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念;职业学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一体化教学

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全面、健康、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新课改理念中对学生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极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将实践能力充分应用到理论学习中,才能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一、开展建筑设备安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新课程教学改革前,专业教学工作的现状

结合职业学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学生多年的实习日记、实习状况以及学生未来就业的具体状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是建筑方面水电安装、物业设备维修方面的工作。建筑设备安装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之前,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教学所采用的模式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同时结合开展一定量的安装工程实践操作课的教学模式。

2.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以往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先在教室内学习建筑设备安装专业理论、知识,然后前往操作室开展实训操作。这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是相互脱离的。因此,很多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学习积极性,由于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就使的教学效果的质量大打折扣。很多学生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失去学习兴趣。同时,随着高校扩招现象严重,这就容易导致师资力量不足,同时教师的水平也很难得以保障,专业课教师一方面数量上匮乏,而另一方面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又较为欠缺,不能对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把控力和影响力,任务安排布置上也不能合理安排,影响教学效果。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生不能提起学习兴趣,开展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教学,想要确保教学质量,就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和集中精力参与。课堂上要学会合理设问,只有积极构建学生、教师、课堂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才能实现课程教学效果。当前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课堂互动性不足,学生不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教学的含金量并不高。

二、开展建筑设备安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工作的措施分析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从实际出发,深化落实,才能推动实践工作开展。而新的教学工作开展,也要充分结合教学环境的新变化以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在新的要求下,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具体而言就是要开展一体化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工作的优化升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面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1.完善师资力量,构建强有力的教学体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线,也是高效教学的基本保障,以

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数量不足、经验欠缺的问题必须得到深化解决,因此就需要我们完善师资力量,通过构建坚强有力、扎实稳定的教学团队,进而确保整个教学活动高效开展。

2.选择合适教学内容、积极改革教学模式

事实上,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通过一体化教学开展,要结合具体要求,选择合适内容来开展一体化教学。只有将教学目标与要求具体融入教学方法中去,才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基础。要既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深化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唯一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局面。要把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3.变更教学课堂环境,丰富教学形式

在以往教学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学是分开的,即理论教学在教室,实践教学在车间的分裂教学形式。而这往往会导致教学理论的脱节,只有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既最大程度地讲清教学理论内容,同时又丰富教学资源。因此,开展一体化教学工作就需要我们将理论教学课堂与实践活动教学课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环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

职业学校重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而只有培养职业能力过硬的学生,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才能应对普通高校学生的竞争。建筑设备安装专业从专业内容和本质属性上看就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只有有效结合实践锻炼,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学习。因此,有效开展建筑设备安装教学工作就需要我们深化落实一体化教学工作,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

参考文献: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2

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的心理学家也称它为积极的注意、主动的注意。(如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保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

影响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如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的例子

2、间接兴趣:如听课不是知识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知识的结果感兴趣

3、合理组织活动:比如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和老师互动等。

4、排除内外干扰:如听课保持安静,手机要关机

有意后注意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黄帝内经;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说过:“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其中《内经》心理学的功绩不言而喻。《内经》心理学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以大量的心理事实理论为依据;其二,有自己精明的心理学理论和规律;其三,有卓有成效的医学心理实践。《内经》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珍贵遗产。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所以发掘和研究《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心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帮助,对心理治疗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心理学思想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即《内经》普通心理学;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实践,即《内经》医学心理学。

1《内经》普通心理学

1.1概念现代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性和自我意识)。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也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内经》普通心理学也是大致如此来对心理来进行阐述的。对此《内经》是分别以“神”和“志”等概念来进行表达的,总归属于《内经》中“神”范畴。无独有偶心理学这一名称,原意即希腊文的关于灵魂的学问。据初步统计《内经》中论述神的地方达一百五十多处,含义也泛指大自然普遍规律或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等之不同。《内经》曾提出“神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等等皆是神机所发。

《内经》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8个具体的内容: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8个具体内容重点在于对人的认知和意志过程的阐述。《内经》从“知”的质的差别把“知”分为“形知”和“神知”,前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觉,包括直目、耳听、知味、知香臭、身仁(痛、痒)、触按等形式;后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包括心、思、虑。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内经》主要以“五志”的形式来表达的,即“喜怒悲忧恐”。

1.2学术观点《内经》从天地万物“人最为贵”的学术思想出发,认为对人的认识和研究是保障个体增寿延年、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内经》中有很多篇章讨论人格,但多结合人的体质来分析,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形神合一的观点,在分析人格特点的时候,往往同时又提出相应的一些调治原则。这里大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人进行了分析和分类,人的主体和人的主观方面。

第一,《内经》对主体的分析和类型分类。人的性别分为男女,男女有“阴阳”质的不同;按年龄来分,如:“孩”“小”“少”“壮”“老”;《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肥人、瘦人分类;还有按人的五脏六腑的禀赋分为五五二十五种人等等分法。

第二,《内经》从人的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和类型分类。从人的道德修养和摄生养心方面的成就分析,将人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和“众人”;按人的、意志、智力和行动综合分析,分为“智者”和“愚者”两类人;按人的品德类型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按人的性格类型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及“水形”等阴阳二十五人,可以说阴阳二十五人的分类是《内经》中最为详尽的一种人格体质分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的太少,以及左右手足三阳经,气血多少反映在头面四肢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共为五五二十五型,统称阴阳二十五人;《内经》中尚有其他不同的人格分类法。诸如《灵枢·论勇》中勇士、怯士之分,从人的气质类型特点分为:“重阳之人”“重阳有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多阴有阳之人”和“多阴之人”。可以说以类型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人,在我国心理学史上是一种较早的尝试,而且具有较高的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一重大贡献。

2《内经》医学心理学

《内经》医学心理学也即《内经》心理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躯体性疾病的心理性病因及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及心理卫生。

2.1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内经》认为情志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有多处提出此观点,如《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内经》从情志疾病的心理原因及心理和言、行、表情上的反常变异方面对情志疾病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明确指出了“狂”病的主要心理原因是情绪的剧烈和长期的精神刺激。亦于禀赋、心理类型等因素有关。这些观点和现在关于精神障碍的病因基本是相同的。

2.2心理治疗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心理治疗的国家之一。《内经》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甚为丰富。《内经》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病因疗法和身心整体治疗方法,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方法。《内经》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祝由。祝由其实可认为是以语言开导的一种心理疗法,通过移精变气来治愈病人,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支持疗法相似。②五志相胜。这是一种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一种情志活动控制治疗另外某种情绪引起的疾病。实践证明这种疗法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③暗示。环境事物如能引人心神专注,则能相应地对人的心理起到默化、暗示作用。这一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④习治法。经曰:“惊则平之。”习以为常,必无惊。这一疗法和现代心理疗法的系统脱敏法有很多的相通之处。⑤理治。心知以知理,知事物之源,通达物变,知事物相生相克,则可以达到理治。这种疗法和现代的认知疗法也有不谋而合之处。⑥导引行气。今谓“气功”,主要充分调动和挖掘人体的潜能,达到调理的作用。

2.3心理卫生《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论述,主要反映一种“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形神俱养,以神为上”的整体辨证观,主要围绕着调神养神这一基本点。《内经》心理摄生学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对于人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医学和心理学的宝贵遗产。《内经》摄生学说提出了人自胎儿时期直到百岁一生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

3小结

《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思想和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和,这也证明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很多理论都比西方心理学提出早很多年,有些方法在现在仍然是很先进的,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心理学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祖先的遗产研究开发得太少。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完善总结《内经》中的心理学知识并积极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发展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让我们的中医心理学有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2122.

[2]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M].重庆: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193.

[3]闫研.《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64.

[4]简晖.《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J].江西中医药,1996,27(6):40.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发展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首先是由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生活得更加幸福,增进人类的健康与幸福,如何使具有天赋的人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进行研究,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2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2.1自我意识模糊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态度的统一。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大部分新生对于身边事物会产生相当大的好奇,在告别了以往三点一线的生活以后,新兴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开始冲击着大部分人的眼球。各式各样的活动,部门和感情在复杂的矛盾的对持着,新生享受着校园时光,同样也被校园时光享受着。在选择与被选择中,越来越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困惑,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身边的事物,在不断的刺激下,校园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模糊了,从而产生了莫名的不安全感,逃避问题成了常见的现象。

2.2认知不协调

2.2.1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学说,在一般情况下,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引起选择的作用。在中学阶段,老师总是喜欢把大学描述得尽善尽美,这间接影响了学生世界观的形成,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对大学形成了非真实的初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初印象对于记忆来说,改变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初印象的形成会进入学生的潜意识,尽管有时知道这是一个幌子,但还是会深信不疑。在新生刚进入大学的情况下,许多学生带有非真实的认知,从而对环境形成错误的观念。在交流和实践下,心理认知和现实不一致,心理会变得不适,产生挫败感。当周围的同学能够很快进入大学应有的状态时,更是会有巨大压力,自尊严重受挫,社会功能可能部分丧失。环境的改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真实初印象的形成和心理过程的巨大波动。

2.2.2学习方向与态度抉择

一般学习课程的方向已经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学习方向指的是在大学阶段学习某一方向的主要知识和经验,态度抉择指的是自我分析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全面性。态度则以实践的积极性和时间来衡量,大部分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抉择,实践的积极性可以衡量分析的可靠程度。在自我认识的阶段里,学习方向和态度抉择可以获得统一。自我认知可以认清自我的性格倾向,在选择学习方向的态度上,获得基本的统一。性格没有好坏,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不同的性格。认识自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在现在的学习方向和未来发展的态度抉择获得统一。

2.3意志和能力的不足

意志指的是人自觉地确定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心理过程。能力指的是生命物体对自然探索,认知改造水平的度量,大学生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和奋发图强的决心。大学生能力根据郑希付,罗品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职业能力素质包括了竞争能力,自我设计能力,决策能力,社会知觉能力和合作能力素质。该调查显示大学生能力素质总分为3.43,其竞争能力为3.04,自我设计能力为3.49,决策能力为3.40,社会知觉能力为3.76,其中大学生各项素质均分为3.60。大学生职业能力得分处于中下水平,这说明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不高。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意志和能力素质的教育,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意志和能力品质。

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工作中的应用

3.1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心理

认知指的是认识外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客观事物本身是事物,但事物的发展被人赋予了态度,事物具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评价事物发展的态度,折射的是人自己态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的认知态度能够帮助大学生快速的发展。健康和谐的内心环境主要是由自我认知来决定,所以客观的全面的认知才能更好的认知其他事物。积极客观的认识自我途径主要通过内省的方式和他人的评价来获得认知信息,对于信息的处理,应该需要客观冷静的分析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

3.2培养积极的情绪品质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统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个体情绪产生主要是需要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满足,如果得到满足则会产生积极情绪的体验,若是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消极情绪。大学生由于对自己认识不足,社会阅历浅薄,在多种事物和需要上不能形成一个客观的评价,容易引发大学生焦虑的心理,所以,大学生需要被引导,形成客观正确的价值需要,产生积极情绪的体验。

3.3培育积极的行为转变

行为指的是由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现实和理想存在着差距,理论和实践同样也存在差距,把积极的生活理念运用于现实中需要积极的行动配合。个体在没有相对稳定信念的情况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认知。新理念的出现,评价理念信度和效度均需要用实践来测量,一个理念得以真正的运行是需要积极转变的行为,不然这种理念就会是空想主义。为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大学生应该坚定实践出真知的信念,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心理方式和理念,把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当作大学内的一门必修课来对待,最终获得积极向上的性格。

参考文献:

[1]田奇.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5

现在关于过错的通说大体有三种:主观过错说、客观过错说、主客观混合过错说。

其一、主观过错说,此学说建立在个人意志自由的基础上,认为过错就是行为人在心理上本应注意而不注意,以致于应受非难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客观过错说,是以某种行为标准来判定行为人有无过错。该学说的主张者认为,过错并非在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是否具备应受非难性,而在于其行为具有应受非难性。行为人的行为若不符合某种行为标准即为过错,从而得出“过错是一个社会的概念 ”。[1]其三、主客观混合说,这种学说认为,“过错是一个主观和客观要素相结合的概念,它是支配行为人从事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行为的故意或过失的状态,换言之,是指行为人通过违背法律的、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观状态。”[2]

综观上述三种学说,主客观混合说的最终的落脚点是一种心理状态,显然在本质上是认同过错的主观性的。那么关于过错认识上的争论主要存在于主观过错说与客观过错说之间。我认为这两种学说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形而下的,本无争论之必要。主观过错说接示了过错的本质,是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层面上的讨论,不具有实务中的操作性。客观过错说是在这种精神这种原则外化为法律的具体制度时,为判断何为过错提供了一种标准,具有实务中的可操作性。所以说客观过错这种提法,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所谓的客观过错事实上只是将判断过错的标准客观化。

我认为过错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主观的。有学者试图以过错的主要形式-过失的非心理性来否认过错的心理性。客观过错的主张者认为,那种称为过错的心理状态不能被他人所察觉,亦不能为自身所感受,特别是在过失的情形下,行为人的内心其实一片空白,所以得出结论,过失基本上是一种法律的评价,即对主体是否遵守与其行为相关的注意义务的判断。事实上过失具有心理性,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应了解一下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创立的“过失心理学理论”。弗氏过失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潜意识”。潜意识指被压抑的本能冲动以及替代物。潜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弗洛依德认为,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非理性、冲动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非语言性。潜意识并不是人们对客观对象根本没有一点认识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对象不自觉地,未加注意地,不由自主地,模糊不清的反映认识。一句话,潜意识是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意识阈限下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说,潜意识本身不等于无认识,而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潜意识不仅具有不知不觉地认识功能,而且还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地内心体验的功能。潜意识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包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是精神分析的心理基石。[3]从潜意识的角度出发,弗氏提出“过失是有意义的”这一命题,这里所谓的意义是指心理内容,包括重要性、意向、倾向以及一系列心理过程。弗洛依德揭示了过失的心理机制,他认为,我们不但知道过失是有意义和有目的的心理现象,不但知道它是两种不同意向相互牵制的结果,而且知道这些意向中若有一个想牵制另一个的到发展,其本身便不得不先受一些阻力禁止它的活动。简单地说,一个倾向必须先受牵制,然后才能牵制其他倾向。由此弗氏认为过失的心理机制由两个因素构成:(1)倾向和倾向的冲突;(2)有一过失被逐而产生过失以求补偿 .[4]弗氏的观点为我们理解过失心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潜意识论说明在过失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心理真空,仍然存在着复杂的深层的心理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分析学被认为是一种深度心理学。)更为重要的是,在人们的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是并存的,潜意识涵括前意识进入意识。弗洛依德认为,前意识是指意识中可以召会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过。意识则是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前意识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潜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5]在过失的心理中,人的行为是受意识与意志支配的,例如司机驾车,这是一种目的行为,但对于交通肇事来说,并非司机所欲,而是过失所致。在分析这种过失心理的时候,不能局限在意识这一心理表层,而应当追溯到潜意识,由此说明过失心理的存在。以上就是弗洛依德过失心理学的全部论点。这些论点是在弗氏分析舌误、手误、笔误等日常过失现象中得出的,尽管有其局限性,但无疑是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对于我们揭示一般的过失心理具有极大的意义。所以说过失心理是不受意志和意识控制的冲动定势,而非有些人认为的心理真空。

我们强调过错是一种主观上应受非难的心理状态,是为了给过错在本质上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不是排斥将判断过错的标准客观化。无庸置疑主观过错的概念,面向实践不具有可操作性。自工业革命以来,各种自动化机器推陈出新,致使人类生活形态由保守单纯只农业社会,转变为讲求速效只工商社会。科技的文明,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科技的进步也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危险性。仅以交通运输为例,海、陆、空交通事故发生的比率逐年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他如医疗事故、生产事故,环保公害事故更是层出不穷。根据主观过错的概念是很难判定这些事故中损害责任主体的过错的,更不要说判断转承责任中责任主体的主观要件了。所以说主观过错判断标准的客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由社会生活的具体物质内容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一,使得受害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救济,体现了侵权法的职能从制裁、威慑向补救的转化;其二,大大减轻了法官在检验过错上的负担,法官只需要凭借某种行为标准来检验行为人的外部行为,就可以对其主观上的心理状态作出评价;其三,判定标准上的客观化为解释法人过错提供了更为合理的依据。但是我们肯定过错判断标准客观化的科学性并不等于说过错在本质上是客观的。同时过错判断标准的客观化也是存在弊病的。关于这种客观化的弊病我们不妨从其产生的法哲学基础谈起。

客观过错的法哲学基础是分析实证主义,分析实证主义虽然产生于十九世纪初,但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分析主义哲学却早已存在,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七、十八世纪以贝克莱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贝克莱从“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出发把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割裂开来,否认事物本质的存在……实证主义哲学完全否定了外在行为与内在意志之间的联系,不承认人们的意志对行为选择的可能性。分析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奥斯丁显然受到贝克莱的影响,分析实证主义秉承了分析哲学的宗旨,认为法学研究只能及于法的现象而不能涉及法的本质,从而把法学研究限制于实在法的范围之内,完全否定了内在意志与外在行为之间的联系,不承认人们的意志对行为选择的可能性。同时作为其学说的核心奥斯丁坚持法律与道德分离。客观过错说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在学说的特点上充分的体现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其一,否认对行为人主观意志作出评价的可能性,认为必须根据行为人客观的外在行为来判断过错。其二,认为过错是一个社会概念而不是一种道德评价。对于其一,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法律的出发点是人的有意识、有意志的行为。由于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人类具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因为人具有相对的意志自由,没有此种 相对的意志自由,就不可能存在行为应受非难性或责任性的问题,过错成了空中楼阁。因而把意志自由视为绝对的、完全独立于外在环境和行为的东西,是唯心主义,但若否认意志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也是不科学的。对于其二,显然是受实证主义法哲学关于法律与道德分离学说的影响,实证主义坚持“实际是之法”与“应该是之法”的截然分开。这种学说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一方面法律体系的发展受到道德观念强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法律也深刻影响了道德标准,所以许多法律规则的内容反映了道德规则或原则。其次,这种学说夸大了“法律是”和“法律应该是”间存在的巨大鸿沟,从而掩盖了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实质联系的事实。

面向实践,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纯粹用客观化的方法判定某些行为符合或不符合既定的标准,是否具有过错,往往会得出背叛法律目的的结果。因为我们所描述和适用的标准往往是一种法律上的拟制人,是一种机械的标准情形。比如说按照法律规则的要求,年满14岁的公民过马路时负有红灯停绿灯行的注意义务,这是以法律的形式将人的智识水平抽象为行为能力,以年龄作为客观的判断标准。但是对于一个年满14岁的来自山区的公民,他从未见过红绿灯,如果他没有遵守上述的义务是否就具有过错了呢?我们可以将产生于标准情形或确定意义以外的问题称作“暗区问题”。这个问题总是会伴随着我们的,无论是处理过马路的琐碎小事,亦或是人命关天的侵权。如果法律规则真的不存在暗区问题,那么法官的法律适用就不再是一个逻辑过程,不再是演绎推理。而客观过错说恰恰主张“法官的功能并不是判断一个人,而是保护社会不受反社会行为的侵害,所以法官没有必要作出一种道德判断”。[5]据此法官将成为形式主义者、机械装置或自动售货机。机械呆板裁判案件的错误可能性和参照社会道德标准裁判案件的正确可能性,从实践的层面上证明了分析实证主义关于法律与道德分离学说的错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过错客观说的法哲学基础有其自身极大的不完善,过错客观说也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所以我坚持认为过错从本质上说是主观的应受非难的心理状态,而客观过错说的实质意义是为主观心理状态的认定,提供了客观的判断标准,仅此而已。以上基于我个人理论掌握基础上的论述难免失之粗浅和混乱,挂一漏万, 但这表达了我对当今流行的过错理论的看法,只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敬请指正。

注:

[1]《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侵权行为-概述》第71页。

[2]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则原则研究》第214页。

[3] 车博文:《西方心理学史》第464页。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6

1、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

2、关于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色彩心理学”这个概念也应运而生。虽色彩心理学还没有被心理学家族正式接纳,但是色彩对人类心理存在的影响是客观的,而且这门学问也已经开始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领域,人们可能有着不同的颜色喜好。但是人类共有的生理机制和类似的外部刺激,使得色彩在心理上的作用也是大同小异。这也为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提供了突破口,让我们可以通过颜色看懂他人。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