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险经纪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险经纪前景范文1
一、保险竞争对手会计的含义和特点
保险竞争对手会计是通过提供竞争者成本资源、成本结构、技术研发、产品定价、市场份额、销售利润包括承保利润和资金运用收益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保险经营管理者进行战略定位,应对竞争局面,保持相对竞争优势的一种现代会计管理方法。它是以保险公司战略定位为中心的动态会计信息系统,其主要特点包括:
1.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在日新月异的保险市场竞争环境下,竞争对手会计要在权变理论的指导下,紧跟竞争对手的变化,为企业提供竞争对手的动态信息,帮助企业制定适合环境变化的发展战略。
2.外向性
战略管理会计是围绕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和顾客,从战略的高度加以研究,提供基于企业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而竞争对手会计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外向性的特点使企业从狭隘的单一企业空间中走出来,在充分发挥子公司优势的同时发挥好集团公司的优势,并利用相对成本、相对价格、相对市场份额等内外对比指标为战略管理服务。
3.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竞争对手会计以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为立足点,提供对其有显著影响的竞争对手各方面信息,帮助企业预防风险,洞察机遇,保持相对优势,稳固和提升战略地位。
4.及时性
由于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竞争对手会计还具有及时性的特点,紧盯竞争对手的变化,及时更新相关信息,适时修正和完善企业战略计划,保证其与当前形势相适应。
二、保险竞争对手会计的重要作用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著名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现有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影响产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力量之一,行业竞争越激烈,竞争者对企业的影响越大,企业就越应注重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决定因素是竞争优势――一种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最终产品和市场的先行力量和价值的增值,竞争对手会计在保持相对竞争优势、增强发展潜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保险竞争对手会计通过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各方面对比分析,可以形成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系统认识,自己比对手强在哪里、差在哪里、强多少、差距有多大,都可以找到答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够对竞争对手保持足够的重视,扬长避短,做出符合市场形势的战略发展决策。
2. 了解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就竞争对手会计而言,第二产业和保险行业有很多共性,竞争对手会计可以帮助企业掌握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相关市场的信息,提前把握潜在的机会和威胁。比如感光材料生产企业,通过竞争对手会计可以尽早意识到数码相机的迅猛发展对胶卷的威胁,以便尽快调整战略,开拓新的市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个建立时间较长有很强实力的大的保险公司,通过保险竞争对手会计可以尽早意识到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在集团资源优势、各大产业投资后的优势、机制优势、销售网络优势以及整合分散性业务、法人团体业务、客户服务体系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渠道创新等可能造成的威胁,以便尽快调整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发展战略,开拓新的市场和领域。
3.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
当企业在竞争市场上主动采取行动的时候,通过预先对竞争对手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可以预测对手将要采取的行动、行动能够维持的时间等,尽量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比如一家新成立的小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计划率先打响价格战,降低费率,加大折扣,提高手续费争夺客户,就可以通过竞争对手会计预测对手是否会跟着降价,降价幅度是多少,能承受的损失是多少,能维持多长时间等。
4.提高应变能力
在保险竞争市场上,竞争对手有可能率先采取行动,对企业的业绩造成影响。竞争对手会计可以增强防范意识,避免措手不及,使企业迅速做出应对决策,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三、构建保险竞争对手会计的信息框架
构建保险竞争对手会计的信息框架要从明确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入手,确定应该搜集哪些信息,开拓获取信息的渠道,并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为战略管理提供支持。
1.明确企业主要竞争对手
企业首先应该明确与自身处于同一产业如产险和寿险,设计和销售相似产品,挤占同一市场、同一渠道、同一客户群体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掌握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有效实施分析,应该为每个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创建一份信息档案,在财务部门内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信息档案的维护和更新。
2.竞争对手会计需要收集的信息
企业收集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产品种类、销售收入、生产成本、资产负债情况等反映竞争对手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技术研发、重要人动、经营策略等影响竞争格局的信息。财务信息必须与非财务信息紧密结合,才能综合反映竞争对手的情况。
3.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渠道
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渠道是多样的,可分为公开渠道和间接渠道。公开渠道是竞争对手信息的主要来源,比如公开财务报告、广告、行业分析资料和报告、政府统计报告、新闻报道等,虽然这些信息算不上什么商业机密,但只要系统地加以收集和分析,就能对企业战略制定提供帮助。间接渠道是通过与竞争对手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营销渠道、客户群体等以及竞争对手的前雇员获取有价值的竞争情报。
4.竞争对手信息的分析
在充分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的基础上,财务部门应有专门人员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为高管人员的战略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
四、保险管理会计人员在竞争对手会计中的角色
管理会计人员在竞争对手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的收集者,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处理者,它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在竞争对手会计分析中,管理会计人员的指导思想是为战略管理服务,将竞争对手的信息分析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其最终目标是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提高企业的长远绩效。
综上所述,保险竞争对手会计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资源和成本等与战略发展相关的信息,以挖掘和保持相对竞争优势,谋求公司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在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中,已经有很多建立了竞争对手会计系统,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竞争对手会计体现的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这种理念必将渗透到整个保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陈丽敏.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竞争对手会计.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
保险经纪前景范文2
为了更好地把握网络保险的趋势,本文拟对它的特性及主要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问题及对策予以。
一、网络保险的特性及主要业务内容分析
(一)网络保险的特性分析
与传统保险方式相比,网络保险主要有以下特性: (1)可以降低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的运营成本。据美国布兹艾伦与哈米尔顿显示,通过因特网向客户出售保单或提供服务要比传统营销方式节省58—71%的费用;(2)可以拓展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3)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4)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交互式交流工具;(5)提供了较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6)为客户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工具;(7)使客户能够享受个性化服务;(8)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9)能更有效地保护客户隐私;(10)虚拟化的交易方式。
(二)网络保险的主要业务内容分析
1.宣传和推介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和业务员。通过网络保险站点,不仅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在因特网上进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的形象宣传、产品推介等功能,还能展现业务员的个人形象,布置个性化的保险橱窗,展示业务员的个人特长。
2.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通过网络保险站点,不仅能向客户提供本公司的介绍、财务状况、保险产品种类及费率等信息,而且还能及时地给他们提供国内外全面、丰富的保险新闻、政策法规、监管机构要求等信息;也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保险入门知识、国内外保险课题的深入探讨以及丰富的保险相关院校、机构的培训资料。
3.提供分析、选购保险产品的服务。在网络保险站点上,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应开发专业的保险需求评估工具。通过点击它,客户便可以轻松地获得从初步到精确、从综合到分险种的需求分析。在充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客户既可自行比较、选购各种保险产品或套餐,也可简单描述个人情况,让保险需求评估工具为其分析,度身定制投保方案,从而使客户全面享受个性化的服务。
4.提供在线投保服务。在客户选定需要购买的保险产品之后,网络保险站点还应提供在线投保服务,即提供客户通过网络完成在线购买申请、在线核保、在线支付保险费用和在线获取保单等。
5.提供在线理赔服务。通过在线理赔服务,不仅应提供理赔作业流程、注意事项、争议解决办法以及查询理赔所需单证和出险联系电话地址等服务,而且应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报案服务系统,及时反馈客户投诉,并提供划拨赔款到客户指定账户的服务。
6.提供在线交流服务。通过在线交流服务,客户不仅可就任何有关保险的问题,向保险专家请教并得到及时解答,而且可以在BBS论坛上畅所欲言,发表对保险的各种看法和投保的心得体会,结交朋友,寻求帮助;保险业务员也可以及时与同行交流专业经验,结识新的朋友。通过在线交流服务,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还可以通过它征求客户就某种保险产品的意见,以及在某些市场上推出新的保险产品时进行市场调查。
7.提供在线导航服务。作为一个好的网络保险站点,还应提供到保险有关站点的链接。这不仅有助于客户获取丰富的保险信息,也便于客户“货比三家”,从而坚定客户购买保险产品的决心。
二、网络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一)国外网络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网络保险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国民第一证券银行首创通过因特网销售保险单,仅营业一个月就销售了上千亿美元的保单。1997年初,81%的美国保险公司至少有一个网址,其他末设网址的保险公司也计划尽快设立。但绝大多数网址只提供有关保险市场和购买的信息,并帮助客户决定他们购买保险的内容。为了提供更多的服务,保险公司需要把它们的网址与其经营业务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不过,只有10%的保险公司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保险公司正为具有非常广阔前景的网络直接销售保险做积极的准备工作。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网络保险服务公司INSWEB用户数是 66万,1999年增加到了300万。Forrester调查显示,1997年,美国家庭购买的汽车、住宅、人寿保险金额是3.91亿美元;1999年大约有70万户美国家庭在网上购买了价值5亿美元的汽车保险;2003年,美国家庭购买的汽车、住宅、定期人寿保险金额将达到41亿美元;2004年,美国家庭购买的汽车保险金额将达到118亿美元,还有 300户的美国家庭购买价值12亿美元的家庭保险。
1997年,意大利KAS保险公司用微软技术建立了一套造价为110万美元的网络保险服务系统,并在网络上提供最新报价。该公司月售保单从当初的170套上升到了19四年初的1700套。英国于1999年建立的“屏幕交易”网站提供了7家本国保险商的汽车和保险产品,用户数量每个月以70%的速度递增。
1999年6月,日本的American Family保险公司开始提供可以在网上申请及结算的汽车保险。同年9月底开始推出电话及因特网销售汽车保险业务的日本索尼损害保险公司,到2000年6月19日通过因特网签订的合同数累计已突破1万件。日本朝日生命保险公司于2000年 4月7日宣布,该保险公司决定与第一劝业银行、伊藤忠商事等共同出资设立网络公司,专门从事保险销售活动,并于2001年1月开始正式营业。
IBM对全球160位保险公司资深董事,特别是对40多家保险与服务公司及客户群体的调查显示,到 1999年末只有不到3%的保险公司允许投保人通过因特网进行咨询或更改保单,但到2004年此数字将上升到 49%。
(二)国内网络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从1979年12月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至今,我国大陆保险公司已经由1家发展到26家,险种由30多个增加到1000多个。虽然我国保险业务的全面开展和发达程度远远落后于美国等一些国家或地区,但是我国的网络保险几乎和国外同时起步。1997年11月28日,国内第一个面向保险市场和保险公司内部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保险行业的中文专业网站——保险信息网诞生,2000年7月1日更名为中国保险网。
目前已有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业部、泰康保险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在中国保险网上,通过在线投保、实时核保或延时核保的方式销售保险。据统计,共收入保费近200万元用信用卡支付的占实时核保的30%以上。
2000年末,我国已有近80家保险网站,经营险种涵盖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旅游保险等近100个险种。2000年8月16日,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宣布其全国性商务网站全线开通。它是我国保险业界第一个贯通全国、联接全球的保险网络系统。据介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计划在3年内将电子商务业务量提高到整体业务量的10%至15%。 2000年9月22日,由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独家投资建设的大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泰康在线正式全面开通,它是我国第一家由寿险公司投资建设的、真正实现在线投保的网站;也是国内首家通过保险类CA认证的网站。2001年9月,泰康人寿完成了国内第一例网上保险理赔案。据计算机世界市场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02),目前国内已有60%的保险公司开通了自己的网站;24%的保险公司计划在近期内开通。在这些已经开通了网站的保险公司中,有20.8%的保险公司已经实现了某些险种的网上销售;8.3%的保险公司正在建设中;41.7%的公司计划实施;只有29.2%的保险公司近期没有实施网上保险的计划。
而中国调查事务所最近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和哈尔滨等城市作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对于网络车辆保险的态度是:47%的被调查者希望尝试网络保险;而被调查者希望通过上网保险的险种主要集中在机动车辆保险(40%)、人寿保险(31%)和儿童保险 (19%)。另外,有人预测,到2005年国内的网络保险业务量将达到总业务量的5%。而占据重要份额的车辆保险在因特网的运用和发展前景将是最为看好的,保守估计,网络车险的总成交额将可能达到50亿人民币。
三、网络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关于加快推进保险业信息化进程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广泛,即网络保险的出现包括美国在内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如何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外国的大保险公司不会比我们有更多的经验。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时机,加快我国保险公司信息化进程。笔者认为,在推进保险公司的信息化进程上,政府也可采取诸如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可以部分抵消税收、税前可以预留部分资金用于信息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措施,激励和推进保险公司的信息化进程。
2.关于同时推进内外部网建设的问题
网络保险不仅应包括面向客户的网站建设,还应包括构建公司内部的信息系统。一般来说,企业建设面向客户的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介本公司、销售保险和了解客户需求,因此面向客户的网站建设应始终以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宗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网站的设计上,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网站中不仅要有保险产品的信息,还应有公司自己的详细信息。因为只有客户对你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和你建立业务上的联系;(2)在网站中不仅要有公司自己介绍的信息,还应提供有关保险行业的新闻、保险案例分析、专家的专题讲座以及保险基本知识等;(3)在网站中不仅要介绍公司自己的保险产品,还要对各种保险产品的利弊进行客观分析。如果有可能,还要把它与其他公司的同类保险产品进行客观对比,让客户真正地感觉到你在设身处地地为其服务;(4)在网站系统中,客户不仅应能够完成保险的购买,还应能够完成退保、索赔、投诉以及提交反馈信息和建议等。
国外的研究表明,只有公司在进行大量的信息技术投资的同时,并对企业的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予以调整,才能真正降低企业内部活动的成本,并提高企业内部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内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对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予以调整。
3.关于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和容易记忆的域名的
到为止,网络解决方案大体上有三种:(1)自建。对于安全性要求很高、信息技术人员实力雄厚的大型,内部网和外部网都可以由自己建立。但它需要从接人服务商那里租用专用线路,因此成本较高;(2)专用型虚拟主机服务。对于企业不是很大且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把自己的服务器放到接入服务商的机房或租用接入服务商的专门服务器,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最佳方案;(3)共享型虚拟主机服务。对安全要求不是很高、经济实力有限的小型企业,可以选择和其他多家公司共同租用接入服务商的服务器。
由于网络保险直接涉及到资金的划拨,因此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笔者建议大中型的保险公司最好选择第一种方案;对于虽然涉及到保险买卖的中小保险公司,可以选择第二种解决方案;对于不在网上进行保险买卖,只是通过网络对外宣传的保险公司来说,可以选择第三种方案。
对于选择好网络解决方案的网络保险公司来说,下一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选择一个好的域名。好的域名标准,首要的是容易记忆;其次是应和企业名称或业务有一定的关联。
4.关于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的问题
调查事务所的调查显示:66%的被调查者最关心投保后支付保费的转账安全性。安全问题是阻碍网络保险的重要瓶颈之一。对网络安全造成的威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来自公司内部的不当使用。对于这类威胁,目前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是建立“信息系统审核”。它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下每个使用者在系统内做的任何事情,以供将来查证使用;另一类是来自外部未经授权的存取。对于这类威胁,目前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在内部网络与因特网中间架设防火墙、采用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数字签名和安全协议等。防火墙主要是通过监管网络安全协议、通讯包、网络服务及网址等方式来确保网络安全;通过加密技术实现信息交换过程中的保密;通过密钥管理技术实现密钥交换安全可靠,防止密钥泄密和非法更改密钥;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实现对原始报文的鉴别和不可抵赖。SET和SSL是最常用的两种安全交易协议。 SET协议安全性高,但其复杂程度高,因此较少;SSL协议安全性较差,但实现容易,应用较多。不过,为了保证网络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交易的安全性,笔者建议网络保险公司应尽可能地选用支持SET协议的系统。
5.关于选择恰当的保险险种的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公众希望通过上网投保的险种,主要集中在人寿保险、机动车保险和儿童保险;而对于诸如家庭财产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企业财产保险等保险金额比较高的险种,仍希望得到专业保险人士的技术咨询服务,通过更为稳妥的传统的投保方式进行投保。因此,网络保险公司在网络上推出保险险种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先把客户愿意通过网络购买的小额险种搬到网上,而对于一些大额险种等时机成熟时再推出。
6.关于培育网络保险集市的问题
网络保险集市就是在网络上提供一个场所,使客户能在这里找到大量的保险公司,方便地了解各个公司的基本信息或查询各个保险公司的某一险种的有关信息,并对该险种的优劣进行对比,选择最。佳的公司进行投保。网络保险集市不仅会给客户带来方便,同时也会扩大保险公司的和业务量。因此,我国务保险公司应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或中国保险学会的组织下,全力支持并在网络保险集市上展示自己,进一步推动我国网络保险集市的发展。
7.关于全力开发国内市场和积极地开拓国外市场的问题
我国保险市场潜力还很大,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应以网络为手段积极地深挖国内市场潜力。另外,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保险公司将不得不在世界市场上和国外同行展开竞争,所以与其等着几年后被动挨打,还不如主动出击,积极地利用网络保险远距离作战的优势,尽早建设公司自己的站点或在国外设立镜像站点,到国外市场上积累与外国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经验。
8.关于吸纳优秀人才和对已有员工在职的问题
网络保险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拓,不仅需要大量的业务人员,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据笔者所知,我国的许多保险公司有一个规定,即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必须完成一定的保险任务。似乎这条规定能为公司增加一点业务量,但是它无形之中就把一些优秀的保险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拒之于门外。笔者认为,这肯定是我国保险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低于其他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国保险公司要吸引到一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必须破除这条不成文的规定。
除了应在引进人才上下功夫之外,还应该重视对已有员工进行保险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再教育,通过再教育提高公司员工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规范公司的管理,让公司员工各司其职。
[1]韩艳春。1999年各大洲及国际组织保险业务情况统计[J].保险,2001,(5)。
[2]陈丹宇。谈美国网络保险及其启迪[J].保险研究,1999,(11)。
[3]王文祥。同外资保险业较劲——中国保险业绝对差距与相对优势[J].武汉金融,2000,(3)。
[4]杨萍,田志龙。网络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的启示[J].华中大学学报,2000,(11)。
[5]古斋。中国网上保险:犹抱琵琶半遮面[J].中国保险,2000,(6)。
[6]何琳。网络保险——全新的保险营销方式[J],中国保险,2000,(3)
[7]董巍,赵虹。网络保险商机无限[J].北京:中国保险,1998,(11)。
[8]胡 颖。面向新世纪的保险创新[J].中国保险, 1999,(12)。
[9]东 民,文强。网络保险谁人青昧[J].中国保险,2000,(9)。
[10]龙武,海强。网上保险:走出深闺待人识[J].中国统计,2000,(5)。
[11]王福新。中国保险业如何应对网络时代[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8)。
[12]袁兵兵。国内保险业:快快打开通向互联网之门 [J].四川金融,1998,(11)。
[13]张勇。网络保险的风险及管理[J].上海保险, 2000,(3)。
[14]石卫星。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网络革命对传统保险模式的冲击[J].上海保险,2.000,(7)。
[15]庄宏献,等。网络时代的保险经营——发展我国网络保险的思考与建议[J].上海金融,2000,(12)。
[16]黄 奇,等。数字经济2000[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
[17]黄楚新,张鹏。无限风光在“险”峰[N].机世界报,2000—04—3.
[18]人民日报网络版编译。日本即将设立第一家网上保险销售公司[N].人民日报网络版,2000—04—07.
[19]中国公众如何看待网络保险[N].国际金融报, 2000—09—20.
[20]关晋勇。三年后保险限制将被撤消竞争箭在弦上[N].中华工商时报,2001—11—13.
[21]中国保险学会
保险经纪前景范文3
【关键词】保险经纪人保险经纪人制度
保险经纪人制度是伴随着海上保险的发展最先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地中海沿岸已有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由于当时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都很落后,所以航海的风险很大。在长期的海上贸易中逐渐形成了海上保险,即“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共同海损原则。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及达·伽马开辟通往亚洲的东方航线,使得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位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国。随着英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现代保险业开始在英国发展起来。1720年英国国王特许皇家交易所和伦敦保险公司专营海上保险,作为保险人和投保人媒介的保险经纪人便应运而生。
一、中国保险经纪市场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保险人制度,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保险“市场”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市场中的保险条款、费率全部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在业务开拓过程中只需招收保险人销售保险产品,客观上不存在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保险经纪人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保险市场格局的形成而出现的。
20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和保险事业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日益增多。保险经纪业逐步发展,保险经纪人制度逐步形成,成为保险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然而中国的保险经纪人制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单一,有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行业自律、内控机制缺位,地下保险经纪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均不利于我国保险市场的良性运行,也制约着我国保险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与保险经纪市场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加大,未来对保险经纪人的使用会越来越频繁,保险经纪人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这些问题如果再不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势必损害我国保险经纪人的职业形象,引起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混乱,影响保险经纪业的发展和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接轨,最终将阻碍整个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十分有必要从理论上对保险经纪人制度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解释,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完善的保险经纪人制度,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全面地发展。
1999年中国保监会决定正式批准成立我国首批保险经纪公司,并于1999年5月15日在全国举行了首次注册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当时全国共有7186人参考,144人一次性通过资格考试。1999年底中国保监会批准首批三家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江泰、长城、东大正式筹建。2000年6-7月这三家首批保险经纪公司正式成立。同时,中国保监会重新审批原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商局所批准的国内保险经纪公司和国外经纪公司驻国内办事处的经营执照。对于国内原来批准的保险经纪公司、从事经纪业务的商务公司,保监会经审查后一律认为不合格,坚决予以取缔。2001年底中国保监会又批准了7家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地点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深圳。2003年1-10月,中国保监会审批开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就有48家。
目前,保险经纪人市场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
1、业务内容不明晰
保险经纪公司对自身的优势没有清楚的认识,不知道主要应开展哪些业务、达到哪些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以保险经纪公司目前的表现,只能称其为更高一级的保险人,和国外的经纪公司存在着很大差距。
2、保险经纪的人力资源相当缺乏
保险经纪人中拿到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要这些人转变工作的难度较大。特别是经纪人资格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并不代表其具有足够的从业技能和经验。和其他金融行业比较,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明显偏低,这种人力资源的匮乏使保险经纪人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3、缺少有效的监管,造成了一些混乱局面
例如,在为投保人选择保险公司时,保险经纪公司侧重于佣金的高低;许多保险公司同经纪人争夺业务,一些未在我国注册的保险经纪公司进入市场抢占业务。同时,财会上没有保险经纪人开支的费用科目,也没有统一的费用标准。目前国家对保险人的佣金标准有统一的规定,对于保险经纪人采用和保险人统一的佣金标准肯定行不通,但是也不能任由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讨价还价,因为这样会影响保险市场的稳定。
二、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保险经纪人的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保险业的发达程度,当局对保险业的监管目标与监管方式等都影响或制约经纪人制度的发展。
1、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保险经纪从业人员由于经验少、技术低,与保险经纪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尽管已举行了几次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但取得资格的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保险经纪市场的需要。
2、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就目前来说,我国不允许个人经营保险经纪业务,也不允许保险经纪人以合伙企业形式存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是在《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中确定的,在该规定出台之前保险经纪公司只能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严重缺乏灵活性。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可选用个人形式和公司形式,凡具备经纪人资格者可以个人形式申请开业。英国等一些国家允许以合伙形式开业。
3、保险经纪人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主体不多,市场垄断还比较强,存在着竞争不充分、不公平以及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从保险经纪人的设立来看,我国实行审批制,这无疑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利于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培育。英国、美国、日本采取的都是注册登记制,只要符合条件的就可登记注册。
4、保险经纪人佣金制度不规范
《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第五十条规定:保险经纪公司依法办理业务,应按双方当事人约定收取经纪佣金。但实践中,保险公司一般以投保人所需缴纳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支付保险经纪人佣金。一般来说,我国目前财产险的佣金是保费的10%~30%,人寿和健康险的佣金比例一般在10%以下,意外伤害险佣金比例在20%左右。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保险经纪人必然为多赚取佣金而选择保费率高但保障水平低的保险公司投保,从而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
5、保险观念落后
我国多数投保人的保险观念比较陈旧,对保险服务没有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有些投保人认为经纪人佣金虽然由保险公司支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不通过经纪人而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可以节省佣金。因此,让投保人真正了解保险经纪、充分利用保险经纪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保险人方面,某些保险公司由于机构大而全、冗员太多,对成本核算不细,认为通过保险经纪人展业不如利用本公司人员展业,以降低成本。加之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展业人员的收入直接与业务挂钩,保险经纪介入保险市场,使得原来属于保险公司的业务被拿走了却还要付费,因此初期的磨擦不可避免。
三、保险经纪人制度建立的意义
保险经纪人无论是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而言,由于保险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中的供需双方在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风险引出了人们对保险的新需求。保险人向市场所能提供的保险商品的种类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时,投保人要凭借自身的知识对保险人、投保种类和投保数量等因素做出符合自身风险和经济条件的正确选择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具有保险专业知识的保险经纪人的出现,就能够使投保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并使投保人享有高水准的专业服务。
对保险人而言,自1988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成立打破中国保险市场长期垄断的局面之后,到目前已有20多家保险公司活跃在我国保险市场上。这一方面为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竞争。竞争的最终目的就是用低于市场平均成本的成本来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对保险人来说,既要扩大承保范围、拓展新业务,又要把成本降到最低,仅依靠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远远不够的。保险经纪人可以利用其灵活性与专业性,有效地帮助保险人拓展业务、降低成本,同时有助于在市场上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为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并采用国际同业的一些通常做法。在国际上,各国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着保险经纪人,且保险人的大部分业务都是经纪人招揽的。以英国保险市场为例,保险经纪人掌握着英国55%以上的保险业务,而法国的工业客户每年则有近90%的保费是通过经纪人交给保险公司的。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大批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如不采用外商所熟悉的通过保险经纪人的方式招揽业务,我国保险业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保险经纪人制度,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保险经纪前景范文4
论文摘要: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依法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保险。法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学科。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对责任保险这一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可以考察其产生和发展的合理基础,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此项制度。
一、责任保险
责任保险,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依法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保险,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保险法》第50条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付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按保险标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雇主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等。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显然属于民事责任,后者又包括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两种。由于违约责任可以通过订立信用保险合同或保证保险合同来解决,因此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即是侵权责任。
一般认为,1855年英国铁路乘客保险公司向铁路部门提供铁路承运人责任保险,是历史上首次出现责任保险。1875年,英国又出现了马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可以看作是汽车第三者责任险的先导。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进步,责任保险的范围也不断增大,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而如前所述,责任保险以被保险人对于第三者的侵权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这使得其和侵权法之间产生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责任保险使侵权责任社会化。侵权责任本应由侵权行为人来承担,但责任保险使得侵权行为人(即投保人)的侵权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并通过保险公司这一媒介转嫁给整个社会来承担。
2、 责任保险使侵权法的损害赔偿功能发生变化。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补偿,另一方面又是对侵权人的一种惩戒。责任保险虽然使受害人的损失因有了保险公司作后盾而能得到保证,但也使得对侵权人的惩戒变得徒有虚名。
从上述两个方面出发,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责任保险是否在变相的鼓励人们放弃谨慎小心的生活态度?其最终结果是否有益于社会?本文将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上述疑问进行回答。
二、法经济学
法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是运用价格理论,以及运用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简单的来说,法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
1、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则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在进行任何满足自己某种欲望的行为之前,都会通过理性的思考做出选择。
2、每个人在进行各种日常生活的行为(感情生活除外)时,都会进行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并做出最有效率的选择。而整个社会在进行某种抉择之时也会进行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做出最有效率的选择。
科斯在1960年所发表了论文《论社会成本》,被认为是法经济学研究的里程碑。在该文的开篇,科斯提出,“传统的(分析)方法总是使得所做决定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当A给B造成了损害之后,在需要做出判断时,惯常的思维方式会这样考虑:我们应当如何抑制A?但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相互性:消除了对B的损害即意味着对A造成了损害。因此,我们应当做出的判断应该是:是否应允许A损害B,或者说是否应允许B损害A?问题的关键在于避免更为严重的损害。”这就是法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即以是否具有效率作为判断法律问题的标准,而非仅仅是以公平和正义作为标准。著名的科斯定理也是由该论文所推出的(科斯并没有明确提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财产权的初始状态为何,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然而现实之中任何交易的成本都不可能为零,并且交易成本往往都很巨大,人们无法将其忽略。由于实际的交易成本必然为正,对科斯定理反推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有效率的市场均衡结果必然产生于交易成本最小的情况。因此,最佳的资源配置状态就是使交易成本最小的配置状态。科斯认为,法律对于资源配置起着极为重要的最用,因为财产权利的归属往往是由法律来设定的。举例而言,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规定了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被无处分权人擅自处分的物的所有权,而之所以如此规定,就是因为这比相反的规定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即具有效率。同样地,“法院也应当了解其判决的经济后果,并在判决时考虑这些后果”。这就是法经济学不同于传统法学的地方,后者往往是以公平正义(即道德标准)为标准,而非以效率为标准。
三、对责任保险制度的经济分析
假设A是侵权行为人,B是无过错的受害人,A的行为使B遭受了1000元的损失。在没有责任保险的情况下,根据侵权法,A应当对B的全部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此时会出现以下三种可能的情况:
1、A有能力承担1000元的赔偿数额。
2、A只能承担部分赔偿数额或完全不能承担任何数额,但是B却有能力自己承担全部损失或A无法承担的那部分损失。
3、A只能承担部分赔偿数额或完全不能承担任何数额,同时B也无力自己承担全部损失或A无法承担的那部分损失。
在前两种情况下,A需要全部或部分承担B的损失,由于这个损失是由A或/和B自己完全承担的,所以就没有外部成本产生。此时的社会成本也就相当于A 和B之间的私人成本,即只有1000元。
而在第3种情况下,由于A和/或B无法承担全部的损失,B所遭受的损失无法得到全部补偿。这就意味着需要由A和B之外的人来承担无法被补偿的那部分损失,即A和B之间的活动在私人成本之外还产生了外部成本。而此时的社会成本就是上述私人成本和外部成本的总和。对B而言,其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该如何使自己的损失得到完全的补偿,B获得补偿的途径的不同就意味着所产生的外部成本的不同,并最终导致社会成本的不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这个问题:
(1)没有责任保险制度。但存在政府设立的某种社会救助制度,B就可以依靠该制度获得补偿。但是,这种制度往往都存在于经济较为发达的社会之中,并且该制度的设立毫无疑问也需要耗费巨额的成本。毫无疑问,此时的社会成本一定会超过1000元。如果不存在政府设立的社会救助制度,那么就只能由B自己来想办法补偿自己的损失了。要么B会无奈的接收现实,并最终无法生存;要么B会通过犯罪来满足自己对财产的需求。无论是任何一种情形发生,其所产生的外部成本都是巨大的,而最终的社会成本也必然是巨大的。
(2)存在责任保险制度。如果A事先向保险公司投保了责任险,那么保险公司就会代替其向B支付赔偿金。此时A和B之间的私人成本是1000元,而外部成本为零,因此社会成本是1000元。虽然在A和B之间出现了保险公司这一第三者,但是保险公司仅仅是代替A支付了对B的赔偿金而已,其和B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其他关系。A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则是另外一个经济活动,当然,这项经济活动同样要产生成本。但是,这种成本肯定要比由政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成本要小的多。
当然,一个貌似合乎逻辑的推理会在此时产生:在没有责任保险之前,人们为了避免自己承担责任,会履行谨慎注意的义务来防止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损害。但是有了责任保险,由于可以让保险公司承担责任,人们就会降低自己的注意程度,从而使保险事故的发生更为频繁,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并将其所带来的收益抵销。事实上这种推理忽略了本文之前所提过的一个基本原理,即每个人总会基于理性的分析从而作出对于自己效用最大的选择。以医生为例,假设医生A在其执业过程中的医疗事故率为5件/年,其向甲保险公司投保了职业责任险。根据上述结论,由于A因为投了保险,那么便会在执业过程中降低自己的注意程度,必然的结果就是医疗事故率增大。这样一来,至少会出现以下几种结果:首先,甲会提高对A收取的保险费。由于医疗事故率的增大,如果甲继续根据5件/年的事故率来收取保险费,则其无法从中获利。其次,由于医疗事故率的增大,政府部门很可能会因此而吊销A的医师执照。再次,很多原本想让A治疗的病人便不会再选择A,即A的潜在顾客会因为医疗事故率的增大而选择其他的医生就医。无论如何,对A而言降低自己的注意程度都是不利益的,作为理性的人A是不会选择这种做法的。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波斯纳 著 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M].
[2] 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 李玉泉.保险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 许崇苗,李利.中国保险法原理与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5] 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保险经纪前景范文5
【关键词】 养老保险 经济增长 人口老龄化
一、引言
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口的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老龄化社会,全球的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比较特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也给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带来更大的压力。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经济增长压力大,如何处理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将结合多年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和研究的经验,指出养老保险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依据相关经济学原理分析养老保险支出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处理好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相关可行性的建议。
二、养老保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
养老保险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保护器,增加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投入虽然在短时间之内会减少社会的消费和建设投资总量,不利于当前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从总体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养老保险建设可以加强社会的安全感,增加居民消费支出。随着国家养老保险建设投入资金的增加,居民的生活安全感也会逐步提升,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意识较为落后,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养老保险机制的健全可以逐步改变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适度提高消费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刺激我国经济的增长。第二,可以为经济建设筹集更多资金。在当前养老保险体系之下,越来越多的地方采用养老基金的方式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这样就可以筹集大量的资金应用于发展较好的经济发展项目,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第三,可以有效的调节整体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养老压力。通过建设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可以利用国家调控手段,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投入力度,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压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能比较有效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养老保险的需要,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匹配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个人账户“空账”情况较为严重
养老保险账户的“空账”现象是我国养老保险长期存在的危机。个人账户“空账”现象的产生源自于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的养老保险体制,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机制开始逐步改革,从现收现付向基金积累制转轨,但在改革的初期并没有设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仅仅是简单的利用新制度来消化旧制度所遗留下来的债务,通过个人账户积累资金的公共调节解决代际转移的资金积累问题,为了保证退休职工养老保险的发放,直接挪用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中的资金,造成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不断地扩大。
2、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扩大
我国的养老保险机制是从1997年开始的,但养老保险改革所带来的转轨成本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很多地方的养老保险金都收不抵支,每年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来补充养老保险的缺口。据相关权威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从1999年开始机已经入不敷出,缺口高达50亿以上,并且养老保险金的缺口并没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缩小,相反这一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恶化,到2004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已经达到6000亿之巨,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我国养老保险问题将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巨大包袱,不仅严重地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效率,还会给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潜在的危机。
3、养老保险基金实现保值增值
近几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速度稳定增长,但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增长速度也较为迅速,这就容易造成货币的贬值,给养老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职工养老保险管理调理的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挪用和占用养老保险,严禁利用养老保险从事金融和经营性产业。这一规定虽然能够保证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防止不当投资带来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和损失,但却进一步减少了养老基金的有效保值增值手段,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在银行存款以及购买相关债券的方式完全不能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造成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严重贬值,降低了养老保险在未来给在职员工的效应。
4、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支出不断递增
人口老龄化是任何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给养老保险的支出带来巨大的压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明显呈现未富先老的状态,老年人占人口总量的比重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条件也随之发展,人口的寿命期望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样也会造成养老保险比过去更长的支付期限。所有的这一切都会造成养老保险的指出逐年增加,给在职员工的养老保险带来新的压力,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长远发展。
四、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保证社会的稳定,而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养老保险体系提高最基本物质保证。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能够有效的满足社会对养老保险的需要。但在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仅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满足社会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针对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1、减缓养老保险“空账”向“实帐”转化进程
虽然目前我国正处于养老保险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现收现付制度逐步被养老保险基金所取代,在职员工的养老保险被存在个人账户之下。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只存在于形式之上,大多数的养老保险账户一直在“空账”运行,大多数保险金都应用于支付现期的保险现金,与现收现付制度没有本质的区别,在现期经济发展大环境背景之下,弥补在职员工的养老保险“空账”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从经济学理论的层面来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就养老保险的管理提出了著名的“保罗条件”:如果一国的资本利率大于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之和,养老保险从基金制向现收现付制度转变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如果资本利率小于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之和,养老保险从基金制向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不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如果资本利率等于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之和,经济则处于稳定的增长之中。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未来经济发展预期来看,资本利率会小于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之和,为了促进经济与养老保险的协调发展,不需要在短期内解决我国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
2、政府应该加快对转制成本的消化
从近期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未来可预期的一段趋势来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充实养老保险“空账”的能力和条件,但养老保险机制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未来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在养老保险机制转变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仅需要依靠在职员工个人账户的积累来抵消部分转制成本,还必须依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合理地消化未来养老保险转制所带来的成本,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现有的国有资产出售来抵消转制成本。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最火爆时期,各地政府都利用土地使用权的出售获取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的出售来充实员工的养老保险账户;第二,调整国家的相关财政支出,增加对养老保险的预算投入。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主要是用于经济建设投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地加剧,全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也随之增加,我国养老保险体制中的问题也逐步的凸显,国家必须及早的调整财政政策,增加对养老保险的预算投入;第三,利用现存的外汇充实养老保险账户。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国际贸易已经取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并对部分发达国家持有大量的债务。近几年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国家所储备的大量外币开始不断地贬值,给国家也造成了的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丰富的外汇储备来冲销养老保险体制转轨所带来的成本。
3、持续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工作效率
人口老龄化是任何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养老保险问题也是任何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经历的社会问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呈现明显的未富先老的状况,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压力。要想为退休人员提供必要的养老基金,必须提高整体社会的财富创造能力,提高整体社会的物质产出。受长期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当前大部分青年生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一直维持较低的生育率,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会更加明显,养老保险的压力会更大。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适龄劳动力的人数不会出现明显增加,其占社会总体人口的比例甚至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提高社会总体的财富创造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问题,需要国家相关机关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工作效率,在现有劳动力人数不变甚至人数下降的基础之上提高社会财富的总量,彻底解决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参考文献】
保险经纪前景范文6
摘 要 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部分,当今我国体育报道中却存在较为严重的“唯竞技体育现象”,即只报道竞技体育,而忽视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本文首先分析了报纸、电视以及网络媒介中的“唯竞技体育现象”,然后从受众需求、媒介认识的缺位及我国体育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三方面阐述了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为解决此现象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我国体育报道的缺位现象,对体育新闻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体育 新闻报道 媒体 平衡 唯竞技体育现象
体育包括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部分,我国在1995年分别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强调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及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切实执行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然而在我国的各类体育报道中,却出现竞技体育完全占主导而社会和学校体育被忽视的不平衡现象。
一、本文通过对报纸、电视和网络的分析,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此现象
(一)报纸
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报刊便成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电视、互联网的兴起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报刊以其自身的特点依然占据大众传播的主流。在此,本文首先分析报刊的体育新闻报道。
《解放日报》2009年4月下旬三类体育新闻比例。竞技体育:87.5%,社会体育:11.43%;学校体育0.95%。
竞技体育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两类体育。笔者在对其他几版报纸的分析中发现竞技体育新闻的数量都超过85%。可见 “唯竞技体育现象”在报刊媒介中已经较为明显。
(二)电视
电视是大众传播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在20世纪末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89%,电视受众超过九亿。下面我们将对电视体育报道的“唯竞技体育现象”进行分析。
有关学者专门对体育新闻节目做过调查,发现在2003年的最后一周(12月25日至31日)中,CCTV-5的体育新闻咨询节目《体育新闻》共播出134条新闻,其中竞技体育新闻为114条,占85%,其他诸如场馆建设,国际国内体育新闻评选等方面的13条,占9.7%,社会体育方面的只有7条,只占0.9%。虽然其中并没有提到学校体育的占有情况,但是我们从百分比中可以看出其占有量不超过5%。
(三)网络
互联网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媒介,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了2.5亿。网络在大众传播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关注媒介的大众传播,互联网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领域。
笔者观察了在2009年的4月1到4月9日的九天中,虎扑nba、新浪体育、搜狐体育三个网站的体育新闻内容。除了“虎扑NBA”有两条关于学校体育的新闻以外,其他所有新闻全部是竞技体育新闻。可见在网络媒体中,“唯竞技体育现象”已经发展到极致。
二、“唯竞技体育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三类体育的特性而言,竞技体育更具激烈性、悬念性、丰富性和高情感性等特点,从尼尔森媒介研究提供的数据看, 各台体育频道排在收视率前10名的几乎全部是竞技体育的内容。06年德国世界杯时,我国有100亿人次通过电视观看比赛。因此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吸引更多的观众,竞技体育新闻自然成为了媒体的宠儿。
其次,从受众的需要来看,竞技体育也比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具有优势。受众中很大部分为体育迷,而体育迷通常关注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因此拥有这些特性的竞技体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将远远超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
三、对解决“唯竞技体育现象”的方法探索
(一)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是为媒介提供体育素材的基础,而二者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1.倡导体育明星走进社区、走进校园
虽然这样的活动不能治本,但却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为三类体育在媒介中平衡发展起到良好的过渡。
2.加强基层体育活动的引导,提高领导老师的体育意识
只有在社区和学校中有媒介可以报道的体育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活动的举办离不开基层组织和学校领导老师的支持,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对居民体育活动的引导和提高学校领导老师的体育意识是解决“唯竞技体育现象”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体育媒介意识
1.加强地方台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报道
相对于外界事物,老百姓更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因此,地方台应加强对本地的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报道,这不但可以提高大众对此的关注程度,也可以增加本地观众数量,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创造双赢的结果。
2.提高体育报道工作人员体育素养
由于多年来媒介中的“唯竞技体育现象”,体育报道的工作人员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几乎都是把体育理解成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提高体育报道工作人员的体育素养,让他们更全方位的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的本质,关注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变“唯竞技体育”的现状。
总之,解决唯竞技体育现象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此本文只是提出个别的看法和见解,而要真正的解决此问题,还需社会各界共同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嵘,王兴东.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误区面面观[D].2007:1671-5365.
[2] 刘舫.浅谈我国体育报道中的不平衡问题[D].中国期刊网.2007.
[3] 康健.论大众传媒在体育宣传中的作用[N].体育文化导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