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范文1

论文摘要: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挑战和知识全球化的态势,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高校转变传统办学的方式,在变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出发,提出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剖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的特点,并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挑战、技术的爆炸和知识全球化的态势,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高校转变传统办学的方式,在变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高校改革转型的关键点,也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关键。高校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识别和培养本校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认识竞争要素,培养并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在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其各项资源基础之上的,而高校的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的所有则可以用来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学科资源,等等。它们既是一个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又是形成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以这些资源为基础,通过有效整合利用,形成高校的特色力、管理力、学习力、创新力及文化力五大核心能力,构成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等核心功能的发挥。

首先,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不仅仅指高校的基础资源,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基础资源之上通过整合资源后产生的核心能力体系;其次,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这些资源为基础,通过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学科资源等资源的优势,发挥高校的竞争优势;再次,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价值是隐性的,是一种长期的、综合的、全面的价值,这种价值的目的是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取得学校和社会的双赢;最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要保持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这就要求高校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保持并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为: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取得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二、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由高校的特色力、管理力、学习力等要素构成,高校的办学特色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构成部分,是一个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力求发展的基础。高校应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行业特色或学科优势,加强建设特色专业学科,提高科研能力,建立自身特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高校的特色专业为核心通过产生和整合更具有竞争价值的知识来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水平。高校的管理体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系统,高校的管理能力指高校管理者组织、协调学校各项事务的能力,它表现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及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政策措施、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管理力所具有的协调、组织的作用是高校实现高效核心竞争力的保证,是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良好的管理需要建立完整的制度和规范,以此作为大学创新与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高校的学习力是高校为了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采取认知、传递、整合等行动的能力。学习力具有很高的独特性,能将学校从外部获得的知识和学校内部的特色相结合。将二者整合后的成果转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增强教学的价值和功效,提升学校的可持续核心竞争力。高校要保持自身持续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要不断地加强,必须具备创新的知识平台和信息平台促使知识不断扩展、延伸;必须加强高校成员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促使其拥有创新力并在变革中增长。高校要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优势,就必须不断在高校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知识及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拥有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高校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内涵,因为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大学和个人自我价值、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是在高校独特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经过高校不断努力实践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风格及传统习惯的总和。它是高校经过外部影响及历史沉淀而逐步形成的,凝聚在校园精神、校园文化、行为习惯、管理风格、教风和学风之中的特质。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体系中,文化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能为其它核心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文化氛围,有助于学习力的形成和提高。学习力是创新力提高的基础,没有很强的学习力就无法吸收利用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就无法创新。创新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没有创新就难以保持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发展。管理力是“剂”,使其它能力有机结合,并组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之构成一个各就各位、各尽其能的有机整体,进而提高高校资源利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特色力是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由其它核心能力共同作用形成。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文化力形成的土壤里发展,以学习力为基础,将创新力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管理力对各要素进行协调整合,最终外显为高校的特色力,从而形成领先优势,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高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促进高校的不断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现代意义的高校在中国出现已逾百年,人类社会也已跨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走进新的历史时代。然而,我们的高校在自身内涵的建设上却似乎与现代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现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恐怕是当今中国高校更深层的忧患,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高校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气质和人文精神的学生、人才和公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有认清发展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严峻性和长期性,才能使我们的高校在各种压力面前认清自己,才能在逐步认识中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继青,邓薇.大学个性与大学核心竞争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范文2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核心竞争力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近数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步伐加快,高职院校间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高职院校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高职学院各种竞争要素中最有价值、最核心、最为独特的要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重重困难,其本质是其缺乏竞争力,无法构建竞争优势。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就不可能具有竞争优势,也不可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构建、提升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高职学院发展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1.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原本是一个来自企业的话题,来自于战略管理理论。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G.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他们认为,企业的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综合和管理各种技术和制造的能力,以及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核心”指竞争力要素中根本的、决定了其它要素的要素。高职学院与企业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仍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价值。迄今为止,研究者尚未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1.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关于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郑俊钦认为核心竞争力包括管理能力、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要素。安秀芳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人才、品牌、创新、合作与校园文化。胡家秀认为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上述关于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因素起作用的合力,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本文认为,战略资源、文化、核心能力都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高职院校办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实质是在有限战略资源基础上,战略资源对大学竞争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职业人才培训的教育机构,其竞争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持,是组织发展的指引和保障;但对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而言,最关键的要素是其核心能力,即如何整合并利用其资源来形成自己竞争优势的能力。具体来讲:

(1)战略资源。战略资源是能被感知和测量的具有核心优势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资源要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是独特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以下三种资源是高职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一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人格情操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的层次和范围。一支层次分明、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重要支撑。二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性结构,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以专业为载体实现的,在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中,专业设置是关键性资源。高职院校专业根据经济社会需要以及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动向,结合自身的资源状态,确定专业方向。三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条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体系,共同构成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实训体系。

(2)文化。在竞争力要素中,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是组织的引导力、激励力、凝聚力。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是高职院校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隐性条件和精神基础。办学理念、制度和校园文化等共同构成大学文化基础。办学理念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客观追求及秉承的教育思想观念,包括学校的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等”。卓越而独特的办学理念从整体上对高职院校的走向起着统筹和指导的作用,同时办学理念要转化成实践,必须通过内部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学校制度及其制订与实施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是高职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主要体现为决策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及党政协调机制等。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及其文化内涵有利于持续地增强竞争优势。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大学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体现于高职院校的校训、校风、校貌、校规、教风、学风、职业素质的培育以及学院客观物质环境等方面。优秀的高职文化一旦形成往往构成大学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3)核心能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构成了高职学院的功能体系,其中,人才培养始终居于中心地位。高职院校要获得竞争力,除了需要关注战略资源和文化要素外,核心竞争力的发挥还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以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就高职院校来说,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办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类人才。人才培养能力外显为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可通过社会声誉体现出来反映了用人单位、家长、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学生就业率则反应了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契合市场的需求。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把握自己组织活动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办学也是如此,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建立在准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思路、掌握办学规律的基础上,紧扣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三大组成要素:战略资源、大学文化和核心能力入手,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来推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1确定科学的办学理念

科学定位是指高职院校在科学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和办学历史,主动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相应位置。科学定位不仅从宏观上概括高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等,还对办学规模、层次、形式、类型等作出方向性选择。只有准确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表明,真正在教育市场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就在于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

2.2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高校虽然作为一个“松散藕合”的组织而存在的,但高校却能通过共享价值观和信念,系统行协调,增强凝聚力。高职院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学校制度应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相应的机制,如落实校长治校和教授治学。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才能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而奋斗不息。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强化职业价值、专业氛围,实现人文环境、职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而服务社会、就业导向能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发展的途径,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会找到自己的专业的生长点,学生只有在参与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能力提升与社会要求的对接,体现自己的对社会的价值关怀。

2.3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

对于任何一个高职院校来说,其内部资源都是有限的,通过吸收“外来”资源,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必要的竞争力要素。但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所拥有的资源和获取的资源,也取决于对现有和外引资源的有效发掘、核心竞争力形成是诸多资源要素的整合、优化结果。以专业群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和配置活动,形成专业群体优势,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品牌和特色专业彰显学校属性和扩大影响力。

2.4构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所高职院校要把培养模式塑造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其指导思想应遵循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的调整,使之更好适应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点是为教育者建立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重点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采用“平台+ 模块”式的模式构建。“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本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组成;“模块”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组成。课程体系要体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教育,推动项目教学,采用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方式,实现从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而教学模式则可以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办学,这样不仅可以为学校聚集教育资源,而且使培养目的更为明确,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并使其人才培养满足了社会要求。

3结语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行为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关键所在,需要学校根据学院现有资源和学校发展历史进行战略定位,以专业群的建设为龙头,带动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建设契合的高职学院文化增强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王前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浅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探析

笔者随机抽取了1500名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60份。对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处理,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核心竞争力的认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等这些话语。

一、背景分析

1977年冬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越来越多渴望获得知识的人才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政策带动之下,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1999年开始,各大高校相继扩招,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质量问题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中国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增强自身的本领,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担负起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德拉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从此核心竞争力概念广泛运用在管理学中,标志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建立。

武向荣和赖德胜200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中,才把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到现在只有十余载的历史。

教育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的界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应用到教育上可以定义为通过学习如何获得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有用的、可评估的、实用的、有序的结构化的信息)并把这个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促进了人们能力的发展(Stewart 1999)”。很多学者又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笼统等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等于有其道理,但是也欠妥当,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集专业知识、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兴趣爱好、诚信品格、吃苦耐劳等为一体的综合体。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不断的去专研,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努力专研,花更多的时间,寻求专业知识之外的附加值,在生活和职场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深。

表1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含义

诚信

品格 吃苦

耐劳 团队

精神 创新

精神 专业

知识 兴趣

爱好 人际

交往

研究生 7.15% 4.22% 15.11% 28.37% 20.42% 9.6% 15.13%

本科生 5.34% 4.57% 13.72% 29.5% 21.15% 11.64% 14.08%

专科生 5.17% 3.62% 16.55% 30.45% 22.18% 7.98% 14.05%

(一)自己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具有系统化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具体指: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一门专业所包括的核心知识体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都有相应的专业,不论自己是否喜欢,不论前景是否光明,高校既然开设这门专业,教育部既然承认这门学科,必然有其可取和存在之处。每一门专业在国内外都有知名专家、学者,自己是否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呢?当大学生把自己专业学到很精通出类拔萃的时候,还愁在社会上不能立足吗?社会的竞争是如此的激烈,如果没有好好的学习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淘汰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加值。笔者所指的兴趣爱好是:不仅仅自己喜欢,同时在喜欢的基础之上,付之于行动实践,达到出类拔萃足以谋生的程度。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技能,比如说:计算机网络、动漫设计、文学写作、口才演讲、小语种等等。在专业知识和竞争者不分高低的时候,自己的兴趣爱好附加值就成了加权的砝码,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表2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管理

自己 参加

实践 学习

创新 交往

表达 明礼

诚信 吃苦

耐劳 其他外

部因素

研究生 15.67% 17.55% 19.79% 14.21% 12.32% 15.17% 5.29%

本科生 8.72% 16.34% 21.45% 15.37% 13.18% 16.72% 8.22%

专科生 9.28% 16.31% 20.74% 13.95% 15.21% 12.36% 12.15%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学习创新为主,兼顾管理自己、参加实践、吃苦耐劳、交往表达、明礼诚信、其他外部因素等综合素质。主要是约束自身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主要是靠自己本身,但是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父母、高校老师、社会环境等。

(一)自身努力

思想上准备好,行动上实践,精神上吃苦耐劳。一个人首先得自信,假如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那么,还有谁敢相信你呢?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人才,可以学好专业方面的知识。自主的去学习,学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时时刻刻更新知识,在学会书本知识的同时转化成为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知识,面对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学习肯定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学会吃苦耐劳,特别是遇见困难的时候,要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困难的自信,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二)家庭父母

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才可以保障孩子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家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幼小心灵是否健康的成长,影响全家人的幸福指数。在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之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千万不可以勉强苦逼孩子意愿,适当的积极促进中鼓励让孩子专研自己兴趣爱好。孩子进入高校后,充分给予选择喜欢专业就读的权利,并且帮助孩子制定计划目标、职业规划。这些,才是开明的父母应做最好的抉择,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三)高校老师

辅导老师,应做到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学生走弯路和邪路;解决好学生日常生活问题,让孩子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组织一些专业性很强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专业任课老师,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课堂上尽量生动有趣,不空洞乏味,让学生有意愿和冲动想听你授课;对课堂认真负责不可以只图完成任务,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和建议;课后与学生多一些交流,尽量可能的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个课程下来应该认真反思和总结,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精益求精。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寝室或者社会上,都应该具有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曾经网络流传了两张凌晨4点哈弗大学图书馆大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影起了社会特别是中国高校的反思,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好好学习知识能行吗?哈弗大学并不是神,有的是学习氛围、有的是刻苦努力学习的学子们、有的是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有的是一种证明和象征。餐厅、医院、寝室、广场等等都应该成为学习的场所,拥有一股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五、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会在茫茫人海之中,被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的淘汰,最后自己失去信心、斗志,导致埋怨社会的不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得就是这样的道理。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自己、父母、高校、社会都有积极作用。

(一)对自己

大多数大学生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对父母依赖性较强,自我意识比较欠缺。培养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可以面对迅速变化的环境,比竞争对手适应环境更快,可以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未来职业规划发展奠定基础,拓宽视野锐意进取,增强了面对社会竞争的实力。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学生,往往可以脱颖而出,迅速把握好发展机会,甚至创造发展机会。否则,即便拥有机会,也无法把握,只会处在面临淘汰和被动选择接受的尴尬地位。

(二)对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作为人上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少受一些磨难和悲伤。大学生培养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好自己,可以让父母少一份忧愁和担心,让父母安心放心。父母开心、安心、放心,身体健康长寿,让大学生也少一些顾虑,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这种良性循环、一箭双雕的事情是积极可取的。

(三)对高校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增强,不仅仅大学生可以提升综合能力,加大就业砝码,也可以促使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提高高校的声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通过口碑相传,高校影响力的扩大,学生生源和质量、竞争的师资力量、招聘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源源不断的走进高校。

(四)对社会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促进了大学生的和谐就业,有利于推动劳动力转型、科技的创新,利于社会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可以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高回报,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可以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目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利于综合国力增强。

六、结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坚持不懈。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环境之下,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样才可以让自己走的更加的长远。

参考文献

[1] 陈树冬,张佳.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管理学刊,2011(01).

[2] 宁晓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

[3] 林长远.浅谈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科技信息,2010(12).

[4] 李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自我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范文4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范文5

【关键词】医院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Abstract:Thehospitalacquiresthelong-termcompetitionadvantagewasdecidedbycorecompetitionofthehospital.Thisarticlewasbasedontheconceptionofthehospitalcorecompetenceanditsintensionandproposedthecultivationprincipleandconditionofcorecompetition.

Keywords:hospital;corecompetence,competitionadvantage

至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影响大的世界管理史里程碑理论有22种,其中核心竞争力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从《财富》300强和1999年评选的我国《上市公司》30强的经济可以看出,这些强势企业无一不是依靠其雄厚的核心竞争力而占据市场经济一席之地。核心竞争力是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样,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必须构建、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aryHamel)提出。其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被要求重印最多的文章之一[1]。从那时起,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最流行的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内部经过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一所医院即使没有整体优势,它也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医院。即使不是全能冠军,但经过艰苦努力可以成为单项冠军。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大致定义可以这样表达: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使医院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是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通过优秀的文化与医务实践融合而成的本医院独特的能力。

2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原则

核心竞争力理论要求医院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从短期眼光转向长期观念,因此,医院必须从有利于形成长期性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对医院现有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和提升。为此,医院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2.1归核化原则

归核化原则是经归核化战略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所谓归核化原则,就是要求医院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重点学科技术,把重点学科技术做大、做精、做强,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医院实施归核化并不是简单的反多元化,而是对过度多业务的修正和补充。归核化战略的实施将医院的能力和资源集中到核心主业上,将该项目做强的同时,发展核心技术,形成独特的医院核心竞争力。

从医院归核化战略实现的实施形式看,主要是以医院重组体现的,医院重组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性大医院由于卫生资源丰富,科室设置齐全,学科门类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构建优势学科群。优势学科群构建的方法是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打造优势学科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医院由于床位编制少,卫生资源有限,可以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道路,集中有限的卫生资源发展医院所擅长的专科(核心主业),将其它不擅长的科室进行合并或取消,将闲置的卫生资源释放出来,投入到医院专长中去,形成核心竞争力,更有力的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

2.2特色原则

学者张维迎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具有独特性,必须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能力”[2]。也就是强调了核心竞争力要具有独特性,医院发展战略应有利于医院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支持的特色优势。所谓的特色优势是指差异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应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错位”。

2.3虚拟原则

虚拟原则就是要求医院进行虚拟经营,虚拟经营作为医院外部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构建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即医院为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突破传统医院的有形界限,对医院的结构及功能模块进行“剪辑”与“合成”,仅保留最关键、最具优势的功能,而把一般医院该有的其他要素“虚置”,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外部的优势资源进行链接与整合,以最大限度发挥医院自有资源的效率。例如通过借助虚拟人员,邀请院外专家作为医院发展的指导者,帮助医院的制定和谋划发展战略;拓宽虚拟功能,是指医院借助外部力量来改善自己的弱势部门的功能,使其与其他部门相配合,避免因局部功能弱化而影响和阻碍医院的发展。

2.4动态原则

即医院既要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着眼于培育和捕捉未来新的核心竞争力,以确保医院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性。坚持动态原则,要求医院紧密结合医疗市场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断创新,通过对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定位,实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及时提升,以维持和扩大医院的竞争优势。

2.5协同原则

即医院在与其他医院进行合作、合并、兼并或建立战略联盟时,尤其是进行强强联合时,要强调医院合作伙伴之间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和兼容性。

2.6匹配原则[3]

即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开展多元化经营时,要保证医院现有的核心竞争力与欲进入领域所要求的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匹配性。只有医院核心竞争力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多元化战略才有一定成功的把握。

3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信息、知识、资源的大胆投入,需要高新技术的推动。除此以外,医院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3.1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医院特有的知识凝结,而人才是这些知识应用的载体,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旨在保证医院的知识积累。因此,通过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医院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人员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为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2管理者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超前意识[4]

一个医院能否持续、良性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高低。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医院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医院领导者不仅能适应、把握、预测眼前的市场变化,更重要的是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市场变化趋势和规律。换言之,经营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又一前提条件。

3.3加速资源的整合的各种有效的链接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配置整合和各种有效的链接。医院应加强人员、技术、资本、信息和文化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一种互动的自我强化动力发展系统,使医院不断突破成长上限,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医院还要注意以下各种链接:①创造独特的医院价值链。它不仅包括如何创造价值,降低成本等因素,还包括树立医院鲜明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②完善医院信息链。建立出高效的信息支持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竞争信息;③培育忠诚的患者链。医院应有对本医院从技术、特色、质量认知到服务、环境、价格认同的患者群体,这种患者链越多、忠诚度越高,核心竞争力就越能经久不衰。

3.4医院应是一个善于学习的集体

医院核心竞争力是系统整合的结果,尤其在医疗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医院必须以全新的学习来全面适应社会的需要。什么时候医院停止了学习,什么时候医院核心竞争力就衰弱,而且这种学习必须是全体的、主动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

3.5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医院经营管理经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坚实基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完善、稳定的医院法人组织结构,降低了人动、人情关系对医院发展的负面影响,避免因对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关联的人动而造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衰退或流失。

【参考文献】

[1]鲁开垠,汪大海.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85-87.

[2]张维迎.谈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农垦经济,2002,(2):47.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医院 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Abstract:The hospital acquires the long-term competition advantage was decided by core competition of the hospital.This article was based on the conception of the hospital core competence and its intension and proposed the cultivation principle and condition of core competition.

Key words:hospital;core competence,competition advantage

至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影响大的世界管理史里程碑理论有22种,其中核心竞争力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从《财富》300强和1999年评选的我国《上市公司》30强的经济可以看出,这些强势企业无一不是依靠其雄厚的核心竞争力而占据市场经济一席之地。核心竞争力是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样,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必须构建、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ary Hamel)提出。其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被要求重印最多的文章之一[1]。从那时起,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最流行的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内部经过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一所医院即使没有整体优势,它也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医院。即使不是全能冠军,但经过艰苦努力可以成为单项冠军。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大致定义可以这样表达: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使医院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是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通过优秀的文化与医务实践融合而成的本医院独特的能力。

2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原则

核心竞争力理论要求医院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从短期眼光转向长期观念,因此,医院必须从有利于形成长期性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对医院现有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和提升。为此,医院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2.1 归核化原则

归核化原则是经归核化战略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所谓归核化原则,就是要求医院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重点学科技术,把重点学科技术做大、做精、做强,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医院实施归核化并不是简单的反多元化,而是对过度多业务的修正和补充。归核化战略的实施将医院的能力和资源集中到核心主业上,将该项目做强的同时,发展核心技术,形成独特的医院核心竞争力。

从医院归核化战略实现的实施形式看,主要是以医院重组体现的,医院重组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性大医院由于卫生资源丰富,科室设置齐全,学科门类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构建优势学科群。优势学科群构建的方法是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打造优势学科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医院由于床位编制少,卫生资源有限,可以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道路,集中有限的卫生资源发展医院所擅长的专科(核心主业),将其它不擅长的科室进行合并或取消,将闲置的卫生资源释放出来,投入到医院专长中去,形成核心竞争力,更有力的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

2.2 特色原则

学者张维迎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具有独特性,必须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能力”[2]。也就是强调了核心竞争力要具有独特性,医院发展战略应有利于医院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支持的特色优势。所谓的特色优势是指差异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应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错位”。

2.3 虚拟原则

虚拟原则就是要求医院进行虚拟经营,虚拟经营作为医院外部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构建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即医院为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突破传统医院的有形界限,对医院的结构及功能模块进行“剪辑”与“合成”,仅保留最关键、最具优势的功能,而把一般医院该有的其他要素“虚置”,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外部的优势资源进行链接与整合,以最大限度发挥医院自有资源的效率。例如通过借助虚拟人员,邀请院外专家作为医院发展的指导者,帮助医院的制定和谋划发展战略;拓宽虚拟功能,是指医院借助外部力量来改善自己的弱势部门的功能,使其与其他部门相配合,避免因局部功能弱化而影响和阻碍医院的发展。

2.4 动态原则

即医院既要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着眼于培育和捕捉未来新的核心竞争力,以确保医院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性。坚持动态原则,要求医院紧密结合医疗市场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断创新,通过对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定位,实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及时提升,以维持和扩大医院的竞争优势。

2.5 协同原则

即医院在与其他医院进行合作、合并、兼并或建立战略联盟时,尤其是进行强强联合时,要强调医院合作伙伴之间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和兼容性。

2.6 匹配原则[3]

即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开展多元化经营时,要保证医院现有的核心竞争力与欲进入领域所要求的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匹配性。只有医院核心竞争力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多元化战略才有一定成功的把握。

3 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信息、知识、资源的大胆投入,需要高新技术的推动。除此以外,医院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3.1 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医院特有的知识凝结,而人才是这些知识应用的载体,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旨在保证医院的知识积累。因此,通过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医院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人员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为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2 管理者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超前意识[4]

一个医院能否持续、良性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高低。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医院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医院领导者不仅能适应、把握、预测眼前的市场变化,更重要的是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市场变化趋势和规律。换言之,经营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又一前提条件。

3.3 加速资源的整合的各种有效的链接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配置整合和各种有效的链接。医院应加强人员、技术、资本、信息和文化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一种互动的自我强化动力发展系统,使医院不断突破成长上限,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医院还要注意以下各种链接:①创造独特的医院价值链。它不仅包括如何创造价值,降低成本等因素,还包括树立医院鲜明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②完善医院信息链。建立出高效的信息支持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竞争信息;③培育忠诚的患者链。医院应有对本医院从技术、特色、质量认知到服务、环境、价格认同的患者群体,这种患者链越多、忠诚度越高,核心竞争力就越能经久不衰。

3.4 医院应是一个善于学习的集体

医院核心竞争力是系统整合的结果,尤其在医疗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医院必须以全新的学习来全面适应社会的需要。什么时候医院停止了学习,什么时候医院核心竞争力就衰弱,而且这种学习必须是全体的、主动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

3.5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医院经营管理经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坚实基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完善、稳定的医院法人组织结构,降低了人动、人情关系对医院发展的负面影响,避免因对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关联的人动而造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衰退或流失。

参考文献

[1]鲁开垠,汪大海.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85-87.

[2]张维迎.谈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农垦经济,200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