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走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走向范文1
[关键词] 香港 “后政改” 经济增长 社会民生 问题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5-0007-03
[作者简介] 金萍(1964 ― ),北京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港澳问题、区域合作。
自2013年起,历时近两年,经历“占中”风波冲击的香港政改方案,于2015年6月被反对派捆绑否决,香港社会进入了纷争更为复杂的所谓后政改时期。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要放下政改争拗、聚焦经济民生,这一呼吁尽管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并不能遏制社会纷争的不断发生和社会更加政治化的趋向。香港近期爆发的“铅水事件”和“港大副校长遴选事件”表明,香港错综复杂的社会深层次矛盾已经对解决经济民生问题形成掣肘,而反对派和激进势力的蓄意挑衅依然来势汹汹,香港社会各种矛盾不仅没有因为“占中”和政改结束而告暂缓或平息,反而通过各种形式不断爆发。而从2013年开始,香港经济下行的势头突显,“占中”之后旅游和零售市场明显走低,使得香港经济增长步入2%(甚至更低)时代,可以说,以“占中”为标志,香港进入了经济周期下行、争斗与矛盾频发的社会“新常态”。
回归18年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一是1997至2003年,香港遭遇亚洲金融风暴重创,又恰逢全球科技股灾、禽流感和SARS等来袭,股市、楼市断崖式暴跌,市场极度萧条,经济大幅度滑坡。二是自2004年起,主要是实施CEPA和开放自由行,在内地需求的刺激下,香港GDP总量(以市值计价)才得以恢复到1997年水平,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年比较稳定的发展期,尽管期间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但仍实现了十年平均4%的实质增长。但与上世纪60至90年代接近双位数的增长相比,明显动力不足。
作为小型经济开放体,香港在回归之后经历了多轮外部冲击,在经济大落大起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CEPA实施后,香港与内地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内地需求的推动下,香港经济要素不断向服务业聚集,服务业占比目前已超过93%,并形成高端金融和低端商贸两大主要核心产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航运物流、旅游和工商专业服务。高端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而低端商贸服务业则承担了吸收普罗大众就业的功能。香港经济高度依赖于单一的服务产业及其产业二元化形态,使得香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空间狭窄,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2013年香港人均GDP达3.8万美元,但贫困人口却达131.2万历史新高,占总人口的19.6%,成为世界发达地区中少有的贫富最悬殊地区。而且,香港经济的二元化已从收入二元化走向了财富二元化。
面对内地的巨大需求,香港完全处于自由放任状态。然而,兴旺的内地需求并未给香港普罗大众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小型服务经济体,外部需求的增加,本应该是重大利好,但数据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香港实际GDP增长了55.6%,而从业者的薪金并没有明显提高。香港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仅从1万港元增加到1.3万港元,折合年增长率不足3%;“按行业类别划分的就业人士评价薪金指数”显示,以1999年第一季度为100,2003年和2013年所有行业类别的实质指数分别为106.8和114.3,表明香港普通工薪阶层并未从对内地开放中得到实惠。由于没有及时有效地增加服务设施供给,这些需求反而带来租金的大幅上涨、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日趋恶化。以就医方面为例,香港的医疗条件曾经非常令人称道,但目前的情况则是医疗供应严重不足,医疗设施超负荷运转,公立医院人满为患。2003年到2013年,香港医疗机构病床数从每千人5.3张下降到5.1张。与此同时,香港人口年龄中位数快速上升,每年增加约0.4岁,2013年已达到42岁。年龄中位数的上升,意味着城市活力的下降,也意味着今后对于社会福利相关的软硬基础设施的需求大幅增加,而内地需求的无限制加入无疑使原本就显不足的供给更加紧张,社会冲突不可避免。
香港经济结构变化引发的社会矛盾既是外在因素推动的结果,也离不开内在因素的作用。香港作为一个小型开放服务经济体,在完全自由的市场模式下已经形成了高度的市场垄断,特别是土地和房地产高度集中所造成的超高成本,几乎剥夺了所有产业和民生发展的空间;而特区政府坚信自由主义的理念,在调控市场、改善民生方面无所作为,使得社会民生矛盾逐步累积日益加剧,突出表现在住房、就学、养老等诸多方面。
住房方面,香港人多地少,居住问题一直是民生头等大事。港英时期实行的“居者有其屋”计划,使得60%的居民住上了政府提供的公屋(廉租房)和居屋(经济适用房),大大缓解了居住矛盾。回归前,港英有意实行高地价、高房价和高福利政策,抬高了香港的营商成本。回归后第一任特首董建华为香港长远发展考虑推出“八万五计划”并加大了土地供应。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出现了大量的负资产居户,2003年后特区政府基本停止了土地供应,也不再建居屋。此后号称亚洲大都会的香港每年供应的私人住宅不到1万套,仅相当于内地大城市一个中型楼盘的供应量。到2013年,香港居然无地可供。香港很多土地是不能开发建设的郊野公园,而农地变成商业用地程序又极为复杂,因此香港房价飚涨,大多数居民置业、青年人成家立业的目标都成了泡影。土地是一切供应的核心,土地供应减少不仅影响了居民的住房问题,购物商场、写字楼、医院、学校、交通设施和新产业发展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基础设施和商业楼宇供应不足造成的资产价格大幅度膨胀,大大加剧了本来就相当严重的收入两极分化趋势,并从收入的两极分化走向财富的两极分化。
就学方面,大学升学率低是主要问题。2013年香港的大学学士学位升学率不到30%,包括海外留学和自费课程,香港适龄青年上大学本科学位者在35%左右①。这一数据不仅与国际发达经济体相差太远,也与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有较大差距,因此就不难理解香港大学校园内对来自内地、占10%的学生的敌视或不友好。年轻人升学艰难,自然没有更多好的就业机会,而薪金也不能随经济发展而提高,再加上飙升的房价,使得很多青年一进入社会即沦为贫困。据2009年统计数据分析,青年贫困人口为18万,贫困率高达20%,比十年前增加28%。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年轻人看不到生活改善的前景,社会上有个风吹草动,他们打先锋、冲出来闹事的几率必然会很大。
社保方面,由于没有全民退休保障,香港长者贫困率居高不下。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香港有近1/3的长者生活于贫困线下,其数据可谓触目惊心。根据政府2012年发表的人口推算数字,香港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在2041年达至30%。如果不计算其它致贫因素人口,单是长者的增加,已使贫穷人口净增加45万。在香港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代版每天都可能在八旬老人身上上演,这种景象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对香港经济给予了强有力支持,频频送出“大礼包”,但由于香港社会没有构建合理的分配机制,受惠的主要是商界和持有房产的既得利益阶层,结果反而加剧了香港的贫富差距和社会资源紧张的矛盾,形成了收入和财富的双重二元化结构;而特区政府管治的放任,特别是对社会问题的回避,也使得民怨不断加深。近年来特区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仍不断出台不惜伤害长远发展、换取短暂和缓的“短视”政策,更加剧了香港未来的风险。
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民生是现代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石。回顾18年的历程,不难发现期间发生的两次重大的社会事件,即2003年的“七一事态”和2014年的“占领中环”,都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复杂的政治环境。其中内外因素导致的经济民生困顿是社会爆发危机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些困扰香港社会的普遍而基本的问题不能妥善加以解决,香港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难以实现,一点微小的事情都会酿成频发的社会运动。这就是香港越来越政治化甚至激进化的社会基础。香港的“深层次矛盾”说到底就是社会的经济资源高度垄断,人员的流动和上升空间狭小甚至停滞,青年人上不了大学,适应不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中产阶级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老年人晚境堪忧,整个社会发展无望,弥漫着很重的怨气和戾气。应该说,这十多年来问题不断积累,矛盾不断深化,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实践表明,香港社会已经进入内部争斗的政治化漩涡而难以自拔。如果再不下决心从源头上加以解决,迟早会不断爆发更大的社会政治危机。中央和特区政府应该下定决心,果断决策,在环境和香港经济出现急剧恶化和危机之前,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涉及香港普罗大众福祉的经济民生问题,使社会重拾希望和信心,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翻开新的篇章。
世界经济走向范文2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以博大的胸襟虚心学习国外盆景艺术中的先进之处,借鉴他们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将精益求精的现代技术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这种学习与借鉴绝不是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而是要消化吸收,为我们所用。
在这种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中,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胸襟、虚心学习,克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的陋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民族的盆景艺术得以丰富和发展,并最终走向世界。
在这个方面,中日友好盆景园暨常州宝盛园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一、 中国盆景艺术必将融入到世界盆景艺术中去
盆景艺术是以自然的材料来表现自然景物的一种特殊艺术,历来被称作是“无声的诗歌、立体的绘画”。这种艺术所产生的美,既有自然的美,又有艺术的美。这种美感是由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价值趋向等因素决定的,并且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自然美成了现代盆景重要的审美标准,因为它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盆景艺术是全世界一切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人的共同爱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各行各业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准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必然需要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在当今生活中,爱护环境,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盆景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世界盆栽友好联盟副会长、日本高砂庵主人岩崎大藏先生每次来到中国,都感叹中国盆景艺术的巨大进步。他深信,盆景艺术必将再度在中国发扬光大,中国盆景也必将再度引领世界潮流。因此,岩崎先生自与宝盛园主人辛长宝先生结识并成为挚友以后,就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盆景园暨常州宝盛园的建设,并决定把自己收藏的盆景带到中国来。岩崎先生认为,只有中国才是他毕生收藏的盆景精品的最好归宿。
宝盛园的建设,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盆景艺术界的关注,盆景艺术爱好者、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日本众议员、农林水产大臣野吕田芳成,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名誉会长加藤三郎,会长Solita,副会长岩崎大藏,日本盆栽协会会长竹山浩,韩国盆栽协会会长成范永,美国农业部副部长Josephjen,美国国家植物园馆长Thomas S Elias都来电、来函、题词或亲自来常州对宝盛园的建设表示祝贺,这些祝贺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宝盛园的建设,是“世界和平与安宁的种子”,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纽带”,是“与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相连的”。辛长宝先生也在与世界著名盆景艺术家、收藏家的合作与交流中,把中国盆景艺术融入到世界盆景艺术中去了,架起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
二、“走出去,请进来”,创意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财富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有着海纳百川般的胸怀,兼收并蓄,从不拒绝外来民族的优秀文化。
鲁迅先生在阐述“拿来主义”时说道,“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就是说,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新文化的时候,要运用智慧,自己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文化才能成为新文化,才能为我所用,发展自己。
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走出去,请进来”,这几乎已经成了各行各业的铁律,而绝对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崇洋。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工商业者,再愚蠢的人,也没有不愿意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愿意借鉴别人的长处的。
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已经由资本时代进入到创意经济时代了,一个好的创意、一个金点子,也许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财富。当整个世界都把中国定义为“世界工厂”时,难道我们真的就甘心守在“微笑曲线”的末端?中国已经错过了工业革命,落后于信息革命时代,难道我们还要再一次错过“创意产业”时代?
辛长宝先生早就关注到了盆景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创意。近几年来,他多次邀请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韩国、欧洲的盆景艺术家到宝盛园交流技艺,进行盆景创作。其中,竹山浩先生、木村正彦先生、铃木亨先生以及师从木村正彦先生的漆田大雅先生、波兰盆景艺术家MARIO・KOMSTA先生、世界著名盆景艺术大师小林国雄先生、今井千春先生、意大利马克先生等,他们长期担任宝盛园的顾问,并先后在园中创作了一大批盆景作品。
我有幸目睹了木村正彦先生先生创作盆景的过程:原材料是一盆主干扭曲与天然舍利浑然一体的柏树,看起来虽枝繁叶茂,但因没有造型,而显得有点杂乱。木村先生先将多余的枝干进行清理,使整盆树的结构露了出来,然后开始对桩材进行舍利加工。最后,木村先生对主枝进行定位蟠扎,然后由助手协助缠绕细枝铜线。大约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全部完成蟠扎作业,整件作品层次分明,自然和谐,完全没有当初繁杂臃肿的感觉。造型空灵飘逸,丰富的舍利显得刚柔相济,枯绿之间显现出勃勃生机。
后来,辛长宝先生对我们说了三句话:“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困境中的惊喜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苦思索后的顿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胸有成竹的自信。这就是创意!“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说,不仅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艺,还要学习他们独到的创意。如果我们总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小范围内来进行学习与交流,这就难免会使作品成为“近亲繁殖”的牺牲品。
“走出去,请进来”,这是去年刚当选为“世界盆栽友好联盟”(WBFF)国际顾问的辛长宝先生深深的体会。他认为,盆景艺术具有的审美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盆景艺术具有时空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我们今天“走出去,请进来”,是为了壮大自己,是为了明天能够以更高的姿态“走出去”,能够走向世界。
三、中国盆景艺术要走向世界,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
和国内外许多盆景艺术家、收藏家一样,辛长宝先生也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十二年前靠五万元资金创业,现在他的盛士达集团已经拥有十家工厂,年产值近十亿元。集团连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有成长型企业百强”、“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他本人也连续九年被常州市政府评为“优秀民营企业家”。
但是,辛长宝先生没有停止他前进的脚步,他投巨资创办宝盛园,同样是为追逐他心中不息的梦想。当初,有些人并不理解辛长宝先生的做法,甚至有一些流言蜚语。但是,辛长宝先生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思进取、不图发展,那他是没有前途的,也是没有希望的。所以,他义无返顾、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盆景艺术事业之中去了。
作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辛长宝先生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作为一位盆景艺术收藏家,辛长宝先生同样非常重视盆景的质量。他认为,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一中华瑰宝发扬光大。我们既要有民族自豪感,也要有历史使命感。我们应该通过从盆景艺术品的原材料、作品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人与环境”的主题等方面入手,因势利导,以作品设计的个性化为主导,来全新设计作品,全新定位,打造更专业的品牌,使中国的盆景艺术以最高的品位走向世界。
所以,他四处奔波,因为他需要世界上最优秀的盆景艺术作品。搜寻国内外最好的桩材,寻觅世界上最著名的盆景艺术家,为的就是让中国盆景艺术更快地与国际水平接轨,能够让中国盆景显赫于世界!
可喜的是,不久的将来,辛长宝先生的盆景园又要有大手笔了!他准备在金坛茅山再投入巨资,征用土地,用于中日友好盆景园暨常州宝盛园的扩建。整个宝盛园以盆景艺术为主导,形成中国园林、日本园林两大板块。同时还将建造收藏盆景、奇石、根雕、字画四大博物馆,馆中除了展出国内私人收藏的大量珍稀的艺术品外,还将引进国内外艺术馆、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及著名收藏家、艺术家的作品。园中还将建立创意中心、科研中心、生产中心、培训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产、学、研一体,门类齐全,分工明确。到那时,常州宝盛园将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艺术园林之一。
辛长宝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用来浇灌他挚爱的盆景事业,他把自己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物产富饶,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西汉的外交家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也带回了地毯、毛织物、蓝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等,他把古老的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扶桑,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并与日本弟子荣睿、普照结下生死友情,传承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鉴真大师传播交流中华文明,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盆景艺术要走向世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需要每一个有识之士充当文明传播的使者,搭起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
我们相信,中国的盆景艺术将一定会从这里走向世界!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能象辛长宝先生一样担负起历史的重担,扮演好文化的继承者、友谊的使者和文明的传播者的角色!
世界经济走向范文3
一、传统理论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解释的片面性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还是立足于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产生、发展的原因的分析,如利用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及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等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这种解释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世界经济一体化不简单地等同于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经济一体化产生的一个关键条件是,各国经济甚至政治、社会行为必须在多国共同确立的某种协定的规则或准则的约束下进行。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如果称得上一体化,它不仅是各国发生了经贸联系,而且,这种经贸联系的发展还涉及到各国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的选择。各个国家之间可能存在很强的互补和互利性,但是,其间经贸联系可能很少或没有。或者,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经贸联系,但它们并没有组成一体化。这在当今世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所以,用传统的理论说明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只是把握了一个方面,即各国之间存在的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可能推动它们之间经贸联系深化,却忽视了另一方面,即各国如何根据这种互补性和互利性从政策选择上认可某种形式的共同约束规则或准则。应该说,迄今为止所有经济一体化的产生都是这两方面综合的结果,缺一不可。
从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来看,更难以用传统的理论说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一体化发展愈来愈走向高度化。高度的一体化不仅要求各国实行自由贸易,加强投资合作,而且,要求各国实现货币政策协调、财政政策协调,走向单一货币等等。新的发展趋向所能产生的利益是传统理论所不能分析到的,有些利益短期内无法度量。更重要的是,一体化向高度发展,更多地涉及到各国让渡问题,这样,远远超越于一般经济利益的权衡。(2)有些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了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发展成为数国甚至全球问题;技术进步愈来愈快,作用在增大,各国要求保护知识产权的愿望也会越来越迫切,但它不是一国政策所能实现的;国际金融领域巨大的资本流动对各国经济可以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于各国单独的经济政策调控所能及的范围;甚至可以说,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了相互依存的时代,任何一种危机可能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波及,使各国难以幸免,要预防这类危机,需要全球合作。
上述这些变化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开放,它们可能促使各国走向一体化,但是,单单用传统的理论无法说明和解释。当今在西方经济学界盛行的对策论可能有助于认识这一问题。由于精细的对策论需要应用艰深的数学,这里,只是应用对策论的基本原理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二、应用对策论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分析
1、应用对策论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深。一国在制订某种经济政策时,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它国产生影响。同样,它国制订某种经济政策也会产生类似的双重效应。所以,各国之间在政策选择上存在着利害关系,它们在进行某一经济决策时,不能不考虑到彼此的反应。对策论正是以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害冲突为研究对象,世界经济一体化不过是各国在开放政策方面从利益相互冲突走向协调的结果。这是应用对策论进行分析可能得到的一个结论:当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已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各国间存在利害冲突,但任何寄希望于它损的企图,只会导致共同的更大损失。所以各国可能会尽量避免选择引起与它国冲突的决策,从而走向合作与一体化。
不同层次经济一体化达到的高度和实现合作的领域不同,其对策模型特征会有些差异。下文分别从贸易、经济调控政策及环境污染的解决等方面应用对策论具体分析各国如何可能走向一体化。
2、走向经济一体化的政策选择模型
(1)确立贸易合作的策略选择。这一模型采用“两国家模型”。假定有A、B两个国家,相互间存在很强的贸易互补性,其中A国为大国,B国为小国(我们也可以设定A、B两国为同类水平的国家,这并不影响分析,只是假定一大国一小国,可以更方便地引申出本文所要论述的另一结论),两国之间有开放市场、封锁市场等政策选择,不同的政策选择决定了两国“支付”的不同。两国可能的政策组合及“支付”(如表1)。
表1两国贸易政策选择的对策模型
B国
开放不开放
A开放Ⅰ(3,8)Ⅱ(0,10)
国不开放Ⅲ(4,0)Ⅳ(0,0)
(表中每一括号内数字左边为A国支付,右边为B国支付)
表1中,Ⅰ(3,8)表示A国开放市场,B国也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分别为3和8。Ⅱ(0,10)表示A国开放市场,B国不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分别为0和10。Ⅲ(4,0)表示A国不开放市场,B国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分别是4和0。Ⅳ(0,0)表示A、B两国都不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为0。
从表1可看出,两国不同政策选择组合引起的“支付”的变动,实则反映了两国贸易制度选择利弊权衡的价码。如果两国既存关系达到一定程度,而且,两国充分意识到制度选择的权衡价码,就可能促成两国走向合作,走向一体化。如我们选取两国都开放市场时各国的支付为参照系,具体分析这个问题。从表1来看,相比于两国都开放市场,A国若能单方面关闭本国市场,则它可净获利1(4—3),B国若能单方面关闭本国市场,则它净获利2(10—8)。然而,不幸的是,国际贸易中很少存在这种单方面“恩惠”。一国单方面关闭市场获净利,会促使另一国也关闭市场。这会引起两国较大的损失。此时,相比于两国都开放市场,A国净损失3(0—3),B国净损失为8(0—8)。两国都关闭市场引起的净损失远远大于单方面关闭市场的净获利。在重复游戏情况下,各国会不断修订本国政策,最终可能会达到均衡解Ⅰ,即两国都开放市场。若没有外在约束力量,均衡解Ⅰ很容易因为某一国家试图获取单方面关闭市场的净利的诱惑所打破,从而造成上述共同净损失的出现。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这种情况可能促使某种制度即规则产生,以避免或减少上述净损失。这样,在贸易领域两国走向一体化。
(2)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的策略选择。这一模型仍然采用两国家模型。假定A、B两国都采取货币政策对本国经济进行调节,两国可能采取的政策组合(如表2)。
表2两国调控政策选择的对策模型
(表中G指经济增长率,P为物价上涨率,括号内的数字是经济增长率减通货膨胀率后的净报偿,每一行第一个数字是A国的,第二个数字是B国的。)
从表2可看出,若两国同时采取扩张政策,则它们都有纯利益,两国都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但有较高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一国实行宽松政策,而另一国实行紧缩政策,则会比两国都实行紧缩政策效果更差。比如说,紧缩国家可能出现货币升值,出口下降,从而经济增长率下降,而扩张国家虽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是,由于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的代价会超过较高经济增长的利益。考虑到当今国际资本跨国流动的频繁和巨大数量,一国难以单独依靠本国调控政策实现某种经济目标。通过参与决策游戏,不同国家可能实现在经济调控政策方面相互协调。
上述两模型采取“两国家”分析,虽然方便地说明了两国走向一体化的原理,却不能解释,当一个国家与多个国家存在经贸联系,从而它们之间进行贸易、经济调控政策选择时,都存在如表1或表2中所示的“支付”,为什么这个国家不和所有的有经贸联系的国家结成一体化?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如果将上述模型扩展到几个国家,我们会发现,一国与其余的(n-1)个有经贸联系的国家之间的政策选择组合的“支付”有大有小(我们权当作谈判收益),而该国与它国在文化、现有政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别程度很不一样,这样,该国与这些国家进行谈判的成本也就不同。一国与它国能否从一般的经贸联系走向一体化,是在这种谈判收益与成本比较中选择的。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国家间能形成一体化,有些国家间却不能。
(3)关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全球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环境污染需要各国合作,但在此过程中,存在如何分摊成本的问题。由于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后,各国都可以成为受益者,所以,在分摊费用时,可能出现各国寄希望于“免费搭车”的现象,导致谁也不愿出资,以致环境污染无法解决。对此,对策论利用简单模型,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假设某一治理环境污染项目可能给n个国家带来的潜在收益分别是P[,1],P[,2],……,P[,n],预计该项目总成本为C。假定
即从项目可能带来的效益看,建造该项目是合算的,应该投资。但是,由于各国企图“搭便车”,该项目也许难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设想有一个类似投标的机制,即由各受益国认捐,其出资数目分别为S[,1],S[,2],……,S[,n]。若
则该项目无法修建,将捐款如数退回各国;若
则项目可修建。若
盈余部分退回各国。这样,在解决这一项目的建设问题时,有两个可能解,它们分别是:
S[,i]<P[,i],在此情况下,项目可建成;
在此情况下,项目无法建成。
假定可以重复游戏,若第一次失败,即各国出资后,
项目不能建立,再进行第二次认捐,一直到各国出资数目达到
项目建成为止。由于每个参加国都认识到其获益将是P[,i]—S[,i]≥0,所以,从理论上讲,参加国会在一次次游戏下趋于合作,最后由各国达成协议,共同出资将该项目建成。
上述三个简单模型,分析了不同国家在三个不同领域走向合作的政策选择的可能。但这三个领域的政策选择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其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如贸易合作的策略选择可能会促成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这主要是因为前者是引起各国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原因,而且,贸易合作的程度也是决定经济政策协调“支付值”大小的一个因素。这两者与环境污染也有联系。一方面,贸易合作加强,可能加剧区域内环境污染,从而加强了共同解决污染问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也是推动各国经济调控政策协调的一种动力。
虽然运用对策论分析表明,各国若考虑到它国的反应,在对某些经济领域可能的政策选择作出权衡后,它们可能会谋求合作,也许还会形成统一的约束规则,实现一体化发展。但是,在现实中,要达到这一结果并不容易,谈判和策略选择可能颇费周折,谈判可能还存在不对等关系。
3.各国实现合作的困难和谈判的不对等关系
由于各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自身的相对优势,在有些情况下,也许会出现数个国家间决策无法相容的问题,从而依照某种投票规则进行决策,无法达成一致协议。例如,假定有A、B、C三个国家,它们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很大差别,处于经济发展的三层次。其中,A国在高精尖产品生产方面占优势,B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占优势,C国在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占优势。这三个国家分别主张降低高精尖产品、资本密集产品和资源密集产品的税率。于是,当由它们投票选择共同的贸易体制(制订统一的关税率)时,会出现以下偏好序(如表3)。
表3不同国家投票选择的偏好序
降低资源降低资本密降低高精
密集产品关税集产品关税尖产品关税
A国321
B国213
世界经济走向范文4
85名经济学家中有80名经济学家参与了问卷调查。这80名学者中有国际组织专家5名,亚洲学者35名,美洲学者19名,欧洲学者18名,大洋洲学者2名,非洲学者1名。其中有2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调查结果显示,51名学者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需要3到5年;66名学者认为,中国将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37名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需要20年左右。
《环球时报》的问卷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几年?第二,哪个经济体或国家将率先从危机中复苏?第三,中国经济总量赶上美国还需要多少年?此外,《环球时报》还就此次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请经济学家们进行开放性讨论。
关于第一个问题,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中,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3~5年的占大多数,达到51人,19名经济学家持更乐观的看法,认为仅需1~2年,9人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
关于第二个问题,全球经济学家的看法比较集中,认为中国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学者有66人。认为美国率先复苏的有10人。认为是其他新兴经济体或者国家的分别为3人和1人。
关于第三个问题,在接受采访的学者中,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最终超过美国需要20年左右的达到37人。18人则认为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经济就会赶超美国。与相对乐观者不同,14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赶上美国还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赶上美国需要更长时间和没有可能超越的经济学家分别为6人和2人。
世界经济走向范文5
关键词:中华文化;满足各国;消费需求
中图分类号:F7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136-02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国际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集中优秀人才,增强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要有在世界先进文化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要有利用世界各国先进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的战略观念,中华文化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文化的前列,才能增强在世界文化中的竞争力。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先进文化资源更是短缺的。要想使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成为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先进文化,必须要有利用各国文化资源意识,尤其是要有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文化资源来发展中华文化的战略观念。只有文化开放,才能带来文化繁荣;只有利用世界先进文化资源,才能把中华文化建设成世界优秀文化。
唐朝文化能够成为当时中国和世界最繁荣、最灿烂的中华文化,与唐王朝实行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文化政策是分不开的。唐王朝十分重视各民族文化交流,实行开明、兼容的民族文化政策,努力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吐蕃医书《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朝乐舞也吸收了少数民族乐舞等等。同时,唐王朝与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的文化往来频繁,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如唐朝吸收了西亚和南亚国家的宗教文化,周边邻国的艺术、音乐、舞蹈、服饰等优秀文化。
美国文化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也与大量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成分是分不开的。早期移民把欧洲各国文化带到美国,形成美国独有的移民文化。而移民文化实际上是各国的精英文化。移民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容纳能力,他们不断移民到美国,实际上就是把世界各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移植到美国,汇集成美国现代文化。这也是美国文化能够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之一的主要原因。由移民文化演变成的当今美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折扣”就低,“文化亲近”度就高。这是美国文化产品容易被各国民众接受,称霸世界文化市场的主要因素,也是“天生”因素。而其他国家文化在这一方面与美国文化相比却“先天不足”。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文化产品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首先要有在世界先进文化基础上发展中华文化的战略思路。大胆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文化,在消化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再创新,形成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后发优势。
二、要有在世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基础,也是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是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文化产品要走向世界,只能通过文化竞争进入各国文化市场。因此,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任何一种文化的竞争力都来自两大因素:一是能够生产出不断满足各国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二是能够创造出满足各国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的文化需求市场。满足世界文化市场需求和创造世界文化需求市场是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硬条件”、“硬道理”。
从文化水平来看,世界文化又分为生存性文化、发展性文化、竞争性文化。生存性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主调,维护传统、维持现状成为人们生活观念的主流意识。发展性文化以兼容文化为主调,在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发展成为人们生活文化观念的主流意识。竞争性文化以创新文化为主调,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强调科学发展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人们生活文化观念的主流意识。如对这三种不同发展层次文化的特性进行比较,生存性文化较为封闭,甚至拒绝外来文化;发展性文化较为开放,善于消化外来文化;竞争性文化善于创新、创造,不断输出新兴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包含着生存性文化、发展性文化、竞争性文化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文化,但是,在一般发展中国家把生存性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新兴经济国家把发展性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发达国家把竞争性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要有在世界现代文化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战略思路
要有实现把以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产品转变为以现代文化为主的文化产品的战略观念。首先要明白,中华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当代中国人的现代文化走向当今世界,并不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和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绝对不是当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走向当今世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文化产品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华文化、文化产品的主要内容,更不应该成为现代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
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不足,理由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说明传统文化的价值尤其是现代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中国曾经成为对周边各国有很强影响力的封建帝国,但是并没有使中国成为对当代世界有很强影响力的世界强国。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局限性,影响力是有限的,世界各国不可能完全接受。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只能让世界各国感兴趣,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世界文化的点缀,但是,不可能成为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文化。
在中华文化、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口号。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口号并不完整,不是所有的民族文都能自动成为对世界文化有影响力的、并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国际主流文化;也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的东西就应该成为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国际文化。只有对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对本土文化进行国际化的改造,形成能够满足现代文化生活所需要的新兴的现代文化产品,民族文化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化、世界性文化产品。
当代世界文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含量较多,代表着当今世界的高水平、先进水平的国际文化潮流。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在世界现代文化基础上建中华文化、开发文化产品的战略思路。
四、要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向。从发展规律看,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物品、技术、资本、人员等经济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而且包括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信息和文化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等现代传媒设施日益国际化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艺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在国际范围交往碰撞,推动了文化全球化。
随着全球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文化贸易数量增大,导致了一种大量的文化交换和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长将不断促进世界范围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使各国文化消费种类、文化消费时尚、文化消费价值观念日趋国际化。这些文化情形的产生有利于各国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产品全球化推动着中国产品文化全球化。产品出口既是一种货物出口,也是一种文化出口。产品出口含有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的出口。各国消费者在接受中国产品的同时,意味着同时接受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理念。中国“春节”正逐渐演化为世界“中国年”。目前,春节正成为中国传递给世界的一张传统“文化名片”。在2008年春节,巴黎的家乐福超市挂起“吉祥如意”的横幅,纽约帝国大厦用代表中国的红黄两色灯光点亮自己,巴西总统为华人朋友的儿子包起了红包,这些意味着中国年文化已进入世界各国[1]。
如何借助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产品全球化,来推动中国文化全球化,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如何有效地把货物出口和文化出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货物商品出口带动文化产品输出,推动观念、思维、文化出口。这是中国文化界和产业界需要思考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五、要有在世界文化强国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在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要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而且在文化发展水平上也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要有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意识,大胆制定开发国际文化产品市场的战略思路。中国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拥有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雄心。同样,我们应该拥有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决心,来制定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路。
同样,在促进中华文化、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这个战略问题上,我们要像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那样,制定中华文化发展战略;要敢于开放国内文化市场,要敢于进军世界文化市场,占领国际文化市场。只有文化开放才能带来文化繁荣;只有文化繁荣才能聚集走向世界的文化能量。中国文化产品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使中华文化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现代文化发展的发动机,拉动世界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当今世界文化市场确实是由美国文化支配,但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一定完全由美国文化来支配。中华文化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支配力量。因此,我们既要有成为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也要有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战略。
世界经济走向范文6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力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无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动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问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经济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问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离不开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间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经济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刀世纪挺进,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无疑将给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提供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在因经济全球化而迅速推进的国际金融(包括国际货币体制与国际投资规则等)和国际贸易制度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总统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三)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问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乙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