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计划

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计划范文1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衔接计划

学校复课也逐步临近,为了确保线上教学和复课后线下教学有

机衔接,确保实现“不落下一个学生”目标并顺利完成本学期教学任

务,现就做好学生线上学习学业检测和线上线下教学工作衔接计

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班级四年级学生的素质较好,从学生线上作业反馈结果

看: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理解并运用到实践报告中去,对口

算、计算、文字叙述题算理清楚;对应用题也有了初步的分析解答

能力。从学习习惯方面看:学生能够在家自觉的学习,每天按时听

课并做好笔记,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时讲解过快,学生反应

慢,存在听不懂的问题。

二、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科内容及存在的问题,特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假期空中课堂线上所学所有知识内容。

2、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能力目标:

1、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2、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三、任务要求:

(一)科学做好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要制定好复习计划并有

效实施。开学后为线上教学内容的复习留足时间,坚决杜绝复学后

直接讲授额的教学内容,复学后组织复习过程中,对线上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要进行专门辅导,确保最大程度让学生掌握线上所学内容。

(二)要科学合理安排后续教学时间。充分考虑不学生的新知识

接受能力,有序开展教学工作,坚决杜绝教师加快教学进度、增加

课时容量、延长在校附间开展线下教学。

(三)要抓好新旧教学内客的有机衔接。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

严格按照教材知识体系开展新内容的教学,坚决杜绝因顾虑教学时

间不够跳过认为“不重要”的教学内容搞“选择性”“跳跃式”教学;要做

到循序渐进,新旧衔接,确保学科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完整性。尽最大可能减少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对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xx中学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为了做好开学后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衔接,进一步巩固线上教学成果,确保实现本学期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如下:

一、教研层面

1.通过课堂检测、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及时了解本校教师线上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线上教学进度,指导本学科教师做好线下线上教学的衔接工作,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衔接等。

2.整合线上学习资源,并对其进行精选(主要为省平台上的资源),提供给本学科教师使用,以便学生结合实际选择性回看,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温故知新。

二、学校管理层面

1.对本校的线上教学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以准确把握线上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及时了解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师生解决问题,巩固和提升线上教学效果。

2.结合各学科线上教学的进度和各单元的教学效果,调整线下教学计划,做好线下教学计划与线上教学计划的有效衔接,线下教学内容、方法与线上教学的衔接。

3.做好九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消除对中考复习的焦虑。加强对九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不过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升教学效果。

4.针对学情做好集体补学和个体补学计划。准确了解未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情况,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补学方案。准确了解线上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情况,采取适当的补助措施。

5.指导各学科教研组开展线下线上教学衔接研讨活动,总结线上教研的经验并将其融入线下教研活动,建构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学科教研活动。

三、教师教学层面

1.对本学科线上教学情况进行悉心小结,对线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完善,为不适应线上学习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补助措施。

2.结合学情和时间分配,调整好线下教学计划,线下计划与线上计划进行有效对接的同时,要确保线下计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九年级的教师,更要结合线上教学实际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好复习计划。

3.在线下教学的起始几周,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并抽出时间对线上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4.关注本学科线上学习情况异常的学生,关注学习异常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能及时对其开展心理疏导,使其尽快适应线下学习。

5.做好各类资源的有效统整,使之成为资源库,并将其提供给班级学生,助力学生的线下学习。

四、家长层面

1.引导孩子合理调整作息时间,让孩子的作息时间尽快与线下学习对接。

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计划范文2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6

】页/【

2503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2019—2020学年

第二学期)

——单位

姓名

2020年X月

一、

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X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督促、辅导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进行线上学习,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本学期学习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有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副科,学好学不好一个样,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心理上重视不够,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太理想。从上学期的考试结果来看,部分学生还在学习习惯、答题规范等方面存在问题,有待改进。例如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的忽视,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不扎实,更谈不上熟练运用,遇到问题不能准确答出。学生审题能力不强,答题时不仔细审题导致失分较多,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较差,导致对题目的理解偏差造成的答非所问。答题随意性较大,不能较好地用好教材的简洁语言、政治术语来表述,层次性、逻辑性差,准确性、条理性、规范性有待提高。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考试态度不端正,不能准确表述、认真作答。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三、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生活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更好体现宪法精神,即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从学生生活出发,将宪法的规定与生活中常见的社会事务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宪法地位和宪法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而真正从内心认同法治,树立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精神。将知识、观念与行为选择融为一体,注重法律知识向日常实践的延伸,强调法律知识的获得、公民素养的养成和法律的应用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在掌握法定的权利与义务等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活动体验和参与,提升正确判断、选择、行动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通过讲授宪法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通过详细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通过介绍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基本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通过阐述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平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知识和两者的关系,了解和掌握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在人身、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崇尚公平和正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公民。

五、

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教学内容都是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打入自己的公民境界,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材继续秉持体化的思想,虽然本册书较多涉及法律文本、法律知识,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有关的做人道理和法律要求结合起来论述,将知识和行为要求结合起来表述。

(五)

认真备课要了解教材的总体布局,做到掌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的地位任务。上课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方式,在教学中要营建温馨,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宗旨,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作业布置要精不要贪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布置,布置的时候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

(六)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细化学习小组的管理,让学优生带动和帮扶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能力。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七)

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成长。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课堂为平台,以活动为契机,让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让他们敢说、多说,敢做、多做,培养他们的思辨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八)

留给学生足够的复习时间。争取在每节新授课上留出3-10分钟,并利用复习课,让学生记诵书中学过但尚未掌握的知识点,让他们以复习的方式将书里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指导和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少走弯路,成长为具备基本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

(九)

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计划范文3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全国中小学延迟开学期间广泛开展线上教学服务,统筹考虑在线教学计划,做到与开学后教学的有效衔接。为了使开学后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更加顺利有序的开展,保证教学质量,结合我校九年级实际制定了如下的开学衔接教学计划。

一、摸清学生线上教学的“底”

1.对居家上网课所学内容,科学命题,进行学情测查。

2.问卷调查,分主题、分考点统计学生学习情况。

拿到学生反馈后,教师要全局考虑,分析学情。掌握较好的内容开学后就少讲或由学生讲,掌握不好的内容就巧妙设计,或与新课结合建立知识图谱,或独立安排课时进行难点突破。

3.找到个性化教学的“关键”起点。

学生居家学习情况各异,老师要了解: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学生网上学习疑难、关键性问题有哪些,为什么有这些问题,等等,与学生一起找到他的“零起点”。

4.制定知识内容清单。

通过多种方式摸底和评估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将线上所学内容进行双向细目表的制定,明确能级要求,发给学生逐项评估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知识清单绘制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捋清内在联系,在绘制的过程中审视自己在相关知识上的掌握情况。

5.可以让学生自行列出考点,设计考题。

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考题进行精选,汇编成摸底卷,在开学时供集体测试使用,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所学情况,找出问题,后续跟进。

二、多措并举,差异化的异步学习、确保教学质量

策略一:校级学科能级走班、班级同质分组分层学习。

以年级学科或班级为单位,依据学情测查数据,学生自主选择加学科教师引导,实行同一学科三级同质分班、分级,切忌按总分分班、分组,一定要按学科同质分班、分组,一个学生数、英、理化可能选不同层级。

走班、同质分组的班级复式补学定位:避免优等生重复学,中等生表层学,差生虚假学。

优等生学科班、小组,以自主学习为主,重在拓展提升,重在知识综合运用、新情景中创新应用。

中等生学科班、小组,以相互讨论为主,重在查漏补缺,重在答疑解惑。

潜能生学科班、小组,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重在概念、定理建构,重在夯实双基、跟上进度,不影响后续学习

策略二:1+13补学。

对学科前十名拔高内容难度,让其独立钻研,让班级11名至20名学生当小老师,一个人带3、4个学困生,实行小组小先生制。因中等生、学困生思维差异较小,中等生讲题学困生能听懂,同时中等生给差生讲一遍,胜自己学几遍,教会别人是最后的学,这样差生学会了,中等生知识深度理解、重新建构了,也跨入优生行列了。

策略三:双测重点强化法。

对某一知识点,依目标先前测;据前测暴露问题,有针对性答疑、解惑、合作研讨、针对性练习;后测,检验补学效果。

策略四:以新带旧法

复课后开始学习新课,遇到前面知识点、概念、定理、公式,可以用旧知链接形式进行系统补习。即学新课,用什么补什么,以新联旧,以新带旧。

策略五:补学新知再次串联法。

对宅家上网课调整的内容如口语交际、理科实验,可以以此重组课程设计、学程设计,采用串联思维统整、建构方法,在新情景中实现思维生长、深度学习。

策略六:翻转课堂法。

居家上网课权当学生看视频、听直播自学,一上课就进入主干问题研讨,个人、小组问题答疑,最后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系统梳理,并进行针对性测查。

复课后,采取个性化选择、私人定制、“六法”补学,实现差异化的异步学习,让补有新收获、学有新提高。

三、实施课堂微创新,让学习后半学期知识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设计课堂微创新切入点:

切入点1:单元、主题整合。比如单元整体学习,尝试单元高效课堂:一课导引+一课合学讨论+一课自主学习。

切入点2:学程、学时代替传统课时,提供学习地图,搭建脚手架。

切入点3:尝试学教评一体化。明确目标和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并将评价任务嵌入学习过程,实现学-教-评的一致性,从关注设计目标,到更关达成目标。

切入点4:向课堂模式要质量;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融合、内化要质量;向运用思维工具、学习工具要质量。

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计划范文4

为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我市中小学美育特别是戏剧教育工作,提升学校美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现制定我市“戏剧进校园”工作落实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实施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采取示范先行、全面推广的工作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工作要求,遵循“先试点,再推广,三普及”的目标,20xx年9月启动全市“戏剧进校园”工作,20xx年秋季学期-2017年春季学期戏剧课程纳入示范校试点实施阶段,力争2018年底全市全面覆盖。

通过持续开展“戏剧进校园”工作,形成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施内容

(一)组织优秀剧目演出。

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及学生身心特点,选择优秀、经典的戏剧艺术作品,由省、市、县(市、区)三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赴各级各类学校演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邀请组织国家级中央民族乐团和中央戏剧学院、省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市县艺术院团等有计划的赴县市区中小学校演出秦腔、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地方戏曲等经典作品。

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邀请戏剧艺术专家开展艺术教育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走进剧院、走进美术馆等参加欣赏音乐会、艺术精品展、重点剧目演出等活动。

组织优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和地方艺术院团开展赴辖区学校演出交响乐、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和戏曲等活动。

(二)列入课程计划。

遵循国家课程要求,积极探索戏剧教学进课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高中要分别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开足开齐有关戏曲文化的课程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各中小学校要按照咸阳市教育局《关于普通高中新增地方课程课时学分安排的通知》要求,在地方课程中开设好“陕西地方戏曲”和“电影艺术与欣赏”等课程。

(三)开展教师培训。

加强师资培训,依托高校、专业艺术院团的戏曲、话剧、歌舞剧等专业专家,采取市、县、校三级培训,对辖区有特长的教师、音乐舞蹈教师进行戏剧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教学技能。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戏曲、话剧、歌舞剧等专家、优秀骨干教师,开展全市音乐舞蹈之类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戏剧专业知识和组织戏剧类课堂教学的能力。

要选派市级优秀骨干教师,为县、校艺术类教师开展县级培训,力争让每个艺术教师都能接受到戏剧专业知识的培训。

(四)组建戏剧社团。

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所在地区戏剧种类现状和学生戏剧爱好、专长实际,建立不同剧种的学生戏剧兴趣小组或戏剧社团组织,为校园戏剧群体和个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利用音乐课、大课间、活动课以及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戏曲唱段的学唱。

鼓励中小学校聘请戏曲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确保每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戏剧知识讲座,传授戏剧艺术精粹,进行戏剧文化知识普及,推动校园戏剧兴趣养成,并鼓励开展校际交流合作。

(五)培育戏剧特色学校。

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戏剧演出、普及教育、社团建设、特色活动、成果展示、幅射带动等内容建设,努力创建戏剧工作特色学校和工作基地。

结合我市目前已开展的“一校一品”特色项目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活动创建学校文化示范校”等创建情况,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戏剧特色教育,培育戏剧特色学校。

全市每两年开展一次戏剧进校园工作经验交流活动,确定一批戏剧工作特色学校,纳入文明校园考评指标体系。

(六)举办戏剧成果展示活动。

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开展校园、校际戏剧表演活动。

在各县校集中展演的基础上,全市隔年举办一次中小学校戏剧展演活动,不断推出戏剧新人新作,繁荣校园戏剧艺术,要将优秀人才纳入“艺术小人才”、“艺术特长生”选拔范围,全面展示全市学校戏剧教育教学成果。

四、实施步骤

(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20xx年9月开始,在试点学校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试点学校要制定实施方案。

将戏剧课程纳入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实施时间:20xx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

课程安排:每学期xx次课,每周一次、每次一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1-5课时,教授基本功训练;第6-xx课时,教授半个剧目的排演。

课程形式:互联网+特色教育戏剧,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参内容为基础部分+剧目。

至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

(二)分级管理、分类实施。

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分别进行属地管理,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组织好戏剧进校园活动。

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可采取课堂教学、戏剧演出、专家讲座等方式,全面普及戏剧进校园活动。

(三)系统连贯、规范有序。

在普通高别是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学校艺术类教学中,适当增加歌剧、舞剧、音乐剧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建立知识系统、能力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

鼓励有经验、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适宜的校本教材,规范有序地推进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开展。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的重大意义,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配套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强化举措,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2、加强督导。

各级各类学校要细化“戏剧进校园”活动日程安排,把“戏剧进校园”列为学校年度综合考评的内容。

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建立活动评估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将活动落到实处。

3、协同配合。

要积极配合好当地宣传部门,加强与文化、财政、演出院团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对演出剧目严格把关,妥善细致做好演出组织工作。

4、保障到位。

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高职英语;课堂教学

0 引言

目前,新时期环境下,社会经济发展飞速,一些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扩大办学规模,新生扩招政策势在必行。随着英语教学观念的不断完善,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社会淘汰,眼下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与世界接轨,是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上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逐渐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中,新媒体下的微课教学环境就是典型的代表,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也逐渐深入其中。相较于传统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来说,在微课环境下开展“翻转课堂”模式存在很大的优势,这项技术的运用,堪称教学模式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因此,必须要良好地运用,同时不断扩大推广面积。

1 微课模式的特点

微课模式可以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有效解决教学方式单一、语言实用性欠缺、知识面狭隘、缺乏教学创新等问题。同时,延伸课堂范围,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将课堂延伸至全球,甚至宇宙空间。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能够积极促进高职教育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它不仅能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成效、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2 “翻转课堂”理论的意义

“翻转课堂”在英文中叫做“Inverted Classroom”,也可以将其称为“颠倒课堂”,名字初始于英文中。最早源于美国,是一位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使首次使用这种自创的教学方法,随后又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和传教,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翻转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极具差异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一股脑地将理论知识全部塞给学生,只顾讲了多少,不顾讲的内容,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在课后练习。而“翻转课堂”则是完全打破了常规教学模式,它是通过高科技来辅助完成知识的传授。例如,多媒体、数字电视、计算机等。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提前预习,随后在课上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在互动中传授主要的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相比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在“翻转课堂”中,绝大多数都会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之间进行零距离交流,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分享学习经验,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现状

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总是习惯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门学科质量的好坏,所以老师在上课时比较喜欢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把单词和语法作为学习英语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一味地注重学生的读、写、考等能力,严重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也只注重自己的考试成绩,以致于一旦需要将英语运用到实际中时,根本无法良好地进行表达,不仅发音不准,而且说话语气、句子停顿等等都存在严重的问题,错误百出,完全忽略了自己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4 在“翻转课堂”理论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理论下,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科学开放的教学系统。其次,要做的就是需要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常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切合实际地制定相关教学计划、采用情景教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最后,要做的就是在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上也要进行改革,在关注学校资源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信息建设,利用当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线上线下服务。

4.1 创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信息传递”阶段,另一个就是“知识吸收内化”阶段。信息传递这个阶段主要是教育者来完成,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传授新知识;而第二个知识吸收内化阶段则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老师讲完后,吸收所学知识。“翻转课堂”就是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多媒体等完成知识点的传递,然后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来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具体模型建立:第一,教师要在课前制作符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二,学生观看完毕后,要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此间教师需要实施提供信息交流。第三,课上以学生为主体,适当采用情景、会话、合作等教学模式,给出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探讨,同时可以进行小组协作,最后全班共同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适当给予解答与帮助。

4.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住在学校,课外时间十分充裕,而且自由。所以,在自主学习能力上,相较于中小学生来说要强出很多,同时也具备了超高的个人素质。高职院校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于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很有利。在这种环境下,要想成功地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首先必须要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支持。

第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积存已久的弊端,扩大了课堂教学范围与教学内容。教师以负责人的身份通过网络掌控讲课进度,用多种多样的课程形式与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习内容,根据课程具体需要设置讨论、互动等英语教学模块与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此外学生有任何疑问,都可以以电子邮件等形式,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要求老师解答。第二,“翻转课堂”模式将英语核心知识点通过各种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英语课堂教学主题更加明确,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学习状态,大大提升课堂利用效率。第三,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在时间和地点上均具有固定性,无法对于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英语水平出现不平衡现象。“翻转课堂”打破了这种局限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

5 结语

“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弥补现有高职英语教学缺点的重要手段与模式,在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接下来的时间内,高职教育者要积极研究其操作模式,精心选取其优质课程资源,并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注意,虽然“翻转课堂”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但高职英语教育者并不能停下研究,就此不前,仍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丰富自身教学经验,顺应时展需求,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入党动机 高校辅导员

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课”,适应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个人成长。因此,做好新生的适应教育,引导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既存在整体上的共性,又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据调查,其主要集中在新生对大学学习、大学生活及大学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上。

(一)对大学学习不适应的表现及原因。

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基本根据学校、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有固定的教室、较为熟悉稳定的教师队伍及“考大学”这个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且有老师和家长的日常督促,学习被动性较为明显。在进入大学的学习阶段后,学习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深度、广度及信息量都无比巨大,且没有了老师和家长对学习的常态化督促,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对许多大学新生十多年养成的既有学习习惯提出了较大挑战。根据对福建工程学院的2016级15个理工类专业与6个文史类专业共1536名新生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有37.5%的新生表示对大学的学习表示“不适应”,16.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适应”,二者合计54.2%,而表示“非常m应”的新生仅占14.5%,这表明大一新生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是一个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大学学习不适应的原因调查中,47.7%的学生表示“教师上课讲得快,信息量大,难以跟上教学节奏”,名列所有原因的第一位;而“课程难度大、课程多”占29.8%,位列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不适应原因的第二位;另有16.1%的学生选择了“得不到老师及时的辅导,有不懂的问题难以解决”;甚至有8.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上大学后学习为了什么”。综上所述,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对大学教学方式的不适应、自身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学习目标迷失三个问题上。

大学新生对学习的不适应是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大学新生角度来看,许多学生在十几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形成了对学校、对教师的较大依赖性,甚至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模式,来到大学后,对信息量大、课程进度快、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的大学学习手忙脚乱、疲于应付。某些新生认为大学学习很轻松,平时不用学习,考试靠突击,“60分万岁”,一上大学就开始放纵自己,错过了对大学学习最佳的适应时期,等到醒悟过来已经悔之晚矣。其次,家庭方面许多家长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抓得非常紧,在孩子考上大学后,就有一种“车到终点船到岸”的感觉,对孩子的学习采取放任的态度,对孩子在校学习状态与成绩关心得较少,对孩子在大学的不适应甚至毫不知情;学校方面,许多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有所欠缺,没有将新生对大学学习的适应问题当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在教学中,重课程的讲授而轻学习方法的传授,在学生学业出现问题时,简单地把原因归咎为学生没有努力;社会上,一些功利化的不良风气使某些学生出现“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一上大学就忽视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表现及原因。

抽取的福建工程学院2016级1536名新生的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的占32.2%,感到“非常不适应”的占12.7%,二者合计占到了44.9%,而表示“非常适应”的新生仅有8.9%。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主要集中在饮食习惯不适应、水土不服、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上;还有部分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则表现为缺乏基本的理财能力,开支无计划,还未到月底就出现“月光”的情况;另外也有学生缺乏时间管理的经验,无法在丰富多彩的大学课余活动与较为繁重的学业压力中取得平衡,生活变得毫无条理。这些典型的不适应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认同感的建立,使许多大学生入学不久就产生较为严重的思乡及焦虑情绪,而这种情绪往往缺乏应有的疏导,使部分大学新生的生活陷入了一种不良循环。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主要是由于成长环境的客观限制及高校相关教育、帮扶机制的不完善。在进入大学以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求学,还有一大部分是从来未住过校,没有过过集体生活的走读生。在家乡有着熟悉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而且“95后”的大学新生在基础教育的学习阶段普遍存在只管学习,父母长辈包办生活的情况,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后,许多新生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与父母长辈的照顾,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求学,对异地求学必须面对的语言文化、饮食习惯、气候水土的差异缺乏必要的准备,且许多大学新生第一次自己支配相对大额的金钱,第一次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自我安排,而这些能力往往都是大学新生欠缺的,导致其对大学生活不适应。高校方面,缺少对大学新生需求的调查与研究,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活适应教育,简单地将适应教育等同于入学教育,也缺乏专业的适应教育工作者,往往由辅导员兼任相关工作,适应教育的开展经验成分居多,没有适应时代的变化并且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教育方式方法缺乏相应的创新[1]。

(三)对大学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的表现及原因。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大学生活处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阶段,是大部分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座象牙塔,是一个典型的“小社会”,需要处理和面对比中学阶段复杂得多的人际关系,这让很多大学新生感到无所适从。根据抽取的福建工程学院1536名新生的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共有56.3%的大学新生对大学的人际关系感到“不适应”或者“非常不适应”,而感到“非常适应”仅占到全部样本的15.5%。大学新生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主要集中在与舍友和同学的矛盾、难以融入集体、找不到知心的朋友、感觉与老师的关系较为疏远等;还有部分大学新生面临着恋爱问题的困惑,渴望与异往,缺乏妥善处理与异性之间关系的能力[3],陷入焦虑,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更有部分大学生在校外兼职、勤工或参加各类培训,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及人际沟通的能力,有时发生人身财产安全受侵害的事件,进一步加深了大学新生对大学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性。

大学新生对大学人际关系不适应的核心原因是“95后”大学生的客观成长环境造成的性格特点。大学新生在长达十多年的基础教育阶段,重心基本都放在学习上,接触的人基本就是家人和老师同学,缺乏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而且当今“95后”大学新生有许多是独生子女,普遍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个性鲜明且自我意识强烈,集体主义精神和对他人的理解包容能力较差,容易因为一些琐事与舍友、同学等周围的人起冲突;在与师长的关系上,已经习惯了中小学阶段有父母、老师督促的模式,而大学里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与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沟通,一些学生对这一转变一时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习惯;而在与异性相处上,由于大部分大学新生在上大学前学业压力大,与异流的机会相对较少,来到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面对较多的与异流的机会或者不期而至的爱情,感到迷茫困惑,不知道如何处理,由此产生对大学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感。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重视新生适应性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创新性。

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核心是在学校的教育、引导下逐步改变自己与大学生活不相适应的习惯,提高对大学生活中遇到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的处理应变能力。目前各高校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因此,需要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当做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将大学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可能遇到问题向新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其进行应对方法和经验的传授,提醒新生有针对性地炼,提高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同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新生遇到的不同适应性问题,通过个别谈心,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寻找最恰当的解决方式;再次,要注重大学适应性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利用微博、微信、贴吧、易班等“互联网+”平台及邀请学长学姐、资深专家开展座谈会等方式,线上线下结合,将新生的适应教育以“95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以增强实际效果[4]。

(二)建立专业化、常态化的辅导队伍与长效的工作机制。

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该项工作甚至贯穿了大学全过程。因此各高校要建立一支由高年级学长学姐、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等共同组成的辅导队伍,为新生开展常态化的大学适应教育,同时提供个别的咨询帮助服务,让对大学不适应的同学第一时间就能寻求到所需的帮助,将可能加剧的问题消灭或控制在萌芽状态。其次,制定可行的长效工作机制,对已经出现大学不适应情况的同学,建立档案与工作台账,通过个别谈心、关注其在网络上的动态、学生干部反馈、向任课教师了解等途径,实时跟进和掌握这部分同学的动态,根据其最新变化,向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帮助,直至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同时在工作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成为真正为学生提供可靠服务的知心朋友[5]。

(三)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代“95后”大学新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是造成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生活和大学人际关系感到不适应的最核心原因,要让大学新生真正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必须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新生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精神,形成集体主义意识,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与学科竞赛,鼓励新生参加各类学生社团与学生组织,在活动策划和开展中锻炼与人的沟通交流能力、交际能力,在竞争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进对他人的包容与理解,同时扩大自身的朋友圈与交际圈,增加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对所在大学的认同感[6]。

(四)加强家校联系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

解决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大学阶段,适当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工作,纠正许多家长在孩子上了大学后就感觉完成了任务,从此采取不闻不问态度的错误做法,同时要使部分家长摒弃仍然想为孩子包办一切,纵容孩子依赖心理的错误思想,通过及时有效的家校联系,不仅要让新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最新的学习生活情况,还要让其与学校共同努力,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技能,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从而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需要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新生适应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开展普遍性适应教育的基础上,借助多方合力,对不同个体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扣好大学生涯的“第一颗扣子”,从而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梦燕.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2-16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1):56-57.

[3]岳陈军,张慧.“95后”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与教育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4(36):238-239.

[4]周爽.“95后”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方法的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