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野生植物保护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野生植物保护的意义范文1
野生植物资源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由于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生态性、多样性以及可再生性等特点,因而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野生植物在维系生态系统平衡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野生植物能够满足人们经济发展对物质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的一种,能够生产有机物质,很好地满足了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需要,同时还能够满足人们科学研究的需要[1]。由此可见,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发展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目前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公众野生植物保护意识不强
一般而言,较珍贵的野生植物大多分布于边远地区,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因而对于珍稀的野生植物认识比较薄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当地对野生植物的宣传保护工作落实不够到位,进一步淡化了当地居民的野生植物保护意识。野生植物属于国家公共资源,不归属于个人所有,这就导致部分人随意地砍伐和破坏,给野生植物资源造成恶劣严重的损失。近年来,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古树和稀有物种被私人开挖出售,造成了部分物种的流失和消亡。
2.2野生植物保护法规不够健全
迄今为止,云南省依旧没有一部完成且专门针对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和法规。虽然,1996年我国颁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但是其操作性差,并且很多条款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根本不利于保护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
2.3各部门之间配合不足
开展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涉及较多的部门,因而需要各部门加强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野生植物保护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配合机制,致使一些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制止,从而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
2.4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人认为,野生植物只是普通的树木和草,无需花费太多精力进行保护。云南省在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数量不多,加之部分野生植物主管部门以及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在野生植物保护方面的业务素质以及科研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培训加以改善。国家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投入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备管理和保护方法上也比较落后,知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2.5环境污染影响野生植物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工业的三废排放以及人们对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加之人们日常对植物的乱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以及洪涝灾害等现象时常发生,这些均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加大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强度和难度[2]。
3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的策略
3.1遵循自然规律,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
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平衡。野生植物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要想实现其数量不断扩大的目标,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要从政策和财政投入方面加大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尤其注重对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保护。
3.2提高公众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使社会各界纷纷加入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行列
野生植物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不仅国家要加强重视,更重要的是公众也要提高认识,从而积极地参与到野生植物保护的各项工作之中。各地区要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制定出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机制,加强对保护区整体工作的规划和布局。
3.3加强国际间友好合作
加强国际间合作是进行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全新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值得推广。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部门可以与世界其它国家一起制定相应的公约,然后在依据云南省情况以及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保护经验,从而有助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3.4注重宣传,促进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进程
针对公众对于野生植物保护表现出意识薄弱的现状,还可以通过宣传来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野生植物保护部门要善于采用各类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对公众进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野生资源保护的行列之中。例如,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开展专题讲座等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积极鼓励民众自觉成立民间野生植物保护组织,使其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网站,依托网络媒体达到宣传的目的,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积极参与野生植物保护活动。
4结语
野生植物保护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 问题 发展对策
一、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植物资源不仅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它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植物资源因为具有生态性、多样性、遗传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野生植物在在维系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同时野生植物资源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野生资源具有种类繁多,有丰富多样的基因的特点,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第一生产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和水分直接或者间接的为异能生物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正好可以满足自然界物质的能量循环的需要。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对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的平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一般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然而在当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都较低,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不够,保护意识很淡薄,加上相关部门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没有普及教育,没有在各种传媒上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严重不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法律观念的缺乏,再加上大部分人都认为野生植物是没有人管理的,可以随便的采挖,因而存在着严重的乱采乱挖,甚至是多度采挖的现象。同时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生长地被其他用途所侵占,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的大量减少,生长环境严重退化,分布地区减少,物种濒临的危险更加的严重。
一些领导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也不足,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人员严重缺乏,并且业务水平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很多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概念认识不清,单纯的把野生植物资源认为是几种花草树木嘛,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用处,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而且在我国专门从事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很少。野生植物资源的主管部门在执法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都不能适应管理保护工作的需求,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家底认识不清给科学保护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虽然相关部门组织过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普查工作,但大部分也都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只是调查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与我国繁多的濒危灭绝的野生植物资源相比实在是收效甚微。总之,我国对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晚,缺乏相关的保护管理方面的经验,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保护管理系统。
三、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从源头抓起,转变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认识的错误观念,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保护观念。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未雨绸缪,对生态和社会生产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严格管护,能够防止更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不但可以减少管护的难度也可以减少成本的投入,是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对策。在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不能够只重视对濒临灭绝物种的保护工作,要认识到很多物种濒临灭绝都是由于森林和草原等过度开垦和破坏造成的,所以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引导人们研究和开发可替代的能源,这样就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大众宣传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让人们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让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中来,主动成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力军,共同承担起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责任。同时要使得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就要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将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常识纳入到日常的课程中去,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的局面。
遵守相关的自然规律,才能让野生植物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在保护的管理工作中可以进行适度大胆的改革,既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各级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以及森林公安机关要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执法的监督,依法严厉地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促使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向良性和健康方向发展。
政府要从政策方面和资金的投入方面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并且要转变保护的对象和模式,以前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都是只注重对较大型的木本类植物的保护,经常忽略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保护。实际情况是草本植物因为生活能力较弱,对于自然环境尤为的敏感,加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易走向灭绝的边缘。所以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要注重对草本类植物的保护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野生植物保护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野生植物;重要性;保护措施
野生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资源,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是当前的一项尤为重要的工程,野生植物资源,完全是天然生长的植物。野生植物资源是给产重要的珍贵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天然林种类繁多,食物链十分复杂,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达到动态平衡。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野生植物林区遭受掠夺性砍伐,一些珍贵的物种处于濒危、灭绝的危险,植物资源的减少,会致使生态环境失衡,气候恶化,食物链的中断,会使得一些动物资源减少和灭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示出来,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形式非常严峻,刻不容缓。所以人类应该重视对野生植物的保护,充分发挥好野生植物可以保持水土养分,涵养水源地等各项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有效实现野生植物的经济价值,使其为人类多做贡献。
一、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意义
一是野生植物可以维持生态平衡。植物在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的同时释放出氧气,产生对人类有利的有机物质,植物能够充分利用光能和水分,通过光合作用为其它省区提供能量,使得自然界实现有机循环。野生植物除了为人们提供食物、药物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物质,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必要手段,对野生植物资源对合理保护,不仅维护了物种对多样性,有有效地保持了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对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是野生植物资源具有不可替代对食用价值,植物是人类餐桌上必不可少对食物,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植物资源,我们使用都蔬菜、水果、粮食都是直接或这间接地来源于植物资源,离开了植物资源人类根本无法生存。目前,还有大量可实用地植物资源尚为开发,人类不满足于有限的作物种类,美食是人类一直在探讨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成为人类的美食佳肴,野生植物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三是一些野生植物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千金方》等珍贵药典籍里,记载着许多野生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一些野生植物资源一直在作为药材使用,好多物种十分珍稀。还有很多野生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没有被人们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会被人类所开发和利用。当前危害人类生命的癌症、爱滋病等一些疾病,常规等植物资源已经挽救不了人类等生命,需要进行大量等科研攻关工作。开发野生植物资源等药用价值,是解决一直疑难杂症、不治之症等途径之一。
四是野生植物资源项目的发展,可以促进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野生植物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可以带动其延伸业的发展,比如野生植物资源的深加工项目前景广阔,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商机。因为我们要重视野生植物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壮大队伍,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注重不断提升野生植物资源深加工产品质量,加大其市场竞争力,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保护野生植物的措施
一是严防野生林地病虫害。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病虫害对预测和检验,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职的措施,划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对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严格控制病虫害对蔓延。对保护区外引进来的物种要认真检测和排查,如果不是由于迁低保护对原因,原则上不允许将护区不能引进外地的植物物种。同时严禁人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肆意破坏。对任何乱砍乱伐对行为要采取必要的法律制裁,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二是积极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野生植物资源的凋零物能增强土壤的肥力,为土壤带来大量的养分,能够保持水土的水分,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比人工林的生命力,一些气候环境适宜多区域,野生植物资源可以与人工林相互伴生,能够辅助人工林的生长.培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树木快速生长。
三是加大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对科研力度。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方面要多立项,加大国补项目和省部项目的立项工作力度,加强对国内濒危、珍惜野生植物资源物种的保护与繁殖国家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物种生物学繁殖技术方面争取有所突破,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培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定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将珍稀濒危物种,在指定保护区内,多繁殖多培育。建立优良种源区和珍稀树种基因库,建立野生植物植物资源物种数据库,将各个物种适宜的气候等诸多条件,进行详细登记,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等多种方式进行保护。
四是要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目前,人们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使得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形成的珍稀物种毁于一旦。因此,一定要加大执法力度和依法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和手软,认真执行“ 采集证 ”制度和进出口许可制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徇私枉法,坚决杜绝以言代法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建立健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机构,能够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管理,优化野生植物资源的宏观调配机制,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林管部门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知识的学习,并号召全社会共同做好保护工作,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参考文献
野生植物保护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林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策;浙江松阳
中图分类号 S75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03-01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林木育种中必不可少的繁殖材料,是森林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础,在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松阳县林木种质资源丰富、分布广,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一定基础,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了全面了解松阳县林木种质资源现状,根据省林业厅的部署和有关要求,自2006年9月开始,进行了全县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并对其中20个比较有开发前景的重点原生树种的数量、分布、保存原因及开发利用进行研究,提出了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对策,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自然概况
松阳县地处浙西南,是浙江省九大林业重点县之一,北纬28°14′~28°37′,东经119°10′~119°42′,与丽水、云和、遂昌、龙泉和武义相邻,总面积1 401km2。地形属丘陵山地,境内1 000m以上高峰225座,最高峰箬寮岘海拔1 502.3m。岩石以凝灰岩、花岗岩、片麻岩和火山岩为主,黄壤分布在海拔800m以上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17.7℃,1月均温5.3℃。绝对最低温 -9.7℃,绝对最高温40.1℃,10℃以上年积温6 024℃。雨量充沛,年平均水量1 532mm,年相对湿度79%。自然条件优越,林木种质资源丰富。
2松阳县原生林木种质资源
通过野外调查,对松阳县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统计,共有原生树种84科262属648种,对其中20个比较有开发前景的重点原生树种的数量、分布、保存原因进行研究(见表1)。根据1999年8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统计[1],松阳县20个比较有开发前景的重点原生树种中占此名录的野生植物有2科4属5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3属4种,被子植物1科1属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榧树、长叶榧、白豆杉和长序榆4种。
3松阳县原生林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可作船舶用材的有榧树、亮叶水青冈、米槠等;可作高级家具及工艺雕刻用材的有闽楠、红楠、南方红豆杉等;可作建筑用材的有长序榆、南方铁杉、小叶青冈等;可作乐器的有白豆杉、浙江红山茶等;可作工艺用材的有长叶榧、闽楠、百日青等。可作园景树的有浙江楠、红楠、乐东拟单性木兰、台湾冬青等;可作庭荫树的有白豆杉、红楠、细柄蕈树等;榧树为著名干果和重要木本油料;南方红豆杉(种子出油率达69%)种子香脆可口,可作高级食用油;长叶榧的种子可食用并榨油。
4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对策与建议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部门应对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大力宣传,明确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目的、意义,使种质资源的保护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同时,依据《森林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禁伐优良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对滥砍盗伐林木的破坏分子依法及时给予行政处罚。对肇事者依法惩处,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此外,加强林木种质资源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繁育技术研究,加大良种选育、引进、推广力度,找出扩大种群的最佳方法,加快新品种开发,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保证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5参考文献
[1] 于永福.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出版[J].植物杂志,1999(5):3-11.
[2] 胡绍庆,丁炳扬,陈征海,等.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J]生物多样性2002,10(1):15-23.
野生植物保护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21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 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
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
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 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
2.1 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
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
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
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
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
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
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
2.2 森林、草原植被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
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
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O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
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
2.3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
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 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
3.1 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
建立“生物通道”, 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
3.2 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
3.3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
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
3.4 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
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野生植物保护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0104
1 引言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并陆续建成2000多个自然保护区,随着数量的迅速增加,类型也逐渐丰富,使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事业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自然保护区内部和周边存在着大量社区,保护区的建设在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限制了社区对周边自然资源的传统依赖,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为了解决保护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冲突,许多自然保护区积极探寻各种有效方法如通过开展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社区共管等措施,以缓解矛盾,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依然存在着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并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近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很多建设性的成果。因此,本文围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社区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思考。
2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概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0°16′~101°50′、北纬21°10′~22°24′,被誉为“动植物皇冠上的绿宝石”和“热带生物物种基因库”,是我国唯一的东南亚热带生物区系和印缅生物区系与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生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区域,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由地域上互不连接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保护区组成,总面积242510 hm2,保护区内有122个村寨,周边有138村寨,涉及二县一市,20个乡(镇),260个自然村和农场。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0742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4.30%,有常住居民44户221人;缓冲区面积为72602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29.94%,有常住居民170户993人;实验区面积为6248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76%,有常住居民4976户23054人。5个子保护区的面积分别为:勐养99840 hm2、勐仑10933 hm2、勐腊92683 hm2、尚勇31184 hm2、曼稿7870 hm2。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保存了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4种,其中亚洲象、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白颊长臂猿、凹甲陆龟(Manouria impressa)、鼷鹿、小齿椰子狸、熊狸、印度野牛、印支虎等是我国珍惜濒危物种,在我国境内仅仅分布于云南,也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云南特有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同时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此外,保护区内还蕴藏着望天树等云南热带雨林特有物N。
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特有动植物,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着不可代替的生态价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量古老孑遗植物如鸡毛松(Podocarpus imbricatus)、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 Oliv)等,不仅单株生长良好,而且部分活化石树种还成为群落的主要种类,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丰富的野生种源如野生生稻、野生荔枝、野生芒果、原鸡、野生茶树等,是培育新品种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
尽管如此,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然资源保护与周边社区发展的矛盾问题,而且历年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巨大价值,其研究意义也更加深刻。
3 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问题
3.1 保护区建设对社区带来的影响
3.1.1 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内社区较多,广泛存在立地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等问题,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口素质低,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社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居民收入较少,多数村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社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长期处于原始的低水平利用和较高程度的依赖状态。在保护区建立以前,社区居民在周边林下放牧、狩猎、垦荒种田、采摘药材、采摘蘑菇、砍倒树木采摘野果等成为村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保护区的建设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保护政策带来的自然资源约束和生产资源约束使社区居民失去了传统的依靠,如集体林地和耕作地面积减少、放牧活动的限制、狩猎和采集的禁止等。社区居民由于没有持续有效的替代性收入来源,社区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困难。
3.1.2 对社区生活方式的影响
周边社区民众世代居住并依赖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固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生活资料大多有就地取材的原则,其原材料主要涉及木、竹、草、土、砂石等天然原材料,如傣族的干栏式竹楼,瑶族的木屋、土屋等。保护区建设以前,这部分资料来源于周边的原始森林,村民自由出入于林区开展各种生产活动,获取大部分生活资料。而保护区建立后,为了使生态资源免受破坏,相关政策明确限制或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产活动,禁止在保护区区域出入,尤其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是禁止开发的重点区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群众的生活范围,社区居民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不得不随之发生新的改变。
3.1.3 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保护区周边社区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各村寨少数民族长久居住,形成了与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保护区建立前由于居住封闭,传统文化一直保护相对完好。随着保护区建设的开展,外界信息和文化不断涌入,对当地社区传统的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传统的工艺如编竹筐、纺织等被现代工业冲击而逐渐消失,穿着服饰、语言交流,行为举止等逐渐与外界相似。思想意识与外界融合,为了家庭生计和改变命运,年轻一代基本上都外出务工或经商,社区“空心村”、“空心户”增加,村内房屋“破败”现象严重,影响民族村寨的发展,甚至导致部分传统民族村落逐渐消失,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无人继承。
3.1.4 加剧了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保护区建立以后,狩猎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野生动物数量迅速增加。很多社区周边的庄稼遭到野生动物如野生亚洲象、黑熊、野猪、猴等的破坏,导致粮食减产,有些地方有田不能种或越种损失越大,甚至面临着野生动物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加剧了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社区群众承受着经济发展上的束缚为保护区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目前国家对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的标准偏低,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社^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改善,呈现出“穷人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的现象。
3.2 社区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
3.2.1 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
社区少数民族有史以来的狩猎习惯,加上社区存在的非法狩猎、猎捕灌丛动物、偷砍盗伐木材、非木材林产品过度采集等一系列违法活动以及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用火的不安全隐患,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森林防火造成了威胁。
3.2.2 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
在经济作物种植带来的高利润诱惑下,不少社区居民私自沿田边地角毁林开荒,扩大种植面积,直接威胁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勐腊片区环境适宜,香蕉、茶叶、橡胶作物生长良好,伴随着经济作物种植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经济林地分配上存在的差距,社区居民在未取得管理局批准的情况下私自扩张橡胶地、茶叶地面积以发展经济林、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常有发生。甚至部分地方存在进入保护区内部擅自清除林下植物种植砂仁的现象,破坏了林下动物资源的同时也破坏了它们的正常生存环境。
3.2.3 社区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影响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架设高压输电线、新建电站、水库、信号塔等,促进了社区的发展,但同时也直接破坏了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影响动物的生活环境,如公路建设对野生大象迁徙路线的影响,架设和维护高压输电线对保护区部分高大植物的清除等。勐腊大沙坝水库建设直接淹没了占保护区勐腊片区0.17%的面积,缩小了陆栖脊椎动物栖息活动的范围,影响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鼷鹿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导致了少量望天树、大叶木兰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植株的损失。其次,建设施工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及社区生活废弃物、生产使用农业化肥、农药等使土壤和和周边环境受到污染,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4 保护区社区管理的措施
4.1 美化社区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带领干部职工深入社区周边村委会,与村民一同开展绿化美丽家乡义务植树活动,共同种植沉香等珍贵树苗;通过植树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绿化意识,增强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营造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2015年7月1日,保护区管理局在勐海县曼稿村委会曼杆新寨、曼扫秀村、回瓦村、曼稿村与村民一起种植印度紫檀、大果紫檀、大红酸枝、桃花心木等珍贵树苗400株。同年,勐养管理所和勐养镇辖区30余家单位干部职工于曼景坎村委会曼卡村小组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种植沉香苗约3000株。美化了社区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态绿化意识,增强了社区居民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为了增加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积极性,保护区管理局组织相关力量重点解决困难社区存在的民生问题,让当地居民享受到社区建设带来的切实成果,同时加强保护区管理局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亲密度。如2009年,勐养子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与大干坝村小组村民共同修路;并于勐养子保护区西片的布朗族村寨昆满村,开展通电工程,为促进保护区与社区村寨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4.2 发展替代经济,鼓励生态种养殖
保护区管理局通过鼓励和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转移社区增收来源,提升收入水平,降低社区对周边林区资源的依赖,促进实现逐渐脱贫的目标。2016年管理局为勐海县曼稿村委会的帕点村5个贫困户和曼丙村送去600只优质鸡苗,并帮村民办理了领养手续,同时邀请景洪市农业局生猪养殖专家到曼稿村委会帕点、回瓦、曼丙、回过等村民小组,为一百余户村民和31户贫困户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生猪养殖培训;2009年,管理局和西双版纳小冬瓜牧业有限公司联手到基诺族山寨茨菜塘村收购已出栏的小耳猪,使当地农民创收5万多元。同时,保护区管理局利用项目资金4.8万元补助村民购买仔猪。
4.3 保障村民利益,加大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力度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在农田里种植的各种农作物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动物,成为部分野生动物觅食的主要场所,对农作物的大规模破坏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社区居民与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社区居民为保护野生动物承担的损失进行了补偿。2014年勐养子保护区经勘察核验,保护区内肇事野生动物主要有亚洲象、熊、野猪、猴子、鹦鹉等,共发生野生动物肇事受灾作物和财产47种,其中,受灾严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有玉米、稻谷、黄豆、橡胶、茶叶、咖啡、香蕉等。保护区勐养管理所、森林公安派出所联合组成理赔小组深入所辖村寨,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款(第一、二批)150余万元发放到保护区59个自然村1071户村民手中。
4.4 签订社区共管协议,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
为了最大程度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来,保护区管理所走进保护区边沿村寨―基诺乡巴卡老寨村小组,为村民传授大红菌可持续利用基本知识。并与保护区工作者签订社区共管协议,在共管区域内有计划地合理采集菌子、木耳、竹笋、竹叶及野菜等野生植物,增加群众收入。协议要求村民自觉遵守保护区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擅自进入保护区从事毁林开垦、偷砍盗伐、狩猎等破坏自然资源的活动。发现进入保护区从事偷猎、盗伐等违法活动的人员和行为,制止或报告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护林员。此外,保护区还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武装巡护和耕地清查工作。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不法盗猎盗伐分子的气焰,同时宣传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提高了村民的保护意识。
4.5 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保护区各管理所结合本区实际,深入辖区村寨开展了各种类型和多种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保护区曼稿管理所在辖区村寨学生较多的勐海镇中心小学以PPT教学的形式开展了“五个一”宣传活动。通过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该校210名师生们宣传了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防火等方面的知识。活动设置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发放宣传册、书签等760余份;曼稿管理所联合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在勐海县勐海镇长田坝村开展“山桂花与爱伲族民俗传统”有奖征文活动,让爱伲族村民直观的感受到森林资源保护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自觉的参与到森林资源的保护行动中来。
4.6 有效利用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文化传承
西双版纳是云南省也是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分布区,位于亚热带与热带的交界处,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多样性的生物景观资源,天象与气象景观资源,水域风光资源等,如以热带雨林景观为主的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的气候条件,热带水域风光等;以及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傣族、哈尼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特色旅游商品等,具有重要开发价值。近年来,西双版纳顺应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开发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如野象谷景区、望天树景区、雨林谷等。从西双版纳1993年开展旅游业以来,2010、2013年分别实现旅游全口径年收入8522万元、15896.21万元,收益持续增长,取得了良好效益。在景区运作的过程中吸收带动了社区的就业、参与和增收,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同时,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在传统民俗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5 保护区社区管理取得的成效
5.1 社区群众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得到缓解
经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确定的肇事野生动物种类主要有野生亚洲象、黑熊、野猪、猴、毒蛇等。2006~2010年,野生动物肇事立案次数达2675次,财产损失金额达510万元。而据2011、2012年及2013年1~3季度统计的数据,野生动物肇事立案次数分别为290、161和43次,财产损失2012年降低至330.67万元。由此可见,近年来野生动物肇事冲突的案件得到减少,降低了野生动物肇事对社区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5.2 林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并逐渐开始积极参与到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来,村民与村民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能够做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保护区内的天然有林地不断增多,森林覆盖率增加,社区生态环境相比以前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改善。人为森林火灾、伐木伐林、毁林开荒、猎杀珍稀野生动物等现象在保护区建立以前经常发生,但近年来得到了有效遏制。
5.3 社区居民护林意识增强
经过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力宣传和培训,社区居民逐步认识到了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加上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转移了社区群众增收的方式,社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有所缓和,社区居民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家园环境的意识显著增强。除了能够支持保护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外,多数居民正积极参与到保护中来。
5.4 社区居民生活的到改善
保护区管理局帮助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发替代性收入来源,引导相关企业带动发展,帮助社区居民就业、促进增收,实现了社区整体收入水平的极大提高。进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通路、通水、通电,沼气池以及电话、电视信号等的完善,使社区生活更加便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如勐腊补蚌村在望天树景区的带动下,不仅增加了就业,社区居民还利用游客带来的市场契机,开设农家乐、交易乡村土特产品等获得收入的增加,同时也带动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全村经济总收入逐年稳定增长。
6 结语
经过世代更替,保护区社区与周边环境已经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社区在生态系统的角度上已经是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保护区的建设不能单纯的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社区的发展也不能是单纯的搞社区经济建设。应该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建立以保护区社区居民为主体的保护,达到通过自然资源的保护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保护体系。如建立社区资源保护小组、监督小组、合作社等;适当进行旅游开发,严格监管控制旅游景区开发、游客容量超载现象等对保护区资源产生的影响,强调旅游发展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带来的实际利益。如增加社区居民收入,带动社区就业,对社区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意愿和程度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杨宇明,唐芳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杨莉菲,郝春旭,温亚丽,等.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发展研究――以云南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2):151~155.
[3]杨燕同.云南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特点及成因[J].生态经济,2011(7):188~191.
[4]李守雷.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双版纳汉族移民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1,12(10):23~25.
[5]和世钧,杨宇明,田 坤.云南文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的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46~53.
[6]刘林云,杨士剑,陈明永,等.西双版纳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范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3~35.
[7]S海龙,何有才,郭贤明.勐腊保护区亚洲象活动变化及保护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84~87.
[8]何明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隆阳管理所增强自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32~34.
[9]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3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检测报告[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10]胡 晓.自然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乡村生态旅游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2(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