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18-01
一、全身反应法在幼儿英语教育学中的理论背景
“全身反应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该教学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阿歇尔(Asher)创立。他认为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就要像他们学习母语那样,能够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通过动作来学习语言。在他的著作中,他又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为一种右脑教学策略。在“全身反应法”的教学方法中,诸多调查发现,动作教学更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与理解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全身反应法在幼儿英语教育学实践应用中的现状
1.全身反应法理论与实践的偏差性
“全身反应法”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学习第二语言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但是任何理论的提出都会有争议的,人们认为“全身反应法”的操作性还有待提高,“全身反应法”它的教学主要依靠了教师的动作指令,而学习者是通过听来更随老师的脚步学习,这样就要求每位学习这都要有主动地积极性和自制力。教师肢体语言上的不恰当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往往能够用“全身反应法”表现的英语词汇也比较有限。因而,造就了“全身反应法”理论与实践上的差异。
2.现阶段幼儿英语教育环境的挑战
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也依然避免不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不少的社会群体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而开办的学前幼儿园的质量就显得格外堪忧了,一些偏重于谋利的学园办学条件差,生活质量也缺乏保障。因而,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就更让人怀疑了,在这种环境采用的“全身反应法”实践的结果就更需要努力改进了。
3.全身反应法教学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在“全身反应法”的教学法中,教师可以采用很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字母教学,词汇教学,游戏教学,音乐教学等等,都极大的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重要的是幼儿在学习中自身也能够得到锻炼,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表达的能力。但是,“全身反应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该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去注重学生所犯的错误,如果在幼儿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没有及时的改正纠错,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的内容太过于单一化也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全身反应法”,要将语言与动作的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
三、全身反应法在幼儿教育学实践应用中的发展策略研究
充分利用全身反应法在实践应用中的优势之处,不仅可以增强儿童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有效地将英语表达出来。此外,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幼儿教师对全身反应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努力的调整“全身反应法”的教学法模式与现如今的课本模式相结合,既能实现幼儿英语教育与学习的目的,也不会让幼儿在学习中背负过大的负担。最后,优化社会的教育环境,建办有实力的幼儿教育学校,培养专业幼儿英语师资队伍,将推动幼儿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全身反应法”能够有效解决幼儿英语教学枯燥的问题,教师把肢体语言动作指令等有趣的教学法带入幼儿学习英语的课堂中,有效地引起学生们的乐趣,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下,增强理解能力,并能够把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要尽量解决“全身反应法”内容单一,词汇量少的问题。我们也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勇于改造创新,争取把其他的教学方法也结合起来,来弥补“全身反应法”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归根结底,“全身反应法”的引用有助于幼儿英语教育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宛红,“全身反应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方法(教育导刊),2000(5)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范文2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教学的流派 教学启示
一、引言
以时间为序,历史上曾出现过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70年代并存的多种方法(社区学习法、暗示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法)。
在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method与methodology。结合查理兹和罗杰斯(Richard&Rogers)(1986)的观点,我们认为,method是“方法”,指教学方法的具体类型,由一系列与理论相符的教学技巧组成。而methodology是“方法学”,指研究具体教学方法的科学,包括教师关于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的理论思想、基于相应教学思想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教师对教学的一般思考通常是在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之间的来回运动。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教学法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主导学科的科研进展永远是教学法研究的推动力。
二、外语教学简史
五百年前。15世纪以前,在西欧,拉丁语处主流地位,不仅用于日常口语交际,而且是教育、商务和政府的通用语言。拉丁语是外语,这样追溯起来,外语教学的历史在公元前就存在了。
16世纪到19世纪。从16世纪,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开始受到重视,逐渐成为口笔语交际的主要媒体,但拉丁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一为学习古典名著,二为分析语法,成为学校一门主课,用于锻炼学生的心智,提高人文素质。这一期间的教学没什么理论,因其主要过程是分析语法,进行翻译,一般称之为“语法翻译法”。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l展,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之间的交流需要进一步增强,现代语言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欧一些国家已经酝酿着一场外语教学的革新运动,其矛头直指“语法翻译法”。
1886年。国际语音学会的成立和国际音标的制定对推动“直接法”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899年。斯威特(Sweet):The Practical Study of Languages 出版,对直接法作了系统的论述。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直接法的局限性暴露出来。改革创新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英语语言教学流派简史
1.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的心理学依据是起源与三个多世纪以前的古希腊的官能心理学。语法翻译法认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习语言,读懂经典著作和文献资料,从而训练学生心智,提高人文素养。外语学习即识记语法规则,教学着眼于学习者“读”和“写”外语的能里,强调准确性和学习者的母语始终是教学的媒介语,用来解释,比较语法规则。该学派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不同的官能,并且可以单独加以训练发展,通过讲解,语法规则训练,阅读及翻译原著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语法翻译法的出现,标志着外语教学法作为一门学科已具雏形。虽然语法翻译法屡遭非议,但它至今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仍然起着很大的影响。综合来说,语法翻译法有如下基本观点:认为语言是一套通过讲解和句子的分析的、与母语相联系的系统规则;认为母语是外语学习的基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以翻译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教学纲要,采用演绎法;强调语言输出的准确性。
2.直接法。基于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直接教学法(the direct method)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它认为联想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一样,都是形成习惯和自动化的过程,应当注重语音,注重语言与情景的联系。直接教学法鼓励学习者直接用目标语思维,而无需借助母语作为媒介。教学过程是逐字逐句地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是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直接法是外语教学法历史上的一次进步。直接教学法有如下基本特点:十分注重语言教学,务求把学习者的发音练得准确;认为掌握口头运用目标语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避免使用母语,目标语与客观事物直接建立联系;语音教学采用归纳教学方式;采用句子本位原则,以整句为单位,注重对句子的完整理解和表达;先听说,后读写,以模仿为主。
3.听说法。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其教学理念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又吸收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它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习惯的培养过程,学习是一套习惯的建立,因为强调反复模仿、记忆和操练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归咎于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冲突,借助于母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可以预测外语学习的潜在问题。听说法认为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声,后有文字,口语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反应在教学活动中,就是严格遵循听说读写的自然习得顺序,提倡听说领先的原则。到20世纪60年代听说法发展到鼎盛时期,被广泛应用与外语教学。听说法的基本特点如下:以句型结构为提纲,注重句型操练;先听说后读写,反复模仿,强化记忆;避免使用母语;强调语言输出的正确性,有错必纠;通过归纳类推法进行语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具。
4.自然法。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以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 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即“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与“情感过滤假设”,主张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交际能力为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该方法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强调隐形教学(implicit instruction),而显性教学(explicit instruction)只是起监控器的作用,即检验和修正语言输出,有意识的学习难以促进语言习得的发生。在语言输入方面,自然法采用克拉申的“i+1”原则,即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上适度增强可以理解的知识技能,强调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性,教师可借助所处教学环境中的物品、图片等展示语言。自然法的特点如下:强调自然习得;语言功能与话题和情景相联系;重视语言意义,轻视语言形式;先听后说,先读后写,认为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口语输出以前存在一个以听为主的“沉默期”;不苛求语言输出的准确;降低学习者的焦虑程度,提高其自信心。
5.社区学习法。社区学习法(the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强调群体的动态性,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该方法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完整的人的发展观。同时,社团学习法认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对应的目标语和供模仿的语言表达。随着学习者的不断进步,教师要对学习者的交流和讨论起监督作用,并及时提供帮助。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形成互相信任、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
6.沉默法。沉默法(the silent way)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和有责任心的学习者,学习是具有创造性的发现过程,如果学习者主动参与,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而不是记忆和重复所学知识,学习就变得轻松容易。沉默法强调学习者的自主能力,认为教学仅是辅助手段。教师的角色就是通过对学习者的研究,提供各种学习上的挑战,借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7.全身反应法。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强调语言和动作之间的协调,认为语言活动伴随动作能够增强记忆。另外,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全身反应法强调情感因素对学习的作用。该方法认为伴随语言学习的行为动作可以舒缓学生的紧张的心理状态,创造愉悦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学习者从自我约束的紧张状态下释放出来,将注意力聚焦与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
8.暗示法。暗示法(suggestopedia)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的大脑能够加工处理大量的材料信息,因而它强调学习条件或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提出只有在放松的、注意力集中的环境下,人类大脑才能有效地学习和记忆。暗示法提出,教师应为学习者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如学习环境布置优美,活动设计和材料选择既能体现教育性又能体现艺术性。同时,暗示法成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表现为学习者对教师能力的认可。
四、教学法的比较与评估
从20世纪的情况看,教学法的理论走向包括四个方面:结构、认知、社会、情感。各种教学法都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其侧重点;如果进一步比较的话,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是“对立的”,如翻译法与直接法;一些则属于发展的关系,有些则是共存的关系,有血肉联系,如全身反应法、沉默法、暗示法和社团学习法。
从设计层次看,比较是为了找出差异,即在教学目的、听说读写顺序、师生的作用、活动的类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没有差异,就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教学法,但差异有全方位的,也有局部的。一般说来,差异越大,其创新价值越高。
五、英语语言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传播涉及到哪些因素,在多大的程度上这些因素是历史的偶然或者是刻意制定的政策,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观点。然而,有一件事似乎是确定的:英语已不再是霍恩比时代,甚至临水平时期的语言。英Z已发生变化,而且变化非常之大,无论是好是坏,不仅仅成为了一种国际语言,而且是无可替代的国际语言,广泛交流使用的语言,全球语言以及全球化的语言。
这显然对我们语言教学的设计有许多启示,包括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课程目标。有人可能极端的认为,英语教学法发展的历史乃是对诱使学习者透过他们所学习、操纵或者在课堂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现象做出概括的各种方式的描述。在交际语言教学中,重点转移到非常接近实际语言使用的样本的教学,其背后的假设是,学习者会在没有明示知道的条件下根据所提供得样本推断出其他用例。
参考文献:
[1]Brown,H.D.(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范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口语课堂活动 设计 模式
自2004年颁布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已逐步在全国各大高校展开,传统的听力与精读课程已明确分为听说+读写或综合英语课程两门课程。相应地,对于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实践与研讨也轰轰烈烈地展开。在听说这一块,听和说相比而言,说更难,所以口语教学更难。
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改活动中,程世禄、龚由志曾归纳了在广州大学调查学生对口语课教学改革的建议:课时量太少,应增加口语课时;口语课内容贫乏,应增加英语电影、戏剧、流行歌曲等;口语课堂活动单调,可以建议组织朗诵、演讲、辩论、短剧表演等;口语课堂上老师应可能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开口说英语;口语课应尽量让外教上,以便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老师应布置口语作业,上课时检查完成情况。该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其归纳的6条建议中,3条与口语课堂活动的设计有关,涉及到内容、形式和师生的角色。同时,教师普遍反应“学生口语基础薄弱,少数学生基础较好、课堂表现积极;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课堂活动参与性差”,“学生对口语课堂期望值高,不满足于中国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而且期望课堂活动丰富多彩、不断有新鲜感”,“班级人数太多,难以各个照顾到,口语活动不好开展”。综合来看,提高英语水平和课堂操作能力应该是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师自身所面临的两大难题。而即便是操一口纯正英语的外教在中国的口语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不配合”、“不活跃”也常常是束手无策。可见,如何设计英语口语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操作能力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理论基础
与口语教学密切联系且广泛应用的教学法有听说法、交际法、任务教学法。听说法出现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语言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它强调与目的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强调语法结构的操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口语人才,但其重视机械训练而忽视语义的传授,把学习当作刺激一反应的机器。
交际法始于2O世纪70年代,受功能语言学的影响,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互相沟通思想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Littlewood区分了交际教学法中的两种主要活动类型,一种是“功能互动活动”,另一种是“社会交往活动”2207。任务教学法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等人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某些任务,使语言学习者自然地学习、习得语言,强调通过口头或书面交际共同获得意义,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运用和创造语言的能力。Willis指出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6个基本原则:①真实性原则,即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②多样性原则,即任务形式的多样化,任务题材的多样性及任务内容本身的趣味性。③适宜性原则,指任务的难度要适宜。④开放性原则,指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加开放性的任务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⑤形式一功能性原则,即任务的设计要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⑥连贯性原则,指课堂任务要呈任务链或任务系列的形式。
还有一些教学法如社团学习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等并不太为我们所熟悉,但其中不少理念和做法却值得吸取和借鉴。社团学习法由美国心理学教授CharlesA.Curran提出,在该学习法中,学习者成了由同学和教师组成的社团的一员并通过与社团成员的交流学习外语,互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以及学习者与教师的交流。Krashen和Terrel合作出版的《111eNat.uralApproach)>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自然法”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它强调学生应该多接触目的语,或称“输入”,而不是操练,它强调学习情绪的最优化。其教学活动的特点是用熟悉的方法来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输入,为学生营造一个帮助理解输人、降低学生焦虑程度以及增强学生自信心的课堂环境。全身反应法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Asher创立,它是通过语言与行为的协调来学习语言的教学方法,祈使句操练是其主要的课堂活动。他还吸取了人文主义心理学关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一种对学生的言语输出不作严格要求并带有游戏性质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沉默法是美国教育家CalebGattegno设计的一种教学法,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沉默,让学生尽量多开口,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
2课堂活动设计
面对众多的教学法,外语教师们要找到适合各种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固定教法常常左右为难,因此不少教师采取折衷主义(eclecticism)(Stem,Tarone)E4-5j的教学法,所谓折衷即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择优选用的方法,这不失为一种博采众长、灵活运用的教学方式。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也是笔者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所在。
我国学生的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形成原因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依据Tsui、FerrisandTagg、孟凡韶及高桂玲[的调查结果,该现象与学生的情感焦虑、性格特征、教师课堂提问技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及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密切相关。从课堂活动设计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情感焦虑、性格特征以及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低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层面:如何能减轻学生的情感焦虑、让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相互影响、照顾不同英语口语水平的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践中,笔者认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情绪尤为重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学生有各种心理需求,譬如沟通交往、表现自我、求援互助、游戏娱乐等等,如果在口语课堂活动的设计中能考虑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他们的团队精神、好胜心、表现欲等,尽量减少他们的焦虑情绪和害羞心理,达到一个活跃的学习状态,这就是成功的一半。这里归纳了几种口语课堂活动的设计模式: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范文4
强调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培养,强调初步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英语分为正规教学和非正规教学两种形式,正规教学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英语学习以集中学习为主,非正规教学是寓英语教学于一日活动之中,以随机教学、个别教学、自立学习为主使用中习得语言,而不是学习语言”。
注重教学活动过程中趣味学习、自立学习,使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整体水平。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一意的多种表达,让孩子口语交流时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就如,“再见”--By-bye. See you later. See you tomorrow。
另外,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凡是能用英语与孩子交流的,就尽可能地运用。幼儿在情景中学英语容易理解其义,便于记忆和积极使用。孩子又是活泼好动的,因此,情景教学成了我们惯用的手段。在集体的情景教学中我们通过歌曲法、游戏法,让孩子学的轻松、愉快。
此外,我们拓宽了原来集体教学中模拟的语言情景,丰富在现实情景中直接学习,力求教无痕迹。我们不拘泥于孩子的集体活动中集体教学,而在孩子来园的一日活动中,在他们的生活、游戏、运动时直接穿插。
孩子学习、运用会相互影响,会互相模仿,我们可以让他们相互学习。这样,我们从单一集体教学形式向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向个体需求的差异性转变,允许孩子接受、使用英语的差异性发展,好处在于集体学习中,领悟和接受力慢的孩子没有任何压力,教师的教学也能进行个别辅导。如:我们在孩子的早操音乐、体育锻炼中都用英语口令,让孩子在教师的肢体语言中直接了解其意,而后让能说的开口跟读、使用,由于每天重复,英语口令掌握早晚差异的存在不造成对某些孩子的消极影响。
区角活动中我们还结合单词的巩固与丰富开设英语角。在阅读图书活动中,不管是不是英语图书,都可结合画页上的内容,补充单词、短句的学习,对孩子的发音辅导也更有实效,因为反馈快。 双语教学同步发展。幼儿园注重幼儿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提供创设纯英语环境氛围。使常规教学英语化、英语教学游戏化,并利用情景教学,通过图片、实物、歌曲、故事、动画、儿歌、木偶表演、肢体语言等教学方式,帮助幼儿积累词汇,大大提高了本园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每位幼儿均能用简单的英语相应打招呼、问候等,进而提高了幼儿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各种形式的英语儿歌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以实施。英语儿歌教学实质上是教师为发展学前儿童的英语创设条件和提供机会,让幼儿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人、物、环境、材料等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发展听说的能力。在英语儿歌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指的是情和境的统一体,情代表人及其所有行为、心理,境则强调客观世界的构成和自然性。情与境的结合使幼儿处于一种宽松、自由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氛围中。情境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新的英语儿歌通过情境进行教学和操练,幼儿在情境中兴趣高、理解快、记得牢。运用情境教学法,关键是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幼儿能有兴趣地主动学习并学会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创设情境。
首先是利用自然环境,创设游戏情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幼儿学习英语儿歌的活“教材”,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游鱼爬虫、高山流水、日出日落等美丽景色都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利用自然界中的素材来学习英语儿歌。例如,教授英语儿歌《Buttefly》:“Butterfly butterfly the butterfly goes up.Butterfly,butterfly,the butter fly goes down.Butterfly,butterfly,the butterfly goes allround.”(选自《朗文英语儿童歌谣集》(l),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教师把幼儿带到花园里,让孩子们观察蝴蝶是如何飞舞和采花粉的,蝴蝶一会儿向上飞,一会儿向下飞,一会儿停在花蕊中。幼儿在学儿歌的过程中,边吟唱边在花丛中学蝴蝶飞舞状,他们且歌且舞,兴趣盎然。
其次是利用角色扮演,创造模拟情境。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幼儿扮演儿歌中的角色,通过表情、动作来理解和表达所学的内容。如儿歌《Trafficlights》:“Red,yellow and green,the traffic lights are seen. Red means stop.Greenmeansgo.Yellow means wait,it shines in between.”(选自《朗文英语儿童歌谣集》(l),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幼儿在学习这首儿歌前,先观察生活中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学习了儿歌以后,幼儿可以根据儿歌内容分别扮演交通警察和汽车司机,以满足幼儿模仿的乐趣。
2.多通道活动法
多通道活动法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用耳听、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让幼儿在看看、听听、闻闻、摸摸、想想、玩玩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儿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刺激,让幼儿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感知、理解,让幼儿在各种不同的外界刺激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来参与活动,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讲、做的方法。所谓“听”是指教师用英语描述、启发、引导、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感知和领会;所谓“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生动的客观对象,如实物、图片、情境表演、多媒体等让幼儿充分观察;所谓“讲”是指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开口讲;所谓“做”是指教师提供给幼儿一定的想像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加深对所学儿歌的感受性和熟练程度。如儿歌(Iloveapple》:“Appleround,applered,Applejuicy,applesweet.Appleapple,Iloveyou.ApplesweetIliketoeat.”幼儿在学习这首儿歌时,教师提供给幼儿红红的大苹果,让幼儿观察苹果的形状、颜色,尝一尝苹果的味道,画一画苹果的形状,最后大家把自己画的苹果挂到教师制作的大苹果树上去。幼儿在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性活动中获得了英语学习的经验。
3.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Response简称TPR)是由美国加里福尼亚圣何塞(SanJose)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Asher创立,它是一种通过语言与行为的协调来教语言的教学方法。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范文5
关键词:全身反应法;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125-02
正文:
近年来,我校虽然一直开设英语课程,但英语课堂教学还在起步和发展阶段,收效甚微,存在着许多问题:
1.学生方面
学生书写习惯不好。如字母的占格不正确,句子的首字母、专有名词没大写,英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整体书写不美观,卷面字迹潦草、凌乱。农村学生明显落后于城市学生,校际差异、城乡差异明显。
整体阅读能力较弱。学生不能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无法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辨析、处理,完成相关任务,也透视出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有限。
语法知识薄弱。语法方面学生要理解并正确使用名词的单复数,主谓一致等。在句子中,表示名词的复数形式时,许多学生没有加s。另一种错误表现在没有使用恰当的形容词,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
2.教师方面
农村学生的小学英语教师大部分是转岗的老师任教年级多,甚至有的还要走校教学。而这些教师中很多人的英语语音不太标准,语音语调不太准确,不太懂得语言学习规律,不太懂得寓教于乐。有些教师不懂也很少研究英语教学规律,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呆板,注重对学生语言的输入训练,强调机械的操练,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和环境使用语言。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整节课让学生游戏、竞赛、表演、画画、唱歌等活动,课堂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活动一个接一个,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应学的知识。
3.对英语教学重视程度不一
一是有的学校英语的安排在上午的第三节和下午。二是英语周课时相对较少,学生每周接触语言的机会比较少,没有足够的知识再现、复习巩固、语言运用的时间,课时之间间隔时间长,学生前学后忘,前后衔接不上,遗忘率就高,部分学生就容易掉队,从而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三是英语教师负担过重,教师任教班级多,"多班教学"、"跨年级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学校还存在英语教师兼任其他学科教学的现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本身已经较吃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领会消化新课标精神、钻研教材教法、辅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们也很难有充分的时间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根据当前的形势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这是本校在英语教学方面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将"全身反应法"贯穿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全身反应法",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性语言项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指令性语言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种方法在开始阶段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听完之后立即做出口头反应,允许学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时学生的身体动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这样,学生逐渐模仿教师的指令,由单词到词组再逐渐过渡到全句。学生大部分语言活动中以理解语言为主,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反而会说得轻松、准确。全身反应法是把抽象的语言和直观动作联系起来,其公式为:示范(静听)--模仿(动听)-- 一边说一边动(全身反应)。
(1)示范。教师清楚地发出语言指令(或语言信息),并配以动作辅助说明,学生静听理解其意,为反应做好准备,称之为静听。如:在上新标准英语第三册第六模块(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八个动词词组)时,我通过以旧引新呈现本单元的重点词组do homework,在呈现这个词组时,我一边清晰地慢慢发音,一边配上做作业的动作,让学生既听清了词组的发音,又理解了本词组的意思。
(2)教师发令,让学生做出动作反应,吸收语言知识,把语言和动作试着联系起来。称之为模仿 动 听。如:在学生听清词组发音、看懂词组意思后,我就请全班同学跟着我一起边说边做。
(3)让部分学生发令,另一部分学生做出动作,直到学生边比划边说。学生对听到的语言材料不断潜意识地吸收、内化,形成语感,自然开口说话,并以动作反馈、强化,做出全身反应。如:我在呈现完几个动词词组后,就请大家站起来,一起边说边做;然后,再请一个小朋友到前面给大家任意说一个词组,让大家做出相应的动作。
全身反应法吸取了心理学中"记忆痕迹"理论的观点。该理论认为,记忆越是经常和强烈,该记忆的联想和回忆越容易。运用全身反应法学英语,小孩一般先用身体反应,而后再学会用语言进行反应,使身体反应与语言反应联系起来,就容易形成记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创设客观真实的情境。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时,缺少像城市孩子一样的设备、环境。所以,要想让他们掌握和运用英语,有必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感知、理解、掌握、运用英语。通过创设客观真实的情境,介绍新语言、新语音、意义及书写,为今后的交际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2)理解全身反应法教学的具体作模式。农村小学英语全身反应法教学的模式应当是: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主体学习为途径,以儿童学习活动为主线。情境教学的方法探究要贯彻以情境出问题、以情境激兴趣、以情境促互动、以情境导践行的思路,使方法能行之有效。
(3)创设和谐、宽松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各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 教学 语法 语言能力 情景利用 准交际性活动
西方的外语教学有着20多个世纪漫长的历史。在这2500多年的外语教学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不少教学法流派。从一开始语法-翻译法的创立到最后交际法的形成,说明了人们对语言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可以说每一种教学法的创立都是建立在某种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而每一种语言观的创立与相互更替更反映了人们不断认识世界,完善对语言的认识,力图较全面客观看待语言与语言教学。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口语教学,教师应该对各种教学法流派与语言理论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从各种教学法流派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它们的长处充实丰富自己口语教学,让自己的口语教学更多样化、更有效。
一、语法―翻译法
在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的现代语教学中都运用了拉丁语和古典语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延用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直到最后语法-翻译法的形成。
语法-翻译法注重系统语法的讲解,词形的变化和词类的变格。外语课本都是围绕语法点来编写的,并附有翻译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语法规则,达到掌握语法、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目的。
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口头和书面的翻译练习,让学生对母语和外语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无论是书面或口头的翻译练习,无论是母语译成外语,还是外语译成母语。学生在从事翻译实践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两者之间的语法结构、语法成分,以及各自位置和词汇的表达进行对比。这种对比能有效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预测外语学习的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错误,以达到增强排除母语干扰的能力。可以说,翻译练习对于语言的掌握是有帮助的。
二、直接法
随着大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往来,在交往中口头交际是最直接的。由于相互间口头交际需要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发现语法-翻译法的不足。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专家们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法。进而一种叫“直接法”的教学法形成并广泛使用。
“直接法”强调全外语教学。模仿、朗读和回答是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句子的意思,教师会使用“直观性”的手段做出解释。这是“直观法”得名的原因。在进行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实物、图画,做手势、动作、表情等。例如:讲到 “angry” 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做出“生气”的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让学生直接感受该词汇的含义。
这种讲解方式不但能起到强化理解、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时可以强化语言形式的记忆,活跃课堂。因为当语言形式与某种直观性手段取得联系时,学生能进行直接的信息传递,获得对某语言形式含义的理解。这种讲授的生动性区别于一般的讲授,学生对此有更深的印象。并且,记忆的持有不再是平面的单词与句子,而是某种具体化、有立体效果的实物和图解。它在有效地激活大脑记忆力的同时,还为课堂增加了动感,引起学生注意力。
可是由于“直接法”对教员的要求较高。教员必须拥有外语与本族语相当的语言能力才能进行全外语的教学。所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种新的教学法“听说法”产生了。
三、听说法
“听说法”的创立是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对比分析,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它运用“反应-刺激-强化”的学习模式,并以此为依据,重复对语言进行机械操练的强化形式来培养语言能力。例如,课堂上的教学主要围绕跟读模仿、机械背诵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还会通过回答问题这一手段实现强化的目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反应,让语言形式重复出现,以达到强化的效果。所以“听说法”的课堂充满了机械的读书声,教师把机械的背诵看成是习惯的形成。对此,教师严格控制错误的出现。否则,错误的重复出现便会形成习惯,对语言学习者产生负面的影响。“听说法”的机械强化操练达到对语言习得的观点无疑令人对它持有保留的态度。可是它对发音准确性的重视及围绕发音准确性的教学活动是值得教师借鉴的。
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应该意识到发音准确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进行齐声复述的跟读模仿,也可以让学生个体进行朗读背诵。通过这些活动,老师得知学生的发音能力,并进行纠正。在纠正发音时,应运用正确的“纠音原则”。即先纠正单个音素的发音,再纠正整个单词的读音。时间充足的话,教师应给予若干例子进行纠音练习,让学生能更好地去感受、理解、巩固正确的读音。教师应注意的是,纠音不但要集中词汇语音上,还要顾及词汇及句子的语调。应该说对语音语调方面的重视程度之严格是“听说法”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被利用于教师口语教学,特别是基础性的口语教学是必要的。
“对比分析”是“听说法”的另一特点。教师可以用母语讲授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客观对比两者之间的异同。因为当外语学习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越大,外语学习中造成的困难就越大。外语结构与母语结构不同的错误随时会出现。所以“对比分析”用于口语教学可以有效预测学生学习某一外语时碰到的困难和可能犯的错误。“对比分析”可以采用别的形式展开,如之前所说的翻译练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英语句子“It’s important to study English.”和母语句子“学习英语是重要的”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带有谓宾形式的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时置于句末而不是像中文一样置于句首。在英语中,并用it充当形式主语。
四、情景法
“情景法”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期间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创立起来的英语教学法,它的影响较大。虽然“情景法”和“听说法”有着共同理论基础,但是“情景法”有不同于“听说法”的特点,即它强调语言在情景中应用。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为口语教学服务。借用情景,语言的输出变得有据可依。语言形式的出现参照具体的实物情景,与具体的实物情景相联系,让平时空洞无物的语言变得富有生命力。例如,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情景讲授介词的用法:Jack sits in front of Xiao Li. And Wei Fang sits on the left of Jack. And Lee sits on the right of Jack.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真实情景用提问方式来讲授某个词汇。例如,教到theatre这个词汇时,教师可以说“Let’s ask Lee if he goes to the theatre.”引导学生说出“Do you go to the theatre? ”这一疑问句。可以说利用情景是口语教学的一大重要手段。现场情景与所学的语言形式进行语言输出。它不但起到学以致用、强化理解、深化记忆的作用,还能活跃课堂的语言氛围。“情景法”这一教学工具利用好的话,能为教师堂上的口语教学增色不少。
又例如在学习“What a surprise!”这个句型时,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给学生一个想象情景“When you open the door, your friends are presenting you a birthday cake with candles on it and singing happy birthday song to you. What would you say?”通过类似这样的方法给予学生真实或想象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What a surprise!”这句话的用法。
五、认知法
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听说法”与“情景法”风行一时。但不久人们便发现学生尽管在课堂上进行了大量强化语言操练,可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能自如地进行口头交际。这时随着乔姆斯基对“听说法”理论提出挑战,另一种新的教学法――“认知法”于20世纪60年代问世了。
“认知法”的理论核心是“语言行为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它无疑对教师的口语教学有着巨大的启示。
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该系统地教授语言规则。为此教师应提供学生一定量的语言材料,从中使学生明白相关的语言规则,并掌握它们的构成与用法。在提供语言材料时,教师可提供易于学生发现规则的材料。从未知到已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自行发现,最后总结出语法规则。这种“发现法”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则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授现在进行时时,教师把相关的语言材料写在黑板上:“I’m teaching English now. You are studying English now.”让学生总结出现在进行时的语法结构。如果学生毫无头绪,我们可以把一般现在时“I teach English. You study English.”写在旁边。这种启发提示不难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逐渐总结出现在进行时的语法结构为“主 + be+ v-ing + (宾) + 时间状语”。
语言规则的掌握对于口语教学为何如此重要呢?作为一名语言教师,教师应该知道“语言不是一套习惯结构”。外语学习过程不能仅看作习惯形成的机械过程。语言不像打字、跳舞、游泳那样简单的行为,能通过无意识地机械重复而促使习惯的形成。语言行为的特点,是按照规则来形成新的句子和新的句型,这些规则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一旦掌握这些规则,能帮助学习者从有限的语言单位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新句子,并帮助学习者理解从未接触过的句子。所以,语言不是“一种习惯体系”,而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规则性和创造性是语言的两个特征。
作为一名语言教学工作者,强调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教师必须在口语教学中提供语法规则的知识,并让学生掌握规则,用规则创造大量的句子。
六、交际法
海姆斯认为,掌握语法规则只能够说让学生懂得判断“形式上的可能性”。但并不意味着能得体适当地在交际中运用语言,即懂得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讲些什么话或不讲什么话。海姆斯为此提出自己的交际能力理论。不久之后,经过多位专家的努力,一种全新的教学法于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了。
“交际法”对口语教学来说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它的出现让每一位口语教学者充分意识到口语教学不但要注意语言形式的规则,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在口语教学的课堂上,交际性活动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语言的运用,培养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流利性。因为交际活动过程是学生真正把储存在大脑的语言输出的过程,输出时学生会对自身的语言进行评估,并考虑衡量语言表达准确性、得体性与流利程度。这样才能提高交际能力,并按照自己的交际情况,完善自己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语言水平。
交际活动出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常用的角色扮演、模拟表演、话题讨论以外,还可以是话题辩论、解决问题等。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应该具有三大特点:信息沟、选择性和信息反馈。这三大特点缺一便不能是真正的交际活动。所谓“信息沟”是交际的双方或多方存在信息的隔阂。在说话内容没表达之前,不知道彼此要表达的信息内容。“选择性”是指语言的表达是自己意愿选择的结果而非按照他人意愿进入语言的输出。“信息反馈”就是对他人表达语言信息的回应。例如,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常要求学生进行口头的中英对译。学生的语言输出完全听由教师的指示决定。这就不存在语言的自身选择。又例如,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形容词作定语的用法,对学生提出疑问:“What kinds of people do you admire?”学生回答:“I admire honest people.” 或“I admire good-looking people.”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际在没有预先知道彼此给予语言信息的基础上作出选择性的回应,即有了信息沟的同时也有了选择性与信息的反馈。
可是让学生毫无准备就进行交际活动也是不行的。所以在进行交际活动之前可以安排语言结构性活动和准交际性活动。语言结构性活动主要是依据“认知法”所主张对语言规则、结构用法的讲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规则。准交际性活动是为真实交际作准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他们可以是句型的操练、对话等项目,目的是对语言规则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以达到能真正实际的语言水平。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交际活动,才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科学有效的方法。
七、全身反应法
对于语言初学者来说,让他们站在讲台上进行交际活动有相当的难度。他们的水平让他们难以启齿、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强迫他们参与“说 ”的活动。教师可以使用“全身反应法”帮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初步的听说能力。
“全身反应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尔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教学法。它的创立依据儿童习得母语的“自然顺序”,即儿童学习语言是从听开始。儿童学习讲话发生在听人讲话之后。而且儿童对成年人的指令一般先作行动的反应,然后再作语言的回答。
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全身反应法”进行教学活动。它的主要形式是发命令和学生对命令作出反应。例如,教师向学生发命令“go to touch the rear door”,学生听到命令后作出反应。这样一来,既能锻炼学生的听力,也能活跃课堂的氛围,使人有一种愉快的感受。可以说,“全身反应法”特别适用于初级口语教学。教师应注意的是要选择适合在课堂环境里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并且要选择学生容易学习和吸收的语言项目。
不同的教学法有其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在进行口语教学中只有了解各种教学法的长处与短处,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集合各家之所长,从各种教学法中吸取所需精华,便可以充实自己的口语教学。这样才能使自身的口语教学朝着正确、科学、高效的轨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