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范文1
(一)课程设置存在“一刀切”现象
根据研究近几年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另一类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类学生基本上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都是从零开始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没有做到层次分明。这就使部分有基础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既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又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不重视
目前,我国从事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师被一部分人轻视,这些人认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简单,只要是学校的教师就都能来讲这些东西。因此,很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也就变得敷衍了事,不认真讲课,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不闻不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解决措施
(一)对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重新调整和遴选
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进行设置,应当及时调整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计算机社会应用能力、获得信息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与社会需求相关的基础能力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现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内容的重构,使教材内容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培养社会需求型的社会人才为目的,加强基础教育的比重,使学生们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二)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
根据我国新入学学生计算机水平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可以进行粗略讲解,但前提是确保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过关;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必须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和Word、Excel等基础软件的应用等等。总之,必须确保计算机专业的每一位学生都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因此,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这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具体情况。
(三)重新认识和定位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拿到国家的等级考试证书和考试及格,对训练学生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一些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这种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的是具备非常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非常高的信息素养的人才,但是,这些正是学校教育中所欠缺的,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和定位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这也是当前从事各行各业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二是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相关的基本软件;三是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尤其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商务活动以及通过计算机搜索相关的信息的能力,这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搜索,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所必须选择的方式,因此,学校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重新认识和定位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力求从入学开始,就为学生们能够成为社会需求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而言,学校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都不如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得快,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对新知识的学习,使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始终跟上时展的需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最新成果的了解,以便能够产生更加积极的求知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励自己不断尝试去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跟上时展的需求。
2.积极投身于最新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多参加一些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教学活动,多跟同事们交流,从而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3.及时更新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大纲,使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加大基础知识的比重,夯实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4.及时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内容,将理论和实践都包括进去,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比重,并及时加入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内容。5.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评价体系,从而确保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情况。
三、结论
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 知识体系 结构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6-0122-01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变得越来越必要。如何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也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在计算机的硬件知识体系中,知识点纷繁复杂,因此,构建合理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框架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如何构架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框架几点浅薄的认识:
1、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特点
1.1 硬件知识整体性强、富有层次性
计算机硬件知识的许多知识点都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的。在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如何直接影响着对其它知识点的把握,如门阵列控制器就一知识点的学习就需要有“可编程阵列逻辑”为基础。除此之外,富有层次性也是硬件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在计算机硬件的设计中,就需要经过三个过程,从概念结构到逻辑结构,再到物理结构,这三个模块层次分明。
1.2 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特征
一般而言,计算机的硬件知识点难度都不小,如在存储系统中,就会涉及局部的存储和访问,以及如何精心相关的替换算法和存储系统的应用诸多问题。同时,计算机硬件知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要求却相差甚远,例如说电脑中都会有CPU这一核心配置,但我们却很难看到CPU的具体内部结构。
1.3 知识体系的重点和界限变化快
以往的硬件知识体系培养的是人们设计电脑硬件的能力和底层使用的硬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硬件知识体系则是以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为目标。同时,硬件知识的重点也有了很大改变,同时,界限也在变化。
2、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结构框架
2.1 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为以后的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会嵌入式系统的相关技术和设计方法;形成能够直接以已有的基础知识来运用计算机。计算机硬件所研究的包括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的分析和以及一些编程和技术的运用。
2.2 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结构框架
计算机硬件的知识体系可以分成以下四种:工作原理知识系列、编程应用知识系列、组成结构知识系列和技术方法的知识系列。这四者的具体的构建方法和如何构建各有不同。比如说工作原理的知识系列通过一定手段让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这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过程驱动、指令执行等来实现;而编程应用知识系列则不同,编程应用看重的是从基础知识到具体应用和操作的一种转变,编写程序可以通过一些特性结构、指令系统等来实现。具体来说:
工作原理的知识系列的重要内容是计算机的组成和结构方面的一些知识,它是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也是重要根据。工作原理相关的主要知识包括:顺序程序驱动的含义和重要性、电脑指令的表现形式、控制器的使用以及程序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
作为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结构方面的知识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组成结构方面的知识涵盖了计算机的组成原理、数字逻辑和系统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如运算器和逻辑代数等重要部件的设计方法和相关的存储系统等。
除了以上两种知识系列,编程应用知识系列也是重要的知识系列之一。编程应用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目标之所在,介绍的是汇编语言和相关的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相关内容,如指令系统、接口芯片和微型计算机的结构等都是编程应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知识点。
此外,作为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一大思路,技术方法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肯定。技术方法方面的知识体系主要涉及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和相关的接口技术等,具体的包括数字指令的种类、流水线技术和互联网的网络技术等等。
3、如何构建计算机硬件的知识体系结构
正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四种系列,在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时候也应当加以区别对待。
3.1 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在构建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时,应当本着从理论到实践的想法来构建。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有许多是理论性强,较抽象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将这个抽象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如计算模型本身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在这个概念的表达中,我们要加深对计算过程的程序和驱动的认识,以及加深对数字指令的和运行方面的认识,这样就能更加明白的理解诶怎样通过控制计算机中的相关元件和配备来达到计算的目的。
3.2 编程应用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在构建编程应用知识系列的锅中中,要遵循从基础到应用的指导思想。我们直接通过给计算机指令来让机器运行,这时的计算机指令的能够和执行的基础就是计算机的外部特征,同时,机器之所以能够执行这些指令,依靠的又是在计算机里编写好了的程序,在这个基础上,计算机才能够计算和解决那些实际意义的应用难题。
3.3 组成结构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和工作原理知识系列的构建不同的是,组成结构的知识体系应当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部分是局部的概念,要将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去。如逻辑元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最小组成单元,我们通过对逻辑元件等小的计算机器件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进一步能够加深对整个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设计等的认识,这就是通过部分认识整体的一个方面。
3.4 技术方法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技术方法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抽到到具体的转变。计算机的功能如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的重要基础,概念性的结构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而计算机的物理性结构则较为具体,因此,应当以某种逻辑形式或联系来将它们连接好。
4、结语
总之,在计算机应用如此广泛的今天,如何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必备知识是我们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日益重要。笔者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之下,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会越来越完整。
参考文献
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72-03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是学科、领域之间已经互相渗透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品质。但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现有的一些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大多为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技术及知识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同时,知识爆炸性传播带来了知识传递的更大差异性,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与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更加明显。因此,如今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背景及结构差异较大,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多为“三段”的传统型(讲授+实做+考核),差异化教学仅停留在理念上,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教学模式的重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计算机属信息科学的范畴,其知识的新颖性、时代性以及授课形式和实践操作的独特性,使其在发展普及中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与其它新兴学科一样,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鲜明的特点,并使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渠道变得多种多样,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获取也十分便利,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冲击尤为显著。同时,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其教学模式及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较低
从创新教育理念看,人们的教学理念受到了传统思维的深刻影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许多学校尤其是中学过分地追求高效率的知识传授,这必然制约着学生诸如问题意识、发散思维等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往往浮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操作。如今广泛采用的授课模式多为教师为主体的“灌讲”模式,多媒体应用时往往服务于教师的宣贯而非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2. 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知识,弱化方法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育过多地强调如何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学习方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许多教师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感到最大的问题是: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创新型学生?现有的一些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相关的文章,多为一线教师提出的经验总结或教学心得,虽然不少文章里提及创新,但还没有形成较为严密、系统的研究范式。
3. 差异化、层次化教学目标缺失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有效的教学目标能给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反之,不合理的教学目标会阻碍教学活动,影响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根据班上学生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边疆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统一性相对较差,但总体水平是通常符合正态分布的。即:入校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或比较丰厚的总是位于分布曲线的两侧,多数学生入校基础知识趋于相当。因此,兼顾分布曲线的两端及中间部位的均衡是教学模式的设计的关键。而目前由于教学进程的安排,差异化、层次化教学模式在紧张的教程中显得无从实施。
4. 教学评价重在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对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是期末的考试成绩,很多院校甚至就是直接使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环境来作为课程的成绩评定。虽然我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环境、评分系统已经非常完善,考核全面,评价严格,比较成熟,但是它仍能只能作为一种侧重固定教材、固定课程、固定知识点的考试方式,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综合掌握,也不能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在自己专业上对计算机知识的特殊需求、掌握能力和应用于自己专业的能力。这样的评价系统,对于开设了相同计算机基础公开课却位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来说,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科教学模式重构可行性分析
1. 教学模式重构的内涵
在著名的Refactoring文档中,面向对象思想的专家Martin Flower对重构的定义为:重构是对软件内部结构的调整,目前在不改变软件可察行为的前提下,提高其可理解性,降低其修的成本。因此,将其在软件工程中的理念移植到教学模式的调整变革上,可以理解为:教学模式的调整是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讲授的过程的变革而言,是采用更高效的方法,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的重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2. 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实施
首先,教学对象(即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分析评估,可采用的有问卷调查(包括网络调查)、开课前的摸底考试等方式,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应将部分教纲中的内容巧妙地设计其中,从而绘制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水平分布图。
其次,评估结果结合教纲教学目标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主要从提高兴趣、讲授知识点、操作练习的循序渐进方面着手;对于基础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采用引导性教学,主要在于方法及理论知识的传授,并结合小项目实施的手段引导其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于知识水平趋中的学生应重点关注,提高其兴奋点、采用创新的模式(如类似课堂游戏、互问互答)、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如可在采用幻灯片教学的同时制作类似的幻灯、网页等计算机基础内容)。
第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基础情况为分层标准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然后合理搭配每个小组的学生,其中要包括计算机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及基础较弱的学生,然后让基础非常好的做组长,使他们之间能形成相互帮带和相互影响的氛围,从而使每小组人员都能逐步得到提高。也可以以教学内容的难、中、易三种学习任务为分层标准成立学习小组,然后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这三种学习小组的一种。教师在各个小组中扮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角色,鼓励他们主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控制方面,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点,做到封闭与开放的统一,采用封闭式教学管理体现纪律性、采用发散的开放式管理体现思想性,即在学生聆听阶段应加强授课效果的评估,在学生讨论、实际操作阶段教师则应充分引导。同时,在重要理论知识点的讲授方面,可以引用更加活泼新颖的手段。例如,在网络部分授课时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入手:如问“平时你们上网主要做些什么?是喜欢看新闻还是八卦消息?”得到答复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当下热点话题的页面,同时根据实时页面介绍网页的组成等相关基础知识。如果学生的兴趣完全超出了大纲要求,与重点内容无关,如有的学生提出希望了解网络安全和黑客的攻防技术,这些在大纲中完全没有涉及的知识,教师可在满足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在线学习、兴趣小组专研等活动形式,来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并给予知识水平非常高的学生一定的挑战任务予以满足,从而实现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的发展性目标。
3. 教学效果评估多样化
教学效果的评估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原则,应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如小项目实施、案例解析作为提高性目标的考核,按权重计入综合考试成绩;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基础知识方面的题库,充实平时操作练习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最后按比例计入期末综合考试。同时,充分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方面的创新性想法,更倾向于方法的学习掌握,期末考试的题型要突出学习方法的考核。
学习方法乃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设计的亮点: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可能几年前的理论到如今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同时,软件的更新换代则极为迅速,教学中不可能在低版本的DOS环境下讲授窗口操作,也无法在OFFICE2000中讲述WORD2007的最新操作模式。因此,重视方法的考核是教学效果评估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飞跃,而肩负计算机入门教育职能的文化基础传统教学已无法完全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已成必然。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立是重构的起点,考核评定的综合性是重构的落脚点,重构与创新最终能重新焕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薛文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1,(28).
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翻转课堂 微视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先讲后练”模式的翻转创新,改变为“先学后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和练习巩固,翻转课堂教学主要创新点在于微视频的广泛使用以及教学程序的重新编排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将新知识的认知放在课下完成,课堂上集中进行释疑解惑和练习巩固,利用宝贵的课内时间固化和应用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频资源,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背景分析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技工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办公软件应用、网络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应用、计算机常见故障排查与维修等。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技工院校学生基础不平衡,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面对层次水平并不一致的学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兼顾全体学生的实际需求;第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升级,计算机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承载的内容容量越来越庞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第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解决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个性差异性问题,再加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占用时间过多,有些学生难以消化,影响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1.教学准备
一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对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模块化,以项目为主线,着重于知识讲解与应用操作为原则进行模块化设计。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可以设计的主要模块化有:计算机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图像视频处理应用等。其中,计算机系统知识可以继续分成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知识等子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可以分成网络基础、网线制作实训、局域网构建等子模块办公软件应用包括Word软件应用、Excel软件应用、PPT软件应用等子模块;图像视频处理应用分成图像处理技巧、简单视频制作与处理等子模块。
二是翻转课堂微视频制作。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对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视频化设计,每个模块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以知识点为脉络制作微视频、为了提高微视频的教学效果,建议每个微视频长度不宜超过10分钟,微视频制作工具可以选择PPT、Videoscribe、Camtasia Studio、绘声绘影等软件,提高微视频的制作水平。
三是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获取学习资源以及便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很有必要构建自主学习平台,笔者借助BB(BlackBoard)平台设计建立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包括课程公告、菜单导航、任务导学、课堂学习、课堂练习、课外作业、评价小结、交流讨论等版块。
2.教学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步骤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其中,教师在课前阶段利用平台邮件功能将所学内容推送到每个学生的个人邮箱里,学生在课前登录自己的邮箱下载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找到和下载微视频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平台交流讨论功能与师生交流讨论。课堂阶段时,完成任务引入、课前自主学习检验、课堂操作实训、成果展示、交流评价以及作业提交保存等。课后阶段时,主要是安排一些课外作业,为学生提供课后拓展练习资源等。
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474-03
The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for the Non-Computer Major Students
LIU Bin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ys, Computers have infiltrated all areas of society。The computer in changing people’s lives but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on people. In this pap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 com puter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of the basic problems in teaching was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a reasonable direction to im prove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level, open the computer teaching ideas and vision.
Key words: non-computer majors; professional features; teaching methods
“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基本操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1]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自然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不同行业对计算应用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但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第一,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第二,计算机信息查询和网上办公的能力;第三,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解决专业上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该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就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及解决问题的改革策略。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在校生的人数急剧增加,而教学资源有限,这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应减少,难以把握学生的特点,也就谈不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全国的中小学生一直在开展信息化教育,进入高校后,学生再也不是计算机课程的“初学者”了,已经有自己关于计算机的兴趣爱好了。而现在我们的计算机教育还有很多是以往的那种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应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根据专业特点完成课程设置并以依此组织教学内容,解决高校计算机教育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两张皮”的教学现象[2],使得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构成一个前后关联的整体,前者是打基础,后者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延续和发展。所有这些,需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统一规划,改革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我们教学方法及教学思想。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设置为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研究这门课程的入门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知识面广。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只追求在各种基本知识分散教学,没有综合,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普遍较差。
2.2不重视学生的专业特点
目前许多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都要学习,而忽略了自己的专业上对计算机教学的实际需求。例如,会计专业,他们将在未来工作当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这就要求教师在重点介绍大量的EXCEL知识,实际演示,并使用一些和专业相关真实案例。
2.3考证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非计算机的学生一味地盲目获得通过等级考试获得二级证书或三级证书,甚至一些高校要求学生参加考试的一部分。一方面,学生盲目参加考试,背诵一个或几个材料,勉强通过了考试,考试后,收到一纸证书,所学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考试并不能起到帮助的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要求学生获得证书,而现在用人单位要的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仅仅是获得证书。
2.4教师的知识背景问题
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多,很多教师经常是忙于专业课教学,在计算机基础上备课不是很充分,对知识点的讲解很难深入,每个知识点把握得不是很好,就是带了很多轮也是这样,很难有所发展。
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随着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升格的不断升温,因升格而暴露的新问题也逐渐增多,这些问题有些是涉及到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方面,而更多的则是涉及到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面。办学层次的成功升格,不仅仅要求在管理形式上体现出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提升,必须体现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较之中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来。
区分高职与中职的主要标尺,也就是高职的“高”,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中科技文化的含量和水平上。这不仅仅包括培养高的医学专业技能,还包括培养对于强有力的应用工具——计算机的更高层次的使用技能。现在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对医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如何使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以往中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状况,提出了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一些建议。
(一)调整计算机教学重点,由传授基础知识向传授服务于专业的应用型知识转变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国家教委提出按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等)、计算机技术基础 (高级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知识等)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有关的应用软件)的三个层次教学方法。 近十几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完成第一、二层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第三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些大专院校也对计算机技术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但对于中等卫生学校,将计算机应用于基础实验教学,特别是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动物活体和离体器官生理信号的获取、转换、处理、再现实验过程的研究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中等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还处于单纯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阶段,计算机技术辅助专业应用教学还处于酝酿建设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和向学生开放。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实际上的脱节对由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后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升格之后的高职计算机教学除了讲解较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应在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地讲解一种计算机语言——讲解语言的基本概念、数据库中表的基本操作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对语言工具的应用,要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的应用紧密结合,协助医学老师指导学生开发简单的专业应用程序。如利用计算机设计简单的生物信号测量分析程序,从生物体内或离体器官中获取心电、脑电、肌电等多种电信号或压力、张力、位移等多种非电信号,经过信号调理、模数转换、离散成数字信号后由计算机处理,显示或打印出结果。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既可以有效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型向探讨、应用型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成熟,计算机凭借其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传统说课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计算机技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这一成功范例,触类旁通和学生探讨计算机是如何深入医学各个应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
1.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医学数据分析的能力。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虽旨在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但在将来的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处理医学数据的问题。学院在讲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处理医学数据的能力。科研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是整个医学科研过程中重要的步骤,直接关系到科研的质量。随着医学数据的复杂化和多元化,手工处理科研数据既不规范又容易出错。利用计算机对科研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流行的统计软件包有 spss与sas 。它们是第四代计算机语言,是权威的统计分析软件,在全世界的科研中应用广泛,国内一些高校也将其用于统计学教学。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应当根据本校特点,适当开设《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医学数据的能力。上述两款软件就操作方式而言,有菜单操作与编程操作两种方式,从内容上讲spss与sas各有特点。另外,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软件包中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也具有一定的统计分析功能,学习这些软件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学生也是如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以spass或sas中的一种方法为主进行讲解,同时辅助讲解其他软件包的使用。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上机时间,以便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掌握这三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讲解内容应有所侧重,如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多讲一些编程知识,对护理专业学生主要以菜单操作为主等。
2.重视计算机在医疗设备使用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设备从CT、核磁共振仪到各种医疗仪器,如医学化验、基因测序等仪器都离不开计算机。他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计算机如何采集这些信号并进行处理的?许多操作人员只会操作而不清楚其中的工作原理。由于各种检查设备在医学科研及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生很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对今后协助专业人员开发新的医疗仪器也大有益处,也将对医疗器械的革新产生推动作用。
3.强化实验教学环节。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很多学科的教学不同,其实践操作性很强。大部分知识是通过图形界面进行讲解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学生迫切需要上机实践,这就要求学院必须提供足够的计算机让学生上机实习,学生通过大量上机实验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且学生自学内容、作业,也需要通过上机进行验证。为此,学院课时计划设置应保证实验与理论教学之比不低于1:1,多媒体机房在每天晚上和周六、周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上机练习的时间。另外,学院还将教学课件及大量习题放到服务器上供学生上网自行练习。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技能培养,改革了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笔试(占20%)和上机操作(占80%)相结合的方式,强调上机实验的重要性。
(三)加强学生利用互联网医学教育资源进行知识更新的自学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新知识不断出现。学生需不断学习,及时进行自我更新。因此,教师除讲授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除了在课堂上尽量讲授新知识外,教师还可把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进展放在学院的“网上选课”系统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合适的课程,另外也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讲解新知识,介绍学术新动态。正确处理新知识与基本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另外,教师在授课之余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中的医学教育资源,促进自己知识的更新。互联网中有着众多与医学教育相关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在线分布于世界各地数量庞大的计算机中,任何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各种查询、访问,以获得最新、最全面的医学咨询。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服务,如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陆服务、各种新闻工作组以及以各种主题为核心的论坛等等。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利用网络上不同的服务类型进行相关问题的检索和传播。学校应适当地安排一些网络课程,并留出一定的自由上机时间让学生进行联网操作,既补充了医学教育资源,还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会愈加为广泛。通过计算机技术介入传统教学过程,推动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有选择地开设医学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计算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等计算机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的课程,是凸显高职卫生教育较之中职卫生教育“高”的必然措施。通过计算机教学改革,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结合大量上机实验和互联网资源,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以便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祖新. 高等职业教育高在何处[J].职教通讯,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