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不连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60-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事故、交通事故所引起的骨折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目前手术是治疗骨折的主要手段,但是手术后出现骨不连的现象也时有发生[1]。而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发生率又位居术后骨不连现象的首位。创伤性胫骨骨折骨不连的原因较多,而且其治疗方法也很多[2]。为了更好的研究胫骨骨折后骨不连的常见病因,并对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我们收集2002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骨折后骨不连患者1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资料收集2002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骨折后骨不连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9~62岁,平均42.2岁。骨折原因:车祸伤4例,跌摔伤2例,锐器击伤2例,其他2例。骨折部位:胫骨下部5例,胫骨中部4例,胫骨上部1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6例,开放性骨折4例。感染情况:术后感染7例,未感染3例。首次固定方式:钢板内固定6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3例,单侧外固定支架外固定1例。从首次治疗至诊断为骨不连8~19个月,平均15.7个月。

1.2治疗方法。针对有感染发生的7例患者在手术前3~5天使用抗生素,未发生感染患者在手术前半小时再次应用抗生素,腰部麻醉,沿原手术切口切开,对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取出松动的固定物,将骨折断端的炎性肉芽组织清理完全,并将断端进行修正形成合理对界面,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垂直于胫骨在原骨折端远近两侧各打入两枚半螺丝钉,钉尖穿透对侧骨皮质,然后将骨折复位,并放置连接杆,协调其完全对位状态,然后将固定螺母拧紧,但注意压力适当。仔细冲洗并止血,然后将皮肤缝合。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5~7天,并每天用75%酒精对钉眼进行消毒2~3次。逐渐恢复对膝关节的功能性锻炼,术后10~15天拆线。告诫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出院后半个月进行复查一次,然后每1个月复查一次。根据X片应用固定支架进行逐渐加压,待骨折愈合后方可拆除外固定支架。

2结果

针对本研究中患者,骨折愈合的指标为纵轴无叩痛,X片可见骨折线上有成熟骨痂。通过对10例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所有患者在术后3~12个月,纵轴均无叩痛,且X片显示骨愈合良好,骨折线上有成熟骨痂。证明所有10例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均已痊愈。

3讨论

胫骨骨折术后不连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机械性不稳定。由于骨折断端机械性不稳定,当骨折断端运动时会增加血管的非常规再生以及细胞的游出,使得骨折部位产生大量的纤维软骨,阻碍骨化的形成,使骨折线变宽,导致骨不连的出现。②骨折断端接触不佳。骨折断面之间的良好接触是骨折愈合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当骨折断端无法良好接触时,骨折断面见的距离过大,使得骨痂爬行速度减慢,甚至造成无法跨越骨折断面直接的间隙的现象出现,从而造成骨不连现象的发生。导致骨折断端接触不佳的原因包括:骨折复位不良、粉碎性骨折、骨缺失等。无论何种原因,骨折断端接触不佳均会造成骨折断端间的机械性不稳定,阻碍骨折愈合的进程。③不合理康复训练。内固定术后固定不牢固,未采用外固定进行辅助固定。固定时间不足,患者过早进行骨折侧的锻炼,未按医嘱进行定期复查,未根据X片所反应的恢复情况进行有序的康复锻炼。以石膏进行固定的患者,在肢体肿胀消退后,石膏出现松动而未及时更换石膏,使得骨折端出现机械性不稳定。以上原因均可造成骨不连的出现。④感染。骨折断端周围处理不完全容易发生骨髓炎、周围软组织感染等感染情况,但这些感染并非是引起骨不连的直接原因。当骨折断端周围发生感染是,会使周围局部环境发生改变,造成骨折端和软组织的坏死,同时延长局部充血的时间,阻碍血管的正常再生以及骨痂的生长和转化,延长骨折愈合时间,甚至骨折端吸收明显而形成断端间的缺损,造成骨折断面无法愈合。

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但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法。针对胫骨骨折骨不连患者进行手术时,应根据患者骨不连的具体情况和原因采用相应固定材料和固定方法进行治疗[3]。同时,笔者建议所采用的固定方法应与前次所采用方法不同(例如上次如果用钢板内固定,本次治疗应采用带锁髓内钉进行固定),内固定的螺钉应重新打孔进行固定。在对骨折端进行修正时,应将嵌入原骨折端的软组织与疤痕组织完全清除,去除多余的骨痂,使骨折端露出新鲜的骨折面,使重新复位后的骨折断面形成良好的接触面,利于骨痂的生长。当出现骨缺失的情况时,应进行植骨修复缺损。处理开放性胫骨骨折时,对创伤处进行彻底清理,同时保护好创口内软组织床,尽量使软组织将的骨折端保护起来,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辅助固定。术后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的发生。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但应掌握其程度,避免过早锻炼造成骨不连。康复训练应根据X片所反应的骨折愈合程度,随时调整训练计划。康复训练的原则应循序渐进,先被动后主动,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全部负重。建议吸烟患者进行戒烟,营养不良患者增加营养,促使骨折患者尽快痊愈。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77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中医治疗;锁骨骨折;临床效果;研究

锁骨处于人体的肩峰及胸骨柄之间,为S形骨架,是上肢和人体躯干间唯一的相连骨性支架,虽然处于皮肤下,但是由其因为皮肤表浅,导致患者在外力撞击影响下容易发生锁骨骨折的情况。锁骨骨折发生率是全身性骨折的5~10%,患者多是儿童和青壮年。临床表现是患者锁骨处存在皮下淤血、肿胀、畸形以及按压痛等,在骨折的畸形处可以触碰到骨折的断端,由于锁骨处肌肉的附着点较多,骨折的移位较明显,所以复位固定较困难。本文通过探讨中医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减少锁骨骨折对患者带来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01月~2014年01月医治的锁骨骨折患者30例,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0~28岁,平均年龄是19岁,平均病程是2.2个月,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方法,而实验组(15例)年龄11~28岁,平均年龄是19.5岁,平均病程是2.3个月,主要采取中医治疗方法(即"四动"和"五步法"),30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为右侧锁骨骨折,12例患者为左侧锁骨骨折。其中有16例患者属于斜形骨折,有8例患者属于横行骨折,7例患者属于粉碎性骨折。已经排除妊娠期、有药物过敏史以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较为相近(P>0.05),故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具体手术步骤为:让患者采取仰卧的姿势后,在患者患肩处加垫垫子,给予其消毒铺巾,然后医疗人员从患者的肩峰一直沿着其锁骨的上方内作一切口(长度约为6~10cm),在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到达骨折断端之后,将骨膜进行剥离,将患者的患侧臂逐渐朝着外下方牵引,直到复位为止,取6~10孔钢板,将钢板则放置于患者的锁骨上方,在确定骨折端已经完全复位之后,使用持骨钳将其固定,依次的拧进螺钉,确保两侧至少3枚螺钉固定,完成后即可松开持骨钳,最后对创口进行清洗和分层缝合。在患者手术后即可进行屈肘等活动[1]。

实验组主要采取中医治疗方法(即"四动"和"五步法"),具体为:①整复重点。背伸:让患者处于双手叉腰的姿势,并尽可能的抬头挺胸,让双肩逐渐向外背伸。牵引:护理人员可以托住患者的患肩慢慢向上和向后牵引,然后开始慢动作旋转。复位:医疗人员使用拇指对患者锁骨近端进行按压,同时逐渐前后移动以复位骨折断端处。固定:给予患者外贴上消肿止痛的药膏,在锁骨骨折的近端上放置大葫芦垫,并使用锁骨带对其进行3~4w的固定。②练功活动。在患者患病初期可以指导其进行手腕和指关节等的屈伸活动,其中对于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应该在伤后的1w时,在牵引和固定下练习弓步云手以及肘关节的屈伸锻炼,而其他类型的锁骨骨折患者则应该在解除固定之后进行肘关节的屈伸锻炼,禁止患者进行暴力的被动活动[2]。③内治的中药。在患者伤后的初期阶段应该以消肿止痛和活血化瘀为主,因此给予患者服用复元活血汤,在中期阶段主要选择为患者接骨续筋为主,给予患者服用接骨续筋胶囊,在后期阶段则主要以补肝肾、舒筋活络以及养气血为主,因此给予患者服用六味地黄汤治疗。④外治的中药:在初期阶段,如果患者存在患肢肿胀的情况,则给予其外用消肿止痛膏,在中后期阶段则可以使用舒筋活络的洗剂进行外洗[3]。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四个月之后,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情况、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康复时间。其中患者肩关节的功能恢复评定主要通过Ridit检验来进行,其评定指标包括优、良和差,优良率=优+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采用率(%)表示数据。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对比 在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锁骨骨折已经愈合,愈合率为73.3%,而研究组患者中有14例患者锁骨骨折已经愈合,愈合率为93.3%,研究组的锁骨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比 在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3%,其中有1例患者存在临近血管神经损伤,4例患者存在术后肩关节术后粘连,2例患者断端迟缓愈合,1例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而研究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主要为患者服用中药后出现呕吐情况,经过调整中药药方,患者的副作用已经缓解。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

2.3两组患者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根据Ridit检验结果得知,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恢复情况为"优",4例患者的恢复情况为"良",6例患者的恢复情况为"差",优良率是60%(9例),而研究组组中有7例患者恢复情况为"优",5例患者的恢复情况为"良",3例患者的恢复情况为"差",优良率是85.7%(12例),研究组患者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

2.4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治疗费用大概约15000元,如果需要进行二次内固定手术,则费用大约为6000元,而研究组患者的一次中医治疗和成本费用大约为2000元左右,研究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2.5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对比 根据记录得知,对照组患者的锁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1.42w,而研究组患者的锁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73w,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短,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

3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得知,应用中医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情况、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康复时间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明显,由此看出,中医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患者骨折的愈合率和肩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患者的康复时间较短,治疗质量较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林小永,管廷进,常秀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锁骨骨折56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4,08(08):122-123.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掌指骨骨折

掌指骨骨折在手外伤患者中较为常见,如何做好骨折复位内固定及最终恢复手的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早期的良好复位和有效固定与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关系密切。以往的多种外固定和内固定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较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我们自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国产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掌、指骨骨折21 例(32处),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1 例32处骨折,男性18 例,女性3 例;年龄18~53 岁,平均36 岁。致伤原因:挤压伤10 例,砸压伤9 例,压轧伤2 例。开放性骨折11 例(14处),其中伴有肌腱损伤9 例,闭合性骨折10 例(18处)。粉碎性骨折9 例(13处),短斜形和螺旋形骨折12 例(19处)。掌骨骨折22处,指骨骨折10处。

1.2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麻醉,上止血带,对开放性损伤根据创口情况选择切口;对闭合性单发性掌骨骨折采用手背伸肌腱旁纵行切口;对多发性掌骨骨折,切口取相邻掌骨之间纵行切口,把伸肌腱拉向一侧,切开骨膜,暴露骨折断端;指骨骨折采用侧背侧切口,避开肌腱、血管和神经。指骨骨折时,把伸肌腱拉向一侧,切开骨膜,暴露骨折断端,牵引下复位,用小把持器维持。对于掌骨干中1/3处骨折,选用2.0 mm直微型钢板固定;而对掌骨干骺端骨折则选用2.0 mm“T”或“L”型微型钢板固定;指骨骨折选用1.5 mm钢板固定;掌、指骨头部骨折可单纯用微型螺钉固定;钢板一般放于背侧方,必要时也可放于背侧。

1.3 术后康复训练 单纯骨折术后不予外固定,仅用厚棉垫适当加压包扎。术后2~3 d即可行主动功能锻炼,术后3 d开始适当做各关节的被动活动,10 d后让病人逐渐活动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直至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合并肌腱断裂者术后给予石膏外固定3周,2~3周后开始功能训练。

2 结

本组21 例术后随访6个月~1.5年,平均8个月。32处骨折均达解剖复位,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时间为6~14周,平均9周,无不愈合的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或术后再移位等并发症。按TAFS评分标准评分,优14 例,良4 例,差3 例,优良率为85.7%。

3 结

手是人体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器官之一,而作为构成手骨架的掌、指骨,除具有一般管状骨所共有的特点外,其特殊性在于众骨干短小而集中,骨干间关节多并被肌腱夹持,位置表浅且结构复杂,功能精细。手的稳定性维持需要内在肌和外在肌的动力平衡,而复杂的肌腱系统需要一个稳定而有序的骨骼系统来维持,人体没有哪个部位像手一样功能和形式如此紧密地相关[1]。故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前臂以远的骨折均可视为关节内骨折,即治疗需达到解剖复位、稳定可靠的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以满足高标准的手功能恢复[2]。因此掌、指骨骨折的治疗应力求解剖复位,严禁有旋转、侧方成角和大于10°的掌背向成角移位。同时为了保证骨折后手功能的最大恢复,须尽可能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因此对于掌指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掌、指骨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很多,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虽然对无明显移位的稳定骨折也可达到较好愈合,但存在固定时间长、限制邻近关节活动、不能早期功能锻炼,进而造成关节僵硬、肌腱黏连等缺点。而且对粉碎性、斜形或螺旋形等不稳定骨折难以达到稳定固定,容易产生关节僵硬、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现已很少采用。目前临床常使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但不易矫正成角,固定也不牢靠,还可能造成关节面损伤。尤其对粉碎性、干骺端及关节内的掌指骨骨折固定较为棘手,且对骨折断端无加压作用,断端间常存在间隙,术后需固定4~6周,容易并发关节僵硬,效果常常难以满意。总之,传统治疗方法易产生骨折复位不满意,不易维持固定,固定时间长,容易并发关节僵硬、畸形愈合和骨不连以及肌腱黏连等并发症,严重地影响了手部功能的康复。本组21 例32处骨折使用微型不锈钢钢板、螺钉作内固定,固定效果确切。微型钢板具有质薄、坚强、轻便、体积小等特点,用其作为手部的内固定,基本满足掌、指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AO原则。术后不用外固定,适宜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由于掌、指骨较小,术中应尽量减少对骨折断端血运的破坏,避免反复钻孔和攻丝,因此要求医生具有一定的手术技巧。大部分固定钢板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因为钢板的存在对手的动力装置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影响[3]。

参考文献

[1]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79.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4

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 目的 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比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于2012年1月—2013年4月由该院接收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60例患者,根据其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为手法复位,30例。对照组为切开复位,30例。对其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追踪调查。对受伤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和是否出现畸形等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阐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利用手法复位的观察组的患儿其优良率达到了96.7%。而利用切开手术复位的对照组的患儿其优良率为96.6%。两组数据显示从伤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看,手法复位要优于手术复位。从畸形率和临床愈合时间来看,观察组出现畸形1例,占总人数的3.3%,对照组为2例,占总人数的6.6%,两组患儿经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手法复位的观察组其临床愈合时间为4~6周,采用切开手术复位的对照组其临床愈合时间为6~8周。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显示和结果分析,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最佳的方法应为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有利于患儿伤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愈合时间短。除非患儿出现了血管神经损伤或是手法复位失败,从而选择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切开复位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019-02

[作者简介] 杨经慧(1976-),男,云南昭通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关节及四肢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指的是肱骨远端内外踝上方的骨折,发生在肱骨髁和肱骨干之间的相对薄弱部分,临床常见的一种多发损伤性骨折疾病,以小儿最多见,特别是6~13岁的儿童。其中90%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常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和肘部肿胀、畸形,一旦治疗不当,容易使患者出现再度移位、肘内翻等并发症,因此临床正确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为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比其临床疗效。现对2012年1月—2013年4月由该院接收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60例患者进行追踪调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由该院接收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60例患者,其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年龄(5.4±2.3)岁。经初步检查,其中48例为左侧骨折,12例为右侧骨折。均有外伤史,其中52例跌倒、6例交通意外、2例坠落伤。患儿从受伤到医院就诊的时间为30 min~4 d。平均2.2 d。临床症状表现为肘部出现疼痛、畸形、肿胀,个别严重有张力性水疱等;X线检查均可见骨折。根据其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为手法复位,30例。对照组为切开复位,30例。

1.2 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伸直尺偏型最常见:以左侧为例,首先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助手肘部屈曲为90~100 ℃旋后牵引;术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先进行尺侧的移位纠正,再纠正前后移位。治疗过程,注意恢复肱骨下端的前倾角以及肘关节的提携角。最后采用石膏将其骨折固定于屈肘130 ℃位置,并将前臂保持在极度旋前位固定3周。用三角巾悬吊,固定后复查肘关节正侧位片,并按时到医院复查。伸直桡偏型:采用屈肘90~100 ℃旋前位牵引,复位后采用石膏将其骨折固定于屈肘130 ℃位置,并将前臂极度旋后位固定。屈曲型:可屈肘45 ℃旋前牵引,该手法复位方法和原则与伸直型基本相同;术后根据骨折类型石膏固定。必要时,选择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外用石膏托固定。

切开复位:患儿出现了血管神经损伤或是手法复位失败,从而选择切开复位手术治疗。首先给予患儿臂丛或全身麻醉。其次,切口选择在肘后外侧或是肘后正中。术中注意保护好尺神经,待骨折部位暴露后,开始复位。复位良好后在肱骨内外髁处用2枚克氏针交叉将骨折断端进行有效固定,肘关节屈曲根据骨折类型用石膏固定。固定4~6周之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拔除克氏针并开始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疗效指标为,通过治疗,优:患儿无疼痛感,患部外形正常,功能恢复,携带角接近正常状态,X线检查骨折部对位、对线比较满意(对位超过2/3),骨折端有明显的骨痂形成;良;患儿无疼痛管,功能正常,携带角消失但没有发生肘内翻畸形。X线检查可见骨折部对位、对线较为满意(对位超过1/2)骨折端有明显的骨痂形成;差:患儿无疼痛感,功能接近正常,但有肘内翻畸形现象出现。X线检查骨折对位对线较差,骨折远端出现旋转等。

1.4 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结果数据均采用Excel数据库进行整理,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通过随访治疗得知,利用手法复位的观察组的患儿其疗效为优的有26例,占总人数的86.7%,疗效为良的有3例,占总例数的10%,差的为1例,占总人数的3.3%,优良率达到了96.7%。而利用切开手术复位的对照组的患儿其疗效为优的有25例,占总例数的83.3%,疗效为良的有4例,占总例数的13.3%,差的为1例,占总例数的3.4%,优良率达到96.6%。两组数据显示从伤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看,手法复位要优于手术复位。见表1。

2.2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6个月内出现畸形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只有少量病例出现肘内翻的现象,观察组出现畸形1例,占总例数的3.3%,对照组为2例,占总例数的6.6%,两组患儿经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临床愈合时间来看,采用手法复位的观察组其临床愈合时间为4~6周,采用切开复位手术的对照组其临床愈合时间为6~8周。这一点来看,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伤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率,手法复位高于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恢复率低的原因是手术的创伤和术后粘连的无法避免,为伤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造成了一定阻碍。尤其是在术后康复治疗,很多小孩子表现出来不配合肘关节功能锻炼的不良情绪。对疼痛的耐受力也差,活动量少,活动效果不佳[1]。延长了愈合时间。所以手术治疗的患儿临床愈合时间也较长,建议除非患儿出现了血管神经损失或是手法复位失败,从而选择切开复位手术治疗[2];否则尽量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占儿童肘关节损失的50%~70%,且易出现神经损伤及肘内翻畸形并发症,因此一定要在临床处理中,根据患儿情况不同,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法。选取手法复位,由于肱骨髁上骨折多数是小儿,因为小儿的肌肉张力较低,内部组织也承压能力也弱,因此在进行复位过程中,切记手法要轻便柔和,不能粗暴;同时患者家属要积极配合,避免反复多次复位。而切开复位手术的患儿,医生和家长要做好患儿的沟通,使其有效配合,早期功能锻炼,从而促进其早日康复[3]。

综上所述,根据上述调查显示和结果分析,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最佳的方法应为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有利于患儿伤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愈合时间短。除非患儿出现了血管神经损失或是手法复位失败[4],从而选择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军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分析[J].教育研究,2012(36):72-73.

[2]赵维龙.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45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3):262-263.

[3]郑黎明,林镇树.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治疗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9(13):31-33.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PHILOS自锁钢板

肱骨近端骨折时临床上常见损伤性疾病,老年人由于体质弱及其骨质疏松,易导致此类骨折的发生,且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肱骨近端骨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老年人的健康[1]。为了探究更有效的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笔者对本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80例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8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是43:37,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61±8.4)岁;患者骨折均为物理性损伤,经X线检验均证实为肱骨骨折。根据患者知情自愿原则,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0例。骨折Neer分型[2]:对照组与观察组二部分骨折、三部分骨折、四部分骨折例数均相同,分别为11例、21例、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发病机制等方面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用克氏针法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行臂丛麻醉,手术时使患者的肩部稍高,医生在C型臂X线机监控下牵拉进行复位后于骨折远端斜向肱骨头处钻入直径2.0~2.5mm 的克氏针3~4支,活动肩关节观察到骨折部位固定完好而且关节活动不受影响时修复肩袖,缝合之前将针尾折弯埋在骨皮质外。

观察组患者采用PHILOS自锁钢板法:手术入路选择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入路,复位时找准解剖标志,大结节完整以大结节走行为标准。结节间沟完整以此为标准,内侧以小结节内后侧缘为标志,三部分或四部骨折时先将大或小结节固定于远或近折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尽可能在不影响PHILOS放置的部位固定。PHILOS钢板置于肱骨近端前外侧,钻孔固定。

1.3术后处理 术后24~36h拔除负压引流,予以常规抗生素4~6d。三角巾悬吊患肢固定21d,对患者骨折内固定程度及其骨折恢复的情况进行术后训练指导。

1.4.观察指标 依据ASES肩关节评价标准,①优(90~100分);②良(80~89分);③可(70~79分);④差(

1.5.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用SPSS17.0统计包软件处理,计量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手术时间对照组 (130.6±27.8) min,观察组(96.8±18.9) 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急诊科最常见的骨骼损伤之一,数10年前,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均采取非手术治疗,但是研究发现超过50%的肱骨近端骨折为需要手术的复杂移位性骨折。新型内固定器械的出现以及患者自身对早期功能康复的要求使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比例在逐渐增高。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位于肱骨外科颈以远1~2cm 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骨折,主要包括大、小结节,肱骨头, 肱骨干骺端等结构的骨折。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肱骨近端骨折端骨质量普遍低下,骨折常造成肱骨大小结节的骨折分离及肱骨颈部骨质压缩或丢失,并使肱骨头关节面常镶嵌于肱骨骨折端。目前对其的治疗依然有很多困难,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时间长,且愈合周期长,患者疼痛严重,而本组中采用的新型手术治疗有如下的优点:①解剖设计灵巧: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体内软组织的激惹。②稳定性好:可以防止功能训练时螺钉的松动③具有螺钉角度及独特锁定头设计:术后退钉,防止其对骨组织的抗拔出力。④精确导向器的设计:螺钉简便、准确的打入骨组织中[3]。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ASES肩关节在治疗后2个月、4个月、14个月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新型PHILOS自锁钢板法比传统克氏针法治疗康复时间快。

综上所述,新型新型新型锁定钢板固定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纪泉,文良元,薛庆云,等.肱骨近端锁定型钉板治疗老年人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9):749-752.

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 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植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老年人在轻微外力损伤下即可导致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大约占老年患者全身骨折的1/3[1], 是一种老年人比较常见、多发的创伤性疾病, 多为闭合性。因骨质疏松造成粉碎性骨折, 给治疗带来困难。针对移位明显、类型复杂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型骨折, 现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 LPHP)内固定治疗, 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病例中46例骨折采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并植骨治疗,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2012年10月4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28例;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71.2岁;左侧21例, 右侧25例。按Neer分型[2], Ⅱ型15例, Ⅲ型28例, Ⅳ型3例;均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合并内科疾病患者给予积极内科诊治, 待全身情况好转后行手术治疗, 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 平均时间3.5 d。

1. 2 手术方法 41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5例患者臂丛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即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并于骨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骨。患者仰卧位, 取常规肩关节前上内侧入路, 注意保护头静脉, 顺三角肌与胸大肌间的间隙并于三角肌前缘稍后切开三角肌, 暴露肩关节前侧和外侧, 纵形切开关节囊, 暴露骨折端;此过程中尽可能少剥离骨膜, 尤其是碎骨片上的骨膜或筋膜组织, 采用牵引、收展、旋转肱骨远端, 克氏针临时固定, 克氏针位置要偏离锁定接骨板置入位置, 以免下一步操作困难。复位后, 根据骨折情况选用不同长度的LPHP, 钢板安放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3], 拧入锁定螺钉时常规先在肱骨头钻入2枚螺钉, 然后在远端钻入1枚螺钉。C型臂X线透视查看骨折复位及接骨板位置, 将骨折近、远端拧入数量不等的锁定螺钉。骨缺损处植入适量的同种异体骨, 根据骨折情况可使用颗粒或条状骨。术中复位特别注意达到肱骨头下方内侧骨皮质连续性、避免钻透对侧骨皮质, 活动肩关节以检查固定是否可靠。

1. 3 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病情常规使用消肿、抗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治疗。用三角巾屈肘固定前臂至术后3个月, 于术后2 d即可开始腕、肘关节功能锻炼;于术后3~4 d开始肩关节的被动屈曲外展、后伸等功能锻炼;于术后2周开始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术后3周开始肩关节上举锻炼。每个月复查X线片确认骨折骨性愈合情况,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加强患肢负重功能锻炼。

1. 4 评定标准 采用Neer百分制评定标准[2]:疼痛:35分, 功能:30分, 运动限制:25分, 解剖复位:10分。术后总评定分数>9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2 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均甲级愈合, 常规复查术后X线片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 46例骨折全部顺利愈合, 均未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血管及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随访时间4~15个月, 平均随访7.5个月, 骨折愈合时间为4~10个月。本组病例随访结果优32例, 良10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91.3%。随访病例中有1例患者疗效差, 认为是出院后患者未按康复要求循序渐进加强功能锻炼, 因此术后遗留疼肩关节痛和功能障碍, 后经康复科理疗、加强康复治疗肩关节功能有所好转。

3 讨论

3. 1 跌倒时上肢直接或间接暴力常造成肱骨近端骨折, 是比较常见的骨折, 尤其是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致粉碎性骨折。高龄患者多数合并各种不同的内科疾病, 这就给骨折的治疗带来更大的风险;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多半有骨质缺损, 使螺钉的拔出力减小, 易导致内固定治疗的失败;骨折愈合时间迟缓, 甚至再骨折的发生率较高。肱骨近端骨折虽然不愈合较低, 但不当的手法复位可加重骨折同时所致肩周比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而且长时间的肩关节固定等均引起肩关节的功能障碍。LPHP完全符合AO组织倡导的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微创和早期关节活动等骨折治疗原则, 这一点已有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做过对照研究证实。

3. 2 老年人骨质疏松, 骨小粱丢失, 骨量减少, 骨强度下降, Gardner等[4]认为, 肱骨近端内侧连续性骨皮质的支持是维持肱骨近端骨折稳定的重要因素, 此处存在骨缺损时, 内固定物承受的应力比无骨缺损时增加5~10倍, 常造成内固定失效以致骨折治疗失败。植骨对塌陷的关节面起支撑作用并恢复骨质的连续性, 还能促进其早期愈合。同种异体骨具有以下特点:①有效保留骨形态形成蛋白(BMP)等生物因子的活性, 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可与受体发生生物结合;②术后近期内还能起到填塞并支撑作用;③现在规范的骨库和科学的制备工艺把植骨的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本组所有患者选择植入同种异体骨, 不仅有效达到了骨质缺损区填塞、支撑的目的, 而且与受骨区骨质有效融合为一体, 还避免了自体植骨患者供骨区可能出现的后遗症, 随访未出现不良现象, 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3. 3 LPHP有以下特点:①LPHP肱骨头内锁定螺钉多方向交叉且与锁定钢板极准确卯合, 达到了对肱骨头松质骨处骨折块的牢固固定, 加上适量的植骨更加加强了螺钉的抗拔出性。②钢板不需预弯, 安放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3], 降低了肩峰下撞击的危险性, 而且无需剥离过多的软组织, 这样很好地保护了内侧的软组织和肱骨头的血供。LPHP完全符合AO组织倡导的骨折治疗原则, 通过锁定螺钉与钢板对肱骨头端多枚成角锁定固定, 是肱骨、接骨板及螺钉有效的成为一体, 内固定的效果相当可靠。因此, Fankhauser[5]、Cai等[6]认为LPHP对老年性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是最佳的内固定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LPHP内固定并植入同种异体骨, 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固定确切可靠, 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骨折不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低, 是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756-757.

[2] 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功能结果评定标准.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5:282.

[3] 王邦荣, 郑华江, 应江炜, 等.锁定接骨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7):393-395.

[4] Gardner MJ, Weil Y, Barker JU,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medial support in locked plating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J Orthop Trauma, 2007, 21(3):185-191.

[5] Fankhauser F, Boldin C, Schippinger G, et al. A new locking plate for unstable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5(430):17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