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新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新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新理念范文1

(一)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把一些地方写得详细些,把内容弄得精彩些。其实不然:教学设计不仅是写教案,而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更显出了其特点,更多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教学设计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不能单枪匹马

教学设计不能单枪匹马。在设计《美国内战》时,从设计的建构、资料的查找、重难点的确定、教法的突破、新课的导入、目标的达成、课件的制作等,都经过数次反反复复的集体讨论、修改。例如,难点的突破:南北双方的矛盾(即战争爆发的原因),最初的设计就是按部就班,先讲领土的扩张,再讲南北矛盾,结果学生不易理解;后经过大家攻关,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教材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讲解,而是先抛出两种经济制度,引出矛盾,再通过了解美国领土扩张加剧了矛盾,从而引出焦点问题。这样重新组合了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分析原因,学生很自然地了解了原因,突破了难点。由此可以看到,教师仅依靠个人孤军奋战、单枪匹马、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有时甚至会出现谬误。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各位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作用,能弥补个人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而且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倡导“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既彼此交流了情感,又能引发参与者的智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拘泥于教学设计

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其实是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因为评价标准可以随学校、教师、学生、学科、教材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叶澜教授提倡一堂好课应该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要做到这“五实”,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为什么有时教师设计极佳的课上下来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其实原因就是忽略了最重要的对象――学生。教育所面对的是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却又还是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因此,面对不同地方、不同班级的孩子,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有所不同;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学时也应有所调整和变化,要以学生为重,体现学生为主体;在遇到没有设计到的课堂问题时要平心静气、稳定情绪、妥当处理。总之,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四)好的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卡尔森也说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新课改也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 、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好的教学设计,还要在课堂上实施好。

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课堂上应及时注意学生的表情,从而判断出学生对自己的课是否满意,历史课(较枯燥)学生最容易出现厌倦、烦燥情绪,教师还一味地讲下去,那么师生关系就会紧张。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设计自己的方法、语言或提问方式等,从而达到师生和谐。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甚至内向怪癖的学生,对他们要多鼓励、多给予参与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还应注重那些对历史有“天资”的学生,他们因特别喜欢历史而有趣味地学习历史,他们思维开阔、知识丰富,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张民生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得。一堂好课,不是为一个人,也不是为几个人,而是为全班所有学生上的,要使全班学生都有收获。

城市设计新理念范文2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 A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道路运输状况,要求城市在未来规划建设中,要加强对道路的可持续性规划设计,从新的理念出发,调整好城市道路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有效发挥出城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以及先导性的作用。

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道路供需矛盾突出

面对当前快速增长的交通运输量,城市道路建设速度相对较慢,难以适应城市发展,进而导致城市道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自建国以来,城市规划部门没有认清道路在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一规律,这使得城市道路规划难以跟上城市发展步伐,严重违背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导致城市交通混乱,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道路建设步伐虽然不断加快,但是,依然难以跟上城市年交通量 20% 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为有效改善城市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环境,缓解城市道路压力,各大城市已经加大了对城市道路建设的投入力度,然而,城市道路交通混乱、堵塞这一问题在短期内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1.2 道路建设重点偏颇

当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片面重视城市主干道的建设,完全忽视了城市道路的可持续性发展中有序性和协调性原则,由此导致我国城市道路等级分配不合理,城市主干道压力大、次干道无用等现象。此外,次干道建设的不科学、不完善,难以对汽车实施有效的分流,严重降低了城市道路的交通运输效率,而这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直接原因。

1.3十字路口各类车型相互干扰

近年来,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设计方往往忽视了对非机动车道路系统的设计,这使得在实际使用中出现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抢道、占路等现象,尤其是在十字路口,常常出现各类型的车辆相互干扰,路面混合行驶,极大降低了公路的输送效率,影响了公路相应功能的正常发挥,严重的可能造成重大的交通事故,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 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2.1 系统性。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涉及到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多个相关的部门。从立项开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都是离不开这些部门的合作的。城市道路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在前期要对城市道路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需要规划部门、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后期也需要业主、设计部门、监理部门、施工单位和质检等部门共同参与到设计招标、道路建设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道路工程顺利实施。

2.2 复杂性。在道路设计中所涉及的专业较多,且各专业又相互关联而不是独立的,因此需要在项目负责部门的统一协调之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道路、桥隧、交通、排水、照明和绿化等各个不同的专业,这些专业分工不同,在设计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交通专业的设计以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为主;而道路专业的设计重点是线路走向、平纵横及路基处理等内容。

2.3 设计人员的主观性。在新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中,设计人员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行为是具有主动性的,所以,城市道路设计大部分取决与设计人员。在道路施工设计前期,设计者和施工者的工作重心都在设计方案上,各部门在研究设计方案后,会针对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意见,可最后的设计方案还是由设计人员来敲定,因为设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设计人员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主导者。只有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才能保证新概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顺利实施,保证城市道路建设的有序进行。

三、 新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策略

3.1 加强城市道路供需平衡的调查研究

面对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这一问题,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上,要及时改变传统的依靠加大对城市道路的建设规模来缓解城市交通运输问题这一理念,而要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对城市道路进行有效的运输量分析,针对城市道路分时段的交通堵塞问题,尽量在原有的道路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城市道路,通过对其功能的改变来有效缓解城市道路分时段的交通堵塞问题,缓解城市道路的供需矛盾,例如在面对不同时段交通拥堵这一问题时,北京市交通部门采取了两种措施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一是在上班高峰期,往往会出现单向道路堵塞的问题,此时,反向道路车辆寥寥无几,于是交通部通过暂时改变道路用途来缓解交通拥挤问题,通过将反向道路中的个别道路进行换向处理,暂时将方向改变,进而有效增加了正向的运输道路,在原有城市道路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对城市道路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城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与相关部门进行时间上的协调,错开上下班时间和学校放学时间,有效缓解了道路的输送压力,提高了城市道路交通运输效率。

3.2道路线形设计。道路线形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重点,城市道路的运输状况、使用状态都会受其影响,道路线性的设计对城道路运输极为重要,其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道路线性设计的好,可以使沿途的景物与自然相融合,相交辉映,使乘客赏心悦目,消除疲劳;更可以增强城市道路运输安全性,一举两得。道路线性设计还可以避免司机的驾驶疲劳,使沿途风景错落有致,让司机开车使可以缓解视力疲劳,保证司机的行车安全。在道路的设计中,要避免较多的转折设计,转折设计不仅使行驶在路上的司机乘客感到不舒服,而且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道路的线形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会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提高公用。

3.3道路特色设计。道路特色设计是新理念城市道路设计的主要部分,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各城市面貌并无特色,有趋同性。城市的特色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底蕴和文化,体现在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在城市道路的设计时,要追求新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再突出城市的特色,把道路的设计融入到城市整个氛围中,使城市道路突出城市特色,使城市整体形象有代表性,标新立异。

四、结束语

新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是我国新的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要求,是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新理念城市道路设计的需求。我国人口重多,机动车数量增加迅速,致使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堵塞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给运输带来不便,制约着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所以,新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道路设计要突出特色化,根据不同城市文化底蕴自然环境的不同,来设计出有特色,符合其生态环境的交通道路,使交通道路不仅有特色,而且使用性强。我国的城市道路设计还需不断创新,不断进步,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设计也会有不同的新理念产生。只有把城市道路设计好,使城市交通顺畅且有特色,才能推进城市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朝阳.王轼.论可持续城市道路规划建设[J].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交流论文(南京)专辑,2012(05).

城市设计新理念范文3

【关键词】城市公园 滨水景观 生态环境 景观情景化

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几乎没有人会说城市公园能够被其他的建筑所取代,人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日益增长。市民既希望城市公园的数量增加,更要求城市公园的环境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方面满足人性化的需求。因此,人们对于公园中各种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甚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别希望加强水景在公园中的作用,提升公园的档次和品质。人们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很自然的,因为城市公园里面,滨水景观更能使城市的居民亲近自然,公园对居民的生活来说吸引力更大,所以,城市公园生态水体景观设计必须以新理念去指导。

一、主题化是水体景观设计中的思想理念反映

在城市公园的水体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非常重视和强调主题的表现,倘若不能实现主题化的设计表现,就意味着设计的单调、乏味,更暗示着设计没有文化性、缺乏灵魂和思想,自然就得不到人们的钟爱。一项设计要将主题化表现到极致,就得站在一定的高度,并在总体的指导思想、整体的布局形式下,从宏观上去把握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大到一个城市水体功能布局的规划,小到一个滨水公园沿岸设施的布局,都得在主题的指导下进行。由于水景观要以水为主题,因此,在设计处理时分区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城市水体边缘在分阶段区分后,首先是规划当地建筑走向、环境生态问题、绿化面积、景观环境、交通分析等,然后确定绿地、硬质地、建筑三者之间的边缘线及基本要求,最后要通过水体景观设施去表达主题。

实际上,主题化的表现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景观设计和表现中必须集景观构成的不同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进行构成、组合,使其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拼凑。在这里就有一个对主题的理解、认识,只有理解透彻、认识深刻,才可能将不同构成元素整合成有用的元素,产生强大的设计力量去反映和表现某一特定的主题。例如滨水雕塑园——北京北海公园中亨利·摩尔的雕塑沿湖布置,并不是一个随意的安置,它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对雕塑作品和水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解后,进行精心的设计、精心的处理才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它能够让人们在这一特定的、能与自然相融合的地方来欣赏雕塑,蕴藏在其中的人文精神是不言而喻的。

二、水体景观情景化

水体景观的情景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触景生情。人们能够借助于自然景物产生想象,抒感。当水体景观设计为人们营造出一种情境,任何人是无法拒绝这种设计对心灵的感受与刺激的。如果去杭州的西湖,看到三潭映月的景观设计,一定会赞叹古人的非凡意匠美妙绝伦。毋庸置疑,情景化可以使水体景观产生巨大的魅力,即使是某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是一个寓言故事,都能使人们对它一往情深,留下深刻的回忆。杭州西湖就自然景观来讲,它并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应当说杭州西湖的迷人之处是在于它的文化、它的人文精神的积淀。无锡太湖的水体景观设计的奥秘在于当置身于此情此景时,即使有自杀轻生的念头,只要在那里待上半个小时,就会被太湖博大的胸怀所感染,感叹生命之可贵。而南京燕子矶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情侣因爱情受挫而在此丧生。足见水体景观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因此,水体景观的设计,并不单纯是物与水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设计后对人的情绪、心理、精神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使城市公园的水体景观情景化呢?关键要在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中去营造。特别要注重营造整体的环境氛围,让周围的环境来烘托事先所设定的情境。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要通盘考虑,从整体布局来设计景点。

三、生态化是水体景观设计中的永恒

现代城市中城市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公园水体,公园水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很深,这是公园水体与自然原始景观滨水区的不同。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活动造就了人类选择聚居地的一种天性,就是对滨水地带的向往。据统计,整个世界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都聚居在沿海滨水一带。

从设计的意义上讲,水体景观的生态化就是保护资源,为子孙后代造福。1969年,克罗(D.S.Crowe)率先提出“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指明了“创造性是不容忽视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态学、环境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进行景观设计,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平衡。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确保城市景观整体功能的安全性与健康性,把人与景观看成是一个整体系统来进行设计,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成它的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一座有特色的城市的特色面貌应该强烈体现其滨水景观建设,衬托当地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发展的经济面貌和开放的经济特质,使时代精神成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山水园林特点为文化代表,创造具有时代、文化、生态的景观环境。在设计时应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结合起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结合,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城市的高质量园林艺术价值。兼顾工程与景观、生态的要求,不能简单地把园林设计搬到水边,要按照地形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由此可见,水体景观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遵循以上的要求,还要充分体现水体景观的艺术性,因为水体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物质,在设计时既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水体如河、溪、涧、滩的动势,也可以人为地进行限制和控制,按照设计师的意愿进行,形成跌水、喷泉等艺术效果,提升娱乐性。只有追求更高层面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由此可见,贯穿在水体景观中的主轴满足创造性,而所有的创造必须要有时代的理念和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

[2]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2003(5).

[3]裘江海.河岸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

[4]薛健.绿化空间与景观设计[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城市设计新理念范文4

___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成立已经整整一年,回首这一年,在各级领导的帮助支持指导下,得到了相关单位紧密配合,社会各界广泛支持,通过调处中心全体工作人员通力协作,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维护了我区的社会稳定。

一、五级网络运转正常,搭建了矛盾调处的完整平台

自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成立以来,全区五级调处网络逐步建立和完善。目前1个区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16个镇乡、街道二级调处中心,309个农村社区三级调处站,1867个四级调处小组,2799和7323名五级矛盾调处员、信息员,建立了以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为龙头的社会矛盾调处五级网络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共同参与、上下联动的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的工作格局,初步建起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的“调处矛盾、解决问题、为民服务、促进和谐”的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五级社会矛盾调处网络的建立,覆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方便了群众诉求。无论是反映问题、寻求帮助,还是各类政策法规的咨询,都可以在这个解决矛盾的专门网络体系中,通过各级调处工作人员诚恳热情的服务,得到比较积极的回应和妥善的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许多因求解无门、回应迟缓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各类社会矛盾被引导到五级网络体系中来解决,通过严格落实责任制,特别是充分行使区委、区政府赋予区级调处中心的五项职权,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都有了刚性约束,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干部化解矛盾的责任心,形成了“便民、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新秩序。

二、工作到位成效显著,最大限度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

以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为龙头的五级社会矛盾调处网络体系及相关配套机制的构建,是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有益探索。尽管目前这套新机制仍处于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但从一年来的初步实践看,新机制顺应了矛盾调处的规律,搭建了矛盾调处的完整平台,形成了矛盾调处强大合力,提高了调处矛盾的成功率,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立足于基层的五级调处网络体系正在产生良性互动的调处效应。

全区总体形势良好。一年以来,区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受理群众来信来访7456件人次,同比减少1483件人次,下降17;集体访138批3981人次,同比减少91批3324人次,分别下降40、46;进京集体访10批150人次,同比减少33批1016人次,分别下降77、87。实现了“总量、集体访总量、进京集体访总量”三下降的工作目标。

基层单位受理群众诉求的总量明显上升。大部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区直八个职能部门一年来共受理了7473人次的各类咨询和利益诉求;五级网络全部建立后,镇乡、街道办事处调处中心受理了各类矛盾纠纷1911件9315人次,同比上升一倍;调处站、调处组、调处员、信息员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08件10083人次,发挥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的作用。

加大调处矛盾力度,净化机关办公环境。一年来,区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受理矛盾纠纷196件,已调处结案168件,成功率86。各镇乡、街道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受理矛盾纠纷751件,已化解565件,成功率达75。围堵区委区政府的群体访由同期的107批4136人次,下降到42批1514人次,分别下降60、63。

城市设计新理念范文5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精心设计问题。要设计出精彩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

1、问题设计要有目标性。即扣紧目标设计问题。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一节课中的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时,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有:“①简述‘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具体表现;②从不同角度分析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③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④通过联系实际分析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体会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是‘闭关锁国’政策呢?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从多角度分析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呢?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否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清朝推行‘闭关锁国’ 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设计,启发了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到精彩的问题空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历史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首先要遵循目标性原则。

2、问题设计要有准确性,准确性是指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切中学生的疑惑之处,设置悬念。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在研究了本课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能够引领学习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下去。

3、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条理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关的,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层层渐进,使问题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注意理清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联想。

4、问题设计要有探索性。即设计探索性问题。探索性的问题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给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这类问题的设计要使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使学生思维产生火花,同时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如教学《战国七雄》一课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我们都知道商鞅本人的结局,商鞅虽然死了,但是秦国的变法却成功了,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现在我们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1:商鞅在老百姓中是有一定威信的,他的变法有百姓的支持。《史记》记载:商鞅变法,秦民大悦。

生2:我认为有三点原因。(1)得民心。(2)秦孝公支持。(3)符合时代,适合国情。

生3:还有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获得极大成功。大家都知道是谁统一了六国吧,后世的秦王赢政应该感谢商鞅为他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从上面简短的教学实录看,教师提出问题:“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让学生思考回答。这就是一道探索性的问题,学生需要调动已学过的本课知识,并且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合作学习、交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5、问题设计要有挑战性

即设计挑战性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现成的答案,要经过探讨、合作、思维,最终得到解决。如在教学《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虽然根据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刚刚学习的内容,对此有个感性的认识,但要想准确、客观地评价它,还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原有知识和经验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经过讨论协商,再加上教师的启发、点拨:“二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大家看一看谁说的对。提示一下,从科举制度的作用上来考虑。”最后完成对明朝科举制度的评价,而且有的学生还提出比较新异的想法。

6、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即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方法或者过程开放。由于问题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问题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继续探索学习下去。在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得到培养。

(1)条件开放。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中,教师提出:“你认为这种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好不好?”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要求学生怎么想就怎么答,可以任意提出意见和观点。因此,学生各个踊跃举手,自由发言,提出许多自己的见解。

(2)问题开放。即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如教学《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教师是这样提问的:“到明成祖时期,已经具备了航行出海的条件。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呢?”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大胆地假设和猜想。同时,教师也提示学生:“你们仔细思考一下,可以大胆地说,答案不要求统一,怎么想就怎么说。”这样提出的问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结论的开放。设计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认知结构进行组合、重建。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城市设计新理念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作业;优化

一、加强数学作业的趣味性,让兴趣成为学生的家庭教师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及教导下结合学生主动思考来实现,因此要真正的做到将知识与能力传递给学生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采取主动获取和积极学习的理念。合理的,优质的数学作业设计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创意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控制能力,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的效率就高。但长期以来,由于接受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没有多加思考,只是照本宣科。使很多的学生丧失了做作业的兴趣、学习数学的灵气和创造的激情,这不仅直接影响作业的有效性,而且还严重影响学生后续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在作业设计中,必须要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提高作业的质址,使其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在快乐中做,在做中乐学的良性循环。如:四(1)班召开夏夜乘凉晚会,买来了许多西瓜。班主任李老师说:“今天买来了许多西瓜请大家吃。在吃以前我先要以切西瓜为名请大家做一道数学题。我规定,西瓜只能竖切,不能横剖。大家知道,切一刀最多分成2块,切2刀最多分成4块,那么切3刀最多能分成几块?切4刀、切5刀、切6刀呢?这中间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请同学们找出来。”相信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趣味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挖掘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可以锻炼学生主动观察用心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养成主动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的好习惯,这对于教学来说是一剂良药。

通过上述教学实例我们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兴趣焦点来吸引其注意力可以改变过去数学课上枯燥乏味的讲授方式,在改善课堂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对差异性的一种体现,下面我们还会对数学作业的优化中的差异性做进一步的论述。

二、在作业的布置中要体现层次性,差异性

优生差生“一刀切”这种作业布置模式是过去在作业布置模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是我们在以往的教育中的一种疏忽,孔子曾经说过,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逻辑能力,领会能力,理解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将学生按比例划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作业布置,使差生数学基础得到强化,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能力上进行提高训练,充分挖掘其潜能。

承认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分出层次,设计难易不同的作业, 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新课标指出数学要体现出“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建立作业“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

三、让数学尽可能与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生活“发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真的觉得他们有什么教训是宝贵的,有什么经验是可取的,它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认识数学的水平。因此,引导学生家庭作业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丰富有趣的生活调查式作业的布置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作业题进行大胆地突破,让数学作业变得轻松、活泼。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内容越贴近自己的生活背景,其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新课导入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之中,就能够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也为学生接下来的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练习,重视课内外作业的设计布置,把学生从过多过于枯燥的作业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作业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让学生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