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1

【关键词】护理干预;胸部肿瘤;心理影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95-01

下面本文选取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4例胸部肿瘤患者,对照组2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护理组22例患者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理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用的患者均为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胸部肿瘤患者。随机将其以分组的方式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22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是15例,男性患者是7例,患者年龄24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42.3±3.24)岁;对照组22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是15例,男性患者是7例,患者年龄24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42.8±3.4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得出,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2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组22例患者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下面对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加以介绍。

第一,心理护理。患者在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到病房,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以及交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1],然后根据谈话结果针对患者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同时也需要护理人员与家属做好沟通,共同合作,以便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和家属的依赖感增强,获得更大的心理安慰,从而可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心理压力。

第二,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开始之前,要加强对患者术前的护理,由于患者对于未知的手术充满了恐惧,担心手术效果或者是术后疼痛等[2],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强调手术方案和手术的有利条件,为患者介绍有关胸部肿瘤疾病的相关的健康知识以及护理的具体方法,同时告知患者当前所达到的手术水平,可以有利的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放松心情,积极地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术后指导和护理。患者术后,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选取合适的卧位[3],由于患者术后会有较强疼痛感,那么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术后的疼痛护理,告知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比如听音乐、聊天等,从而帮助其度过术后的恢复阶段,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保持愉快的心情,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疗效判断依据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4]对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测定,当焦虑评分超过53分,表示患者心理存在焦虑症状;当抑郁评分超过50分时,表明患者心理存在抑郁症状。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t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患者和家属对于临床护理工作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5],医院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病人为本的护理工作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胸部肿瘤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心理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不便,因此患者的心理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悲观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多关心患者,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鼓励,从而使得患者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在患者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地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必要的解答,从而极大地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使得患者配合治疗。

本文选取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4例胸部肿瘤患者,对照组2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护理组22例患者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理情况结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证明对胸部肿瘤患者术后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说明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秀颀.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焦虑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3):4896-4897.

[2] 艾玲.护理干预对胸部肿瘤患者术后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3):2985.

[3] 侯.浅析心理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21):241-242.

[4] 王永荣.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25):39-41.

[5] 孙丽萍.心理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影响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05(12):109-110.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健康指导干预;经皮肾镜取石术;康复;并发症

目前,经皮肾镜取石术是国内一种现代微创治疗肾结石的手术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痛苦少、疗效好、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相对传统开放手术短等优点[1],但仍存在一些术后并发症如术后出血、疼痛、尿路感染、尿潴留、管道脱落等。文献报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4%[2]。如何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干预,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临床护理探讨的热点。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100例接受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指导干预,患者康复效果满意,归纳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并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肾结石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16~78岁,平均47.8岁;左肾结石39例,右肾结石36例,双肾结石25例;4例伴有输尿管结石,9例伴有膀胱结石,22例双肾伴有不同程度的积水;5例合并高血压,4例伴有糖尿病,6例合并有肾功能不全。对照组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47.5岁;左肾结石38例,右肾结石34例,双肾结石28例;伴输尿管结石22例,伴膀胱结石10例,20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7例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B超、CT检查以及静脉肾盂造影、血生化检查以明确诊断,均符合经皮肾镜取石术的适应证。两组性别、年龄、结石部位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不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指导干预。实验组由科室设立健康教育指导小组,选择经验丰富年资高的护士4~5名,实施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干预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为每位患者设立档案,然后在常规治疗、护理指导的基础上,对住院患者进行全程的健康教育指导干预。健康指导知识包括:术前心理干预,术前准备健康指导干预,术前及呼吸训练指导干预,术后健康指导干预,出院后健康指导干预等。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健康指导心理干预:由经过专科培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本科专业特点,针对性制订本科疾病的健康教育手册,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素质,恐惧、焦虑状况,不同文化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沟通方式,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适当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放松训练,耐心向病人讲解手术的优点:创伤小、术后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痛苦少、经济负担相对少、术后并发症少等,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3],护士主动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安全感,使病人及家属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对手术治疗充满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使手术能顺利完成[3]。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3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176

PSD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 增加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性, 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 。脑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神经功能康复, 表现为患者不愿与人交流, 闷闷不乐, 食欲下降, 感觉生活无意义, 不能主动配合康复训练甚至连被动的训练也不配合, 从而延缓身心康复, 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 给予行为干预、生物反馈、支持性心理治疗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26例2013年3月~201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均经CT或MRI确诊, 其中110例均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评分, 符合抑郁患者评分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55例。入组患者均神志清楚, 无失语、失忆, 无器质性抑郁, 无合并其他严重精神疾病;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可配合检查及调查。干预组男37例, 女18例, 年龄39~85岁, 平均年龄(58.6±5.35)岁;对照组男35例, 女20例, 年龄40~83岁, 平均年龄(59.3±4.9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 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包括:①行为干预:医护人员进行本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与家庭成员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纠正卒中后抑郁患者不良生活习惯, 指导如何进行合理膳食、平衡营养与运动康复等。②支持性心理治疗:患者身份的转变, 引起巨大的心理落差, 急需安抚和支持的力量, 医护人员应真诚、关心、理解患者, 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 启发、开导患者, 使他认识到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取得患者信任与合作,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鼓励其面对现实,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生物反馈与放松训练:在医务人员指导下, 患者安静的仰卧或半卧于床上进行全身分段肌肉放松训练, 辅以深呼吸训练, 同时作肌电反馈。④家庭支持:家庭人员的重视、关心体贴是激发患者积极情绪最重要的力量。护士多与家属交流沟通, 让其知晓康复目标, 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 满足患者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渴望。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护理干预2周及4周进行HAMD评分, ≥17分诊断为PSD, ≥24分则为重度PSD;HAMD评分减分率≥75%为痊愈, ≥50%为显著进步, ≥20%为进步,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综合护理干预2周时进行HAMD评分比较, 对照组抑郁评分高于干预组(P

2. 2 两组Brunstrom分级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进行上、下肢运动功能对比, 干预组上、下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4

相对CT检查而言,PET/CT有着检查时间短、定位准确、指导放疗靶区、偶然发现肿瘤或癌前变的优越性。加之国民保健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进PET/CT检查室。但是PET/CT在国内开展的时间不长,大多数的受检者对检查还很陌生,对于PET/CT检查中示踪剂和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持恐惧态度,甚至有抵触情绪,我们称此为PET/CT检查紧张综合征。

为了解PET/CT受检者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对2007年5月~2008年9月的受检者中,选取400名志愿者样例进行了分组调查,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调查对象

400名调查对象为我院近年来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03例,其中男性143例,女性60例;非干预组197例,其中男性142例,女性55例。年龄均在18~78岁之间,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无智力障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与结果

针对非干预组受检者,采取常规护理,仅告知其检查流程取得配合即可,心理干预几乎为零。针对干预组受检者,从预约登记开始,采取适当的人文关怀,在检查前详细告知检查流程及辐射危害,打消其顾虑、适时解释、检查后随访。其心理特征如下:非干预组114例受检者表现紧张急躁,41例表现悲观失望,18例表现焦虑恐惧,仅有24例表现得平和开朗。干预组有6例表现悲观失望,17例焦虑恐惧,48例紧张急躁,132例表现的平和开朗。

2 干预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受检者接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其心理表现与行为表现也是不同的。而患者不同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PET/CT的成像[1]。通过以上对患者个性分析,采取了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使之保持最佳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检查和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2.1 消除紧张心理和急躁情绪

在预约之初,向患者介绍PET/CT检查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把PET/CT检查的目的、方法及用药注意事项讲清楚,让患者对PET/CT检查有所了解,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降低其紧张心理和急躁情绪;注射18FDG之后,主动向患者讲明需要的大体时间,让患者及家属心中有数,能够妥善安排检查时间,消除由于未知引起的紧张心理;对不合作的患者或儿童,可应用镇静药使其睡后再行检查。

2.2 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进入扫描室后向其说明做检查时并无痛苦,只有不同程度的辐射存在,且PET/CT检查的时间短暂对身体的损害并不大,使患者从心理上感受到安全。患者在做PET/CT检查时,部分存在希望尽早得到检查结果同时又怕检查结果是癌症的焦虑、恐惧、矛盾心理,进而产生悲观失望心理。对待这类患者我们以和蔼的言谈,熟练细致的操作技能,有效的护理活动,给予鼓励疏导,帮助患者减轻或摆脱恐惧情绪及负性心理,从而变消极为积极,配合检查治疗和护理。

2.3 消除孤独忧郁心理

产生孤独忧郁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患者因子女工作忙对老人照顾不周而导致孤独忧郁心理;有的患者因家庭经济困难担心检查费用承受不起;有的患者因为等待过程中无家属陪伴而孤独忧郁;针对患者的不同原因,我们进行耐心解释,真诚坦率地为患者排忧解难,保持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心理,取得患者信任,以利于克服忧郁心理。

2.4 如需要应用造影剂

需加强观察患者,注意呼吸和面部表情,出现轻度碘过敏反应及轻度恶心、头晕、咳嗽、全身发痒时均可继续扫描。当患者出现呕吐、呼吸急促、口唇发组、眼睑、喉头水肿、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扫描,给予吸氧、抗过敏和对症处理。对不合作的患者或儿童,可应用镇静药使其人睡后再行检查。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c)-0172-0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的是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是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进而缓解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1],有股动脉及桡动脉两个路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明显,且创伤小,重复性高,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但是由于手术对患者身体及心理上的影响,患者身心会有明显的不适感觉,护理干预是通过护理的措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简单的常规护理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此该研究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该院进行经PCI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经PCI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常规检查后确定所选患者无意识障碍、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所选患者均经桡动脉路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26例,女24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57±6.2)岁,平均植入(2.11±0.4)枚支架;观察组中有男27例,女23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57±7.8)岁,平均植入(2.18±0.5)枚支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术前进行充分指导和备皮准备,加强疾病宣传及日常应注意的事项,术后对患者进行药物维持治疗,并严密检测患者的相关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方法有:①心理护理。患者对于手术治疗都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应该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以耐心亲切的语言和认真端正的态度争取患者的信任,进而加强治疗的信心,缓解心理压力。为改变患者无所适从的心态及尽快适应术后一段时间内的生活,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讲解手术程序、作用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正确的排便方法等,注意护理人员的语气要友善,防止患者心理上的抵触。②基础护理。保持病房内通风整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维持患者心情的愉悦,护理人员遵循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与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被动和主动的恢复训练,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流,减少患者的不适。

1.3 评价标准

采取自制表格的方法调查患者术后1 d内病情变化情况,具体内容为:穿刺点有无疼痛、肿胀、渗血的症状,有无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简化舒适状态量表测定患者生理、心理、环境及人文四个方法的舒适度,并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越舒适,高度舒适:评分>90分;中度舒适:评分在60~90分间;低度舒适:评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舒适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48例患者高度舒适,1例中度舒适,1例低度舒适,对照组患者2例患者重度舒适,6例中度舒适,42例低度舒适,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舒适度影响因素的比较

影响两组患者舒适度的因素主要有穿刺孔疼痛、肿胀及渗血,尿潴留、口渴等并发症的发生及心理状态等,观察组患者各影响因素的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P

3 讨论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086-04

老年抑郁由于起病慢而隐匿,表现不典型,临床抑郁症状较轻,有的以躯体症状为主,社会和家庭甚至于医护人员对该病的识别能力低,有时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或者被认为是伴随机体衰老的正常现象,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使老年抑郁多处于未被发现和未接受治疗的状态,再加上目前社会上的歧视与偏见,部分老年人即使认识到自己有抑郁症状,也不能正确接受诊治,从而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7%~10%[1],国内文献报道对许多大城市社区老人进行筛检,抑郁症患者的检出率约11.5%[2],也有国内外文献显示,老年人抑郁的患病率为6.00%~29.39%[3-5]。老年人抑郁的后果极其严重,有的可能危及生命,抑郁导致长期情绪低落,很容易引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和癌症等躯体疾病。有关老年抑郁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本研究2013年3~6月初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筛查,对有抑郁障碍的人群进行为期8周的综合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用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对温州市鹿城区二个街道四个社区的老年人群进行筛查。筛查出有抑郁症状的老人67人,按街道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干预组32人和对照组35人,入选标准为:①社区常住居民;②年龄60~80岁;③GDS评分10~25分。排除标准为:①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而不能参加活动者;②有中度以上认知障碍者(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 HDS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量表工具 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评价抑郁症状减轻的程度,共30个问题,总分最高30分,10分以下一般被视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25分为中度抑郁;26~30分为重度抑郁[6]。生活质量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100,Whoqol-100)共6个领域,24个方面以及评价一般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的评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7]。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 HDS)总分30分,得分越低病情越严重,且不受文化程度的影响[8]。

1.2.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一个街道二个社区,干预组一个街道二个社区,对照组老人组织心理卫生健康讲座、发放书面健康教育印刷品,进行电话咨询或家庭随访;干预组老人除给予组织心理卫生健康讲座、发放书面健康教育印刷品、接受电话咨询或家庭随访外,再给予每周1次为期8周的综合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干预后4周和干预结束时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和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对两组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测评,评价干预效果。

1.2.3 护理干预 对纳入对照组的老人组织老年心理卫生健康讲座,根据研究对象意愿进行家庭访视或电话咨询,进一步详细讲解老年心理保健知识,倾听老人的生活烦恼,给予心理疏导与劝慰,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行为干预和常规社区干预,具体措施:(1)心理干预 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倾听老人的讲述、给予适当的专业知识解释、日常用药指导、鼓励支持老人去寻找疏泄的方法、随时为老人提供咨询等。通过与老人沟通和讨论,帮助老人改变对事物的错误认识,从而减少对其心情和情绪的影响,培养老人正确及理性看待问题和周边行为的方法。(2)行为干预 可指导老人做放松训练,具体方法①意念放松:排除思想杂念、自我默念、放松语言,用语言信息影响机体能量,减慢消耗,转移注意力,逐步消除心理紧张状态,使机体得到恢复。具体方法如下:气沉丹田,默念“我放松了”,“我完全放松了”;将注意力集中于腹腔,使腹部产生温暖感,默念:“我全身感到很舒适”。②慢跑:走步结合深缓呼吸放松法用轻盈、节奏较慢的走步和慢跑配合加深吸气和缓慢呼气,同时可适当做上肢扩胸、振臂伸展等动作,肌肉和内脏器官得到全面放松。③音乐舞蹈、徒手体操放松:用旋律优美、轻松愉快的音乐,简单轻快的舞蹈、徒手操的练习来放松肌肉、关节,在练习中运动力求做到缓和、动作不僵硬、运动量小。(3)社区常规干预 为社区医生、护士及老人家属举办专家讲座及培训。首先通过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取得老人及家属的信任。同情与体谅老人的病情,使老人愿意医护人员沟通诉说,认真倾听老人的诉求并保守老人的隐私,消除老人的疑虑。用解释、疏导和鼓励的方法帮助老人对疾病有理性的认识,协助参与社会性活动,重建人生观。引导老人走出情绪低落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鼓励家属多给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和生活帮助,多与老人沟通,重拾老人对生活的信心,给予老人战胜疾病的勇气。

1.3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的资料统一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行方差齐性检验。两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法,方差齐性检验用Bartlett法,两两比较用Scheffe法。如无特殊说明,显著性水准α=0.05,所有的P值均表示双侧概率,P

2 结果

表1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G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4周和8周后,组间相比干预组的G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干预前后GDS评定结果比较(x±s,分)

表2显示:干预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8周,Whoqol-100量表7个方面one-way ANOVA表明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干预8周后相比,Whoqol-100量表7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干预4、8周后,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抑郁及老年抑郁现状

近十多年来,抑郁障碍的诊断范围不断被扩大,有人提出了“抑郁谱系障碍”的概念。1993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召开专题讨论会,定义了阈下抑郁这一抑郁症新的亚范畴[9,10],也就是说有的症状表现虽没有达到诊断抑郁障碍的标准,但阈下抑郁也是抑郁症的高危因素。Judd等报道,普通人群中存在一项或一项以上抑郁症状达19.6%,存在两项或两项以上抑郁症状的普通人群年患病率约为11.8%[11-13],这些症状很难被非专业人员识别,去就诊的就更少[14,15],这些人群是临床与研究的盲区,很少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及治疗。而老年抑郁的临床表现经常与临床典型的抑郁障碍患者不完全相符,且长期抑郁情绪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往往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自杀。因此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给予必要的心理和社会支持以及行为干预措施,预防和治疗老年人群抑郁障碍已成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对社区老年人群抑郁障碍的干预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套有效的筛查识别系统,也没有完整的干预及治疗方案。本研究应用抑郁量表(GDS)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抑郁筛选识别,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减轻其抑郁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为老年抑郁的社区防治提供有效方法。

3.2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抑郁人群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通过为期8周的综合护理干预,干预组GD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3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