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人本主义思潮;存在主义心理学;人性关注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69-02

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个体经验和性格特质的人,不可避免地都会去思考,至少涉及一些超脱于物质生活的形而上的问题。这不仅被心理学家哲学家所指出,也反映在各类型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现代文学《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了不起的盖茨比》、《活着》、《冰岛渔夫》、《伊豆的》、《红楼梦》,都反映着普通人生活中也闪现着对人性的反思和关怀。欧文·亚隆姆曾说,几乎50%的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都会涉及对人存在本质的思索和困惑。对于这样一个亘古不变普世性关注的话题(如圣经·传道书中所言,“日光之下了无新事”),无论是个人还是思维群,都存在一个趋势——从个体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表面到本质。在这种思考脉络上,任何一个小小的分歧都可以带来整个思想界的震颤与分裂。然此乃人之为人,既是不同,又是大同。存在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人本主义运动大背景下孕育出的一对孪生兄弟,既同宗同源,有着类似的核心价值观,又在二级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上存在分歧。本文试辨析当代两个同源而又有不同走向两大心理学思想,并探讨他们对心理学领域的影响及方法论意义。

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1.人本主义的兴起的历史、社会、哲学背景

从历史方面说,人本主义可追溯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起初的人本思想并不是很清晰,先哲们呼吁的人权更多的是对抗中世纪严酷的宗教统治和精神禁锢。从这一起点开始,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运动或战争都避免不了附庸人本的特点。人们更多地关注到自身作为人的意义,人的成长、幸福的获得,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性定位;关注到人与人的关系,从整个社会关联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发展和走向,而非类似于宗教的附属。

从社会层面说,人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后种种现象的反思。起初,一战后的美国独享天时地利人和,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逐渐走向垄断主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浮现出来。越来越细化的社会分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过分看重利益、高效的生产方式,一味追求刺激的快餐文化,都在压缩人性。与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点不同,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使人的生活不断机械化的可怕后果。弗洛姆在其爱的艺术中就批判机械化的工作,称其剥夺了人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他呼吁完整的生活状态,是思维、时间、劳动、价值实现统一的状态。这种情况刺激了人本主义运动抬头。

从哲学方面说,人本主义的兴起有三方面的起源。一是作为“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一派的胡塞尔现象学起源以及“哲学人类学”的舍勒(M.Scheler)的反形式主义价值哲学起源。二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从克尔凯格尔到海德格尔到萨特,存在主义者将个人的存在的思考推到极致。寻求人的本质,存在的本质,在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思想中,在审美和宗教中,在人性和神性中,在社会和个人中寻找一个站立点和一种平衡。既是对个人世界极致的挖掘,也是对人类本真的探索与追求。最终归为存在本身。毫无道理且绝对的存在。人类即在预定的存在下适应并创造存在的意义。三是狄尔泰及其后继者的方法论解释学起源,强调社会、人文科学要求对文本(text)或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詹姆斯可谓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引荐人。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中,反复强调人作为个体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传统心理学对人性的机械、悲观阐释越来越遭受学界内不满。在价值观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人们急需重燃对人性美好的渴望和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反战运动”和“反主流运动”应运而生,越来越多心理学家们正式加入人本主义运动的阵营,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

马斯洛提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人具有正面的力量和动机,给予被传统精神动力学和行为主义统治的心理学范围一股清风,一方面回归了作为独特个体的人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掀起了积极取向研究的浪潮。

罗杰斯以自身的咨询经验提出了“来访者为中心、无条件关注”的人本主义咨询观。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从独特的向上的个体推广到如何对待这样的个体上。作为心理学工作者,除了要重视“人”、“个体经营”以外,还要具备真正的对人的关怀,这不仅仅是科研的态度,也是人文价值观的要求。

二、存在主义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定义

传统上,把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也归类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内。但实际上,不少学者也发现,二者虽然同源,且都关注“人”的独特性和经验性,但二者对人性的解释有着明显分歧,由此到这二者在延伸的研究、应用领域各具特色,甚至受用范围也有差别。

存在主义心理学所阐释的人性,尽管依然包含人本主义的特色,但他更朴素和归真。他们认为人性不是单维的向善或者向恶,而是更多地处于一种选择当中。类似于基督教所申明的人的自由性——上帝给予人自由的灵性,可以为也可以不为。然而,存在主义也强调人具有选择的能力。而在存在的状态这一层面上,罗洛梅倾向于一种折中的存在观。即人处在自由和禁锢两个极端的天平之上,任何一边的偏重都意味着一定风险的承担,选择自由就要承受更多的不确定性或则“可能性”,选择禁锢就要承担压抑自我的痛苦。

可以从更多的影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中来了解存在主义心理学关于人性的概念。

吉姆·布根塔尔把人的存在放在双重性的天平上。一端是掩饰本性的取悦的理性的正确我,一端是纵容本性的不羁的体验的犯错我,因为害怕孤独和否认,个体不断地在正确我上加码,压抑了很多本真的需要释放的我,在这样的努力中,孤独和否认的风险降低了,可是个体会发现那个本应安全和满足的自我却越来越微弱。

心理学家很早就试图在镜子现象中,窥探人找寻自我的轨迹。拉康所说的镜像,罗洛梅所说的交会。人类引以为傲的自我,终究建立在一堆不属于我们的周围世界中。生命是上帝借给我们的一段过程,而存在是过程中的体验。所有的能量,正面的、负面的,都在过程中释放。罗洛·梅在《受伤的治疗师》中提到,生命不在乎你能活多久,也不是你能多活几天的问题。当人们完成任务后,很多人更喜欢选择死亡。想象希腊神话中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坐着将巨石推上山顶的西西弗斯,他的存在在于他与巨石的斗争,他的力量源自他的工作对象。阿谬怀疑西西弗斯神话的悲剧性。他认为,只有当这种无休止的重复进入意识时,才是悲剧的开始。诚然,存在的意义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也不外乎每日重复生命的过程,自己的,抑或他人的。婴儿期,追寻母亲,学龄期,渴望获得老师的认可,青春期,追逐异性,成年,结婚生子。千百年来,若同一日。最深刻的原因,在于存在本身太短太浅,个体摸索生命本质的过程,是看着他人找寻着自己。诗人的存在感,也许仅仅是触动他情感的一颗青草一阵微风,音乐家的存在感,也许仅仅是某个瞬间划过耳边的一段旋律。这被罗洛梅称为与自然的交会。从圣经的观点解释,是上帝将神性的记忆赋予人类,当人类敬虔地赞美神的杰作,那种洞察就会成为人与神的融合。爱情之所以铭心刻骨让人又爱又恨,是因为在爱情中,在另一个与自己如此不同又如此契合的个体中,人看到自己。这种近乎神性的体验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称为极端幸福的,窥见真理的,甚至是狂喜的巅峰体验,并区分了三种不同的状态,一是与异性结合时,二是成就感获得时,三是感叹自然风光,感觉融入自然时。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却直接的把巅峰体验描述为信仰的升华,是人对上帝旨意的通达。

三、存在主义心理学相较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关注升华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的解释更侧重导向意义。他发掘了人性的积极能量,并在适合的时候能诱发个体的积极力量,但这样的契合需要条件,无论是受众个体本身,还是“人本”所能解释的范畴。这样的解释对于传播一种新的观念有着强烈的效果,但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在一定的时间过后,往往会被发现缺乏深刻的解释力。一方面是理论的薄弱,另一方面是时代迁移,导致人本主义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观性的基础,而不能坚持研究和实用技术的阵营。

与此相对,存在主义心理学之于人性的解释更接近人本性。他把人性放在一个二维的选择上,把存在还原于多元的空间。正如施耐德和罗洛梅合著的《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中所探讨的存在——整合心理学的历史起源,存在主义心理学与文学,哲学(东西方哲学),心理学所表达的人性观点都能很好契合。

罗洛·梅所表达的存在,是一种自我接受和自我实现的结合,自我接受是承认作为人的局限性,并悦纳“有限”的状态和对生活中种种可能性的承担,自我实现是认识个体具有打破局限的能力从而获取更高层次的体验和创造力的升华,是折中的既定中的不一定。他并没有因为承认人性的黑暗和局限就否定人具有神性的潜力和创造的力量,反而因此更加鼓励人们拿出打破存在的束缚的勇气去更新生命,完成更有意义的存在。是一种更切合人类实际,而又有迹可循的升华的观点。

参考文献:

[1][美]韦恩·瓦伊尼,布雷特·金.心理学史[M].郭本禹,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美]科克·J·施耐德,罗洛·梅.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M].杨韶刚,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美]罗洛·梅.创造的勇气[M].杨韶刚,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范文2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同时它也是在抨击学问中心课程论的非人性化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目前已经发展为更加完善的一种新的课程论。

二、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课程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并且这种善良的或中性的本性是天生就有的或似本能的。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马斯洛认为,人有七个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中可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情意伊苏对人的发展,最终关心和提高人的价值与尊严。

2.哲学基础

人本主义从本质上说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因为人本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国存在主义大师雅斯帕斯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清楚自己的意志,主张重视生活秩序的教育、艺术的教育、宗教教育、文学和历史教育、科学教育。

3.人性论基础

人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即所有人都具有的属性。从人性论来看,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都持性恶论的观点,而人本主义则基本上持性善论的观点。人本主义者既反对本能决定论,但又不完全否认人的本能的存在。

三、发展历程

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萌芽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德行的人才”,他的“产婆术”和“对话法”体现了课程实施过程以人为本意识的觉醒。亚里士多德“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提出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可见,无论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话法”,还是亚里士多德体育、音乐、绘画课程的设置,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是人本主义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的最初萌芽。

2.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彰显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儿童和学生全面的发展;课程实施上用图画、故事、游戏等代替语言教学,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设置了较丰富的课程内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体系已经彰显。

3.启蒙运动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初步形成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狄德罗高度重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阅读、书写和计算”,因此,他依据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设置课程,同时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

4.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的旗帜被再次举起,人本主义课程论也在教育中被再度重视。人本主义者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经验建立联系,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设计个性化的课程。

四、基本主张

1.课程目标

自我实现和培养完整的人。人本主义者要求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他们批判博比特和泰勒等人提出的课程模式只注意解释、预测和控制外部行为,忽视了学生行为的主题意义。人本主义主张课程与教学应培养“完整的人”,自我实现是人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和创造性。人本主义者鼓励学生的自我实现,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发现自我,最终实现自我。

2.课程观

强调人的情意发展(affective development)和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人本主义者要求将教育内容与方法植根于情意之中。

3.课程内容的选择

人本主义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适切性”原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和学生观。

4.课程结构的组织

统合化的课程组织。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所有事物的整体做出反应,提倡学校课程结构的组织要注意“整合”,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理智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心理学;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人是教育过程当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推动了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

二、教育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不断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行。[1]

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多元课程设置等等观点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去,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具体到实践中,教育心理学主要集中在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青少年德育、美育心理的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教学心理与课堂效率的研究等等方面。这些研究,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等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学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所有问题的解决答案,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当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总结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教育活动当中,要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让学生实现自我实现。[2]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培养思想上、专业上全面发展并且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3]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要扩大教学领域,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3.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尊重、关心学生,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另一方面,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4]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灵活、开放的创新教育环境。其次,教学方式要多层次、多样化,创新化。最后,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四、发展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转变。学生主要的受教育时期是儿童青少年阶段,这一时期恰好也是他们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怎么样让教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需要从个体心理发展与心理适应的角度来给予研究和指导。

1.教育教学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德育工作、美育工作如何展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和开发智力,如何安排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等问题的回答都要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6]

2.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当前,大中小学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和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更加关注的问题。

3.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比如关于情感发展与情感教育、校外环境中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健全人格以及生涯规划、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心智进化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五、讨论

除此之外,还有认知心理学关于大脑工作原理和对学习、记忆、认识功能的研究;生理心理学对视觉、听觉、运动系统和神经网络的研究;语言心理学对语言记忆结构和语言学习模型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学生人际关系和个体社会化的研究。随着心理学的新进展、新范式、新概念、新方法的产生,必将会对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俊,胥兴春.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J].心理科学, 2005, 28(6):1418-1420.

[2]胡敏.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 21(3):86-87.

[3]程健康.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改革探索[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6(4):6-7.

[4]张 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 2003, 11(5):208-209.

[5]程爱梅.论现代教育改革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07(2):138.

[6]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34(3):214-216.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范文4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马斯洛;罗杰斯;教师口语;教学方法改革

Abstract:Teachers’ professional spoken language is the basic professional skill for Normal School students ,and one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capability structure of teachers. It is the curriculum of Teacher’s Spoken Language tha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rain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Mandarin skills as well as in exercising and cultivating their teachers’ professional spoken language skills. Currently,there are still many obstacles and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eacher’s Spoken Languag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us,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ideas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is curriculum for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educational view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Key word:The educational view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Maslow Rodgers Teacher’s spoke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口语表达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主要的交际手段,教师职业口语是师范生首要的基本职业技能,也是教师能力结构的主要方面之一。“教师口语”课程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跨度大、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紧密联系的基础性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语言教育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锻炼和培养他们教师职业口语表达技能,以适应就业及发展需要。“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目前,高职高专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口语”课程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障碍以及问题,笔者试图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角度出发,探寻我国高职高专教师口语教学思路的创新和改革。

一、目前高职高专师范类专业教师口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障碍和问题

目前,“教师口语”教学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主要可以从学生和高校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是学生方面的方言定势。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许多学生受到方言影响,语言方面的许多习惯根深蒂固,甚至对规范化的普通话存在心理上的抵触。或者因为本身普通话基础较差,感到学习难度太大而产生畏难情绪。

二是对掌握教师职业口语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者的渴望获得知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语言学习中的兴趣驱动非常重要。想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通常需要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教师口语虽然是师范生的一门必修课,但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种基础性课程的作用,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顺利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带有很强的功利心态。于是,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用心和情感投入,学习动力不足,不肯配合课堂训练,敷衍了事,以致学习成为了一种枯燥无味的重复。

高校方面主要表现在思路方法上。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口语教学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师口语教学具备特殊性,既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强调技能的训练提高。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注重知识,忽视技能训练,显得枯燥而单一化。其次是师资力量薄弱。随着高职高专学校的大力扩招,学校现有的口语课教师数量难以适应口语课教学的需要,许多学生缺乏足够的课程训练时间以及来自教师的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的学习机会。同时不少教师本身对于教师口语课程的训练体系存在误解。有些高职高专院校认为教师口语课只是以帮助学生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为目的。于是为了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合格率,没有进行正规的课程安排,教师口语课程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功利化的“普通话测试应试辅导”。

通过这些情况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教师口语”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对教师口语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形成的。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反对和纠正传统的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提倡理性,片面强调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教育中个性的培养和情感诉求,带有较重的功利色彩。而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是“人性为本位”,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价值观,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崇尚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知识的灌输。人本主义思想中的许多理念,对于当前我国师范类高校“教师口语”课程的改革来说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1.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与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独特性,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马斯洛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重点是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实现”。他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造就自我实现的人。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包括五个层次。除了基本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还有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需要和内在的潜力。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和价值,是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的关键。因此,作为担任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老师,不仅仅是需要教给学生口语表达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口语表达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建立信心和勇气去克服语言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2.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卡尔.罗杰斯也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者之一,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教育是他最关注的领域之一。罗杰斯曾出版专著《学习的自由》(Freedom to Learn),系统阐述了其人格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对于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用。

罗杰斯批判了了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他认为教育的目的远不止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他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即情感诉求、价值观等。对于“教师口语”这种重视自主性、互动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性课程,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尤其具有借鉴意义。他曾指出:“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个体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主导行为的资源。而且,假如能提供明确的、使人奋进的态度这样一种心理气氛,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教师应当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自由”,从而保持其天生的求知欲望、兴趣和创造性,成为孜孜不倦的求知者。

3.教师口语教学中的情感主义诉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随着自我的形成,人类产生了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与关爱的需要。个体在其生活的圈子中希望从相关联的人身上感受到关爱、理解、认可、温暖和尊敬等。,

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的变化。现代教育中倡导尊重学生,关心其需要,发展其个性,促进学生自发、积极、愉快地学习。有效的语言教学也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在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情感联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于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当前教师口语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1.师生关系、人文关怀、教学环境优化的情感导向转变

高职高专的学生虽然心理上已经较为成熟,但其对于教师的内在认同感和师生关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教师口语能力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其中的情感主义诉求,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关心,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等。同时,应当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以及个体的潜力及价值。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只有在一种情感融合、互动融洽的课堂中,才能最大程度给予学生个体发展的自由和创造性的发挥空间,并且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这是教师口语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之处。除了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外,针对物理教学环境,在允许的条件下,高职高专院校也应当对设施环境包括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等物质因素进行改良,增进学生们对于学习环境的情感认同和依附。

2.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充分运用

教学工具的改革,特别是多媒体的充分运用是当前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步。教师口语教学需要通过典型示范和示例评析,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研究与模仿的口语实例。传统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示范和对示例进行讲述来提供的,这样做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很有局限。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唱读”是不少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良的朗读习惯。要改变这种习惯需要学生学会在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停连、重音、语调等朗读的基本技巧。多媒体语音室为我们提供了条件。在多媒体语音室,我们可以利用音频或视频材料,再现文章的语言、蕴含的感情、朗读者的技巧处理,使学生边听、边看、边跟读、边体会。同时利用多媒体可以暂停,可以回放的功能,在重难点处,教师通过暂停或回放来指导学生。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创造充分互动的语言环境对于教师口语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类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取决于学生自我学习与提高的能力。人本主义主张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自发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创设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材料和学习软件,增加课堂信息量;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为经典电影进行台词配音;利用学习软件模拟真实的语言应用场景;大力打造网络学习与交流平台,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标准规范的示范材料和丰富的学习材料,增添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的渠道等等。多样式的学习方法的提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与罗杰斯主张的“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生内在资源,使其保持天生的求知欲、兴趣和创造性”的观念内在一致。

同时,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构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口语交际训练既需要集体的讨论评议展示,也需要学生针对自身特点的练习提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小环境,受到较小的外界干预,并且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练习。教师作为一种引导者,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及情感交流,这样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的结合。保持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以及情感融洽的师生感情,采用和谐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义观点之一。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随时自主学习、并且及时对自身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和改善,这些也都是人本主义教育观所提倡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育技术不是华而不实的课件展示,教师不是“放映员”,不能简单的用“人机交互”代替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 其运用必须以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生内在资源”,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充分运用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是改善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向。

3. 具体教学方法改革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借鉴作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革,更取决于教师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以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根据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则是作为―个引导者,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团队训练法和游戏竞赛法等。

(1)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个具体场景,使学生在接近现实的环境下扮演某种角色进行训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深化认识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体验教师态势语的作用要求,笔者先请学生观看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教学录像,然后请学生根据教师态势语运用要求进行评议。之后是学生以教师的角色进行模拟教学:有的学生模仿录像中的态势语;有的学生借用录像中的教学内容自己设计态势语;更有一位学生选取自己已编写好的教案试教,当讲到“鲤鱼乐得尾巴摇”时,她双脚碎步,两手在背后一扇一扇,那充满童趣的态势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活泼生动的场景,富有实际意义的训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通过模拟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有助于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

教师口语的各个训练模块,都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虚拟情境,比如辩论赛、记者招待会、谈判席、求职面试等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2)团队训练法。传统的集体式教学容易忽略细节,同时也难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针对单个学生的一对一训练可能由于课时、师资有限而难以实现。对班级进行合理分组,引入团队训练法能够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训练的机会,又更便于发现问题。同时,团队概念的引入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推广一种团队协作和竞争的学习风气。在进行教学口语技能训练的平时检测时,笔者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个性特点进行合理分配,8名学生为一组。每组自选教学内容,进行导入语、讲授语等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并安排一名学生做小组训练述评,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评定。各组利用课外时间集思广益、准备课件、反复演练、彼此纠错、互相鼓励,在课堂集中展示评议时取得了超出预期的优良教学效果。

(3)游戏竞赛法。教学过程应当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扩展复述、限时补说、成语连接、快速问答等训练形式设计成新奇的游戏环节,对各个团队进行评判计分,并进行综合评比。团队之间的游戏竞赛能够吸引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同时能将学生们为集体争光的心理转换成为努力表现自我的动力。

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如为了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积极组织演讲等训练,鼓励学生在大众场合下多发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针对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引入更多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强调基础技能的关键性,鼓励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并及时提醒其基础教学语言运用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之,“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是融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于一体的综合知识的教授与训练。作为该科目的授课者,应以学生为中心,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以致用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和乐趣。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完美人性的形成和充分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人本主义思想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是对个体的内在潜能和生存价值的挖掘。把人本主义思想运用到教育中以促进人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自主性,挖掘学生潜力对于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反对教育的功利目的,反对把学生作为工具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重视人类潜在能力的挖掘与培养,强调个体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同时,重视教学工具的改革,强调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并且引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使教师口语教学能取得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C.Buhler,”Basic theoretical Concepts of Humanistic Program” [M],American Psychologist,1971.

[2] Carl Rogers,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 s[M].Columbus,OH: Charles E.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83.

[3]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口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J].语言文字应用.1993 (3)

[5]兰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教师职前教育改革[J].社会科学家.2010(4)

[6]郝振君.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功能观述评[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6)

[7](美)马斯洛・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张建强.论多媒体技术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6(20)

[9]张丽萍,鲁增贤.人本主义教育及其与创新教育的整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10]周 泓,罗明东.普通话教学的心理学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11]史 晟,周荣.教师口才训练教程[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范文5

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我指导学习、自由学习。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 教育观 学习观 基本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中最主要代表的代表人物便是罗杰斯。罗杰斯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的理念上,人本学习观强

调: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身价值、潜能,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倾向;要认识到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要认识

到教育教学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自由、和谐融洽、富有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为自我价值和潜能的种子提供生长结果的沃土。[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观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罗杰斯看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能够推动学习的气

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即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融洽的充满着关爱与真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其中实现自主学习。罗杰斯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将

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如果把教育比喻成一种贸易行为,学生就是顾客,是“上帝”,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其需求。他还将非指导咨询理论中的三个基本

条件引进教育领域:真诚一致,即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应该是真诚、完善而真实的人,应努力做到表里如一;无条件积极关注,即对一个人表示尊重、认可,而且这种感受并不以对方的某个特点,

或者整体价值为依据;同情心,即教师应该设想自己是学生,对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努力发现其真正的学习需求。在这个模式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

协作者,或者说是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所在。

(二)学习观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学习中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为了

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能充分起作用的人,使其整体人格得到发展。罗杰斯认为,学生的学习类型主要有两种: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2]罗杰

斯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增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而经验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满足以下四个特征:(1)全神贯注:学习者的全身心,包括认知和情感,必须投入学习活动之中;(2

)自动自发:学习者的学习应该是由内在的愿望引发出的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过程;(3)全面发展:经过学习,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应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在学习之后

,学习者应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总之,“有意义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3]

(三)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

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真正的知识,只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1)学生有权利根据他们希望授课的形式,安排部分上课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教

学目的的要求随时调整课堂讨论时间和课堂讲授时间,课堂讲授时,教师也可以根据一个主题进行讲授,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2)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学习者提供了许多自学的工具,学

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从哪种渠道获得信息。学生的学习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信息源获取学习的内容。(3)主张安排不同类型的课堂结构,甚至同一种类型的课堂结构也应该做出不同的安

排,以吸引不同兴趣的学生自由参与,达到意义学习和快乐学习的目的。此外,教师对讲授材料的选择应考虑激发学习者自发的学习兴趣。(4)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评定。教师与学生应预先理解什么

样的操作水平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分数,然后由学生自己评定分数,如对写作水平的评分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基础与工作的详细评价评分。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对传统教育观的变革,它强调学习是人格的发展,推动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进程,使学校教育目标有了根本的变化。只有教师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和现实

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学生同样站在教师的角度体察教师言行的良苦用心,才能使师生间长期存在一种和谐、理解、信任的关系,也才能达到罗杰斯所描绘的人本主义的伟大构想。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

地看见。人本主义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而无视人的本质和社会性,过度强调学生的地位[4],使得教学不恰当地拘泥于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教师和教学的效能,忽视教学内容的系

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主导性,这势必影响教育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澜,李雪平,朱恬静. 浅谈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群文天地,2012,3,下

[2]肖庆顺,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观概说[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3-75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范文6

关键词:心理学危机;发展趋势;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现代心理学史并不是一个科学进步的记录, 而是理智的倒退”,“整个西方世界已经面临精神崩溃,心理学的倒退只是其中一部分的表现”。临近20世纪末更是有人断言, 心理学已经“解体”。站在新世纪的起点, 展望未来, 回顾过去,心理学演变的基本态势并非这么简单。自心理学产生以来,西方心理学各派就不断产生争议,同时各派间就出现了相互吸收、彼此渗透还有就是互相排斥的局面。二战之后, 原来一些比较极端的学说日益受到猛烈的抨击, 新的思潮应运而生。这些思潮不再以学派的形式出现, 而是作为一种范式、潮流或者发展动态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出现了怎样的主要发展趋势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

现代科技为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发了积极关注人性的普遍回应, 临床心理学促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时代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出了心理学发展的光明前景。这样的总体趋势表明, 当代心理学 危机虽然存在, 但前景还是光明的。

一、心理学的科技化

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二重性, 即自然科学性质与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二重性。它是研究人的科学, 但不只是哲学范畴上的人的科学, 也是研究自然科学范畴上的人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却是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心理学的科技化是随着整个科技发展而推进的,高新科技为心理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手段。中国的脑科学计划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认知心理的脑科学研究, 已被列入“973”项目的50个课题之一, 利用电脑研究脑神经网络已是一个热点和主攻方向。李岚清副总理给我们江苏的一个重大课题是:“科学教育: 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对心理器官的脑揭示得愈深, 对心理活动规律也就掌握得愈多, 其对社会实践领域的作用也就愈大。但是心理学的高新科技化, 并非完全把心理学当作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研究。我们利用高科技手段还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内容, 这就涉及人性和社会性的问题, 而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

二、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

认知心理学出现于20 世纪初, 瑞士的皮亚杰为早期代表。40年代末, 由于各门科学的迅猛发展, 产生了科学间横向联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50 年代末、60 年代初, 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 在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 形成了综合的认知理论体系。在这些理论看来, 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了。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 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的编码、储存和操作, 从而影响人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1967) 一书的出版标志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使用这种方法的基本设想是: 如果计算机和人于某种作业中的操作模式在功能上相同, 那么指导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地解释人是怎样完成这一作业的。因此, 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客观地描述人的某些复杂的内部过程,并且能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 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代认知心理学是在反对某些传统心理学思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但它和传统心理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抛弃了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 即只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但又高度肯定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 它注意对人类智慧行为的研究, 因而不同于精神分析, 但又承认在人类信息加工中存在着某些无意识的过程, 并用精密的客观方法研究了这些过程;它不满格式塔心理学某些含糊不清的理论, 但又继承了格式塔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并进而丰富了这些成果。正因如此,我们说认知心理学不是一个狭隘的心理学派别, 而是一种新的运动或者方向, 它的发展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相互融合的新趋势。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发了积极关注人性的普遍回应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略早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相似的是,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派, 而是一些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的联合。主要发起人有马斯洛、霍妮、弗洛姆、罗杰斯等等。马斯洛将这种学说与其动机理论结合, 提出以自我实现为最高境界的需要层次学说,认为自我实现者才是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人。罗杰斯的自我论乃是自我实现论的另个重要理论支柱, 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机体智慧”, 能对那些有利或不利实现自身潜能的经验进行分辨, 促进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人和人关系中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联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主要方法和基本观点两方面都不同于近代传统的实验心理学。他们继承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传统, 强调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主张以整体分析法取代元素分析法, 以个案研究取代一般规律研究, 或在个案研究基础上进行一般规律研究。就方法来看, 他们恢复了早期人文心理学的传统, 和当代西方盛行的实验倾向并肩而立。就观点来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两大传统心理学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都持异议。他们以心理学资料论证人的本性, 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 破坏性是环境影响所致,反对弗洛伊德把破坏性也列为人的本性的看法。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们强调人不是一无所有来到世间的,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人是主动的, 有选择的, 能创造的, 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毫无疑问, 人本心理学家批评传统心理学仅仅注意到人性邪恶面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扩大关于健康人研究的心理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对人所特有的精神生活的多方面的关注。

四、临床心理学的产生适应现代人类精神需求

在当代,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充分的证明。但是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想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的确,人们在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众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却在承受自然界的报复, 面临更大的威胁。在此情形下, 虽然人类对自身生理及其病变的认识已经相当的深入了,大多疾病都已在人类的控制和治疗能力之内, 但是, 人类不得不更加关注自我心理的完善发展, 包括健全的认知能力、适度的情绪反应、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格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至此, 我们对自身认识出现新的质的飞跃的条件终于成熟了:不仅应该关心身体健康, 而且更应关心理健康, 并且对后者的重视程度将与日俱增。所以说不幸是产生思想的温床。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心理学与现实社会缺乏紧密联系, 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严重脱节, 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心理内涵越来越丰富、精神需求越来越丰富, 这就使得心理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它的极高期望。因此, 面向社会, 参与生活, 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研究的力度, 便成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走向。心理学已不再是纯理论的专业沙龙, 而是向应用化方向飞速发展。应用心理学已涉及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各种心理问题, 已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人生指南。特别是临床心理学, 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重塑的客观要求, 专家人数大大超过了其他分支, 理论开拓与实践创新方兴未艾, 生命活力日益凸显。整合、融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适应社会文化心理的走向, 这样的趋势就使得心理治疗与咨询不但成了引导人们重返精神家园的专业旗帜, 而且其本身也获得了不断地发展, 并且促成了整个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日益结合的新的时代精神。

五、心理学的中国化,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

1.抵制全盘西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东西方及各国心理学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同的方面就是心理学的世界性、国际化的问题, 异的方面就是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在当前, 西方心理学占据世界心理学主流的情势下, 心理学的本土化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文化取向的问题, 每个国家的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本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 这个原则适合于每个国家的心理学。就以西方心理学本身而论, 当德国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经过铁钦纳的完善传播到美国以后, 虽然促进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但最终还是美国本土发展起来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取胜了, 这也是一种广义的本土化,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就是中国化。80年代初潘菽教授他又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的问题, 认为这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 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 就是要抵制全盘西化,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不将心理学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之上, 我国心理学事业就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 要求我们以辩证唯物论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要求我们进行中国人的心理实验研究, 要求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量表和研究方法, 要求继承和发扬祖国心理学的优秀遗产, 也要求我们学习和借鉴欧美苏俄等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心理学不中国化就不可能使心理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 心理学不中国化就不可能满足社会对心理学的切实需要。

2.以科学思想观为指导,摆脱盲目仿效。尽管当代心理学成绩斐然, 但它仍在走向成熟之中, 还算不上是一门严格的规范科学。这是因为,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学派能成为公认的范式, 还没有一个理论能贯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还有许多概念只是从其他学科中简单转借过来的。特别是西方心理学奉为准则的实证主义和现象主义哲学思路, 导致了日益严重的衰落迹象与潜在危机, 使他们难以对已经取得并将不断取得的大量实验成果做出科学概括, 难以对心理的实质这样一系列基本理论题做出完善的解释。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不是物, 它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中间学科, 并非纯粹意义的自然科学, 因此其自然科学之路走通不现实。而且,心理学所膜拜的西方科学也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由于二元论的哲学传统和机械论的宇宙观念,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方式的片面应用, 使当代主流科学走上了背叛人文精神的褊狭之路, 对人性的理解越来越支离破碎、歪曲尊严。因此, 带有世界性的普遍反思就在所必然。事实已经表明, 心理学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正确坚持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和辨证性的基本原则, 把各种具体方法技术、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有机结合起来。唯此才能突破困境, 促成学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海东.心理学发展的当代趋势 [J] .延安大学学报,2003(05):118-121.

[2]刘玉新,张建卫.论心理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 [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6(0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