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1

关键词: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目标方法

在影响士官人才培训质量的诸多要素中,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学生和专业。其中专业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总结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经验,保持士官院校在高技能士官人才培养上对部队的服务和牵引作用,应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此,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制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对策性研究方案,为军事任职教育背景下士官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专业建设目标和建设框架的构建研究

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以此为目标指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创建本专业建设特色,这是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框架。在这样的目标和框架下,从评价的视角看最终指向的是毕业学生个体质量,现行的教学评价方案和专业评价方案就是基于这一目标和框架建设的。我们研究认为,专业建设的这一目标和框架,仅是专业建设的最基本目标和框架,这样进行的专业建设是部队牵引式的建设,是趋向于部队要求的人才培养。如此,在人才培养过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必然滞后于部队,院校对部队建设的牵引作用难以实现。我们认为,专业建设的目标在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指向为部队技术服务和承担战略预备队的要求,在这样大视野下分析专业建设目标和框架构建,就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专业教师团队中,就必须培养出深入把握部队训练的专家,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就应考虑如何为部队进行技术服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必须拓展在校学生的岗位角色和训练作战的真实体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

我们认为,现行的人才专业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在体系是基本合理的,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完善各课程模块的功能。基础课教学模块,在强调对专业课教学支持功能的同时,必须同时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功能,强调基础课教学对士官毕业岗位的直接支持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岗位任职技能教学模块,在强调专业对口岗位技能的同时,更应突出核心岗位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可预见的现代信息条件下对学生的要求,具备信息控制的思维,主动适应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因此,在人才特色的培养表述上,除现有要求外,需明确提出学习能力培养和信息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三、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课程体系的优点与不足。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直接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我们认为,按照基础教育阶段和任职教育阶段划分课程教学阶段是合理的,按照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基础、专业基础、任职岗位构建课程体系模块是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各课程模块目标功能指向没有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如基础教育模块课程强调为岗位任职课程服务,弱化了本身对培养目标的直接支撑功能;岗位任职课程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弱化了对应岗位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岗位任职课程设置没有直接指向任职岗位。课程从总体设置上是以知识系统性为原则,而不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指向的,为使专业知识能成体系,打破了专业岗位界限、组合各岗位专业知识为课程,很显然这样设置课程,从知识的系统性讲强了,但却丢掉了应用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的岗位针对性,这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讲可能是必须和应该的,但对于岗位任职课程而言,却使得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学生岗位应用能力培养,虽然在课程学习时记住一些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等到应用时又大部分忘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缺少联系的桥梁。

2.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士官院校课程体系,无论从总体的课程设置上还是从具体的课程内容结构上,必须指向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体现士官任职教育自身的特点规律。从课程综合设置上看,需重新组合现有课程体系,变现在的以知识为目标的学科课程设置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岗位课程设置,按照部队作战训练的岗位,重新组合内容、设置课程。

四、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1.当前士官教学模式的不足。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等方面看,目前士官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一模式,而是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加强了这一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没有体现出在两种理论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现行的士官教学,虽然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从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这是当前士官教学组织模式上的不足。具体地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指向应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课堂上应体现“教、学、做”相统一的理论和实践融合的生动局面,而现行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为满堂灌输式的讲解接受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口述、板书的“传统灌”加强为口述、多媒体、黑板的相结合的“综合灌”,在这种观念和模式下,造成了方法单一、互动不够,教学效益不高。

2.士官教学模式的选择。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课堂上看不清的装备内部结构一目了然,使部队训练的现场以数字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眼前成为可能,这种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理论观念的融合,为专业课教学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统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提供了条件。这种统一的关键是我们应构建起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基本模式,以下几点可供借鉴。(1)直观教学。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直观教学在课堂上更容易实现。在现实的士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容易地把装备的内、外部结构呈现给学生,把部队的训练影像引入课堂,使岗位任职课教学能更直接地贴近装备、贴近部队训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对装备和部队实践的过份依赖,使“装备与训练”走进课堂成为可能。(2)部队专业训练模式创新。近年来,部队专业训练总结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方法,由于学院与部队培养的基本对象都是一线的士官人才,学校与部队培训内容相通,因此士官教学要想更贴近部队,就必须吸收部队的训练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部队成功的经验为士官教学提供了可借鉴具体范例。

五、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制订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即要如传统的“双师”教师培养一样牵引个体努力达到“双师”标准,更要认识到教师在一个专业建设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可以产生教育的结构性力量这一整体建设的观念,促进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明确作为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和作为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具备的具体条件。教育部下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规定,“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能熟练指导本专业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取得较好效果,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以上应用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教师。我们认为,这一标准对士官院校教师个体是适应的。对于团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则可依据编制体制,结合教学科研任务,确定教师队伍团体近年应完成的应用技术项目相应指标要求。其次,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考取“双师型”证书。可分别从教学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角度研究设立多级具体标准,使教师个体和团队都有明确目标,进行客观考核。这种考核机制应鼓励教师双向发展,同时容纳教师教学能力或实际动手能力的专项精深。

2.按专业化要求培养教师。对于新教师在毕业后的三年内,可设计两条培养路线供其选择着重培养。一条是以完成好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为抓手,以讲师能力素质为目标的岗位培训;另一条是以部队实践岗位训练为抓手,以能指导学生实习训练为目标岗位训练。三年内作为一名新教师至少完成其中的一项,然后根据专业建设教师队伍的实际和教师个体的实际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2

关键词:现代通信网;“双主”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Exploration of "double-center" teaching mode in moder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ourse

Peng Luol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ourse, a new "double-center" teaching mode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learn self-regul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 of discussion and experiment is proposed with the examination pattern reformed. This method makes students have a chang from learning knowledge passively to actively. Their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creative ability are trained.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Key words: moder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ouble-center" teaching mod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学是依据教学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多样综合的教学结构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这一观念提醒我们必须从过去比较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通信网课程是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多、概念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在长期从事现代通信网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新型的“双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 明确教学目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通信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现代通信网系统的概念,明确现代通信网的基本理论、结构组成,掌握现代通信网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于通信网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多种网络技术体制交叠并存的网络结构,如果仅仅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列举各种网络技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理想。况且,教学学时数十分有限,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去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与技术,也是不现实的。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得,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双主”教学模式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它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主导”与“主体”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又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弊端,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要使这样的“双主”教学模式能够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关键还要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要能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精心设计教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信新技术新业务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通信网的不断发展演变,现代通信网不仅包含传统电信网,还包含了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各种网络,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必须以注重基础,整合内容,加强实践为原则,在教学方案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课堂讲授式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和实验研究式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主要解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前提。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一方面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将内容相关的部分放在一起,采用对比的方法讲授,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程内容涉及的相邻层与对等层、端到端与逐段链路、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等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条理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先讲概念再举例的传统讲授程序,以恰当的、有针对性的例子作铺垫,引出概念或问题,搭建起从形象到抽象之间的桥梁,使新概念的建立更加迅速,更加明确。

问题讨论式教学作为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环节,主要使学生能对一些问题更加深入、更多角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通信网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网络的拓扑结构、路由选择、控制机制等关键技术,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多且分散的特点,将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讨。允许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团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外研究学习,也可以由学生自拟主题进行课外研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提出目标明确、启发思维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完成相关教学内容更深入的学习。为了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并能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在课程开始的阶段就要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步了解,逐步深入研究。例如:问题一、列举典型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对同属于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对比分析它们之间在设计思想、完成功能等方面的差异;问题二、列举出常用的路由协议,对比分析它们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协议交互过程及应用特点。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对信息加以整理、分析、综合,得出自己的结论。课外学习以团队的形式来组织,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发挥学生的个性,又有助于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观点的碰撞,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团队讨论的最终结果要求通过论文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既可以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的东西,形成有见地的观点,又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结合论文写作,再安排一定的课堂学时,让部分学生作为团队代表介绍其论文的内容和观点,其他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做最终的归纳总结。在这样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获得,而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交流互动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于前期有论文写作的铺垫,使得课堂讨论的效率大大提高。

实验研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另一个环节,主要解决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教师需要将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小课题,安排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例如:课题一、OSPF虚链路的配置与分析;课题二、路由协议的综合配置与分析。教师给出课题大纲,让学生了解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向学生介绍实验室设备的基本情况,给学生推荐一些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实验研究。学生仍然以团队为单位自主选择某一课题开展活动,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收集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确定课题总体设计方案,利用实验室设备组建网络环境,编写配置脚本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针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研究报告。自主实验研究补充完善了前面两个教学环节无法更具体、更全面完成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课堂讲授了解了OSPF协议的基本特点,通过问题讨论理解了OSPF协议的工作原理、协议交互过程及应用特点,再通过实验研究来掌握在规模较大的自治系统中划分区域的方法。课程实验是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而自主实验研究是按照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深刻地感觉到学习的不断深入,能力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进实验室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

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能有新发现、新提高,另一方面也能从中考查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有何独到的思想、创新的工作,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及时的肯定。通过实验研究式教学,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改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不可否认,不管通过什么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都希望能有一个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对自己的努力给予肯定,考核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有他们内在对知识的需求和动力,能够自发积极地学习,但是,要让这种内在的需求和动力长时间保持,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够持续有效,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发动力。传统考核方式中一直过于依赖卷面考试,一考定音,这样的考核方式自然使学生只注重于书本的内容和课堂讲授的内容,而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对问题作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双主”教学模式中,我们更加强调了问题讨论式教学和实验研究式教学,将这些由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纳入到考核范围内,注重在这些环节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考核,并且加大这些环节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只有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和学习能力的评价,才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不断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的动力。

4 结束语

“双主”教学模式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懂得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须懂得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引。现代通信网课程所采用的“双主”教学模式,力图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思路。

参考文献

[1] 林静.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9):74-77.

[2] 邹丽玲,李志宏.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90-91.

[3] 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3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20-04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和存在问题

专业学位,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既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区别,又与其有紧密的联系。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从1991年开始推行专业硕士,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较成熟的专业学位体系。目前我国已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法律等37个学科实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均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据2011年人民网报道:目前,我国已累计培养33.5万博士、273.2万硕士,在校研究生超过140万人,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国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由于出现时间短,无成功培养模式可以复制,且又难以走出学术型培养模式的影子。随着招生资格的放宽和生源年龄的年轻化,以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如何彻底摆脱学术型研究生固定培养模式的束缚,更好地选择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特定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预期,是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一个难题。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检索以及实地调研发现,各高校现有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都对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有一些院校也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没有落到实处,实际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找到成功的解决办法。如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方面,提出在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和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但如何有效运作仍在探索中。应当看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尚不完善,如外部机制尚不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和师资配备有待加强,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等。

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践,本文主要从课程、师资、实践和论文管理多个环节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双课堂―两阶段”的培养模式,并重点就如何具体实施和保障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基于“双课堂―两阶段”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与流程设计

“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为适应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通过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试点改革,加快应用型人才建设步伐。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必须紧扣专业所在的行业,依托行业背景制订专门针对解决行业中突出问题的培养方案。纵观国内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发现,课堂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专业学位培养也不例外,但专业学位除了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提出“双课堂”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课堂和企业实践课堂。第一课堂(理论教学课堂)主要解决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第二课堂(企业实践课堂)着重解决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能力问题,通过两个课堂的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二者不可偏废,同等重要。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设计出“双课堂”可行的实施方案?用什么样的方案和培养模式保证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

该模式要求专业实践环节应不少于1/3学时,同时实践环节应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而这一方案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固定的合作培养企业和合格的企业兼职导师,培养过程尤其是实践环节培养过程要做到培养任务明确,指标科学具体,考核主体明确,从加强过程控制方面找出可操作的办法,以保证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双课堂―两阶段”培养模式与流程的方案设计

首先,因为专业学位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压缩理论教学比重,更强调知识的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试图将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识别,然后对关键指标在两个课堂之间进行分解。

其次,对每个课堂需要实现的关键指标结合每个课堂的特点细化,形成具体的可执行、可操作、可考核的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现。

最后从机制和运作流程方面要给予保障和支持。专业学位表征的主要是其获得者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能够运用专业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合理地解决专业问题。这一培养目标具体要求达到什么水平,为了能更清楚地表达并能够使其具有直观性,按照前面的思路,将这一培养目标分解为几个关键指标,并根据指标属性在两个课堂之间做如表1所示的划分。

但这种划分对于一些介于两个课堂之间的目标,其很难准确地归到哪一个课堂,需要实现之间的协调,需要合理顺畅的机制得到保证和支持。

目标明确后,如何进行实施,实施过程的质量如何控制,实施主体是谁,显得非常关键。鉴于此,将每个具体的目标根据权重的不同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并就每个培养环节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指标进行设计,以强化过程质量管理,具体见表2。

表2就是“双课堂”模式的创新点,通过明确研究生院、导师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职责和分工,将各个培养目标的实施主体和考核主体予以明确,重在解决双导师和联合培养单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首先明确需要考核哪些工作,其次是由谁考核,最后考核标准是什么,完全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的量化考核,使该模式的实现更加科学合理。

该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为学生毕业的最终条件,而是将培养目标进行指标化分解,每个指标对应相应的学分,以修够规定的学分为依据来决定是否达到毕业条件。传统的学术型论文转变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企业专题的研究方案经过答辩获得通过,另一部分是在规定期刊上即获得通过。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两部分都通过且修完规定学分才能毕业。

双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二者之间要求明确的责、权划分。学校管理机构审核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必要的环节,企业考核研究生是否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达到规定的要求,学院考核专业课的培养和学术型的要求。

双导师制实现了导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优化组合,但需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评估监督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评估体系要从全面性和针对性两方面来进行。在方式上,通过学校对双导师的教学评估、学生对双导师的指导评估、社会对毕业生反馈等评估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导师合作工作进行实效评估。内容上,对导师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导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以避免专业学位流于形式,仍走向学术化倾向。对学术性导师,重点考察其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论文指导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对合作导师,考察其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通过评估,形成一种对导师的监督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基于“双课堂―两阶段”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实现的保障措施

双导师是培养模式运行的前提 学生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学校通过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建立“双师型”导师队伍。

第一导师的选择应主要侧重于校内具有学术专长与成果转让、推广经验的教师,侧重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工作。特别是充实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专兼职导师队伍。

第二导师应以行业部门的技术或行政领导为主体,其主要职责是侧重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工作,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工作,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协助第一导师做好学习指导和论文选题工作。

在双导师的基础上,专业学位第一课堂的培养在借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同时,企业和高校共同修订培养方案以体现专业学位培养的特点。而第二课堂,也即实践能力目标实现环节,需要前期的准备和机制的保障,高校要和企业提前做好沟通,须在招生前就要签订不少于三年的合作培养协议,同时要推选并审核兼职导师。学校层面单独设立专业学位管理机构,学校研究生院各个部门和科室要提高对专业学位培养的服务水平,转换角色,从领导和审核角色转换为协调和服务的角色,从传统的任务传递和下达转变为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职能,避免责、权、利的不对等现象。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的考核和学位认定方面应该有别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要求,应有其一套科学的审核和评价体系,以保证拥有一个良好的培养基础和前提。

坚决避免为节省成本等临时找几个单位简单谈一下,让学生过去参观或实习一段时间就结束等应付了事现象的发生,必须扎扎实实落实每一个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培养方案设计,让目标计划落地,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培养单位重点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弥补在专业培养方面的不足。

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别于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熟悉企业需求、培养锻炼实际工作能力的核心。因此,为了使教学实践基地落到实处,学校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提供平台。

1)学校基地建立:依托学科优势、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为驱动,建立重点实践教学研究基地。

2)政府基地建立:学校与当地政府合作,派学生到政府机关进行实践锻炼。

3)企业基地建立:在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过程中,学校导师通过科研和企业合作,建立国内外企业实践基地。

明确考核主体、强化过程管理是重点 要实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除了要有稳定的行业合作培养单位外,具有一定职称和行业经验的企业兼职导师、企业是否有能力提供学生一年时间驻厂调研的条件、企业是否在行业中有代表性等这些指标至关重要。拥有了上述条件后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让整个目标和计划落地,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也需要整个机制的合理有效运行,所以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很有必要。研究生工作站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整个方案的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企业要建立案例库,案例的选题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行业或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需要解决且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调研期间提出的问题经筛选认可后的专题。

制定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要求是保障 专业学位论文应着眼于实践,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实际需求开展研究,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背景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研究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思维。不同于学术性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学位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样化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发挥特长和优势,为他们职业意识的形成提供多种途径,为提前进入职场提供情境。为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化倾向,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合理定位,制定既符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被相关培养单位认可,又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导向作用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

理清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关系 专业学位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和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的,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两类学位获得者进一步深造可以交叉发展。比如:学术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攻读专业博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攻读学术博士学位,如图1所示。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高等教育越成熟,两个体系的划分越明晰。

4 总结

为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应彻底进行现有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尝试,从培养机构管理者的培养意识、体制、机制以及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将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实现科学的量化考核,以达到培养具有专门职业背景和管理技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权少宁.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2(4).

[2]刘玉玲.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及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15).

[3]胡玲琳,叶绍梁.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要素探讨[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4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C语言 教改 实践技能 双师型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的程序设计入门课程,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与众不同的教学特点。下面本文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师资建设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目前,普通高校中的C语言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以室内课堂教学为主,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忽略了对学生至关重要的职业教育培养。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全面、自主学习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如适合实践技能学习的阶段教学法;适合综合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等,以适应时下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需要。

2.加强实验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培养

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高编程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在校内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还要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50%左右。

用人单位衡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所以应该以此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加大实践实习的比例,形成宽基础、浅理论、重实践的教学内容体系。

此外,还可开展“订单培养”和企业联合办学。为使计算机专业教学与企业用人“零距离”,应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把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让企业参与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教育。首先,要鼓励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紧密贴紧企业需要,适应行业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接受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3.搞好教研活动

开展好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C语言这种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每学期都有几千名学生同时上这门课,会反馈回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有必要由学院或教研室组织所有任课老师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来讨论这些反馈信息的解决方案,讨论C语言的授课技巧、课堂气氛与学生互动、课件建设、作业设置、实训安排等,让任课老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以此来促进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站在专业前沿,建设教材

本着“专业理论课为实习实践课服务”的思想,进行教材改革。一方面,恰当地选择实践内容较多的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整合,突出实用性。另外C语言程序设计在日常工作当中应用非常广泛,所有还要以企业需求为主,合理缩减理论课课时及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习和实践。另一方面,市场变化日新月异,专业内容更新很快,任课老师应该跟进一些流行的编程技术,将其整合为综合实例,在实习或实训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这些新的内容,不至于与企业需求脱节。

三、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依据行业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能够进一步增强培养方式的灵活性。有时为了满足行业发展要求,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尚未毕业的学生经过短期的强化培训,能够跟得上行业的发展要求。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和选聘懂理论、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作为学校的实训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指导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制订实习计划,完成实习任务,又结合企业实际,让学生真正顶岗实习,避免只是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情况发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实践技能,毕业后又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

C语言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程序设计语言,这就更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任课老师不能只是在课堂上把相关语法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要将这些理论知识以实习或实训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掌握起来,让其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双师型”教师就是既懂理论又能将理论熟练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教师,目前企业需要既懂理论又掌握一定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这是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能否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学生。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一个瓶颈。为此,要下大力量解决好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一是加大校内培训投入力度。学校可以定期选送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参加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每位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学习,或输送一些骨干教师去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是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学校派专业教师去有就业协作关系的企业参与实践,通过这种专业实践,可以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反映现场的新技术,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操作水平,进而更新其现有的技能知识,使其知识技能体系得以升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经常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不仅给学校带来了工作第一线的新技术,同时也使学校进一步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外聘教师将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更能进一步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可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仅缓解了目前学校内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同时也对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本文从计算机专业中C语言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分析,相信这套教改方案的应用会对计算机专业中C语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 药品营销策划 工学结合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56-02

[收稿时间]2013-05-28

[基金项目]2013年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2013YB23)。

[作者简介]张自英(1986-),女,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品经营与管理。

一、引言

台州作为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其医药企业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原料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聚群效应,像海正、海翔、新东港、仙琚、司太立等药企,且这些药企都是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单位,学好药品营销策划课程后,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应该是很有前景的。但是通过对学生、教师和相关企业的调研,发现学生毕业后遇到一个具体的任务便无所适从,很难一下子投入到工作当中,适应岗位的需要。基于这些反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何让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使我们的药品营销策划的教学改革必须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即以课本授课为中心转变为以课本与实训相结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经验为中心。这种模式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真正参与营销的全过程,从而解决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的问题。因此,工学结合在药品营销策划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教学的改革探索

药品营销策划是以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医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实现企业盈利为目标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的应用性学科,也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因此,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来说尤为重要。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对于理论教学的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

(一)教师队伍的双师型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为教学改革的成功进行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课程的改革首先从教师队伍着手。目前,学院的教师虽然学历很高,理论知识很丰富,但实践营销经验匮乏,很多教师都没有企业任职的经历,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复合的双师型队伍结构。一方面,加强自身教师的实践能力,将教师送入医药企业的管理部门、营销部门锻炼,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和实战经验;另一方面,请营销专家对自身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了解医药企业的发展动向及运作方式。通过实践的学习,更新知识,使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丰富了教学素材,并为其提供了实践技能训练的平台。

(二)教学内容的实用型

医药营销策划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能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等,要注重学生市场调研资料收集的能力、高效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地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市场上的教材并不是很贴近我们学校的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我们逐步探索,采用自编教材的形式进行讲授,并在实训理论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实训操作模块。如医药市场调研模块、医药市场定位模块、医药市场推销模块、医药市场商务谈判模块等,以实训模块为中心,理论知识围绕实训模块有目的性地讲解,扩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水平。

(三)教学方式的多元型

改变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演练的重要阵地。1.互动式教学:课堂互动才能很好地相互沟通。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参与部分章节的讲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教案、制作ppt,进行课堂讲解,总结自己的体会,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课题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案例法教学,通过经典案例讲授、分析,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展开小组讨论并代表发言,最后任课老师评价总结。通过此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3.聘请式教学,聘请学校的合作企业及当地一些知名企业的销售经理和医药代表做兼职教师,亲临课堂、现身说法,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理解,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对接。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学以致用。在我们药品营销策划的实践教学中,以校内实践为例,运用校内的社会环境,模拟地将学生放置在真实的医药营销环境里,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药品营销策划的能力。

(一)实践方案的流程设计

将目标教学班86人,学生自愿组合分为8人左右一组确定小组组长、完成组内分工制定调研方案、设计问卷、实地调研确定小组实践营销药品定位寻找医药企业、洽谈医药营销项目合作制定药品营销策划方案、促销方案校内实践撰写实践总结、ppt汇报师生参与评价并建议。

(二)实践过程的内容要点

每组根据各自的营销策划方案,在校内某个点进行设摊销售。教师、企业的营销专家适时地进行现场指导,在校内实践活动中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全部工作由学生自己完成。在调研阶段,学生自己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整理问卷,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与陌生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在药品定位阶段,学生主动是了解医药企业、医药产品,从理性的角度,增加对医药产品知识及市场竞争情况的认识,并有企业的参与,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教学的“对接”;在最后的汇报总结阶段,先由学生自评,然后教师及企业营销专家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这对以后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工作都有帮助。

四、总结

我们总共运用了150课时一学年的时间,在药品营销策划的课程教学中,以工学结合的思路,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说明我们的初步探索是有效的,让我们备受鼓舞。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能大大减少学生对课程的抵触心理,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校内的实践活动,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等。这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改革,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医药营销策划的教学现状,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当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效果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实训;第二课堂

1 背景

随着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现代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多,但是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脱节。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培养出既有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又有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是软件工程专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黄淮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程化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入本专业实际岗位的技术开发、工程实践等实例,以项目实践和案例驱动促进学生对岗位工作流程与技术的掌握。形成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培养机制,让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全面均衡发展。

2 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修订培养方案,重构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黄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近年来,随着黄淮学院应用科技示范高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软件工程专业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专业与行业对接、与产业互动,围绕“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规划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带动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中,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构建具有黄淮学院特色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职业技能”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即1个面向(面向应用)、2个课堂(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3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与专业相结合、专业与职业相结合)、4种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2.2 加强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优秀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软件工程专业不断加大实验教师引进力度,优化实践教学人员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鼓励专任教师兼任实验教学,积极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提高实验教师待遇,使实验教师在岗位津贴、课时核算、进修培训、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和理论课教师同等待遇。加强了实验室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坚持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专兼结合为特色”的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重点健全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建设了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并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定期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为实践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有计划地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和实践教学任务。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师资队伍结构见表1。

2.3 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软件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了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注重实践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上主要设计了3个层次“验证性一设计性一综合性”的实验,改变了以前实验单一、空洞的弊端。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占本专业实验的比例已经从2006年的61%提升到2013年的90%以上,具体情况见表2。

2.4 注重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根据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规定,第二课堂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延伸,是与第一课堂共同实施和完成本科培养方案所规定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黄淮学院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发展。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第二课堂占到了较大比例。

在第二课堂的内容上,鼓励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使科研内容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教学团队。通过第二课堂和课程设计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近年来的“河南省程序设计大赛”“软件开发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省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不断获取好成绩。同时,2010级学生发明的“节能水龙头”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并入围“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前200名。

2.5 规范毕业设计管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毕业设计工作是实践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软件工程专业按照“企业命题、学生完成、双师指导、市场检验”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践,严格执行一人一题的原则,做到真题真做。在软件工程专业2013届134名毕业生中,毕业设计在企业实习、工程实践中完成比例高达80%以上,具体情况见表3。同时,软件工程专业注重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合理安排指导教师,并积极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设计指导工作,加强对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向学生反馈。

通过规范毕业设计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就业情况也在全校名列前茅,具体情况见表4。2013级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基于Android平台飞行器控制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在毕业答辩前即被香港某玩具公司购买,毕业设计质量相比往年都有很大提高。

2.6 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依托“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以“合作、发展、共赢”为宗旨,积极探索并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让企业有效参与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的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培养过程的实施、培养质量的评价等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对学生探究问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个性化发展。目前,软件工程专业与苏州国际科技园、四川华迪、成都天府软件园、Oracle公司等联盟单位共建了多个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拓展了创业就业渠道。

3 制度保障与教学成果

好的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为了将软件工程专业办得有特色、有成果,学校加大了对专业的投入并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完善的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础。近几年来,学校投入资金近300多万元建设了软件实验室和相应的配套设施;配备了高素质的实验室专业人才;建设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经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软件工程专业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软件工程专业于2006年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河南省“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在各种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