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和谐沟通的正确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和谐沟通的正确方法范文1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67-01
引言
所谓和谐社会,其实概括起来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和谐社会的高度概括,也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的重要主题与内涵。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组织团体,同样适用。而思想政治建设一直以来是我党的重点工作,思想决定行为,作为国家的栋梁人才,没有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不幸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高校作为知识培训、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在社会各个角色扮演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纵观我党的历程,都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人民经过了无数的奋战,才最终获得胜利。无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在当今的稳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在培育人才的同时,不仅仅需要对知识技能进行必要的培训,同时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优势
高校培育是培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栋梁之才的摇篮和基地,莘莘学子还在高校时,尚未迈向社会,也不会被社会中的恶风陋习所感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比社会思想教育效果更明显,所以,高校需要抓住这一独特的优势,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提供保障。
(三)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在构建和谐社会大的指导方针之下,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一个民族的兴衰,离不开思想政治建设,精神因素比物质因素更加重要,精神文明影响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而大学生因为还未走向社会,有些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在这个时候,有了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二、构建和谐社会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而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形式单调、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在个别高校中存在,在很多高校中都有,如何改变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头等大事。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体系不够完善,甚至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师生沟通渠道闭塞,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树立,而且影响到学校的管理,需要彻底地改变原来落后的管理模式,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彻底地沐浴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之中,这样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和谐的人才。
三、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的一些陈旧的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教育方式以及现有的一些硬件设施都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不断地结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和谐社会的理念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相结合起来,有效地将和谐社会的观念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用和谐的方式去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需要和谐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模式就是需要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合理的统一,让大学生感受到和谐社会的价值所在。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标之一。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方面,落实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灌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本身的发展。
(三)改进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和谐校园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之一,不仅仅需要在思想教育内容改进,还需要对教育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和升级。可以通过构建一种回应交流机制,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营造出比较和谐的师生氛围。确保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进行课内和课外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及时克服心理上的偏激与障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发挥老师育人的作用,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无阻。
四、总结
和谐社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意义非凡,也是我们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真正的实现和谐,需要走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而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的人,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立淮.关于对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4).
和谐沟通的正确方法范文2
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各种各样原因,轻微偏离正常轨道的学生(以下简称为“微偏生”)往往成了影响建设和谐幸福校园的关键因素。从长远来看,这些学生以后走上社会,也很大可能是影响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怎样结合家庭教育,对这些稍微偏离正常轨道的学生进行拨“乱”返正,构建和谐幸福校园,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呢?由此,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幸福校园背景下的微偏生教育探索》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1. 重点以构建和谐幸福校园为主要目标,通过统筹兼顾,着重“微偏生”教育,对构建和谐幸福校园进行实践性探索,逐步形成构建和谐幸福校园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出“微偏生”形成的规律和解决途径。
2. 探求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家校关系和谐的方法和途径。
3. 探求在德育工作中,如何在评价手段、评价对象、评价类别上体现“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家校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4. 以家长学校带动家庭教育的开展,发挥学校的桥梁作用,以此来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
5. 最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德育的教育格局。
(二)研究内容
1. 成立学校观察团,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深化研究
成立观察团,对“微偏生”家庭环境、成员、家庭教育进行研究,找出“微偏生”形成的外在因素并找出解决途径,建立与“微偏生”监护人长期联系的枢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学校要确立以各班为单位的教师例会制度、教师集体德育研修制度、任课教师进行德育渗透制度,班主任负责召集会议,通过常规强化全员育人的意识。
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各种有机整合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化教育。它向学生进行的主要是普遍教育,解决的是共性问题,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它与家庭的教育相比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不规范性。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做人”,直到知道如何“生存”这一重要的系统工程,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进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一是学校家庭联合实施“忠、孝、雅、诚”四字工程;二是在家庭推荐“三个三”(三表:家教计划表、家教课程辅导表、家教作息时间表;三室:图书室、活动室、对话平台室;三奖:思想奖、学习奖、成果奖)家教经验。
3. 学校和谐幸福校园评价体系的深化研究
和谐幸福校园不仅仅是“歌舞升平”,还应尊重人的特异性,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健康向上的原则下百花齐放,学校德育既要科学规范,更应体现人文精神,要人格化、弹性化,充分尊重人。使人与人之间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环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校园有融洽氛围,大家能互帮互助、同心协力、以诚待人、相互信任、共创发展。具体表现为能不断调动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充满友情、亲情;构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积极发展的和谐幸福校园。
4. 德育环境的研究
(1)学校德育环境的研究:发挥班主任的协调职能,打造德育共同体
师的认识,实现全员育人,也是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重点是班主任要正确认识作为德育协调者和主持人的角度,通过健全各种常规制度,促进所有教师共同关心学生的道德发展。学校要确立以班为单位的教师例会制度、教师集体德育研修制度、任课教师进行德育渗透制度,班主任负责召集会议,通过常规强化全员育人的意识。
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重点是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2)家庭德育环境的研究:家校合作沟通,提升系统影响
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的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家校合作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与学校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职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3)社区德育环境的研究:系统规划,品格影响
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语沟通、当面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三)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的几种方法更为实用。
1. 文献研究法
我们借鉴西欧《超级保姆》并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天才班主任的绝招》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研究资料为依据,对课题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研究。
2. 行动研究法
成立观察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积累个案,反思教育方法和技术可行性,从中总结规律。
3. 调查分析法
重点针对“微偏生”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观察分析,加强与其家庭监护人联系与接触,对家长家庭教育所出现问题进行规范化指导,并对学生在实验前、后、中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实现学校和谐德育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体系。
三、课题实施情况
我们在课题实施以来,确定了研究策略和路线后,做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如下:
四、研究结果和发现
通过前中期大量研究探讨,我们找到各类型的“微偏生”转化方法并成功转化了一些“微偏生”并得出一些结论,总结如下:
1. 针对不同的“微偏生”,日常生活中监护人及其他监护人采取详细具体的教育转化计划比以前常规的教育效果显著。
如:低年级蔡同学,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反映其上课好动,爱讲话,不遵守纪律,行为习惯失当。我们通过与家长沟通和对他观察,发现其聪明、反应快,学习接受能力强,但自我控制力差,不能跟同学好好相处,喜欢看动画片。其上课不遵守纪律主要原是(1)家长对其行为没严格要求,对其比较溺爱,导致其以自我为中心,没意识到其行为不适当(2)不良行为往往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
在家长配合下,我们对其教育制定以下计划。我们对该生的行为制定奖罚打分表,基础分为十分,每得到三分,则可以在星期六、日多看十分钟动画片,反之则少看十分钟动画片。其家长在每天睡觉前要跟该生进行打分,严格执行,其打分细则表如下:
加减分细则
1. 上、下午听课认真各加1分
2. 能在听到闹钟响后五分钟内起床加1分,超过10分钟起床则减1分
3. 能在大、小便后冲水,洗手。回家后、饭前能先洗手,一天加一分,以上超过两次没做到扣1分
4. 能记作业加1分
5. 能主动交作业加1分
6. 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背书包、自己拿衣服穿上等)加1分
7. 见了人能有礼貌地叫人加1分
8. 能主动要求洗澡加2分,妈妈叫了超过2分钟没来洗澡扣1分,马上来加1分
9. 做危险动作一次扣2分,楼梯上、马路上玩耍一次扣2分
在其父母坚持一个月后,蔡志斌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纪律性有了很大提高,跟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明显改善。
2. 年龄与“微偏”行为的纠正时间成正比,“微偏”行为形成的时间与纠正时间成正比。在研究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的行为转化时间比高年级学生转化时间要明显短,低年级学生在转化后行为不易出现反复,更为稳定。
3. 家长配合程度越高,“微偏”行为纠正越快。
人之初,如玉璞,小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有什么样的品性,主要取决于家长如何去雕琢,要培养出一个品行良好的孩子,家长首先得有正确的育儿观,有一句话被大众所认同,那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家长,而且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只有家长有正确的育儿观,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培养好的子女,如果家长不能好好配合学校的教育,那么学校教育将是苍白无力的。
4.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们跟家长配合用规则和惩奖结合就能收到明显效果。但高年级的学生除以上方法外,还得对其晓之以“理”,“理”入了心,其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转变。学校还组织大量活动去转化学生,如:开展“朝阳读书活动”、“主题班会、团队会”、“参观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类特长类竞赛活动”、“校运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团体活动”等,在构建德智体和谐发展体系,形成“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的背景下,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使每位“微偏生”都能找到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从而以长补短、以良导差,通过外部因素促进“微偏生”内因的自主转变。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和谐之星评比活动”、“和谐班级评比活动”、“学生德育百分评比活动”等。以规章制度规范微偏生行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班级核心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初三级淼权同学,其家庭背景其特点如下: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没有学习兴趣,无理想,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特别是在原学校逃课上网,甚至晚上偷溜出校园去网吧上网,被原学校记过处分,因此,在初二时转学到我班就读没有良好的班集体荣誉感,同学间相处缺少友爱,爱抢话出语伤人。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
我们采取了如下对策: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利用家访,向家长提出:“凡是淼权同学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当我们了解到他早已配备手机、电脑,我当即建议家长代淼权同学保管手机,严格执行学校非学习用品不得进入校园的规定;而电脑也只在节假日适当提供使用,并请家长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及上网内容。
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由于他家离我校距离不远(约3公里)不再让其在校住宿,每天中午回家吃饭,严格控制其每天放学后的到家时间。特别是下午放学若未准时到家,家长马上与老师联系,共同追踪其去向。
(2)发现他积极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们发现淼权同学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积极发言。我们让其老师在课堂中,经常为淼权同学提供表现机会,特意找一些比较基础且估计他能回答正确的问题提问他;开展主题班会时,有意安排其上台作演讲;结合班上具体情况,开展一些集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责任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让他切身体会到班级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引导集体关注他,接纳他
我们让其班主任利用恰当的时机做好班级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淼权同学这样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形成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现象。引导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淼权同学开始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变得热爱班集体和敢于维护班集体荣誉了。比如:看到有别班的同学来我班捣乱时,他能站出来维护正义,并不再出口伤人。言行之间变得懂事有礼了。在这样的情境下,我经常大力表扬他的优点,而对于他还存在的缺点,则在办公室和他进行耐心的谈话。并且有机会时,放学和他一起回家,顺便了解他在家的表现。
五、研究成果
1. 微偏生”的成功转化进一步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学校办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课题开展以来,各小组共成功转化微偏生24人,占调查对象的86%。这些学生的转化,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提高,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学校办学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如初三级微偏生朱莹莹同学在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下,克服了独生子女“受挫能力”不强的障碍,在升中考试时取得了突破,成功考上了省重点(东山中学)。在她的带领下,初三级升中考试成绩斐然,重点率达15%,无一人辍学,全员升到普通高中或职中学习。本年度学校被授予“省书香校园”、“县德育示范学校”、“县先进综治单位”、“县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2. 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德育科研队伍,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有力保证
课题开展以来,成员们不但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吸引了其他教师来“取经”。全校教育工作者革新了教育理念,开拓了教育思路,在教育工作中寻求多样、和谐、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法和教育手段,为全面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 进一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家长素质得到提高
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谓“三教”和谐,是指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教育力量各自的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六、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1. 教师的德育能力有限,缺乏更为专业的指导,难以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现在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不断的提高,但德育能力相对滞后。
2. 家庭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家长存在不正确的育儿观念。对学生一些行为上的偏差危害性认识不够,甚至有个别家长不能好好配合学校德育工作。
3. 有些家长本身就是问题家长,如:酗酒、赌博等。这些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成立专门的机构,才有达到有效的教育。
和谐沟通的正确方法范文3
1 没有互相尊重就没有有效的交流
不要见面就“告状”,这样容易导致家长反感,甚至有些家长误以为教师不喜欢甚至虐待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孩子在班里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互相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教师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不妨先提出一些问题,再听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家长觉得交流是平等和谐的互动,而不是教师转嫁的对孩子的不满和怒气。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更要以诚相待,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再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这种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倾听家长的一些合理的意见,努力营造和谐轻松、平等愉快的互动氛围,家园教育才能有公共支点。
2 正面的引导远胜于批评训斥,在家长面前学会赞扬孩子
往往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信心倍增,更会引起共鸣,如:“你的孩子很棒!老师很喜欢他。”而这种激励性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了孩子继续上进的心理,同时也能使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并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家庭教育的困惑,期望得到教师的引导与帮助。这样,交流的话题就会得到拓展延伸,形成良好的互动。此时,教师再提出孩子的一些不足,再客观给予评价和指导,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得到教师充分关注,谈话的核心有了动力,解决问题的效果有了向心力,互动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3 与家长沟通时要营造宽松的气氛,对待家长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一是教师与家长交谈时应语气委婉中肯,既要客观评价,鼓励为主,又要注意原则。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问题时,先扬后抑。报喜也报忧,教师把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通过温馨提示等方式告知家长,不能只说好不报忧,让家长产生较大反差心理。教育是有原则的,不是迎和讨好。尤其在孩子品德教育上不能模模糊糊,等孩子犯了错误后才去向家长解释,批评训斥家长。
二是语言幽默准确。孩子的家长,因职业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不同,他们与教师交谈的方式、语气等肯定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家长,谈话要既准确又幽默,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对于个别不讲理的家长,教师一定要沉住气,先让他把话说完,然后再耐心地以准确又幽默的语言与家长解释、分析事情的利弊和明辨对错,晓之以理,赢得家长的好感。
4 教师应以换位的思维方式与家长沟通,双向理解,构建沟通平台
有时个别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手或头碰破一点儿皮,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气恼、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这时教师要理解幼儿父母的心理反应,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心。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小题大做,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升级为教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教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出发,急家长之所急,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并表示出歉意,家长也会效仿换位思考,矛盾和意外便会消融,双方彼此更加理解和支持。
5 爱是家园沟通的桥梁
和谐沟通的正确方法范文4
【关键词】沟通;医患关系;和谐; 医患纠纷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408-01
沟通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这种信息是广泛的,包括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多个方面。如果交流的信息能够被沟通双方理解和接受,那么这种沟通就是有效沟通。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医患交往中的社会伦理、心理等关系构成了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患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种平衡,是医患之间密切合作,相互信任和良好的互动秩序,是一种“性命相托”[1]的特殊关系,由于医患之间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加之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有时甚至演变成医患纠纷,造成医患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医患双方的因素,也有社会舆论的影响。
1 来自患者的因素
1.1 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患者是疾病信息的发出者,由于所处社会地位、民族文化、生活水平的影响,使患者对自身疾病产生的不适与痛苦有着不一样的心理体验,如果医护人员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就无法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症状的描述,或者由于患者对症状的描述与疾病轻重程度不一致,而认为医务人员对其疾病重视程度不够引起误解,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沟通不能顺利进行。
1.2 不正确的就医观念: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社会关系演变成了消费关系,有些患者就把到医院看病当成是一种单纯的消费,认为自己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一旦不能满足预期,便拒绝接受现实,导致医患关系恶化,拒绝沟通。
1.3 对医疗工作认识的片面性:人体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整体,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人类未知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同时,由于个体差异造成了疾病的表现与治疗效果千差万别。许多患者仅凭从卫生科普宣传中获得的一些医学常识,对疾病作出判断,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后果不能理解和接受,加上医疗卫生行业腐败现象的影响,降低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不能进行充分的医患沟通,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2 医方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意识淡薄: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 一些医务人员不能随着医学摸式转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仅从疾病角度对患者进行诊治,而不重视疾病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存在着专业权威思想,认为你到我这里来看病就应该听我的。对疾病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缺乏同情,从而不能与患者达成对疾病的共识。
2.2 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有的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技术人才梯队不完整,造成对疑难重症病例的诊疗措施不及时到位,使患者产生不安全感,也削弱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与满意度。
2.3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是杜绝差错、事故,提高医护质量的关键所在。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就会造成医务人员态度松懈,工作上漏洞百出,不断出现差错、事故,同时难以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2.4 不重视沟通和缺乏沟通技巧:以往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没有开设有关人际沟通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对于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与患者主动沟通的意识。另外,由于缺乏进行沟通的技巧,有的虽然进行了沟通,但沟通的时机、方法不当,患者难以接受,也影响到医患之间关系的融洽。
3 社会舆论的影响
几年来,各种有关医疗纠纷的报道经常在媒体上出现,患者作为弱势群体得到众多媒体的同情。许多不够客观的、片面的报道,强化了人们对医院的偏见,增加了人们对医务人员的戒备心理,这也成为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潜在因素。
4 完善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4.1 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医患之间有效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医务人员全面掌握疾病的原始资料,保证对疾病诊断与治疗手段选择的正确性、科学性。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因此,医务人员必须端正态度,尊重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前来就医的患者。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做到文明、礼貌行医,坚持以疾病为中心、以诚信为原则,关心体贴理解患者,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除或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获得患者的信任和认同,同时也形成了和谐友好的医患关系。
4.2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取得患者信任: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包括技术素质和非技术素质。首先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自觉遵守医疗护理操作规范和有关规章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其次,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患者营造一个优良的就医环境,使患者的身心获得最大的愉悦。
4.3 严格制度管理: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化解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前提和基础。医院应当将医患沟通制度化,以制度的形式来保障和加强医患沟通。明确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的时机、内容和方法。要把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治疗护理措施第一时间告知患者,维护患者的知情选择权。避免事后告知引起患者的抵触与反感。对有特殊要求的患者,也应及时告知其主要监护人。使患者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一旦出现而不致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
4.4 注重沟通技巧的掌握:医务人员应当学会运用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的方法。多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对患者的病情尽量做出详细、准确的解释。要在不刺激患者、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对病人讲真话。使其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当前的治疗状况。让患者有权利选择同意或拒绝某种治疗护理措施。使医患在相互交流中取得共识,共同完成疾病的治疗过程。其次,医务人员也要善于使用与患者沟通感情的语言,交流中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术语。让患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医务人员的治疗意图,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另外,医务人员还要善于运用移情、暗示等手段,多使用有安慰性、治疗性、鼓励性的语言来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恰当、有效的良好沟通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帮助医务人员全面掌握疾病信息,不断修正诊断和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疗效;通过沟通,使患者及家属掌握真实的病情,让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进行选择,增强了医患之间的合作和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密切了医患关系。通过随时的有效沟通,对病人施以积极的暗示和引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也提高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增强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进一步融洽了医患关系,使患者在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氛围中快速地恢复健康。
和谐沟通的正确方法范文5
一、学会“换位思考”是师生和谐互动的前提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换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换到自己的位置来思考,即“将心比心”。教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有较大的悬殊,这就常常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影响到教师策动行为的“有的放矢”。教学欲和谐互动,必须消解交流障碍;而要消解交流障碍,就应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也就等于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反思;换位思考,也就等于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省。反思自己的行为需要勇气,反省自己的形态需要胆气。换位思考,就是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学生,歧视学生;换位思考,才有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换位思考,带来的是理解万岁,赢得的是师生和谐,收获的是教学共赢。
教师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应该伴随教学的推进而不断进行,因为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及学习情境的改变,学生学习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具体情况,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才能做到互动。
二、巧用“思维暴露”是师生和谐互动的条件
了解“学情”,不应是肤浅的、片面的,而应是深入的、全面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有意地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诱导学生暴露思维,表现真实的自我。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意地进行“思维暴露”,使学生不仅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教学重点,而且清晰地把握教师教学的思维轨迹和清楚地掌握教师攻克教学难点时的思维方法。有目的地暴露思维和有意地使学生思维暴露,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相互了解和默契配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师生和谐互动的必要条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只是展示自己的思维结果,展示完了,就似乎万事大吉了;提问学生,也只满足于了解答案,只要答案正确,就认为大功告成。这种忽略暴露思维过程的作法,是十分错误的。教师只重思维结果的讲授,常常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不了实践能力。
就教学而言,思维暴露包括:一是暴露教师思维,让学生了解教师钻研教材、分析疑难、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消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神秘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能力;二是暴露学生思维。教师应运用启发、诱导方式,使学生大胆地暴露自己真实的思维过程,寻找学习中的困难、干扰和创见,从而不断进行反馈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一个辩证关系,结果正确往往包含着正确的思维过程,但是正确的结果并不一定等于正确思维,而结果错了,思维过程不一定会错。那种只重思维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教学,很难达到互动的最佳效益,即使表面上师生“心满意足”,实际上也是一种“虚假繁荣”现象,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
三、追求“合力效应”是师生和谐互动的关键
教师作为“主导”,其主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把教学行为统一在教学目标这个共点力上,把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慧、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与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又有着相异的生活阅历、思想意识,因而在实施教学中,即使双方“换位思考”“暴露思维”以求和谐互动,也难免会出现矛盾分歧。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可能激化,从而使教学双方的力量产生内耗,这样形成的合力就有可能等于或小于教与学各自的分力,形不成教学的和谐互动。为了实现“合力效应”,促成和谐互动,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效度和期望值。教师应当不断发掘并向学生展示学科特有的魅力,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价值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它和个人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使学生自觉地将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目标,将群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目标。
第二,强化自身魅力,形成“晶核”效应。教师应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杰出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应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敬佩,赢得学生的信赖,让学生自觉地配合自己,形成教学合力。
第三,强化师生间的沟通、反馈和协调。教师需学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并及时消除教学隔阂,化解教学矛盾,使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
和谐沟通的正确方法范文6
【关键词】班级文化; 建设; 构建; 和谐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09-02
1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班级的本质是学习共同体,它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适应了学习的特点和需要,也是学习进步的保障,因为拥有共同的学习、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成长、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学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学生提供了经历学习过程的平台,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发挥了群体动力作用。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班集体的途径
2.1优化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环境的和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成功在于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班集体的和谐首先是教育环境的和谐。脑科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人的大脑皮层是最活跃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力改变社会环境,但我们可以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学校环境改善。班级环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可感知的情景中,对学生成长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标语、读书角、评比栏等建设把学生引导到比学习、比思想、比进步的良性攀比中,而不是比吃、比穿等恶性攀比。这些文化环境创设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熏陶着他们的心灵,同时它还是学生成长的产物和外显表现。
2.2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没有爱的教育无所谓教育”。因为“爱是一种人性美德,是一种人格力量,在爱的世界里,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坐标”。冰心老人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需要爱,尊重他们就像我们尊重自己的长辈一样;关爱他们就像我们的父辈关爱我们一样。笔者始终认为,其实那些问题学生是最可爱的学生。他们大多都是因为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而成的,谁都不愿意做问题学生。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应最关注的就是他们。在班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日记的方法来更多地了解他们,让他们明事明理。日记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以天天写信,讲笑话,可以倾诉他们的快乐与烦恼,也可以与老师一起探讨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其篇幅的长短也可随自己,他们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寥寥几笔,甚至可以写几个字,有时,还可以通过日记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小问题,如同学矛盾,学习方法等等。总之,做为班主任绝不能把学生的日记内容限定在某一范围内,当然,对于涉及到学生个人隐私的日记内容切记要保秘,既然学生肯把个人的小密秘告诉给老师,那是因为他宁愿相信老师也不愿相信父母。如此,久而久之,通过日记对学生了解的多了,学生对班主任了解的也更多了。等找到问题的根源时,再对症下药,帮那些问题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路。
2.3赏罚分明,说到做到,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树立班主任威性。“童心无暇”正因如此,所以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就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同共对待。为此,笔者在开学初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学生操行评分管理办法》及《学生操行评分统计表》,将学生一周内的学习,纪律,劳动,品德等各方面的表现量化。在每周召开班会时,让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班干部以分值的形式呈现在全班学生的面前(小学生最注重自己的分数),并对前五名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对后三名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比如罚他们给全班学生讲故事,讲笑话,唱歌,跳舞等),班主任不参与分数的评定,只参与其周内表现的评价,该罚则罚,该奖则奖。学期内周周如此,坚持到底,学期末进行总分的评价。这样,一方面,让班主任更多地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用一种无形的东西也就约束了学生的一言一行。
3营造正确舆论,实现价值观和谐
良好的班风要靠正确的舆论支撑,正确的舆论,就是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予以表扬和鼓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进行批评和谴责。正确的集体舆论对每个成员都有熏陶、感染和约束作用,对班集体是一种“凝合剂”。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舆论具有正确、积极、一律、一贯的特点,它必须建立在全班占压倒多数的正确认识和言论的基础之上。一个班个别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作用来使其改正。抓住时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认识,是营造正确舆论的中心环节,通过提高学生认识为良好班风形成提供思想基础。通过长期引导强化,班上的学生已经能够勇敢的站出来,对扰乱课堂,影响集体荣誉,嘲笑他人等不良行为提出善意的批评。
4指导学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师生交流,强化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
“患难见真情”,班级管理亦如此,小额班级可能不出一周,班上的学生彼此都能相识,但大额班级却不尽然。所以指导学生开展文体活动首先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认识。其次,在活动中,让他们懂得合作,让他们自己体会只有心往一起想才能成功的道理,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这里所说的开展文体活动,当然不是什么学校运动会,可以是规模很小,形式很单一的一次跳绳比赛或者是一次乒乓球比赛等,从组织报名到活动开展再到活动结束,班主任只需要做好指导工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安排,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还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
最后,持之以恒,不怕失败。班主任工作之所以难做,就是因为它的复杂性、长期性。可能辛辛苦苦干了半学期未见成效,而从此放手,任期自由发展,可能最后会一事无成。所以,一定得坚持,要不怕失败,结合实际,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余如进《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