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养生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慢性病;中医;保健
慢性病长期以来对于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它具有病症持续时间长,难以治愈等特点。对患者构成长期的折磨,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形成极大伤害。不仅如此,对患者家庭也带来痛苦,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有效治愈慢性病,称为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中医理疗,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慢性病,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中医养生学自成体系,其尊生贵命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向十分深远,例如道家、儒家、佛家等等,这些传统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大家最为熟悉的传统大家儒家曾经提到过“仁者,爱人”,这句话表现出来的养生思想不仅仅在于生命的形体,更在于生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更倾向于修身养性,守中致和,希望能够拥有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修身治国的理想境界。因此,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以“克己”,“寡欲”来修炼其心志,人的精神能够高洁致远,身体能够健康长寿。而道家的《道德经》则指出“人最善生,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相对于儒家的“容忍”等思想,道家更提倡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思想状态,道家认为顺应天时能够与神明沟通,成为一个超然物外、至真至纯的人,心神安宁,自然寿命能够长久。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其修身养性的根本思想是尊生贵命,无论是通过行为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希望能够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2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中逐渐丰富,并自成体系。目前,学术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学主要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理论达到治愈慢性病,促进患者康复,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因此,中医康复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医学体系的独特优势。
2.1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长期以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中医养生康复学。它不仅有众多的医疗方法,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治疗,而且还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医疗科学。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进行对疾病的诊断,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病症进行判断分析。通过推拿、针灸、引导、气功等理疗方式,以调动人体对自然的平衡能力为基础,对病症进行治疗。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补充元气,实现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的目的。因此,中医是一门多种手段并举,融医疗养生为一体的保健科学,形成极具东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医疗科学。
2.2养治结合,以预防保健来防治疾病中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是集养生保健和治疗于一体的医学,相比于现代西方医学,养生保健功能在中一种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机能的调动和循环的调节来进行的,充分发挥人体的自我调节和治愈能力,来实现对疾病的治愈。它对于防病方面更加重视,讲求上医治未病,将疾病的预防放在首位。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体系,是保健科学和医疗科学的完美结合。
3中医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由中医的特点可知,其在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对人体各项技能的调节,对循环的调理,疏通血脉,补充气血,实现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同时,中医还能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活力,使人精力旺盛,能有高效完成工作。通过不同的调理,对慢性病能够实现有效的治疗和缓解,减轻慢性病人的痛苦。
对糖尿病来说,糖尿病患者长期以来在饮食等方面都受到严格控制,不仅如此,在其他生理机能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给糖尿病人造成一个长久的伤害,饮食上处处节制,体力上有所下降,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而中医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属虚证,通过饮食的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有着理想的表现。
对偏头痛患者来说,西医将许多偏头痛归结为供血不足,甚至难以找到原因。对偏头痛的治疗采取手术,麻醉止痛等方式,不仅风险大,而且具有较强毒副作用,对药物依赖性强。而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更多的是对病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通过对患者其他临床症状的分析,采取统一的治疗方式,实现对气血的调理,缓解和消除偏头痛症状。
4总结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所在,他通过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许多慢性疾病通过中医理疗能够实现有效康复,而不会造成自身器脏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2]李月红,彭红春,浅谈糖尿病与中医养生疗法[J].国医论坛,2009:24.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中医养生学 分组教学 讨论 情景模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49-02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相交融合,从古至今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我校最初开设中医养生学这门课是在1998年,随着近两年学校专业的细化,学生的增多,在中医本科教学中将其任选课改设为限选课,其教授的对象主要是大学一、二年级的中医本科、中西医结合本科、全职医师本科及护理专业本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仍多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那么如何在其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能动性,让中医养生学课堂教学真正“灵活”起来,是我们每一位中医养生学教师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当前围绕高等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主导下,在大班教学(每班100~120人)现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的分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笔者从学生的教学基础考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与分组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现将具体实践过程做一介绍。
1 分组教学的实践方法
1.1 讲授教学与分组教学的如何分配时间
中医养生学在我校每次授课一般安排两个课时,根据课程特点,一般第一节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讲解养生学的概念、理论渊源、养生方法、古今案例,第二节则以分组教学为主。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如学生们就基础概念相互提问、理论渊源探讨研究、养生方法操作实践,古今案例模仿分析等,这样安排既遵循了正常教学秩序、丰富了课堂内容,又使得第一节讲解的内容在第二节马上得以实践理解、融会贯通、印象深刻。也就是说第一节的课堂讲授给第二节的课堂的分组讨论提供了内容,第二节的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第一节内容的理解。通过分组教学,学生在其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和授课老师的帮助下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师也能够根据课堂讨论的情况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形成了互动,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1.2 如何进行分组
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实施分组教学法的一个关键步骤。具体要考察的要素有很多,比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操作能力、小组中男女搭配的比例、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个人性格、人数的安排、组长的选择等。一般我们本着如下的原则进行:(1)学习成绩:每一组尽量涵盖优、良、中、差各种成绩的成员,且比例相当。(2)操作能力:尽量使每个小组都有操作能力好、中、差的人,且比例相当。(3)男女比例:每个小组的男女生要合理分配,以弥补每个小组在分组讨论中由于性别差异造成的性格、动手能力、注意力集中点等多方面缺陷不足。中医养生学大班教学中多是女生多男生少。所以在分配的时候可以采取3∶2的比例进行分配。(4)同学性格及相互关系:分组前教师要通过学生干部及课堂提问观察等方式尽可能多的了解同学间的关系,尽量避免有矛盾的同学分在同一个小组,以免影响全组的学习心情和状态。注意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使活泼好动的和沉默寡言的能够相互结合搭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小组气氛的活跃,又有利于学生的性格培养。(5)人数安排: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3~7人为宜,多数人认为5人小组合适。[2]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信息的收集、也有利于当讨论发生争执时的解决。(6)组长的选择:一般组长要选择成绩较好,能团结同学、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范文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高等教育发展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选择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此,21世纪中医类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更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培养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保健需求。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选择合作的中医养生保健企业学校应根据企业资质,认定具有大型资本和大型规模,经营业务结构以中医理论、基本保健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主,并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社会信誉度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服务管理体制并走上连锁化经营道路的企业。企业还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有一支技术优良的带教队伍。
采取“订单式”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丰富多样,因而养生保健行业的每个企业经营业务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了解合作技术服务特点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大专层次的中医类专业属处方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培养医疗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分阶段到学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宣传,公布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相应的工作单位及岗位,物色选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双方根据各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以及技术服务特点和职业能力构成、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选修课、顶岗实习和以岗位为前提的培训。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技能,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行业技术、部分场地、技能教师,学校提供部分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般可采取三种模式:(1)在学校内建设与企业真实经营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的校内实训。(2)企业自身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工作过程培训。(3)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实训基地,
转贴于
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专层次的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一年,大专层次的在二甲以上医院临床实习6~8月后转入企业顶岗实习2~4个月。
校企双方共谋学生职业发展在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以岗位为前提的工作过程外,校企双方还需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或从事技术服务、或从事技术研发、或从事企业管理。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或管理岗位升级考试制度,使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
课程设置改革与特色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存在形式单一、范围有限、内容和理念有误的问题,课程建设层次有待提高。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中医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西医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那么,中职则定位于技能型中医类人才,主要培养其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保健基本技术,运用中医传统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保健技术,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点主要在企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能单纯从学科出发,应从职业岗位需求本文由收集整理出发,除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更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文化、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现代保健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各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特色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使培养的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一致。同时,为配合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将相关职业资格(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刮痧师、反射疗法师)标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改变现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重复和滞后的弊端,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并举,为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医学类的大中专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面向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因而要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能型中医类人才,校内专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改变教师观念,重视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师对中医养生预防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3)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4)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兼职,通过对企业进行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5)除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外,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如《按摩师证》、《反射疗法师证》、《公共营养师证》、《刮痧师证》等,在相关职业证书的考取过程中学习职业标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主要针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工作过程指导,提高企业教师队伍的带教能力。要求:(1)到学校学习专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技巧,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2)到学校提升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素质;(3)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后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的课程内容;(4)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范文4
为什么有的人喝了凉茶后腹胀、拉稀,而有的人无明显不适,但是夜间却睡不着觉?为什么同样是治咳嗽的药,有的人服后很快就康复了,而有的人服后却病情加重了?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吃人参、红参,而有的人吃了身体发热,甚至流鼻血?原因其实很简单,一句话:体质使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著名老中医王琦教授也说: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相同的人。人后天形成的生活条件、各种文化教养、经济状态都不一样,构成了种族的多样性、个体的差异性。因此,人们的养生最应该注意的就应该是因人制宜的养生方法,因为最好的养生方法,不是名贵的东西,而是适合你的东西。
按体质施治,才能祛病治本、事半功倍
祖国传统医学秘藏千年养生智慧,其体质学说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体质可分为平和、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类型,除平和体质外,其它均为偏颇体质。所以只有按体质施治、才能达到祛病治本、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理论――调治根本
参桂冲剂是根据中医体质养生经典理论,辨别个体的体质偏颇,因人制宜,采取中医的理、法、方、药原则,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以以人参、肉桂、枸杞、桑葚、龙眼肉、山药、茯苓、葛根、罗汉果、百合、鱼腥草、大枣、甘草等十八种药食同源的提取物为主要原料,运用君、臣、佐、使原理组方精制而成,具有祛病治本之功效。
出身名门――值得信赖
参桂冲剂是由辽宁新瑞康与国家重点中医院校――辽宁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养生团队根据中医体质养生经典理论共同为现代人研发的新一代健康品,辽宁中医药大学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的建设单位,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参桂固体饮品出身名门,名医组方,值得信赖。
道地药材――质量保障
参桂冲剂所有的药材都取自优质产区至臻至纯的道地中药,选材均为国家药典规定的“药食同源”产品,天然纯正。药材好,药才好!
现代工艺――药效更强
参桂冲剂根据中医体质养生经典理论采用高科技超微干粉粉碎技术和湿性超微粉碎溶解制粒的新工艺,浓缩草本植物精华,去除杂质,提升产品疗效,保证安全。
【主要功效】
温补五脏阳气、滋养五脏阴血、健脾和胃化湿、理气活血通脉、清热化痰排浊,对于提高人体整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极好的效果,并适用于各类虚实夹相兼体质的综合调理。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中医药膳文化; 对外传播; 策略;
一、引言
中医药膳指基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在“药食同源”思想的指导下,利用中华民族中医传统中“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不同食物组合配伍,利用食品烹饪技术或其他食品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制作,成为色、香、味、形、效俱佳的美味佳肴,使膳食品具有食、养、医兼具的饮食养生保健效果[1](1)。中医药膳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融合了中医药学、营养学、烹饪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可谓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个蹊径。
二、中医药膳文化的特点
中医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后汉书·列女传》即有“药膳”一说。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有药膳组方方法的详细论述,为中医药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都对中医药膳不吝笔墨,归整各类“亦药亦食”的中药,记载多种药膳方剂,为中医药膳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巨大贡献。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可谓药食兼具,寓医于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太素》有云:“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国传统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的思想理念。“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不仅是美食,而且可作为药用;许多天然药物同时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界限并非楚河汉界,而是同一来源,如山楂消食健胃,生姜疏解外邪,人参补养气血等。中医药膳基于这一思想,将天然药物与食物同置,通过烹饪或其他食品加工方法,加工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膳食,满足日常饮食需求的同时,亦可实现食养或食疗的功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一举多得。
(二)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为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及味道。“四性”又称之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杏林自古便有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于食物的传统。根据这一理论,果蔬肉类等食物亦有四性五味。如猪肝、红枣等为温性食物,具有补气祛寒之功效;冬瓜、西瓜属寒性食物,具有清热降燥之功效;葱、桃属辛味食物,可活血行气、发散风寒;山楂、芝麻属酸味食物,可生津开胃、帮助消化。亦药亦食的食物,根据其四性五味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满足不同体质或需求的人们品尝美食、强身健体、养生美容、防病治病的膳食。
(三)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季节、地理环境及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三因制宜既是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又是中医药膳选药择食的原则。中医药膳中的因人制宜指根据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选择药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2](73-75)。依据中医三因制宜原则,需根据个人体质辩证施膳。如气虚质宜食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药膳,如山药、大枣、莲子等组合搭配的膳食。同理,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施膳还需考虑地理地域、气候水土、生活习惯、时令气节等差异。如北方地势较高且空气干燥,宜食用温热性补阳药膳,如含当归、生姜等羹汤类;夏季气候炎热,阳气生发,宜食用绿豆、赤豆、乌梅等健脾开胃、清热化湿的药膳。
(四)呈现多样。
中医药膳有别于普通膳食。中医药膳在烹饪或其他方式的食品加工过程中,需兼顾“药”与“食”两大方面,不仅要注重中药的组方配伍,遵循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中医诊治原则,对药物、食物进行合理性效组合,关注中药及食物的四性五味,还要讲究药膳作为膳食应具备的特点,注重药膳的色、香、味、形,真正将药隐于食,保证食用者感觉是在“用膳”而不是在“用药”。为真正实现“隐药于食”,中医药膳从古至今发展出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根据性状可分为菜肴、糕点、面点、粥品、汤羹、饮品、糖果、蜜饯、罐头等。如当归鸡、十全大补汤、酸枣仁粥、茯苓夹饼等。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烩、氽、煮、熬、卤、熘、炒、烧、炸等。根据功效可分为养生保健、美容美发、祛邪治病、疾病康复类。根据滋补方式又可分为平补、清补、温补、峻补等。
三、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因素
中医药膳历史源远流长,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智慧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且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通过中医药膳的推广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在现今社会可谓独具优势且正当时。
(一)中医药膳恰好满足现代人饮食养生的强烈需求。
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美食。中医药膳是中药与食物、调料等组合配伍,通过烹饪等食品加工手段制成的膳食。具有美食的基本特征,色香味形俱全,美味诱人。同时,又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养生、防病治病的功效。在养生保健需求日渐强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尤其关注饮食健康。中医药膳可谓饮食养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二)中医药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历史悠久。
中医药膳在公元五世纪便经由《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等中医典籍传入日本,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3](1357-1358)。至今仍流行于欧美的不少保健食品据考证是意大利马可·波罗于七百多年前从中国传播出去的[4](60-62)。中医药膳也随着下南洋的华侨、华裔而在东南亚广为流传,使药膳养生成为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
(三)中医药膳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难颇多,包括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问题、文化认同问题、语言转换障碍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容易获得文化认同并广受欢迎的,自然是中国美食。中餐已然成为辨识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中医药膳隐药于食,取“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食品搭配,制成各种样式的美食。基于“药食同源”思想的中医药膳可谓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四、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诊断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药膳同样讲究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食配膳。中医药膳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方面面临着与中医药对外传播相似的困境。
(一)中西方养生文化差异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在养生方面也有明显体现。中国五千年文化崇尚修身养性,讲求自身的修行,可谓内修养生;西方文化注重“外练”,更倾向于通过信仰寻求内心的良善与宁静。中国文化推崇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依存制衡,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养生亦应遵循整体观进行整体调养以恢复阴阳平衡。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局部观,强调有针对性地局部调整与锻炼。中国文化喜静。养生文化倡导养气,即以气养生。西方文化则好动,强调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5](180)。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养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中医药膳在海外的推广与发展面临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困境。
(二)对中医及中药认可度不高。
中医与西医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偏重于经验,属传统医学,西医的特点是靶向定位及切割化验,偏重于实验,属现代医学。在西医主导的现代医学大环境下,中医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不高。相应的,中药的作用及疗效因缺乏现代医学认可的标准化、规范化,导致西方对其心存疑虑甚至排斥,质疑其科学性。中医药标准化的推进可增强中医话语权,促进中医走向世界。虽然我国中医药领域现已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事业,但由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再加上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地域性特点,以及科研人才、科研经费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三)中医药膳推广力度不大。
在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的今日,人们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讲究饮食健康,强调饮食养生。可谓中医药膳再度兴起的一大契机。国内各地政府或企业也在尝试通过将中医药膳学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饮食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扩宽中医药膳市场,活跃地方经济,传播中医药文化。但中医药膳的海外市场依然有待开发。如今的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与推广的主要力量是当地华侨华裔。中医药膳国际贸易及服务依然存在形式单一、人才缺乏、品牌力量薄弱等问题,发展困难重重。语言转换障碍也是中医药膳在海外推广的一大困局。此外,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体系急需系统化、信息化,跟上时展的步伐。
五、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饮食需求随之提高,对养生保健的追求日渐强烈。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在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不断创新的今天,中医药膳对外传播应采取多渠道、多元化、信息化的策略推进。
(一)以“中医药膳+”形式,拓宽渠道加快文化认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若想提高中医药膳在西方的接受度,实现中医药膳的广泛传播,可以通过“中医药膳+”的形式,与多产业相结合,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为当地民众健康事业做贡献。如“中医药膳+养生旅游”的形式,通过跨国养生游,向国外游客介绍中医药膳,将“药食同源”“隐药于食”“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传统中医的经典原则、理论、思想传播出去。也可以采用“中医药膳+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宣传等活动,以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形式,多方合力,丰富中医药膳的传播与推广活动。“中医药膳+媒体”的形式也是一个推广的强有力加持。可以通过当地有影响力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的线上线下宣传。在国外进行中医药膳的传播,还需扎根华人华侨这一现成的肥沃土壤,通过华人华侨的力量,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顶层设计,提高传播的公信力及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加快中医药膳在当地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
(二)教育与科研合力,多管齐下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自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借此改革契机,初步形成了标准化体系。在我国已的中医药标准中,国内标准数量649项(包括国家标准36项、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613项);国际标准20项[6](221-222)。虽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初有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要想与国际标准接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多途径多手段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在教育上加大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出既懂中医药,又了解标准,熟练英语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研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标准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导向作用。此外,中医药标准化的推广与应用同样需要官方及民间携手,通过中医药产业合作、教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贸易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贸易体系,打破西方政策及技术壁垒,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
(三)加速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创新中医药膳传播体系。
随着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的蒸蒸日上,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医药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加快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6年制定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创新大数据应用,推进……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科普文化等健康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7]。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整合现有资源,以“云中医”“网络中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中医药信息新业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到新媒体等信息化渠道,普及与传播中医药膳学。同时,利用影视节目等渠道传播中医药膳。如古装剧《女医明妃传》《大中医》等,就是中医题材的电视剧,将中医药及药膳等中医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可谓寓教于乐。爱奇艺播出的《药膳宝典》《药膳新食》等系列短片,每片时长约两到五分钟,短小精炼,实时操作展示中医药膳的制作方法,也是实用又有趣的一种推广方式。丰富及创新传播体系,可以让中医药膳以更亲民更迅速更广泛的方式传播。
六、结语
复兴之路,文化先行。中医药走出国门,需要加速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学及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乘如今饮食养生文化的东风,融入西方各国当地饮食文化,以膳食之形,隐药于食,借色、香、味、形兼具的美食传递中国中医传统文化之精髓。我们应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中医药膳+”的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加速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以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中医药膳学这一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继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兴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
[2]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3]徐睿瑶,梁子钰,李俊德.中医药膳食疗在日本的发展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2).
[4]翁维健.中国“药膳”在国外[J].北京中医杂志,1990(2).
[5]董珍.基于价值取向理论浅析中西养生观差异[J].新西部,2016(36).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范文6
大连金石滩医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650
【摘 要】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中医养生康复领域研究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基础上,以社区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样本,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的需求进行调查。通过采用调查问卷与统计学的知识,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社区慢性疾病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法律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而促使了我当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等诸多方面的极大提升。这些提升影响了当代我国居民的个人需求的内容,及其对待事物的态度与价值观。经常会在电视机上看到一些这样的案例: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在了解到自身得了不治之症之后,在医院大喊大叫,并在公共场所将几万块钱的钞票分撒到人群当中。而这些电视节目通常都会引起网络上诸多居民的热切讨论,到底是要钱还是要命?更多的网友及社会居民都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比钱财更加重要。身体也是使用钱财、得到人生完美价值体验的重要基础。保持身心健康,提升自身体魄、锻造心理素质等诸如此类的需求已经被我国居民逐渐提上日常。人们渐渐的对于纯物质事物的需求越来越淡,他们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坚持谋求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改变自身心态、获取精神满足的事物。
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形成与巩固都与一个人日常的起居习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与脾气秉性拥有着重要的联系。而有些方面是生来就具有的,改变起来拥有着较大的困难,而另一些方面确是能够通过日常的坚持与努力得到不断提升的,例如:中医养生。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自由化市场的不断推进,人们仿佛对中医这一领域的发展关注逐渐减少。但是,对于我国南方地区依旧是比较关注中医治疗与中医理念的。人们在世界文化的冲击与快节奏生活当中,逐渐开始对快速治疗、快速康复产生了偏好,从而渐渐认为中医治疗是一种慢性治疗,不能够救急,并且拥有较长的流程使人们陷入两难的境地。这些观点与认识都是十分错误的,中医治疗对于现代医学有着最为初始的指导作用,其原理与理念均影响到了患者康复与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为此,作者在本文当中将以中医治疗为主要途径,探讨中医养生对康复健康的影响,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找寻人们对其主要的需求,提出建议来提高中医养生对慢性病患者的满足程度。
2 中医养生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的重要影响
中医养生由来已久,其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年间。由于动物在吃下某种草药之后便会得到身体的康复,从而引起了中国老一辈医疗学家的注意。动物的寿命通常较短,相对于人这一杂食物种而言,野生动物相对而言其大多偏好与某一类食物,那么结合以上两点可以相对的认为动物的肠胃较人类的肠胃更加脆弱,其所能够提供消化食物的范围更加稀少。那么,当与人类相似的动物能够吃下草药得到疾病的康复深深的启发了我国古代医疗学者。将这些草药用于人类疾病的治愈将具有非常特别的功效,其能够在不损伤人类的肝肾脾胃等多个内脏的基础上,不断的调节人类体制、改善人类器官功能,从而提升人类的免疫能力,使疾病得到痊愈。另外,还有一则来源于生活的案例。在古代时期,人们日常所吃饭的种类十分单一,为此其对山上和森林里诸多植物进行了尝试,并在书籍当中对其进行了记载,最终发现当吃某些植物后,不仅能够使人充饥,而且具有调理一个人生理健康与身体器官功能等重要作用。这一案例的介绍主要是给出了草药具有能够长久服用的特点,并且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类的体制。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讲解与介绍,可以发现,草药在我国流传已久其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内在体制,增强一个人的免疫能力,在长久的服用之后依旧不会对人体产生过大的危害。为此,将中医药学的经验用到社区慢性病治疗方面将会具有较高的居民需求契合度,从而满足居民对于慢性疾病康复的需要。
3 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作者在本部分将对经过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与总结:
(1)调查样本介绍。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面向某省市的市级地区3 个社区(高档、楼梯楼和城中村)进行问卷的派发。在本次调查活动中,问卷共计派发数量为1500 份,基本囊括了该社区内所有居住人口,并回收有效问卷1500 份,回收成功率百分之百。
(2)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次调查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格式十分的简单,抬头三个开放性的填空题为居住社区、年龄与性别。下面共设置有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一部分是为了了解居民对养生知识的了解程度,另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了解居民对于哪些中医养生知识具有更高的需求。在两个板块下分别设置有3 个和7 个选项,分为对项和错项;
(3)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对于第一个板块调查而言,居民不了解养生知识的比重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一般了解的有百分之三十,非常了解养生知识的人占有百分之三十;
对于第二个板块的调查之后,作者发现人们对于养生知识的需求可以从高到低依次如下排列: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作息有时;调畅情志;锻炼身体;
(4)调查总结。通过上述调查之后,可以发现,社区居民不了解养生知识的比重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之多,而非常了解的人数只有百分之三十。人们对于养生知识的需求程度是十分高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认为他们需要补充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并且,针对不同知识人们具有不同的需求程度,人们更加趋向于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方面,比如说:顺应四时养生规律。也较为重视与日常服药、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他们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够在日常生活起居的过程当中就能够利用中医养生知识达到养生的目的,而不是需要刻意为之,例如:锻炼身体;养生食疗。那么,这些需求也就对当前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的推广具有的重要的参考意义。
4 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社区宣传、根治中医养生文化,促使中医养生习惯形成
在经过上述的调查研究之后,作者发现人们对于中医养生知识的了解程度相对薄弱,大多数人并不是十分了解中医养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深入推广与日常使用将与宣传的力度与内容有着极大的联系。为此,作者建议我国医疗相关部门及社区服务机构应当在现有社区所能够管理的范围以及拥有的资源基础上,大力推广社区中医养生知识的宣传,从而促使良好社区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只有这种中医养成良好文化的形成才能够不断通过知识的宣传与推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4.2 加大对社区医疗点的重视,提升辐射范围
除了需要不断加强社区内部的宣传之外,我国医疗结构还应当推进社区医疗点数量的增加、扩大现有社区医疗宣传定点机构的辐射面积,从而促使更多的人们能够从社区服务医疗结构当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在其需要了解社区医疗相关知识时,能够通过最为便捷的途径与推广人员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另外,我国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除了需要采取定点的推广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上门宣传的方式,通过与社区居民保持良好的沟通、聘任社区工作义工的加入,来充分提升中医养生在根治社区慢性病患者当中所发挥的功能性作用。
5 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养生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健康需求不断改变的影响下已经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焦点。通过利用中医药学的治疗理念与治疗方式,将能够在不过于影响人类健康的基础上,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类的体制、增强身体机能、促进器官生存状况改变,进而对一些慢性疾病进行根治。作者在本文当中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社区为单位,以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样本,针对在此范畴内开展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的主要需求进行了调查。经过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于养生知识的了解程度存在不足,并且对养生知识的了解需求十分大(包括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养生食疗、作息有时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了解需求)。为此,作者针对上述调查结果与分析,对在此范畴内推广康复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1)加强社区宣传、根治中医养生文化,促使中医养生习惯形成;(2)加大对社区医疗点的重视,提升辐射范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