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1
关键词: 城市美学;美;审美;现代园林
一、美与审美
美与美的概念
1.美的认识
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今天,创生了无数美的事物,美的文化。人们都谈论美、知道美、追求美,但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在“美”这个维度上却存在问题:“美”日渐变得单一、绝对、普遍,缺少个性的丰富,缺少差异性,美的丰富内涵被削弱,也失落了其真实的意义。其原因在于美学和艺术的理论和生活中的美相互脱离,人们在美的理论中找不到美的要求;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片面的审美教育;各色审美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感性生命的压制,从而导致美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带给人的愉悦、丰富的感觉没有了。
2.美与审美的关系
人对于“美”如何理解,他也就如何进行审美。审美何以作为人性丰富与完善的根据,为什么要用“审美”去审视人的发展与完善?原因应该在于审美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能够使人超越有限并给人以自由。接着,提出审美观是怎么样的,决定了人如何去完善自身,如何去创造生活。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崇拜型”的审美观,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神”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崇拜,是对人性的压制;在人的独立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感受型”的审美观,是一种“物化”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人为的、对人为之物的感受。人要对自身的发展有所超越,要向着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迈进,就要形成真正能够 满足人性的生成和完善的审美观。
二、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
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表现
1.对称与均衡
处于中心轴两侧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称作对称。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
我国的古建筑造型形式中常用对称的构图。例如北京故宫的房屋、大殿、天安门城楼及金水桥均采用对称的形式。对称是我国建筑和民居布置中传统的手法。
对称形式包括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四种。
均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保持平衡关系,它在视觉上产生形态的安定感。
2.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三.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
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
1.当代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的目标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进行。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
2.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
3.城市设计的规律
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
四、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思路
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需求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2.城市园林景观的空间与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五、结束语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园林不仅依靠形式上的美,还必须具备艺术美,才能从根本具备审美的要求。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4期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2
关键词:设计文化 科学技术 设计教育
近年来,广大群众对我国城市建设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许多意见和质疑,从而引发了笔者对我国现代城市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现代建筑教育状况的反思。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批的留学生和专家学者到国外学习、进修和交流,可以说他们接受了西方国家最新的设计教育,接触了西方国家最先进的设计思想,了解了西方国家最新的设计理念,学习了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并把西方各国优秀的设计教育方法带到我国的建筑设计教育体系中,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与环境设计人才。但从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的建设发展来看,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种差距不单是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和审美意识上的。
一、思想观念的差异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巫术神学到哲学与美学的发展过程。哲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核
心,从根本上决定着特定时代的发展方向,同时对特定时代的设计思想也产生重大影响。
1. 欧洲在中世纪早期受宗教思想统治,教堂建筑和广场的产生与欧洲人的宗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堂的建筑造型和装饰渗透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美学和人文思想。
2. 在古希腊时代,生存环境促使古希腊人重视对自然的探索,并在和自然的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及形体之美。中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又得以延续,所以,欧洲的历史是在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中进步与发展的,这种变革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如:苏格拉底、卢梭、康德等。这种发展促进了欧洲文明的不断进步,其美学思想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相当大,如古希腊时期强调的尺度、形式、次序、比例、和谐的传统美学观念,都表现在欧洲古典建筑设计中。1908年,沃林格尔所著的《抽象与移情》一书对早期的抽象派艺术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现代著名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形成,就是受沃林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所以,早期欧洲人认为艺术是探知外部世界的一种手段。
随着欧洲科学思想的产生,工业文明更加促进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从以前关注神的世界逐步转变到研究人的科学思想观,近代西方对真理的追求不是要寻找哪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是符合上帝旨意的,而是直接地追问:“宇宙是什么?”“地球是什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是什么?”这种追求真理的怀疑态度,促进了近代科学与近代哲学的兴起,比如:色彩学、人体工程学、现代心理学、生态学、结构美学等。这些科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设计的发展。
3.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以农耕为主的年代,中国人的自然生存环境相对优越,最困扰我们先人的不是自然的侵扰,而是社会的变化莫测,许多道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能用逻辑来理解。因此,儒家思想一直被统治阶级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人性的道德化和唯美主义成为衡量人们思想发展的标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就是中国哲学思想总体特征的一种反映。中国人在思想认识领域中普遍采用一些传统而模糊的思想概念,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学术上的中国式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的学术理论无所不包,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人类文化和精神文化都统归于神秘主义思想观之中,甚至把原始神话概念也作为对某些科学性认识的解释。某些时候,“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人们用来解释人与自然矛盾的借口,这种思想至今还作用于我们的社会文化之中。另外,中国农耕民族的特点,造成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来取性、逻辑,因而表现出感性强、理性弱的特点,以及中国哲学与科学观念的模糊性。
比较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形态,求真的精神在西方历史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中国人讲“真”主要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真,而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真、科学的真并不特别关心。这种传统思想导致了国人缺少创新精神,缺少探求科学真理的主观意识,造成了思想的保守和科学的落后,至今“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思想仍然存在。因此,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极其重要,只有科学思想的进步,才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会推动设计艺术水平的提高。
二、设计文化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个国家的设计文化都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当今,在我国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的形势下,我们的建筑设计界和建筑教育界更应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欧洲诸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从其城市规划、建筑、绘画、雕塑、手工艺品中,都可以寻觅到历史发展的足迹。任何设计都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地域特征和民族特点紧密相关。欧洲各个城镇,甚至于乡村都有不同时期修建的不同风格的教堂,比如伦巴底式风格、哥特式风格、罗马式风格、巴洛克式风格及乡村式风格,教堂的产生和欧洲人的宗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教堂的产生又受到各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风格教堂的建筑造型和装饰渗透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美学、人文思想的印迹。
城市广场可谓是欧洲的产物,最著名的广场是被拿破仑称为“世界著名客厅”的圣马可广场。从广场周围的建筑可以看出,当时这里是一个为举行宗教仪式活动而设计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广场逐步发展成为宗教、政治、贸易活动的中心。欧洲城镇传统式的广场在功能上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当时政治与宗教活动的需要,空间形式变化不是很多,但也有个别的广场例外,如:法国南锡市的斯坦尼思拉斯广场。近代,随着社会与城市的发展,广场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欧洲国家现有的广场来看,他们的广场设计更强调功能性,更关注人性化设计,比如法国的德方斯广场,它作为交通的集散中心,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同时在空间设计上富有层次感,在周围环境设计上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有其根源的,任何一个伟大的设计都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如果不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以破坏传统文化为代价,盲目地向西方学习,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特色的丧失,在这方面我国的设计师应该向日本设计师学习。日本的建筑业正是将独特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和理性化的工业系统相结合,重视开发新材料、新方法和自我维持研究工作的能力,才在世界建筑领域中独树一帜。
三、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
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对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重新进行思考,这种思考表现在传统观念与现代的碰撞上。碰撞的结果必然引发设计上的变革,从而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等。这些设计运动的产生,反映了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对设计的重新认识,以及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使设计成为一种文化。
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表现最直接的就是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上,从英国的“水晶宫”、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西格拉姆大厦”、德国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到中国的“国家大剧院”、“新中央电视台”建筑;从维尔德认为的“技术是产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格罗皮乌斯主张的“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包豪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原则,到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倡导的建筑要生态化、节能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观念,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建筑设计及设计理念带来的冲击和产生的影响。 转贴于
我国的工业制造技术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当今时代,建筑物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比如现代流行的钢结构建筑,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建造模式,丰富了建筑的造型形式,赋予建筑设计师更大的创造想象力。如果离开了科学技术的保证,就不可能建造出具有时代感的现代化建筑物,这在其它设计领域中也得到印证。
四、设计教育水平的差异
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晚,这是事实,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很多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都在国外或国内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并把西方的设计教育方法带到我国建筑设计教育学科中,运用西方的先进教育理论培养了一大批设计人才。但我国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产品设计等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然,建筑作品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们很多建筑设计教师都受过西方最新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的教育,其设计思想、理念、方法不可谓不先进,为什么还设计不出被世界建筑界认可的优秀建筑作品呢?抛开前面谈到的几个因素,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国大众基础审美教育薄弱,甚至是缺乏;我国的设计师审美意识普遍较差,艺术素养较低。2001年,一份日本的建筑学刊物第一次介绍了一栋中国建筑,文章称这栋建筑不仅具有极简主义的现代风格,它所散发的独特气质,使它成为建筑界一件全新的优秀作品。这栋建筑是一位自由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师就是房子的主人—艺术家艾未未。在为自己建造这栋工作室之前,他没有接受过任何建筑设计方面的训练。笔者举这样的例子是想说明,建筑师如果只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而自身没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审美修养的话,设计出的建筑也只能称得上是房子,而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建筑作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成功的城市规划和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实在是太少。通过笔者多年来和建筑教育学科、建筑师的接触,感到我国的建筑设计(包括其它艺术设计)教育缺少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审美素质教育。很多设计师不注重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或者对艺术及相关的设计根本就不感兴趣,缺少厚积薄发之力。我国究竟有多少建筑设计师经常关注现代哲学、美学、现代艺术、工业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关注其它设计艺术的发展?我们在国内大谈包豪斯的教学体系,而包豪斯设计学院正是因为有了不同设计与艺术方面的人才,才会形成其办学思想、设计理论和教学方法,才会培养出许多杰出的设计师。
我国建筑学科专业教学的不足还表现为对建筑技术等相关学科教学的不重视,在资金的投入和师资的培养上都跟不上现代建筑师培养的需要,我们的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学科等方面的教材还是几十年前的版本,懂得先进结构技术的师资实在是太少。这样的教学状况,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设计师?如何能创造出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社会上的广大人士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建筑表现出的不满,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建筑设计教育界反思吗?我们只要亲自到过法国巴黎,就能真正体会到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与他们的差距,就能体会到我国的建筑设计师和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们在艺术素质、审美修养、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和国外的设计师相比存在的较大差距。
中国在中小学阶段基本上采用的是应试教育,重理轻文,重分数的高低而轻知识的宽度,不重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综合知识的培养,建筑学科录取的学生在高分光环的照耀下,普遍存在着艺术资质较低的现象。这种隐患的存在,恰恰是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发展和提高中国建筑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建筑设计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造型能力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修养。而我国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用教授基础绘画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问题,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亡羊补牢的教学方法怎么能提高我国建筑师的艺术素质和设计水平呢?当我在巴黎街头看到法国的学生在画巴黎圣母院,各种美术馆和展览馆里都有学生参观时,我感到:我们的建筑设计教学何止是方法上的落后,更主要的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不结合国情,盲目学习西方的教学方法,只会走入另一种误区。
我们在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教学中强调功能的重要性,但形式就不重要了吗?建筑师、环境设计师都是搞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如果只有功能,没有美的形式,那算什么优秀的设计?!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一下包豪斯宣言中对建筑的论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存在着,只有通过自觉,并且和所有工艺技术人员合作,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栋建筑是各种美观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灌注进建筑的精神,以免流为‘沙龙艺术’。”重温包豪斯宣言,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界深思吗?
参考文献:
①(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三联书店,北京,2004。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3
随着城市性质和城市文明的发展,每个城市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承!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越来越重视环境设计,希望通过设计创造理想的栖息环境。因而有必要加以对传统的认识价值和理解,包括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科学史、技术史、教育史等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历史。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自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栖息环境的追求。从气势磅礴的凡尔赛花园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江南园林,从被泰戈尔誉为“时光面颊上的一颗泪珠”的泰姬陵到拿破仑眼中“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圣马可广场。环境艺术中承载了人类的文化,浓缩了人类的历史,随时光流逝积淀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使得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的内涵更加广泛。并且环境艺术是实用的艺术,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方便、优美、的生活环境,其核心是为了满足人们各种环境心理和行为的需求。即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和审美功能。
虽然说现在的赣州的环境艺术建设不是很成熟,城市经济的发展也相对落后。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任何成熟的环境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形成并且始终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赣州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天地和谐的桃花源,就应该立足乡土,以反规划的途径,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回归生存的艺术。赣州城市不要出现“千城一面”的趋同现象的景观设计。这样城市个性和历史特色难于承袭和提升。为了改善和提高城市视觉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环境的文化价值,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个性感。赣州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城市品位。
调查地点:赣州市
调查对象:赣州市的一些环境设施。比如,公交候车亭、报刊亭、垃圾容器、休闲座椅、路灯、道路护栏、交通标志牌、指路标牌、健身器材、街头广告等。
调查目的:学习和应用本专业知识和加强个人素养以及加强对赣州市的了解。
主要内容:学校的一些环境设施、公交候车亭、报刊亭、垃圾容器、休闲座椅、路灯、道路护栏、交通标志牌、指路标牌、健身器材、街头广告等。
调研方法:用照相机拍摄赣州市的景观。
调查内容:
1、首先是调查新建的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城市园林-园林城市正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生态、环境质量、最佳人居等新的城市观念都是与城市园林结缘的。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必备完善的绿化系统,都是以城市绿地为纽带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城市绿地空间是城市中人与自然的交流平台,它为久居混凝土森林中的城市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活空间,使得居民能够最大程度地贴近自然,享受生活。
在信息交流频繁、思想文化交汇、艺术风格多元、功能要求复杂的今天,赣州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采用了较之以往丰富得多的技术手段和设计元素。综观赣州,这几年,赣州的公园绿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引人瞩目。
“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城市居民渴望自然,呼唤绿色,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将是城市空间环境创造的主题。建设以城市绿地空间为主要载体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绿地的文化及美学水准,满足现代上的行为需求,逐步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成为当今城市绿地空间的重要标准。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虽然说借鉴了中国古典苏州园林特色的地域风貌和文化内涵。有着显着的人文景观但却缺少了赣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创新性和个性度不够,体现不出赣州的风土人情。当然这比赣州火车站好多了,火车站建了个不属于这个城市的马踏飞燕的标识。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我怎么来到山西了?
我觉得如果能加强灶儿巷或者七里镇的传统风格会更加不错。以灶儿巷的传统或者七里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创新实例,系统的研究赣州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地域环境艺术的影响。揭示赣州地域环境的艺术特质,从而说明赣州传统文化与其环境艺术内涵密切相连——能直接影响的环境艺术,而地域环境艺术中又闪烁出赣州传统文化的光芒。
2、赣州的公共环境艺术设施
环境设施作为公共环境的组成要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环境设施不仅是人们室外活动的必要装置,而且以其特有的功能和美学特征增加了环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与生理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
从公共设施的历史来看,环境设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排水系统、古奥林匹克竞技场等也属于环境艺术设施。
环境艺术设施融入了市民的智慧和创意,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便捷、安全的积极生活空间的追求。接下来我来讲义下我多赣州一些公共设施的感想和理解。
(这三张图片)
兼具美观性的学校路灯兼具道路交通标志的学校路灯
既美观又不失用途太过单一。设置地点醒目也考虑到了夜间使用对照明的要求。虽然学校不大但安全还是很重要的。给一些经常玩轮滑的学生和夜间开车的人提了警示作用并且提高了安全系数。
(这一张图片)
兼具广告的公共候车亭
我觉得这个公共休闲的座椅太少了才一个,虽然说人少,但也要满足一下人的心理需求,不可能每个候车亭都能像这图片这样是一家子人在这等公交,并且色彩识别性较一般。
如果在人群较密集的候车亭可以相适应的增添其他功能,比如,垃圾容器、引导图、自动售货机等。
兼具广告的道路指示牌绿化设施上的道路指示牌兼具广告的垃圾容器
简洁明了又具导向性但美观性欠佳。迅速传递信息、明确无误,使人们容易准确快捷的做出判断。
这垃圾容器造型满足了功能但没有与环境取得一致。可是颜色上却直接宣传了环保理念。虽然广告颜色虽比较跳跃但绿色还是主体。在这个垃圾容器上我突然想起了赣州城市中央公园,那好像还没设置垃圾容器,我希望中央公园的垃圾容器能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能与环境取得某种一致性。
其实,我更喜欢那些不沉溺于外表结构的自由又具外部因素的多功能的设施。
不占面积的墙壁式瀑布水帘黄金广场的喷泉水景,人们可以与水亲密接触
公园流动性的水流小瀑布激光音乐水景
这些水景设施不仅与环境统一协调还考虑到了气候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黄金广场每个周末都会开放喷泉,除特殊情况,如开演唱会或厂家促销的广告活动。这有很多游乐设施,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大人带着小孩来这玩。除了下雨天,这每天晚上都会很热闹。不仅促进了儿童间的交往,还能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
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有激光音乐喷泉,雾状喷泉等,设施的造型和材料也在不断的更新。我想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多去其他地方参观和学习更现代的科技。尤其是在大学,我们需要更多更广泛的知识。
活动广告车公交车成为活动广告
这世界,广告无处不在。
提供人流小聚的休息处兼具休息功能的绿化设施
绿化代表一个城市的生命和健康,能使人们更加亲近自然,同时体现城市环境生命力的重要性。
这些休闲设施简单、舒适、美观。不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还营造出了一种安静、舒缓的情境。最重要的是海很有安全感,这行人少,没有车辆。我想这还可以大胆的放置休闲躺椅。或者在老人活动的公共场所的公共座椅上增加可支撑的扶手也不错。因为这不仅方便老人坐下和起身,而且形式简单、造价便宜又能对行动不便者提供一些便利。
还有曲线形的公共长椅,可为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了不同的休息场所。因为凹处座位便于交流,凸处座位适于独处。这不仅满足了使用者长时间休息的需要外,还有利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
当然这想法比较适用在公园、街头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等公共空间的休息场所。
幸运桥浮桥
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步行桥微环境平添了一道风景。
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起到了美化环境,丰富园趣的作用。
(这一张图片)
提供游人休息的小长亭,富有质感机理。
正确、合理、艺术地选用材料是使用材料的关键。不仅要考虑环保因素还要考虑材料的可塑性、加工工艺、质感机理等。当然还要考虑风吹、雨打、日晒等自然侵蚀,以及人为的损耗并作相应的防护处理。这些考虑是要是提高设施的耐久性和降低设施的维护成本。
因此城市规划要以城市意象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机理有机延续。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劣,与周围交通的关系。
结语:
我认为赣州城市的发展还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中国现在在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因而赣州环境艺术景观也要与时俱进的发展。
总体上来讲,赣州城市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美国着名设计师a·j·普洛斯认为设计师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敏感,关心周围世界,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对美学形态及周围文化环境的意义怀有浓厚的兴趣;
(2)智慧,一种理解、吸收和应用知识为人类服务的天生才能
(3)好奇心,驱使他们想搞清楚为什么世界是这样的,而且为什么必须这样;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4
Abstract:This article in discusses the urban complex compound construction the concept, the characteristic, in the background foundation, unifies Hangzhou to innovate starts an undertaking the new world city complex compou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proposed that the urban complex compound construction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principles and so on science plan, function integration, ground underground interactive, transportation organic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design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创新创业新天地 规划特点 启示
Key words:The urban complex compound innovation starts an undertaking the new world plan characteristic 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89-03
一、时代呼唤杭州发展城市综合体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要了解城市综合体的概念以及发展背景。
1、城市综合体的概念、特点与背景
所谓“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四项及四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大型城市综合体适合经济发达的大都会和经济发达城市,在功能选择上要根据城市经济特点有所侧重,一般来说,酒店功能或者写字楼跟购物中心功能是最基本的组合。
一般而言,城市综合体具有建筑体量大、物业类型多、交通网络好、生态景观优、各类设施全等特点。特别是,如此大体量的城市综合体不是各类物业、各类建筑、各种功能的简单堆砌、叠加,而是对各种功能、各种业态科学搭配、优化组合、有机集成的产物。
2、发展城市综合体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积体,当人口聚积、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在聚集体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综合形态,由此,杭州城市综合体的产生与发展是杭州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有机更新、杭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打造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必然要求。
3、发展城市综合体是杭州城市发展的理性回归
如前所述,城市综合体简言之就是各种功能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有机集成。以此分析,南宋时期杭州的御街与明清时期的河坊街均是当时的城市综合体,也是现代城市综合体的雏形,她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造城理念。
南宋御街的两旁集中了数万家商铺,临安城一半的百姓都住在附近。“十里”御街可分三段:首段从万松岭到鼓楼,是临安的政治中心,靠近皇宫、朝廷中枢机关,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集中,消费与购买力最强,因此,这里的店铺大多经营金银珍宝等高档奢侈品;第二段从鼓楼到众安桥,以羊坝头,官巷口为中心,是当时的商业中心,经营日常生活用品,据《梦梁录》载,这里名店、老店云集,有名可查的多达120多家;最后一段从众安桥至武林路、凤起路口结束,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段,这里有都城最大的娱乐中心――北瓦,日夜表演杂剧、傀儡戏、杂技、影戏、说书等多种戏艺,每天有数千市民在这里游乐休闲,可以说是当时著名的城市综合体,其繁华程度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所描述;而形成于唐、经过五代吴越、发展于南宋、兴盛于明朝的杭州河坊街,当年这里分布着孔凤春香粉店、宓大昌旱烟店、万隆南肉火腿店、天香斋茶食糖果店、张允升百货店、方裕和南北货商店、瓮隆盛茶号等著名的老字号,无论是居家生活的杭州人,还是匆匆而过的外地游客,这里是他们首选的购物场所。最值得一提的是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这里建起了与北京"同仁堂"遥相呼应的“胡庆余堂”中药房;在鼎盛时期集成了药店、茶楼、游玩、吃饭等业态,也是杭州城市综合体的鼻祖之一。
由此观之,历经千年沧桑与经受几度风雨以后,杭州重新发展城市综合体,是杭州造城史上的凤凰涅磐与理性回归。
二、新天地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背景、建设目标与规划过程
现代城市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综合体的竞争。城市品位的提高,必须考虑市民居住、城市交通、商业氛围、都市工业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统一,以有效地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杭州的综合竞争力,为今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面对这些城市发展的新问题、新动向,杭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建设城市综合体。
根据规划,杭州的远期目标计划建100座城市综合体,近期计划建设的市区城市综合体除了新天地以外,还有杭联热电城市综合体、东站广场综合体、运河商务区综合体、地铁滨康站综合体、奥体博览城、市民中心综合体、“西溪天堂”综合体等,这些综合体象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大学城、交通枢纽中心、下城北部等地,引领着杭州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
新天地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主体是由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投资的杭州新天地集团,本着“工业遗存形成特色、多元业态促进繁荣、生态商业和谐发展、商业商务良性互动”的规划原则,新天地城市综合体占地面积为56.76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15.65万平米,总投资将近100亿,其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均大于国际著名的位于日本东京的六本木业综合体;其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与投资额也大于国内著名的城市综合体例如深圳华润中心、东莞第一国际与上海新天地项目,因此,建成以后必将对杭州城市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新天地的规划建设目标是:新型城市综合体的标杆、商业商务次中心与杭州城北新地标。
随着认识的深化与研究的深入,新天地项目的功能定位经历了一段发展与创新的历程,一开始定位是杭州科技城,计划统一入驻引进的名所大院;后来根据城市设计方案,功能定位于商业商务次中心,最后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杭州城市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戴德梁行的发展策略研究,定位于商业商务次中心、新型城市综合体,并且又将包括工业遗存在内的将近30万平米的建筑面积划定为创意产业区。
三、 新天地城市综合体的规划特点
鉴于新天地项目的特殊性,其规划过程具有科学统筹规划、功能有机集成、地上地下互动、景观特色明显四个特征:
1、科学统筹规划
首先,由于城市综合体体量巨大、投资巨大、对城市升级作用明显,其一旦建成,或者成为城市发展的败笔,或者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地标,因此,新天地的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目前,新天地进行了一个调整四个规划。一个调整,根据市委市政府集约利用土地“一调两宽两严”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整建筑限高,增加了8%的建筑面积,使土地收益最大化;四个规划,分别是《城市设计规划》――划定开发区域、明确用地性质与功能定位。《项目发展策略研究》――确定物业类型、各种物业的开发体量与配合比例,并且明确了划分19块地进行开发及开发时序。《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明确了地下空间的开发体量、空间分布,地下空间与地上部分怎么互动开发等。《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独有的工业元素、水系与自然环境,打造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城市综合体。目前前三个规划已经完成,后一个规划正在实施,预计到09年上半年完成。新天地城市综合体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努力使其成为杭城发展的又一闪光点,成为又一张城市金名片。
2、功能有机集成
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广场建筑与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古希腊的阿索斯(ASSOS)广场,建有神庙与可进行商业活动的长廊,人们从各地聚集到广场,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还可以讨论、议事、朗诵与演说。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将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商场等城市功能集成在一起。我国20世纪初的北京东安市场集几百家店铺、茶楼、饭馆、杂耍场、戏院、棋社等功能于一体,也可算是略具雏形的城市综合体。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讨论并通过了《雅典》,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并强调了功能间的独立性。这些功能分区理念导致了城市发展中贬低高密度、传统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同时,使城市和建筑发展偏向单一化(休闲、娱乐、住宿与办公各自分离,制造了不少卧城),这些理念不但没有创造新的城市空间秩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的整体混乱,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我更新产生严重制约。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机集成了衣食住行各种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又应运而生,成为当今主要城市核心部分发展的主流建筑形态。
如前所述,综合体是各种功能包括商业办公、休闲娱乐、商务酒店、购物消费等功能的有机集成,而物业类型、物业体量则是功能的最终体现形式,因此,综合体的功能有机集成最终表现为各种物业类型与物业体量的有机集成与科学搭配。
根据戴德梁行的商业地产策划报告,新天地城市综合体的各种物业类型与物业体量为:总建筑面积为116万平米,共有大型商业(占17%,包括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大楼)、商住SOHO/LOFT(占25%)、步行街(包括滨水步行街、品质生活步行街)、商务办公(占35%,甲级与乙级办公楼)、总部园区―独栋生态办公楼(占15%)、休闲娱乐(占2%,包括大型影视中心、大型演艺吧等)、高星级酒店(占3%)、公寓式酒店(占3%)等业态,这八种不同的物业之间精心设计地上与地下交通网络与步行路线,确保各种物业功能整合为一个整体。
3、地上地下互动
新天地城市综合体处于杭城的中心地段,规划起点高、投资强度大,因此,有必要统筹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为了避免地下空间的重复建设与盲目建设所造成的浪费,同时,也为了科学地规划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新天地邀请了上海市政设计总院进行地下空间的规划,根据地块区位优势、地面开发强度、人防工程的要求以及今后发展规划等因素以确定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体量,同时,综合统筹开发时序,做到地上地下互动、统筹考虑,以节省开发时间和节约开发成本。
根据规划,新天地地下空间开发体量为38.95万平米,呈“T”型地下公共服务空间,靠近西边的东新东路由于商业价值较高,每个地块整体开发,不同的地块之间由地下人行与车行通道连成一片,构成“T型”的一横;靠近东文路东西向的城市工业公园地下亦成片开发,构成“T型”的一竖,局部商业价值最高的区域规划建设地下二层,其中地面一层作为商业,地下二层作为停车位,在城市工业公园西侧规划地下公共空间环路,连通地下一层与二层,确保交通顺畅。
4、景观特色明显
要使新天地城市综合体成为杭城北部的新地标、成为杭城的又一张金名片,还必须拥有特殊的、亮丽的景观,这些景观将犹如一颗颗钻石,熠熠生辉,可使杭城增光添彩。
为了避免千区一面,新天地邀请了国际著名的景观公司进行整体景观的策划与设计,在整合、融汇新天地工业元素、水系、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打造新天地独特的生态景观。
四、新天地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的启示
1、科学规划是前提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确定“规划先行”,进行了四个规划,新天地已经完成了三个规划,最后一个由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公司领衔设计,目前已经紧锣密鼓地在进行之中,预计于2009年上半年前完成。科学规划是做好新天地城市综合体的重要前提,国内外有不少工程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盲目施工而达不到预期规划效果,甚至成为半拉子、烂摊子工程的先例。
2、功能集成是核心
城市综合体的核心是衣食住行等各种功能的有机集成,而不是简单堆砌。因此,新天地专门邀请了世界著名的戴德梁行开展商业地产发展策略研究,用详实的数据、周密的调研、严谨的分析得出新天地的功能与物业类型,并精心设计了其空间分布,确保各类功能的整合、融汇,以达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3、交通有机集散是基础
城市综合体是个具有活力的建筑群,交通吸引力很高,每天均有大量人流、车流、物流需要集散。如果交通集散效率不高、考虑不周,就将成为一座交通堵塞、拥挤混乱的场所,必将严重影响新天地综合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为了提高新天地的交通疏散力,保持交通顺畅,新天地主要采取了三种技术手段:一是通过专业机构利用先进的交通分析软件对区内道路的路网流量与饱和度进行分析,以确定影响交通有效疏散的瓶颈;二是规划建设地上与地下交通环路,降低瓶颈路网的交通饱和度;三是充分考虑静态交通,在地上部分与地下空间规划建设了大量停车位,共规划地上停车位7500个,地下停车位9200个,使每百米建筑面积停车位达到1.55个,该指标是杭州其他中心地段的5-8倍。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经分析研究,可以极大提减轻交通压力,提高交通疏散力。
4、特色化景观设计是关键
国内外著名的城市综合体――例如前述的东京六本木业、巴黎的拉德芳斯、深圳华润中心等,之所以能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吸引无数游人前去旅游观光、购物消费,景观无疑也是其中重要的关键因素。
为了避免千城一面,突出新天地的景观特色,新天地从外部观察的整体天际线到内部的生态景观、分区建筑群甚至到单体建筑形态都计划进行精心设计。为了整合区内的工业元素(火车头、烟囱等)、老厂房、工业公园、步行街与绿地等,已经专门邀请了国际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进行规划设计,通过这些景观规划,将新天地打造成为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时间与空间结合、历史与文化交融的创新都市综合体,成为杭州北部的新地标。
5、人文遗产是灵魂
一个城市犹如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人,拥有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现代化绝不是抛弃历史,相反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抛弃历史就是抛弃未来。一个人失去记忆就是痴呆,一个城市失去记忆就是自我毁灭。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变迁与快速发展的契机、城市形态多样化与本土化面临的挑战,杭州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了应有的清醒与冷静的头脑,提出要保存三类典型遗产:校园遗产、历史遗产与工业遗存。杭州城市发展,不能忘记城市的根、也“不能忘记回家的路”。
新天地综合体充分理解、尊重了市委、市政府对城市改造、地区升级的要求,经过几轮规划设计、召集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在“保存工业遗存、传承工业之魂”的前提下,最终决定保存、修缮原来重机厂的三幢标志性建筑与典型工业元素,并充分运用与演绎这些元素,在中心地带建设城市工业公园,设置具有工业时代特征的景观雕塑。通过运用这些手法,赋予新天地独有的“传承与创新、协作与创业”的灵魂。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关心重视下,以新天地为标杆的100个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杭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她标志着杭州城市建设已经实现了由单纯依赖单体建筑时代到迈向功能有机集成的城市综合体时代的华丽转身,杭州城市建设从此走进了重视各种物业科学搭配、各种功能有机集成的综合体建设新时代。如果说气势恢弘的钱江新城是书写杭州城建的新辉煌,那么,璀璨光华的新天地建设由此揭开了杭州综合体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200;
[2]朱连庆.大型商业地产定位与策划[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0-300
[3]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项目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戴德梁行编辑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5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综合体的概念
“城市综合体”是指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2.城市综合体的产生
城市综合体不仅仅只产生于当代。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卡瑞卡拉浴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的功能不仅只有洗浴,也包括了商业和休闲娱乐,是西方城市综合体的雏形。同样,在中国的北宋时期,东京开封也出现了有别于中国传统封闭式商业模式的市场―瓦子,也就相当于当代城市中的超级市场,这种开放式的商业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综合体的早期形式。
3.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迅速发展,城市综合体也体现出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在国外,城市综合体经历了从公共浴场到商业拱廊,到洛克菲勒中心、拉德芳斯,再到伦敦西田购物中心的变化。
在中国,城市综合体也从原来的瓦子市场,演变到后来的上海永安公司、北京国贸中心,再到现在各大城市都随处可见的万达广场、万象城等城市商业中心。
在功能上,城市综合体所承载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商业办公和商业零售,逐步发展为住宅型商业综合体与商业零售相结合,而如今,城市综合体则主要以商业零售和休闲娱乐作为主导功能。
4.城市综合体的类型
城市综合体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定位会产生不一样的类型,这里主要从选址、功能和空间角度来具体说明。
(一)按选址划分
1.CBD型
与城市的商务、商业功能类型相结合,建造城市中心型、地标型建筑综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城市中心的公共空间和城市标志性,提高城市认知度。
2.交通枢纽型
与城市交通枢纽站相结合,通过公共空间、交通空间来引入大量的人流提高其商业价值。
3.城市城郊结合型
如果城市中心不能满足建设的条件,使得城市综合体选址设置在城市的郊区,这样不仅刺激城市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促使城市空间向外延伸,形成多核型的城市结构。
(二)按功能划分
1.城市商业综合体
商业综合体是现在比较普遍的综合体,它是由传统商业空间演变而来,在传统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商业购物的趣味性、休闲性。如万达广场、万象城等,都是在传统商业基础上增加了餐饮、娱乐等休闲场所,丰富了人的活动与交往空间。
2.城市商务综合体
商务综合体颠覆了传统的办公模式,不仅满足了公司内部一站式办公、接待、管理,提高办公效率,也增加了各个公司之间的交流机会,促进了各产业之间的联系。例如北京望京SOHO、三里屯SOHO等。
3.城市产业园区综合体
城市产业园区综合体一般是为服务城市内部某一种特殊产业而建设的产业园,例如汽车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等,因其所代表的特殊功能的不同,产业园综合体的形 式也会有很大不同,他不同于传统的汽车制造工厂或物流集散厂,而是更加注重满足环境、 功能、人文各方面的功能,这样不仅提高了环境质量,也提高了流通的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4.特色城市旅游综合体
旅游综合体主要服务于富有风景、艺术、产业等特色的特殊城市,例如深圳华侨城的欢乐谷主题公园,以及各地依靠旅游资源所建设的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特色村落。
5.城市地下综合体
城市地下综合体主要是将传统商业空间拓展到地下空间,囊括商业、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通过地下空间的特点和地上、地下空间的转变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感。
(三)按空间类型划分
1.百货商场
传统的百货商场,例如长春的欧亚商都、亚细亚百货等,此类建筑布局都采用了裙房加高层塔楼的形式,所形成的外部空间较小,呈发散状态,缺乏趣味性,聚集人流能力较差。
2.购物广场
购物广场或购物公园,如华润万象城、万达广场等,他们的建筑布局形式采用了商业裙房与高层公寓相分离的形式,增加了可活动的外部空间,但仍然缺乏行走过程的趣味性和丰富的体验感。
3.建筑综合体
如今大范围兴起的城市综合体,如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香港的太古广场等,他们的建筑布局形式采用由不同功能块串联起来的街区形式,这不仅增加了除商业以外的娱乐、休闲等内容,也真正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由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可以看出,建筑的布局方式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如今的建筑裙布局更加注重增加空间的变化。
行列式布局所形成的空间较为分散,对于商业空间来说,缺少吸引力。
围合式布局可以为商业聚集人流,也可以提高人对该空间的认知程度。
错层式半围合式布局不仅在平面上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性,也增加了竖直方向的空间层次感,促发各种交往活动的发生。
5.城市综合体的功能演变
城市综合体由最初的以商务办公功能、商业零售功能为主,慢慢转变成以住宅型建筑综合体与商业零售相结合的形式,再到如今的以商业零售功能、商务功能、休闲娱乐功能为主的形式。由此可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在不断的复杂化、多样化,这也符合了城市本质的特性。
6.城市综合体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
(一)城市综合体大多出现在国际城市或国内的一二线城市。这说明了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密切相关。
(二)城市综合体的建筑体量一般以国内一线城市为大。这说明了建筑综合体的建设与城市化的进程保持着相对的一致性。
(三)城市综合体在国内的二三线城市的郊区建设较多,其次是国内的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区。这说明了综合体的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相一致,与国内一二线城市旧城改造联系更加紧密。
7.城市综合体在城市中所发挥的作用
城市有三大职能: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现代的城市综合体主要功能是人的生产服务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综合体对生活服务职能的作用在逐步兴起中,其中包含了购物、休闲、娱乐等。而对于公共服务职能的服务也逐步显现出来,如果一个城市综合体的空间设计足够引人入胜、亲切宜人,那么此处的空间就自然会被人利用,形成日常的交往、交流空间,从而体现了城市综合体在公共服务中所起到的作用。
概括来说,城市综合体对城市的作用可有以下三点:
(一)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城市综合体如CBD、SOHO等一般处在城市的中心区,承载着商业、商务等城市高端服务功能,人员比较密集、人流量较大,所以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整体形象在所在区域的标志性、可辨识性,提高建筑综合体的可达性,提高周边地区交通承载能力,以方便人流高效的引入和疏散。
(二)激活了城市中心区的经济和文化氛围
在二三线城市,城市综合体往往建设在城市郊区,这样做可以通过自身的经济效益带动整个郊区地区的经济效益,达到新城扩建的目的。
在特色城市区,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往往要充分考虑到与所在地区的文化氛围或者历史背景,设计富有一定的主题性,这样新老区就以一种全新的、富有吸引力的方式结合起来,不仅刺激了经济,也加深了人对城市文化或历史的理解。
(三)扮演着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空间的角色
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6
关键字:德国柏林;设计之都;创意城市;文化创意化
中图分类号:F90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16
柏林是欧洲文学、媒体、音乐及科学的发展中心。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欧洲“设计之都”,柏林建设了完整的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国际推广的本土设计品牌、完善的创意人才培训体系等,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了城市的创意化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德国统一以来,柏林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1],逐步成为国际文化创意的大熔炉。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发展创意产业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1 柏林城市历史文脉溯源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城市发展背景形成了柏林独特的创意财富[1],文化软实力及工业设计的发展协调了传统文化要素与创意设计阶层间的关系,实现了设计之都的“创意演化”过程[2]。
1.1 柏林城市化历程及主要特征
柏林位于中欧平原,1237年建于施普雷河边,当时是商人的聚居地。1640年威廉一世开创了柏林在文化、艺术上的繁荣,使柏林赢得了“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美誉。17世纪柏林已发展成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1810年柏林大学的成立加速了柏林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初,柏林人口迅速增加逐渐发展成德国最大的城市(表1)。
柏林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840年以前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城市经济开始发展,柏林城市人口达到17.2万。1840-1871年是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及其成果推广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1850年,柏林城市人口已达41.9万。1871年至一战期间是城市化的繁荣时期,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人口迅速增加,柏林逐渐成为综合性大都市。1870年柏林城市人口达到77.4万,1910年突破200万达到207.2万,成为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欧洲第三和世界第五大城市[4]。1961年,由于二战后大国间的冷战,柏林墙将城市一分为二,使东西柏林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城市发展风格与城市人文景观[5]。1989年柏林墙倒塌,使东西柏林的城市文化得以融会贯通,加速了柏林的文化多元化发展。
1.2 柏林城市文化演绎及其特点
艺术及文化要素被认为是创意设计发展的核心要素[6]。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柏林逐渐形成创新的文化设计理念并建成设计交流中心。柏林多元的风格及开放自由的城市设计氛围源于其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7]。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柏林文化对其设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表2)。柏林文化源于中世纪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该文化深入影响了艺术及建筑设计领域,形成了典型的罗曼式及哥特式教堂建筑。16世纪的柏林以巴洛克文化为主,其对工业及生活必需品的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7世纪的魏玛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形成了自由开放的新思潮。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后的设计理念融合了多元文化特点,既有复兴严谨的设计风格又有民主自由的设计理念,柏林还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设计阶层集聚,融入了各国的时尚设计理念,逐步形成了“自由、原创、空间”的设计理念。这也对当今柏林设计之都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19年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奠定了包豪斯①文化的发展基础,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使设计遵循自然和客观原则,实现设计的个性化发展。包豪斯设计理念对城市建筑设计风格及现代设计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成为柏林设计文化发展的主要演变特征(表3)。
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柏林工业发展相对其他欧洲城市起步较晚。德国工业在19世纪上叶起步,比英法等国要晚一、两个世纪,但发展十分迅速,19世纪末,德国成为欧洲大陆工业产值较高的国家[8]。柏林作为德国的首府,是德国工业的发祥地。能源紧缺使柏林不能通过发展传统工业实现振兴[9],工业设计便成为其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柏林工业设计经历了五个主要发展阶段[10](表4)。传统工业遗迹为创意人才集聚提供了条件,2007年底,柏林政府通过资金投入使柏林的老厂房租金低于全德平均水平的20%[11],创意人才在此集聚,成立工业设计工作室等,为柏林工业设计注入新的血液。
2 柏林设计之都的目标与内容
柏林以发展国际文化之都、购物时尚之都、派对之都为目标。柏林的设计产业涵盖了设计机构、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时尚设计、设计节以及设计产品商店在内的1300多家设计商贸机构,是欧洲新兴的设计产业集聚地,为其实现设计之都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2.1 柏林设计之都的发展现状
柏林设计产业发展迅速。至2006年,柏林的创意企业数量已达22933个,5%的柏林市民供职于创意设计企业,约占GDP的13%[9](表5);截至2010年,柏林约有6700家专业设计公司,2400多家与设计相关的公司,专业设计工作者约1.17万人,创造了约15亿欧元的年产值[3]。设计产业逐渐发展成柏林的支柱产业。
2.2 柏林设计之都主要内容
柏林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及文化之都、时尚之都的建设主要基于三种相互交织的理念(图1):一是“以高起点的设计规划实现城市重建,以大规模的创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理念,吸引大量艺术设计企业及设计人才集聚,为城市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创意元素;二是“节能、低碳”的产业设计理念,使柏林由传统的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向生态、环保、节能的新型文化时尚之都转变[12];三是“用工业保护设计”的工业设计理念,认为工业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设计[11]。
(1)城市景观设计
柏林文化之都建设的重要表现是对内城空间的塑造。一方面,柏林形成了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空间艺术”[12]。该设计在自由、开放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强调城市空间的“平等、尊重、活力”,包括园林设计、道路设计艺术、街头艺术设计(图2)。通过公共空间的塑造来营造良好的内城居住环境,公共空间既包括有形的建筑也包括无形的城市环境,柏林正是通过对包括庭院、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实现内城创意规划的[13]。由于受二战影响,柏林公共空间设计集中于内城的空间设计方面,强调以艺术塑造公共空间,认为艺术生产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矛盾紧密相连。柏林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投资提升公共空间,防止公共空间私人化及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行为受到限制等[14]。这样的设计理念兼顾历史又融入可持续开发的创新理念,通过公共空间的塑造改变居民生活环境,使文化创意不再局限于专业设计领域而是应用到城市空间及景观建造方面,也使创意设计真正融入人们生活,在改造城市面貌的同时为创意人及普通居民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空间塑造及城市生活中,实现柏林文化之都的建设目标。
(2)数字媒体设计
柏林的数字媒体发展是实现时尚之都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数字媒体包括城市互联网、影视设计、手机通讯等。柏林是世界范围内数字媒体技术领先发展的核心区域[15]。一方面,设计产业的数字化满足了人们对创意设计衍生品的跨区域需求,扩大了创意设计产品的市场空间,增强了柏林时尚购物之都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数字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就需要设计研发机构与企业及市场结合,形成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的创意产业链。在这条完整的产业链中,融入文化理念的创意设计体现了文化之都的发展要求;为设计产品宣传举办的节事活动成为派对之都建设的重要表现;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创意阶层在此集聚,使柏林成为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也成为时尚设计的源地,推动了建设文化之都、时尚设计之都目标的实现。其中,尤以柏林影视媒体设计产业发展最具代表性(表6)。
柏林的影视设计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图3),首先,从设计环节来说,与影视设计相关的产业吸纳大量的创意阶层就业,实现了文化产业化的第一步;生产及分配过程中,包含文化元素的创意设计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使影视产业呈现高营业额的发展态势;从最终的消费环节来看,融入文化创意元素的消费品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创意影视产业呈现大业务量的发展现态势。完整的产业链使柏林影视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了时尚设计之都的发展目标。
3 柏林设计之都发展的优势条件
柏林设计之都的创意化道路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来自政府、私营部门以及非盈利组织的支持;实虚结合的创意服务平台;节庆及集市活动的开展;大量年轻创意人才的集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成为世界文化创意的大熔炉;城市的旅游文化建设[15]。其中,政府的支持、完善的平台服务、节事活动的举办以及人才的培养等显得尤为重要。
3.1 各部门的合作支撑
柏林设计之都通过延伸城市产业链推动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17],实现其时尚之都的建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创意设计、技术生产、分配及传播等各环节、各部门紧密结合,密切合作,通过协作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公共服务部门通过举办音乐会、戏剧、电影演艺等公共文化节事活动对新创意设计进行宣传;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活动场地减租及物资供给等对其时尚设计产业发展进行经济及政策上的扶植[18]。银行为从事设计的中小企业进行资金信贷,增加了设计产业的附加值并延伸城市时尚设计产业链,推动柏林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17]。非盈利基金会、协会通过提供资金进行经济支撑。另外,柏林还建有包括酒店、银行及集团企业在内的机构联盟,如“设计酒店联盟”(design hotel),旗下有200多个酒店,加入该联盟的企业必须在某方面体现突出的设计创意。德国银行每月都将柏林总部大厅免费供创意柏林联盟举办设计作品展[15]。这使柏林的创意设计产业成为依靠中介组织、半官方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的综合型设计产业。政府、工会、工业团体、金融机构、艺术家群体合作,实现了各服务平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22],进而推动柏林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
3.2 完善的网络服务平台
作为国际设计之都,柏林拥有完善的网络服务平台,包括由政府、设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设计媒体共同组成的实体平台及各机构相互联系构成的网络平台,服务于设计产业发展的各方面,推动创意设计的产业化发展(图4)。柏林建立了联系政府机构、教育人才培训、媒体宣传、资金支撑机构、公共服务、设计企业及创意设计产品的生产、销售、运送等实体平台的网络虚拟平台,如:柏林官方网站会与国际设计中心(IDZ)、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UNES)等国际网站相互链接,提供双语服务便于设计之都的国际化发展。欧洲公共服务机构(Europublic)、柏林设计人才培训机构(WDB-berlin)、设计职业交流协会(BDG)等机构相互链接为设计人才的培训、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完善的网络服务平台使柏林创意设计发展突破时空的局限,不仅弥补了实体平台的不足,也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使柏林的创意设计产业链向外延伸,促进了柏林的产业转型以及创意经济的快速增长,最终实现柏林建设时尚设计之都的目标。
3.3 依托节事活动大力发展“派对之都”
柏林时尚之都创意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创意节事活动来实现时尚之都及派对之都的建设目标,其中柏林电影节及时装周最具代表意义。1951年,柏林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成为影视设计产业发展的先导型城市[6]。柏林影视产业实现了从创意影视设计、影视制作、影视发行、传播一体化模式,通过溢出效应增强创意设计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柏林具有时装界优秀设计人才需要的理想环境。首先,柏林时装设计学校众多,在欧洲城市中名列前茅[19];其次,自由、开放的创意氛围营造了良好的设计环境,吸引许多年轻的时装设计师汇聚于此;再次,柏林举办的时尚节事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人才。如2011年柏林举办的第八届国际时装周,在吸引大量时尚设计师及专业模特的同时还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创意设计品牌在此举办时装活动,这使柏林成为国际时尚品牌集聚的秀场。
3.4 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培养专业化创意人才
柏林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培训,有5个艺术院校及众多个体机构提供与设计相关的教育培训 ,它们与国际设计机构及企业的交流为后续的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柏林的专业艺术院校是国际艺术领域的权威,如柏林艺术学院,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及多元文化特征的高等艺术院校涉及设计师培训、发展创新设计理念、艺术设计理念及教育理论的革新方面,实现了柏林创意设计的专业化及可持续发展。
3.5 依托空间布局扩大产业辐射效应
柏林设计产业的空间布局反映了柏林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在都市空间集聚背景下的设计产业集群状况[4]。柏林分为12个行政区,创意设计企业及创意设计活动多集聚发生于城市中心区[4]。
柏林创意化发展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从中心向辐射发展的模式(图5,图6)。在12个城区中,米特区位于城市的最中心,舍内贝尔区、威尔斯多夫区和克罗伊茨贝格区为次级中心,是创意产业及相关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发生在中心区的设计创意灵感会对次级中心产生辐射效应,带动次级中心的创意产业发展,次级中心区间也会进行信息、技术、人员等要素的交流进一步扩大辐射面,使这种辐射效应蔓延至城市的城区,进而实现柏林整个城市的创意化发展。
4 结论
柏林作为较早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其独特的城市及工业化发展文脉贯穿了城市创意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柏林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实现了设计之都的创意演化过程。尤其是其传统的包豪斯文化设计理念与建筑及工业设计的巧妙结合,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对柏林设计理念及现代设计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柏林政府及相关机构支持并建立了完善的服务平台,在政府的引导下让设计理念真正的融入柏林人民的生活,并进行了相关的城市景观设计,塑造具有柏林艺术风格的城市街道空间艺术,且对园林及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相应的设计规划;另一方面,柏林强调数字媒体设计的发展,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创意设计衍生品的跨区域需求,增强了柏林设计的国际影响力。每年,柏林都会举办柏林时装周、柏林电影节等时尚创意节事活动,这些节事活动一方面增强了柏林设计理念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具有创意设计思维的创意阶层到柏林集聚,为柏林的创新设计理念产生注入新的活力,这为“建设派对之都”提供了条件的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柏林不仅通过举办节事活动吸引大量的创意人才,还十分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通过对设计学院、设计教育培训机构的支持,培养了大量的创意设计人才。在此基础上,柏林逐步实现了建设文化之都、时尚购物之都、派对之都的创意化发展目标,成为国际时尚之都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2010DMY柏林国际设计节[EB/OL]. DMY,2010-9:
[6] Can-Seng Ooi & Birgit St?ber. Creativity Unbound – Policies, Government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M]. Linkping University Electronic Press, 2011(3): 113-243.
[7] What makes Berlin addictive. Berlin china culture bridges[EB/OL]. .
[8] 李伯杰. 德国文化史[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8.
[9] 辜晓进,韦杰. 柏林:一座崇尚创意的城市[N]. 深圳特区报,2009-10-25.
[10] 叶霞. 二十世纪德国工业设计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11] 张楚. 柏林:创意财富的“设计之都”[J]. 金融经济,2007(3):53-54.
[12] 杨楠. 德国柏林城市街道空间艺术的考察与启示[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03,(12)2:223-226.
[13] 安德烈斯·汉普尔, 关于柏林的公共空间[J]. 建筑学报,2002(2):11-14.
[14] 希尔玛·冯·罗杰维斯基. 关于柏林城市特色和城市变化[J]. 国际城市规划,2008(2):55-61.
[15] Kulturwirtschaft in Berlin Entwicklung und Potenziale 2005[R]. http://creative-city-berlin.de/en/
[16] Kulturwirtschaft in Berlin Entwicklung und Potenziale 2008[R]. http://creative-city-berlin.de/en/
[17] 10 Things to know about BERLIN UNESCO City of Design[EB/OL]. UNESCO: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