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1
[关键词]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80-04
网络工程专业是随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而兴起和发展的,自 1998年被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全国已有近 300 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1]。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开设,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各高校本着“培养高层次的网络规划建设、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应用人才”这一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增设通信原理、互联网工程建设与规划、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安全等课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相近[2,3]。由于教学体系、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滞后,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工程能力相对较弱,毕业生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不够明显。近些年,由于低端网络人才市场趋于饱和,本科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普遍现象,导致部分应用型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出现萎缩或停招。这足以说明,“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亟需在专业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创新。
1 “新互联网”时代大潮对网络工程专业 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经过40多年的长足发展,其产业变革席卷全球,颠覆传统行业的节奏也进一步加快。2014年1月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2014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互联网产业各界人士一致认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必然将在工业应用中扮演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角色,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信息链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集成。思科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2014展会”演讲中也对物联网的发展充满信心,表示:“这一转变已经开始,它(指物联网)将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2014年将是物联网发生关键转变的一年,并且到2017年,物联网产生的影响,将比整个互联网更为深远”。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网络技术的兴起给网络工程专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只有正视这种汹涌的“新互联网”时代大潮,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新网络时代的要求,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实践人才,焕发专业活力。本文分析总结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实践经验:“突出专业特色,彰显时代特点”、“优化专业层次结构,大类培养”、“加强实践,注重校企合作”,旨在探索一条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面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2 “新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建 设思路
大连工业大学于2004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迄今已毕业6届、300余名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统计可知,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四个领域:传统互联网系统设计及应用、Web软件设计与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和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近几年嵌入式系统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就业比例逐年上升,已渐有超过传统互联网应用这一传统就业主体的趋势。根据这种现状,大连工业大学从2010年起着手改革新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加强。
首先,拓展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内涵,突破传统的“互联网建网、管网、用网”领域,以时代需求为导向,引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知识,拓宽专业领域;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既要培养传统互联网络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等层次的专业人才,也要培养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多领域专业人才。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优化专业层次结构,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制定“宽口基础+特色方向”的课程体系,开展大类培养。
最后,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跨学科、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要大力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既需要高校本身的努力,加大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大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更需要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紧密配合,探索一条群策群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3 拓展专业内涵,彰显时代特点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射频标签和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实现人与物、物与物智能沟通和对话的网络信息技术[4]。近几年,国内申请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物联网课程体系规划不完善、教材建设计划不完备、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配套设备缺乏和实验方案标准有待规范等问题。
实际上,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已涵盖了大多物联网知识领域,拥有物联网网络层的学科建设优势,具备应用层的基础知识,需要补充的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的相关课程[4]。显然,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专业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多共性,只要适当补充和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即可培养具有物联网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是“新互联网”时代两个最热点的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重新定位了专业内涵,调整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补充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制定了新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目的是培养面向工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新”网络工程人才。新培养方案中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定为4个方向:(1)传统互联网方向;(2)系统集成方向;(3)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方向;(4)Web软件开发。
4 优化专业层次结构,大类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是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依托校网络中心工程环境开展学生培养的,具有坚实的教学师资和教学资源基础。为优化网络工程专业的层次结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网络工程专业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联合的交叉大类“2+2培养”模式:前两年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保持一致,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后两年根据专业特色,按照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设立了“传统互联网应用”、“系统集成”、“Web软件开发”、“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四个特色方向,形成合理、有时代特色的课程群体系(见表1),及有效的实践环节,从而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企业需求的有机接轨。
5 面向工程应用,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样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网络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培养网络工程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本身的特点,笔者采取“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对学生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
5.1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坚持“面向工程应用,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原则。具体划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四层次”是指学生应获取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和工程能力等四个层次的能力;“七类别”是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职业培训等七个环节[5]。
根据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特点,针对“课程群”系列课程,开设综合性较强的专题训练实践环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有利于与企业实训项目相结合、置换。例如,笔者将第七学期的“网络规划与设计专题训练”、“网络安全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网络管理+Linux系统运维”三个实践环节组合成一个综合性专题训练模块,引进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项目,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5.2 “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 学模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关注行业、企业需求,密切校企合作,建立了“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
1)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将教学实践与实际生产环境有机融合。网络工程专业依托大连工业大学网络中心开展校级实践活动,将教学实践落实到生产现场,开展从校网络中心到教育网地区中心全方位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引入网络中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认识实习、操作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将网络中心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经验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勤工俭学,通过承担一定的网络维护开发等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验室、学校网络的建设维护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动手能力。通过上述方式,将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融入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既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点。
2)扩大校企合作。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笔者重新定位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建立了“企业岗位定制”教学;同时,加强校企教师的双向培训机制,与企业在学生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图1所示的四个层次实践课程体系中,强调培养过程中的企业参与,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专题训练环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接轨。
3)支持学生参与创新科学研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导师制”。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开始,即进行专业介绍和行业发展规划,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方向,鼓励本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导师制”师生研究室。教师带领本科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建立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已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科研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4)积极开展专业竞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优秀获奖学生为榜样,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同时,通过联合开办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红帽学院,鼓励学生考取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CCNA)、思科认证网络高级工程师(CCNP)等行业国际资格认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6 结论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讨论在“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将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校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有机融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扩展专业内涵、优化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探索了一条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曹介男,徐明,蒋宗礼,陈明.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与专业能力构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9):31-34.
[2]岳峰,王桢.浅谈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1):126-127.
[3]张新有,曾华,窦军.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56-160.
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2
关键词: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李阿丽(1979-),女,山东即墨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寇光杰(1977-),男,山东临朐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烟台 264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教改项目、2011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1111)、2012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共建课程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8-02
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并实施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鲁东大学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作为201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个学院都在积极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本文总结了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提出了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学校党委和学院领导的组织领导下,本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是:明确以应用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完善专业方向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通过凝练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强化实践环节等形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网络工程专业改革调研
网络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2002年新设立的目录外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任何现成的专业建设经验可供参考。2004年,鲁东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本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2011年,为了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做好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针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专业教师以及省内外高校展开了广泛调研。调研采用面访、电话和网络问卷的形式展开,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调研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多数单位认为毕业生的本专业知识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于某些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公司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待加深、加强。另一方面,社交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也很重要,而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教师认为应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认为应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同时对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这些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各有自己的特色。调研中还查看了各大招聘网站,了解到近几年网络工程类人才比较紧缺。根据调研结果,明确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改革的方向,拓宽了办学理念,同时也增强了改革的决心。
三、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经过充分的调研,明确了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和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的实用技术,接受网络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网络系统设计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网络性能评估等相关知识;掌握网络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掌握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对网络通信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安装、调测和应用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与别人协同合作、组织管理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了解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关的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四、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鲁东大学2006年开始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按大类电气信息类统一招生,不分专业。一年半后学生按照专业兴趣选取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按学科招生、分阶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按照知识结构和课程的层次关系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下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平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通识教育平台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具体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课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修养、身体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且在思想修养课程中增加了实践学分。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奠定了学生良好的数理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2]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为了强化语言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设了“普通话应用”必修环节,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二级乙等以上的记为合格。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增设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学科选修、人文素质类选修和公共选修三个课组。学生选修课程主要有“数值分析”、“数据建模”等课程,可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科选修学分中学生需获得2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参与课题等方式获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需从人文素质类课程选修中获得6学分。该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详细设置如表1所示。[2]
2.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为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任选一个方向模块,完成该方向的所有课程。网络安全及应用方向旨在培养网络环境下安全方向的软件开发人员,学生主要学习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网络安全软件的开发能力。网络工程技术方向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网络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主要学习网线、构建局域网、利用路由器构建各种网络互联、路由器各种命令的熟练配置、交换机各种命令的各种配置、网络故障分析、异构型网络的互联、无线局域网技术和广域网技术等。对于专业任选课程,学生需选6学分,可从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的课程中选取,或在本方向的任选课程中选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的课程。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需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专业方向,增强了实践环节。专业平台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均设有实践课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五、结语
目前,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校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已申请多项省校级教改课题,实时地对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适合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学模式;校企合作;“1+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应用,社会各行业网络技术人员的需要持续增加,如网络规划、网络实施及维护、网站建设、网站管理与运营、网络编程、网络硬件维修及软件维护、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等人才,成为社会招聘的热点,几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均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兴信息产业如:“物联网”、“三网合一”等将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网络人才供不应求,学好网络技术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及灵活的应用领域。
经过社会调研,依据社会需求,通过专家论证,制订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管理及网站开发与建设基本知识和综合布线、网络架构、网站管理、网络安全等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选择适当技术的规划设计实施能力、掌握网络故障诊断、分析、隔离、排除的一般方法、流程等职业能力,面向网络管理员、售前/售后工程师、网站管理维护员、网络工程师、网站设计师、网络工程监理等岗位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研究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达到培养目标是我们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介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的“1+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希望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适用于高职的教学模式,交流教学模式改革经验。
计算机网络专业采用 “1+1” 校企合作开发的培养模式,“1+1”指的就是“企业+学校”,网络专业是与北京大学北大青鸟联合培养,是真正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采用BENET课程置换模式,所谓课程置换就是将原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部分,置换为企业开发的专业课程,保留高职素质教育部分,在专业课程中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入了职业导向课程、文档撰写、项目实践等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师均要经过企业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认证资格后才能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另外企业专业人员负责项目实战、职业导向等课程,每学期均有一半的课程在企业或由企业人员到校完成训练任务。本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与企业合作培养,按“准职业人”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了企业掌握专业实用技能动态、职业经验丰富、了解就业需求的优势,配合学校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在思想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
市场需求是变化的,BENET在设计之初,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历时3个月大量的市场调研。目的在于充分了解企业、使用者、最终用户的需求,提升产品的实用性,真正实现课程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我们专业教师,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也积极展开了社会调研,通过与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学习、请企业专家授课、与企业人士座谈、请一线工程师来学校开展讲座等形式多方面了解企业需求,形成和完善自己独特的、适用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开发体系。BENET课程体系每十八个月更新一次,学生每学期均有到企业锻炼及项目实战机会,通过实战,学生了解了专业应用及就业岗位,回到学校学生中,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动力更足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的增长,计算机网络专业积极组织及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全省、全国计算机网络技能大赛、企业组织的技能大赛,通过比赛了解全国网络专业水平,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技能及职业经验,另外大赛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更突出和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特色的职业导向训练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以引导学员的职业生涯为基本点,把“说教”变为“练习”,把复杂的流程融入日常工作,通过初入学的PPT大赛、职业生涯大赛、到学过一定专业技术后的知识竞赛、ITI活动月、参加技能大赛等到毕业前的面试等各种有效的活动及训练,使学生不但在技术上有一技之长,更具企业人的职业素质,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就业能力及质量均大幅度提高。
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的认证考试,实施“多证书”制度,因为含金量高的专业证书是就业的敲门砖,是专业能力的一种证明,网络专业学生在获得学院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北大青鸟APTECH颁发的国际认可的BENET网络工程职业技能证书,同时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颁发的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行,增强求职成功指数。
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4
【关键词】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电子档案是依附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后,电子档案逐渐取代传统书面档案管理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存在类型、储存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档案的数据化管理和自动化管理是电子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电子档案信息泄漏、盗窃事件,在各国家档子档案管理中频发,这种“盗窃”现象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降低了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可信度。如何提高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稳定性已成为广大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谈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电子档案形成、处理、储存、运输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对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有效的解决对策。
二、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和问题
(一)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特点
网络安全是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互联网是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前提,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档案信息的真实性,电子档案信息在开放利用过程中会经常被“篡改”,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决定电子档案信息的内容;(2)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电子档案信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经常会受到黑客、病毒的攻击,这种恶意攻击会严重影响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3)电子档案信息的长效性,数字档案信息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网络瘫痪,那么电子档案信息也会随之消失,所以要想保证网络信息的长效性,必须提高国家互联网的安全性能和维护力度。
(二)影响电子信息安全的因素
1. 网络安全
综上分析可知,网络是电子档案信息实现储存、传输的主要载体,网络的安全对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目前网络安全维护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其结构的不严谨性、不稳定性、脆弱性,导致电子信息面临着严峻的网络安全隐患。因为电子档案信息在开放利用的环境下进行信息交流,所以国家通常不会对其网络进行信息访问权限。
2. 外部环境不稳定
外部环境对电子档案硬件设备的威胁很大,其带来的安全问题有可能会直接导致电子档案信息的停运、丢失、损坏。电源是维持整个电子档案系统正常运营的重要硬件,如果电源不稳定,那么电子档案也会受到安全威胁。因为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的电子档案都是在强磁、强压、强辐射的环境下运行的,计算机网络会受到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其电子档案信息在储存、传输过程中出现“安全危机”问题。
3. 电子档案信息的滞后性
1996年国家档案局就成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研究领导小组,开展电子文档管理方法、技术、标注和构建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研究和发展,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电子档案信息的滞后性仍影响着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发展。
三、提高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性的几点合理性建议
本文通过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可知,要想在开放利用环境下实现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必须从根本入手,深化国家安全网络基础建设,设置网络安全屏障,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建立稳定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计算机、储存设备的防水、防火、抗震性能;(2)摒弃传统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观念,从思想上认识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培养公众档案维护意识,为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护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4)设置安全保障屏障,积极开发先进技术,如,路由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系统漏洞检测技术、病毒查杀技术等;(5)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目标,确定电子安全信息管理的指导思想,深入探讨管理措施、管理内容、管理要求;(6)明确各部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职责和支撑体系,如安全防护技术支撑、法律法规支撑、环境和设备安全支撑,人才资金支撑,让电子档案安全信息管理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信息安全保障的目标。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可知,我国有关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仍存在很多管理漏洞,要想提高社会电子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性和安全性,必须提升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地位,使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仁杰,刘俊玲.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学通讯,2012,13(04):101-113.
[2] 陈振.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06):103-115.
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5
关键词:远程访问;虚拟实验室;Cisco IOU;文件操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3-0487-04
1 概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幅增长。一名合格的网络工程师不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高校网络教学中应提供相应的实验环境和较多的实践时间,以便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所学知识。由于网络设备价格昂贵,所以高校普遍存在网络实验设备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1]。如何解决网络实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2-3]提出使用Dynamips搭建虚拟实验平台,优点是可以加载思科设备的IOS镜像,实验环境接近真实设备;参考文献[4-6]提出用NetSim组建虚拟网络实验室,NetSim不但支持CSICO的认证考试,同时还支持自定义网络实验。参考文献[7-9]提出用Packet Tracer搭建网络工程虚拟实验环境,Packet Tracer是思科公司开发的免费实验平台,方便易学。虽然上述方案都有效缓解了网络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但都存在资源消耗大,不支持在线实验的问题。针对以上方案存在的不足,结合当前实验教学的需求,提出了构建远程虚拟网络实验室的方案,并详细阐述了实现该方案的关键技术。通过此实验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各种类型的实验,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教师可以灵活设计和管理教学中的实验,可以通过系统评分有效掌控学生的实验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效果。
2 实验室的总体设计
2.1 功能模块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不限制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系统采用B/S架构进行设计。与现有虚拟网络实验室架构相比,其优点是客户端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就可以通过IE浏览器远程访问实验室。系统的总体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2.2 实验流程设计
实验室的用户有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为了安全,系统为他们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教师可以对现有实验进行浏览、修改、删除和分发等管理,也可以添加新实验。学生利用此平台可以完成老师安排的必做实验,也可以完成自行设计的实验。只有教师添加了某个实验所需的文件,并将该实验进行了分发,学生才可以查看和练习此实验。教师分发实验和学生进行实验的流程如图2所示。
3 关键技术
3.1 实验模拟技术
整个实验平台的核心是运行于服务器上的网络设备模拟软件。目前,常用的设备模拟器有Dynamips、Bonson Netsim、GNS3、Packet Tracer、工大瑞普等。这些软件的主要缺点是不支持远程实验或占用系统资源严重,因此不适合作为服务器端的实验模拟器。Cisco IOU是市面上最新出现的一款思科模拟器,和其它模拟器相比,它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用它跑多台虚拟路由器对CPU资源的占用率依然较低;二是支持用自定义的端口号进行远程连接;三是它是基于Unix平台的模拟软件,适合作为虚拟实验室的服务器端软件。因此,虚拟网络实验室系统选用它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模拟器。
3.2 网络安全技术
对于网络数据传输来说,其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系统从防范非法用户侵入和避免合法用户误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安全设计。防范非法用户侵入主要采用Session技术、MD5(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信息摘要算法5)加密技术和防止SQL注入技术来实现。避免合法用户误操作主要通过权限限制和异常处理技术来实现。
3.3 文件上传技术
文件的上传与下载是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常用的文件上传技术可分为无组件上传和用组件上传[10]。无组件上传的优点是程序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计上传方案,但缺点是程序员需要编写大量的代码。应用组件上传,实现起来比较简单而且功能较为强大,有效提高了程序开发的效率。常用的上传组件有jspSmartUpload和commons-fileupload,后者的实现方法如图3所示。
3.4 实验分发技术
教师通过实验分发功能将实验文件发送到学生文件夹中,之后学生才能进行该实验。实验管理功能如图4所示。分发功能所用到的技术有文件夹的批量生产技术和文件的复制技术。系统首先根据学生信息表中的学号为每个学生产生相应的实验文件夹,然后把实验文件拷贝到每个学生的文件夹中。
(1)文件夹批量生产技术
遍历学生信息表,根据每个学生的学号为其产生相应的文件夹,具体方法如下。
(2)文件复制技术
每个实验都有若干个必须的文件,教师在添加实验后,文件被保存在服务器的实验文件夹中。教师在执行分发功能后,实验文件被复制到每个学生的文件夹中,具体实现方法如图4所示[11]。
3.5 远程访问技术
Telnet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是Internet远程登陆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它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主机工作的能力。在终端使用者的电脑上使用telnet程序,用它连接到服务器。学生进入某个实验时,系统会根据设备数量为其批量生成对应的超链接。不同于一般的超链接,本处采用基于Telnet协议的超链接来登录每个设备。实现代码如下:
4 结论
首次提出基于Cisco IOU搭建远程虚拟网络实验室,无论是实验模拟平台还是系统功能架构都较现有方案更加优越。此实验平台的实现可以较好解决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和学生实验时间少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教学的效果。不足之处在于系统还不支持在线设计拓扑,教师需要离线设计拓扑,然后上传至服务器。下一步的工作是研究如何实现在线设计拓扑图,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完成教师预先安排的实验,也可自主设计新实验,从而使得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操作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姜韬,江国学. 基于仿真软件的单片机虚拟实验系统设计与应用[J]. 制造业自动化,2010,32(11):201-203.
[2] 王丽娜,何军,侯健敏,等. 基于DynamipsGUI的两类路由协议仿真通信实验[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72-75.
[3] 刘外喜,刘文喜,喻萍,等. 基于在线实验室的教学模式的研究[J]. 微型机与应用,2011,30(14):51-53.
[4] 陈东华. 网络组建与规划课程虚拟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现[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101-102.
[5] 王丽娜,徐东辉. 基于Boson NetSim的交换路由实验仿真[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38(4):160-163.
[6] 陈建锐. 基于Boson Netsim的网络地址转换实验教学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59-62.
[7] 姜伟. packet tracer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应用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1,(3):175-176.
[8] 唐灯平. 利用Packet Tracer模拟组建大型单核心网络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86-188.
[9] 任晓鹏,李伟华. 基于Packet Tracer构建虚拟网络实训平台[J]. 中国职业教育,2006,(27):44-46.
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随着民办高校应用性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专业如何将专业培养出建设成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各大高校教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通信工程作为工科电类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不断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作为民办高校,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随社会的发展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要适应企业的需求。
1课程设置改革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方向不够明确,各个方向的课程均有开设,但没个方向都学不深,没有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每门专业课程虽都安排课内实验,但实验主要是以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理论和实验没有很好的衔接和联系,实践课程开设学时数较少,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无法系统的将所学知识用到通信综合实验中,达不到通信的实际实践能力,大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资金问题,在实验室的投入上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的通信实验条件,在培养应用型通信专业人才下首先必须将课程优化,每所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确定学生主要的发展方向而优化课程的设置,通信方向的知识更新得比较快,几乎没两年就应该更新教学的教材和知识,下面列举调研中做得比较好的同等学校开设的通信专业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设置。1.1理论课程的设置:通信工程专业的方向很多,但从从事的企业工作大方向分,主要分为通信方向的硬件开发、软件开发、网络规划。而硬件开发主要需要学生掌握数字电路、模拟电路、FPGA、单片机以及嵌入式系统应用等硬件方向的知识。从事软件开发的需要掌握C语言、单片机编程语言等,而网络规划只有有相关实验室或者到企业才能进一步的学习,据调研,有些实力雄厚的民办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已经建立了网络规划的实验室,为企业培养相关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实行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化模块的课程形式,主干课程经调研并优化后包括以下各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而模块方向的课程设置列举以下几个较为热门的方向并给出其专业课程的设置。通信系统集成及应用方向:专业模块课程: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嵌入式应用技术、通信系统集成,等课程。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方向,以现代电子设计、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为重要工具,将“通信技术及应用”、“通信系统集成技术”两个方向相结合,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集成、应用、安装、调测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湖北省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维护方向:专业模块课程有: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技术、无线网络设计、网络工程设计,等课程。在校企合作的推动下许多实力较强的民办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网络优化与维护方向的特色班,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继续的网络规划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维护的基础知识,通过企业合作深入企业掌握网络运行网络问题的操作技能和优化分析能力,掌握评估移动通信网络性能和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移动互联终端技术方向: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SDH通信网络设计、移动技术终端、现代交换与通信网,等从事通信终端、通信网络系统等方面设计制造、编程、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管理以及市场营运等岗位的工作。1.2实践课程的设置:传统的通信专业实践课学时少,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和指导力度,除了每门专业课必须的课内实验外,实践课程应该有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基础综合实践教学包含:单片机软硬件结合实践教学、传感器网络方向的实践教学、通信仿真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需根据学校自身通信方向进行专业的实践教学。
2加强校企合作
应用型转型使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正确定位并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推动应用转型下民办高校通信专业为地方经济服务。我校处于有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称的武汉-中国光谷,需要大量的通信应用型人才如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集成、应用、安装、调测、网络优化规划等方面。校企合作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有效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学校主导企业配合模式,该模式课程教学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主要以高校为主,企业处于配合状态,一般辅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大多高校早期使用这种模式,但该模式校企合作便不够深入,学生在企业实践经验上不够。第二种模式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是现在校企合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课程教学中有企业人员进行授课,有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大纲的修订等,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适合一毕业就可以适应企业相关岗位,甚至在实习期满即可转正成正式员工。第三种模式为企业主导学校参与形式,该模式主要是企业在高校建立为自身所需人才建设的专业,按照企业的培养计划,高校给予相应的师资和教学场地等,该模式培养的人才具有其他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但该模式在高校和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现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主要以第二种模式为主,下面以在该校企合作模式下提出的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一,政府的相应职责,应用型转型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且通信产业是国家和区域经济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新兴产业,作为需要大量通信技术人才的湖北省,政府应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一定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比如政府对能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待,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业每年必须将其百分之几的收益进行校企合作,并在一定规模的企业中,要求工程师必须有到高校兼职授课的经历,作为工程师职称评定的标准。同时政府在考虑“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上应该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规定,毕竟高校教师如果将精力放到企业实践上,那么理论科研精力必将减少,针对大力发展“双师型”的高校师资下,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职称评定规定。这样在政府的督促下,使企业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合到一起,能大力的促进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二,师资力量的解决,在校企合作中我们以培养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必须要有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实现校企互兼。企业通信工程师到高校兼职授课:高校应该聘请企业通信相关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高校教学,课时量必须足够,培养目标明确,务必使学生掌握一定企业实践的基础,不得以一两次讲座形式使学生无法深入进行实践。当然高校也需要对企业工程师的兼职给予较高的薪酬待遇,并且能灵活安排相关授课时间,比如可以利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跟学生上课,在相关的项目资金上要积极的配合和解决。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是作为应用型转型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企业以营利为主,高校不能将人才培养的重担完全交给企业,高校必须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明确的实践研究方向,分方向建立科研实践团队,并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企业实践的时间不能太短,比如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实践,并每隔3年必须累积不低于半年的企业实践作为评优评先的前提,当然高校教师任务繁重,在双师型职称评定上最好有区别的对待,使应用型高校教师能全心的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其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通信专业的技术更新快,其低年级的基础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内开展,高年级的实践应该结合合作的企业进行培养,比较成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项目式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为将来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其四,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需由企业相关工程师参与,我校在201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聘请了通信相关企业的工程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并得到了较好的建议,有利的推动了我校通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3应用型下学生的培养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学生的培养既要区别于一般的职业技术学院又不能按照完全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把握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使学生有自身的发展方向。其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成立各门课程的微课团队,将课程的关键知识进行录播,并放入学校微课网站,学生平时没听懂的可以在网上自学。其二,加强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常见的与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大学生比赛有全国大学生电子科技大赛、信息工程大赛、飞思卡尔智能大赛、挑战杯、蓝桥杯等大赛,教师也应该积极的提高自身能力指导学生参赛。其三,提高学生考证能力,在高校拥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以及企业获得较多的专业实践,学生应该加强职业资格证的学习,以保证毕业后能胜任相关技术岗位,比如通信设备维修、有线通信设备调试、华为和中兴的网络工程师认证以及思科认证等,这些考证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和相关“双师型”教师指导。
4结论
文章从应用型民办高校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学生培养三个方面给出了经总结后合适民办通信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设计、学生培养以及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研究,总结出了民办高校通信专业现阶段较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符茂胜等.应用型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J].皖西学院学报,2013(2):134-136.
[2]朱昌平.美国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考察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27-131.
[3]周宇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2):139-140.
[4]杨树臣.通信工程专业3+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