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范文1
关键词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脑卒中偏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1
脑卒中患者往往遗留严重的残疾,给家庭生活和社会生存能力带来巨大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分3个阶段分别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的康复管理模式能够使患者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促进功能的恢复[1,2]。分别使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两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两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12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起病时间1~7天,经头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并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0例(40%),女30例(60%),病程1~5天;对照组50例,男25例(50%),女25例(50%),病程2~7天。两组的年龄、性别、运动功能、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经头CT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入院时发病时间1~7天。
排除标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既往有外伤等造成残疾影响肢体活动功能的。
方法:观察组依据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的管理模式包括:①医院康复:为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在合理用药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时间两周;②社区康复: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区卫生中心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时间半年;③家庭康复:为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指导后,使家属能够在家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发病后6~8个月。对照组只给予患者医院康复,时间2周。观察两组8个月后的运动功能。
疗效判断标准:8个月后,两组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观察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统计学处理: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用t检验,计数用X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康复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治疗8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康复治疗前和治疗8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讨论
急性脑卒中的患者选择及时住院治疗,通过合理用药,保持生命体征平稳,挽救即将被破坏的缺血缺氧组织,建立侧支循环,恢复局部组织的供血,将脑组织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是已经受损的脑组织造成的神经功能的缺损,需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来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此期主要以医院康复师实施康复治疗,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增强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
恢复期是在患者出院后,病情好转,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症状。此期转入社区康复中心,根据医院康复的效果进行新的康复评定,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由社区康复师进行康复治疗[3]。此期主要注重肢体活动的恢复,增加日常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步行练习、上下楼梯等基本活动功能,观察肌张力的情况,防止肢体痉挛。
经过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基本自理,但是存在一定的后遗症,这就需要家庭的积极康复治疗[4]。此期患者家属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在家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自理日常生活,培养患者积极生活的信心,督促患者勤于运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总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阶梯型的康复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100例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实施相应的康复方案,经过8个月的康复治疗,阶梯型的康复模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意义重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文娟,张春英,曾国勇.规范化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377-378.
2刘俊青,么丽春.社区分级康复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7):1596-1598.
3吴矿文,江滨,梁杰,等.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35:4025-4027.
4吴珺,谢火芳,张红.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273-274.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范文2
1 排尿生理
正常人的贮尿和排尿是由自主神经、躯体神经及中枢神经协调控制下完成的。由脊髓S2-4节段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随盆神经至膀胱逼尿肌(内纵、中环、外纵)上的神经丛,与丛内紧靠膀胱壁的器官旁神经节或壁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发出的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逼尿肌。副交感神经分泌乙酰胆碱,与逼尿肌上的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膀胱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而排尿。交感神经自T11—L12节段发出,其纤维经腹下神经至腹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膀胱后再分支支配膀胱平滑肌,使以a肾上腺素能受体为主的膀胱颈平滑肌和尿道内括约肌收缩,使膀胱体部以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为主的逼尿肌松驰而抑制排尿。
躯体神经S2-4骶神经组成的神经,支配尿道、直肠外括约肌等横纹肌。
脊髓内的低级排尿中枢接受脑干及大脑皮质中枢膀胱功能区的调节。
当膀胱逐渐充盈尿量达到100 ml时有充盈感,达到300~400 ml时,膀胱内压升高,压力上升到15 cmH 2O(1.47 kpa),膀胱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将兴奋经盆神经副交感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将冲动传入脊髓的排尿中枢,并经薄束传至脑干的排尿中枢及大脑皮质的排尿意识控制中枢。若大脑皮质及脑干对脊髓排尿中枢无抑制,则引起盆神经传出纤维兴奋,膀胱逼尿肌收缩,同时腹下神经(交感)抑制,膀胱括约肌松驰,开始排尿。
2 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
排尿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主要是为了预防泌尿系感染,保持上尿路的功能,使膀胱在贮尿期保持低压。在排尿期尽量排空,以免造成膀胱的防御功能下降,膀胱挛缩,结石形成。同时能更好、更快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为再就业,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分类方法较多,以往的分类,常受检测设备的限制。随着尿流动力学检测设备的应用,1979 年KRANE提出能正确指导治疗方案的尿流动力学分类,临床沿用与该分类相近的有失禁型障碍和潴留型障碍两种,便于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外科治疗,康复工程处理。我院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有留置导尿、膀胱冲洗、间歇导尿、膀胱排空训练、外集尿器装置及药物治疗。在康复训练前现要测量膀胱内压和容量并绘制容量、压力曲线图。
正常人白天排尿3~5 次,夜间排尿1 次,每次尿量为200~400 ml,24 小时尿量1000~2000 ml,平均为1500 ml。正常成人的膀胱压力为20~40 cmH2o。正常情况下,膀胱受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冲动的影响,处于轻度收缩状态,其内压保持在10 cmH2o。由于膀胱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故尿量开始增加时,膀胱内压无明显升高。当尿量达到400~500 ml时,膀胱内压开始升高,并出现尿意。当膀胱内压达35 cmH2o时,膀胱逼尿肌节律收缩,但排尿可受意识控制,当压力大于70 cmH2o时,排尿不得不进行。
正确测量膀胱容量及压力,准确绘制膀胱容量压力曲线图,可以正确指导临床诊断,准确制定排尿功能障碍的康复计划。当膀胱容量小于正常范围,压力明显高于正常时,患者的膀胱容量过小,会出现每次尿量减少,每日的排次数明显增多的症状。通过绘制膀胱容量与压力曲线图,可以对尿失禁的性质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在制定康复方案时,首先要解决患者的尿频症状,最后再减少残余尿量。当膀胱压力正常,容量明显增大时,患者膀胱容量增大,尿潴留,主要康复方案在于较少残余尿量为目的。以下是正常的膀胱容量与压力曲线图:
转贴于
2.1 康复训练的方法
在急性损伤或重症术后因身体虚弱不能排空膀胱患者,或合并有尿潴留、尿失禁导致护理困难的,以及上尿路受损或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在不益行间歇导尿时,我们多采用留置尿管,每4~6 小时间隔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在留置尿管进行膀胱训练时常见的并发尿症有尿路感染(据文献报道置管24 小时菌尿发生率为50%,96 小时发生率为98~100%)、膀胱结石、慢性膀胱挛缩、附睾炎和炎,尿道损伤、尿道脓肿、尿道狭窄等、阴囊并发症。还会出现血尿及膀胱痉挛。少部分患者还会并发自主神经过反射,出现高血压、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为了清除膀胱内沉渣防止导尿管堵塞,减少感染,我们常用0.2%呋喃西林液或生理盐水250~500 ml每日一到两次膀胱冲洗。
通过一周的留置尿管训练,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为了能使患者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减少、阴囊部的合并症及感染,使膀胱周期性的扩张与排空,近似生理状态,促使膀胱功能恢复。采取拔出尿管改为间歇导尿的方法。间歇导尿由护士、受过陪训的家属或患者实施,操作要轻柔熟练,必要时加用表面麻醉剂(2%利多卡因胶浆),要求在每次导尿时要记录时间及尿量。间歇导尿可采用日常生活中适用的清洁导尿术代替无菌导尿术,这是导尿技术的一大进步。导尿次数每天4~6 次,若能自动排尿100 ml以上,残余尿量300 ml以下时每6 小时导尿一次。自动排尿200 ml以上,残余尿量200 ml以下时,每8小时导尿一次。当残余尿量小于100 ml以下时可停止导尿,让患者自行排尿。每周测一次尿常规,逐渐延长。对实行间歇导尿的患者,每日液体入量应控制在2000 ml以内,初期可早、中、晚分次分量饮水,在早8 点、中午12 点、下午2 点、6 点饮水400 ml,在早10 点下午16 点饮水200ml。在晚8 点到次日6 点不再饮水。逐步做到均匀摄入。
在每次导尿前均应配合各种方法进行膀胱训练,让其自行排尿,尽量排空,再行导尿,测量排出尿量及导出尿量。每次排尿时间应相对固定,多在饮水后1~2 小时进行。膀胱训练除了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肾盂炎患者禁用。泌尿系感染、结石、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慎用外,应早期进行训练。膀胱训练的目的是减少残余尿量、保持每日3~4 次的规律排尿、减少泌尿系感染、维护输尿管瓣膜功能,防止返流,保护肾功能。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训练方法要与定时定量饮水管理方法相配合,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常用的膀胱训练方法有:耻骨上区轻叩法,这种方法常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者(骶髓以上损伤或病变)的逼尿肌反射亢进者。患者或家属用手指轻叩耻骨上区,引起逼尿肌收缩,不伴有括约肌收缩,产生排尿。屏气法(VALSALRA) 是通过增加腹压来提高膀胱压力并使膀胱颈开放而引起排尿。患者身体前倾,深呼吸4 次,延长屏气,作一次深吸气,然后屏住呼吸,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反复数次至尿液排尽为止,尽量排空膀胱。还有挤压法。这种方法是将手指握成拳头,置于脐下3 cm处,用力向骶尾部加压,患者身体前倾,可反复几次直至尿流停止。
在使用以上方法后效果仍不佳者,可以使用外部集尿器。集尿器包括男女式集尿器、成人纸尿裤、塑料食品包装袋、改装的等。
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以膀胱尿道神经支配,自主神经受体分部和药物对膀胱尿道平滑肌的作用为依据,目的是调节介质的作用改进下尿路贮尿和排尿功能。对失禁型障碍的治疗原则是促进膀胱多贮尿,常用抗胆碱能制剂减少膀胱收缩(阿托品,6542-片,)。对潴留型障碍的治疗原则是促进膀胱排空,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特拉唑嗪,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
3 小结
脊髓病变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在康复治疗上主要依据脊髓损伤平面,是完全和不完全性损伤,尿流动力学检查情况而定,与原发病因无直接关系。
严重脊髓损伤后,常出现运动、感觉丧失,即脊髓休克。一般持续6~8周,此时因为逼尿肌无力,表现为尿潴留,需要留置导尿管,但为了预防泌尿系感染,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并用封闭式尿袋。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性导尿,平均导尿时间为10星期。
随着病情好转,经过康复训练,配合药物治疗,患者可自行排尿。大部分患者最终可不用药物自行排尿。对经过膀胱排尿训练,残余尿量仍大于100ml者,则应由护士或受陪训过的患者家属进行间歇导尿。
参考文献
[1] 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41-447.
[2] 关骅.临床康复医学[M].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7-110.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31-633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范文3
关键词:耳鼻喉;患儿;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73-02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到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52名患儿,其中年龄最小2岁, 最大15岁,平均年龄7.1岁。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3例。主要病种有:外耳道疖、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外伤、鼻出血、慢性扁桃体炎等。
2 方法
了解患儿病情特点及其心理特征。将专科护理与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护理过程, 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安抚患儿情绪,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
3 护理措施
3.1 专科护理
3.1.1 术前护理:对可能出现大出血等情况的手术,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安抚患儿情绪。①术前学会用口呼吸,避免手术时及手术后因鼻咽部有异物感而产生呼吸不适。②术前皮肤过敏试验。③备皮、剪鼻毛、鼻腔冲洗及术前1-2天给予复方硼砂溶液漱口。护理操作轻柔,避免患儿产生不适感。④咽部手术术前12小时禁食,防止术中误吸而窒息。
3.1.2 手术护理:①手术随时观察患儿呼吸情况,鼻插管给氧,放入气管镜时将氧气管接于气管镜上。②注意随气管镜进去而改变头位,保持气管与支气管成直线,以利于夹持异物并可避免损伤气管支气管黏膜。③保持正确的与头位,以减轻术中头面部充血肿胀。④应备气管切开包,以便发生呼吸困难急救时用。
3.1.3 术后护理:①注意术后正确及头位,局麻者术后采取半卧位,减轻头面部充血,及时安抚患儿情绪,避免患儿动作幅度过大导致伤口崩裂出血。②由于术后鼻腔阻塞等原因导致的鼻面部胀痛,影响患儿呼吸及睡眠,可以采取冷毛巾敷额部,消除肿胀及疼痛感,并及时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消除其紧张不安的情绪,以利于患儿康复。③观察患儿有无鼻咽部出血,出血时嘱患儿及时吐出,切勿咽下;观察患儿鼻面部肿胀是否消退。④术后鼻腔阻塞,用口呼吸,可能导致口咽部干燥,应采取口漱,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咽清洁、湿润、舒适。⑤及时清理局部血痂及分泌物。⑥嘱患儿不要用力擤鼻及挖鼻孔。⑦术后有眩晕的患儿,嘱其不要下地活动,发现术侧额纹消失、口眼歪斜等情况,可能是面神经受损,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心理护理
3.2.1 安全感:6个月的患儿对母亲的依赖比较大,心理反应较小,因此护士因经常抚摸、轻拍、搂抱给予患儿一种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
3.2.2 恐惧感:患儿初次接触过多的穿白色隔离衣的护士及医生会产生恐惧感,心理反应非常明显,此时允许家长陪同,让患儿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安全感和认可感。护士应多与患儿做游戏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
3.2.3 沟通:年龄较大的患儿,能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并可能与其他患儿建立伙伴关系,应鼓励患儿间的伙伴关系,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鼓励他们一起做游戏,护士应参与其中,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并鼓励患儿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经常表扬患儿的积极行为。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3.2.4 异常行为:患儿生病后往往容易脾气暴躁、乱扔东西、大哭大闹、大喊大叫、寻找母亲、拒绝饮食、消化紊乱、夜惊、尿床等,或者不肯吃药、打针,不配合治疗。护士及家长面对这种异常行为时不能恼怒,也不能迁就,要耐心细致对待,因势利导。通过好榜样和暗示教育的方式引导患儿配合治疗,当患儿有积极倾向时,应予以肯定,并给与适当奖励。
3.2.5 与患儿家属沟通: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担心,他们大都过分得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甚至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行抵触,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应积极向患儿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包括运用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依靠其与患儿亲密关系和对患儿情绪、行为的熟悉了解患儿心理,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因此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过程实际上是依赖于家长对其的心理支持。家长的情绪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影响。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进行护理,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儿童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
4 讨论
耳鼻喉科患儿护理的特殊性在于小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状态,护士应根据各个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真地为患儿做好每一项护理,可以在手术前后仔细为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的自我护理重点、注意事项等。同时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与患儿沟通,通过做游戏、等多种方式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孤独感,让患儿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要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照顾患儿,与患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另外,要掌握不同患儿面对疾病的情绪反应。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患儿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需求,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使患儿有安全感,克服对医院的恐惧,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可以为患儿家属提供一定的健康保健知识,促进患儿术后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让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周利文,张影,洪琦,等.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5):82
[2] 王桂芳.论儿科护理中的以人为本[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4036-4037
神经受损的康复方法范文4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硬膜外注射 手法复位
The clinical study of peridural inje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anual redu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iu Xia,et al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eridural injection and manual reduction on acut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500 patients diagnosed as acut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peridural injection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group.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as well as the scores of VA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on the second day, one week and 3~4 weeks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Before treatment, the VAS score was (8.6±1.4)and (8.8±1.4)points in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peridural injection group respectively, and, at 1 day and 1 week after treatment, it was (8.2±0.6)and(5.3±0.9)points in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group, and (5.5±0.9)and (2.7±1.1)points in the peridural injection group 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nalges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Intervertebral disc displacement Epidural injection Manual reduction
腰椎间盘突出症起病较急,以剧烈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为特点,活动明显受限,患者往往不敢随意活动腰部,站立、行走困难,严重时不能完成床上翻身动作。多数患者保守治疗有效,传统保守治疗方式繁多,疗效不一。我们对500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硬膜外注射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病例来源于2000年5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康复理疗科及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中心住院并诊断为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0,男310,女190,年龄24~63(平均44.5)岁,病程1~3(平均1.8)天。突出部位为L4~5159例,L5~S1140例,L4~5并L5~S1108例,L3~447例,L3~4并L4~5 46例。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注射治疗组250例和常规治疗组250例。参照《常见病诊断和疗效标准》[1]及国内相关研究拟出如下临床诊断标准:①突发腰痛伴下肢放射痛,活动受限,咳嗽及排便时疼痛加重;②相应棘突及棘旁有压痛,患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患侧下肢可有肌力、感觉及反射异常;③腰椎CT或MRI结果提示相应椎间盘突出;④排除结核、肿瘤等因素造成的腰腿痛。
1.2 方法。常规治疗组(常规组):治疗包括卧硬板床、腰部肌肉按摩、腰椎牵引、腰部超短波及中频电疗、静脉滴注甘露醇。肌肉按摩主要是放松腰部肌肉,不给予正骨复位手法;腰椎牵引采用仰卧位,30~60kg,逐渐增加;超短波应用微热量,腰腹对置;中频电疗给予耐受量,腰背并置。各治疗项目视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1次/d,10~15次为1疗程。持续3~4wk。严重者用200ml/L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2次/d,持续5d。
硬膜外注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入院即给予硬膜外注射治疗,配合手法复位。患者取侧卧位,屈膝屈髋,选病变节段椎间隙为穿刺点,18号硬膜外穿刺针侧入法进针,证实在硬膜外后下斜面朝尾部,注入配制药液。配制药液处方为20g/L利多卡因3.5ml,复方倍他米松混悬液3.5~7mg,维生素B123mg,川芎嗪注射液80m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1.0g,加入0.9氯化钠至20~30ml,硬膜外注射常规需要20min左右,注射30min后即行正骨手法复位及常规治疗。注射后应卧床休息24h,3d不能洗澡避免感染。硬膜外注射每周进行1次,视患者病情给予2~3次。硬膜外注射前应让患者或家属签署同意书,如操作者认真执行硬膜外注射技术操作规程,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极低。手法复位采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2],患者端坐方凳上(无靠背),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医生正座患者之后,以患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首先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歪棘突。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手掌部压于颈后部,拇指向下,余四指扶持颈部(患者稍低头),同时嘱患者双脚踏地,臀部正座不准移动。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维持患者正座姿势。医生左手拇指扣住偏向右侧的棘突,然后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屈40~60度(或略小),继续向右侧(尽量大于45度),在最大侧弯位医生右上肢使患者躯体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左上顶推棘突立即可察觉指下椎体轻微错动,往往伴随“喀”一声。患椎棘突向左偏歪者,医生扶持患者肢体和牵引方向相反,方法相同。手法每周治疗1~2次,共治疗4~12次。注意应用本手法时一定要轻柔、准确、酌情用力,力求稳、准、轻、巧,切忌粗暴。否则可加重损伤,引起不良后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改良的Macbab疗效标准[3]。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障碍、直腿抬高试验70°阴性,恢复正常的工作活动;良:偶有疼痛,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50°阴性,能做轻便工作;可:疼痛减轻,体征部分减轻,直腿抬高试验30°阴性,可生活自理,但不能从事工作;差: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治疗前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疼痛进行评估,线段长度为10cm,0为无疼痛,10最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指标用x2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VAS疼痛评估无显著差异。1000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两组间总有效率分别为87.4 %和91.6 %,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硬膜外注射治疗组优良率(85.41%)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58.20%),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主要症状是腰部及下肢疼痛,致痛的机制比较复杂[4],胡有谷[5]认为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释放出的糖蛋白和B蛋白对神经根产生强烈的化学刺激所致。宣蛰人[6]提出除髓核刺激引起神经根症状外,椎管内脂肪结缔组织、韧带劳损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释放的化学物质积聚使神经根发生炎症也可引起疼痛。实验证明正常神经受压不会引起疼痛,只会产生感觉异常或麻刺感,而红肿炎性神经根受压才会复制出疼痛感觉。因此,及时消除非特异性炎症,解除神经根压迫才能从病因方面解除这种根性疼痛。目前的疗法临床有效率在55~80%[7]。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硬膜外注射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疗效,可快速控制炎症、解除疼痛并缩短病程,治疗优良率为85.41%,高于常规方法。
硬膜外腔注射得宝松,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效的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并能促进已损伤的神经根恢复[8]。利多卡因能抑制神经细胞膜钠和钾的运行,阻滞疼痛的传导,缓解疼痛,解除肌肉痉挛。胞磷胆碱钠、维生素B12直接作用于神经根,维持神经组织生理功能的完整性、改善神经根的循环和营养供给,减轻神经根的水肿及脱髓鞘程度,抑制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受损神经的恢复。川芎嗪注射液有活血化瘀的作用[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力学平衡紊乱和局部神经保护屏障被破坏的综合征,需要从宏观和局部相结合的角度认识。其中脊柱结构力学内外平衡的紊乱具有十分重要的病理地位,相对位移是其重要基础。纠正椎移具有直接的解除结构紊乱体征和间接消除根性体征的作用。我们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的作用是改变椎管内各部分组织间三维空间结构,充分松解神经根周围粘连,改变突出髓核与受压神经根的位置关系,纠正后关节紊乱,减轻椎管内外的无菌炎症,同时对椎管外肌痉挛也有松解作用,从而达到脊柱内外平衡,恢复生物力学曲线。马达等[10]曾对脊柱尸体模型进行旋转手法的试验,发现椎间盘在旋转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由于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发生了紧张、扭转和牵拉,可使一部分髓核还纳。
综上所述硬膜外腔注射可较快消除神经根炎症,即时止痛效果明显,可缩短疗程,配合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显著,优良率占85.41%。
参考文献
1 吴少祯.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00
2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5~49
3 Macnab I. 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 root invol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J]. Bone Joint Surg.1971;53:891~895
4 蒋军辉.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中医骨伤杂志, 2004;12(1):39~41
5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29~30、214~221
6 宣蜇人.椎管外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切除术失败病例的临床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1981;1:89~91
7 于克治等.骶管注射加强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研究[J].颈腰痛杂志, 2002;23(3):184~186
8 王达建等.椎旁注射腰椎间盘突出[J].疼痛,2002,3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