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的走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的走势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 走势 政策调控
经济涵盖面很多“形势”又是一个军事术语。就我来说,研究经济形势,关键是要看“势”。按照《孙子兵法》里的“善战者谋于势”这句话对“势”的解释“势”为“力量聚集的方向”。怎样看待当前的形势中央“十一五”建议里的第一段,表述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5年”。第二层意思是“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什么说过去5年是不平凡的5年,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着三个“面对”。
第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第二,面对着非典型肺炎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第三,面对着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又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这3个“面对”在去年及过去的5年中,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点。去年以来,中央实施了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文件中使用了三个“显著提高”。即我们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取得了显著提高。为什么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因为这个阶段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构想。即我们不但要发展,而且要和谐发展,不但要建设和谐社会,而且要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身,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应该说,这方面在过去的5年,有非常明显的轨迹。现在讲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际上就是我们要用强烈的忧患意识、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应对挑战,显著地增加“三个力”――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消费增长?一是政策因素,它还会成为一种动力而继续支持消费增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控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依旧是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度,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进一步落实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三是继续完善节能产品、汽车及家电的消费政策。
(2)有哪些因素抑制了消费增长?一是国家近期内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它会减缓和住房有关的建材和家具的增长速度。二是由于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房价的大幅增长,相应的会制约已购房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三是国家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局部地区消费能力的下降,同时也使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低,实际收入减少。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加大。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引发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增长,也进一步增强了物价对我国的传导影响。二是由于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低温、西南地区干旱,这些异常的天气变化造成农产品的产量大幅降低。三是原材料及生产资料购入价格的提高,会进一步向下游传导。四是在一些沿海地区,例如珠三角,尽管“招工难”问题已经通过提高工资而得到解决,但相应的也会提升劳动力的成本。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将导致我国成本推动型物价的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强。
3、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强劲的复苏转变为现在稳定的复苏,但依然存在着经济下行的风险。并且通胀和下行的风险并存,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强,投资驱动模式作用减弱。在短期内,经济的发展需要靠经济、消费及进出口三个方面来带动。
二、经济增长趋缓背后的原因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怎么看待当前的形势和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这3、4年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政策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三、我国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1、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支出结构
我们财政政策必须把握四大投资支柱,一是民生的投资,二是结构调整的投资,三是创新的投资;四是三农的投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对农场品生产供应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体系。水利设施方面,包括农村的灌溉设施和水库,已经遭到严重的损毁。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农村道路方面,都有明显的先兆。所以为调动农村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建立长效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机制和价格保障机制,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短期的、临时性的措施。
2、改革税制、推动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并非是单一的减税,在税收上存在着有增有减,但总量上是在减少。目前我们的消费呈现升级的趋势,前一阶段消费升级主要是依靠政策扩大消费,而我们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推动消费升级,将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3、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世界经济的走势范文2
[关键词]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迷走神经;心神经节;神经元细胞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008-03
Study of changes of cardiac vagus nerve and the structure of its ganglion of experimental rats with diabetes
XUE Jisu XING Sizhong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Bao′an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arry on a thorough research on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cardiac autonomic nerves of diabetes, and to expound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the lesion of cardiac autonomic nerves of diabetes. Methods The efferent fibers of cardiac vagus nerve and the ends of nerve fibers of cardiac ganglion which governed of experimental rats models were marked in sequence by neuroanatomical trac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neuronal cells of cardiac ganglion were marked by fluoro-gold dye, the structure changes of which were observ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nd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Results (1)The soma of cardiac neurons of rats with diabetes got smaller, the intercellular space got fuzzy; (2)The diameter of the efferent fibers of vagus nerve marked by Dil got thin, acompany with local swelling; (3)The cardiac neuronal cells governed by efferent fibers of cardiac vagus nerve were decreased. Conclusion Diabetes can result in the structure changes of cardiac ganglion cells and reduce the dominate activities of the efferent fibers of vagus nerve to neuronal cells. These changes may be concerned with the sensitivity decrease of cardiovascular baroreflex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Key words] Experimental rats with diabetes; Cardiac vagus nerve; Cardiac ganglion; Neuronal cells
2型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征,长期高血糖毒性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1]。临床表现为静息心率加快,运动耐量减退,无痛性心肌缺血和直立性低血压,甚至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2]。本研究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的心脏神经节大小和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对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阐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为将来寻求相关的新药作用靶点和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材料
雄性SD大鼠40只,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重量(180±20) g,每笼4~5只,饲以普通饲料,自由摄食摄水,除实验应激外无其他不良刺激。
世界经济的走势范文3
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但金融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金融对其发展具有反作用。在金融建设过程中,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央托管机构作为核心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托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日益具有特殊意义。一是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为保障区域金融安全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增加有效投资并促进跨境投资,为提升区域金融效率提供额外动力;三是凝聚区域共识,分享发展经验,为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实践舞台。
亚太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多样化、多层次。从这一客观情况出发,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同时也意味着合作的空间广阔。
中国是亚太金融合作圈的重要成员。中央结算公司致力于为中国金融市场提供安全、高效、专业的基础设施服务,同时,致力于为境外机构“走进来”参与中国市场和为中国机构“走出去”参与境外市场提供服务。随着中国金融改革更加深化,金融市场更加开放,我们适时提出了国际化战略,其实质是在做好国内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更多地兼顾国际客户、国际网络、国际资源,其三大支柱是发展跨境发行、跨境结算和跨境担保品业务。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我们将扎实地在信息服务、客户服务、技术标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更进一步。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将持续地与政府部门和市场机构密切沟通,汇报交流,更好地完善中央托管机构的法律基础、体制安排和开放环境。
世界经济的走势范文4
世界石油消费:稳步回升,不确定性犹存
2010年世界石油消费回升,中国是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2010年,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后,世界经济微弱复苏,世界石油消费有所回升,达到42.79亿吨,同比上涨1.74%。但世界不同地区石油消费的增长情况各有差异,OECD国家中,北美地区石油消费达到11.82亿吨,同比增长1.89%;而西欧的一些国家由于仍未走出经济泥潭,石油消费下降至7.15亿吨,同比下降1.17%;中国的石油消费达到4.39亿吨,仍是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比增长率达到6.79%;拉美与中东地区的石油消费也呈现出较快增长。
2011年,预计世界经济仍维持复苏,石油消费将继续增长,中国的石油消费将有所放缓。由于普通消费者不可能大量购买石油产品存储备用,因此石油消费在短期内变化非常小,更多是受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其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
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了3.65%,预计2011年将保持复苏态势,发展中国家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中国的贡献在三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2011年世界经济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无论是欧洲债务危机,还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效应,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性充裕所导致的投机泡沫,都给未来世界经济的复苏蒙上了层层阴影。
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产业政策调整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效的激励措施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都将影响石油消费。2011年,预计世界石油消费将增长1.37%,达到43.38亿吨。从地区角度看,石油消费下降将集中在欧洲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经济复苏前景最不明确;其他地区石油消费将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将继续扮演增长的主角。中国的石油消费在2011年将达到4.61亿吨,同比增长5.11%,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与国内贯彻落实稳健性经济政策以及节能减排有很大关系。
世界石油供给:保持增长,生产格局未变
2010年世界石油产量保持增长。OPEC国家石油产量达到14.54亿吨,同比上涨1.70%;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达到25.99亿吨,同比上涨2.13%。OPEC石油产量约为世界石油产量的36%,共计40.53亿吨。。
从各地区来看,OECD国家石油产量小幅上涨,达到9.89亿吨,同比增长0.71%。北美地区是OECD国家产量增长的来源,产量达到7.39亿吨,同比增长3.34%;西欧的产量下滑严重,降至2.19亿吨,同比下降6.98%。非OECD国家的产量整体上保持上升态势,达到30.65亿吨,同比上升2.39%。其中,中东地区和前苏联地区仍是世界主要石油产量来源。中东地区及沙特石油产量增长2.3%,达到4.10亿吨;该地区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是卡塔尔,同比上涨5.38%;伊拉克和伊朗甚至出现了石油产量下降的局面。前苏联地区石油产量达到6.60亿吨,同比上涨2.24%。非洲的尼日利亚石油产量增长最快,同比上升18.27%,达到1.07亿吨。中国产量增长7.01%,突破2亿吨,其中大部分石油产量增长来自海上。
2011年世界石油供给保持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世界石油产量将达到41.10亿吨,同比增长1.38%,增长有所放缓。OECD国家的石油产量出现下降,这主要是北美石油产量增长放缓以及西欧产量继续大幅下降所致。非OECD国家石油产量继续上升,非洲和拉美地区的产量增长较快;中东和前苏联石油产量增长较慢,分别为0.82%和1.36%。中国的石油产量在2011年预计增长只有0.24%。
总的来说,2011年,世界石油产量布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中东仍是世界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也是唯一产量超过10亿吨的地区,但是随着油田开采的深入以及新的发现越来越困难,中东石油产量增长放缓趋势难以避免。北美的石油产量位居第二,产量增长主要来自于加拿大的油砂开采;拉美地区石油产量增长来自于巴西、秘鲁等国,该地区OPEC国家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产量前景不明,在本地区产量增长中的贡献并不明显。西欧地区的北海油田进入递减期,英国、挪威等老牌石油生产国的产量持续下降。
世界石油贸易:中东仍是最大出口来源地,中国的石油净进口持续增加
从石油贸易流向来看,OECD国家仍是石油净进口国,其中北美地区进口量将达4.54亿吨,西欧地区将进口5.02亿吨。非OECD国家整体上是石油净出口国,但是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中东地区石油消费量持续上涨,但仍是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地区,2011年将出口石油7.09亿吨;其次是前苏联地区,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奠定了其世界第二大出口地区的地位,2011年出口石油将达4.65亿吨;非洲的石油产量上升较快,因此也有大量的石油出口,2011年石油出口将达3.16亿吨。中国石油产量增长乏力,石油消费增长迅速,2011年石油净进口将达2.55亿吨,对外依存度上升至55.3%。
总的来说,传统的石油净出口地区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丰富的石油资源仍然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发达国家仍需大量进口石油,尤其是西欧石油产量递减较快,预计未来净进口量将不断增长,传统的石油贸易格局仍不会发生变化。
国际油价:波动呈现地域性,未来以宽幅震荡为主
2010年国际油价将较为稳定。世界经济的好转使油价稳定在70~80美元,5月3日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油价达到86.19美元/桶,布伦特(Brent)油价达到88.09美元/桶。之后,受到美国库欣原油库存持续上升、欧洲债务危机和高盛调查事件的影响,世界油价不断下滑至年内最低点。六七月份世界原油价格在中、美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及美元走势疲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震荡上扬;8月,原油价格受全球经济和美国油品高库存压力下跌;9月初,虽然各主要能源机构上调原油需求,但美国经济恢复前景仍不明朗,原油价格在80美元/桶下方震荡;9月下旬,随着美元指数下跌和投机资金进入,国际原油大幅反弹。2010年底,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寒冬推动油价继续上涨,WTI油价和Brent油价均突破90美元,创下金融危机油价暴跌反弹以来的新高。
通常情况下,WTI油价对Brent油价存在一定溢价。从伦敦和纽约两大期货市场看,2007年以前,WTI/Brent基差基本处于1.8美元左右,而2010年基差极值接近6美元。同时,基差异常时常发生,并且往往伴随着较强的油价波动。2010年4月开始,WTI/Brent基差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异常,但六七月份又恢复到基本正常的状态;进入8月后则长期处于异常状态。究其原因,4月份开始的基差异常是由美国库欣高库存所造成的;而9月份开始的基差异常主要原因是北海原油供应因维修相对紧张,同时美元指数波动较大导致WTI受金融因素影响较强。从总体上来看,原油价格在2010年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金融危机后,原油价格和美国股市每日变动联系异常密切。油市和股市关联性加强的最主要原因是原油成为避险交易模式的一部分,而影响股市的因素(经济增长、利率流动性等)也是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
由于美元仍是世界原油贸易结算的重要货币,因此油价与美元走势密切相关。2010年6月份后,美元开始了新一轮的震荡下跌行情,美元贬值、通胀预期增加可能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向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带动原油的一波上涨行情。8月初到9月初,美元震荡上行的同时,原油价格也随之震荡下行。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开始新一轮大幅下跌,而油价也开始大幅上涨。
2011年国际油价将呈现宽幅震荡态势。美元走势是判断未来油价走势的重要依据。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需要提高储蓄率,修复资产负债表;重新振兴制造业,特别是满足美国人民基本生活、生产需要的制造业;扩大出口来遏制经济衰退,解决失业问题。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复苏、重新确立制造业优势成为美国政府的重要政策选择。美国认为,中国通过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取得了不公平的贸易优势。因此,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强化了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逼迫人民币升值,减少对美出口。
2010年下半年,美国发起了所谓的“货币战争”――各国汇率竞相贬值,目前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汇率战的本质是贸易战,是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对世界经济而言是一场灾难,破坏了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趋于稳定的大好形势,并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危机。如果汇率战得不到解决,美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经济有可能重新步入衰退乃至萧条。因此,美元这种急剧贬值的态势不可能持续下去。
从美国国内看,有两个重要的事件会改变市场预期和美元走势:一是美国中期选举结束,来自美国国内政治的压力将趋于减弱。二是美联储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或以加息结束量化宽松政策。
从影响时间上来看,美国中期选举的影响是短期的;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影响是长期的。如果美联储宣布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那么美元将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如果美联储宣布加息,美元必然走强。目前国际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并提前做出了反应,未来美元的跌幅反而很有限,并可能转向稳定。
从国际上看,欧日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调整,以及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美元的走势。
由于目前日本再次转向宽松政策刺激经济,欧洲暂不会退出宽松政策,英国央行甚至考虑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规模,世界主要经济体未来一个时期都将维持宽松政策。此时,汇率变化及本币走势将取决于各国经济的基本面。现在看来,世界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减弱的可能性较小,欧洲经济基本稳定,美国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日本经济也不可能比现在更差,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中国经济略微降速但仍保持高增长。未来半年,欧元和美元将维持宽幅波动,日元和人民币将维持适度升值态势。但是,一旦有新的外部冲击事件,如新的金融危机或主要经济体政策转向,美元和日元将会重新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
由于目前的全球汇率战已经引发国际市场剧烈动荡,美国政府实际也承受来自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压力,特别是其盟友的政治压力。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能成功应对,在于避免了各国“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如果因汇率战使世界经济再次陷入大萧条,所有国家都不能幸免,这种情况是任何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存在发生货币战争的危险,但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较小,世界主要经济体将会进一步协调政策以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
近期,美元贬值导致国际油价上涨至90美元上方,但是仅靠美元因素支撑而没有需求强劲复苏支撑的油价上涨是不稳固的。美元近期仍将维持贬值态势,油价将继续处于80美元左右的高位,甚至进一步攀升。2010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之后,美元已经趋于稳定并出现回升态势。未来油价走势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如果美国经济进一步下滑,美联储可能宣布实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将继续下跌,但幅度有限。国际油价将继续上扬,但重新回到100美元将面临需求恢复微弱和高库存的压力。美元的长期贬值会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全球通胀。
二是如果美国经济形势不再恶化,美国有可能维持现行政策,美元可能维持震荡,国际油价在八九十美元左右高位震荡。
三是如果美国经济明显好转,美联储有可能加息,美元则具备反转升值的基础。美元升值将压制油价上涨,但经济复苏将带动需求回升,推高油价。
总体来看,2011年,美元走势维持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国际油价将围绕八九十美元的水平展开宽幅震荡。这一价格区间既是产油国和消费国能够接受的合理价格区间,也是石油公司保持生产经营稳定的比较合适的价格区间。
世界炼油能力:波动较大,中国成为世界炼油能力增长的主要来源
2010年,世界炼油能力在6~8月达到年内最大值。9月,受到台湾福尔摩沙炼厂的大火和巴西炼厂检修的影响,世界炼油能力较8月有所下降;10月,俄罗斯和印度的炼厂检修以及法国的罢工事件使世界炼油能力继续下降,降至年内最低点。2010年最后两个月,世界炼油能力有所回升。2010年第三季度,世界炼油能力约为7560万桶/天,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0万桶/天;第四季度,世界炼油能力约为7380万桶/天,较2009年同期增长130万桶/天。其中,OECD国家增量较少,约增加了30万桶/天的炼油能力,这与其炼油设备老化有一定关系;非OECD国家增量约为100万桶/天,增量主要来自于中国。
世界经济的走势范文5
受2008年粮食丰产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国际粮食价格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普遍下降,一直持续到了年末。
2008年全球小麦大丰收,国际市场上可出售的小麦数量显著增加,导致小麦价格年末继续下降。
国际玉米价格在年末则主要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油价格大幅滑落、美元走强都压低了玉米价格。
国际米价也在年末继续回落。
二、2009年粮食市场发展分析
放眼2009年,影响世界粮食市场的因素最终会归结到两点上,其一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全球经济走势;其二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供应情况。
(一)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有利于粮食价格处于低位
按照2008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较为乐观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至2.2%,低于世界经济增长3%即为衰退的标准值,美国、欧元区、日本三大经济体分别负增长0.7%、0.5%和0.2%。世界贸易量增长将放缓至2.1%。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在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预计2009年世界粮食市场会持续保持低迷,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交易
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巨大的信用泡沫破灭。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在1.5万亿美元的房地产次级贷款的信用基础上,创造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超万亿的债券抵押凭证的所谓结构化产品(CDO)、近64万亿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伴随着次贷危机,这些信用泡沫一一破灭,令参与这些金融产品交易的全球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进而直接影响到这些机构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上的交易能力。除此之外,由于金融领域已经出现系统性风险,信用危机显然不会只停留在次贷相关的产品上,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必然受到波及。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炒作,而现今炒作环境已然不再,粮价必然从虚高向供需决定的理性价格回归。
第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扩散和发展,经济走势低迷,粮食需求前景不容乐观
短期内,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消费者难以再依赖对外借贷和财富效应支撑其消费增长。而且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也将次贷危机的影响放大到全世界实体经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在世界信息技术产业进入技术成熟期后,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已开始减弱,目前尚看不到世界上技术进步或生产组织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可能。由于粮食需求与世界经济增长形势正相关,因此世界经济的低迷必然引起粮食需求的增幅减缓甚至是减少,综合起来有利于维持2009年粮食价格持续处于低位。
(二)2008年的粮食生产大丰收,保证了2009年的粮食供应,进一步下压粮价
FAO12月份出版的最新一期《作物前景和粮食》预测,2008/09年季的粮食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2.45亿吨,较2007/08年增长5.4%,该预期数字比6月份预测的2.8%高出了2.6个百分点,比10月份的预测也高出了0.5个百分点。同时FAO预计2008/09年季粮食使用量为21.98亿吨,比产量少4700万吨。生产比需求增加的快令年度末库存水平提高到4.74亿吨,比上年度回升10.1%。库存水平的回升有利于保证2009年的粮食供应充足,因此有利于在2009年维持粮食价格弱势。
第一,小麦大丰收,远超过年度使用量,库存水平迅速回升
2008/09年季小麦产出预计为6.82亿吨,相比上年度大涨了11.7%,远高于过去平均五年的水平。相应年度的总使用量6.48亿吨,比产量少了3400万吨,令2008/09年季末的库存水平恢复到1.83亿吨的水平,比上年度增长21.8%,接近2002年以前的库存水平。库存与使用量的比率上升到28%。
今年小麦的增长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2008年的产量也高于预期,亚洲由于伊朗等中东国家受干旱困扰,今年产量估计比去年的丰收水平减少20%左右,导致整个亚洲的小麦产量与去年相比会略有下降,不过更长远的看,今年仍然是历史上的好年景。
第二,粗粮生产好于预期,令2008/09年季库存水平与上年度持平
2008年世界粗粮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11.11亿吨的水平,比去年高出了3.1个百分点。良好的天气条件令美国的玉米大幅增产。而欧洲、亚洲等地区的产量也有增加。在粗粮使用上,预计2008年为11.06亿吨,比去年高出3.3%,低于去年5%的增幅。由于饲料小麦的大量使用,玉米作为饲料的投入相比去年已经下降,今年使用量的增加主要来自用于美国制取生物乙醇。由于使用量略低于产量,令2008/09年度末的库存水平较上年度恢复了2.5%。2009年如果石油价格持续弱势,利用玉米制取生物乙醇的积极性会受到考验,会释放一部分玉米需求,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整体低迷也会减少对饲料玉米的使用,两方面相加意味着今年的玉米需求将趋弱,也有利于维持弱势价格走向。
第三,大米受到高价刺激,生产量大幅度增加,库存水平回升
FAO最新预测全球大米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4.51亿吨,比上一次的预测高出450万吨,较去年的产量高出2.5%。而且与此同时大米的使用量为4.44亿吨,产量高于使用量,令2008/09年季末的库存水平比上年度高出了660万吨,增长了6%。至少保障今年次季收成之前大米供应充足。有利于维持大米价格在2009年上半年走势趋弱。
第四,2009年冬小麦播种面积有所下降,可能阻挡粮价进一步下滑,需要静观待变
在对2009年粮食价格的悲观预期和生产投入成本增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主要生产国的种植面积已经较2008年减少。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下降了3―4%,在欧洲,欧盟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下降了2%,俄罗斯、乌克兰的小麦种植面积也出现下滑。只有亚洲情况较为稳定,印度、巴基斯坦政府都在鼓励小麦扩大生产,中国的种植面积也较为稳定。这令2009年下半年的小麦价格基调存在变数。
世界经济的走势范文6
[关键词] 产出缺口 Kalman滤波 AD-AS模型 宏观经济走势 经济政策
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本文拟运用Kalman滤波估算我国1978年~2008年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进而在AD-AS模型的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影响短期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基于产出缺口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从1978年至2007年的年度GDP数据 ,根据GDP平减指数剔除不可比因素,得到GDP的可比数列。2008年GDP年度数值根据2008年一至三季度数据及增长率推算。由此可得GDP的时间数列{GDPt}。
量测方程: (1)
状态方程:
(2)
其中,,分别代表GDPt的趋势循环要素(潜在产出)和不规则要素。的AR(p)模型的自回归阶数p=2,以上各式中的,,κt均为随机干扰项。
使用ADF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略),数列中含有1个单位根,即{FDPt}是一阶单整数列,满足模型需要的前提条件。
运行EViews程序即可得到潜在产出数列{}。这种估算方法实际上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对潜在产出的定义,从而,可以依(3)式可方便的得到较为直观的产出缺口,得到产出缺口数列{}。
(3)
对数列{}进行对数化处理再取平均值可得到中国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约为9.58%,对产出缺口数列{}取平均值可得平均产出缺口约为0.28%。
图1描述了我国1978年~2008年产出缺口周期性变动的轨迹。中国经济保持9.58%的长期增长趋势使得产出缺口平均保持在0.28%。这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增长是以过度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代价的。同时,中国经济要想保持9.58%这个较高的增长率,就要求产出缺口平均为0.28%。根据推算,2008年产出缺口约为0.33%,已接均值。
二、基于AD-AS模型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理论分析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下,市场自发调节难以奏效,此时应用凯恩斯主义经典模型分析中国经济波动与走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2008年初经济运行出于正缺口(图2(A)),图中AD1(短期总需求)与AS1(短期总供给)的交点所对应得横坐标Y1表示实际产出,Y1与Y*之差表示产出的正缺口|Y*Y1|。价格水平却不是AD1与AS1的交点的纵坐标,而是AD1与LAS(长期总供给)的交点的纵坐标P1,原因是在产出正缺口的情形下,总需求提高会发生乘数效应的阻断,使得价格提高的幅度大于产出增加的幅度,引发通胀。
1.中国当前已进入经济收缩期
至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产出正缺口缩小,实际(均衡)产出向趋势线回归,中国经济步入收缩期。基于图2(A),新的产出应位于Y1与Y*之间,并靠近Y*,从而AD和AS曲线必然至少有一条向左移动。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状态可由图2(B)表示,即AD1向左移动至AD2表示总需求降低,AS1曲线也向左移动至AS2表示总供给降低,长期生产能力――潜在产出趋势线LAS保持不动,则AD2与AS2的交点横坐标Y2表示当前的实际产出,Y2与Y*之间的距离|Y*Y2|表示产出正缺口,同理仍然是AD2与LAS交点的纵坐标表示当前的价格水平P2而非新均衡点的纵坐标。显见,2008年一季度至三季度,产出缺口由|Y*Y1|减少至|Y*Y2|,价格水平也由P1下降至P2,由于乘数效应阻断的存在,价格下降幅度不如产出下降幅度大。换句话说就是国民收入下降幅度小于物价下降幅度,当前仍面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动总是滞后于产出变动,在收缩期,伴随产出正缺口的缩小,实际产出趋于潜在产出,价格存在继续下降的空间,只不过时间上滞后,在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2.短期的经济波动不会改变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
2008年以后,可以预见10年~20年中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上述因素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因此,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样说,并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在未来10年~20年总可保持模型计算出的9.58%左右的平均增长率。首先,美国次贷危机将导致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这必将会影响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其次,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随着开放程度特别是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本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的冲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再次,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经济保持平均9.58%的高增长率,是以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基本的经济常识告诉我们,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容忍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必由之路。由此,经济增长趋势会出现小幅持续下移。不妨假设未来10年~20年中国长期增长趋势是9%,至少维持在8%以上。这就是说,图中的长期总供给曲线LAS的位置向左小幅移动。对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甚至2010年,可以合理的假设其位置保持不变。
3.中国经济经历短期供给冲击
(1)我国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使短期总供给降低。受国内外自然资源短缺,以及国内劳动资源结构性短缺的影响,2007年原材料、能源、机械设备等产品价格的上升,以及劳动工资水平的上涨,不可能不抬高2008年的生产成本。此外,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无疑对我国短期总供给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分析从2008年的PPI变动也可看出:6.1%(1月),8%(3月),8.8%(6月),10.1%(8月)。可见,成本的上升减少了短期总供给,图中AS1曲线必然左移。
(2)供给冲击之后的短期总供给不是影响我国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短期总供给一般较短期总需求稳定,特别是我国在2008年经历一次供给冲击后。当今世界经济疲软,供给的变动更多取决于需求的变动,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同程度的对经济失去信心,在这种预期下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将减少,他们将观望总需求的变动:如果政府调控有力,总需求回升,他们会增加产量;如果总需求依然低迷,没有厂商愿意增加供给。总供给的短期增减都是相对于总需求而言的,从而在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分析中假定总供给短期内不变是合理的。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政策制定,都要更多地关注总需求。
4.短期总需求的变动成为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
(1)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2008年总需求呈下降趋势。决定总需求的因素包括影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国外部门的需求等诸多因素。第一,1月份 CPI为7.1%,直到7月仍在6.3%的高位,价格水平的上升会导致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相对减少,进而总需求降低。第二,为控制经济发展过“热”,2007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多项抑制经济过热的紧缩性政策且力度不断加大、直到2008年9月才停止。这些针对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紧缩性政策效应仍会在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产生效应,可以预见总需求还会继续下降。第三,全球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传导,以美国为首的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疲软,也使得总需求继续呈下降趋势。
(2)总需求的变动将成为我国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全球金融危机正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疲软,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不考虑其他国际联系,只考虑出口的减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目前这种传导刚刚开始,这种使产出向潜在趋势线回归的动因将持续。
另一方面,即使国外经济形势没有发生如此巨变,如前述分析,我国经济在2008年一季度达到“拐点”掉头向下进入收缩期。而根据以前年度的经验,产出正缺口会逐渐缩小,实际产出回归甚至跌过潜在产出,出现产出负缺口,这是经济自发调节必须的过程。我国产出缺口长期超出0.3%,如果任由经济自身调节,其收缩的深度一定会跌破-0.4%的产出负缺口。而国际经济形势的突变会加剧经济收缩的进程,即只有让AD2曲线持续左移。
综上,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控制经济收缩在产出缺口区间[-0.3%,0.3%]、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能够控制,则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跌,而且也不会对世界本已低迷的经济雪上加霜。而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针对总需求,把握时机与力度出台政策以提高总需求,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熨平经济波动,防止经济波动演变为经济危机。
三、经济政策建议
从短期看,把握时机持续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坚持以财政政策调节为主。考虑到原有紧缩性政策的效应时滞,必须转而实施扩张的经济政策。考虑到增税和减税效应的不对称性,应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考虑到新扩张性政策的效应时滞,在经济增长率逼近9%时适当加大财政政策力度,跌破趋势线后应再次施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调整总需求中可能出现的物价波动,可以考虑采用相应的货币政策调节。
经济政策的最佳目标是使经济增长在可接受的区间内,最差则是不使经济增长率低于8%进入萧条期,出现经济过冷。只要政府愿意,就是举借数万亿元的国债来拉动经济增长,以保持至少8%的经济增长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2008年三季度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207998.47亿元,这就为政府极端的经济情况下通过举借国债刺激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中国经济运行的长期来看:一方面,不应再考过度利用资源的方式达到高增长,客观上这也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这也是可能的;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必然牺牲一定的效率,应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自发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能力,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