以来的人民币信贷飙升,中国民营企业都很难获得好处;再次,十大产业振兴方案的推出实际上有助于国有垄断企业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综上所述,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事实上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国进民退”。
在上述背景下,如果创业板能够在2009年成功推出,并在发展上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将是一大幸事。
其一,创业板与主板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业板的上市门槛较低,从而有利于规模较小、经营历史较短,但成长性较高的中等企业上市融资。与中国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相比,创业板在经营历史与盈利水平上对潜在企业的限制明显降低,这更加符合中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有利于帮助更多的民营企业获得直接融资。
其二,创业板的推出事实上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打通了一条完整的通道。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可以申请风险投资,等企业上一定规模之后可以寻找私募股权投资,之后就可以进入创业板市场,最终甚至可以由创业板市场转向主板市场。风投、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板、主板,这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直接融资通道。创业板的开设为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了理想的退出机制,这也有助于促进上述投融资方式的发展。
然而,我们不能天真地期望,仅仅创业板的推出就能毕其功于一役,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首先,创业板仅仅是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否成功运作、充分发挥作用,有赖于中国政府的充分支持。假如创业板推出之后,监管当局在审核上市公司方面步伐缓慢,这一方面会限制融资规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创业板股票的流动性。
其次,创业板要建立对优秀民营企业的吸引力,就必须打通创业板与主板的连接机制。如果一家企业在上了创业板之后,转到主板市场的可能性太低,则好的企业可能选择等待,等规模上台阶之后直接上主板市场即可。毕竟创业板和主板市场在规模与流动性方面存在差距。
最后,即使创业板市场获得充分发展,中国民营企业也不能指望都能到创业板上市。因此,在发展直接融资渠道之外,通过促进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来解决中国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问题,才能够真正用两条腿走路,才能够真正改变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发展短板。
黄文夫:创业板可带动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创业板实质上是启动一套新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新股发行能否真正实现市场化
尽管至今仍有学者认为“短期内不适合推出创业板”,但正如多数人所言,创业板无论任何时候启航,对于中小企业都是一个莫大的福音。总的来看,创业板对民营企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将起到的积极作用至少有三:
为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长期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融资手段匮乏,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并非易事。而在资本市场,由于上市标准太高,那些急需资金的成长型企业根本无法进入。而债券市场则是由国家发改委管理,主要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服务,并非真正意义的企业债市场。推出独立的创业板,意味着中国的金融资源不再由国有企业垄断性使用,将有利于更多的成长型企业获得资本支持,为民营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从而扩大企业资本实力,增强企业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促进企业规范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要进入创业板市场,必须先改制后上市,并剥离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这样可以改善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民营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使得企业成为公众公司,必须时刻接受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这将促使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建立起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可以带动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已设立了负责企业改制上市的机构,东部沿海一带的地方政府都有上市办。最近各地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改制上市的政策措施,从财政、税收、人才、政府方面对上市企业进行支持。这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完善其在政策支持体系当中的决策,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水土异也。不同的事物生于不同地方,就有其不同特点,创业板亦然。从全球来看,香港的创业板失败了,德国也失败了,全球成功的就一个美国的纳斯达克。那么,内地在深圳搞个创业板就肯定能成功吗?
应该说中国内地的创业板还是具备成功的最大条件的,这就是中国真的拥有无数高成长的中小企业。这一点,德国和中国香港,最起码在整体经济发展与未来高增长的前景上,都不如中国内地。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可靠的制度条件,再好的资源也是无法发挥作用的。我们的市场制度远不如中国香港和德国完善,我们的市场也没有别人那么开放,行政管制仍然无处不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将收获柑橘还是酸枳呢?确实很让人担忧。
新股发行能否真正实现市场化。中国目前的证券交易所并未市场化,中国的证券监管部门事实上还承担了不少证券交易所的职能,特别是在新股发行这一问题上。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的几乎无风险套利的股票一级市场上,证券监管部门实际上是“利益中人”,很难做到真的“均衡”。而真正支撑新股市场的,正是行政权力带来的吸引力,并因此在新股发行这一市场吸引了无数“国字号”资金,以期获得无风险套利。如果创业板发行标准大大降低,并将发审委下放到交易所,建立起市场化发行制度,这毫无疑问将严重冲击主板的壳资源价值,主板的一级市场资金将一泻千里,主板批文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创业板会不会成为新的圈钱机器。从目前情况来看,创业板股票数量较少但需求很大,发行价和二级市场的价差也客观存在,创业板上市首日股价很容易被过分炒高。另一方面,创业板上市公司在符合退市条件时将实行直接退市,而不必要再进行转板。在当前股票市场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的情况下,在这一“入”一“退”之间,最终利益受损的肯定还是股票市场的弱势群体,即广大散户和没有信息来源的机构投资者。
李建标:创业板是市场治理理论发展的契机
在创业板市场上,对于个体企业来说,重复交易的次数有限,声誉租赁机制便成为很多创业板市场设计者倾向于接受的治理工具,国际上许多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都引入了这一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创业板市场不断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而且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市场治理的视角来看,创业板市场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小企业和投资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既达到筛选优质中小企业的目的,又尽可能地降低这些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
与主板市场不同的是,创业板市场资金需求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更大,资本交易也更加复杂,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也更高,幼稚的投资者往往会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同时,契约执行机构在创业板市场中融资契约的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表现得能力不足,由于上市门槛较低,创业板市场上的交易并不像主板市场那样标准化,契约执行机构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耐心和成本来对违约事件展开调查,确定违约责任。
这样的话,仅仅依赖基于正式履约机构的公共秩序(Public Order)可能还不足以制约资本需求方的违约动机,很多创业板市场还引进了一些必要的私有秩序(Private Order)来保证契约的执行。在市场治理理论中有很多典型的私有秩序治理模式,如基于重复交易的双边关系式治理和声誉式治理,以及基于中间人辅助契约执行的中介式治理等。
在这些私有秩序的辅助下,结合正式的契约执行机制,交易人的违约激励可以得到很好的限制。由于在创业板市场上,对于个体企业来说,重复交易的次数有限,声誉租赁机制便成为很多创业板市场设计者倾向于接受的治理工具,国际上许多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都引入了这一机制。
典型的声誉租赁创业板市场如英国的AIM市场和新加坡的凯利板市场,后者是对前者的仿效和改进。这两个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就是保荐人制度的创立,保荐人制度的核心正是市场治理理论中的声誉治理机制。在保荐人制度下,中小企业要想上市融资必须要寻找一个保荐人,该保荐人一般由声誉较好的金融机构来担任。这些保荐人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上市前的调查和鉴定,对于明显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客户企业,保荐人可以不为该企业进行声誉担保。上市以后,保荐人还需要继续为客户企业的融资交易和信息披露承担保荐责任,一旦企业违约操作,保荐人则须对违约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同时,保荐人可以向客户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双方的相对讨价还价能力。
从市场治理的视角来看,保荐人制度的建立实质上是引入了一种声誉交易市场,大量的中小企业不必直接面对投资者,投资者既没有精力也没有专业知识来逐个鉴别这些中小企业。那么鉴别资本需求方的责任就留给了市场的中间方――保荐人,保荐人既具有鉴别投资机会的专业能力,也具有鉴别投资机会的利益动机,因为保荐人在替投资者把关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分配,即客户企业向保荐人支付的声誉租金。由于时刻面临着保荐人的“监管”,客户企业也不敢贸然选择违约行为。通过这一私有秩序的引入,市场双方之间搭建了一座良性互动的桥梁,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包括中介方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分配,既满足了他们的参与约束,也满足了他们的激励相容约束,极大地节约了交易成本。
创业板市场发展至今,已经历时将近40年,全球也已经形成将近40个创业板市场。随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市场治理理论又有了新的实践领域,希望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能够在创业板市场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也希望制度设计者能设计出更加巧妙的制度创新,丰富转轨经济背景下的市场治理理论。
饶育蕾:要借助创业板推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改革
借助创业板推出的机会,反思主板和中小板现行的问题,修补现有制度的缺陷,严格现行制度的执行力,加强法律法规的威慑力,比出台一套健全的制度本身更为重要
以NASDAQ为核心的创业板市场引导了以IT、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模式,造就了美国经济近20年的持续增长。而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利用科斯达克对中小创新企业进行支持,大力扶持高科技与创意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出口企业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当前的特殊时期,要在危机阶段走出困境,实现新一轮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必须推动自主创新战略,依靠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将制造大国演变为创造大国。创业板的运行既能支持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又能启动民间投资,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体现,其特点集中反映出创业板上市制度安排的审慎、创新、高效和市场化取向。
然而,鉴于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对创业板运行存在两个期待:第一,创业板是否能健康有序运行,避免重蹈主板的覆辙?第二,能否借助创业板推出的契机,推动包括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在内的整个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首先,创业板在市场信息披露、股份限售、保荐机构责任、退市制度等方面有了严格的规定,修补了原有制度的缺陷。但是,即使有了健全的制度,如果在市场运行中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对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和机构投资者的市场操纵行为没有严厉的惩处,这个市场仍然会变成一个投机猖獗的赌场。例如,受利益的驱动,一些保荐人可能会放松严格核查程序、粉饰和包装上市公司以达到获取巨额佣金的目的;而一些机构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和技术优势,肆意操纵市场,获取巨额投机利益,并把投资者的损失归咎于创业板内在的市场风险,用“风险自负”来推卸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和监管者的监管责任。因此,制度是否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直接决定着创业板市场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充分体现法律法规的公平与威严,让违规违法行为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才能产生法律应有的震慑作用,维护市场的稳定,发挥创业板应有的功能。
其次,我们不仅要关注创业板的成功运行,更应以此为契机推动资本市场整体的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