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诊急救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1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但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1],应系统地进行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提高我国的灾害救援整体水平。
灾害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必需重视灾害医学的学术理念,本文就加强基层急诊急救人员对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加速灾害医学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做简要综述。
基层医疗机构灾害医学教育与救援技能现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是医学理论和技能在临床各专业方向的教育。基层医务人员也未能接受灾害医学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灾害医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空白。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涉及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管理机制不畅,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救援手段落后,缺少健全的法制体制,救援预案不完善和不配套,没有成立灾害应急救援医疗队。同时,社会性急救知识也未能够得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普及,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时,能动员起来的社会上诸多方面救援力量,大多数都缺乏必要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使得现场的救援效益不高。而作为现场医疗救治主体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有限,势必会影响救治效率,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灾环境下对救援工作的需要,难以及时应对一些区域性的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也很难做到灾害现场高水平、高效能,大救援的急救特征。
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灾害医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及灾后医疗救护的新型学科。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灾害救援有它的特殊性: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临时性;②工作环境的危险性;③救援对象的复杂性;④救援工作的协同性;⑤灾害医学的社会性。其内容涵盖了医疗救治,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特殊的救援设备和技术,伤员分类输送,流动医院建设,疫情防控,公众心理危害等方面。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是抢救生命,减少人员死亡和伤残,技术上要求熟练掌握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抗休克、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解毒等急救技术,他们的表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急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救援知识和过硬救援技能,方能胜任救援任务,必须加强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根本保证,掌握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是急救人员的必备条件。“救人”-“治病”的一种专业思路与对策。面对灾害群体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快速检伤分类,使现场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目前在我国灾害医学无论从认识还是到实践都尚属起步阶段,为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救援技能培训这一新课题,应尽快实施到实际工作上来,特别是在灾害多发的区域或基层的急诊急救人员显得尤为必要。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建设与建议
加强灾害救援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预案,但其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给予灾害医学立法,对我国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极重要意义,使得在紧急救援工作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更好地协同社会化救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灾害救援的各种规章制度,建全监管体系,规范紧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灾害医学事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标准化、现代化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一套适宜本地区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是能否实施有效救治的关键。平时也就需要有预见地制定相应的灾害急救计划。整合、优化区域性的卫生急救资源,加大资源配置,建立区域性灾害救援队伍,组建高效、现代的区域性应急救援医疗网络。高效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需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指挥体系。建议在灾害发生的区域由当地政府牵头,调动公安、武警、消防、急救医护人员及可组织的社会上的人员成立救援队,统一指挥调度;成立搜救队、营救队、医疗队、转运队和后勤保障队等,各队伍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协同作战,快速机动,善于攻坚等特点,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建立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精准高效的灾害救援医疗体系,才能适应医疗救援的需要。才能对本地区域内各种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进行紧急救援。
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急救医护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场医疗救援的水平,建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尽早开设灾害医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实用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要重视和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各级灾害医学专业知识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医学院校的教授或上级医疗救援机构的专家到当地医院进行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术讲座,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依托多媒体网络中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灾害救援中心网络,实现信息源共享,开展灾害医学的远程网络教育[2]。组织人员到省级的专业救援中心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模拟灾害现场实施对伤病员的救护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使急救人员更好地掌握预案的流程,使预案逐步完善,规范和科学,最终形成制度化。不去反复演练的预案那只是“纸上谈兵”。灾害救援工作需要全社会,多学科的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当地消防、交警、森警、矿工、通讯等单位举行灾害救援合练,提高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依托当地医院急诊科为培训基地主体,承担区域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院前、院内紧急救援联动、预警模式:即院前急救小组在现场收集到的伤员信息:①主要伤情;②对伤情的评分;③预计送达医院的时间;④院内必须准备的急救措施等现场信息,立即报告给院内救治组值班医师,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救治。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医学急救知识,提高民众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自救互救认识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急救”[3],只有经常强化灾害救援意识,长期不懈地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学习和救援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桥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使广大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使救援队伍的工作效能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灾后减灾的实际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学校及工作单位对灾害医学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保护和救治生命,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灾害救援形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绵宁,李华强.灾害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12-14.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2
关键词:急诊护士;急救演练;核心能力;培训
核心能力于21世纪初被引用到我国护理专业领域[1],急诊护士作为急危重症的一线服务者,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挽救患者生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急诊科的工作性质,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取得急诊专科资质的护士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所必须拥有的特定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
我院处在跨越式发展时期,未来急诊科年轻护士增多,势必存在临床经验缺乏、应急能力欠缺的现象,护理安全得不到保证。情景模拟培训是一种开放性培养高素质的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方法。它将形象生动的表现与具体的实践锻炼相结合,在培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科采取情景模拟训练护士多方面的能力,分层级护士进行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1 组织
1.1成立专业急救指导小组:从本院挑选5名具有护师职称和5年临床抢救经验的护士。理论知识扎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步骤:①每月进行1~2项急救技能培训,每月统计抢救患者数,审查抢救病例,对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案例分析。如在抢救过程中发现问题,行小组讨论,制定整改措施;②每年进行一次急救病历情景演练;③定期选派护士参加国家及省级专科护士培训班;选派护士去省、市级三甲医院ICU和急诊科进修,及分批参加市急救中心培训与考核,不断学习先进经验,接受先进理念,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1.2培训人员:全科26名护士,女性18名,男性8名。其中:年龄21~36岁;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3名,护师10名,护士1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19名,本科6名。
2 培训内容
2.1理论与单项技能操作相结合:讲解相关理论、技能操作、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流程及故障排除法,急救药品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三大急救技术(双人CPR、电除颤术、气管插管术)。
2.2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设置不同病种的急救流程和抢救技能重复性练习:如农药中毒、急性心梗、呼吸衰竭、多发伤、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点培训内容:①设置在抢救过程中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护士该如何应急处理;②通过预先设置抢救物品突然损坏,考核护士应对的应变能力;③模拟医患纠纷现场,提出各种棘手问题,看大家如何稳定家属情绪,控制住激烈场面,从而解决患者提出的种种难题;④层级护士在抢救中的配合及分工,做到紧张有序的执行医嘱、正确有效的处理患者;⑤转运患者过程中,突发意外,如何处理及执行汇报制度;⑥涉及科室间的矛盾和纠纷该如何协调处理;⑦将危急值报告制度、身份识别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运用于病例考核。
2.3设置层级护士抢救分工配合流程 根据参与抢救的护士人数不同,其分工也有所不同。当有2名护士参与抢救时,N1或N2负责: ①通知医生;②负责循环系统,建立静脉通道;③执行口头急救用药医嘱;④准备抢救仪器及治疗用物;⑤需急诊手术协助做好术前准备;⑥负责收费/补充物品/药品。N3:①负责抢救现场的全程指挥;②负责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③协助医生气管插管/心脏按压;④记录抢救/治疗/护理/用药时间和内容;⑤负责抢救登记和病情交班。当有三名护士参与抢救时,N1:①负责外勤,维持秩序;②准备抢救仪器和治疗用物;③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抢救/治疗/用药时间内容;④负责补充物品、药品。N2:①心电监护,协助医生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②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③急诊手术的术前准备;④负责抢救登记和病情交班。N3:①负责抢救现场的全程指挥;②负责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③协助医生气管插管接呼吸机;④协助初级护士进行各项操作。
3 考核结果
85~90分的有6名,90分以上的有20名。对于取得考核成绩前5名的,科室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急诊护士层级培训模拟病例考核后,大家的总体业务能力、应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学习热情等显著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也明显提高,护理纠纷明显下降。我科先后参加两届市120急救技能大赛,分别取得团体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4 结论
4.1情景模拟急救演练在强化急救理论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护士的急救技能同时也提高了综合应急能力。模拟情景演练中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有利于角色的适应,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护士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3]。在考核中,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分数作为这组护士的总成绩,让大家体会每一项措施、每一个成功都是大家团结合作的结果。
4.2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在模拟情景中,经过换位思考,从患者的角度去想问题,使护士真正理解患者。在进行各种操作的同时,也养成了爱与患者交流的习惯,改善护患之间的紧张气氛,提高患者满意度。
Glazer指出,护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是运用和保持知识、技能来保证护理质量,而不是拥有知识和技能[4]。建立高标准的准则来监控核心能力成为必须[5]。据有关研究表明科学有效地评价护士核心能力可以提高个人的工作业绩和整体的护理质量。
目前,我院核心能力的培养处于分散的状态,对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通常使用的是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没有系统的核心能力考核标准。因此,建立系统的、有效的核心能力评价标准体系,不仅是我院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护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闫春梅,邢爱红.我国护理核心能力教育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8,22(3B):664-665.
[2]陈秀荣.情景模拟急救培训提高护士综合能力的效果评价.武警医学,2007,18(7):517-518.
[3]许静华.提高急诊护士抢救能力的做法与体会.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54-55.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3
关键字:耗能减震钢结构;性能;抗震设计方法
前言:为了提升城市建筑的抗震能力,人们提出了基于性能的耗能减震钢结构。耗能器运作过程中具有非线性特征,影响原有结构的动力性,对动力反应产生负面影响,耗能减震钢结构就要消除这种影响。设计这种结构的最大难点就是耗能器运作的非线性,如何采用合适的方法使设计更加简便,是设计人员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耗能减震钢结构模型分析
在对耗能器进行分类时,一般将耗能机制或者是耗能特性作为依据,目前人们研究的耗能器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位移相相关型,二是速度相相关型,三是复合型。其中位移相相关型中,主要是金属耗能器,最常用的就是钢结构,钢结构在拉伸以及弯曲等变形中耗散能量,耗能性质与相对位移之间紧密相连。金属耗能结构通常都采用双线性模型,内部需要设置若干个耗能构件,这些构件串联起来,形成耗能支撑。设计构成中,要将构件的组合刚度作为重要依据,最终支撑结构与耗能器组成耗能单元。耗能减震模型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为主体结构,第二就是耗能支撑结构,二者之间在模型中体现为叠加关系,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二者的性能,设计的不同阶段,对模型分析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保证结构可以满足不同的性能需求[1]。
2.耗能减震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2.1设计过程
本设计主要针对位移相关型耗能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优化和改进,实现简化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要建立一个等效SDOF体系,在设计中包括原结构和耗能减震结构,耗能减震结构SDOF体系中,我们假设主体钢结构保持良好的弹性状态,支撑结构的弹性状态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耗能器始终在理想状态下运行。然后分别计算产生屈服、位移以及不产生屈服、位移时的结构刚度,钢结构耗能支撑选择双线型模型,分析推导等效周期、等效刚度以及等效阻尼比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个关系函数,反应几者之间的关联。由于设计主要是针对耗能器工作时的非线性问题,因此要求耗能减震钢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震能力足够强,避免被破坏。所以,滞回耗能曲线的设计要区别于一般刚才,不允许钢结构出现性能退化问题,最终将有效阻尼比模型确认为恢复力模型,具备"无退化"特性。
推导计算完成、模型确认以后,需要将计算结果以及模型作为依据,绘制出性能曲线,反应位移减小率与基底剪力减小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绘制完成以后,需要分析结构的非线性时程,根据模型以及性能曲线中的参数设计钢结构,之后形成一个三维结构模型,分析其非线性时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一些参数做出调整,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将设计简化,避开迭代计算过程[2]。
2.2实例分析
某小型企业的办公楼为钢结构,共有七层,层高3.7米,八度抗震设防烈度,周期折减系数为0.9,钢结构的阻尼比为3.5%。按照2.1中的步骤设计模型,计算相关参数,绘制成性能曲线。在曲线图中找出最佳阻尼比,探究该处的性能参数,如果处于小震环境下,对支撑结构的刚度没有过多要求。如果处于中震环境下,需要提升支撑结构的刚度,此时在绘制性能曲线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中包含的性能点更多、更加密集,随着附加刚度的增加,拐点变得越来越突出,基底剪力降低率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附加刚度可以适当增加,但是不能太大,否则地震作用就会被方法,反而打不到理想的减震效果,钢结构还会遭到破坏。研究以后,最后将一层至三层、四层至六层建筑钢结构的弹性刚度分别确定为每毫米350千牛和每毫米150千牛。
本设计中,建筑顶层并没有设置耗能支撑结构,楼层位移会对震动产生放大效应,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最大层间位移角可以抗震要求,能够起到耗能抗震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分析中是将最初描述的假设作为前提,假设耗能器进入非线性反应阶段。如果想要明确所设计的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实际抗震要求,需要重新对其进行非线性分析,观察实际运作中钢结构的真实反映状态[3]。
3.结论分析
首先,设计过程中要参照SDOF体系,不同性能点对应不同的等效周期,可以将此作为依据来估算耗能器的实际周期,一般情况下比等效周期小11%至16%之间,最后可以利用该数值估算钢结构起到多大的减震作用。
其次,在SDOF体系中,不同性能点也对应不同的有效阻尼比,可以将此作为依据估算实际结构的最大阻尼比,估算时需要参照相对位移,将最大楼层作为计算标准。减震钢结构实际运作时,耗能支撑会发生变化,耗能能力逐渐下降,减震能力也就随之下降,因此实际附加阻尼比仅仅可以达到理想值的60%至70%,可以将这一数据作为参照预估耗能减震结构的实际减震能力,为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第三,等效SDOF体系在某种角度上可以反映出耗能减震结构与地震波性能之间的变化关系,我们可以从曲线中观察出地震波特性。同时,曲线中的性能点有两个直观特性,一个是疏密程度,另一个是拐点,从这两个直观特性上可以做出以下判断:一是支撑结构的附加刚度如何,二是初始屈服位移有多大,这样耗能减震钢结构在设计时就能够与减震目标更加接近。
最后,有必要对高层钢结构以及不规则钢结构进行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考虑结构高阶振型影响及扭转效应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根据设计目标选择合理的性能设计方法,满足设计要求[4]。
总结:将建筑中的非承重构件设计成为耗能杆件,或者是在关键位置设置耗能器,可以有效吸收地震能量,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由于现代建筑中大多数钢结构居多,因此本文对耗能减震钢结构的设计进行研究,设计过程中将"性能"作为基础,考虑到钢结构的刚度以及弹性形变等,针对耗能器运作过程中的非线性进行研究,将复杂的设计简化,在满足耗能减震、抗震的要求下,兼顾经济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周云,邓雪松.中国(大陆)耗能减震技术理论研究、应用的回顾与前瞻[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06:1-15.
[2]高莹,黄忠海.耗能减震结构基于能量和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1,08:16-19.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4
[关键词]柴油机;智能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U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052-01
1 船舶柴油机常见故障
1.1 船舶柴油机的齿轮磨损
齿轮对船舶柴油机设备的运行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当船舶柴油机输出端齿轮箱中的齿轮发生故障的时候,整个船舶柴油机设备也会因此停止运转。而船舶柴油机中的齿轮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时间的使用导致齿轮老化然后出现缺口或者是断裂的情况,一般把这种因老化产生的问题归结为疲劳磨损以及磨料磨损。而当船舶柴油机设备中的齿轮出现衔接不当,或者是齿轮中的副材料不匹配等情况时,船舶柴油机的设备就会出现类似擦伤、刮伤这样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就需要技术人员对症下药,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
1.1.1针对船舶柴油机设备的擦伤或者是刮伤这两种设备磨损,就需要技术人员避免固体杂物进入柴油机设备中,并保持柴油机中油系统的干净整洁,对存在的杂物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清理。
1.1.2当船舶柴油机设备中的齿轮长时间运作,再加上齿轮之间的磨合度不够,以及油没有及时供应时,柴油机的齿轮面就会出现剥落,更严重的还会导致压碎。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注重船舶柴油机中齿轮的选料。适度的提高副材料的密度和硬度,从而增加齿轮能够承受的负荷度,然后还需要为齿轮及时的提供优质油,使齿轮中的轮滑油能够维持齿轮运转的需要。
1.2 主机启动困难
1.2.1启动压缩空气压力不足,达不到转速。需要检查启动空气系统是否有漏气;或者排气阀漏气,当压缩空气进入气缸,在压缩冲程中环节,压缩空气从排气阀泄漏,导致压缩温度达不到油雾燃点。我们可以通过研磨或机加工的方式恢复排气阀与阀座良好的接触面。
1.2.2燃油系统故障。主要有喷油器堵塞或雾化不良、高压油泵齿条卡死在停油的位置或高压油泵柱塞咬死在上止点位置。我们可以通过拆检清洁柱塞、针阀偶件,发现损伤,及时更换。
1.3 柴油机运行气缸出现异常敲击声音
柴油机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敲击声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缸内运动部件松动、间隙超标等原因,造成零部件间的相互撞击;另一种是燃烧故障造成的敲缸,如喷油定时过早、喷油器雾化不良或漏油导致燃烧滞后而产生的敲缸。由于以上两种敲击声产生的机理不同,可通过听诊法,并结合相关参数来判断,或者通过排除法按故障发生的可能性从高到低逐项拆检排除,直至发现问题所在。发现松动零部件的,需按扭力要求重新上紧,如是燃烧方面的原因,需检查喷油提前角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雾化器的喷油效果及雾化器的密封状态,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或更换备件。
2 故障诊断技术
船舶电子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对于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舰船电子设备故障主要是针对电气设备中可能存在的断路、短路等情况时所引发的一系列故障,由于在整个舰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节点数量众多,而且装备本身往往比较复杂,实际情况中往往会存在多个元件同时断路或者短路的情况,给实际的故障诊断增加了很大难度。通常意义上来说,故障诊断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一定地技术手段判定系统内出现功能错误的部件,广义上的故障诊断技术还包括了对故障的预判。船舶故障诊断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1)对船舶电子设备的状态特征信号进行检测;
(2)对检测的状态特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提取故障特征;
(3)综合所有的诊断信息判断船舶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对船舶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
在以上故障诊断过程中所检测的电子设备特征信号有2种:一种是能量表现出来的信号,如温度、电流、电压、振动、噪声等;另外一种是感官可知的信号,如烟、雾、锈蚀、裂纹等。为了实现电子设备故障的自动诊断,需要使用各类传感器对这些特征信号进行采集,将这些特征信号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频率等能够处理的电信号。
BP神经网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神经网络,其输出量为0-1之间的连续值,并且它是前馈型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为任意非线性映射。在确定了BP网络结构之后,利用输入输出样本集对其进行训练,即对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学习和调整,以使网络实现给定的输入输出的映射关系。
使用特定的装置或者算法对这些提取的特征信号进行处理是船舶电子设备故障诊断的核心。这个过程属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范畴,本文使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算法,但是将其应用到船舶电子设备故障诊断上存在以下问题:
(1)神经网络算法的计算量非常大,需要依托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虽然当前嵌入式技术发展很快,但是直接运行仍然有压力;
(2)很难进行实时性处理。当前有很多公司研制专业的神经网络芯片,但是造价非常高,且应用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3 基于信息计算处理的诊断技术
3.1 信号处理分析诊断
针对不同型号柴油机,依据其故障信号非线性、非平稳特性的特点,产生诸如性能参数法,可依据柴油机的性能参数(气压、油温、功率等)变化来辨别柴油机各部件是否正常运行。1)振动分析法,对柴油机各部件运行状态进行判断,主要依据是缸盖表面的振动信号变化情况,此法现已成熟,具有实时监控、便于监测的优点;2)噪声分析法,故障判断主要依据柴油机运行时发出的各种声响;3)介质分析法,通过对柴油机中油品质的分析来判断故障位置,具体可用光谱法、铁谱法等进行分析。这里的核心技术是对信号的处理过程,虽然信号的采集和分析具有便于操作的优势,但从信号中剥离有用信息仍存在相当的难度,这会对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3.2 灰色系统理论诊断法
该理论属于控制论与其他学科交织的理论观点,其实也是多学科互溶的综合性技术。它认为已知和未知信息同时存在,并且在该系统中用白色表示已知信息,黑色表示未知信息,处于两者之间模棱两可不能准确判断的信息用灰色表示。这样构造的一个完整系统为灰色系统。利用灰色理论来诊断柴油机故障,就是把柴油机系统视为完整的灰色系统,通过已知信息来找出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反映出系统内部联系因素,量化后再处理、分析和建模,由此故障规律浮出水面,可以大胆预测出故障的具体程度和危害。其推理可视为灰色系统的去黑白化过程。灰色系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通过小规模计算即具有精准预测能力。
3.3 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可被认作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它模拟人类大脑结构功能,近似于生物神经网络以实现信息传播与储存。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地处理不确定的矛盾甚至错误信息,主要得益于其类似人脑的高速并行信息处理能力和自学习、记忆联想能力。人工神经网络与传统技术比较可以更快获取新知识,实现在线、离线学习。并且其具有灵活的网络训练模式,很强的容错性及推广能力等优点。在神经网络中,故障征兆为输入神经元,故障原因为输出神经元。在诊断实现的这一过程中,此系统网络的应训练一定要选择的故障样本,用来确定参数和网络结构。训练完成以后,再通过一组给定的实际故障征兆来使故障模式进行分类,以达到征兆集与故障集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
4 结论
目前看来,柴油机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大部分暂且停留于理论研究,真正实践可行尚少,其实操运用的难点在于知识库庞大、故障分析有限、深浅知识Y合不好、自动获取知识能力差、系统过于复杂、故障与征兆之间关系不确定、机舱环境的恶劣导致采集数据值产生偏差等。因此,在线专家诊断、网络知识分享、多学科混合诊断的技术方向必然是柴油机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5
关键词:深圳;新能源;公交;技术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1-0156-02
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经济是深圳的战略任务,深圳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深圳选准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换档”切入点,先后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实施方案》,率先在国内公布充电站建设的技术标准,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上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深圳涌现了一批以比亚迪、五洲龙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011年,第26届世界大运会在深圳成功举行,深圳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与此同时,深圳在大运会期间开展了“低碳大运,绿色出行”活动。此次活动是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计投放各种新能源汽车达2011辆。此次新能源汽车示范为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了一次全方位展示的舞台,体现了深圳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积极扶持。
截止到2011年底,深圳的新能源公交车辆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 000多辆,这个规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都位列前茅。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新能源公交车辆已经在城市交通中运行,那么这些车辆的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就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会给乘客的出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较为清晰的反映深圳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技术状况以及使用的安全性等问题,课题组特别走访和调研了一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公交公司,通过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也基本了解清楚了深圳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技术状况和故障特点,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中也会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对未来新能源公交车辆更加安全、环保的运营产生较为积极的意义。
1 深圳在用的新能源公交车辆概况
深圳市在最近几年,陆续的向三大公交公司投入了近3000辆新能源汽车,其中主要包括五洲龙公司生产的11 m混合动力单层大巴、12 m混合动力双层大巴、7.5 m纯电动中巴以及比亚迪公司生产的k9纯电动大巴等。特别是在2011的大运会举办前,一次性集中投放了2 011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包括1 370辆混合动力大巴、253辆纯电动大巴、26辆纯电动中巴、300辆纯电动出租车以及62辆燃料电池车。这些新能源车辆主要投放在深圳的公共交通运输公司东部公交、西部公交、巴士集团和鹏程电动。根据深圳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估计2012年将会再向公交系统投放近4 000辆新能源车的规模。
2 深圳新能源公交车辆技术状况分析
2.1 混合动力公交车辆的技术状况分析
①动力电池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从用户反映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半数的故障都与动力电池质量有关,问题主要包括电池爆炸,电压不稳定,不能充电,动力不足,过流冒烟等等。动力电池质量问题将严重影响公交车辆的运行,对电池使用寿命的损害极大,增加公交企业的运营成本,极大的打击用户信心。同时,爆炸等问题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威胁到交通安全。
②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存在技术缺陷。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发现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数据错误,并经常引发抛锚故障,说明电池管理系统在技术上有问题,与整车控制模块的协调不能很好的协同工作。数据错误对电池管理系统的监测的准确性可能导致操作人员操作错误,内部可能导致不合理的充放电管理,使电池寿命缩短,甚至导致动力中断。运行中抛锚,对制动安全等带来了极大的危险。
③底盘配置质量缺陷。如制动效能不足,对车辆安全性危害极大;悬架厚度不足,不均匀,容易导致车辆转弯时车身不稳定,有翻车的危险;轮胎偏磨也于悬架及定位有关系,增加车辆运营成本。底盘质量缺陷多为设计缺陷,对整车的性能行驶稳定性带来不确定性,同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④空调系统不能满足配置要求。此次运行反馈发现多起空调制冷效果的问题,原因可能是空调线路问题,也有风道设计问题,降低了混合动力汽车的舒适性,影响司乘人员的乘坐和公交公司的运营。
⑤电气线路布置不符合配置要求,电气故障多。由于线束没有合理固定,带来严重电路安全隐患,如线路松动,短路等,容易引起火灾或电气故障,影响车辆运行。另外,动力电池离地间距太小,容易涉水,同时散热设计存在缺陷,容易引起过热,漏电的事故。
⑥车辆生产装配质量有严重的工艺问题。此次用户发现的大部分问题中,都是由于在生产过程用缺乏有效的生产质量管理,导致缺件、漏件、线路安装错误。这些错误的危害大小不同,比如动力电源接线松动,可能导致电流过大发热,引起冒烟燃烧甚至爆炸;底盘的紧固螺丝漏装可能带来车身不稳等缺陷;管线接错可能导致无法启动等等。
2.2 纯电动公共汽车存在的问题分析
①实际续航能力不符合配置要求,普遍达不到标称的续航里程。续航里程是纯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最为重要的指标,直接决定了纯电动汽车的使用范围和用途。续航能力不足,不能支撑长距离公交运输,存在半路抛锚的可能性,而且增加了换电时间和成本,影响公交企业的运营。
②电池动力不足,实际爬坡能力无法满足配置要求或实际城市道路公交运行要求。纯电动汽车动力不足,导致公交运营时间加长,增加社会成本,增加爬坡路段的安全风险,影响公交企业的正常运营。
3 深圳新能源公交车辆技术配置改进建议
通过对新能源公共汽车示范运营的情况和配置分析,最终的目标是要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更好的改进产品服务社会,同时也为技术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通过调研的基本信息以及结合行业相关专家的意见,对深圳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技术配置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①混合动力公交汽车生产企业需要解决的是混合动力系统动力电池配置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动力电池的选型及质量问题。动力电池的正确选型,有利于保证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性能的发挥。其次要加强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技术研究,确保电池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管理动力电源。再者,要解决好混合动力混联的动力切换问题,确保车辆的正常运行。
②混合动力汽车企业在整车技术上尤其是混合动力底盘技术上需要加强设计试验,对涉及到车身稳定与安全的总称系统开展优化设计,如制动、转向及悬架等。良好的设计是生产出安全可靠的产品的重要保障,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减少维护支出,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③混合动力公共汽车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生产流程,同时在交付使用前应当进行严格的试行和实车检验,及时发现问题,确保产品质量。
④纯电动汽车企业的重点仍然是动力电池系统的提升和改善,以获得更长的续航里程和动力输出,对纯电动汽车推广汽车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电池充电和供应系统应该进一步完善,确保新能源汽车能够顺利运行和公交企业的平稳运营,满足市场的需求。
⑤新能源汽车的配置标准有待进一步具体和细化,更加匹配市场的需求,而不是生产企业的需求。通过在走访企业调研发现,大部分车辆配置符合配置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不同的问题。通过此次评估,配置标准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
其一,车辆的整体性能要求方面可以更加全面。比如在混合动力配置要求中,明确了车辆的动力性和储能装置的配置,但对储能装置的可靠性能没有约定。再者,车辆的底盘配置都可以达到配置要求,但实际制动性能没有约定,导致出现制动性能不足的严重隐患。其他还有诸如客车常见的性能参数接近角、离去角、转弯半径等都应该有明确的约定,有利于更好的指导新能源公交汽车发挥合适的用途。
其二,对新能源汽车的部分配置要求进行细化,使配置要求更加明确。比如发动机相关的附件非常多,没有明确的要求,容易导致问题的出现。对于通用匹配的装置,应予以许可说明。
其三,对新能源汽车产品工艺提出配置要求。此次评估中发现,大量的问题都是由于工艺过程粗放导致的错漏,引起故障或隐患。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6
关键词:内燃机;故障机理;智能系统
中图分类号:U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022-03
随着科技的发展,内燃机应用于工农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机械设备逐渐向大型、高速、强载、自动与智能化、连续运行及高度复杂化发展,同时系统故障发生率也相应增加。一旦发生故障,就有可能使整台设备甚至整个生产过程受到影响和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更严重的会发生灾难性人员伤亡事故。
1 内燃机故障机理内容
内燃机故障诊断首先是对故障机理进行研究,其诊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号采集
信号采集的主要方法有振动诊断、温度测试、压力测试、油液分析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电涡流传感器测试。
1.2 信号分析处理及特征提取
常用的方法有函数分析法、调和分析法、参数模型法。
1.3 状态识别
由于故障的类型多且复杂,内燃机设备的故障现象与故障信号有多种对应关系,原因结果可单一或者同时多个,通常建立各种故障标准模式,在这些标准模式的指导下,对故障信号状态进行识别。
1.4 诊断决策
诊断决策是指故障诊断系统对内燃机设备的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必要预测及设定对策方案进行阻止。也就是对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估计并预先设定决策,及时清理故障。
2 技术及原理
内燃机是利用热能进行转换的机器,其结构和功能复杂,故障诊断方法也多样化。
2.1 内燃机故障诊断常用的方法
2.1.1 内燃机转速波动法。若内燃机某缸不正常,如断油、拉缸以及活塞环磨损等问题,出现故障的缸的做功压力下降,这一缸做功时曲轴与飞轮的转速变化趋势也会改变,从而改变曲轴与飞轮的转速波动规律。由此可见,可以通过分析曲轴转速的波动规律来诊断各缸的故障。
2.1.2 振动信号故障特征法。信号特征法根据振动中所包含的振源信息和状态等信息,以振动监测及故障诊断为出发点,依据机械动力特性分析及谱分析来探究内燃机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原因与状态效应。
2.1.3 灰色系统诊断法。未知的信息称为黑色,已知的信息称为白色,既有未知和已知的称为灰色。灰色系统的特征恰恰是信息不完全,而对灰色系统白化,从变化规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内燃机故障。
2.1.4 小波分析诊断法。对分析非平稳信号和平稳信号有很大的功效,可作为故障诊断中信号处理的较理想的工具,组构故障诊断所需的特征因子,或直接提取有效的诊断信息。
2.1.5 神经网络诊断法。神经网络的自主学习组织、联想记忆和容错等功能对于处理内燃机故障系统的不完全、不确定及错误的信息提供新的诊断思路。以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技术为指导,具有对故障模式的联想记忆、模式匹配和相似归纳能力。
2.1.6 模糊诊断法。主要是模糊综合判断,利用模糊关系矩阵、模糊变换、征兆来判断故障。
2.2 Back Propagation算法,主要是BP算法
BP算法的本质是改进的δ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过程。
2.3 自行提取特征
系统根据故障信号特征进行网络式的自行提取。
2.4 专家系统
故障诊断系统依据人工智能化做出判断,像拥有博学知识的专家一样,遇到故障信号时进行自我快速的诊断。
3 内燃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
由于内燃机等大型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十分复杂,为了保证内燃机的正常工作,设备故障的诊断工作要求更高。故障诊断要求一个智能化的系统,该系统能自行分析设备故障,并提取故障特征,从而
判断预测,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粗糙集理论。
3.1 智能型诊断的特点
传统的诊断系统的缺陷在于知识获取的途径难、知识的维护难、知识面狭窄、系统推断能力弱、应用性差。与传统的故障诊断系统比较,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3.1.1 知识具有分布式存储特性和并行处理。相较于传统诊断系统,智能诊断系统分布式地存储信息,并行处理信息。消除了信息的无穷递归、组合爆炸以及匹配冲突等问题,加快信息处理速度,提高并行识别并发故障处理效率。
3.1.2 自主学习训练和适应性强。神经网络结构式的连接是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强度。随着外界的变化,能自主学习训练组织来适应并处理不同信息,接受信息传递变化能力强,自我完善
系统。
3.1.3 容错与修改恢复性。因为信息的存储是呈分布式的,当输入的信息不完整或出现局部错误时,系统会能够自动辨别这些信息是否完整或者对错,并且能够自动恢复原来正确的信息,不至于影响信息的正常输出。
3.1.4 提取特征。知识的获取体现在训练样本的获取和选择,遵循两大原则:相容性和代表性。智能系统将知识存储在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和域值中,可以有效解决系统知识容量和运行速度间的矛盾。
3.2 神经网络理论与粗糙集理论,分层发掘粗糙集诊断网络
以神经网络理论和粗糙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神经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分层发掘粗糙集诊断网络,以粗糙集理论为基础,有利于降低系统诊断问题的复杂性。
3.3 传统转向智能型
故障诊断中最常用的是振动诊断法,体现在内燃机缸盖上的含有丰富信息的振动信号,是内燃机故障诊断的主要信息来源,另外气缸内部部件的故障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快速准确地判断内燃机故障,常利用机身振动特性的变化来判断间隙状态。应用一批具有现代数学精确性的方法,比如有信号的小波包分解、神经网络识别、粗糙集方法处理分形理论、神经网络、小波分析、证据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提取特征方法和模式识别方法多样化,引入信息融合方法,有利于内燃机故障诊断系统向智能化转变。同时内燃机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也逐步形成并渐渐地投入使用。
4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应用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具有巨大的潜能,充分体现在其强大的应用性。未来应该结合遗传算法、小波分析、粗糙集理论等来综合研究内燃机的故障诊断,特别是特征参数的选择。
对于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手段,也要不断探究新的方法。不同的诊断方法各有优点,能感应不同的故障。运用多种方法诊断内燃机故障,并用多个特征参数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可以提高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应用性。
对于特别重要的内燃机,应注重开展在线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注意维护保养内燃机故障诊断系统,提高诊断的准确可靠性。
注重通用模型的研究工作,根据通用的诊断模型建立不同的内燃机组诊断系统,降低人力与物力的成本消耗。
提高振动分析系统的准确性,克服内燃机故障诊断系统与特征参数之间的矛盾,建立更高更有效的数学模型,加强信号的分析处理。
注重研究非线性和非定常信号的处理,如小波分析法在内燃机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并深入研究其在内燃机故障诊断系统的应用。
5 结语
内燃机故障诊断系统由传统转向智能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内燃机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将会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也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震宇.内燃机故障诊断若干理论与相关技术的研究[DB/OL].2012-04-01.
[2] 徐立华.柴油机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内燃机,2011,(5):154.
[3] 张德祥,吴小培,卢一相.EMD在汽车变速齿轮箱振动故障分析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9,(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