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1

普遍的恢复和持续性的增长表明这样的利好并非侥幸。金融危机以来的几年,世界各国不断出台刺激经济计划,如欧洲出台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大规模投资计划,进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欧洲一体化的经济金融制度建设,实施结构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日本进行企业减税,推迟增加消费税,支援中小企业贷款等。美国亦推出减税退税政策,刺激消费,提振经济。中国政府更是重拳迭出,对内增加投资,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等,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社会创业,在转型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尽管如此,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形势不可避免的脆弱性也还存在。比如欧洲的债务问题,对出口的过度依赖。日本始终难以很好控制通胀。一些经济体如巴西和俄罗斯,还有萎缩迹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相对较高,但同比一直在降低。同时,近期中国股市动荡,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困局,也令外界担心。而各国都有负债率高、货币政策腾挪空间狭窄的问题,这使得世界经济形势在向好中,略显飘摇。上述任何一条的恶化都可能使得刚刚恢复的世界经济再次跌入深渊,而世界主要大国尚未做好再次应对危机的准备。

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未来世界经济前景如何?未来各国经济向好的基础何在?不同地区经济体之间有何联系?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各国还有什么潜力和资源可以挖掘和利用?本期策划,我们邀请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世界代表性国家的经济形势及发展潜力进行分析,以寻找解答上述问题的线索。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2

风险之一:次贷危机开始深化并扩散

IMF认为,一方面,次贷危机的影响将可能更广、更深、更持久。目前危机正从次贷领域向优质房贷、消费信贷、公司信贷等领域蔓延,并很可能演变成全面的信贷紧缩,拖累宏观经济。另一方面,次贷危机有从美国向其他国家扩散的可能。一些房价偏高、企业和个人资产状况偏紧的发达国家以及严重依赖外资拉动国内投资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较高风险。预计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动荡将造成近万亿美元损失。

风险之二:美经济衰退将拖累全球

经济衰退将带来美国国内需求下降,使全球贸易出现萎缩,预计日本、欧盟和一些亚洲经济体的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此外,美国为应对危机不断降息,将导致全球宏观调控政策、各国间货币政策产生冲突。

风险之三:粮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由于全球经济风险加剧,大宗商品市场热钱涌动,投资组合变动和资金无序流动增加,带动食品和能源价格出现上涨,给全球通胀和金融形势带来了更大压力。对新兴经济体而言,通胀是目前经济的最大威胁,可能比应对美国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放缓挑战更大。由于很多新兴经济体此前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过剩产能已被充分利用,资源供给压力陡增,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将导致这些国家普遍面临很重的通胀风险。

风险之四:贸易保护主义或升温

美国正值大选年并发生经济减速,欧盟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加上产业转移等因素,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升温,贸易冲突可能性增加,并将使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难以推进。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全球经济出现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总会抬头。

去年底《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所作的联合民调显示,58%的美国人认为全球化对美国不利。今年2月份,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和奥巴马都认为:若人当选总统,应考虑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可见目前经济民粹主义、贸易保护等已成为美国大选的热门关键词。

风险之五:新兴经济体将受影响

虽然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经济的依赖性有所降低,但还不具备很强的独立性,亚洲仍依赖欧美的最终产品市场。因此,随着美欧金融风险外溢和经济减速,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将面临很不确定的前景。预计今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9.7%降至8.2%,中国和印度今年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9.3%和7.9%。

专家看法: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亚洲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区主管戴维・伯顿(David Burton) 近日在《经济学家》上撰文,阐述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看法,并分析亚洲经济的前景,他认为:

亚洲经济前景整体仍然较好

伯顿表示,种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正在向其他金融资产和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蔓延。但对大多数亚洲经济体来说,次贷危机仍然有些遥远。亚洲的经济增长仍然强劲,亚洲各国金融机构也未遭遇其欧美同业类似的厄运。许多亚洲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其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市场状况已不像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那么脆弱。一旦真的出现全球性衰退,亚洲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与手段。IMF在其4月份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中也指出,过去15年来,美国经济对亚洲经济的推动作用比较温和,大概的比率是,美国经济衰退1个百分点,将拖累亚洲经济放缓0.25至0.5个百分点。

2008年,对亚洲充满挑战的一年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3

在一个清冷的冬日早晨,巴苏在世界银行总部四层的办公室就全球经济形势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独家专访。在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看来,金融危机结束6年后,世界经济走近一个令人不安的节点,和经济预测本身一样充满挑战。

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单引擎”

《财经国家周刊》:过去一年中,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您对此的基本判断是怎样的?

巴苏:世界银行刚刚下调了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之所以下调预期有1/3的原因在于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欧元区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糟糕,就连德国这样曾经的增长引擎也出现了停滞。欧元区的通缩的确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马上就会知道欧元区是否将会实行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来刺激增长。而美国经济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世界经济现在是靠美国“单引擎”来驱动。尽管这是不够的,但是美国经济好对世界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发展中国家里,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表现都非常好,但巴西的情况不是太好。

总之,世界经济形势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多了一个担忧,那就是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时,各国的财政状况还不错,很多国家都有财政盈余,比如当时中国的债务就控制得很好。这就使它们在应对危机时有足够的财政空间。然而危机过后,这些国家所拥有的财政“弹药”被耗尽,需要重建财政空间,以防有新的危机发生,这些国家有充足的财力应对,对于美国、欧元区、日本、中国都是如此。

《财经国家周刊》:外界目前看好美国经济前景,您刚才也提到世界经济现在是靠美国“单引擎”在驱动,您能否具体谈谈为什么对美国经济如此乐观?您预计美联储会在今年什么时候启动加息?

巴苏:我个人对美国经济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它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运行得非常好,就业市场非常开放,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涌入增加了这个市场的弹性。虽然美国经济不太可能持续去年第三季度5%的增长,但是如果能实现3%以上的增长对于一个高收入国家来说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关于加息,我并不想做任何具体预测,但我不认为它会很快发生。原因有三点:一是油价下跌会进一步压低通胀,毫无疑问美联储会考虑这个因素;二是虽然美国就业市场的表现总体非常好,但是具体数据透露的信息喜忧参半。比如,虽然失业率下降得很快,但是工资上涨非常缓慢;三是美国货币政策对别国有巨大的外溢性。美国是目前世界经济唯一的增长引擎,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尽如人意,这样的外部环境是否足够好到可以让美国迅速启动加息?我的感觉是非也。从这些因素来看,加息也许会比人们预料的要晚。

《财经国家周刊》:新兴经济体目前增长势头似乎不如前几年那么好。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加息是否会给它们带来更大的伤害?

巴苏:关于加息带来的伤害,我认为不会像预想的那么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美联储决定加息一定是在它认为美国经济足够好的情况下,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是个利好;二是美国加息的同时,欧元区等经济体将采用完全相反的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可部分抵消美国加息给新兴市场带来资本流出所产生的影响。加息短期内将导致利率攀升,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会成为今年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之一。但是完成这些调整之后,正面的积极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低油价是改革的良机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大家都在猜测油价跌到什么时候见底?油价下跌会怎样影响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制定?

巴苏:我对目前的油价走势有一些疑问:2008年油价从每桶130美元大跌至不到50美元,然后又很快反弹。我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在今天发生了。因为现在页岩油气的供应加大,页岩油气的成本在美国有些地方已经下降到每桶最低30美元,最高不超过70美元。所以,我认为油价还将保持低位,就算反弹也很难超过70美元。油价下跌会进一步压低通胀,这在很多国家已经发生了,一些国家甚至还面临通缩的风险。但是它们也有货币政策工具去对抗。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欧洲中央银行是否会实行量化宽松。考虑到油价下跌的因素,美联储也有可能推迟加息。

《财经国家周刊》:最新的世行报告中提到油价下跌将给各国政府带来改革财政政策的契机,您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做些什么?

巴苏:低油价将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带来增加财政“弹药”的良机。石油进口国应该降低甚至取消燃油补贴,巩固财政基础以便未来有足够“弹药”推出刺激措施应对危机。尤其是中国现在可以利用低油价窗口来推进财政改革,降低整体债务水平。

目前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达50%,在世界范围来看并不算高,但明显高于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虽然降低债务水平会影响经济增速,但低油价有利于经济增长,可抵消降低债务水平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风险。尽管石油消费仅占中国整体能源消费的18%,但低油价仍有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0.1%?0.2%。低油价还将带动中国通胀水平在未来几个季度继续下降。由于中国是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如果2015年油价维持低位,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将提高0.4?0.7个百分点。

“国货热”让全球贸易减速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看到,金融危机结束以来世界贸易不如之前那么热络,发生这些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否也是世界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因素?

巴苏:世界贸易格局的确正在发生一些有意思的变化。金融危机前,全球贸易年增速达到7%,2012?2013年全球贸易增速只有不到3.5%。虽然贸易仍然是促进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但是这种工具不如以前那样强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贸易增长放缓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放缓,人们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只是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更多本国生产的东西来替代进口品。

导致全球贸易放缓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和美国对外贸易的放缓。过去10年中,中国的外贸发展举世瞩目,增速惊人。但是我们不能指望这么高的速度会一直持续。对于中国外贸的减速我并不感到意外。中国正越来越向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中国以外贸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也不一定能够被别的新兴国家所复制。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4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市场;海运量需求;运力供给

中图分类号:U169;U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953(2009)04004103

The 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Transport Market

YING SanziSHAO Guoyu2

(1.Taizhou MSA, Taizhou 317000,China;2.Dalian MSA, Dalian 116001,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world economy has slowed down for the influnce of financial crisis, the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market suffered great loss. Starting from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shipping market demands and suppli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shipping market are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Key words: container transport market;shipping demands;capacity supplies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由扩张期转入调整期。虽然各国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收到明显成效。2009年的世界经济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正在以远高于预期的速度收缩。2008年全球GDP增长3.4%,增长率较上年下跌1.8个百分点。美欧日3大经济体自二战以来首次同步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未能幸免,经济增长也大幅减速[2]。

1 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1.1 美国经济

2008年第4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下降3.8%,为1982年以来的最大单季降幅,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1.3%,为2001年来最小增幅。

1.2 欧元区经济

2008年第4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下降1.5%,达到1995年有GDP数据统计以来最严重的程度。欧元区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PMI)自2008年6月至今一直低于50,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屡探新低,对经济预期悲观情绪严重。2008年全年欧元区经济微增0.7%。

1.3 日本经济

2008年第4季度,日本GDP环比下降3.3%,按年率换算为12.7%,是自1974年1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2008年全年日本GDP下降0.7%,成为衰退最严重的发达经济体。

1.4 发展中国家经济

受发达经济体经济下滑影响,新兴经济体市场增长开始放慢,我国对其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也有所增加。2008年前3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9%,比2007年同期的12.2%回落2.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07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2008年前3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回落的2.3个百分点中。

种种迹象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前景不可能有大的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于2009年1月28日大幅度调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见表1)。

2 国际集装箱海运需求

近几年来,得益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商品市场需求一直比较旺盛,带动集装箱运输需求蓬勃发展,如图1所示。但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在2008年全面爆发,给国际集装箱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由于2008年初次贷危机尚未转变为金融危机,加之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滞后性,集装箱运输市场在年初表现尚可。从9月下旬开始,北美航线运量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再下滑,市场供求的平衡关系终被打破。金融危机致使美国主要进口航线出现衰退,维持数月的市场运价开始松动下滑。据远东班轮公会(FEFC)成员公司统计,2008年前3季度亚欧航线西行货量为707.5万TEU,同比仅增长2.1%。其中,远东至西北欧货量460.5万TEU,同比增长1.9%;远东至地中海地区货量247.1万TEU,同比增长2.5%。由于货量缩减明显,欧美航线舱位利用率偏低,船公司撤船、并线的消息不绝于耳,周双班合并为周班,运力大幅缩减,运价严重下滑。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燃油附加费也随之下降,班轮公司收入下跌的趋势无力扭转。众多班轮公司难以抵挡亏舱的压力,市场运价再度下调,反弹乏力。

Drewey预测2009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量增长率为3.9%,比照历史数据,实际增长率应低于这个数字。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对集装箱运输的影响非常强烈,在2001年世界贸易低谷时,全球集装箱运量仅增长3%,而这次形势较当年更差,因此2009年集装箱运输需求增长率应为3%甚至更低。但是,正因为集装箱运输市场对世界经济高度敏感,在世界经济出现复苏的时候,集装箱市场也有望率先反弹。由于运力过剩的客观存在,较为乐观的复苏预期是在2010年之后[1]。

3 国际集装箱船舶运力供给分析

据克拉克森统计,2007年世界全集装箱船舶运力达4324艘,946.17万TEU,比2006年增长16.6%,其中,3000TEU以上的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运力较年初增长17.7%,比2006年同期25.4%的增速减少了10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6月,世界集装箱专用船队已经达到4522艘、1135万TEU。

按船龄结构分析,国际集装箱船舶总体比较年轻,平均船龄大约为10.6年。其中5年以内的船舶比例最大为46.26%,其次是5-15年的船舶占了38.45%,20年以上的船舶相对较少仅占了4.32%(见表2)[3]。上述数据表明,集装箱船新船增长的步伐愈来愈大,老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

按船型来看,巴拿马船型所占比例最大,占所有集装箱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一还多,其次是小于8000TEU的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占了22.34%,随着集装箱大型化步伐的加快,大于8000TEU的大型集装箱船舶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目前已经达到13.44%,而且这些船舶船龄都在5年以下,全是近几年建造的,如表2所示。

据克拉克森预计,2009年全球集装箱贸易量约1.48亿TEU,增幅仅为7.2%。而2009年国际航运市场新船交付运力将再创历史新高,达179万TEU,到2009年年底全球集装箱船队总运力将达1 649万TEU,增幅12.7%,(见表3)。2008年和2009年全球海运集装箱贸易量的增长率从前几年的2位数明显放缓至7%左右,实际运力约保持10%的增长率,供大于求的趋势相当明显,预计运价将在低位徘徊[4]。

尽管如此,业界还是有理由对2009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持有一定信心。一是当前各国政府开展联合救市行动,力度之大、协调配合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二是虽然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但南美洲、中东、印度、非洲、澳洲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远东――中东航线西行、远东――南非南美航线南行和远东――澳洲航线南行货量预计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平稳增长速度[5]。

4 总结

总体看来,未来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对挑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当前数据不足以预示未来的市场状况,2009年集装箱运输市场前景应为审慎乐观。基于IMF对欧美经济将在2009年底走出谷底的判断,加上我国经济持续数年健康高速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经贸全球化格局造就经济增长周期、制造业分工转移趋势支撑长期需求以及危机中孕育行业整合机会等一系列因素,未来全球经济仍处于新一轮良性发展长周期。

参考文献

[1] Clarkson Shipping Review Database,2008.

[2] 蒋 林,庚 琪.新形势下集装箱航运市场分析及应对策略[J].世界海运,2008,31(1):20.

[3] Clarkson Research Services[J].Container Intelligence Monthly,2008(6).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5

论文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 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 .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 .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 .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6

关键词: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持续波动震荡,虽有复苏迹象,但增速十分缓慢。目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压力,这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而在国内,我国的经济运行虽然总体良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市场经济固有的体制性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通胀压力巨大、金融市场波动震荡、物价过快上涨等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特征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当前经济形势特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将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机遇与挑战。   第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催生新的就业类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政府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调整,新兴制造业不断优化,企业技术加强创新能力,服务业将大力发展,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创新,而中国的就业进入一个通过技术革命寻找新增长点与低碳经济发展阶段。第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波动震荡可能催生新一轮的周期性失业现象。食品短缺与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动的工资上涨将是这个阶段经济的突出特点。而这一阶段的经济波动震荡和周期性失业特征成为也必然成为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第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渐由出口- 投资驱动型向内需消费- 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这就意味着知识型和服务型的就业岗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优势。第四、结构化矛盾存在和失业集群现象仍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突出的特征。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仍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存在的最突出的就业问题。仅2007-2010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就有860万人,而2011年,这个数字将不断飙升。根据以往大学生毕业生的二次就业率的统计比例,有约30%-35%的人能找到工作,也就是意味着至少有500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第二、部分大学生未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缺乏足够认识,容易“眼高手低”。在求职的过程中,常常丧失理性,盲目就业。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跳槽”是司空见惯之事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的无奈。第三、大学生就业类型的多样性。近年来,国内的就业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灵活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等多种形式。这也使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选项。第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困难的有效方法,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创业有激情没信心。二是,大学生创业有氛围缺教育,多数大学生是没有创业经历的。这些都使大学生创业成了高校中的“鸡肋”。

   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探索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当前各高校应该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抓学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锻造,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进而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一)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专业思想,形成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第一、发挥学校党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领导作用,加强学风建设督促工作。学校党政领导应从学校整体工作就学风教风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等进行专门的讨论,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召开主题班会,为学生指明方向。第二、以专业技能拓展为目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专业论坛、专业科技创新等活动。邀请企业家、学者等专业领域的权威莅校讲学,形成着眼社会需求,教学主导,学生组织搭台,学生唱戏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专业素质拓展体系。第三、抓好专业思想教育,树立专业先进典型,坚定学生专业信心。举行专门的学风建设推进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从强化专业素质培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方面强化学风建设。在学校网站和报纸等各种媒体上做好优秀学生的宣传介绍。选派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大学生活教育,树立典型和榜样。

   (二)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实践活动,形成全方位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第一、积极开展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立项活动,建立“高年级团队帮低年级团队、有经验团队带无经验团队”的传帮带制度。把社会实践能力作为每位大学生的必修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深入开拓实践基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丰富学生们的实践内容。重视将实践活动与学生成长更好的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单位进行合作,实行社会实践基地化培养模式。推进学生的职业见习制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和职业的理解,明确自我发展方向。第三、着眼社会需求,开展“千人百企”、“三进三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千人百企”、“寻找职业贵人”职业见习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要走进企业,走进职业,认识自己,锻炼自己。

(三)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抓手,点面结合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形成一体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第一、合理规划大学生职业生 涯规划教育模式,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导航。形成一年级做好学生的大学生活规划、学习养成教育,二年级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生涯规划教育,三年级做好职业探索、专业发展活动,四年级做好就业技巧辅导和职业素养辅导。将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职业规划课纳入教学范畴,作为必修或选修的学分。第二、实施“大学生生活导论”。邀请企业家、知名学者,毕业校友,高年级学生等不同层面的“学长”针对不同年级积极开展大学生活导论、“学长”计划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了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目标规划的引导,激发同学们追求成长、完善自我的内驱力。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是关键。积极地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准备指导;做好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收集等指导和分析;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和个人发展指导和分析等工作。最终实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

(四)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形成个性化的学生核心品质培养模式。第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协调的身心素质。积极开展各项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球赛、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形成独具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第二、通过对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态度。在大一阶段注重“苗子”的选拔和任用,通过组织活动、协助老师、联系班级、服务同学等方式,准确分析学生干部能力的类型,有所针对地教育培养,同时开展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班,进而培养学生干部对于工作的责任感,进而转化为对职业的认真态度。第三、通过开展各种拓展性的训练比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干部队伍交流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成立文体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闻中心-中国网2010-3-2.

[2]国家统计局报告。新华社北京2010年3月23日电(记者刘铮)。

[3]曾燕波,杨健楠 外来务工青年城市融入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4]郑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

[5]刘长平,以拓展素质为核心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9

[6]罗兰芬,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消费导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