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伤科与骨科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伤科与骨科的区别范文1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03―02
尚天裕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理论和实践的创造者,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中西医骨科界学人,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发展仍然起着巨大的学术影响。
1 尚天裕教授治学严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为我们治学树立了榜样
尚教授从大处着眼――创我国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疾病特色理论和方法;从小处做起――在外固定用具、复位手法、内外用药的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研究。这正是目前我们后学者所要继承的学术思维之精髓。在外固定器具中,选择了具有弹性、韧性,可塑性并能透过X线的柳木,创新设计出了适合于肢体不同部位骨折的小夹板。在复位的手法上,他在学习中医正骨传统八法基础上,总结出了后来主导全国骨折复位的十大手法即: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旋、伸屈收展、端挤提按、摇摆触碰、成角折顶、夹挤分骨、对扣捏合、推拿按摩。并按照骨折部位、类型、受伤原因、移位方向、复位质量、稳定程度和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病人进行及时合理的功能锻炼。这样,一套集内固定为主导、以手法整复为特点,小夹板固定和功能锻炼为一体的整复方法。提升了西医治疗骨折整复、固定、功能锻炼三原则的、全新内容的中西医治疗骨折新疗法就初步形成了。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外科学术大会上,首次向世界医学界报告了“中西结合治疗前臂骨折”受到国际骨科界的同道极大赞赏。他先后攻下了前臂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间骨折、踝部骨折、脊柱和骨盆骨折等治疗的难题,使骨折愈合时间较单纯西医疗法加快了近1/3,疗程缩短了近1/2,同时,骨折的不愈合率由过去的5%~7%下降到0.4%,骨折的手术率也有所下降。
2在继承的基础上,找准中西医结合点,辨证地求创新、求发展
尚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反复总结,纵观古今中外医学的区别和联系,各自的长处与缺点,认识到骨折治疗中存在着“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和“人与物”4对矛盾中,固定与运动是主要矛盾,而后者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假如:只强调固定,而忽视了活动;只重视对骨折的处理,而忽视了周围软组织在骨折中的作用;只强调骨折局部而忽略了整个肢体及全身;只想借助外力来整复固定骨折,把肢体当做一般“用具”来修理治疗,而忽视了肢体本身内在的固定力和人在治疗中主观作用。其结果是:束缚了伤肢及整体的功能活动,影响或破坏了肢体自身的内在固定力;减低或损伤了骨折局部的自然修复能力,增加了病人的肉体痛苦及精神负担;约束了人在整个治疗中的能动作用。所以,在骨折治疗中,不能强调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在处理骨折时,应根据具体骨折的病理、生理变化,选择合适的固定形式和练功术式。在此基础上,尚天裕教授提出了影响整个骨伤科界的创造性革命性骨折治疗原则,即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结合原则。
3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完善和深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出新观点、新看法,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求证
骨伤科与骨科的区别范文2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1月至2004年3月收住老年围手术气患者51例,其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60~69岁36例,70~79岁12例,80以上3例;伴有糖尿病者3例,单纯高龄患者48例(最大85岁,最小60,平均68岁。)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病理与疾病的关系是辨证的,心理活动伴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心理状态也不时地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并且贯穿于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始终。多数老年患者对平时对自己能独立生活而感到自豪,但因突然损伤,造成肢体不能活动,卧床不起,许多事情依赖医护人员,或者得子女的照顾,因而失去“独立”并为此而烦躁,容易发脾气。结合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护理:①手术是一种令人产生恐惧的治疗手段。尽管他们以有接受手术的思想准备,但在手术即将实施之前,一些极其微小的刺激仍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常于手术前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稳定情绪、争取合作,向他们解释手术的一般知识耐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请一些手术效果好的患者介绍他们的手术体会,从而减轻心理紧张和恐惧。并耐心细致地讲述骨折的性质、手术目的、大致手术过程、手术时间、术后如何功能锻炼及愈后情况,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治疗;②感情支持:老年患者总是希望别人了解他们的疾病,关心和尊重他们,我们在工作中,要适当的称呼患者,不要喊床号,操作要稳、轻、快、减少患者的痛苦,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深入了解思想动态及感情需求,给予同情、关怀、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到温暖消除术前的各种不安因素,使患者愉快的接受手术;③争取家属的配合,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老年人在患病时特别希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和照顾,我们请家属抽出时间尽可能多陪伴患者,多与其交谈,给予精神安慰,满足其合理的要求,悉心照顾其生活起居,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2 饮食护理 手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机体组织从创伤到组织愈合需要足够的营养成分,营养状况与骨科手术后的康复以及手术耐受力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营养知识宣教,让其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作用,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正确的指导。经常指导患者做好饮调整,嘱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多维生素的食物。如每日早晚各加一个鸡蛋,半斤牛奶,中午吃适量肉类,一日三餐均有新鲜蔬菜,早餐、晚餐前1 h或晚餐后1 h吃水果,3餐/d主食粗细粮合理搭配。
2.3 正确估计病情及手术耐受力 老年人生理储备能力有限,对手术的耐受力与年龄的增大成反比,尤其是伴有严重多病的患者,手术的创伤可使多病的病情加重,增加手术失败率。为此,手术前对老年患者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深入病房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和观察,正确估计手术的耐受力,警惕潜在疾病的发作和及时的发现加重并发症的因素。
2.4 一般护理 做好辅助检查,如血尿常规,粪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磁共振、肺部X线检查、生化检查、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等。标本送检后,要注意随时了解检查结果,这些检查结果能提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早发现某些疾病,并且常规备皮、备血、青霉素及奴夫卡因皮试等,吸烟者禁烟,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深呼吸锻炼肺部功能,对精神过度紧张难以入眠者,适当用镇静药物以保证睡眠充足。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摆好后注意检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老年患者麻醉苏醒比较差,护士应严密守护患者至清醒,一般手术后4 h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连续几次正常后按常规测量。并高度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对肾功能不全者,注意观察尿量变化;对糖尿患者要定时监测血糖、尿糖,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并注意观察伤口敷料及伤口情况,以防止伤口感染。
3.2 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手术后的切口疼痛一般在麻醉作用消失后,疼痛逐渐加剧,术后24 h最为剧烈,而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我们应有效解除,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与睡眠,利于术后康复。目前,药物镇痛仍是解除手术后伤口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用药前应查清疼痛的性质、引起疼痛的原因,必须解除因外部压迫或缺血等原因引起的疼痛。并注意强调药物剂量不可过大,在行早期功能锻炼前,应用止疼药,也可减轻活动引起的疼痛。
3.3 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趾(指)活动 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活动情况是骨科手术后最常见,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尤其老年患者年老体弱,血液循环差,更引起重视。因此手术后的护理应特别注意血运情况。上肢手术后要触摸挠动脉尺动脉,下肢手术后要触摸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观察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若手压皮肤松开后血液不能马上返回或返回缓慢,肢端皮肤发青、发紫、发凉、肿胀及手术后疼痛,特别疼痛呈脉动性加剧,都可提示血液循环障碍,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处理。术后应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且患肢远端高于近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预防肿胀。
3.4 卧床并发症 高龄患者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①骨折患者卧床并发症较多,多由于长期卧床所致。卧床并发症包括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便秘等。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差长期卧床经久不改变,易致软组织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褥疮。尤其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床单皱折不平整,患者使用便盆时,护理不当易使皮肤受损诱发褥疮,对这类患者应2~3 h翻身或更换肢置1次,在臀下垫气圈,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患者病情许可时还要患者起坐,主动活动,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有痰尽量排出。鼓励患者多饮水,利尿,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术后三天食含盐食物,少吃甜食,有利于减少便秘的发生,可能与钠离子吸收过程中改变内分泌增加肠蠕动有关;②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基础上,进食新鲜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增强肠蠕动以预防便秘。
3.5 康复指导 骨科手术的康复期较长,且需要一定时间的卧床休息。从而限制了全身和局部的正常活动,若指导、护理不当,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骨科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早期开始,贯穿始终。功能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应根据患者的伤情及手术的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而区别。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都要因病而宜,因人而宜,以患者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年纪大,体制又虚弱,常不配合进行锻炼,因此,向患者的家属解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传授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首先鼓励患者做患肢远端功能锻炼,再鼓励患者做全身活动,功能锻炼由帮助患者被动运动逐渐过度到自觉活动,知道功能恢复。
4 体会
骨伤科疾病的护理工作任务十分艰苦而繁重,做好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及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骨伤患者常因运动系统障碍,或由于治疗的需要而被限制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翻身、进食、入厕大小便等都需要人照顾,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合并褥疮、肺炎、泌尿系统感染。不论是骨关节的损伤,还是骨关节疾病,在护理工作中除应精心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外,还应主动热情照顾患者的精神生活和饮食,配合医生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和处理合并症,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骨伤科与骨科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 腰间盘突出症; 治疗; 腰椎康复背心
[中图分类号] R681.5+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33-02
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肾虚”、“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腰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垫,是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椎神经根,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所以医学界认为腰间盘突出属“腰腿痛,痹症”范畴。
西医认为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腰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为腰椎关节的组成部分,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当由于外伤、退变等原因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由于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由椎间盘的后方经过,当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时,症状表现为腰腿痛疼麻木或大小便功能失常、就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此病特殊的病理原因,我国约有两亿多人患有此病,症状为腰腿疼,按突出部位压迫的神经出现的症状有下肢麻木、肌肉萎缩或感觉迟钝,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等。近十年的临床治疗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仅15岁,而最大的是70多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按有关部门对此病的调查数字显示,每100人中就有15到16名患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也是个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大国,而成年人患有此病的可能性最大。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
2.1 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是腰椎退行性改变;外因则有外伤,劳损或过劳,受寒受湿等。
2.1.1 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年龄30岁以后椎间盘椎间盘血管退化,缺乏血液供给,纤维蛋白、水分减少,,靠周围的组织血管渗透,椎间盘变脆等。日常生活中椎间盘受到各方面的挤压,牵拉和扭转作用,易使椎间盘纤维环等破裂,而致髓核突出。
2.1.2 长期震动
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簸状态时,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过大,可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2.1.3 过度负荷
当腰部负荷过重,长期从事弯腰工作,如:煤矿工人或建筑工人,需长期弯腰取重物,腰椎间盘负重超过100千帕/平方厘米以上时,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2.1.4 外伤
由于腰椎排列呈生理前凸,椎间盘前厚后薄,当患者在腰部损伤、跌伤、闪腰等时,椎间盘髓核压力突增或撕裂纤维环,而导致髓核突出。
2.1.5 其它
2.1.5.1 年龄: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20-40岁占64.46%,40岁以上的占34.92%,平均年龄为40.8岁。
2.1.5.2 妊娠: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后纵韧带在松弛退变的基础上易患椎间盘膨出,多次妊娠发病率增高。
2.1.5.3 吸烟:吸烟对血流的改变多有报道。
2.1.5.4 糖尿病:常致动脉硬化加剧,易引起血循环障碍。
2.2 腰椎间盘突出的分类
腰椎间盘突出可分为:
2.2.1 腰椎间盘膨出:即纤维环没有完全破裂, 髓核从破损处凸起压迫神经。
2.2.2 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 髓核从破裂处挤出 ,压迫神经。
2.2.3 腰椎间盘脱出:纤维环破裂, 髓核从破裂处挤出后,突破后纵韧带,游离到椎管,压迫神经。
2.3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人群
2.3.1 从年龄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
2.3.2 从性别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般认为男性与女性之比为7:3。
2.3.3 从体型上讲: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2.3.4 从职业上讲:以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司机多见,但目前来看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也并不很低。
2.3.5 从姿势上讲:工作姿势不良排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
2.3.6 从生活和工作环境上讲:经常处于寒冷或潮湿的环境都在定程度上成为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条件。
2.3.7 先天性腰椎发育不良或畸形的人,甚至精神过于紧张的人易患腰腿痛;吸烟的人,可能与咳嗽会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的压力增高,使其易于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
2.4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
2.4.1 根据髓核突出方向可分为:
2.4.1.1 后突出:向后突出的髓核可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产生腰痛坐骨神经痛,肌萎宿麻木运动功能障碍,此类突出临床最多见。
2.4.1.2 前突出:不引起症状,无实际临床意义。
2.4.1.3 椎体内突出:是髓核经过已闭塞的血管,向软骨板和椎体内的骨松质突出,形成杯状缺口,症状只有腰困痛,此型多发生在青年期。
2.4.2 根据向后突出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2.4.2.1 单侧型:临床最为多见,髓核突出和神经根受压只限于一侧。
2.4.2.2 双侧型:髓核自后纵韧带两侧突出,两侧神经根皆受压迫。
2.4.2.3 中央型椎间盘自后中部突出,一般不压迫神经根,而只压迫下行的马尾神经,产生大小便功能障碍或障碍等症状。如突出物较大也可压迫神经根。
2.4.3 根据突出的程度可分为:
2.4.3.1 凸起型:其纤维环内层破裂,但外层尚完整。
2.4.3.2 破裂型: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的髓核压迫后纵韧带使椎管狭窄或神经根水肿,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2.4.3.3 游离型: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游离于椎管中,可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
2.5 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
2.5.1 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有数周或数月的腰痛史,坐骨神经痛疼史,或有反复腰痛发作史。因突的部位及程度轻重不一,有少数患者肌肉萎缩麻木,小便或失常,严重者可影响翻身和坐立行走。一般休息后症状减轻,咳嗽、喷嚏或大便时用力,均可使疼痛加剧。
2.5.2 下肢放射痛: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由于1―5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出现相应的神经压迫症状,疼痛由臀部逐渐放射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可发展到足背外侧、足跟或足掌,影响站立和行走。个别的突出部位也可形成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
2.5.3 腰部痛疼活动障碍:腰部活动在各方面均受影响,尤以后伸障碍为明显。少数患者在前屈时明显受限。
2.5.4 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有70%多的有不同程度的骨科并发症。如: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脊柱弯曲、椎体滑脱或错位等。
3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
3.1 体格检查
3.1.1 腰部肌肉紧张或痉挛,局部叩击反射痛明显,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
3.1.2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此病多数患者呈阳性,是由于直腿牵拉坐骨神经的原因。
3.1.3 屈颈诊断:仰卧,两下肢伸直,屈颈,腿痛加剧呈阳性。是由于牵拉脊髓或粘连神经根引起的。
3.1.4 拇指背伸诊断。仰卧直腿,压拇趾背,肌力减退为阳性,此多为腰4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
3.1.5 叩击膝反射。减弱者,为患侧腰4、5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
3.1.6叩击跟腱反射。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多有跟腱患侧反应减弱。如中央型突出,常有两侧跟腱反应减弱。
3.1.7 浅检查。腰4、5椎间盘突出者,常有足背与小腿前外侧感觉减退;腰5骶1突出患者,有足底外侧和足跟皮肤感觉减弱;中央型突出者,可有感觉减退。
3.1.8 鉴别诊断。颅内病变、颈椎管狭窄、骨结核、脊髓空洞症等一些疾病,也可引起下肢体类似上述症状,诊断时要加以区别。
3.2 影像学检查
3.2.1 X线检查:腰椎正侧位片可见腰侧弯,相应椎间隙变窄,两侧不等宽。
3.2.2 CT、MRI成像检查,帮助了解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明确诊断。
4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
4.1 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包括:椎间盘镜微创手术,经皮穿刺切吸术。
4.2 非手术治疗法
非手术治疗法常见的有:1、牵引2、推拿按摩法3、小针刀4、针灸5、药疗6、磁疗等等。
经过笔者多年实践总结,发现牵引法效果明显,这种疗法避免了患者的手术痛苦和高额费用,并且不影响工作生活。再加以药物与磁疗,效果更加突出。腰椎康复背心正好实现了这些优点。
5 腰椎康复背心的治疗作用
腰椎康复背心集牵引、药疗、磁疗于一体,通过三种疗法,实现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切实治疗。其理论依据及功能如下。
5.1 理论依据: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疗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通过特殊的牵引装置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康复背心腋髂固定牵引携带式医疗器。可根据不同的病情连续牵引,定时牵引还可以各种姿势卧着,坐着,跑着牵引。有效率百分之百。
5.2 功能疗效:
5.2.1 固定功能:固定腰部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正常生理曲线状态,纠正腰部弯,前后凸,腰椎滑脱,有治疗,保健预防腰部奇形功能
5.2.2 牵引功能:牵引可以使腰椎间隙增宽,有利于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的回纳吸收,牵引还可以使腰椎回复生理曲曲度,恢复腰椎的正常列线。
5.2.3 磁疗功能:磁力能改善人体细胞组织的缺磁,其磁能直接作用于背部的穴位,能疏通任督,奇经八脉,十二经络,通经活络,疏气活血,祛瘀止痛,改善局部的新陈代谢。
5.2.4 药疗功能:其背心的背部的中药采用中医学宝库中的有效中药,内有补气补血,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等尊贵的动植物药。经科学加工,有利于皮肤的吸收,中医之道讲究补气益血,气为血帅。中药中的野山参结合银杏叶、灵芝等中药材,能够达到补宗气、肾气的目的,从而改善基因,再配以活血化瘀的中药物,对腰椎间盘并发症中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进行有效地治疗。
5.3 辅助治疗:
5.3.1 使用腰椎康复背心牵引过程中,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合理而又符合治疗阶段的运动。如在急性严重阶段,病人不可进行运动,而是适宜仰卧休息。在牵引恢复阶段则需进行慢动作运动,不宜做剧烈运动。运动辅助治疗,本人建议使用二十四式太极拳。
5.3.2 必要时药物辅助治疗,如;西药,脱水剂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中药治疗补肾状腰,风湿痹痛,祛瘀止痛等,效果更加。
5.3.3 必要时辅助针灸按摩。
6 腰椎康复背心的发明过程
笔者多年潜心研究腰椎疾病,发现传统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最大缺点就是不能彻底治愈而又复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加大。并发现旧有的牵引器材虽然能达到牵引效果,但由于肌肉韧带松弛,在不适当的运动中,造成个别患者腰椎滑脱。另外对于心脏病、肺气肿、高血压等患者,用胸带、腹带捆绑牵拉时,有患者出现休克症状。鉴于以上多方面原因,笔者搜集传统牵引器材的优点,克服其缺点,结合多年实践与临床应用,终于在2010年我的腰椎康复背心获得专利,以期为更多的患者解决腰椎疾患。
7 案例介绍
7.1 患者杨德林,孝义市西关人,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卧床不能动弹,不能自理生活。常规治疗方法是仰卧休息,但长期仰卧可以引起褥疮。使用腰椎康复背心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能够正常生活与运动。三个月后就能继续开车。
7.2 患者马××,腰椎向左侧弯,第四腰椎向左滑脱0.7CM,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破裂突出,并合并有骨质增生与疏松,左腿坐骨神经压迫严重,疼痛难忍,行走困难,肌肉萎缩。经山医医院诊断后,认为手术困难,建议非手术保守治疗。使用本实用新型牵引后,4、5椎间隙增宽,滑脱纠正到0.2cm,压迫症状消失,至今仍然从事正常工作,骑车、行走灵活自如。
7.3 患者周××,跌伤后,第四腰椎骨折,骨块向前凸出,使用本实用新型牵引后,使骨块恢复到正常部位,一个月后,彻底愈合,目前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
7.4 患者陈,摔倒后,形成4、5腰椎粉碎性骨折,使用本实用新型牵引后两个月,恢复正常。
7.5 患者田,开四轮车颠簸引起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无法行走。使用本实用新型牵引10天后恢复正常,继续从事开四轮工作。
附:马××治疗对比照片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是一个值得我们同行长期共同研究的课题,在此,我将自己的见解提出与大家共商榷,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我国的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岳寿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M].(第二版)山东科技出版社,2003.
[2] 郭晓玉.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复位的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 1999.8(2):66.
[3] 孙永春.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M].生活健康出版社,2009.
骨伤科与骨科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 骨关节炎;中医药疗法;浮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68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a)-067-0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又称骨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等。本病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肥胖妇女中发病率极高,由于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没有较好的方法。我们近年来采用中药熏洗配合改良浮针疗法治疗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中,男16例,女72例;年龄52~84岁,平均68.5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6.5年。单膝病变38例,双膝病变50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所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院(ACR)修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临床及放射学标准):①1个月的大多数时间内有膝痛;②X线片示关节边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④年龄≥40岁;⑤晨僵≤30 min;⑥关节活动时有骨擦音。满足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者,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1.2.2 排除风湿性、类风湿性、痛风性关节炎及膝关节骨结核、骨肿瘤等。
1.2.3 近两周内患膝未用皮质激素做局部阻滞者。
1.2.4 所纳入病例符合中医“骨痹”中“肝肾亏虚”型、“寒湿阻滞”型和(或)“瘀血阻滞”型的主要证候特点[1]:膝关节疼痛,活动不便,膝周肌肉轻度萎缩;膝关节冷痛沉重,活动受限,得温痛减,遇阴雨天痛增;膝关节刺痛固定,入夜尤甚,活动受限,疼痛拒按。舌淡,或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涩或弦紧。若属“湿热阻滞”型,膝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先冰敷患膝数日,同时服用布洛芬片或吲哚美辛片等解热镇痛药或经中医辨证施治,待患膝皮温正常、热痹征象消失后可纳入本组观察。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熏洗药物组成:当归20 g、桂枝20 g、羌活15 g、独活15 g、苏木15 g、红花15 g、赤芍15 g、细辛15 g、乳香15 g、没药15 g。每天1剂,水煎后滤取约2 000 ml药液,置于自制的膝病熏洗装置中持续加热。先熏蒸患膝20~30 min,待药液稍凉后再用毛巾浸药液烫洗患膝20~30 min,每天1次。
1.3.2 改良浮针疗法治疗经1~2周中药熏洗后,膝关节疼痛往往显著减轻,局部压痛程度减轻、范围缩小,此时常在髌骨内或外上缘、股骨内或外上髁处及内、外膝眼旁的胫股关节关节囊附着处等有局限性压痛点。每次每膝选2~3处压痛点,用标志笔将此点作好标志,另在压痛点上、下或内、外6~8 cm处,避开血管、皮肤瘢痕再定1点作进针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左手拇、食指分开绷紧进针点皮肤,右手执汉章牌4号针刀,快速进针至皮下疏松组织,将刀口线与皮肤表面平行,缓慢进至压痛点附近,再将刀口线调转90°,以进针口为支点行扫散操作,频率90~120次/min,共操作70~200次,直至压痛点消失或减轻。左手同时在压痛点附近揉捏放松局部软组织。获效后即拨出针刀,按压针口片刻,无出血后以创可贴敷贴针口。隔日治疗1次,一般每处痛点经过1~3次治疗即消失或明显减轻。
1.3.3 功能锻炼疼痛减轻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天1次,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练功至股四头肌略感酸胀即可。
2 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综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中医痹病治愈好转标准制定。治愈: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畸形矫正,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畸形有所矫正,关节功能有改善;无效:治疗后疼痛等症状及关节畸形、活动受限无明显变化。
2.2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52例(59.09%),好转33例(37.50%),无效3例(3.41%),其中2例因熏洗过程中局部皮肤过敏严重而中断治疗,总有效率为96.59%。
3讨论
目前从OA众多的命名即可看出,对本病的本质、发病机制等方面的认识远未明了、明确和统一。虽然骨性关节炎是目前比较统一的病名术语,但是有学者认为它易被人们误解为一个“炎症”的过程,因此不太能说明疾病的本质,实际上应把它看做一个非炎症性疾病[3]。并且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本病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由多种不同的前置因素通过相同或不同的发病机制所造成的一组临床表现相同或相近的关节内紊乱综合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骨性关节病”或“退行性变关节病”这一名称相对比较能够说明该病的病理特征,但也还不够十分准确,这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前对OA的病变组织、病因、病理的认识也尚未完全明确和统一。对OA的病变组织和病理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软骨及软骨的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方面,如骨内高压学说。而对OA的主要临床表现如疼痛、晨僵、功能障碍等产生的机制则缺少阐述。关节软骨退变、磨损、破坏及骨赘形成等病理改变是OA发生的基础已被骨伤科界所广泛接受。但是,它肯定不是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软骨的退变和骨赘一旦形成几乎是不可逆的,众多有软骨退变、骨赘形成的关节根本没有症状,而本组病例(包括目前众多的类似临床报道)没有采取营养、修复软骨及消除骨赘的方法却使大部分OA的关节症状减轻或消除,部分治愈的患者经影像学复查也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从而认证了以上观点。其实,有人已认识到,OA不仅是软骨的疾病,它是一种累及骨滑膜及关节周围支持结构的疾病[3]。即涉及到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4]。OA晚期时的特点是疼痛及肌肉痉挛加重,为持续性,休息后不能迅速缓解,此期夜间痛常见。而软骨无神经支配,对疼痛不敏感,因而可认为疼痛系来自关节内和关节周围结构。由于软骨损坏后绒毛增生,引起关节粘连、滑膜充血、关节囊变厚,因关节囊纤维化而缩短,关节活动时刺激了囊内神经引起疼痛[5]。从本组病例所观察到的压痛点都集中在髌骨周围、关节边缘和肌肉肌腱附着点来看,与以上观点是相符合的。
有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虽不明确,但显然是某种创伤所致,可能是急性或更像慢性损伤,另一种相当重要的因素是衰老……同样,内分泌因素、免疫机制亦可能起作用[5]。同时也有人认为OA主要是受外在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即力平衡失调引起的[6],一是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引起粘连、牵拉,破坏了膝关节的力平衡,使关节内产生了高应力点;二是由于某种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破坏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从而使关节内力平衡失调。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引起OA膝关节疼痛、功能受限的机制是多方面的。首先,软骨退行性变及软骨下骨磨损是OA形成的基础。由于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变薄,使关节囊松弛,关节失稳,容易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这种损伤导致关节内滑膜纤维变性、肥厚和炎症性改变,最终致关节囊损伤、粘连以及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痉挛。明确了OA的病变部位和致痛机制,治疗上就变得简单明晰了,即消除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粘连、痉挛,修复损伤,恢复关节的力学平衡,而不用去考虑关节软骨磨损和骨赘即可使OA的症状体征减轻甚至消除。
OA属中医痹病中的骨痹(膝痹)范畴,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在本为正气不足、肝肾两虚,在标为风寒湿邪、瘀血阻滞[7]。由于年老正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经络关节、肌肉、闭阻气血;或因跌打外伤致局部气血凝滞,日久发为痹病。本病临床表现多见关节疼痛拘挛、喜温、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或有关节肿胀、畸形等,局部辨证多属寒湿或瘀血痹阻,少数属湿热痹阻。但本病又不同于一般全身性痹病,是以少数关节的局部病变为主,故局部治疗效果要好于全身治疗。本文中药熏洗方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加减而成,主要由两大类中药组成:羌活、独活、桂枝、细辛诸药祛风散寒除湿;当归、赤芍、苏木、红花、乳香、没药等药活血化瘀止痛。诸药合用十分切合本病病机。药物经过加热熏洗病变关节,具有热疗和药疗双重作用,使药力直达病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水肿吸收,修复损伤,缓解肌肉痉挛[8]。
浮针疗法是近几年发明并推广运用的疼痛治疗新疗法,对于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有良好疗效。目前的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具有调节神经、影响体液、提高痛阈、缓解痉挛等作用。其疗法对消除局限性的疼痛,尤其是局限的压痛点,效果佳、见效快。浮针疗法的特点是运用特制的一次性针具在病痛附近作扫散操作并长时间留针。本文所称的“改良浮针”疗法,即是用针刀替代浮针并以浮针的操作方式来治疗病痛。笔者之所以用针刀替代浮针,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膝关节活动度大,不方便长时间留置针具;二是使用针刀操作更方便,并可重复运用;三是在最初分别运用两者治疗本病时,发现本方法的疗效与浮针无明显区别,而且留针与不留针的疗效差别也不大。我们先运用中药熏洗,可使患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病变范围缩小,所遗留下的局限性病灶――压痛点,再经过改良浮针疗法治疗可很快消除。临床观察中医熏洗与改良浮针疗法两者配合运用治疗OA疗效好,见效快,操作简便,患者痛苦轻微,安全,创伤小,不良反应极少(主要是过敏体质者对中药的过敏反应),而且用可重复使用的针刀代替一次性浮针针具,大大减少了医疗成本,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何清明.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74-1075.
[2]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28-400.
[3]赵忠岳,李世民,娄思良,等.关节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83-1289.
[4]施桂英.关节炎概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27-340.
[5]陶天遵.新编临床骨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80-1582.
[6]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2-203.
[7]王文东.手法为主治疗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代现医生,2008,46(2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