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个性化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个性化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高校心理咨询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22-03
一、高校个性化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的可行性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理念,是对当前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它主张正视受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发掘个体的潜能,促进人才成长进步。相较于国外,我国的个性化教育起步虽晚,但自上而下高度重视,近年来开拓思路,创新途径,创造条件,在教育实践中,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成果显著。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为国家各个行业输送储备人才的重要机构,人才质量、创新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因此,高校个性化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从源头抓起,以学生为本,真正地了解个体,尊重个体,将“心育”放在教育的首个环节。
个性化教育与心理学存在密切深远的联系。西方心理学家为个性心理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来教育家们将心理个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逐渐成为西方个性化教育实证研究的主流。换言之,个性化教育的衍生是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个性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个性化教育的推进、发展需要心理学理论、技能提供支持和服务,二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深入了解个体心理和个体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为施教者提供有效信息,另一方面协助受教者维护、增进身心健康,分析自我,发展自我,了解需求,激发潜能。
科学构建心理咨询保障体系为促进高校个性化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心理咨询是个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高校心理咨询沿用的是狭义的“心理咨询”概念,即不包括“心理治疗”等医学模式的非标准化的、非临床、非治疗的咨询模式,而是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能,通过价值干预让咨询对象做出判断和行为,从而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高校心理咨询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咨询为主,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心理咨询和个性化教育虽然分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两大范畴,各具独特性,但二者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为了帮助个体解决成长的认识问题,进而培育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二者都必须遵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待学生尊重、诚恳、友爱、耐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人生。
另外,从个性化教育角度来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理想追求通常是和心理问题混杂在一起的,关于成长的苦恼、价值的判断、信念的追求诸如此类的问题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心理因素。心理是行动的指南,行动要受到心理的影响和制约。积极的心理品质自然而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从而促进个体潜能的激发。因此,在个性化教育的活动中,需要构建心理咨询的保障体系,需要教育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们。
二、个性化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对象范围狭窄,造成心理教育资源浪费
个性化教育的宗旨是提供“合适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潜能的发展。心理咨询作为了解个性心理的途径,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以往,谈到心理咨询的群体,人们往往认为一定是心理有障碍的人,心理咨询室更是大学生们避之不及的场所,这是一种狭隘的见解,更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不明确,会造成心理教育资源浪费,对于人才培养也会造成阻滞。笔者所在的学院2014年因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人数为0.14%,是近五年来比例最高的一年,其中二人患有中度抑郁症,一人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换个角度,将近99%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但是,同年,笔者所在学院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幸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却令人诧异。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超过30%的学生感受不到幸福,其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生活迷茫、目标缺失是缺乏幸福感的“罪魁祸首”。深入分析,缺乏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计划目标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更引人深思的是,这些潜在的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没有受到学生本人和教师的关注,学生本人不清楚发展性问题求解的途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缺乏解决此类问题的知识和能力,高校心理咨询在面向大部分学生发展性问题方面的作用缺失。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必须定位明确,面向广大学生群体,而不是仅限于极少数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以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适应大学生活、健全人格品质、丰富精神生活为目标,充分发掘各自的潜能,实现个性化教育。
(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连贯性和层次性,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都不成熟,没有形成覆盖面广、连贯性强、层次分明、有针对性的特色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需要,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更不利于个性化教育工作在高校的深入开展。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工作内容主要是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心理预警学生约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情况,大一新生入学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预警分级,给予重点关注,进行约谈,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大部分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在30学时左右,课程内容为心理健康的普及性知识,以及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但大一结束后再无其他相关支撑课程。大二至大四的学生往往会在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恋爱心理、就业压力方面存在问题,但学校能够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却少之又少。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心理咨询亟待把以前内容单一的心理问题咨询转变为成长与发展咨询、学业咨询、人际关系咨询、就业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内容相结合的专项咨询,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预防心理问题,认清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自我,鼓励广大学生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三、个性化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的构建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我国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原则和培养目标,亟待构建一套既适应我国个性化教育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广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
(一)健全与加强心理咨询三级管理网络
构建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首先要健全与加强组织管理,形成分工明确、层次鲜明、重点突出、资源配置合理的心理咨询网络。第一,学校支持,领导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将心理咨询应用于个性化教育工作中,将直接影响学校个性化教育的成效。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能够为心理咨询工作所需的经费、场地、人员提供保障;能够为咨询人员专业督导提供指导,同时为咨询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更有利于在个性化教育工作过程中,调整心理咨询的工作安排。第二,打造业务强、素质高的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心理咨询机构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核心部门,负责全校学生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负责各学院心理信息站成员和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问卷调查、分析、反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负责对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负责举办相关讲座和系列活动。心理咨询人员面对的问题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有的是心理障碍问题,有的是发展性问题,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具备极高的人格品质和专业素质,既要有爱心、有耐心地提供专业指导,协助学生采取决策,又要从专业的角度,对产生的问题加以分辨。第三,发挥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兼职教师的支持协助作用。心理咨询的网络是自上而下构建而成的,如果说领导管理是金字塔的塔尖,那么二级学院的心理信息员和兼职教师就是金字塔底坚韧的磐石。心理信息员一般由班级主要学生干部担任,经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培训,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重点关注心理预警学生,收集学生常见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心理兼职教师由经过心理咨询培训的专职辅导员担任,他们能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活动、开设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育”的目的。总之,这种三级管理网络的形成,更有利于心理咨询面向全体学生,覆盖面广,问题发现及时,咨询服务针对性强,有利于特色专项咨询服务的形成。
(二)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创造心理咨询良好条件
所谓心理环境,由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心理环境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学习风气、人际关系、评价体系等。积极的心理环境,会使人心情平静、愉悦,利于身心健康的维护,易于激发个体更大的潜能。因此,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构建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意义深远。针对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存有的偏见和误解,高校应开展广泛、深入的心理咨询宣传教育活动。比如,通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和团体辅导比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14年先后举办“关爱你我,拥抱幸福”和“励志青春”心理健康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自尊自爱,关爱他人,成长成才。同时,重视团体辅导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各班级团辅活动开展,引导参与者打破陌生感、消除隔阂,加深同窗情谊,加强班级凝聚力。另外,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系统地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职化建设
随着大学生心理咨询、发展性咨询的需求的增多,高校心理咨询人才紧缺已成为普遍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职化建设迫在眉睫。高校内,很多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是半路出家,而心理咨询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对心理咨询人员的道德品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须做好心理咨询队伍的梯队建设,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定期输送咨询人员外出学习,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保障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顺利进行。另外,二级学院心理咨询兼职教师和不从事咨询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也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掌握心理咨询方面的技能,恰当地使用相关的技术,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的效率,更能帮助学生管理人员区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果德育不能化解的心理问题,可以介绍学生到更高级别的心理咨询人员那里,接受更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化的指导与培训,可以促使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更能得心应手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发展性问题,促进高校心育、德育、个性化教育工作的进步。
总的来说,将心理咨询应用到个性化教育工作中去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构建心理咨询保障体系,形成立体化的组织管理网络,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建设专业化、专职化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个性发展、潜能激发、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支持和服务,促进个性化教育的深入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建锋.构建心理咨询模式,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步[J].教育探索,2007(3):100-101.
[2] 季丹丹,郝乐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咨询新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7):37-39.
心理学个性化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心理经济 网络经济 心理学 电子商务 未来经济
“经济”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无论是学者,还是组织对这个概念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对于“经济”的研究及讨论上升到新的阶段,都在探索未来经济会是什么?因而就出现了信息经济、体验经济、知识经济、注意力经济、网络经济、新经济等等。这些关于经济的说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未来经济的概括及描述,但本人认为,在这些描述中均忽略了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为人类是经济发展进步的第一生产力。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社会、创造世界和创造未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它只是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仍无法完全代替人类,智能机器人也是如此。因而,在未来经济学说的探索和论述中要充分地考虑人的因素,由此便产生了“心理经济”学说。
心理经济学说
人是具有思维和理想,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人的各种言行、一举一动均在大脑的控制和支配下,而大脑发出的各种指令均要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当然,人的心理活动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未来经济的研究中不考虑人的心理因素,显然是不全面的。因而,要将心理学的知识及理论有机地结合于新世纪经济的研究之中,本人大胆地提出“心理经济”即将到来。
有学者认为:网络经济 = 知识经济 + 网络,本人认为:心理经济 = 网络经济 + 心理。即在肯定人类已经步入网络经济社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心理学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从而更加突出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及理论来研究未来的各种经济活动,使其成果更能符合客观的现实社会,并描述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其中,网络经济的狭义定义是指利用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在网上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经济形态活动的总称。
心理经济是未来经济
从心理学体系的角度来理解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简称心理。而心理活动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即心理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标志着人们个别差异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使得对人的个性心理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及基础。网络经济所追求的商品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消费个性化、需求个性化等等,在个性心理研究的基础上使其实现成为可能。
另外,心理学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干、以多心理应用学科为分支的学科体系,其中包括社会心理学和商业心理学等分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人与人交往中的心理活动,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商业心理学是研究商业经济活动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的对象是商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商业经营活动中的组织管理与心理的关系。这两种分支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首先,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才能充分掌握人的心理,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通过商业心理学的研究,才能真正掌握商业活动双方心理状态,为解决消费者为什么买?及经营者怎样去卖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由此又出现了市场营销心理学这个分支。虽然在此分支中关于消费者心理的研究较多,但关于经营者心理的研究却较少,这也是心理学在经济活动中没有发挥较好作用的原因之一。而心理经济中的心理是把商业活动的买卖双方均看作是复杂的人,而对人的心理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商业活动中去。第三,要明确指出文中所谈的心理是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心理。即:心理的实质既是大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其心理过程是通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密切结合来完成。
心理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正在伴随着经济发展、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在网络经济的新时代中的心理学必然出现全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必然加快心理学在网络经济中的应用,如虚拟市场心理学、网络营销心理学等,这一切促进了网络向生产力的转化,必将推动心理经济的到来。
从市场营销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
国内外对市场营销心理学的研究均是以知觉、注意、学习和态度四大心理理论为基础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许多学者将这些心理理论与现实经济相结合提出许多种经济学说,如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知识经济,并在各种经济学说之下来探索虚拟市场营销中的心理理论。详细分析这些经济学说对于虚拟市场营销心理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均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体验经济学说可以理解为注重知觉心理理论在虚拟市场中的应用,但由于体验式受到产品特性的限制,使得营销的实施范围较小;注意力经济学说阐明了知觉和注意心理理论在虚拟市场中的作用,但注意力不等于购买力,使得争夺眼球的营销之战的硝烟很快散去;知识经济学说是将知觉、注意、学习三种心理理论有机结合的重要体现,如企业需要学习型组织、消费者要进行“学习的革命”,但只学不用或者知识不能转化为效益,其在营销中的价值将大大地降低。逆向思考,可以大胆设想,将知觉、注意、学习、态度四大重要心理理论有机结合应用于虚拟市场的营销之中定会完善虚拟市场营销的心理学理论,从而提出“心理经济”这个学说,并认为心理经济是未来的经济。如今经营者和消费者均注重的“诚信”就是态度理论的具体表现之一,而且心理经济学说会加快心理学理论在虚拟市场营销中的实际应用,促进虚拟市场营销中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
从解决电子商务相关问题的角度理解
电子商务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互联网与商务的有机结合。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使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较小。特别是网络泡沫现象,对电子商务的打击是沉重的。虽然在SARS期间电子商务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并具有比较理想的发展势头。但伴随SARS疫情的结束,似乎电子商务又恢复了平静,又成为制造网络泡沫的原因之一。迄今为止,电子商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如网上支付、网上安全、实物配送、网上诚信、网上法律、盈利模式等问题,因而出现这种结果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许多问题都与电子商务的参与人有关,或者说与参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因而可以采取心理手段辅助问题的解决。以下仅以电子商务中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来论述心理学的应用,为心理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创造条件。
网上支付问题。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提供的网上支付现状相对于近6800万的网民和30余万网上公司或商家来讲是十分充裕的,技术上完全能够满足网上支付的需要。因为自从1998年2月,招商银行推出“一网通”服务,成为国内第一家推出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1998年3月6日,中国银行成功地进行了第一笔电子交易以来。相继有50余家分支机构开展实质性网络银行业务,企业与个人客户超过1000万户。这些网上银行,正在为我国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快捷的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这些网上银行正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为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如,招行的“一卡通”发卡量近2000万张,并被消费者评为喜爱的银行卡品牌。而且自2002年许多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已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这一切,充分地证明了国内网上银行能够保证网上支付业务的顺利进行。
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的个人或商家不使用网上支付工具呢?原因可能有许多,但主要还是安全问题。这个问题,本人认为仍然是心理问题。打个比喻:假如在不考虑价格的前提下出去旅游,问旅游者是愿意乘汽车,还是愿意乘飞机?仍然会有许多人愿意乘汽车,因为他们认为乘飞机不安全。事实上,按飞机起落次数与汽车出车次数进行比较会发现飞机的事故率要低出很多,即乘飞机更安全。由于国内外的飞机事故均有报道,使人们对乘飞机产生担心害怕、感觉不安全的恐惧心理。而乘飞机与汽车就相当于网上支付与传统支付,网上支付的确存在安全问题,那么传统支付就安全吗?谁没有经历过丢失钱财的时候呢!只是网上支付出现的安全问题易报道及传播,才使人们得出网上支付更不安全的错误结果。心病还需心理治,可采取扩大宣传策略加强网上支付的宣传规模,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信心。并借助使用者的亲身体验,逐步消除人们对网上支付的不放心、不信任的恐惧心理,扩大网上支付的使用群体。另外,要让人们清楚地认为到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
网上诚信问题。诚实和信誉对于经济活动中任何参与者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诚信”,才能获得信誉,而“信誉”是所有商务生存发展之根本。但令人遗憾的是,诚信正是国内商家或消费者所缺少的,也是商界许多失败案例的根源所在。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商家及个人更需要呼唤诚信,逐步地树立诚信形象,为建立诚信社会做出贡献。那么,网上诚信问题是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吗?本人认为,就其国内商界的现状而言不是主要障碍。因为对于网上商务参与者的真实性问题,正在借助CA机构提供的数字签名、数字证书、数字签章等手段来解决,而且工商管理机构正在解决网上公司的登记注册问题,已经在一些城市中试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进步,人们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正在提高,更加重视诚信的建立;国内正在加强网上欺诈的打击力度,2003年厦门3.27特大网上诈骗案的告破就说明了这一点;在传统现实的商务活动中就没有虚假、欺骗等现象吗?当然有,而且很多。
网上诚信问题也是一个与心理有关的问题。因为诚信就是态度心理理论的具体表现,诚信的判断标准是与人们对诚信的理解有关,又与人们根据以往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判断力有关。这些均是心理现象,并且是因人而异的。另外,诚信是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对其要求是有区别的。如早期消费者能买到货真价实商品,就认为商家的诚信好,但现在已经远远不够了,人们已经将商家的经营形象、服务质量、及时应答等等看作诚信的表现。这是因为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事物的感觉、感受和体验,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或者说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再有,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虚就是假。心理作用产生虚拟互联网上都是假的,不真实和不放心导致对网上商务的不信任。
既然网上诚信问题是一个与心理有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心理的手段协助问题的解决。首先,要通过宣传解决人们对虚拟世界的正确认识,转变虚就是假的错误观念。国内正在从技术及法律方面解决网上欺骗行为,网上商务真实可靠性是有保障的,排除人们对网络恐惧的心理障碍。其次,大力推广优秀的网上商家和消费者的诚信典型,建立诚信的标准样板,解决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的差异而导致诚信的分歧理解的问题。第三,商家要建立诚信机制,如康佳集团公司的“质量第一,信誉为本”经营战略很值得借鉴。商家要加强对消费者的诚信要求。如网上登记注册信息的真实性,必须通过技术、沟通、奖励等手段进行检验和验证。要明确地告之消费者,商家注重诚信对虚假注册将坚决取缔,打破消费者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而对于1900年出生、E-mail:11@22 能通过注册的问题很值得深思。商家和消费者都要善于培养诚信,树立以讲诚信为荣的思想观念,逐步实现诚信社会。
综上所述,本文从三个角度较详细地论述了心理学在经济活动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肯定了心理学能够加快网络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有序健康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建设步伐。这一切,将使人们更加重视心理学的发展及应用,坚定了心理经济是未来经济的观点。当然,还可以从其它角度来论述心理经济即将到来,如从网络技术应用历程的角度、从新经济争论的角度、从网络经济发展历程的角度等,这些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及论述。
参考资料:
1. 张小蒂等编,网络经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 贾建华等著,市场营销心理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3
心理学个性化的概念范文3
本书从健康到疾病的角度说明如何使病人恢复健康,包括: 1.遗传和心理疾病的病因; 2.心理生理方面的压力; 3.综合评估指南; 4.概念框架:干预路径模型; 5.常见疾病:糖尿病、肥胖、药物滥用、抑郁、焦虑、心血管疾病、背痛、睡眠紊乱、纤维肌痛的应用程序; 6.个性化医疗和健康之路。
全书分为3部分,含18章,部分1,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概念,含1~6章,1.引入路径模型,介绍疾病的途径;2.遗传病因的疾病,论述遗传影响疾病的知识;3.疾病的心理病因,讨论家人的支持,迅速解决抑郁和孤立的感觉;4.疾病的心理生理病因,介绍已经提出的模型来解释心理因素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5.评估过程模型,论述根据路径模型评估客户的过程;6.干预途径模型,讨论行为的早期变化过程,基本的自我护理;部分2应用常见的疾病,含7~15章,7.,物质滥用障碍; 讨论应用于药物滥用的通路模型,包括酗酒、使用和烟草;8.抑郁,论述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利用营养、运动、社会支持、心理治疗和各种身心和补充疗法;9.焦虑,介绍两个临床病例,在模型中演示焦虑症的路径;10.糖尿病和肥胖,讨论理解选择驱动行为在糖尿病的作用形式描述的通路的干预措施的基础,;11.高血压和神经心原性的晕厥,论述通路模型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和心理生理障碍的治疗方法;12.头痛和背痛,介绍通路模型应用于两个病人的情况,,每个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独特的心理问题;13.纤维肌痛综合征,,用案例研究说明指导为34岁女性与纤维肌痛治疗的路径模型;14.胃肠道功能紊乱,介绍路径模型在一个年轻成年男性的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案例;15.睡眠障碍,给出了三个层次的两个示例,阐明干预的主要和次要的睡眠障碍;部分3,个体化健康之路,含16~18章:16.对健康的简单通路,推荐自生训练、热生物反馈、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和富有表现力的舞蹈等;17.发展一个健康计划,介绍一个健康计划的案例;18.寻求专业帮助,讨论专业帮助的医疗保健消费。
著者Angele McGrady 和 Donald Moss是生理学家和临床医疗保健计划咨询师。在发展这些全面的保健计划和教别人这样做有长期的经验。
心理学个性化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后现代思潮心理教育本土化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和后现代社会,与此相应,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并逐渐发展成为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广义地讲,是一种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思,是对一些不言自明的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其中,“后现代”大多被当作一种社会变化在时间分野上的笼统称呼。然而,除了时间上的意义之外,“后现代”一词所涉及的主要内涵乃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情境;狭义地说,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主体哲学所倡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和以确定性、整体性、同一性为标志的技术理性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哲学。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壮大,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被众多的学科领域所借鉴,在这种变革的推动下,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而心理教育作为引领、促进人心理发展、提升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自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为心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视角,引发了现代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深刻变革,对心理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从后现代的角度透视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研究
1.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独立的思潮,它包含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思想。法国和德国的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浪漫主义、欧洲传统的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等,均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源头。它的主要观点表现为:(1)主张“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它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是追求多元的思维方式、多视角地看待问题。强调科学方法和理论上的多元主义。(2)弱化普遍性研究,承认历史性和具体性。后现代时期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我们无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找到所谓的“普遍性”特征,因此,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自己的研究时都应考虑进行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受到建构主义的影响,它重视语言概念、重视与自我关联的符号对于现实的构造作用,认为我们的知识并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而是我们自己或社会用标准语言建构出来的。真理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场合和价值体系,真理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文化中。
2.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性”危机的情势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视野。在受到后现代哲学和建构主义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的契合表现为:(1)研究方法多元化,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2)结合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关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心理内容和心理过程,实现心理研究的“生活世界”转向。(3)重视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肯定质化研究的地位与价值,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尽量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出发来全面、真实地揭示人的心理。(4)认为语言是自我的关注点,在形成和建构自我中起核心作用。(5)关注天人合一,倡导对世界的关爱,认为人与外界是一种本质的、内在沟通的关系,并预言以倡导人性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宗旨的世界观将帮助人们走向“完美”的人性。
二、心理教育理论的内涵
心理教育,一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有着心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从这些不同的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正如英国的理查德•尼尔森认为:“心理教育绝非一元现象,它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对于具有不同理论导向和不同工作的人有不同的含义。”对心理教育的理解需要结合多学科、采取多种价值取向,而概念界定的多样性,正是反映了人们对心理教育概念认识视野的多维性、广阔性。
总体概括来说,心理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达到提升和改善受教育者心理机能的过程。其核心概念就是对心理机能的提升。它是一种注重人性培养的发展性教育。
三、后现代主义与心理教育模式的融合
1.心理教育要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生态效度,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每名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与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历史、文化不仅会通过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显性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还会通过集体意识影响他们的潜意识,进而影响他们的外显行为。因此,心理教育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生态因素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2.施行多元化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多元化,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路线多元化。由于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摒弃了单纯强调实证法的研究方式,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因此,在对心理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时,要考虑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2)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多元化。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从不同角度设置课程,重视其他学科与心理学的融合与交叉,给知识附上心理的目标。(3)心理教育的多元化还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任务,而应该构建起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教育网络,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优化的教育生态环境,实现学生心理教育外延和内涵的双重扩张,心理教育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3.心理教育是指向个人生命成长的教育。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实现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教育必须突出人的主体性,其关键不在于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规格,而是让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转换其精神世界和认知结构,建构生活的意义,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和符合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因此,心理教育要回归个体生命的主体和价值,使生命回归自然,教育回归本质。总体目标就是按照生命的成长规律来丰富生命的内涵。
4.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心理教育重视关系取向。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师生间、同学间、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动。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的建构作用,而这种建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完成,心理生活的本体意义体现在个体与文化以及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因此,心理教育应该超越个体中心主义的束缚,从社会生活的人际互动中来认识和把握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使其能够进行合理的社会建构。
5.心理教育反对绝对普遍性,倡导独特性和创造性,重视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关注学生潜能发挥。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把人变成无差别的抽象化的存在,极力推崇和展示人的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心理教育则应鼓励受教育者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条件下,有风格地成长。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能量,这就要求心理教育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视受教育者自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充分挖掘其自身资源,为其自身成长提供能量。
四、后现代思潮下心理教育的本土化问题
尽管后现代心理学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思潮本身,它却是西方的产物,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G.墨菲所说:“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西方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的背景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因此,对于后现代思潮下的心理教育理论,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审慎对待。
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我们既不能实行拿来主义,全盘皆收,也不能一味排斥,全盘否定,即:我们既不能当后现代思想的盲目拥护者也不能对其报以鄙夷、轻蔑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则是以宽广的胸襟既接受后现代心理教育观的挑战和批判,同时又对它的某些夸大和不实之处提出“后现代性”的质疑,我们的合理视角应当定位在:借鉴后现代视角,超越后现代思维。
具体来说,后现代心理教育的本土化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考虑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共性和差异性。我国特有的社会发展背景、教育制度、当代青少年特有的人格特征,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文化与西方相比所表现出的极大差异,这一切决定了我国的心理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因此,我国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育者对文化因素具有敏感性,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心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将国外先进的理论、我国的文化背景及目前的教育情况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融合,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校施行心理教育时也应进行本土化改革,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出更具有适应性的本土化心理教育模式。
我国对于心理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探索,实现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郑日昌.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
[4]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63-164.
[5]RichardNelson-Jones著,陈中永译.咨询心理学中的心理教育[J].教育专题研究.
[6]杨韶刚.后现代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J].长白学刊,1995,(6):24.
心理学个性化的概念范文5
培养学生个性,展现学生自我,仅凭几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第二课堂中的个性化作文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名著、名作以及一些同龄人最能体现个性的作品,从中找差距、弥不足。注重摘抄,多写赏析文,为自己的写作仓库蓄积能量,同时鼓励学生投稿,充分展示自我,学生多能从中品尝到“因个性鲜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带来的喜悦。
用每节课前的五分钟,鼓励学生大胆说、抢着说。说自己的烦恼,述自己的乐事,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每每孩子们都能从彼此稚嫩但又充满个性的话语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老师也从中知道了学生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最愿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同时,说也带动了写,写就能写出具有独特自我的语句来。
同志指出:“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练习写随笔文,充分借助随笔文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个性,随之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第二课堂中随笔的优处主要有如下表现:
1、语言的个性化。学生写随笔文,不但语言更加丰富,而且逐渐富有个性化。
2、思维的个性化;在随笔文中学生逐渐形成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即有的学生总是善于用记叙的方式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有的学生总是用审视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并将自己的看法用议论的方式诉诸笔端;也有的学生用诗歌的理性和情感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这些都说明了学生经常性的随笔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
3、思维认识的个性发展。经过随笔的写作实践,学生开始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独到感悟和认识,并通过随笔写作的形式将其认识表达出来。
心理学个性化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空间设计;中山别苑;人性化
居室的空间具有物质化特点,这一物质化的特点将会对人的实际生活与情感产生互动与交流,就居室的方面来说,就是对精神的容纳于包容,从人的视角而言,人的情感与精神就会对居室空间的设计反作用,在人性化因素融入的大背景下促进居室空间的进一步优化。
一、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概念
(一)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就是对物质空间进行设计的活动,具有标准化与目的性。所谓的标准化,就是指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严格遵循美学的标准与技术的标准,美学的标准要求空间设计会给予人以美感,无论是从内部的构造设计、色彩的搭配,还是从具体的造型等方面而言都要给予人美的享受;目的性就是指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人的居住,因此就具有人性化的特质,即在设计的时候,立足于人的本体需要来予以空间的设计,从而使得人无论是在实用还是在精神的视角来说都能够满足人的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从而体现人的本体价值。
(二)人性化
人性化就是指注重人的感觉、触觉、味觉、嗅觉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人性化的概念最初适用的领域就是交通运输与居室中的家居设计。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则是指在设计车内的座椅等具体用具的时候,可以将方便驾驶员驾驶、维护交通安全为主要的指标,从而使驾驶员具有舒适性的感受;对于家具的设计来说,则是将设计的家具的无污染,利用的便捷性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最近几年,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大幅提高,居室人性化的设计愈加引发关注。
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就是指在从人的主观情感与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来对居住的空间予以合理性的规划,从而满足了人们生活与学习的需要,从实质上来说,则是充分表现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尊重。
二、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意义
(一)满足了人们对空间设计的特殊性要求
对人的本性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人主要活动的空间―居住空间来说,自然就与人的本性之间建立十分密切的关系。诸如建筑心理学、行为建筑学、建筑美学等理论等都有所涉及,并成为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指导性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深入探究了人的本体价值在空间设计中的主导性的作用,空间设计对人本体价值发挥的促进作用,并对基于人性化基础上的空间设计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产生极为明显的实践价值,据此而言,人性化就起到了满足了人们对空间设计的特殊性要求。
(二)推进现代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就是将人性化的理念应用到空间设计中,这就使得当前的空间设计理念出现了主体化与个性化这两种细化性的理论观点。
一是空间设计的主体化理论。空间设计的主体化理论是将人作为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主体,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与感受对所处的空间予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的要求。
二是空间设计的个性化理论。空间设计的个性化是从相对的个人与绝对的个人来说的,相对的个人就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空间中,个人的观点会趋从于家庭整体的观点,并以此为标准对家庭空间予以设计;绝对的个人就是指单个人,单个人会因为自己的性格、职业、年龄、经济的收入、家庭的背景等方面来对目标空间予以设计,这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的要求。
三、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分析
(一)树立起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念
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中,将保持空间所具有环境的优雅与怡人作为首要的目标,并据此来从建筑心理学、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这两个层面予以着手。从建筑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中山别苑将如何获得人的心理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作为自己的目标,相比较其他小区的空间的设计,中山别苑空间设计注重尊重人的本体价值,从人对居住空间的安全、舒适、美观等不同心理层次着手,以此来实现对人心理的探究。就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而言,中山别苑的空间设计着眼于实用性,将空间与人融为一体,从而使人在居住的时候,可以最大化放松自己,愉悦身心,这就实现了空间设计的初衷。
(二)提高空间的实用
空间设计的对象就是在遵循主体需求的基础上来达到科学合理设计空间的目的,而对于主体来说,可以居住就成为首要的条件,这也就是空间的实用功能。中山别苑的空间设计就是根据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一般性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功能性空间,每个空间根据其价值再次予以细化。就以书房的设计为例,书房在家庭中应该归属于私密性的空间,为营造安静、有效的书房环境,中山别苑就是从灯光的选择、隔音层的设计、家具的陈设等方面来予以着手。
一是从灯光的选择来说,过强与过弱的光线都会对人的视觉与思考产生影响,因此为选择灯光的时候,中山别苑注重护眼的灯光选择,继而则是择取中性光线,不会导致对人的消极影响;
二是隔音层的设计。对于书房来说,安静的环境是最为重要的,为排除外界的干扰,中山别苑有意识设计出隔音曾,这一设计有效过滤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杂音,从而保持书房室内环境的静谧。
三是家具的陈设。中山别苑在设计家具摆放的时候,遵循简约型的原则,颜色与书房整体的氛围相融合,带有古典性的气息,在无形之中起到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身处于其中,就具有了书香味道。
(三)注重空间设计的审美性
中山别苑在空间设计中紧紧把握住人性化元素的渗透,强调审美性的空间设计理念。举例来说,在设计书房的时候,注重墙面材料、色彩,以及整体布局的亲和力,色彩的变化不至于过于强烈与突出,墙面造型之间有缓蚀性过渡,从而使之产生亲和力。
四、结语
中山别苑在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因素渗透起到了满足人们对空间设计特殊性要求、推进现代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作用,本文就是以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为例,对其人性化因素渗透的实践予以剖析,中山别苑在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念、空间的实用、空间设计的审美性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特色,取得较好成就。
参考文献:
[1]李佳.浅谈人性化的室内设计[J].北方文学(下旬),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