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的研究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盈利模式的研究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盈利模式的研究背景

盈利模式的研究背景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就业能力;目标;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一、现代高职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

英语教学,始终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升。

1.学生之间的基础水平差距较大

在开展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就对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高职院校在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即教学方式较为落后,使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没有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合理,同时,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在“互联网+”模式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英语教学工作,需要将市场需求作为重要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针对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

1.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

“互联网+”模式为使用先进科技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高科技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形象,还能快速展现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对这种教学手段也十分感兴趣。多媒体技术是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内容之一,积极发挥该项教学手段的优势,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教学资源。比如,英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自行拷贝相应的教学课件开展自学活动,这样能针对教学课件进行反复练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学生能积极练习听力,重复听材料,提升听力水平。

2.在网络作用下积极开展英语活动

“互联网+”模式,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其在网络的媒介下,能够积极开展相应的英语学习和交流活动,比如“英语网络交流大会”“网络英语主播”“网上英文翻译活动”等,不仅减少了时间和场地的花费,还能给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一定的趣味。学生在不断参与相关英语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和他人进行交流,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3.全面把握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开展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设立良好的教学目标。职业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市场需求作为重要导向,积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互联网+”模式为现代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前提条件,人们通过互联网能进行交流、购物。高职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英语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高校想要在“互联网+”模式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可以在“互联网+”模式中,积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全面学习英语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互联网+”模式中,学生之间能够互相联系,可以针对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如利用语音或视频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工作,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积极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导致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需要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在网络作用下积极开展英语活动,并全面把握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互联网+”背景下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优化措施,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自胜,张楠.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优化探究[J].科技风,2017(2):32.

[2]江友君.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践研究设计――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视听说实践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2):128-129.

[3]杨勤.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3(13):142-143.

盈利模式的研究背景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现状分析 问题 对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机构,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首要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银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201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首度突破200万亿大关。截至2016年9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22.9万亿元,相比2011年末翻了一番。2016年9月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长幅度明显下降。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如此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转变盈利模式获得可持续发展,是当下最重要的课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1.整体盈利情况较好,但利润增速明显放缓。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速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相比2012~2014年同期下降十余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2016年前三季度,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利润增速已不足1%,分别为0.52%、0.53%,建设银行同期的利润增速也仅有1.35%。利润增速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收窄。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净息差为2.53%,2016年第三季度净息差为2.24%,下降19个BP。这将对银行盈利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增速向中高增速转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拨备计提增加,消耗了部分利润。

2.利差型盈利模式较为突出,但利息净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财报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四大行的利息净收入为11950.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06.87|元,降幅高达7.77%。四大行的利息净收入无一增加,这是四大行全部完成上市之后,首次出现三季度利息净收入集体负增长。这是因为当利率市场化后,大客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融资渠道多样化,这就要求贷款利率下调,而银行为了揽储,各自调高存款利率,由此导致存贷利差收窄,势必短期内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型。[1]

3.中间业务发展不足,非利息收入占比低。这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整体收入呈快速增长现状,在整体营业收入额中占比稳步上升。例如工商银行2016年前6个月工行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17亿元,同比增长6%,占营业收入比重较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至24.8%。但从中间业务在总营业额收入中的占比来看, 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总体比重仍然偏低。五大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对中国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非利息收入或中间业务收入,多数是在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中发生的手续费。[2]

4.经营范围与业务品种偏少,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依靠存贷款,中间业务利用率整体不高。比如我国五大行中的中国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比较早,业务量也比较大,但它的中间业务收入却仅仅占其总营业额收入的百分之十几,更不用说那些中小商业银行了,与外国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盈利能力收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有风险管理能力、银行业效率水平和业务因素等。外部因素主要有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利率市场化程度、我国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抑制金融创新、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本文主要就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1.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资本市场是我国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推动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作用。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它包括所有关系到提供和需求长期资本的机构和交易。所以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首先,资本市场的建立改变了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总量和结构。[3]大量的银行存贷款流入资本市场,在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上进行了分流,改变了商业银行整体存款负债的总体规模和结构。

2.利率市场化程度。我国现在正在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市场利率自主性不强,并且我国长期以来的高利差收入得益于管制利率。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以后,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份额,通过高利息吸收存款、低利息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润,这样就导致了银行存贷利差逐渐收窄。[4]而存款利率具备刚性,所以下调幅度不大或者不能下调,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商业银行自身利润缩减。

3.我国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抑制金融创新。1993年以后我国逐步确立并至今仍然严格执行分业经营,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上出现了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型的潮流,至今,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向混业体制过渡,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5]我国现在的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的潮流。并且严格的经营监管模式还抑制了金融创新的产生、范围、速度和环境。而金融创新又是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的强大动力,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型。

4.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客户层次也越来越复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到来,大众客户对于更加便利化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的需求约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为未来谁拥有更富有特色的金融服务,谁就拥有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又一大利器。但是我国银行业尚未完全开放,商业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金融服务滞后于大众客户的需求,“银行主导型”金融服务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了我国银行业的盈利增长,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成功转型造成阻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盈利模式单一,不利于盈利模式从利差主导型向非利差主导型转变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6]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占比70%以上。二、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虽然近年来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利差主导型,从整体来看,国有大行的净利增速明显放缓,不良率和不良贷款额继续双升,净息差则进一步收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备受考验。面临如此严峻的经营形式,如何将盈利模式转向非利差主导型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盈利来源单一,不利于非利息收入增加,抑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通过加厚非利息收入增加利润,2015年招商银行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53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6%,远远超过了交通银行的规模。招行将这一快速发展归因于服务手续费、托管以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增加。尽管招行等大型银行取得了比较丰厚的非利息收入,但是中国整体银行业仍呈现出盈利来源单一的情况,利息收入仍是他们的最主要利润来源。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下,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必将成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发展方向,以此来提高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增加发展动力。

(三)贷款结构失衡和雷同,易引发投资的畸形化,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我国近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表明,贷款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推动力,但当前的贷款快速增长并没有同步地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即贷款规模增长速度与增长速度并没有同步。[7]据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年末,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9.35万亿,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12%。整体出现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此可见,我国信贷供求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贷款结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并且广大中小商业银行贷款结构趋向雷同,资金流向趋同,资金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易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同时易引发投资的畸形化,现在我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土地和基础设施,这些行业的投资资金过重就会引发其他行业的“资金荒”,投资结构畸形,资金流向并不都是使银行利润最大化的部门,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经营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市场主体作用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看清国内外金融发展潮流,顺应金融自由化浪潮,转变过度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观念,积极进行盈利模式转型,加快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通过存贷利差及存贷规模扩张来赚取大额利润的传统模式的事实,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局面,而不能光顾着“啃老本”。十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商业银行面对这样的的局面,就更应该立足市场,增强市场供求在银行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根据市场走向制定自身的发展策略,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不能在经济改革的潮流中被淘汰。[8]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注重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随着利差收入越来越窄,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也越来越小,着眼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发展进程,无一不是盯着中间业务,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从而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增加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并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商业银行面对去年811汇改,加强金融业双向开放政策的一个有效应对之策。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缩小与国际的差距的重要途径,当然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创新也必须与银行自身实力相匹配。

(三)优化银行业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首先银行业要做好定位,所谓定位是指客户需求的满足方式,明确知道自己为谁创造价值,谁知企业最重要的客户群体等关键问题。

其次在利润转型上不同的银行银行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特色进行差异化定位,发展自己具有特色的经营方式,提供具有独特优势的金融服务,立足于客户需求,提供多层次、周到的服务,从树立金融服务理念到金融业务服务等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质量。近些年来由于内外环境愈发严峻,有些银行已经开始注重自身金融服务质量。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于2016年12月13日在北京举办了“新服务,心满意”服务提升季会,将从消费者关注的金融热点和服务需求出发,改革创新银行服务模式,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解决好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并且将从改善服务面貌、优化服务流程、加快减费让利、提高账户安全等四个方面着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最后我国利率市龌改革的加快推进势必会引起商业银行间愈加残酷的竞争,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维护核心客户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自主议价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从而加强可持续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基于14家上市商业银行[D].山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5.5.

[2]利明献.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J].中国金融家,2011(9):41-42.

[3]刘志刚.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1.5.

[4]赵欢.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4):10-11.

[5]吴思麟.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组织机构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5):14-37.

[6]朱芳华,蔡静静.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商场现代化,2010(6):139.

[7]姜姗姗.我国上市银行贷款结构优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1.12.

盈利模式的研究背景范文3

关键词:多维视角;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1004805

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税后利润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4万亿元。由此,“银行暴利说”被媒体广泛关注,并把银行高利润归因于垄断和高利差。尽管“银行暴利说”有些言过其实。但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净利差。而从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及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来看,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也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主要推行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为例,自2003年以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然占有较高的比重,2010年其净利息收入占比达到7887%,非利息收入占比尽管略有上升,但总体比重仍然较低,近8年平均不足20%,而且多有反复[1]。

数据来源:Bankscope数据库。

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仍旧很大。2008—2010年间,八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八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指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

收稿日期:20121121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银行业结构与盈利模式研究——基于国际化背景视角”(CXZZ11_0063)

作者简介:乔桂明(1956-),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Email:gm_qiao@163com

吴刘杰(1980-),男,河南鹿邑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

的非利息收入平均低于20%,净利息收入占比超过80%。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是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得其高盈利现状备受争议。目前,外部宏观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其竞争力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主动改变盈利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银行业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在国内外金融经营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的今天,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本文将从资本约束、同业竞争、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市场需求等角度加以阐述与分析。

1资本约束的强化

资本监管一直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原有银行业监管体系的缺陷,为此,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12月正式公布了《巴塞尔协议Ⅲ》。

《巴塞尔协议Ⅲ》体现了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结合的精神。宏观审慎监管方面,不仅强调了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资本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如表2所示,重新定义了资本概念,将核心资本及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提高到45%和60%,在资本充足率80%的基础上增加了25%的普通股资本缓冲,充分体现了资本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原则;引入30%的杠杆率监管标准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标准;并将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作为新的监管指标。在《巴塞尔协议Ⅲ》基础上,中国银监会推出了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与《巴塞尔协议Ⅲ》相比,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的监管更加严格,在新的监管标准下,正常条件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不低于115%和105%,并且杠杆率最低标准为40%。该标准已经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与2016年底前达到新资本监管标准。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

此外,新监管标准下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扣除项)/总风险加权资产。该计算公式虽在形式上进行了简化,但是更加重视了资本质量。对于银行业来说,若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增加资本以扩大资本比重,另一方面减少总风险加权资产降低分母比重。鉴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银行业的不断融资给资本市场带来重大压力,融资规模受到约束,且我国银行业不断扩大信贷资产谋取利差的经营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这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现有盈利模式,开展资本占用量较少的业务,以利于扩大非利息收入比重。

2同业竞争的加剧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竞争、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四种类型,其市场竞争程度依次增强。银行业市场结构指银行业中银行的数量、规模和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集中体现了银行体系的竞争和垄断程度[2]。一般而言,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其竞争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CRn是常用的衡量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其具体指银行业中n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规模之和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比重,CRn的取值越大,说明银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越强;相反,CRn的取值较小,说明银行业的集中度越低,竞争程度越激烈。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以及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使得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程度明显增加。从2003—2010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CR5从2003年的058降低到2010年的049,并且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日益激烈的趋势。同业竞争的加剧必然促使我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现有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其收入来源多元化。

3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自从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及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接着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十二五”规划亦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周小川也指出目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速推进,从而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总体保持在3%以上水平,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中、日、韩三国为例,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的韩国及日本利差总体在1%—2%之间徘徊。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及时转换经营模式,改变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图1部分国家利差变化的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4金融脱媒化趋势的显现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二十多年以来,其功能逐步完善。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数目不断增加,已经从1997年的764家增加到2011年的2 342家;同时,上市公司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217%增加到2010年的804%,其中,2007年达到了1782%,如表3所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规模亦是总体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融资额仍达到3 913亿元,2010年融资额更是达到12 641亿元,如表4所示。

由此来看,我国证券市场较好地发挥了其直接融资的功能,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但是,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不断发挥,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金融脱媒压力。另外,“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这意味着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脱媒化趋势会愈来愈严重。面对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理应积极研发与证券市场相关的业务产品,以改变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公开数据与世界银行数据库。

5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总收入不断提高,从1978年3 64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3 260亿元。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0年的29 992元。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使得国民财富快速积累。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0 年我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

《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把可投资资产分为个人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多达50万人的高净值人群

《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将可投资资产超过1 00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定义为高净值人士。共持有达15万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 000万元人民币。

居民财富的增加使得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以高净值人群为例,2009—2011年,以现金存款、股票、房地产和基金等为主的传统投资产品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同期,以股权投资和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为主的投资产品在高净值人群资产组合比重中分别上升了5%和4%。此外,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增强及居民对外活动的增加,也使得市场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面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发中间业务,转变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与环境

从外部宏观金融环境来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具有现实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1国家金融政策角度

尽管目前我国银行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政策,但自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就有所放松,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办理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并逐步开展了金融混业经营的试点工作。就银行业混业经营政策来看,可以追溯到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如

由此可见,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大趋势,我国政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具体文件的形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放宽了金融业务的经营范围,并不断推进我国金融综合化经营。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以开发新型金融业务。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角度

自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资产剥离、政府注资和上市等新一轮改革,已经由被西方媒体称为“技术性破产”的银行转变成为资产质量优良的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架构已经确立,其经营效率逐步提高。如表6所示,从资本利润率来看,由2007年的167%增长到2011年的204%;同期,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由2007年的61%降低到2011年的10%。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2011年年报。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为其盈利模式转型奠定了内在基础。另外,

除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逐步放松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外,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为商业银行新型业务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金融资产的专用性。

四、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政策建议

前文笔者不仅从宏观金融环境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且从国家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与经营环境。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引进创新人才,同时加强现有从业人员培训

盈利模式转型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需要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引进高级的金融业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要培养大量的金融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的专门性人才。比如面对金融市场化,商业银行开发利率及汇率衍生品,并对其进行交易都需要专门人才。而新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必然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源,这同样要求掌握具有较高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人才。

在创新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员工专业素养。比如银行可以通过将国内专业化培训和国外交流培训相结合,将理论研修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3]。

2重视消费金融,促进服务经济转型

扩大内需将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十二五”规划具体指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可以预见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一重要经济方针,银行业应该顺应趋势,努力开拓消费金融市场。

3积极开发中间业务市场

商业银行应该在做好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中间业务,以使中间业务收益能够抵消因内部资金收益率下调及存款利率上调而带来的利润下滑[4]。在做好支付结算、汇兑等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开发理财产品,并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发展规划等顾问服务,并努力开发政策许可范围内与证券市场相关的业务。

转变商业银行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非利差收入,而是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需要,提高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形成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相对均衡发展的局面,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2,(6):10-13

[2]刘春航,朱元倩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框架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12):85-99

盈利模式的研究背景范文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67-02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能够直接体现其盈利能力,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上的区别,盈利模式也不尽相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受到社会体制、科学技术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为了降低其不利影响,本文对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盈利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其盈利能力。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概述

1997年,我国首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成立,完善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商业银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包括发展的速度、业务的规模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以某行为例,从2009年到2010年,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迅速,不管是从手续费,还是从佣金收入的绝对值来看,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但是经过数据统计可知,该行的收入仍然以利息的净收入为主,并没有彻底的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和结构。

二、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分析

我国的金融产业实行的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在这种经营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比较少,而且途径和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的业务还是储蓄和贷款,存在明显的利差收入。过去,利率是由国家进行管制的,所以基本没有较大的波动,相对比较平稳,所以商业银行的成本和收益也相对比较稳定,受资产负债的影响较小。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项生产资料的配置也逐渐向市场化转变,其中利率是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关键要素,所以也开始出现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再加上存贷市场同质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城市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会被不断压缩。因此,对利率市场化给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对于促进其盈利模式的创新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有利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有利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存贷业务中高额的利率差异。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存贷业务之间的利率差会大幅度缩小,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如果商业银行想要继续获取高额盈利,就需要加快业务转型的速度,大力发展主流的中间业务。[2]二是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减少风险损失。所谓利率风险,就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会导致的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结构和客户选择利率三大风险。[3]

(二)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不利影响

1.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被压缩,收入不断减少

一方面,随着存款增长放缓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已处于负利率环境。[4]再加上存款利率的刚性化,存款利率下调的幅度变窄,但是资金成本可能不减反增。这样能够从中小企业业务中获得更多收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对中小型的客户自行定价,这一政策可以使其从中小型的企业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均以中大型的业务群为主,给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数量相对较少。以某行为例,至2010年底,位于前10名的贷款余额未为121.6亿,约占贷款总额的18.24%左右。因此某行的贷款利率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不利于商业银行获取更多的利润,给当前的经营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在这一经营模式之下,贷款的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会给银行的持续发展增加较大的压力。

2.利率的变动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经常发生变化,不具有稳定性,所以会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它的主动权是由市场决定的,利率的波动可能会为城市商业银行带来很多如道德、流动性和逆向选择等多种风险。[5]利率市场化会促进银行同行间进行价格竞争,都为各自能吸收更多存款,可能会使得资金流失的风险性增大。大型的银行机构可以通过技术、网点机构等方式来大幅度的增加存款的利率,抢占市场,使中小银行面临更严峻的市场挑战。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也会面临道德风险,例如资金的流失,流动性风险的增加等情况,增加了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另外,道德风险产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高利率的贷款,它除了会增加商业银行进行逆向选择的风险之外,还可能会导致贷款违约,使信贷质量下降。而且,如果选择提高贷款的利率,一些风险较低的低收益业务就会在高额贷款利率的影响下选择放弃贷款,这样以来,很多具有高额收益的高风险业务就可以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目前的贷款市场以高利率贷款为主,存在较大的风险,不利于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

三、城市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对盈利模式不利影响的策略

(一)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重组能力

一是对至到期类的投资比重进行下调。根据某行2011的年度报告显示,该行在当年持有的至到期类投资的总额为30亿,占所有资产比重的9%,和2010年29.5亿的比重12.1%来说,略有下降。二是国家可以为银行投资类别的多样化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对各大商业银行投资证券种类进行分析可知,排除重族类的证券投资之外,都是以政府债券为主。三是上调商业银行中交易类投资的比重。由该行的统计数据可知,在2012年底产生的交易性资产为5.6亿,占所有投资总额的1.07%。从国内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来看,这部分投资的比例大多小于5%。所以,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首先就应该提高其资产重组能力和自主投资能力,加大交易类证券投资的力度。

(二)大力发展代客交易业务的力度

因为代客交易具有低风险的特点,所以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金融市场中发展业务的重点。目前,代客结售汇、代客债券买卖、外汇买卖、代课衍生品交易、代客黄金交易和理财产品等是我国商业银行代客交易的几种主要类型。基于该项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可以从如下三点进行调整和改进。第一点:商业银行要对代客交易业务发展的市场前景进行准确判断,不能因为追求创新业务和高额的经济效益而盲目增加代客交易类型的种类,否则很容易增加银行的经济负担。因此,在发展代客交易之前,一定要综合分析其利弊。第二点: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在市场竞争中,银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来减少客户提供的保证金或者其他的担保资料。有时,他们也会简单占用授信额度的方法,这样大大提高了代客交易的风险。第三点:努力提升银行自身及工作人员对风险的判断能力。

(三)提高银行产品的创新和定价能力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发展金融衍生品的能力来看,导致其扩展能力不足的主要限制因素就是银行缺乏足够的自主定价和评估能力,所以很多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金融衍生产品都需要参考国外定价。这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交易是按照国外价格完成的,最终所获得的收益和银行要承担的风险并不成正比。为了尽量降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有利影响,国内的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学习金融市场和客户研究以及正确评估金融衍生品的价值等内容,逐步缩小和国外银行的差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不断积累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应对各种金融风险的能力,积极和国际的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并轨。

盈利模式的研究背景范文5

关键词:在线医疗信息服务;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6203

1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和需求不断增强。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寻求健康医疗信息的方式,网络已成为广大网民了解医疗保健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事实上,早在互联网商业化的初期,医疗信息服务方面的内容已经出现在网络上,国外最早出现的医疗信息服务类网站包括“健康网景”、“健康门”,国内也有不少老字号如“39健康网”、“伽马医生”、“寻医问药网”等。

随着互联网商业化的深入,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快速建立并迅速抢占部分市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调查表明:只有2692%的网民认为在医疗卫生服务类网站质询能得到及时答复,而不满意率高达41.03%,同时35.09%的网民认为答复可信度不高。此外,众多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盈利模式模糊,至今未能实现盈利,平台长期健康发展存疑。由此可见,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质疑。

因此,本文以目前国内典型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从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和“好大夫在线”等三个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比较分析,期望进一步揭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内在机制,对医疗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研究方法与信息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三个典型的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医疗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发展方向和内在机制。案例研究依据研究目的与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案例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与描述性案例研究。探索型案例研究往往是界定一个研究问题前试探性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通常用于因果关系的探索;描述性案例研究是在研究前就形成和明确一个理论导向,并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它一般要求在研究前明确分析单元。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案例研究法,通过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分析,发现阻碍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壁垒。其中的分析单元是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2.2信息获取方式

本研究采用多元化的资料收集渠道从而获得相互映证的信息,搜集公开出版物与“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相关的资料;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相关报道和网站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收集用户在相应论坛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体验评价及建议。

3典型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比较分析

39健康网()是广州启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网站,该网站是中国历史悠久、规模巨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网站。该网站开通以来,依托三九集团的品牌效应,凭借强大的医药专业背景支持、坚实的互联网技术研发与经营管理团队,迅速发展壮大,在我国在线医疗行业占有一席之位。

“寻医问药”成立于1999年,致力于百姓健康和医疗专业人士服务平台的构建。“寻医问药”依靠自身多年来对医生、医院资源的沉淀积累,成功搭建了由健康资讯、医药搜索查询以及独具自主特色的“有问必答”社区共同构成的医患交流平台。

“好大夫在线”起步于2006年,创立之初,“好大夫在线”聚焦于为中国患者提供就医参考信息,建立了互联网上第一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查询系统。在众多医生和患者的支持和参与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好大夫在线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3.1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均致力于让国人更健康,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目标客户人群,均在诊疗服务、医疗资讯等方面提供服务,并在服务手段上均开始重视与客户人群的互动。作为国内主流健康类网站,这三家网站在各自的服务模式如下:

医师评分“39健康网”和“寻医问药”提供的在线自助体检服务有效的让用户实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好大夫在线”主打的海外就诊服务可以让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医患交互平台的推出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拉近了医患的距离。

然而,这三家网站在网站内容方面大致相同,没有独具一格的特色。在服务方面依旧没有走出传统健康网站的老路,缺乏有效服务形式譬如基于个人健康管理的电子病历服务。“39健康网”和“寻医问药”提供的健康知识大多数专业性太强,普通老百姓难以读懂,适应性差。医院及医生的信息的共享有效的引导了患者的就医,信息却不具有权威性。

3.2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运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图139健康网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39健康网”拥有国内各级医院、医生、药品及个人医疗资料数据库,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导,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引导用户的就医、药品选择。通过投放在线广告,提升医院、药店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图2寻医问药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寻医问药”结合医院优势为医院创建数字化医疗运营服务平台,为合作医院展示医院简介、医院动态、医院设备、特色治疗等基础信息,直接为医院与患者之间搭建桥梁。通过为医生建立个人博客,打造医生独特的个人名片。“寻医问药”为药店提供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上商城直接销售药品及医疗器械。

图3好大夫在线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好大夫在线拥有中立客观的就医经验平台,患者可以为自己喜爱的大夫投票、撰写感谢信,分享如何选择医生、交流就医经验,共同对抗疾病。好大夫在线独创“按需分配”的门诊预约系统,允许患者直接向医生提交病情,预约门诊号。在分诊体系的帮助下,保证病情需要的患者优先获得医生的门诊机会,而医生也能把宝贵的时间、精力用于自己擅长的病例上。

3.3盈利模式的比较分析

盈利模式的研究背景范文6

关键词 影视产业;盈利模式;问题;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41-1

1中国影视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

1.1 票房盈利模式

在当代商业环境中,票房俨然成为衡量一部影片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票房盈利模式是电影产品银幕价值层面的主要实现方式。虽然我们倡导电影的多元化经营,强调后影视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票房收入仍然是我国电影产业的主要投资收益模式。

1.2广告盈利模式

影视企业为了有效的规避或者分散风险,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广告增益这一商业化行为。广告盈利模式的实质就是利用电影、电视的影响力行为,将其视作一种传媒平台,将电影、电视的影响力提前出售给广告商,从而获取投资收益。

2影视产业传统盈利模式的问题

2.1盈利结构单一

在我国,就目前的盈利模式来看,虽然呈现出票房、广告、后影视产品开发的多元化经营格局,但从实际绩效来看,仍然存在着过度依赖某一种盈利方式特别是本土票房的现象,相关的海外贸易拓展、信息服务等衍生产品开发和盈利能力严重不足,大电影产业链的概念尚未形成,电影作为一种核心创意产业,其突出的产业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跨业经营能力差,价值链运作概念和实践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我国影视产业盈利模式单一,缺乏可持续性的后果。

2.2产业要素不健全

理想状态下,大电影产业价值链是围绕电影、电视创意元素的研发和制作、发行等环节的价值联动,包含一些列不同环节的价值要素和主体。各价值要素之间往往通过一定的产权联结关系,促进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发挥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经营的整体优势,提高整个产业的运营效率,达到最理想的影视产业各价值创造环节的价值链接。而目前我国的主要影视集团其产业内部各业务单元如影视剧的制作、发行、宣传营销等虽然形成了各自的价值链,处于不同价值创造环节的各要素内部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企业价值链,但是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是以不同的价值创造为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产业内部各业务单元还是同一价值创造环节的不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各自为营、各自为政的独立经营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融合。

2.3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影视产业盈利模式总体创新能力不足,在新媒体领域方面的的作为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的。如果说影片创意元素的研发是整个影视产业价值链的战略和高端环节,那么人才则是战略中的战略,关键中的关键。随着中国影视产业政策和传媒政策的逐步放开,电影、电视作为媒介载体的政治宣传性与其本身的制作、发行、放映等经营性业务逐渐剥离开来,这就导致了以往传统的电影、电视人才不能满足现代影视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强烈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影视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超常规发展的重要瓶颈。就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而言,最缺乏的是有实力的制片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既精通电影、电视等文化娱乐行业特点,又具备相当的经营管理经验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3中国影视产业盈利模式创新策略

3.1 调整盈利结构,关注后影视产品开发

一般而言,美国电影总收入只有 20%是票房收入,其余 80%是影片后产品营销。但在我国,情况则与此相反,影视产业的整理盈利结构仍然过多的依赖于影片票房、电视广告。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然认识到了后影视产品开发对于健全电影产业价值链,调整影视产业的盈利结构,提高中国电影产业链的整体运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票房和广告作为影视产业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盈利方式并没有改变,后影视产品开发依然是我国电影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因此,应该注重调整盈利结构,关注后影视产品开发,如付费点播、有线电视网络、网络点播、音像制品和电影音乐、服装、游戏、主题公园、旅游等一些列衍生产品的开发。

3.2健全盈利要素,加强内容产业整合

本文所指的内容产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的电影、电视的内容制作产业,而是指包括由电影、电视节目内容提供商、频道供应商、信息服务商、集成运营商、传输运营机构、网络运营商、数字电视设备提供商、衍生产品开发商和具体用户所组成的整体系统,因而,基于内容产业的整合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内容产品和电影、电视内容产品的生产运作机制两个方面。然而,数字技术所导致的媒体环境变化和媒介融合使得影片的盈利要素和商业价值成为贯穿其整个创意研发、制作发行和播放上映和衍生产品开发的全部过程,不同价值创造环节盈利要素的层层累积迫切需要影视内容产品生产机制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的特点和要求使其与产业内其他组织或要素建立一种新型的战略竞合关系,从而实现产业内的资源优化与升级,促进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关联,从而形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影视内容生产运作机制,通过机动灵活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追求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影视产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提高。

3.3延伸价值链条,推进市场化运作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未来发展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受到消费需求、数字技术和产业力量的驱动,电影与电视这两大传统媒体的主要力量,将逐步打破之前严格的产业自律精神,真正跨界融合的时代正在到来。由此,我国电影产业的概念也将远远超出影院电影的范畴而具有更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含义,以往单一的影片发行渠道越来越不能满足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和观众日益丰富的电影消费需求。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延伸价值链条,推进市场化运作,成为当下我国影视产业创新盈利模式、深化产业运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