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学科分析

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摘要:本科教学方案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本科教学的旗帜。为了制订与时俱进、适合时展的本科教学方案,笔者一直在跟踪、分析和研究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方案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并且希望与同行广泛交流、分享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关键词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教学分析

第一作者简介:王苏峰,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计算,wangsufeng@sina.com。

1 背景

每隔3~4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就会启动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笔者从教10几年来已经参与4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每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都需要广泛调研国内外大学计算机类的本科教学情况,而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简称EECS,也就是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育是很出色的,因此从2001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关注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情况。

2 本科教学方案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1]见表1。

3 本科典型选课

3.1 典型选课计划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主要专业方向有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通信、网络与系统(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4年本科需要完成120学分以上,估计需要选修32门课程左右(每门课平均4学分)[2]。

表2—表5提供一个典型选课计划 ,该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适合于对如下方面感兴趣的学生:逻辑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外设等。

3.2 典型选课的知识层次体系分析

对该典型选课计划按照知识层次进行划分,然后进行整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方向需要的知识涉及数学、物理、电子学、计算机基础、专业选修以及人文类课程,知识体系比较全面,但更侧重于基础课程。

4 教学方案分析

4.1 开设课程比较丰富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基本上覆盖了计算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仅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就有32门之多[1]。在这32门计算机类课程中,带有实验(上机)的课程9门,纯讲授类课程9门,学术讲座及研讨课程3门,教学研究类课程5门,自学编程类课程有7门之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和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一是学生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时间,但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3];二是课程开设数量有7门之多。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的特点一是内容丰富、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如Found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由美军阅历丰富的现役军官进行讲座)等;二是开设课程也很多,可以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

4.2 每学期选课门数少

伯克利分校实行的是学分制,要求学生所修课程总学分达到120学分以上(当然还有其他要求,在此不再赘述),而每门课程的学分平均为4学分,因此4年下来一个学生只需学习32门课左右[2]。从表2—表5中可以看出,典型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选课门数为31门,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学分比重中数学类占16.7%,电子类占20.0%,计算机类占20.0%,人文类占17.5%(要求至少6门课以上)。

虽然选课门数少,每学期只有4门课,但是每周的学习任务还是很重,要得到一门课程的学分不容易。现对典型选课计划中大一第1学期的每周课时量(单位:小时)进行分析,见表6。表格中的时间只是课表安排的时间,还有实验需要有自我安排时间进行配套,因此课时量相应还要大幅度增加。

4.3 实验(上机)课时比重大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拥有很多实验室和大量的实验设备,全都向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或做实验。很多课程要求上机或做实验,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符号演算程序设计课程安排讲授课时与上机课时各占一半,甚至上机课时更多,而体系结构课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自我安排时间就更多;不仅如此,还开设了单独的设计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

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可以看出,提供实验的课程有12门(不包括编程类课程的自定实验)[1]。12门课程讲授、讨论、实验(上机)课时统计见表7,分别占比30.6%、16.3%、53.1%。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上机)课时比重超过一半,这说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实验课程。教师从整体上分析12门课程实验课时比重之后,再从局部说明实验的重要性,以微电子电路导论(EE40-introduction to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4]这门课为例。微电子电路导论这门课相当于电子学课程,此课程开设13周,讲授课39小时、讨论课13小时、实验课39小时,共做10个实验,可见微电子电路导论课的实验课时比重相当大。

4.4 学生选课建议

(1)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选修一些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类课程;

(2)选修一些能锻炼说和写能力的课程,这对求职和工作很重要;

(3)选修课可以追求个人喜好,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

(4)计算机学科发展很快,要想赶上潮流,必须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

5 结语

笔者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典型选课计划的知识层次、课程类别所占比例以及实验课时所占比重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分析情况看,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本科教学,首先开设的课程很丰富,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但是每个学生选课并不是很多,4年下来也就是32门课左右;其次是实验(上机)课时比重比较大,教师很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还给学生选课提供了一些建议——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重视基础课以及说、写能力的锻炼,计算机学科发展迅猛,学生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等。

这些分析结果将有助于下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尤其是实验课时比重要加大,嘴动不如手动,实践出真知。笔者就实验课时比重调整教学组所授课程进行了小范围改革试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公正评定实验成绩、需要更多的实验辅导教师以及更多的实验设备投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学组将迎难而上。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EECS course web sites[EB/OL]. [2014-10-20]. http://www-inst.eecs.berkeley.edu/classes-eecs.html.

[2]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2013-2014 undergraduate handbook[EB/OL]. [2014-10-20]. https://eecs.berkeley.edu/Programs/Notes/index.shtml.

[3]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CS 9C study guide[EB/OL]. [2014-10-20]. http://inst.eecs.berkeley.edu/~selfpace/studyguide/9C.sg/Output/9C sgTOC.html.

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2

近些年来,计算机科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而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计算机教育中引入计算机科技,根据实践反馈可知教学效果显著,而且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水平,可以说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本文中重点探究了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技技术的具体应用,探讨其应用的发展意义。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应用

从目前情况分析,计算机技术已经涉及到多个领域并且应用效果极佳,可以说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其社会价值也越来越高。开展计算机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推广计算机技术,从而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国民计算机应用水平。文章简要概述计算机教育发展现状,并具体探究了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应用的价值,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1计算机应用的价值分析

计算机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及实践应用验证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自身具有如下特点:集成性、交互性、可挖性。这种技术是将以下信息元素叠加,主要包含文字、动画、声音等,对于教学而言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提供多种选择性,与此同时,能够进行学习成果验证,学生信息反馈,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充满趣味性,改善教学效果。从目前来说,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功效,为教学给予更广阔的平台,强化教学管理工作。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给予更为丰富的资源,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因而计算机激素在计算机教育的应用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2计算机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策略

2.1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对事物感兴趣,他们才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计算机教育同样如此。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慎重选择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计算机教育,从某种程层面来说必然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有全面的认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开展计算机教育,从学生实际需求层面出发,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继而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进行PS图片教学时,探究真假图片技术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搜集资源,如网络热点问题,然后将这部内容放入到实际教学之中,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带动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通过挑选网络热搜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技术辨别照片真伪,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极为感兴趣,并且更为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

2.2课前预习应用

学生在进行新内容的学习时,一般情况下都会在课前进行预习,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前预习对学生课堂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这需要学生自身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并且需要家长的督导,最重要的是对新内容了解甚少,这也直接导致学生预习效果相对不理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此外,教师可以自制电子版的预习内容,并且标识重点及难点部分,然后需要加以备注,然后将这部分预习资源放到学习平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档案的指引下对于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方向,增加对新知识的认知,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设置预览状态,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预习过程有一定的监督。

2.3丰富课堂教学,降低教育成本

计算机教育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主要有专业术语、操作方法、程序等等,相对来说学校内容较为复杂,而且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如果运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学科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弊端,教师将书本知识通过另一种形式呈现,比如文字图片,再比如动态视频,这样学生可以学习到整体操作过程,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教学更为形象生动,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知识,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计算机技术于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给予更宽广的学习空间,进行资料收集,同时通过不同形式向学生下达考试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教育成本。从整体角度分析,不仅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节约成本。

2.4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一堂课的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针对计算机互联网来说,基本上不受空间及时间约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筛选不同的题型,并将这部分知识放置在网络学习平台,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按照难易程度对内容进行划分,然后再进行权限设定,待教学活动完成之后,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加强学生知识的学习,学生利用线上操作的形式,对教学内容实施反复操作,直至掌握全部计算机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其他方面的教学,比如筛选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资料,将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借助自己所学知识完成实践操作,最大程度提升计算机教育人才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3结语

总体来说,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促使其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得以有效使用,并且取得了相对较好的应用功效,这不仅可以改善教学效率,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可行性。文章简要概述了计算机发展概况,具体论述其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促使计算机教育更具实际意义。

作者:姚靖 单位: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包头市卫校)

参考文献

[1]卢唯威.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5).

[2]胡成娟.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11).

[3]吕云芳.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

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3

(一)前沿科学

计算金融学是一门前沿科学,其前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技术具有前沿性。伴随着计算理论的深化、计算工具的创新和计算实践的发展,计算技术日新月异,不论是软件或者硬件都处于持续进步更新的状态之中。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计算软件的选择必须跟紧时代前进的步伐,针对金融行业的需求选取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主流软件系统,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最实用,最前沿的计算技术。另一方面是将计算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方法具有前沿性。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解决金融系统中的大规模、复杂性的问题提供了可能,随着计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金融活动正从一个完全不可控的过程转变为一个可预见的科学决策过程。例如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挖掘有效信息,为其金融商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技术解决金融问题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结合我国特殊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技术来对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模拟。

(二)交叉学科

计算金融学是一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是金融学、数学与计算机技术三科交叉的产物。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主要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学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金融学理论体系及其分析框架和思维方式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是学生分析研究当下金融形势及热点问题的理论基础;二是数学分析、数学建模等相关的数理知识内容,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才可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对金融问题进行求解,同时金融建模、数值计算内容也是计算金融课程的关键与难点;三是计算方法与软件操作、程序设计等计算机技术内容,运用高科技技术为大量金融数据分析与复杂数学建模过程带来便利。总的来说计算金融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教学要以金融背景为前提,以数学建模为研究基础,以计算机为研究工具,凸显计算,通过对海量金融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及模拟以求解金融领域内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仿真模拟

仿真模拟是计算金融学的一大独特之处,与传统金融研究方法相比,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金融问题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其结果更贴合实际,其研究计算过程更加简单。比如在进行期权定价时,传统金融研究更注重利用数学推导期权价格均衡点,通过求解方程的方法来得到定价,定价过程十分复杂繁琐;计算金融学则是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数值逼近的方法为期权定价提供决策支持,定价方式更为快捷和科学。仿真模拟可以说是计算金融学的一大创新点,在教学中应突出课程仿真模拟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金融仿真模拟实验。

二、计算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对策

针对计算金融学课程前沿科学、交叉学科,仿真模拟的特色,结合本人对该课程的理解与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机制等方面给出以下教学对策:

(一)统筹兼顾教学内容

计算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包括数学,金融学,计算技术三科知识,其内容多而杂,所以教学内容上的统筹兼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部分,数学建模的内容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金融课程时的一大难点,由于大一时开设了微积分、统计学等数学基础课,所以教学重点要放在数学建模原理的讲解上,要使学生摸透建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在金融部分,要以讲解金融基础知识与金融热点问题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来拓宽金融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计算技术部分,可将计算技术内容的讲授穿插在数据分析以及金融建模的讲解之中,以具体问题给同学演示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金融学的知识为主线,注重数学建模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辅之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实际操作知识,将金融理论、数理思想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做到教学内容上的面面俱到。

(二)合理引入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在课堂分析和讨论原始案例,从而提其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金融课程的学习中,其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要求高,单靠老师上课对于理论知识,建模思想的阐述与讲解,是无法达到将知识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入教学案例,特别是中国金融市场中的计算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从案例中体会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会如何将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生对知识不再只停留于课本上。但是教学案例要求精而不要求多,我们只需从分析,建模,评价等计算金融学的主要环节将经典案例讲透彻即可。

(三)积极仿真模拟实验

计算金融学的仿真模拟特色是该学科的精髓。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展仿真模拟实验,搭建仿真模拟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各种仿真虚拟金融市场,构建证券市场仿真模拟,期货期权市场仿真模拟,金融风险控制仿真模拟,金融产品设计创新仿真模拟等金融实验为一体的仿真模拟实验体系。仿真模拟实验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其仿真实践可具象地了解各金融活动的主要环节和金融市场的现实环境,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后的创业和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大力开展课程竞赛

计算金融课程实践性强、难度高,一般来说仅仅凭借老师课上的知识讲解,学生是不可能透彻掌握该课程学习内容的,所以应在课外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课程竞赛的活动。计算金融课程竞赛可仿照计算机系的程序设计大赛,学生可以自由组队,以小组为参赛单位,设立优胜奖项及奖品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比赛内容则可以是金融产品定价的求解与计算,金融产品的设计等兼具专业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项目。大力开展课程竞赛,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课后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五)全面推进上机考核

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4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实践分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11-02

科技的进步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大方向和主动力。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重要工具还帮助人们大大缩减了工作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人们的工作方式越来越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为此,我国早已确定了在中小学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普及教育,近年来社会局势和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能力的提高,这一教育要求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初中教育作为学生计算机学习提高的重要阶段,新课标标准下的教学大纲不仅仅再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思路方法的总结而是更加的注重以学生为主题,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1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的意义

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开始于我国上世纪末,当时计算机对于国民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但是它已经渗透到社会化大生产中。此时的初中计算机技术教育教学活动更多地是教授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基本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多地是对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方法思路的教学。而这些知识对当时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不是很突出。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设备之一,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工作的必备条件。鉴于此,传统的初中计算机教学课程标准早已不适用,之后一些列的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充分整合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学科的人文特点、实践的特征等,此外还在计算机课程内容实施上都做了较大的改进调整。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始终围绕以学生为本。整合各种资源下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更加突出专业特色,贴近现实,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科的特点。

2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及实践分析

2.1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的探究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区别于其他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计算机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我国以苦读、积累、磨砺观点的传统教育学习模式之下很难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故此,要对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整合。

2.1.1实施兴趣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应用。这就要求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动手操作为突破口。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发展史采用情景教学模式的方法进行授课教学。比如在Photoshop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前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做的欲望。教师可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让学生编辑,比如动漫卡通人物、明星海报等。又如用奥运会世界各国奖牌获得表进行Excel教学,让学生产生兴趣。无论是使用计算机基本软件还是训练打字基础,只要学生有兴趣去学,才能有所收获。初中计算机这门学科就是服务于现代生活的,尽管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不能够直接接触到实际生活,但是可以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层面上。比如说:QQ聊天工具、酷狗听歌软件、PPS影音软件以及迅雷下载软件等,这些软件的编写制作都是依托于计算机语言,即机器语言,迅雷的高速下载是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中的P2P的应用等。将学生们在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或者硬件知识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授课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1.2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内课堂教学的模式逐渐转变,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活动中常采用的模式。自主学习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学习小组形式的讨论式学习,即分小组讨论式,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独创,在此之前国内的一些初中或者有此初中的个别试点班级都是采用这种办法进行课堂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生生互动。在初中计算机课堂中采用这种小组讨论形式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高效的。

2.1.3开展实践性教学

对于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莫过于实践,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习,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质。自初中计算机教学伊始,实践教学环节就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教学实践是初中计算机教学的重中之重。初中教师应当根据计算机的教学任务合理地设置实践环节,并在实践上机操作环节中合理的设置教学实践任务计划,能够将课堂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予以展示并进行适当的拓宽。教师应当不断地摸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案,多方法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2.2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的分析

课堂教学的实践,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但是,实际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整合实践中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对整合之后的教学性质模式理解不到位,二是整合后的教学方法模式应用上出现一些问题。

2.2.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有偏差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不是课堂上某一件任务或者一些任务亦或是成绩就能够体现出来的。信息素养是指包括信息检索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的筛选理解,以及对信息所持有的态度等等。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应当培养学生对信息快速浏览的能力、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上传下载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等等。

2.2.2学生课前复习有指导性偏差

课前复习一直是课堂教育中所强调的内容,但是这个内容在长期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对于学生课前预习,应当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或者是知识水平的体现,而不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开展计算机课堂 教学所做的一种准备。课堂上一字一 句的照本宣读式的教学模式应当摒 弃,拓展学生的课外读物是关键,狭隘 的知识面一直限制了学生们综合知识 体系的建立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 展。将丰富广泛的应用实践与枯燥无 味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能够帮 助学生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更 好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以 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并不是学 生是主角、老师是配角。教师在课堂教 育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是课 堂的指挥者。过多的关注学生自身的 感受必将导致课堂教学的失控,从而 也达不到课堂教育教学的目的。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 育需求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计算机作 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近年来初中教育中 迅速推广普及并改革创新。现代计算 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初中计算 机课堂教育拓宽了道路也迎来了新的 挑战,我们应当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地 整合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不断 地探究分析实践学习,才能使我国初 中计算机教育不断地发展进步。

(诸暨市璜山镇中学,浙江诸暨311809)

参考文献:

[1]项福州.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9).

[2]黄国智.四“统一”架设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2009,(11).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2011,(08).

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面临的具体冲突。在当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中往往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动手能力,大部分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属于学术性、学科性的人才大量存在,这种情况导致计算机人才在实际的问题处理中缺乏实战经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缺少;并没有形成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的认识。而当前的信息化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挑战,职业化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练就更强的动手能力。企业在具体的招聘启事中,也提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的要求,但是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并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缺乏动手能力,虽然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但是在日常问题解决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形成原因。1.高校的专业定位缺少社会分析,专业基础很强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应用实践能力,导致理论和知识丰富,却不能解决实际的计算机问题,造成了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培养模式单一;2.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成不变,导致计算机专业课程远远落后于时代,计算机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更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难题;3.很多计算机人才并没有经过具体的实践,仅仅具备一些理论知识,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往往都是学科性的内容,缺少实用性,不能够跟企业全面的、系统的应用联系在一起;4.高校师资缺失。高校教师中大部分都是理论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教师缺少实践,也就让学生学习不到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广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分析中,能够看到当前计算机人才的能力的缺失表现在如下的方面;在应用工具上并不成熟,谈不上经验;没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价值取向偏颇,将职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缺乏必备的外语知识;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并没有良好的归结分析能力;在工作中承受压力的能力缺失。所以,在当前的计算机科学与人才培养中,应该积极分析人才需求的规格,制定培养标准,基于长远的社会发展进行纵向分析,从计算机专业入手,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切合时展。在计算机社会需求差异大、技术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的时代,应该积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的需求为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人才培养。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创新升级的过程中,计算机科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技术人员应该成为社会培养的主要目标,高校应该积极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人才,积极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说,计算机人才培养应该跟社会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市场导向为培养目的,积极促进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做好时代形式的分析。

(二)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在市场的分析中,高校应该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将当前的计算机课程做好科学的调整,比如注重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嵌入式技术等;要以学校培养的方向设置课程内容,将选修课和公共课分开,比如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划分形式,能够更好的实现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有精确的课程设计,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而铸造更合理的学校课程。

(三)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在实际的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决定了当前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应该走出去,积极跟社会接轨,与企业开展深入工作,甚至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企业实际的项目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校企合作应该在学生走进企业中实现,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并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这样以后学生就能够在学校中了解以后从事的工作,学习也更具目标性,学校应该不断强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及时更新学生的计算机观念,契合时代的发展,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见真章。学生在学校的项目实践中,能够完成从开发、设计和测试的全过程,在系统的锻炼中,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积极的鼓励企业的教师到高校任教,这样就能够拟补高校实践不足的现状,要积极鼓励高校的教师走出去,为社会上的企业做科研,并积极的将学生带出校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争取带动院校综合课程的建设。为了让计算机人才能够适应当下的社会,就要让学生在校园中形成实践能力。高校应该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在市场导向的驱动中,实现跟社会的接轨,创新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课程理论,并积极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深入社会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针对市场展开深入分析,并积极调整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符合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促进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奚春雁,陈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J]. 计算机教育. 2010(05).

[2] 康世瑜.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探索[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3).

[3] 何昭青,赵晋琴,肖建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6

关键词:S-T分析法 课堂教学问题 评价 S-P表分析法

前言

由于我国计算机发展速度比较快,导致学校所采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远远滞后于计算机的更新速度,使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不符合当今社会计算机发展的潮流,而且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任课教师仍然实行讲授型的教学策略,对多媒体的利用只是教学信息的简单呈现,未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这样下来学生只是学到了简单的计算机知识,没有从本质上去理解,更谈不上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面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采集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能根据相应的问题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教育信息处理在这一情况下应运而生了。教育信息处理是根据教育信息的特点和处理为目的,在对教育过程进行分析时针对教育过程中各种信息的特点、表现形式、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并由此得到用于分析、评价、控制教育过程的有效信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我们以信息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去研究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1]。

1.《程序设计基础》的专业与教学地位

《程序设计基础》是设计程序入门课程,也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人机之间实现交流的重要工具。《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程序设计语言基本知识,掌握程序设计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程序设计思想及理念,并能够与社会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其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但是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并不完善,使教师迫切地需要对自身的课堂教学展开理性、深入的反思与研究,借此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S-T分析法正是基于教学过程的这种特点,有效地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一定的信息,并将这种信息用于评价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

2.用S―T分析法分析程序设计基础公开课课堂教学问题

2.1S―T分析法简介

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2]。S―T分析法将教学中的行为分为学生S行为和教师T行为两类,减少了教学过程中行为分类的模糊性,增加了客观性。具体就是通过对一节课教学过程的观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观察内容进行采样、记录,然后根据教学过程中T行为所占比例情况以及T行为和S行为的转换情况分析其教学模式。它是将教学结果以图形表示,使教师可以采用可视化的方法研讨教学。

2.2 S―T数据采集

本研究以《程序设计基础》公开课中的“信息管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TM中开户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本节课共45分钟,最后八分钟用于对学生的简单测验,采样间隔为30秒,共记录下90个采样数据,具体如表1:

2.3 S―T数据分析

2.3.1 S―T图

以原点为这次课堂教学的起始时刻,横轴为T,纵轴为S,各轴长度为45分钟,分别表示T行为和S行为的时间。将前面测得的S、T数据按顺序在S轴、T轴上予以表示,就得到了完整的S―T图。通过S―T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状况,可以分析其教学活动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可以进一步修正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具体如图1所示:

2.3.2 Rt―Ch图

Rt和Ch分别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占有率和行为转换率。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行为次数为N(T行为NT次,S行为Ns次),g表示相同行为的一个连续,那么Rt=NT/N, Ch=(g-1)/N。图2给出了这节公开课的Rt―Ch图,图中封闭区间就是教学过程的(Rt、Ch)应落的范围区,其中,Rt=0.7为讲授型,Ch>=0.4为对话型, 0.3

由图2及标准条件可以得知0

从表1中我们可以统计出:N=90,NT= 46,Ns= 44,g=28,由此可以得到:教师行为占有率:Rt=46/90=0.51,师生行为转换率:Ch=(28-1)/90=0.3。

从以上得出的数据可以分析出,这节程序设计基础公开课类型为混合型,老师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现代化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讲课方式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用启发式教学一步步引导着学生,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为学生创设了参与活动的条件,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积极讨论,知识共享,构建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也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自由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及语言表达和总结观点的深层次发展,最终促进了教学的顺利开展。这节课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师在下课前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小的测试,以便当场就能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在下一次上课时能够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相应的调整教学策略。下面的S-P表是我们这次课测试得出的结果。

3.S-P表分析学生测试的诊断

在程序设计基础公开课的最后八分钟,谢老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了一张有10道测试题的试卷,用来检测学生们的听课效率。练习的得分由1和0组成,利用分层抽样从学生中抽取了10名学生,得到一个得分矩阵,如图3所示 :

(1) 差异系数

差异量用来描述S曲线与P曲线的不一致程度,可以用S曲线与P曲线所包围的面积与S-P表的总面积之比来表示,本例中差异量为D=14/100=0.14。差异系数D*是用来衡量差异程度的量度标准化,以完全不一致S-P表中S和P曲线的不一致性对实际测量的S-P表中S和P曲线的不一致性所进行的标准化。差异系数D*=0.7*差异量/正答率*(1-正答率)=0.7*0.14/0.66*0.34=0.437。

差异系数通常用作学习结果的测试,一般在0.5左右比较适宜,此次课程测试的差异系数为0.437,说明测试问题比较适宜,判分比较标准,测试结果显示出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也说明了测试问题与教育目标的对应关系明确、恰当。

(2)注意系数

S-P表中,就某一行而言,位于S曲线左侧的应是1的集合,位于该行右侧的应是0的集合[5]。但是图中学号为7的学生左侧出现了2个0,右侧出现了2个1,这种得分模式表明学号为7的学生对于一些简单问题给出了误答,相反对于一下复杂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却给出了正确的应答,表中还有其他学生有类似的状况,通过S-P表就可以很好地观察出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了对学生的得分模式、问题得分模式的一些情况作出定量的测度,可以引入注意系数。如果以每个学生的总分,或者是以每个问题的总分作为基准变量,注意系数可按下式计算:第i个学生的注意系数C.Si为:

C.S7=(16-11)/(48-0.6*66)=0.595

从7号学生的注意系数可以看出他的应答存在着某种不正常的状态,可能是学习不充分,不具备回答测试中问题的基础知识,也有可能是学习能力不太稳定,与其他学生相比,该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弱,基于上述一些情况,任课教师应予以重视。

4.《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建议

《程序设计基础》是设计程序入门课程,也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它在计算机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为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教学模式,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综合能力的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体。特别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如信息量大、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很容易产生无所适从、漫无目的的现象,因此更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境,教会学生学习。在知识材料组织上,要能将教学资源与教材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有的时候还需要教师把零散的知识集成在一起,便于教师的教学和自主学习。

(2)强化“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新时代的教学应该在关注学生,注重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构建知识。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才能收获知识,领悟相关学科的发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需要要得到满足,从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可知,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关爱鼓励、包容理解中进行相关的学习,只有与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动力去学习,调动自己学习的兴趣,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生在学习中,教师不再强调其权威性,它要求了解学生们精神上的追求,尊重学生们的个性人格、独特性和多样性,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人价值,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后,当学生的感情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得到后,就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在学习上得到质的飞跃,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充分利用“情境”实现教学

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的,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交互作用,因此我们要构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平等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4)深化“网络的信息化”教学

大学生的课堂不能仅仅是实体课堂,而要融入网络元素。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要选择有意义的教学资源,并且呈现的方式和时机要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适合学生的学习。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交互平台,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能够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课后是课堂的延伸,学生们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快速地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使用网络交流工具,可以方便地跟同学和老师交流,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9.

[2]刘飞、刘雁、黄成云.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过程对比分析[J].教学探索,2012,11(3):58-60.

[3]魏宁.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分析方法[J].信息技术教育,2008,10(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