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与网络工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技术与网络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技术与网络工程范文1

关键词: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创新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中,通信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当中占据着非常高的位置。通信网络工程技术除了能够使得传递信息得到有效实现之外,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最主要的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获取得到市场信息。所以,在当前时代之下,要是可以科学有效的运用通信技术,那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非常大。因此,企业必须全方位提高对于通信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对通信技术进一步进行创新。

1通信网络工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首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样用户才能够满意,当然对通信网络工程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让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而且还要让他们定期培训,使得个人素质得到有所提升。最后就是以防为主原则。说的简单点儿严格把关质量检查,对工作质量与工作程序进行严格检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缺乏创新型人才

当前时代之下,对于人才的要求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只是要求相关人员对于通信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要求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充分运用当前所具有的技术来使得管理创新得到实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进行适应市场趋势和当前的管理需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企业在通信网络工程技术方面所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往往都是因为缺乏创新型人才。

2.2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理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由于企业对于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是非常高,往往只是一味地注重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却把对通信技术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所忽略掉了。因此,在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安排专业管理人士与专门的部门,所以没有办法让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3通信网络工程技术创新和现行管理之间不是非常适应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因为企业个别员工对通信技术还没有真正的进行了解,因此在落实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现行管理与技术创新俩者之间相互不能够进行适应的问题。这样不仅对企业进行协调与组织整体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还给技术推广带来了影响。如果想要改变当前这种情况,那么就需要把以下这四点做好:第一,应当在企业管理当中进行纳入技术管理,让各个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进行对接,打造企业管理整体观。第二,把企业未来的整体发展规划与要求这俩者有效结合在一起,然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使得企业与各个部门的发展需求真正的得到落实。第三,在进行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的时候,除了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之外,而且还需要创新自身管理活动,从而才可以进一步去适应现代通信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的相关要求。第四,成立专门的队伍,让人才积极踊跃的加入进来,这样不仅提高了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而且还提高了创新能力。

3如何对通信网络工程技术进行创新

3.1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从根本上使得市场的需要与要求得到满足

当前形势之下,虽然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式在不断地缩小,可是技术壁垒却没有下降,反而在进行持续上升。标准战略与专利战略这俩种战略对于通信技术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在发展的这些年中,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了能够进行探讨发展的能力。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全方位提高对于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的开发创新,尤其是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在此基础上应当采取科学有效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加入到那些风险高且回报高的科研项目当中去,这样就能够对于通信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进行完善与健全。

3.3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依靠科学管理

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通信工程技术发展所具备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在优势与劣势这俩个方面都体现的相对来说比较突出。所以,通过对于通信技术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进行研究之后,充分运用其自身的优势,然后通往“开放式科研”、合作的这条科学之路,这样我国就可以不用从头开始,就可以直接切入到国际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层次轨道上继续谋求发展地位。和国际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探索概念和管理的实践经验,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网络技术与网络工程范文2

关键词:综合布线 网络工程 优化技术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物内的数据传输系统,它既实现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图像、语音和数据之间彼此相连传输,也实现了各个通信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外界通信网络相连接[1]。

一、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1.1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综合布线系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是通过网络传输介质与相关的硬件设备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系统上的各种功能,保证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综合布线系统使智能建筑群内所有带弱电的设备进入了同一个网络系统,由设置的中央控制室的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2]。综合布线系统的构成分为六个子系统,它们是由计算机网络硬件、传输信息的电子链路、传输网络介质、电气保护设备等硬件集成在一起的。

1.2综合布线系统的规范和网络标准[3]。1)中国国内规范:GB/T50311-2000国家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2-2000国家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CECS72:9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89:9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国际标准及规范:ISO/IEC11801:1995,EIA/TIA568A:1995,EIA/TIA568B等。3)综合布线系统支持的网络标准:ATM异步传输模式;CDDI铜线分布式数据接口高速网络标准;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高速网络标准;IEEE8023总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5环型局域网标准。

1.3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统一性:综合布线系统包括的各个子系统和连接链路与网络设备使用的规范和标准是高度统一的。各种的监控设备、数据设备、语音设备与图象设备的终端机的插头都与统一标准的信息插座相连接,任意一个信息插座都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终端;灵活实用性:当用户进行网络设备升级或变化办公空间平面布局和搬动办公室时,不需要布放新的双绞线和安装新插孔,只要在配线架上作简单灵活的跳线,即可改变网络系统的组成和服务功能,从而节约了时间和资金[2]。

二、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综合布线系统一般由六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以及建筑群子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中还有一项最重要的组成构件就是网络传输介质,它决定了网络数据传输的最大距离、网络数据的传输速率、连接设备的选择和传输的可兼容性、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等等。

1)水平子系统的设计。水平子系统是由水平布线子系统由信息插座、水平电缆、楼层配线架上的配线盘和跳线等组成。信息插座的接口是8针RJ45形式,必须符合ISO8877和ISO603.7标准,电气性能至少保证五类指标,可采用ST或SC形式,水平布线的长度不得超过90米。

2)垂直干线子系统的设计。垂直干线子系统是由设备间子系统或管理区子系统与水平子系统的引入口之间的连接线缆组成。在设计施工时,应预留一定长度的线缆作为冗余信道。

3)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工作区子系统是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是由终端设备及其连接到水平系统信息插座的接插线等组成。对于计算机终端,采用RJ45-RJ45的4对跳线,跳线的长度设计为1.5米、3米或5米,信息插座是由8芯模块化RJ45头插座组成,其功能规定符合568标准。

4)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设备间子系统是建筑物用于进行综合布线、安装进出线设备及其应用系统管理和维护的区域,设备间的位置应设计在建筑物平面的中间位置及建筑物干线的中间楼层。

5)管理区子系统的设计。管理区子系统是由配线架、配线间的线缆及相关接插线等组成,它是管理连接硬件和线缆的区域。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在管理区子系统中便捷地改变任意用户的路由。

6)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建筑物子系统是由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传输介质和各种相关支持的设备构成的,敷设电缆的方法有直埋电缆法、架空电缆法和管道布线法。管道布线是由管道和入孔组成的地下系统,将建筑物的各个建筑物进行互连[4]。

三、综合布线系统存在的问题

设计不标准:当前为了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综合布线工程中多用超五类线,但为了中标,有些集成商提出改用三类线代替,从而降低竞标预算价格,达到拿下该工程项目的目的。建立的文档不全面:为了便于日后测试、维护、运行和管理综合布线系统,必须有一套完备准确的文档资料;验收工程草率了事:没有索取完备的测试报告,没有清查信息点布置的数量,没有核准缆线的布置方法和线路等等问题,极易使日后用户与集成商发生纠纷[5]。

四、综合布线系统的优化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智能建筑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必备的基础设施。但发生故障导致智能系统瘫痪的根源,有70%以上是由于智能系统的布线不善[6]。当前国内综合布线的工程设计,采用AutoCAD优化网络图替代手工设计已成为趋势,但对其设计方案中器件数量的统计和各种线缆长度的测量、计算,既费力又很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对综合布线的配线子系统路由进行优化和研究。

1.配线系统路由优化算法

针对综合布线配线子系统的路由进行优化,可分为房间内的布线和廊道内布线(即楼层配线间至房间引入点)两部分进行。其路由优化计算方法采用改进的迪杰斯特拉算法[7-8],以找出楼层配线间V1至各布线点的最短路径。

改进的迪杰斯特拉(ImprovedDijkstra)最短路算法不仅可以求出图中从一个特定顶点至所有其他顶点的最短路由,且能给出经过的最短路径点,计算出各点间的最短距离。知道了各点间的最短路由及距离,就知道了各布线路由的分支情况,便于后面利用计算机对布线材料的自动统计。

2.综合布线配线子系统路由优化设计

子系统路由优化设计的重点,即从AutoCAD图中正确地读取优化网络图中需要的数据,构建优化网络图矩阵,以便进行高效率地最短路径分析计算,最后由计算机自动地进行最短路径的布线绘制。

2.1构建优化网络图矩阵

从布线工程图中读取优化网络图中需要的数据时,计算机可以直接对各点编号,生成节点表。但在画出线缆路由前,各点是相互孤立的,计算机无法自动辨别哪些点按实际布线情况是不可能相连的。这时,计算机就能够提取到廊道内的可能布线点和这些点间的距离即优化网络图中的弧长,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在优化网络图的矩阵中弧长初始值为∞,由此可以将这些数据形成和构建优化网络图的矩阵。

2.2自动绘制布线优化路径

在进行优化路径分析计算时,采用改进的迪杰斯特拉算法。该算法的网络图中的特殊点、其它点和距离参数对应于布线工程图中为:楼层配线间引出点设定为特定顶点V1,由每个房间的引出点定为必经点,廊道拐点形成廊道内可能的布线路由点。然后经过改进的迪杰斯特拉算法进行廊道内布线路由优化计算。

最后计算机自动将前面生成的廊道内可能的布线路由按照优化计算结果进行修订,将优化计算结果中的节点连接,并生成廊道内的最优布线路由图,从而实现优化结果下的计算机自动布线。

3.设备材料表及工程造价报表的自动生成

3.1自动生成设备材料表和工程造价表的方法

3.1.1概述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备和材料用量是计算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之一。综合布线的路由优化系统给出了计算机自动计算综合布线系统主要设备和材料用量并生成材料用量报表的程序。

计算机自动统计和计算综合布线系统主要设备和材料用量的过程,实际上是计算机从数据库的相关表中读出已经存储的必须的参数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设备或材料的用量)写入数据库的“材料用量报表”的过程。这部分程序对数据库的操作很频繁,因此采用AutoCADVBA[9]编写。

3.1.2信息插座及配线电缆用量的计算

1)信息插座用量的统计计算

在平面图中相关信息插座的数据已经被写入数据库的“插座信息”表中,这里统计信息插座和插座模块用量就利用表中的这些数据。将“插座信息”表中的所有数据检查完后,将累加的结果写入“材料用量报表”就完成了信息插座和插座模块的统计计算过程。

2)配线电缆用量的计算

目前,国内综合布线工程中的配线电缆多采用非屏蔽双绞线,特殊情况下也有采用屏蔽双绞线的,本文考虑非屏蔽双绞线的用量,从指定的楼层管理间引出点开始计算线缆用量,程序中求出从该楼层管理间引出点到其他各点的线缆用量之和加上各房间内所用线缆之和即为最后应得的线缆用量总和。

对于每根配线电缆,上述计算取所在楼层配线电缆平均长度的10%作为备用部分,端接容差取6m。

由于配线子系统的配线间至每个信息插座应是一整根线缆,而且线缆以箱为单位出售,所以不能纯粹以线缆的米数计算。

通常的包装方式有305m/箱和1000m/箱。

每箱可走信息插座个数=包装长度÷平均线缆长度(F+N)/,所需订购箱数=信息插座总数÷每箱可走信息插座个数,最后将订购箱数取整,其中:

F―最远的信息插座离楼层配线间的距离

N―最近的信息插座离楼层配线间的距离

通过对主要设备和材料用量的统计,将设备和材料的单价以及相关的预算定额输入到,即可使计算机自动生成综合布线各子系统路由优化后的造价报表,原理与自动生成设备材料表原理相同。

4.结语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智能建筑提供了高速可靠便捷的信息通道,是实现智能建筑功能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迅猛发展,综合布线系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国林,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2]冯志明,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简介[J].甘肃科技纵横,2004(3):58-59.

[3]吴达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和施工[M].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4]田长虹,综合布线在智能建筑中的运用[J].电气时空,2004(7):26-27.

[5]龙剑敏,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质量现状相关标准及其评测[J].大众标准化,2001(3):29-30.

[6]薛颂石.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67-171.

[7]韦鹤平.最优化技术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71-76.

网络技术与网络工程范文3

【关键词】网络化;集成

1.DNC系统概述

DNC意思是直接数字控制或分布数字控制,是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或Direct Numerical Control的简称。DNC最早是指分布式数控系统,它的含义是用一台大型计算机同时控制多台数控机床,由该计算机负责NC程序管理和传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CNC技术的发展,数控系统存储容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其计算速度也大为提高。DNC由简单的直接数字控制转向分布式数字控制,它不仅有直接数字控制的功能,还有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状态监视和系统控制的功能。

DNC目前着眼于车间的信息集成,针对车间的生产计划,技术准备,加工操作等基本作业进行集中监控和分散控制,把生产任务通过局域网分配给各个加工单元,并使之信息相互交换。DNC集成模式可根据车间规模大小不同,构成不同的结构层次,有单层、双层和多层DNC系统。一个DNC集成系统的最高层次可以是单元级甚至是车间级、工厂级,至于DNC主机则处在工作站层。设备层中,可以包括DNC接口计算机,也可以不需要DNC接口机,DNC集成系统中是否需要DNC接口计算机要根据实际需求情况而定。如图1(a、b、c):

根据DNC结构层次的不同,其构成往往也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样的,图2是典型的DNC系统,

其重要组成部有:DNC主计算机;数据通信线;DNC接口;NC或CNC装置;软件系统。

由于DNC系统的多种构成形式,系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具体的DNC系统选择要根据其要求达到的目标和具体的实际条件来决定。影响DNC系统配置的因素很多,如图3所示,但首先应考虑实际的具体需求。

DNC控制系统方案的选择原则是: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

DNC系统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基本功能;二是扩展功能,如图4所示。基本功能主要包括NC程序的管理和实现DNC主机和数控系统之间程序传输。扩展功能则是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添加通信控制功能、生产计划及管理、工装刀具管理、数控工艺管理、毛坯物料流程控制和库存等功能。

2.DNC系统中的通讯网络

DNC系统是实施FMS和CIMS的必要基础,它利用一台计算机处理多台数控机床,通过通信网络完成加工信息、加工参数和NC代码的传送与处理,因此通讯网络在DNC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通讯网络主要包括控制计算机、数控设备,I/O接口通信单元等。现有很多种具有良好性能的通信网络可供选择,在实际选择时,需要考虑计算机与数控系统的兼容程度,实际的生产流程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网络技术是DNC技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DNC系统中,网络是根据用户需求而实现的,而支持制造自动化系统功能目标的专用工业计算机局域网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制造自动化系统中网络覆盖面广,包括车间、单元、工作站和设备层,这些层次上信息的特征、交换形式和要求各不相同,因而选用的通信联网形式和网络技术也不相同。此外,为满足整体系统信息集成的要求,还要考虑制造自动化系统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上层系统的通信要求,因此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网络是嵌入到一个由若干应用服务类型不同的局域子网互连集成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

同时由于近年来局域网产品发展迅速,制造自动化系统子网内部,在通信协议、网络拓扑结构、访问存储控制方法及通信介质等方面都有差异,特别是在底层设备的通信方面,标准化程度并不一样,这阻碍了不同类型网络的互连性。解决不同供应厂商的通信及联网产品的互连问题,是DNC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

DNC系统从信息需求看可分为四个方面,即:网络访问与系统支撑、信息格式与共享、底层通信支撑、加工设备(如机床)的监控。

3.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的结构

网络化制造是一种新型的制造模式,它以数字化、柔性化和敏捷化为基本特征。柔性化与敏捷化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前提,表现为结构上的快速重组、性能上的快速响应、过程中的并行性与分布式决策。因此,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数控加工系统应具有集成、分布和广义的特征,同时必须获得信息高速公路的充分支持,这是网络化制造的根本要求,也是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的内在特性。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1)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是一个数控加工信息集成系统

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数控程序传输系统,而是包括制造数据传输、机床状态采集、作业任务分配、机床信息管理、机床状态数据分析等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2)支持基于网络的制造数据共享功能

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能够实现网络联盟企业计算中心与现场数控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该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数控设备可以共享联盟企业计算中心的加工程序代码,实现联盟企业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通过网络的延伸;另一方面联盟企业计算中心可以通过网络接收来自数控设备的制造数据,服务于其它数控设备。

(3)支持基于网络的实时监控功能

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能够通过网络实时机床的状态信息,反映机床的运行历史,统计机床的运行报告,同时通过Web摄像机实时现场的生产情况。这要求一方面采集机床状态,另一方面把这些采集的信息实时网络,同时记录到机床的运行历史数据库,实现对机床全部生产时间的状态记载。

(4)支持跨平台的操作功能

由于盟友的计算机软、硬件、数控加工设备、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等具有多样性,因此,网络化数控加工系统必须是开放式的,能够为盟友提供开放、公共的界面,支持跨平台操作,支持不同地域的多用户同时操作和信息共享。这就要求网络化数控加工中的信息共享平台必须支持跨平台操作。

DNC集成的模式可根据车间规模大小和生产设备的不同,采用一般控制结构和多级控制结构。一般控制结构具有两级计算机分级结构,其DNC运行模式的控制结构只有工作站和设备层如图1(a),结构简单、功能集中、投资少、实现简单,适合于小规模的DNC控制。DNC主机对多台数控机床进行分时控制,从大容量内存中调用零件程序指令,分配和发送给机床,实现操作指令下达和状态信息反馈等功能,并随时做出相应。

多级DNC树型结构的顶部一般具有通用的能力,控制与协调整个系统,底部主要是面向应用,具有专用性,完成特定任务。其常用结构是二、三级结构,以三级居多,其结构如图5:

上层计算机主要由数据库服务器和DNC主控制机构成,用来完成CAD/CAM/CAPP等数据的管理和传送功能,往往承担着系统的管理、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等功能。中间DNC控制系统直接接收上一级系统的信息,也可根据下一级的设备状态,进行任务调度,实时的分配加工任务及反馈一些统计信息和系统状态信息。最底层的设备层主要由各种数控机床组成,通过RS-232接口与DNC主机实现通讯。它接收上一级的加工指令和控制信息,实现产品的加工操作,也可向上反馈工况信息。

4.网络化的DNC集成数控加工系统的特点

“集成”是网络化的DNC集成数控加工系统区别于传统DNC系统最主要的特征。DNC系统的“集成”主要体现在:DNC系统的集成不仅是设备的集成,也是功能的集成,信息的集成,控制与管理的集成,是一种“广义的集成”。其次,DNC系统的集成可以是车间内不同品牌、不同协议的智能设备之间的集成,也可以是不同车间、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甚至是厂内与厂外或远程设备之间的集成,是一种“开放式的集成”。最后,DNC系统的集成是一种“分级集成”,即这种集成,可以是设备级的、工作站级的、单元级的,也可以是车间级的,甚至是跨车间级的。因此,集成环境下的DNC必须满足集成通讯、兼容性、开放性、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DNC集成模式可根据车间规模大小的不同,构成不同的结构层次,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作站层运行模式

工作站层模式包括工作站层和设备层,如图6(a)。该模式是用一台中央计算机集中控制管理一组机床。该集成DNC除了具有基本的DNC功能外,还具有CAD/CAPP/CAM以及MRPⅡ等系统的接口,甚至可以将这些系统集成在DNC主机内。该模式结构简单、功能集中、投入少,适合车间局部进行DNC控制。

(2)单元层运行模式

单元层模式采用包括单元层、工作站层和设备层。DNC主机负责制造数据的管理、传送和设备状态信息的采集;单元控制器负责产品及工艺的设计、NC程序的生成、成产计划和生产调度等工作。此运行模式还可以对辅助设备单元进行控制管理,如图6(b)。

(3)车间层运行模式

车间层模式包括设备层、单兀层和车间层,这一模式覆盖了整个车间。其结构如图6 (c),可以看出,集成DNC主机通过单元控制器从车间层获取产品制造信息,单元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与车间主控计算机通过局域网实现企业内部网络管理;集成DNC主机负责NC程序的传送、设备状态的采集等,在制造单元和工作站数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将单元控制器和工作站直接挂在车间局域网上,在网上进行单元的逻辑构造,这种网络结构反而更有利于单元重构,当以前的单元结构不适应新的生产要求时,不变动工作站和设备的空间位置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单元的逻辑重构。该运行模式适合于有单元层设置的车间。

(4)跨车间运行模式

前面三种运行模式构成的DNC集成系统没有与工厂层信息交换的通道,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需要,车间还应建立与Internet的接口,以便车间作为制造单元加入虚拟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跨车间、跨工厂、跨地域甚至跨国域的制造信息的交换已经可以实现,跨车间运行模式结构如图6(d),实际上是一种面向敏捷制造的车间运行模式,可实现敏捷制造企业的车间重组和动态联盟,这种新的车间运行模式对于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企的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数控机床网络化的现存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制造车间往往同时拥有多种类型的数控机床,这些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由于生产年代和生产国家、厂家的不同,存在着多种档次和型号,从而造成了联网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数控系统不同造成的通讯接口繁杂,通讯功能不一。目前,数控机

床常见的通讯接口有:标准串行数据通讯接口、DNC接口等。同时,还可能具有不同的通讯协议,数控系统通讯协议主要有XON/XOFF办议和自动重复请求的ARQ协议两大类。因此,要解决DNC主机与这些通讯接口的转换问题。

(2)加工车间内环境差、动力设备多,产生的干扰强,而且频带也比较宽,因而通讯系统应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3)DNC集成的功能可分为下传NC程序、双向传输NC程序,以及系统状态采集和远程控制等功能。不同单位对DNC功能需求差异较大,用户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充分发挥机床的潜力。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John.Controlling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DNC grows up.Modern Machine Shop.1993,66:72-81.

[2]Thomas Klevers.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Hongkong,1997:465-472.

[3]TOHK T K.The Future Role of DNC in Metalworking SMEs.Internation Journal ofProduction Research,1996,34(3):863-877.

[4]Flavio Testi.DNC Systems:a story that never ends. Journal of Society of Engineers,1996,77(2).

[5]Z.M.Qiu,Y.P.Chen,Z.D.Zhou,S,K.Ong,A.Y.C. Nee.Multi-User NC Machining Simulation over the WWW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1,18(1):1-6.

网络技术与网络工程范文4

关键词:施工管理网络计划

1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与一般工业生产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①生产空间不断变化。由于工程产品固定,且整体难分,因而施工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中。生产空间的变化意味着施工条件或环境的改变,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将随着施工方法和顺序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②施工期限较长。同一工程项目的施工一般都要经历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这给露天施工作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缩短施工期限,可利用工程体型庞大等特点,组织多层次立体交叉作业和平行流水作业,利用空间以争取缩短施工期限。这种组织施工的方法要求不同的施工单位或不同的工种之间密切配合,因而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③工程项目个性化强。不同工程项目因其用途及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带来自然和技术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不同的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施工组织特点,不可能进行批量生产。④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持续增加。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就有必要实行专业化,因而必须加强项目施工中各工种的协调。项目经理只有使用工程项目计划,才能把他所强调的时间、费用、质量和信誉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工程项目施工具有的单件生产、环境多变及严格而密切的配合等特点,决定了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复杂性。只有在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把一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它进行合理安排,并通过网络计划本身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证明,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一般能缩短工期20左右,降低成本10左右。

2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存在的问题

2.1.1应用普及率不高。我国现有施工企业,企业素质差别很大,企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据统计,中央直属和省级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达40左右;地市级施工企业,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在15左右;而县级及其以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较差,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仅为5左右。

2.1.2应用管理水平低。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2.1.3应用深度不够。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工作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工作单元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编制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网络计划的优化。

2.2原因分析

2.2.1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工程设计多变、工期的确定受行政干扰多、工程进度付款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联系、工程款拖欠等。工程设计经常变化给网络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施工企业应接不暇,无法使用网络计划实行施工管理;有些工程建设期限的确定违反科学规律,工程竣工日期一再提前也使企业无法按网络计划去组织管理;工程付款不及时以及付款时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结合,也从客观上减弱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的责任感。另外,目前市场上网络计划的编制软件很多,但适用于进度控制的软件却很少,而且通用性比较差,从客观上阻碍了施工企业应用网络计划实施项目进度控制。

2.2.2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①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没有传统管理方式那样得心应手。②施工管理粗放。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比较大,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无专人负责等。③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度的管理依赖于施工横道图管理,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

3提高应用水平的对策

3.1规范建筑管理体制,为应用网络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3.1.1加强工程设计管理,合理确定建设工期。通过建章立制,促进工程设计和工期确定科学合理,严禁设计的频繁变更和建设工期的主观确定。

3.1.2完善项目监理制度。工程监理在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要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理,保证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1.3建立严格按网络进度计划拨付工程款的机制。工程款拨付与网络进度计划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进行施工管理的自觉性,同时也促使网络计划编制更可行。为了实现这种结合,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将进度计划中的主要工作与工程款拨付建立对应关系。

3.2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

3.2.1制定有关规程,加强标准化工作。结合国情和行业特点,制定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管理规程,统一画法、术语和各种类型的网络模型,便于推广和应用。

3.2.2多途径培养人才。行业协会和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实用的培训教材,举办网络计划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对施工企业的技术领导和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掌握网络计划技术;高等学校要增加现代化管理技术课程,使 学生毕业后即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3.2.3开发适用的网络进度控制软件。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施工企业应通力合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开发实用的网络进度计划与控制的通用软件,培训使用人员。

3.3提高认识,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3.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重要性。网络计划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提供施工管理所需的多种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合理地组织生产。施工管理中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方法必将取得好快省的全面效果,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对于这个问题,企业的领导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把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放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去重视,逐步抛弃传统的凭直觉管理的方式,克服困难,投入一定的人力与资金,推动网络计划的应用。

3.3.2采用易于接受的控制形式。横道图是工程技术人员最熟悉的控制形式,具有直观、易懂、绘制简便、所需时间少、费用低的特点,但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大中型工程的进度控制困难。可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调整进度计划后,转换成横道图形式去实施,这种做法既有网络一样的严密性,又兼有横道图简单易懂的优点,减少网络计划实施中的阻力。

网络技术与网络工程范文5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 应用

在21世纪,网络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在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获取储存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而是趋向多样化,信息的应用更加的智能人性化。在科技的进步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信息工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电子信息工程在联网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得到更加完善的表现。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的结合应用使得相关人员意识到了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二者结合有新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得到进一步推进。

1 简述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1.1 电子信息工程的概述

以计算机等科学技术为平台进行电子信息的控制以及信息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方式,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快捷,并且可以更高效的设计电子硬件设备。目前而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已经渗入了电子信息技术,比如使用互联网、手机短信接收、发送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因此,可以说电子信息工程囊括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层面。使用计算机将逻辑数据转换为可读的信息,从而将电子信息工程转变为需要的文字、图像等。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如何使得两者科学合理的结合应用是相关研究人员需要注重的要点,两者的相互结合可以使得电子信息工程具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1.2 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

相比于过去的信息传输方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仅将信息的传输速度提高,而且信息传输也更加安全可靠,可以说是很大的突破。信息被电子技术特殊处理,使得信息的传输更加的系统、高效,从而使信息的传输效果的到很大的改善。电子信息技术的优点是覆盖范围广、通信速度快以及发展快速。首先,因为有很多的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使用,涉及到较多的技术性内容,并且实际的生活使用范围较大。其次,无线电波和光纤是电子信息工程主要的传递工具,具有较快的速度以及可以包含较大的信息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通信的速度。最后,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机技术的时代,电子信息工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下,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容小觑。

1.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作为一种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在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使得内部的具体事项通过简单、形象的图形就可以展现出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局域网阶段、广域网阶段,最后是信息高速公路阶段。首先是主机与分机实现连接,再者是分机与分机实现网络的连接,其次是计算机可以实现自由连接,并且是以互联网协议的形式,最后阶段则是人机的智能互动。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提高讯息的传送速度,便于科学管理。并且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将传统的信息,如文字、图像等以进制式进行计算,大大提高了处理信息的速度,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

2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应用

2.1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传递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作为电子信息工程电子设备的媒介,计算机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模拟信号只有通过计算机才可以实现,如此一来,电子信息才能够在项目中起到作用。另外计算机技术还是电子设备连接互联网和数据传输的主要技术支持,目前TCP/IP是大多数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且计算机技术起到信息传递以及共享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通过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将自身的信息处理效率有效提高,并且信息的来源得到改善,用户的信息可以被快速读取,迅速信息也变得简单,信息的价值从而被最大化。

2.2 电子通信工程安全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也是如此。虽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辅助下,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安全性削弱,信息面临泄露、修改等侵犯隐私的风险增大。因此,需要计算机技术进行防火墙系统的升级,通过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及时对电子信息中的漏洞进行修补,使得数据不会被攻击损坏。另外对于电子通信工程的安全方面,还可以自主备份电子通信中的重要内容,使得电子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得到全面的提高。

2.3 电子信息控制及处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计算机技术其核心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纸质传播方式,有很大的创新,模拟和数字是电子系统的类型,主要功能是控制和处理信息,其中的控制系统就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如果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则现代信息技术也将不会发展起来。除此之外,电子信息工程的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电子信息工程在使用电子设备之前,应该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全方位检测才可以确认是否使用该设备,服务器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除了可以得到服务器的支持之外,由于网络协议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中,可以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给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被读取的效率提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已经在社会得到广泛的普及,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对于获取、处理信息有了更高的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也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在诸多方面上促进了电子信息工程的成长,是电子信息工程进步的助力,只有两者的结合,做到更好的创新,才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前进。

参考文献

[1]徐琳博.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0).

[2]张勇.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J].科技与创新,2014(22).

作者简介

网络技术与网络工程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广播电视工程;应用

【Abstract】Deep in the field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multimedia network technology will usher in a new round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refore, the media people to correctly recognize the multimedia network technology, apply it to practice. Using network technology enhance the interactivity of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s,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mes using network technology to satisfy their customers broadcast television's habit.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interactive, enrich the content of programs, and make it various and popularization, populist, suited to the audience's viewing habits, and keep the audience, moved the audienc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Key words】Multimedia network technology; Radio and televisi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一日千里,飞速发展。广播电视领域更是走在前面,率先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并得到迅速发展,广泛应用。而在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网络技术改革的今天,广播电视媒体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其一,新开发的媒体技术瓜分了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的部分份额,使之媒体市场削弱;其二,市场经济导致广播电视媒体各种问题的凸显,激发他们必须改革最为先进的网络技术,提升广播电视的服务质量,增强其互动性,满足广大使用者的要求,使广播电视事业不被其它新开发的媒体技术所取代,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具体实际工作,在本文中浅谈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工程的应用,与同仁们探讨。

1 媒体人要正确认知多媒体网络技术

作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广播电视媒体人,只有正确认知多媒体网络技术,才能把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这里所说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实际上就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智能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信息传送与输出、信息集中加工与处理。它最大的特点是信息输送快、应用面积广、发挥作用强等,这在传媒行业中是任何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其作用可想而知。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缺乏互动性,再现形式单调,引进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后,就弥补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不足,充分发挥了新兴媒体技术的优势,使广播电视增添了趣味性、互动性和多样性,更加走近了观众,吸引了观众,收视率与传统的媒体技术时期比较有明显的增加,以此拉动广播电视经济效益的提升。

2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应用的作用

传统的广播电视制作节目,大都是先期进行录播,对每个节目要事先排好顺序,事先制作完成,到播放时间点击操作即可,目的是防备发生紧急事件无法应对,以免影响正常播放和观众观看。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模式化,不仅一成不变,而且呆板生硬。已经录制好的节目无法调节,无法满足观众的现实需要。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之后,广播电视播放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人力物力得到了科学利用,节目的顺序也能根据现场需要灵活处理,播放时还能够与观众的互动,增强了现场感和气氛感。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资源共享,它深入广播电视工程后,快速直接连接多个广播电视台,获取最直接的资源并得以利用,这样既减少了工作量,也避免了内容的重复,而一旦遇到难题,就能利用共享数据快速破解。

时效、快捷地传输是广播电视的终极目标,因此,成为百姓的首选,没有一种媒体像广播电视一样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青睐和关注。因而,传统媒体的录播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把时空和现场相结合,主播与观众现场互动,主播与第二现场与记者、观众互动,使信息通过网络快速地传输,即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3 多媒体网络技术促进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

3.1 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广播电视的互动性

近几年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异军突起,除最早出现的QQ、QQ群外,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拉近了广播电视节目与受众者之间的距离,观众的参与度得到扩大。微博、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它们传播信息便利、快捷,蔓延的范围广,这无疑会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因此,广播电视台每创办一个节目,都少不了建立一个微博、或微信、或公众号。还有,电视娱乐节目、现场互动节目都设置了二维码辨识技术,取代了传统冗长的网址。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节目的评选、抽奖、点评等,提高了观众的关注度。

3.2 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广播电视节目

提高观众的关注度,提高广播电视的收听率和收视率,就要创新广播电视的节目,这就需要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参与。因此,广播电视节目要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对传统的、过时的、不适宜受众者观看的进行创新改革,节目要通过现代化手段紧紧围绕时代形势,适应时代要求,反映群众心声和喜闻乐见的内容,满足不同听众和观众的欲望,满足不同听众和观众的好奇心,提高不同听众和观众的品味和欣赏水平。

3.3 利用网络技术满足用户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