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1
关键词:概念 类型 理念 策略 对教师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26-02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是新时代对教学的要求,当前社会都在热议钱学森先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光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众多学生成为读书的工具,所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寻求一种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教学模式,成了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是一种新的模式,而今天面临种种问题的学校、教师开始重新研究、使用教学形式,以求学生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提高各种能力。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所使用的合作方法不同,选择一种适合小学英语课堂的方法,是我们改变教学方法的首要任务。
1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类型和基本理念
1.1 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额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1]。纵观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形式。
1.2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类型
合作学习小组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和基于合作的小组[2]。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时间可以持续一节课或几个星期。教师可以给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布置任何形式的学习任务。
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是特别的小组,其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一节课。在直接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将要学习的材料上来。
基于合作的学习小组是长期的异质小组,至少持续一个学年。这种小组具有稳定的关系,成员之间彼此支持、帮助、鼓励,并对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基于合作的学习小组给学生提供了长期的、忠诚的人际关系。
1.3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1)目标观: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性,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最终目标为提高学业成绩。这种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更具有情感色彩,小组成员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对归属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的意义所在。
(2)互动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众多理念中,互动应当是最令人注目的一点。互动的方式分为四种[3]。单项型:这种类型的信息互动将教学视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双向型:这种类型的信息互动将教学视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多向型:这种类型的信息互动将教学视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成员型:这种类型的信息互动将教学视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传统的互动方式较多的是师生互动,而小组合作学习更强调生生互动。
2 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2.1 小组的组建
《合作性学习ABC》一书中提到一个关于雪花的民间谚语―― 每一片雪花都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但是当他们紧紧地粘在一起时,就能做出令人钦佩的事情。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成果,就得先组建好小组。分小组前,要先决定好小组的规模、分配小组成员的基本方法等。上述有提到小组内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在现在的深圳市小学课堂中,基本上以上一特点为依据分学习小组。分组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所有信息进行分组,由教师确定组长及组员,组内的分工状况,如记录员、纪律管理者都由教师决定。一般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重要条件,每一个组的科目考试平均分相差在3分之内;另一种是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推荐组长(大于组的个数),然后由全班集体投票在老师推荐的人数里选出班上所需要的组长(如班上需要8人,老师与学生共同推荐10~16人),组长人选由班级投票产生,体现民主性。组长产生后由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为了避免组间相差太远,挑选组员的顺序必须有所规定,例如,抽签决定A组组长挑选组员,8个小组的最后一个组长挑完后按倒着的顺序再次挑选,这样避免了一个小组总是最后挑选,而造成组间差距太大,不利于提高组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第二种小组的产生方法既体现了民主性,也有利于在日后的学习中组长更能起到带头作用(因为是大家公认的组长),组员更能齐心协力,为达成小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创建竞争性学习,制定可行的评价激励机制
“胜利并不意味着一切,但我们必须胜利”。《合作学习》一书中有个关于竞争的事例:从未受过教育,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英国始终制造者John Harrison一生都致力于发明一种到任何遥远角落都能保持准确的时钟,经过种种阻挡、质疑等困难,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在此过程中,与他竞争的有著名的天文学家等具有强大实力的人物,但他不畏惧困难,勇敢地挑战他人,这种精神对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某些类型的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比如:学困生。创建竞争性学习,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而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于别的小组,最关键的是组内成绩相对落后的组员,犹如木桶内的一块短板,不加长水永远都高不过别人。要长期保持竞争性学习,就得制定一套可行的评价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包含如下特征。
2.3 根据上述评价的特点,结合小组的特点,可以指定如下方案
2.3.1 课堂表现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主要看学生发言次数及发言的质量。由组内记录员统计(为避免营私舞弊,记录员会提前接受教育,做到公平、公正,才能服众)。每个环节结束后由老师在黑板上公布,让每个小组了解自己的分数及别的小组的分数,对自己所在组的位置有一个初步了解,以便迅速调整合作方法,查漏补缺。组内每发言一次记一份,发言的质量得分由老师提议,学生给予肯定或否定,否定后教师再次提议,直到大部分无异议。由于小学英语课堂发言人数较多,质量也不相上下,一般都会根据情况给一个中等偏上的分数,特别精彩的发言给高分,学困生发言也能得高分,鼓励学困生积极发言,提高自己。由于是小学生,对教师定夺的分数一般无异议,在课堂上操作起来简单、方便、有效。
2.3.2 成果展示评价
成果展示分为课堂成果展示和课外成果展示。课堂成果展示一般在课堂结束之前,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会提出一个比价综合的话题,交由学生合作完成,这种话题一般是一种基于课本知识,但又高于课本知识的任务,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课堂成果展示根据年级的不同,展示的内容层级也不同。
2.3.3 测验结果评价
每个学期以第一次考试为基础,制定测验结果评价。每次测验都算出小组的平均分,以深圳市三年级学生为例(三年级达标分数为85分,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平均分一般在85~92之间),得分累计规则为:平均分第一名得20分,第二名得15分,第三名得10分,第四名得5分。组内成员成绩在95以上累计3分(包括95),90~94累计2分,85~89累计1分,60~84不得分,60分以下扣5分。第二次考试要评价进步的学生,规则为:保持95分以上者得3分(即使是上次考试98,本次考试96,依然保持95以上,仍可以得3分),其余学生每进步一分得一分,为了鼓励学生,退步不扣分。由于分组是充分考虑组间的平衡,组内的平均分差异在4分之内,但经过累计得分,尤其是第二次考试以后有进步分累计,组内的分数最多和多少会相差20分左右。但20分其实不多,在平时的作业、课内外成果、测验等一系列得分累计下来,落后的小组很快可以超过前面的小组,并不会导致小组失去信心。
如果是科任老师兼做班主任,可以把平时班级活动、学生常规表现等纳入评价。
2.4 强化学习要求、方法
2.4.1 预习要求
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否顺利开展,关键点在于小组成员是否有完成预习任务。预习任务的设计者是教师,预习的任务以学案的形式下发给学生。针对小学生而言,学案的下发一般会在上课前两天下发,以便小组成员有足够的时间预习。教师一般选择便于和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问题。经过实践证明,预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以及在课堂上的交流能解决大部分的学习困难,一改传统教学由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由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并不比传统教学差。
2.4.2 互助学习
杜郎口中学成功的教学改革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虽然中小学生之间有差异,但是杜郎口的改革成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充分地预习准备,小组的荣誉,表现的本能欲望,使小学生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要竞争,争取属于自己小组的荣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小组的共同目标,学得好的学生会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也会努力提高自己,不给小组拖后腿。在这些相互作用下,整体的学业成绩能大幅度提高。
3 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课堂对教师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也同样需要。专业的基础知识,对英语国家的了解,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3.1 不急于求成
传统的教学方法沿用时间较长,在短时间内要改变,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尤其是教龄较长的老教师,要更大地毅力来转变观念。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初,教师需要一个时间表来指导自己的日程。在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教师多阅读书籍,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摸索、实践、总结、反思。有的教师可能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成为合作学习的成功者,从教者只要始终坚定信念,定能取得成功。
3.2 角色转换,大胆放手,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作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的教师,应该从一个“舞台上的独舞者”成为一个“导演”。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传统的课堂教学让我们习惯了“秩序化”的教育生活,课堂上不能交头接耳、发言前一定要举手,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才可以发言。教师作为管理者,主导确立了学习目标,宏观调控了课堂,使课堂上学生的活力增加,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4 结语
不可置疑,小组合作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反复实践,在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掌握更好的教学技能,都是作为一线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静玉,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8:1,25-26,51,54.
[2] 大卫・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艾迪斯・约翰逊・贺路伯,著.合作性学习ABC[M].栗芳,杰斯沃德,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7:6.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2
范文一
学分化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学习推到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前沿,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上,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也被经常运用,但学分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并且由外及内地强化了很多内容来帮助达成这种实效性,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倾听的习惯、小组分工和职责以及互相评价等等。
对我而言,我很清楚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很向往小组合作学习提出的这种很理想化的学生学习的境界,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还只是本着模仿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形式上我们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合围而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本以为一帆风顺的学习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使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蹒跚而行,问题就在于小组合作之外的这些环节没有跟上。我想如果我们一开始便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到位,而忽略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等的养成,则应属于舍本逐末,我们前进路上的困难尚未扫除,行进起来怎能畅通?那我们怎样才能使其畅通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范文二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