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感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感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感想

大学语文感想范文1

关键词:自杀现象;心理健康;教育

最近各种媒体关于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甚至年轻的大学教授发生自杀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有人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成功案例的不完全统计发现,从2005年2月份到9月份,至少有14名在大学就读的学生自杀成功。一个城市内一个群体在大约半年内发生这么多自杀成功案例,实在令人触目惊心。自杀死亡已经成为青年人非自然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考虑到自杀未遂和有自杀意念者,那么涉及自杀的人群数字将要翻好多倍,自杀身亡是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冰山一角,我们的内心不能不为之震动。这些正值风华正茂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为什么要诉诸于如此极端的方式呢?其原因不能不让我们去反思。作者作为医科大学教师队伍的一分子,认为有责任从医学心理学角度来做一点思考和设想。

1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人们都要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每个人都存在着发展需求,发展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就会以精神能量的方式作用于自身。压力感是一种精神能量,是存在需求和发展需求对人的行为驱动的最重要能量。自尊(虚荣)、安全感、社交恐惧等压力来自于存在需求,它们的特点就是阻碍变化。一般我们所说的压力往往来自发展需求,自我意识的唤醒是这种压力的根源,没有自我意识,发展需求不会作用于人的大脑,也就不会有压力。适当的压力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往往由于心理承受力、认识、思想境界等原因造成压力过度的现象。这些压力过度现象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超出了个体承受范围,往往会给自杀现象提供可能性。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快速觉醒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各种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这些影响带来的过多过强的压力对个体承受能力是一种严峻考验。总的来说,大学生发生自杀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两因素综合的影响,实际上大多数都是综合影响的结果。

1.1大学生自杀的个体原因

现在学术界认为白杀行为是一种“病态行为”,大多数自杀者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于一种心理疾患“抑郁症”。发生抑郁症的个体,可能会在人格方面存在着某种失衡和缺陷。这种失衡或者缺陷的存在可能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遗传性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性疾患明显的家族倾向;其次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触发了机体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在存在生理病理基础的情况下诱发了抑郁反应。如剧烈的负性生活事件的长期影响或反复刺激,以及长时间的高压力、高负荷的工作环境造成慢性应激状态,这些都可以引起机体发生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失衡和紊乱,是发生抑郁症的重要诱因。

遗传因素影响的确切机制的阐明,还有待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遗传因素进行干预的办法,也有赖于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的不断深人。但是,对于具有遗传因素的个体应对措施,至少应对其个体的人格因素进行必要的追踪评测和标记,在平时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也许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当然,实施的方法和手段有待商榷。而且,在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消除歧视和敌意。对其进行医疗千预的具体办法还有赖于医学科研和医学心理学不断进步。而个体发生的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将在后面进行讨论。

1.2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社会环境原因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于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以矛盾、冲突和压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大学生活真正为大学生打开了接触多彩社会之门。也铺就了接触繁华社会之路,大学本身就位于或靠近社会发展的中心,这使大学生能够感受社会的发展与繁荣,领略社会的变化,经受各种社会的诱惑和吸引。一方面是美好的理想,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竟争压力,面对着挫折、失落,甚至打击,美好的理想容易破灭,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力的帮助,将会陷人抑郁和失望,容易导致极端行为。

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大学生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是生理成熟、精力旺盛的年龄段,也是富于幻想和容易冲动的,难免出现矛盾,甚至是情感的纠葛,面对情感的冲突,有的大学生缺少解决的办法,容易陷人到绝望之中,从而出现极端行为。

优秀与平常的矛盾。曾经听说某某大学生以前很优秀,突然自杀身亡,感到困惑,这确实也是一些大学生所面临的困惑。人大学之前,一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是班级学习的尖子,年级学习的前茅,是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是家长引以为豪的资本,是个人自信的源泉,也是个人“心理大厦”的基石。他们没有建立其他的心理保障体系和支持系统,来到大学后原先的优势消失或不明显,许多尖子聚集,竞争空前激烈,白己从优秀变得一般,尽管使尽浑身解数,仍然是“前面一大片,后面有追兵”,心理平衡逐渐倾斜,内心矛盾冲突,进而出现失望、沮丧。

非成熟与成熟的发展调整。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高中学校的生活基本都可以用单调、枯燥来形容,学生们日以继夜的紧张学习和复习着。进人大学之后,简单的生活忽然变得丰富和多变,内心世界也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心智从单纯向成熟急剧转变。对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真正的全面审视,对个人的价值观进行重新调整。外界环境的因素和自身的不确定性让个性的发展面临诸多影响因素。在追求个人的目标过程中,在调整自己与周围人群的交际过程中,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过程中,个体慢慢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组织、集体中的一员的个体,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大系统运行的人的压力感也会小得多。如果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不懂得换位思考,压力就会变得很大,很多木来是小小的生活或学习中的小事件也容易被夸大甚至无限夸大,钻人牛角尖。如果在心智成熟过程中,没有恰当的合理引导,对于相对人格不够完善,性格偏狭的人也容易在转变的过程中迷失,甚至造成个体的身心伤害。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还表现在其它一些方面,如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引导的偏向,学校没有建立起方便、有效的心理帮助体系。人们对心理咨询还存在误解或不正确的看法,大学生自身个性的偏差,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社会竞争和压力加大,现代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尽合理等。

2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干预对策

对应发生自杀的各种原因,我们应该对可能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早期干预,干预的对策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2.1个人关怀的细微化

企图自杀的人,他们往往会释放出很多信号,这其实是他们对社会的求救。但是由于大多数自杀者都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外界环境交流、联系,这些信号的覆盖范围很小,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这些信号能够及时地被细心的人拾取,如果他们有倾诉、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如果他们能够得到温暖、理解和关爱,一般都不会将冲动上升为自杀。这就是危机干预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除了危机干预之外,对心理健康问题追根究底,未雨绸缪,也许才是防患于未然之必须。

2.2心理教育与辅导的深人和具体化

以往大家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之首的“传道”,很容易联想到政治教育以及个人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不但对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的认识和影响不断深人,同时,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因应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因应于人类文明对人本主义的兴起和重视,在对教育的目标和意义的理解上我们是否也该与时俱进呢?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表现在人类对于自身和环境的认识的不断深人以及各种进步对于人类自身的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个体进行包括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的日趋完善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我们教育事业文明程度更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的人性化,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与必要的积极的人文关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累和作用,这也是完善个体心理素质并对之进行引领和塑造的有效途径。当然,教育终究是系统工程。

2.3调整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

相当多的青年人自杀行为发生在大学校园,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乃至教育方式也就面临着大家的审视。当前阶段我国处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和关键时期,对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审视、改进和提高,无疑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合格,更优秀的人才。笔者曾经与相当多的大学生进行过交流,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在大学阶段,他们接受的绝大部分都是专业方面的训练,而对于专业之外的内容,既无人过问,也甚少得到重视。大学阶段的心里辅导面对的是一群身心接近成熟的群体,很多方式和方法层面的问题,需要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当然,除此之外,对于长期的人才教育过程,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关注和关怀不能也很不应该只放眼于大学教育阶段。在大学阶段之前的教育可能意义更为重要。因此,在大学以及大学之前的各个教育阶段进行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之外,在教育体系课程设计中也应该适当增加心理卫生方面的课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支持。

2.4转变家庭教育的不当观念

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关怀和实施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有一位学者在做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感受很深,发现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青少年自杀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以自我为中心,是现在家庭教育失败造成的孩子的通病。一些人善于化解和释放压力,尽管有压力感的出现,也很少受到压力感的不利影响。那些不善于化解压力的人,就会积累这种影响,在长期的焦虑中引起身心机制失调.诱发各种心理、生理疾病。青春期的孩子也更多地受到发展需求的困扰,一方面渴求成长,另一方面又由于中高考压力,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了解处世的方式及方法,心理的幼稚在大学阶段往往会体现出来,表现为挫折、失落、没有方向、自闭,甚至放纵。压力造成的发展需求的异化很可能造成对存在需求的否定,最极端的就是自杀。因此,家庭教育阶段的教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家庭教育塑造的良好心理素质并适时给与恰当引导,是悲剧免发生的重要“免疫力”。

2.5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语文感想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习;手机;心理健康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系统地分析总结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无锡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要求,无锡职院关工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近年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本文就是笔者在参与调研过程中,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调查中的几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和阐释。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堪忧

根据调研情况,学生自我感觉周围同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特别是与本科院校相比较(含民办本科)差距较大。以下是从统计数据中梳理出的有关高职学生学习的几个问题,笔者在梳理问题之后进行了相关的阐释。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前期普遍模糊,不了解职业发展的纵深与平台。实事求是的讲,我校尽管是国家示范性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但是在近几年的确没有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缺乏丰富的例证用来学习、效仿和追求(注意,职业教育成功的个案在现实中对在校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在逐渐减弱),这是造成学习缺乏目的性、目标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根据笔者的调研和观察,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不理想。可以说这个问题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存在,在进入高校之后由于更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再能够对自我进行约束和管理,进而导致学习习惯的的进一步恶化,甚至到大学毕业时都还没有学会“学习“。

3.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校缺乏认同感。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专业和学校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还是对专业本身缺乏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使得学生对专业本身的认识是相对较浅的,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还未“入门”就毕业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处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层次,并不了解专业本身的价值性。

4.学习氛围不好。经过调研,学生对学习氛围的渴望较强,说明学生对大学理想还存在。学习氛围不好的原因一是源于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在意识上没有能力处理好“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关系;二是学生并不认为在大学“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工作和交际的能力在学生心中的比重较大;三是高职院校每年较红火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积极性。

对策研究:首先从大环境来看,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尽快畅通职业教育学历提升渠道,鼓励学生通过“专转本”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深造,事实证明,“专转本”不但不会降低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直接能够营造刻苦学习和勤奋钻研优良氛围。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如果能够设立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乃至是研究生教育,则高职教育本身可能在教育过程甚至是招生过程中都会逐渐摆脱目前的窘境。其次,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办法能够内化成学生自觉的“学习发展目标”。特别建议尽快建立校级层面上的高规格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统一标准。通过大赛平台将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评价结合起来,将人才推荐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将毕业生技能检验与在校生技能熏陶结合起来。

二、网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问题在大学生活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多数高校也都在进行网络覆盖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对网络的使用特别是现在对手机网络使用问题的研究应该尽早地进入教育者的视线之中。

1.经调研,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85%以

上。网络的运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地说,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不论是在宿舍还是操场,手机网络的使用无处不在。但实际上,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与学习有关的事务的却比率很低。一方面,学生不了解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查找资料和检索信息还停留在“百度”的层次上。绝大多数学生不能也不会利用学校巨大的学术资源库、视频公开课等资源进行学习。

2.学生对网络聊天、交流工具的心理依赖度日益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QQ聊天工具是24小时开启的,突显了学生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不充实。同时,大量新媒体的涌现,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爆炸”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对QQ、微博、微信等媒介的使用大多数还仅仅是交友、聊天、心情语录,转载时尚小文,但也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蕴含着大量“求关注”、“求认同”心理背景。

对策研究:第一,加快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开通学生相关事务网上办事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完成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的办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能力。第二,教师或相关部门可以尽快介入新媒阵地,可以提供一些学校的学习的资源信息,可以进行“微课堂”、“微笔记”等阵地建设的尝试。第三,重点加强辅导员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力。网络的负面效能在当下也日益凸显,引导学生鉴别网络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教师在学生心理问题上的影响力微弱

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所有高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在调研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所统计出来的数据,却使得我们必须重新认真的审视高校的大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调研,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困惑时,大多数是通过好朋友寻求帮助,其次是通过家人,最后只有很少学生会求助于学校的教师。这样的局面使得连笔者在内的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教师尴尬不已。多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收效似乎并不显著。通过反思,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做的并不完善。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不能仅限于做做宣传展板、搞搞知识竞赛就算普及知识。它是一个知识传播和实践系统工程,必须有一整套的心理测评、预防、沟通、干预、追踪、反馈的机制保障,而这些机制和工作流程也是大学生本身应该完全理解和掌握的。

2.师资队伍专业化力量薄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教师本身。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教师本身就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门技术,要放弃通过“做做思想工作”就可以轻易解决心理问题的企图。

大学语文感想范文3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体质健康;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目标自我一致;体育锻炼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068-06

Effects of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or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GUO Wen,HUANG Yi-zhu,ZHU Y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i.e. whether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will produce effects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through the function of mediation of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s studied 1624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who were sampled from 8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Hunan,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in physical exercising or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2)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or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3)self target consistenc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4)self target consistence had a complete function of medi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initiative motives had a partial function of medi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the function of mediation of controlling motives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self target consistence;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积极参与身体锻炼能力的信念[1]。研究表明,在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因素中,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提高青少年女孩的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会增加她们参与正规身体锻炼活动的比率,并提高她们全面的身体锻炼水平[2];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参与锻炼的动机性准备状态、步行数和步行消耗热量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克服锻炼障碍自我效能感能解释28%的自愿参加身体锻炼的变异,表明提高克服锻炼障碍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加个体自愿参与身体锻炼的频率[4];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是同伴支持与身体锻炼行为之间的缓冲变量[5]。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heldon和Elliot[6]提出了目标自我一致的概念,它是指个人所设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内在兴趣、价值观的整合程度,这些内在的兴趣、价值观就是“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操作定义为个体的自主性动机减去控制性动机的差值。根据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是促进动机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越高,参与活动的动机也越高,反之则低。

体育锻炼参与度是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持续性、充分性的表现。研究表明,目标自我一致是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在众多影响大学生锻炼参与的因素中,体育锻炼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是推动其体育锻炼参与的主要源动力[7];自主性程度越高的动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力越强[8-9]。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例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合理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对人们是否会做出某种行为的预测,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其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受到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以及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3个因素的影响,3个因素共同决定行为意向和行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合理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我们认为,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的认知或主观态度变量(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可能通过目标有关的变量(目标自我一致)对行为变量(体育锻炼参与度)产生影响。

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的关系和目标自我一致的作用。这能进一步拓展自我效能感理论,并能有效地诠释我国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是指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严重影响其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问题,包括肺活量低、速度慢、力量弱、肥胖、龋齿、近视和高血压等。本研究按照下面程序来选择研究对象:

首先,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操作性定义,结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7]8号)以及对大学生的访谈,根据下面标准选择被试者:(1)身高标准体重指标:选择“营养不良(50分)”和“肥胖(50分)”;(2)800 m\引体向上(针对男生)、仰卧起坐(针对女生)、50 m、肺活量体重指数等指标方面,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0~50分,不及格),以这些指标高低得分两端各27%,分成高分组(27%),中间组(46%),低分组(27%),选择中间组和低分组(10~30分);(3)血压指标方面,选择“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4)龋齿指标方面,按照2000年中央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学生龋病、牙周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方案》中有关龋病的调查标准;(5)近视指标方面,选择屈光度>-3.00,病程>3.00年。

其次,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上述指标,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对湖南8所高校1~4年级学生各2 000名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然后根据有一项以上的指标符合筛选标准,进行被试者筛选,共筛选出有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大学生共1 832人,占总人数的22.90%。

最后,对筛选出来的有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1 8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832份,回收有效问卷1 624份,有效率为88.65%。研究对象中,男生808人(49.75%),女生793人(48.83%),缺失23人(1.42%);大一505人(31.10%),大二434人(26.72%),大三381人(23.46%),大四287人(17.67%),缺失17人(1.05%)。

1.2测量工具

1)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问卷。

采用Wu、Ronis和Pender[10]编制的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问卷,单维,13项目;采用李克特7点问卷,从1(根本不相信)到7(非常相信)。Wu,Ronis和Pender采用Cronbach[11]提出的α系数作为信度测定指标,对台湾地区青少年的测试结果表明,问卷的α系数为0.87;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4.495,RMSEA=0.06,GFI=0.96,AGFI=0.94,NFI=0.93,CFI=0.95,TLI=0.93。在本研究的测试中,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问卷的α系数为0.904。

2)目标自我一致问卷。

采用Sheldon和Elliot等[6,12]编制的测量程序进行问卷编制。问卷编制的步骤如下:首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让被试者列举最近60 d内6个体质健康有关的目标。其中,每个目标对应4种类型的动机,被试者依次在各目标对应的4种动机上进行评分: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称为控制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部动机,称为自主性动机。在访谈基础上,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4个条目作为修订后的问卷条目,分别代表了4种动机。为了更形象说明每个条目的含义,每个条目后都附加了相应的事例以形象说明。问卷采用利克特7点问卷,从1(完全不是这个原因)到7(完全是这个原因)。

按照Judge和Bono[13]的做法,我们将自主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视为两个不同的分数,目标自我一致变量的得分为6个目标的自主性动机得分减去控制性动机得分。为了避免合并分数时出现信息丢失的问题,分别对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和目标自我一致性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将控制性动机的2个项目(外部动机和内摄性动机)反向计分后,计算自主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的α系数,分别为0.889和0.831。

3)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

采用自编《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问卷,7项目: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大约时间、体育活动频率、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及预计未来6个月内体育活动频率。在本研究的测试中,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可解释总变异的60.026%;问卷的α系数为0.88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df=4.930,RMSEA=0.049,GFI=0.988,AGFI=0.976,NFI=0.987,CFI=0.989,TLI=0.984。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变量的相关性

表1表明,除控制性动机与体育锻炼参与度相关性在0.05水平外,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目标自我一致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各因素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相关(P

2.2回归分析

首先,以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分别与目标自我一致、体育锻炼参与度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能预测目标自我一致11.9%的变异量(校正R2=0.119),β系数为0.346(P

其次,以目标自我一致的2维度为自变量,以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能联合预测体育锻炼参与度9.4%的变异量(校正R2=0.094),其中自主性动机的β系数为0.307(P0.05)。这表明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2.3中介作用分析

根据Baron和Kenny[14]研究认为,进行中介作用分析之前必须先确定几个前提条件,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且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这样才能进一步分析中介效应。2.2节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自我一致和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正向的影响(P

根据侯杰泰、温忠麟和成子娟[14]有关结构方程模型理论,采用χ2/df、RMSEA、GFI、AGFI、NFI和TLI拟合指数来衡量模型的拟合情况。结果表明,χ2/df

为了进一步研究目标自我一致的中介效应,考察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自我一致哪些维度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产生影响,我们对控制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χ2/df

3讨论

大学生体质下降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所倚重的人才,其健康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6]。只有在了解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锻炼心理与行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因此,本研究对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目标自我一致和体育锻炼参与度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基本上验证了最初的假设。

3.1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自我一致的影响

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目标自我一致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由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对自己参与并坚持一定强度、一定时间的身体锻炼的能力的信念,这种能力信念会促使他们形成目标自我一致。而且,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17]。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行为努力和坚持的程度就越强。相反,对自我能力感到怀疑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面对困难时,常感到焦虑,减弱其努力程度,降低自己的标准。因此,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会对自己参与并坚持一定强度、一定时间身体锻炼能力的信念形成客观的看法和评价,从而形成目标自我一致。

3.2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身体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8]、“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可以用来有效预测运动持久性”[19]、“有较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更能克服困难而参与体育锻炼”[20]的观点相一致。这是由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自卑感主要来自于对自己身体耐力、身体灵活性、身体外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维护自尊也是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为了寻求自我、表现自我,面对身体锻炼的各种苦难和阻碍时,形成参与一定的身体锻炼活动的能力信念,进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也就是说,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一旦被很强的建立起来,就具有较强的泛化作用,进而影响他们体育锻炼参与度。因此,学校体育工作应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提高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效能信念,提高他们的愉悦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3.3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

目标是行为最直接的动力[21]。个体的目标自我一致得分越高(自主性动机主导),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越能体现出较多的努力,相应地,也越容易达成目标,在此过程中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和满意感[6,22]。研究表明,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自主性动机的影响较大。这是由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所设定的体质健康目标来源于自己的兴趣、体育价值观、体育爱好或者是对目标本身发自内心的认同,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动机,为“自我”所驱动,促使他们首先设置中等和容易的目标,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较多的有关体育锻炼的积极情绪和满意感,进而提高他们体育锻炼参与度。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让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富有意义、富有挑战,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形成目标自我一致,将是促进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

3.4目标自我一致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目标自我一致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这与“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3]、“自我效能感是锻炼行为非常有效的预测变量”[24]、“自我效能通过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心身反应过程等方面发挥其主体作用机制”[25]的观点相一致。而且,研究也表明,自主性动机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控制性动机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是由于“对自己拥有积极评价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自我一致的目标,并从这些目标中得到快乐”[12]。目标自我一致较高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自主动机的形成,更多的取决于其自身对参与并坚持一定强度、时间的身体锻炼能力的信念认同而整合形成的认同性动机,从而促使他们为改善对自己的相貌、体格、体能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而积极参与锻炼。相反,如果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自标自我一致的程度较低,则表明体他们所设定的目标更多来源于外界的压力或自己的负性情绪,而非“自我”,他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动机。具有控制性动机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随着外界对他们的身体评价压力减轻或他们对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适应性,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因而中介作用不显著。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体育锻炼,这对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Motl R W,Dishman R K,Trost S G. Factorial validity and invariance of questionnaires measuring social-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olescent girls[J]. Preventive Medicine,2000,31(5):584-594.

[2] Barr-Anderson D J,Young D R,Sallis J F. Struct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in middle-school girls[J]. Preventive Medicine,2007,44(5):414-409.

[3] Clarke K K,Freeland-Graves J,Klohe-Lehman D M. Promo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low-income mothers using pedomet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2007,107(6):962-967.

[4] Annesi J J. Relations of physical self-concept and self-efficacy with frequency of self-selected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adolescents:implications for after-school care programming[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61(4):515-520.

[5] Lubans D R,Sylva K. Mediators of change following a senior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09,21(1):134-140.

[6] Sheldon K M,Elliott A J. Goal striving,need satisfaction and longitudinal well-being:the self-concordance mode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3):482-497.

[7] 季浏,张力为,姚家新. 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5.

[8] Wilson P M,Rodgers W M,Fraser S N,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xercise regulations and motivational consequences in university student 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4,75(1):81-91.

[9] Edmunds J,Ntoumanis N,Duda J L. A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the exercise domain[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36(9):2240-2265.

[10] Wu T Y,Ronis D L,Pender N. 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s to measure physical activity cognitions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J]. Preventive Medicine,2002,35(1):54-64.

[11] Cronbach L J.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J]. Psychometrika,1951,16(3):297-334.

[12] Sheldon K M,Elliot A J. Not all personal goals are personal:comparing autonomous and controlled reasons as predictors of effort and attainment[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8,24(5):546-557.

[13] Judge T A,Bono J E. Self-concordance at work: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46(5):554-571.

[14] Baron R M,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15]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应用[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4-165.

[16] 王景贤,于春艳. 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调查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6):123-128.

[17] Bandura A,Cervone D. Self-evaluative and Self-efficacy mechanisms governing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goal systems[J]. Journal 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5):1017-1028.

[18] Cerin E,Leslie E. How socio-economic status contributes to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8,66(12):2596-2609.

[19] Malherbe D G,Steel H R,Theron W H. The contribu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in the predication of exercise adherence[J]. South Africa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Sport,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2003,25(1):71-82.

[20] McAuley E,Jacohson L.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sedentaryfemales[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2005(3):185-191.

[21] Locke E A,Frederick E,Lee C,et al. Effect of Self-efficacy,goal,and Task Strategies on Task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69(2):241-251.

[22] Sheldon K M,Kasser T. Pursuing personal goals:Skills enable progress,but not all progress is beneficial[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8,24(12):1319-1331.

[2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2,37(2):122-147.

大学语文感想范文4

关键词:职业院校;语文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H193

一、引言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会上谈到了:精品课程讲的是只有特级的教师队伍、很好的教学内容、全都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教材及其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笔者加入了所在学院的院级项目“校本教材《语文》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并由实践所得到了一些感想,语文精品课程的发展实施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慢慢完善,就此对于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来就此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些基本需求。

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那么到底怎样的语文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呢?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写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

第一,对于语言表达教学要比较重视,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影响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换种角度讲,说比写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主要是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职业学校的基础课程的学生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鉴于这种情况,第一堂语文教学,从文本出发的作者,讲述中国文字的发展,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然后在PPT演示的形式向学生谁发现的故事在中国文字的极大兴趣感叹神奇和魅力。其次,像一些有趣的变化:“1111111”对应的成语是“独一无二”等,最后通过一个14字诗关循环“当花R如飞回去白兰地微醒了暮光之城”展示语言文本深刻。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式教学模式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职业培训往往是静态的,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被忽视,从而使核心课堂失踪学生在课堂上和活力的主体作用。 《我的母亲》如果内容与学生后,你的项目:如果语言教学是一个演唱会,教师充当导体,学生设备的各种功能,就像是听着优美的音乐的和谐合奏老舍解释如何文章可能不会反映很了解的感受。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开拓教学新环境

一位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学习的三个要素是一种接触,实际参与的综合分析。”谁学习熊,使所有学习活动中心的学生给于谁想要的学生做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是,在青春期阶段,热情,一个实施的机会和高职学生各种实用,好玩,灵活做法,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习气氛,有利于。例如,在讲授的《雷雨》获悉,同学们对戏剧兴趣不是很大,即使是在“风暴”不知道,我让学生打了周,鲁,信仰,角色,然后共享的作用阅读。由文本朗读,让学生有看法的一个基本的了解的内容阅读在第一时间,通过二读,学生被要求做,身份和情感语言的独特个性自私邪恶周资本家,卑劣的感情主宰,农村劳动妇女勤劳,坚强,敢于战斗的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了自己的利益,抵御生动地表达的精神。通过两班的时候,通常较少的学生积极参与,以及良好的活动讲话。有个别学生修改剧本,幽默,充满了笑声的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由最开始的扭扭捏捏,犹抱琵琶半遮面,到最后的落落大方,游刃有余。

四、探索具有特色的规范教材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有相匹配配套的精品系列教材,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并上传到网站,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编排、教学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语文课程应和时代同步,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院级的精品课程,笔者学院的语文教研室以“厚德、强技、勤奋、创新”为指导思想,以“一年成型、一年成人、三年成材”为纂木原则,在汲取语文课程改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技工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编写校本教材《语文》。由“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做事”“学会励志”“学会沟通”八个单元构成。

由上所述,职业院校的语文精品课程不光得有以前的功能,还对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的掌握具有支撑作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精品课程的建设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艳. 高校外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与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6)

[2]毛向樱. 精品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古汉语为例[J]. 钦州学院学报. 2013(03)

[3]詹珊. 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写作精品课程建设说起[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03)

[4]陈风平,刘俊茹,韦志国. 公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 应用写作. 2013(02)

[5]吴金涛. 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2(12)

[6]白廷国,顾斌. 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多门课程参加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评选[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4)

[7]李莉. 精品课程建设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 鸡西大学学报. 2014(12)

[8]罗雯怡. 精品课程思想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指导[J]. 课外语文. 2014(24)

大学语文感想范文5

关键词:海南生源;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对策

医学生人文素质研究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医学教育界研究的焦点之一。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海南本土文化一直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历史传承性和时代特色,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丰富多元历史文化在海南这个大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承传播的具体体现,又是海南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应对不同自然环境的群体智慧结晶;它不仅包含各种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必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生源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海南本地生源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2016年11月,我们对海南医学院大一至大五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在微信平台通过问卷网的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制约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发展的因素等内容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计523名同学完成了全部调查问题,其中男生209名占39.96%,女生314名占60.04%;海南本地生源198名占37.86%,外省生源325名占62.14%;在专业构成方面,临床医学361名占69.02%,康复医学84名占16.06%,医学影像学50名占9.56%,应用心理学26名占4.97%,中医学2名占0.38%。2.问卷调查分析。在调查中发现,本地生源医学生对自我人文素质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在问题“你觉得你的人文素质如何”、“你对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何感想”、“您认为医学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存在联系吗”等涉及调查医学生道德情操与职业品格、创新精神与和谐个性、人道主义精神等方面人文素质状况的问卷结果来看,描述正面或肯定的回答比例大幅高于描述负面或否定的回答比例。但是从与同学交流和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访谈调查中,教师反映学生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能力欠佳,海南本地生源在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方面存在着不足。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本地生源医学生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能力不佳;实习生向带教老师汇报病情时,讲话抓不住要害,条理性不够;学生文字撰写能力的不足尤为突出。这与调查问卷结果中的数据发生了较大的背离。在问题“你觉得你的人文素质如何?”中,本省生源同学中认为自己人文素质不错和很好的占63.64%,认为一般的占33.84%,认为不太理想的仅占2.53%;在“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99.5%的受访学生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认为没有必要的仅1个人。在“你对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认识”中,有75.25%的受访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一般和很差。

二、海南本地生源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因素

分析我省医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1.个性因素方面,首先是历史和地理原因。海南省建省时间短,地理位置又“孤悬海外”,历史上对海南的教育关注少,投入不足,相对来说教育发展落后于内地省份。其中小学人文基础教育,尤其农村生源的先天不足,包括办学基础条件不够完善,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2.共性因素方面,首先是高考文理科分科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中等教育文理分科以及高等教育着重专业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尤其是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等以中学的理科学生为基础的大学生在社会文化、哲学、社会制度、政党制度、中外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缺失。另外迫于高考的竞争压力,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更注重数理化科目,忽视人文教育,导致人文素质的不足。3.是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缺失。当前的大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历来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多数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课程内容在有关哲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另外,由于这些公共课程在授课上多为照本宣科式的教条式、灌输式方式,导致大学生们普遍兴趣不大,只求不挂科即可。4.医学生本身的教育教学特点使然。由于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科学体系,这就决定了医学课程体系庞大,课程分科精细,导致医科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学生考取医学院校后,由于课程繁重,在整体的教学模式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造成学生对人文素质课堂教学的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有待提高。医学临床专业课程的特点有三多,即学习的科目多、每个科目的内容多、需要理解记忆的东西多。而相关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将学习成绩排在首位,学习成绩是在校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各种类型的考试在他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还有两成多的学生仍存在“六十分万岁”的心态。

三、提升海南本地生源医学生人文素质对策建议

1.高校应充分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并重,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将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将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二者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是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只有真正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教育并重起来,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培育出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时,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只是形式上增加几门医学人文课程或增加人文课程课时量,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精神。2.结合海南生源特点,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首先从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整体出发,在已有的“两课”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加大人文课程比例。可以参考台湾医学院校做法,将人文和医学交叉紧密的边缘学科确定为人文素质核心的必修课程,如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等课程,与医学生发展紧密结合,应设置为核心必修课程。另外,也可以借鉴当今欧美一些高校的做法,把与医学教育相关的通识类学科设置为人文素质综合课程,通过专题讨论、交谈、临床观察、文学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展开教学,教学的内容涉及了整个医学人文知识。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医学专业五年学制的特点,医学人文综合课程将人文与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医学学习中理解生命和疾病,在人文学习中明白生命的可贵、医生的价值所在,真正达到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的目的。其次,针对海南生源普遍在语言、沟通、人际交往、计算机等方面较为弱势的情况,相关高校可开设相应的针对性选修课程,积极为学生“补课”。3.更加重视人文素质课程的实践。近几年,一些高校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有些设置了实践性很强的人文素质综合课程。例如笔者所在的海南医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就改变以往类似高中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而改成学生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把一些经典作品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考核形式不仅可以考核平时课堂讲授的内容,更能考核学生对语文知识和作家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考核他们的文字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这种教学,把人文知识贯穿于案例讨论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很符合人文学科教育规律的。4.加强在临床实习期间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是强化人文素质的最好途径,应着重培养医学生在实习真亮的全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临床实习期间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如果能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渗入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展示良好的医德医风,则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关高校、医院应该重视临床师资队伍的建设,遴选德艺双磬的医生为带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从接诊病人始,教师就应教导学生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和釆集病史,在检查中充分尊重病人,主动告诉病人和家属疾病的严重程度,积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釆取科学合理实惠的治疗方法等。总而言之,使医学生在与病人相处的全过程中,观察、学习、实践人文关怀精神,通过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医疗氛围,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茜,严永祥,昝启均,李宗霖.医学人文学科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30-32.

[2]张学思,郑恒,周立,崔清.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医学人文教育特色与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3(34):34-36.

[3]孙强.贵州省属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遵义.遵义医学院.2012:35-41.

[4]张喆.张占武.《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3):4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