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保持持久优势,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在各种资源或能力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合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无形资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生存较量已从数量规模的、专业的、浅层次的战术竞争,逐步发展到内在的、隐含的、综合的、深层次的战略性竞争,这就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和制度化的能力体系――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建立在核心资源基础上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国学者李悠城(2000)、杨雄胜(2000)、胡玉明(2001)、谭劲松(2001)、汤湘希(2003)等都关注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之间存在密切和相似的关系。李雪(2003)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无形资产构成的。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载体,并首次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李雪(2004)将核心竞争力审计纳入到无形资产审计体系中,并初步构想了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框架。于玉林(2005)通过对各种企业核心竞争力观点的比较与分析,选择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教授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不仅是有形资产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无形资源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化、无形化,使知识产权等成为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因素已由有形资源转为无形资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战略性无形资源的支持,而无形资源的实际内容是无形资产。笔者同意他们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在审计实践中,我们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却缺乏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笔者拟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为审计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诊断、构建及培育提供参考。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及其构成要素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分析

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是使某一种竞争能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力的根本特性。或者说,是使企业的一项竞争能力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或者这项竞争能力具有独到的并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殊属性。

1.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是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降低企业成本,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内生的,融合于企业内质。企业不同,它的形成途径也不同,它为本企业所特有,而且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

3.整合性

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技能、技术、管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都不能长期存在,也就不足以构成核心竞争力。因此,这些独特要素必须与企业内其他技能、能力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能力体系或具有整体互动的功能,并在向客户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

4.动态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内生于企业自身,但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企业资源以及企业的其他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相关要素的变化,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元素也在动态发展,最终导致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演变。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对核心竞争力特性的分析为探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提供了标准。经过研究发现,企业在三个层面上的能力具备了上述四个特性,即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三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

1.企业文化力

企业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的起源。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风俗、精神风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活动等。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作用,产生对企业的深层推动,这就是企业文化力。

文化作为一种可传承性的资产,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价值。当企业文化力作用到企业的产品时,这种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从消费产品到消费文化,企业文化力的价值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文化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由于每个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发展过程、经营管理手段方法及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企业特征。伴随着企业的成长,独特的企业文化力也在动态地发展变化。因此,企业文化力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它位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激发学习力和创新力的产生。当二力形成时,又不断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能量。

2.企业学习力

企业学习力是企业文化力作用的结果,位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层面。学习力是将外部知识进行企业内部化的能力。企业文化力孕育下的学习力使知识内部化、隐性化,为企业创新力提供了知识源泉;同时,通过它对知识的沉淀,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新的管理方法,使企业文化力更加强大。因此,学习力是连接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企业文化力、创新力的纽带和桥梁。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最初在定义核心竞争力时,也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的积累性学习”。

3.企业创新力

企业创新力是企业学习力的进一步延展和升华。虽然学习力能使企业迅速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但是企业只停留在学习阶段还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因为简单的学习不能产生企业的独有专长,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将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发展,创造出新的更为先进的知识,才能使企业最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这里所言的企业创新力远不止于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价值创新等。这些创新的综合结果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力。因此,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中最直观、最能感受到的。

三、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在审计时,要评价企业究竟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多强,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企业文化力、企业学习力、企业创新力三方面(主评价要素)入手,构建了一套由9个次评价要素、35个具体评价指标组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成元素的含义

1.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以企业中各个个体价值观为基础,以企业家价值观为主导的全体价值观念,它是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员工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主导意识,能对员工的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同时,企业核心价值观能产生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因此,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企业文化力结构,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发展战略的导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源。

2.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以价值观为基础,反映企业全体员工的理想目标和优秀传统的心理定势。企业精神既是一种个性精神,它反映了在不同企业价值观的支配下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又是一种团体精神,反映作为一种正式社会组织表现出的人的群体理想和目标,反映出企业全体员工在经营观念方面的有序化和一体化,反映出员工的素质水平和总体上对企业发展特殊性的认识程度以及对企业所负责任的认识程度,还反映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强度。因此,企业精神是在核心价值观的支配下,通过员工的某种默契、共识和觉悟发生作用,为全体员工提供直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3.学习精神

学习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对于学习的一种意识,是企业学习态度、动机等的综合体现。它决定了学习力的发展方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力作用结果的质量。学习精神是企业精神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精神在学习力层次上的体现。

4.学习机制

作为核心竞争力有机体的一部分,企业学习力的有效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学习机制。它是企业造就学习力的内在机能,是构筑并增强学习力的保证。

5.学习过程

企业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学习精神的指引、学习机制的保证下,企业的学习型组织不断修炼的过程。

6.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再一次升华,是企业精神的最高体现。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力的核心,是创新力的精神动力源,它支配和影响着创新力结构中的其它因素。创新精神始于企业家,终于每个员工。

7.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企业造就创新力的内在机能。企业创新力的发挥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创新力要受到各种因素和各方面关系的激励和约束。这些环境、条件、激励和约束是在一定机制下形成的。企业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造就并增强创新力的保障。

8.知识储备

企业创新力的发挥是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因此,足够量的知识储备是企业造就创新力的基础。企业学习力作用的结果使知识集约、知识交流。知识集约过程使企业从外部获得的知识得到识别、收集和存储,知识交流过程则使企业各个部门单位的知识储备通过交流、共享,扩展为整体的知识储备。

9.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是企业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创新机制的保障下、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在若干方面发挥创新力的过程。它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2

关键词 石油石化企业 核心竞争力 FAHP 模糊综合评价

1 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1 指标体系建立依据

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必须清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识别、培育、保护以及运用等诸多方面的基础。邓修权等对期刊网中222 篇有关核心竞争力的文章做了统计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学者提出或提到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共有31种,某些指标出现的频率比较多,其中构成技术知识企业文化等15 个指标具有较高的被认同程度。

1.2 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1.2.1 难模仿性指标

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难模仿性主要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的特性,它由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营销能力、风险控制能力7个指标体系组成。

1.2.2 整合性指标

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是指对企业即定的资源进行处置、组合,使之最大限度产生效率的能力,是企业从竞争性要素转变为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纽带,单个的技能、知识、资源、能力等价值活动通过整合才能实现顾客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1.2.3 价值性指标

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首先能够对终端产品的用户作出直接、关键性的贡献;其次,有助于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它由石油石化企业的客户满意度、企业品牌力、核心业务和核心技术竞争力以及价格竞争力四个指标体系组成。

1.2.4 延展性指标

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主要表现为强化核心业务和专业化分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化,注重上中下游一体化及炼油化工一体化协调,并向相关的业务领域拓展。我们可以通过核心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能力、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潜力两个指标来体现。

1.2.5 增值性指标

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性主要表现在盈利性指标上,我们可以选用人均利润率增幅、固定资产总额增幅、资产收益率增幅、销售收入增幅等指标来衡量。

2 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2.1 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1.1 建立有关的模糊集

(1)定义诸因素层的指标集为U=(U,U,L,U),相应的权重集为W=(w,w,L, w) ,其中w(本文k=1,2,3,4,5)表示指标U在U中的比重,且归一化。

(2)定义子因素层指标集为U=(U,U,L,U),相应的权重集W=(w,w,L,w),其中wki(i=1,2,L,n)表示指标uki在Uk中的比重。本文的评价指标集已在上一章中确立,指标权重集的确定采用改进的层次法,具体分析过程在下一节中详细讨论。

(3)定义评语集为V=(v1,v2,L,vm),其中 vj(j=1,2,L,m)表示有高到低的各级评语。本文采用四级评分制,取m=4,即V={强,较强,一般,弱,}。

2.1.2 确定评判矩阵

从Uk到V的模糊评判矩阵为

R=

其中rkij(i=1,2,L,n;j=1,2,3,4;k=1,2,3,4)表示第k个主因素指标Uki对于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即子评价因素Uki获得vj评语的比率,它是以单因子评价形式出现的;由专家给出模糊评判矩阵

Rk=(rkij)nx4。

2.1.3 综合评价

(1)第一层次综合评价。先对各子因素层指标Uki的评价矩阵Rk做模糊运算,得到主因素层指标Uk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Bk,Bk=Wk·Rk=(bk1,bk2,bk3,bk4)是层次综合评价的结果,其中Wk=(wk1,wk2,L,wkn)是子因素层的权重向量。

(2)第二层次综合评价。通过第一层次综合评价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Rk==

主因素权重向量W=(w1,w2,w3,w4,w5),按照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再对R进行模糊矩阵运算,即进行第二层次综合评价运算,得到目标层指标U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W·R=(b1,b2,b3,b4)。当b≠1时,可做归一化处理,即令=b/b,得到,*=(,,,)。

(3)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W·R=W· =W·

(4)评价结果处理。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得到目标层指标U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其中,,,分别表示U对于评语v1,v2,v3,v4的隶属度。最终评价结果可按照加权平均的原则来选取,设:A=(a1,a2,a3,a4)T是个分数集,aj表示第j级评语的分数,利用向量乘积出最终测评结果,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分位:对S=*·A,分值越高,说明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所评价指标上综合表现越佳,从而该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

2.2 权重确定模型

2. 2. 1 建立石油石化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可分为三层,目标层: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准则层: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5 个关键特征,即难模仿性、整合性、价值性、延展性和增值性,它们也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出发点;指标层则由所选的20 个指标组成,分别构成了难模仿性、整合性、价值性、延展性和增值性系统指标。

2. 2. 2 构造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判断矩阵

设某一评价体系A有Ui个准则层,每一准则层有不同指标。设某一准则层Ui有n个指标x1,x2,L,xn,其相应的权重分别为wx1,wx2,L,wxn且满wx1+wx2+L+wxn=1。

(1)构造比较矩阵:

C=

==(C)

其中Cjk表示对评价准则Ui,xj与xk的相对重要性。为了使判断统一、准确,表1给出了判断标度。

(2)求比较矩阵的最优传递矩阵Di:

D==(d)

其中,d=(C+C)

(3)最优矩阵转化为一致性判断矩阵Ei: E==(e)

其中,e=exp{d}

2.2.3 指标权重的

(1)计算一致性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

M=e (i,j=1,2,3,L,n)

(2)计算Mi的n 次方根Ki:

K=

(3)对向量K=(K,K,L,K),作归一化处理或正规处理,即w=K/K,则w=(w,w,L,w)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3 实证

以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实证,经7位专家和3位企业家进行评价,基于上文介绍的评价和模型,得出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取分数集A=(a,a,a,a)=(80,60,40,20)对应于评语集

V=(v,v,v,v)=(强,较强,一般,弱)。利用向量乘积计算出最终测评结果,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分为:S=B·A=(0.308,0.338,0.216,0.138)·

(80,60,40,20)T =56.32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评分为56.32,总体水平一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作为我国三大石油石化企业之一,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结果,基本能反映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现状,各石油石化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弱项、强项,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持自己的强势,改变自己的弱势,从本质上提升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1 邓修权.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调查分析——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J],科研管理,

2003(2)

2 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

出版社,2001

3 胡恩华,单红梅.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

综合模糊评价[J],系统工程,2004(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3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首创者为美国的PrahaladC.k.教授和英国的Hame1Garg教授。其理论要点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术;核心竞争力载体是企业整体,而非某个业务部门;核心竞争力通过积累而产生,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不是资产,也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生命周期,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自核心竞争力理论被提出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研究,在定义方面,学术界众说纷纭,产生了能力说、资源说、知识说等不同观点。结合前人看法,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由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适应市场机会、更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性竞争主动权的企业发展力系统。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主要包括:一是异质性。即核心竞争力必须是该企业独具的,与竞争对手有着本质的差异性。二是难以复制性。核心竞争力不仅包含了企业的独特技术技能等技术特征,还与企业特有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相联,其内容多难以通过文字、语言直观表达,这些都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难以复制。三是无形性。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项具体的产品,也不是某一项具体的服务,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无形的战略性资源。四是长期持久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不会在短期内失去。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主要体现在:一是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幅提升企业效率,能帮助企业创造超额利润和为顾客带来高价值利益。二是核心竞争力具备相当的主导力和带动力,能够帮助企业较容易地推出创新成果,衍生新产品和新服务。三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易被竞争者所模仿或被替代,生命力不强。四是核心竞争力是当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企业只有依靠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一)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及工艺创新能力。目前,学术界虽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持有不同意见,但普遍认为技术要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核心技术一旦被企业掌握并运用于实践,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竞争力,成为企业获取长期利润的源泉。黄文峰(2003)通过对国内大中型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核心技术能力是我国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贡献因素之一。

(二)企业管理能力 管理是对各种因素的协调与融合,良好的管理是确保企业运行顺畅、实施各种活动的前提,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使企业呈现良性发展状态。管理能力越强,优化组合的效率就越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一项重要要素。管理能力涉及战略管理、组织结构及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组织协调等诸多方面。

(三)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依赖于技术和管理,而技术和管理则依赖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企业独具特色且不易模仿。它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引导竞争力;二是培育企业精神,鼓舞竞争力;三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优化竞争力;四是强化企业经营理念,统摄竞争力。可以说,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后,其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地逐步形成。我国一些著名企业,如海尔、华为、一汽等都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技术、管理不断创新,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构成要素,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技术能力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但其运用和创新需要良好的管理做支撑。技术与管理能力要继续创新与提升,必须依赖企业文化的支持,而企业文化又是在前二者的长期运行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的。三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推动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向更高层次的循环发展。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一)培育核心竞争力理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的生存之本。企业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核心竞争力理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满活力。要从三个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理念:一是树立长期发展战略思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培育和积淀形成的。企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经营模式、内部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各方面都要形成自己的独到风格。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旦形成,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二是树立战略规划理念。一个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充分利用好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自身的竞争优势,盲目扩张和发展不仅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且会错失许多发展机遇,甚至造成巨大的浪费。三是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创新精神始于企业家,终于每个员工,只有当创新精神真正深入每个员工心中,企业才有可能造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核心技术能力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行业的核心技术都依赖国外企业,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培育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企业必须清楚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然后才能集中力量对能形成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专有技术和要害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其次,企业管理者要提高认识,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培育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作为企业重心,加大科技投入比重,以增强研发能力。最后,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决定了它们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企业可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等的智力资源,如采取委托研发、聘请顾问等形式对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三)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制度创新。良好的企业制度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包括企业的财务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二是改革企业管理体系,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实行企业管理集约化。三是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能力。大力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良性互动的信息平台和沟通渠道,时刻把握市场动向,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转。四是加强人才培育与管理。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育和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创建人性化、多元化、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以培养、吸引和留住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并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人才支撑。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4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 辩证关系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最早提出是在1963年,而真正大规模的研究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聚合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其特点是进入市场、顾客利益、难以模仿以及内部协作与学习,同时强调了合理的组织机构的重要作用。1992年巴顿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雇员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管理方法、价值观和标准,其中价值观和标准是最核心的要素。

核心竞争力有如下特性:核心竞争力是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是异质的;核心竞争力是完全不能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很难被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学习型组织。

这些特性乃是核心竞争力所表现出的功能上的特征。作为一个系统,核心竞争力在不同层面上具有一定的结构。

最基本的层次是企业成员。以企业员工为载体的人力资源是企业能力的重要元素。员工都拥有可编码与难以编码的知识与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人际关系技能、网络、管理技能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等四方面。管理能力对管理者更为重要,一线操作员更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创造性学习能力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而日益受到重视,人际关系技能影响着信息沟通的质量,它们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微观层面上生成的企业核心能力结构应分为战略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生产制造能力、核心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其中,战略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平稳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发展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跃迁,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与技术环境。核心营销能力是企业将技术转化为市场优势的市场运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涉及企业的资源整合机制,如激励与约束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它通过企业潜在的战略管理能力、核心制造与营销能力等竞争能力的有效发挥,优势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是构成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以及一些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是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有计划地聘用人才、教育、培训、知人善任和激励制约等途径,达到开发智力、发掘潜能、激发活力等提高员工素质、提高效率、改善工作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二者好比是水与船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是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船,水涨船才高。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

所谓“企业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企业员工身体内的一种工作能力,它是表现在员工身上的、以员工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是企业的一种特殊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首要的能动性生产要素。虽然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一样都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在整个企业正常运营中缺一不可。但是,诸要素的作用却不相同,其中,唯有人力资源是起决定性主导作用的第一要素,是能动性要素,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均被动地由人力资源使用与推动。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也正是这种主导与辅助、能动与被动的关系,企业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开发与获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阶段;第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整合阶段;第三,核心产品市场的开发阶段。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个培育过程中,哪个企业能够获得最关键的技术、耗费的时间最短、核心产品市场份额最大,哪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最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全面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对员工的智力、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进行开发与提高,是对员工的企业本位意识和敬业精神进行培育的全面过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恰恰是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密切结合而进行的,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的基础。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愿望,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开发对象、对员工的智能进行的开发。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启发、培养员工的智力,如理解力、思维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二是提高员工的技能(实际操作、运用创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水平;三是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敬业精神。上述第一、二方面是培养能力、挖掘潜能的过程,第三方面是促使其全部能力充分释放的过程。由以上开发内容所决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立体交叉开发系统,具体包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系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产出系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估系统。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整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1. 建立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外实践表明,成功企业一般都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最能预测公司各方面是否优秀的因素是公司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它们加强这种关键能力的最重要的工具。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三个要点:第一,充分利用员工认可的、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企业中形成近乎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第二,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紧密融洽的群体心理氛围,增强集体凝聚力,使员工心情愉快地工作,使企业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第三,强调人的等级差别理念。因为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导致人的分工不同,正是这种能力差异和分工不同,导致人们在企业获得的收益方式不同,收入的差异也大。因此企业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氛围。

2. 树立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新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树立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将市场机制作为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激发人才的创新欲望,激励人才的创新精神,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聚集人才的创新优)势,做好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工作,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为第一资本的巨大作用。

3.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资本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人们把知识智能资本的投资视作“一本万利”,看成未来制胜的基本保证。企业如何才能先行开发出人才,使广大员工的素质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最现实和根本的途径,惟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其核心主要是指用于提高人口或劳动者的质量而支出的种种费用。西方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更大。

4.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来系统地开发人的能力,从而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过去人事部门只是消极地“管理”人,现在认识到必须对“人”进行培训教育和开发,提高和发挥人的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开发相结合,只有通过开发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企业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5. 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评估,发挥激励机制作用。企业把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纳入收益分配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企业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处理好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关系,促使人才把个人的事业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激励员工释放出最大的潜能。很多企业只把人才当成高级打工仔看待,激励机制也只是以工资的形式实现,毕竟这些人才以其知识或管理能力为企业创造了巨额财富,简单的工资奖励,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对于人力资本的激励,可以采取经济激励。

参考文献:

[1]陈勇鸣:培育人才资源竞争力[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7)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5

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是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该领域一流水平,强于竞争对手的独有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根据高校的特殊性其核心竞争力可以定义为:高校独具的、支撑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即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通过有效的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教学科研、高校文化等具体方式实施高校的资源配置与整合,从而使高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具体包括:

(一)独特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即难以模仿性,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髓,体现的是一种“相对优势”。它是高校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并深深地烙上了学校漫长发展的历史烙印,如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

(二)整合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能力,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对分散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不同资源,如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人才资源、精神资源,不同专业和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后形成的一种核心能力。它体现的是一种有机整合性,即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效整合及有机结合的一体性。

(三)创新性 创新是高校生命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从高校发展的角度看,创新关系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高校的创新不仅包括教师的学术创新,还包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可变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形成过程和形成之后,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特征。因此,高校必须具有前瞻意识,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变化,适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并不断地延伸辐射到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培养人才及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上,从而引导高校不断与时俱进,调整与保持自身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等级模型

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是由Mansour Javidan在1998提出,用来描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层次 主要包括:第一层级为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第二层级是职能能力,即开发资源的能力,由一系列业务过程组成,如市场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分配和后勤保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第三层级是竞争力,即跨越职能边界和协调各种职能能力的能力,战略业务单元中的一系列技能组成,它们统一各职能部门的能力,如开发新产品的竞争力;第四层级是核心竞争力,处于等级的最高层次,跨越战略业务单元之间的边界,来自于战略业务单元中不同竞争力的相互作用,是一系列技能和知识在业务单元之间分享,是战略业务单元整合与协调。

(二)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的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高等级建立在低等级各要素的整合基础上;公司的价值随等级的递升而增加;等级中的更高层次有更广阔的组织范围,更难以完成,开发核心竞争力依赖公司在不同战略业务单元和公司其它各部分之间成功的统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核心竞争力等级与战略等级的关系 公司层战略确定公司的使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类型,两者呈直接相关;业务单元战略与每个业务单元在产业中的竞争战略有关,在竞争中形成有利的可持续的竞争地位,确保战略完全利用它自身的竞争力和职能能力;职能战略的发展是确保业务单元的竞争优势,每个职能群体的关键步骤是帮助实现业务单元战略,职能战略的设计以业务单元战略的能力为基础,确保充分利用职能资源和能力。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系构建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独具的、支撑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高校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通过有效资源配置与整合,使高校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和提升继续发展的潜力。根据Jvidan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等级模型,构建以下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系,如图1所示:

(一)资源层 有形资源主要有校舍、办公设备及实验、科研器材等;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了教学科研人员(含实验辅助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20世纪90年代衍生的校办产业人员;无形资源则包括了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软件、著作权、合同及各类契约、高校校名校誉、公共关系、高校知名度等各类知识、智力、权力和信息、学校发展前景,管理水平等。

(二)能力层 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三方面。

(三)竞争力层 管理竞争力的强弱和水平决定了地方高校的环境资源条件能否优化组合、高效运行;学科是承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单元和中心环节,学科竞争力体现在构建和形成的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结构,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科组织和梯队,设施配套、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和平台,运行高效、富有活力的学科运行机制。教师竞争力包括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知识储备力、业务技能力、学术创新力和精神影响力。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学校办出特色是21世纪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办出特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中小型学校也有一个办出不同特色的问题,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校园文化是围绕高校教学中心工作所建立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语言习惯、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是高校组织力的灵魂及创新力的源泉。

(四)核心竞争力 资源环境整合竞争力指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资源,联合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创新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包括学科创新能力、学术创新、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等。定位竞争力即特色竞争力,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征是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高校职能和企业顾客价值战略定位理论,整合以学生关系为导向,保障每个学生顾客价值最大化,实现“关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五)高校竞争力体系保障――财务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一种竞争力。高校财务竞争力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管理经济学视角的财务创新,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其中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高校环境适应规模、环境适应度、投资环境适应度、竞争地位优势度、竞争成本优势度、竞争利润优势度;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资源配置规模与水平、资源配置优势度、净资产收益率、现金周转优势度、现金支付保障率、资源配置质量,资源配置规模可用总资产、和净资产来衡量,表明高校的资源配置总规模和自有资源规模;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为利益协同总量、投资者满意度、教职员工满意度、现金偿债保障率、学生和教职员工协同显示度。因此,加强财务竞争力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四、结论

本文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理论,根据高校的现状,构建了以财务竞争力为保障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有利于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内外合力、优化学校运行、汇聚特色优势、激发创新动力,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发展导向,从而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文6

(1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2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形成和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民办高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求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很多学者在论及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时,常常将其与高校固有能力相混淆,又或者照搬公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体现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文章拟围绕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厘清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而对其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以期构建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模型。

关键词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23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美国私立大学分类治理经验”(项目编号12yjc880170);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多元化筹措模式及风险规避研究”(项目编号;2012Q020)

作者简介:陈娟,女,(1980-),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文化、公共管理;朱浩(1979-),男,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外国教育史。

收稿日期:2014-11-07

1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大学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是移植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但是我国现阶段对其研究还不够成熟,对其概念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事实上,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其本质有着清晰认识为基础。作为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不应该与公办高校完全相一致的,也不应该是对公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简单地照搬,而应该体现出自身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一词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中首次提出,将其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且由此提出了判断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①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的;②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的利益;③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强调企业在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时,一方面要认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更要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形成和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大学面临着不仅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还要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一些热心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创造性地引入到高校战略管理之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思想和观点,但是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并不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可操作性。目前,国内学者们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种观点即整合论、培育优质资源观、系统观和构成要素论。

第四种观点是构成要素论,即从我国办学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模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即一所大学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案,以及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这些互相影响的综合因素或力量的综合即为大学的竞争力。”

尽管现阶段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对大学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各种表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有不少学者都认为独有的、难以模仿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持这样观点的学者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完全移植到高校,没有将企业与高校的本质加以区分。高校的核心价值是立足于人才培养,而不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同时人才培养也不同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培养人的活动不可能存在独有的或难以模仿的教育技术,除此之外,高校与高校之间除了竞争关系外,还存在交流、合作和借鉴的关系。

笔者认为,所谓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民办高校通过合理的定位和灵活的体制,在长期办学中被社会所认可的并融入其内质中的竞争优势,能使民办高校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民办高校战略性资源基础上的获取、创造、整合等能力系统。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应该以合理的定位和灵活的体制为基础;第二,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是需要通过高校长期的孕育、持续积淀,并根植于大学的内质之中;第三,民办高校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是需要通过社会的检验,并被其认可和识别;第四,民办高校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在高校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的能力;第五,民办高校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是要能为高校的发展带来各种资源。

2 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概念和特征的厘清,为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供了基本条件。以往的研究表明,影响各利益和评价主体对大学认可程度的因素包括:第一,影响学生与社会单位的大学认可程度因素:师资、教学资源、文化、制度、学科、声誉等;第二,影响教师对大学认可程度的因素:教学资源、文化、制度、学科、声誉、待遇等。这些构成了大学竞争力的基本影响要素。

笔者认为,按照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及特征,其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类:①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显性要素既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又是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载体。其显性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包括各自的支撑要素。②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隐性要素是一所高校拥有难以测量的但又明显可以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能力,是其显性要素的支撑系统和赖以成长的土壤。其隐性要素主要包括高校管理能力和文化力,而同样包括各自的支撑要素。

2.1 人才培养能力

2.1.1 学科建设能力

学科建设能力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构成了高校发展的基本平台。国内外高校发展的经验表明,学科建设是处于高校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努力建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及学科群是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1.2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的各种资源,创设教育环境,并能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把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实习、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中,从而构建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1.3 就业率

就业率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就业率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认可。因此,民办高校的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应该把指导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全部工作的归宿,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零距离,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教育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去。

2.2 学术研究能力

2.2.1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学术研究活动的主体。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时,更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其师资队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或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其实际需要。因此, 建设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技能, 并能将其融合于教育教学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必然举措。

2.2.2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民办高校学术研究能力提高的途径。作为实力相对较弱的民办高校而言,在科研定位上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如果一味向公办高校看齐,将会使学校的人力与财力在无意义的竞争中浪费。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民办高校获得社会单位认可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2.2.3 科研评估能力

科研评估能力是民办高校学术研究能力提高的保证。民办高校最大的优势是在于其民办机制,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尽可能避免高校的行政化倾向,将高校的学术问题交给由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评估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民办高校学术研究的质量。

2.3 管理能力

2.3.1 资源获取能力

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高校竞争总是围绕一定的价值资源而展开,资源获取能力是民办高校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很少能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财政资助,因此民办高校资源获取能力的重心应当是放在对市场环境下的争夺,首先获得社会的认可,再进而取得上级管理部门的认可,因为上级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一般是以社会认可作为基础。

2.3.2 制度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手段,是民办高校管理能力最主要的体现。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和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作为隶属于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其组织设计时就自然而然地模仿政府模式,大学的组织安排与政府组织序列高度一致。在这样的组织形态中,大学内部很容易滋生出“官本位”倾向,致使办事效率低下。民办高校唯有民办体制,以其灵活、高效的制度创新能力为公办高校所望尘莫及,制度创新能力应在其特有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

2.3.3 品牌构建能力

品牌构建能力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式。民办高校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卓越的办学理念是民办高校提升品牌构建能力的前提条件,而办学质量更是高校品牌构建的关键,民办高校的品牌构建应该展现出其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2.4 文化力

2.4.1 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为学校文化力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规定了学校文化力的取向。纵观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举办者在热情和市场的刺激下创办的。在短时期内,这种刺激作用可以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的目标来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注入理性的思考,尤其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

2.4.2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和环境文化一起通过整合,形成学校文化力。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处于比较矛盾的状态,时而以政治追求为价值取向,时而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使得我国高校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偏离其本真。民办高校的行政权干预相对比较弱化,可以逐渐强化其学术权力,通过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长期的积淀,可以有效地凝聚人心,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2.4.3 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对自己学校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的认同。校园精神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校歌等文化的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学校的建设布局、文化景观等物质的方面,是学校文化力核心的表现,它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起到精神导向、激励和熏陶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构建了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笔者将其划分为三级要素,最下层的一系列能力是高校的固有能力,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形成奠定了前提保证。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是显性要素,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也是高校获得社会认可的主要依据,但是显性要素的提升不是个别要素简单的相加,而是需要隐性要素的支持和固有能力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C.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0

2 孟丽菊.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J]. 教育科学,200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