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地理的概念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AP课程;人文地理;AP人文地理课程

一、美国AP课程的相关概况

美国AP课程的全称是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中文一般翻译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或美国大学进阶先修课程。它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阶段进行授课的大学课程,它相当于大学低年级水平的课程,美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学业以后申请参加AP考试,考试合格以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上大学以后这些学分会得到学校的认可,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降低大学教育成本、缩短大学的教育时间。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大学承认AP学分并将其作为入学的参考标准。

二、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的相关概况

(一)AP人文地理课程概述

AP人文地理作为AP课程项目课程之一,其中的AP人文地理课程是为了满足高中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学习相当于大学初级的人文地理课程的需要。学习时间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大约为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

(二)AP人文地理课程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AP人文地理课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AP人文地理课程强调经济理论和模型,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在城市发展、工业化和城市规划中运用经济理论和模型的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空间概念和景观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组织及其环境后果;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这些议题,且能将所学地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AP人文地理课程的目标

根据美国1994年颁布的《国家地理标准》,学生要想顺利完成这门功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1)思考并使用地图和空间数据;(2)认识并解释不同尺度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3)辨识并解释不同空间尺度的模式与过程之间的关系;(4)定义区域并评估区域化进程;(5)描述并分析不同地区的变化联系。

(四)AP人文地理课程的内容设置

关于AP人文地理课程学习还没有指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只是提供一些参考教材由教师和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来选择教材。AP人文地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的本质与前景;文化模式与进程;政治组织的空间;农业和农村土地使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城市和城市土地使用。

(五)AP人文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

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考试分为两个部分:选择题和自由回答。选择题一般是从五个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不像国内的四选一或者多选,一般是75个选择题,做题时间为60分钟;自由回答问题部分一共是三道题,做题时间为75分钟;考试内容以一些当代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或者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为主,答题标准没有严格的规定,也不需要任何的答题技巧。选择题和自由回答题的考试分值各占50%,经过评分计算,从1分到5分换算成“不合格”、“可合格”、“合格”、“好”、“非常好”五个等级。一般需要4分以上才可以免修大学第一年的地理基础课程。

三、AP人文地理课程对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启示

(一)构建我国高中地理先修课程体系

我国从2007年在北京市开始尝试AP课程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推进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力求在青少年中培养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尝试从高中阶段开始培养一批现代化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几年的尝试实验,发现成效还可以。因此,构建我国大学地理先修课程体系,做好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地理学习的衔接对于学生的发展很有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地理学科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拓展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

跟美国AP课程相比我国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侧重于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课程内容涉及面比较窄。那么,一方面可以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增加一些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加强案例分析学习,寻找一种符合高中生认知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地理课程蕴含着全球化的特征,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这一特点。

(三)完善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目标

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内容和要求来看,它强调学生对地理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注重学生对地图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强调学生要有独立思维,并且能对某一具体案例进行批判性的辩述;同时强调联系生活实践,贴近现实生活。因此,课程目标的设置在加强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对地理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上,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地理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我国高中人文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往往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因此可以尝试适当减少考试中客观题的权重,可以仿效美国运用材料或者图表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AP人文地理课程考试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和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对材料或者图表分析的方法来考核学生。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即使两个学生的观点完全不同,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他们也能获得很高的分学。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去模仿美国的AP课程,而是结合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学习AP课程的长处的同时,使之发展成符合我国人文地理课程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采.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项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05).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2

1.明确新时期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思想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反复讲透。而对于要求“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新教材删去的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只要简明扼要地讲清现象,而不再需要过细、过深地探究其理,如“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矿床的形成过程”等。

2.认真把握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2.1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就是一个“决策”的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要谈到决策问题,一种农作物往那里种?工厂在那里布局?在考虑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就是确定一个决策。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环境的恶化,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认识,怎样应对,还是一个决策问题。所以说,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决策”的教学过程。

2.2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教师的水平要求高。由于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范围广,知识新,而且灵活多变,又跟某些学科有交叉,是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所以在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时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教师不仅仅得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得扩大知识面,都得涉猎多学科知识,还得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得见多识广,只有这样才能上好人文地理课。

2.3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以案例教学为主,老师们通过课本上的案例,当然不应该仅局限在课本上,学生身边的一些实例,都可以研究。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寻找他们生活中的案例,使得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更加有意思,让学生感觉到高中地理学起来很有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我们把终极目标变成过程性目标;把综合能力变成单项能力;把一般性训练变成测试性训练;把基础性要求变成提高性要求。同时,相应地把系统性知识变成专题性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3.1对地理事实,地理数据等的识记、了解、空间定位能力。

3.2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区分、应用能力。

3.3对地理图表、地图、图像的判读、绘制、分析能力。

3.4对地理事物进行概括、描述,对地理事物间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

3.5对地理规律原理进行认识、分析、理解、推导、阐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6对地理信息资料进行提取、认定、判断、反思的能力。

3.7对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对区域差异的类比、判断能力。

4.注重对重点内容的指导

4.1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射有关外,还受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受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又如自然资源与能源,它们的外延相交但内涵不同,用两个圆圈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4.2地理基本技能方面。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文转换能力、图解法等等,都可以依据一定的思维进行指导。

4.3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方面。“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这是高考十大能力要求的两个方面,而这种能力要求在考试中难度最大。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给定的信息和最终结果要求,再利用信息与要求之间建立某种逻辑联系,或者用反推的方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比如:诺曼底登陆为什么选择在六月?不妨这样分析:有利渡海作战风浪小风力小温差小北半球夏季南北温差小。这样从大气运动到风浪,从地表受热不均匀到大气运动进行反推,建立逻辑推理的链条,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5.树立课堂教学目标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CDIO模式;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51-02

国外的高等教育一直把人文地理学认定为重点学科。在美国,从事人文地理教学及研究的人员和机构占到了地理学科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机构的半数以上。我国于1982年将人文地理学引入高校课堂,并列为高等教育重点发展学科。自此以后,国家投入大量研究经费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中,相伴随的研究项目也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人文地理学学科建设获得了健康蓬勃的发展。目前,全国有近百所高校设置人文地理学专业,占到了全部高校总数的十分之一。因此,加强人文地理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关键。

一、关于CDIO

2000年10月,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耗资近1600万美元,资助由美国工程院院士Ed.Crawley教授带领的,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莫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四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国研究组,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实践。2004年,研究组创立了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并于同年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CDIO以产品的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提供了一套面向学生的工程教育,强调让学生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项目过程中通过参与性实践主动地、实践地学习专业理论、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通过CDIO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具备四个层面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个人能力素质、超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系统的统筹工作能力,因此,CDIO教学模式要求其教学方式能够突出学生在上述四个层面的综合培养,达到每个层面的预定目标。CDIO培养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密切联系产业。CDIO教育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紧跟行业发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项目为导向开展课程教学和设计实践,在完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CDIO模式在设定教学大纲前,会对学生在行业内的全球性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然后再以此为依据制订系统的培养目标。并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进行批判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并引导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批评和自我提升,在进入社会前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场能力。(3)人才工程理念。CDIO教学理念完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强调从人才工程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对学生进行宽口径培养,强调系统化的人才工程教育体系不只包括技术教育,还包括在历史人文、社会进步、文化价值、市场经济、心理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CDIO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程师不仅具有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而且还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CDIO教育模式不仅适合于工程教育,其原理还普遍适用于绝大多数的高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也不由简单的课堂考试成绩来评定,而是由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对学生的可用性进行反馈评定。总体上来说,CDIO教育模式强调实践,强调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系统培养。因此,要求教学机构制定出动态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专业建设。用人单位会第一时间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育机构也就可以快速调整和改进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得人才培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

二、人文地理学专业的课程要求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本科专业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要求以文化地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课程体系涵盖社会、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俗、自然、行为、政治等诸多内容,是高等学校地理学本科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紧随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涵盖当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城镇一体化、新经济技术开发、旅游开发等诸多热点问题。因此,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范围广、知识面宽、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强,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具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知识。在现阶段,综观各高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采取“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适应性的教学改革应围绕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将实践教学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

三、CDIO指引下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适应性的课程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良好效果。

1.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突出“人才工程理念”。人文地理学需要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宽口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GIS、测绘等实用技术教育的传输,还要使得学生具备人文历史、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学、管理学学科的基本素养。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人文地理学在专业课程设计时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

2.加强启发式教学,培养综合素养。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建立,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导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设问、指导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发挥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得益彰,课堂气氛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人文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开展课堂与课后讨论,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给他们创造发表不同见解的环境和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应用性思维。师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都能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或进一步的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抓住兴趣点,促进学习。

3.强化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产业。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人文地理学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解决诸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土地价值评估和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用到调查、模拟、考察、比较和模型分析等多种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研究方法的训练过程。很多基本概念存在于课本中,它们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大多都比较抽象,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或课件演示虽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其效果去远远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体验、探究、理解与总结。通过实践学习,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因此,相关的高等学校教学机构不能把师生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花力气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研究合作基地和建立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校外的研究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调查与考察的环境,校内的实验中心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和模拟。

4.注重案例教学,提高技术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已发生的问题个案,把现实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教师案例讲解、学生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环节,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将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旅游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现实指导性。同时它还是一个与多学科理论交叉、综合性十分强的学科。因此教学机构要下大力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科学设置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灵活选择和使用教学设施,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地设计授课内容。人文地理学教学要加大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具备专业动手能力与时代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尹珂,李孝坤.高校人文地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1,(10).

[2]吴攀升.关于大学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人文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对于很多的高中文科生来说,地理课程的学习一直都是十分枯燥、乏味且十分困难的,困难不是体现在对于知识的不理解,而是表现在对整个的知识结构缺乏一个很好的串联,每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没有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不会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这就容易导致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混淆。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地理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即使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会忽视对人文地理环境知识的整体把握,知识掌握不牢固,希望通过更大范围内的研究和推广,可以逐渐改善目前这种状况。

一、人文地理环境的概念

我们通常提到的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的是各种人文现象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不断发展演变的规律研究,同时还包括了人类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结构等。在分析人文地理环境的时候需要关注的不仅仅只有自然环境,同时还包括了对于人类现象的研究,人文地理环境讲究的是空间以及地方对于整个地理环境演变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研究人文地理环境时需要考虑到特定地点、特点地域、特定的人群所具有的人文特色以及相对应的人文活动,还要分析这些人文活动是如何形成的,与周围的地理环境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同时还要关注形成的前因后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人文地理环境所需要包含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人文地理环境还包括了对某个区域进行分析和对某个空间进行特定分析,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人文地理环境可以说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效的补充,除了对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引发自然现象的人和事进行分析,研究二者之间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性,简而言之,人文地理环境指的是在地球表面活动的人类所居住的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特有的人类活动,同时还包括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文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人文地理环境的不断转变也就是人类社会化的不断转变,在某个特定区域内部,人文地理环境的规模会因为该区域的多样性而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比如说:位于海峡西岸的经济区所代表的一种经济文化结构就是一种中原文化的代表,从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到产业、人口、文化以及社会政治等,整个经济发展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较,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不是别人可以效仿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水文地理环境特点。那么,与这种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相比,整体性又是体现在哪里呢?

1、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尽管说,不同地域之间所代表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变,所具有的气候特点也是不尽相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域所具有的地理环境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关联的,就好比我们经常提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比较常见于亚欧大陆的副热带东部,具体在中国南方地区大部、台湾中北部、日本群岛南端、朝鲜半岛南端。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之间热力差别十分明显,在夏季来临的时候,亚欧大陆气压较低,就会促使高压向西北方向前进,从北太副高方向所扩散出来的东南带季风就会给当地带来十分丰沛的雨水。从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给亚欧大陆带来丰沛雨水的季风气候不是在该地域自然形成的,是与太平洋地区的气候相互作用之后,在气压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的,两个不同地域之间的地理环境的相互碰撞才导致了该种气候的形成和扩散,如果两个地域之间不会这样相互作用,也不会产生这么美好的气候条件。

2、人类活动的相互串联

除了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串联可以表现出人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外,人类互动的相互联系也足以说明人文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的。就拿上面提到的海峡西岸的经济结构来说,虽然说它所代表的结构特点与其他地区不尽相同,各自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是从海峡西岸和东岸之间资源的相互补充、产业结构的相互补充、经济市场、人力资源、文化科技交流、资本的互相转移等角度上说,海峡西岸和海峡东岸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很好的整体性,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另一方而独立生存,与此同时,两个不同地区之间还在追求着各自的特点,以体现出自己的优势,也就是类似于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共存。从不同地区的服饰、家族、宗教以及传统习俗的角度上说,这些人文特点之间也是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是可以从另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的,需要进行二者之间的相互比较,才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人文地理环境所具有的整体性,高中地理学习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但其实不然,抓住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之间的区别,再对每个地理环境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和相互串联的地方,从整体上对人文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掌握,不仅可以发现其中所具有的特点,,还可以增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兴趣,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当中,需要经常运用到这种方法,才可以做到融会贯通。

三、总结

地理环境包含了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地理环境的支持,因此,需要加强对于地理环境的了解,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不仅有利于自己学习效果,还有利于今后对于环境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在这其中,就需要注意加强对人文地理环境的掌握,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人文地理环境各不相同,要想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掌握,就必须搞清楚他们之间所具有的整体性,只有从整体上对人文地理环境进行了把握,才可以从小的方面的,更加细致的对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才能将知识要点掌握的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浅谈[J];新课程(教师版);2006(06):365-367

[2]詹爱军;用矛盾分析法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J];教育革新;2010(06):254-256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5

分析今年安徽省文综地理试题,基本延续了以往的思路,难度适中,而且符合我省高考“考试说明”和考纲的规定,没有超纲、偏怪试题,尤其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凸显图表的考查功能。其具体特点如下。

1.传承与稳定。2010年我省所考地理试题在文综卷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知识点的考查,与往年无明显差异,体现了新课改下高考命题日臻成熟的发展态势。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平衡,试题图表清晰、设问指向明确,不产生歧义,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征。试卷构成合理,自然地理知识约占60%,人文地理知识约占40%,人文地理部分的比重较以往有所提高,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重仍较大,和2009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卷构成非常接近。试题覆盖面较广,符合我省中学教学实际,有利于指导中学地理的课堂教学。

2.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地图如气温曲线图、水系图、日影图等和文字材料来考查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能力,形成无图不成题的考查模式。

3.体现安徽的特色。以安徽省1962--2007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以及安徽省人口迁移及接受产业转移的图利义字材料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方特色。

4.重视基础,兼顾能力培养。许多选择题经过分析最终都可以回归课本,找到答案。例如选择题第25题“渭河平原地壳的成因”答案可追溯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关于断层的那段内容“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和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断层中相对下降即断裂陷落,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5.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突出了学科价值。突出考查的是读图能力和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理现象的分布描述以及其发生原因的分析。

二、试卷结构

2010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的地理试卷继续沿袭2009年的试卷题型组成,分为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两部分。而且试题排列顺序和题目数量没有变化。

选择题40分,形式比较灵活,偏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占的比重较少(第26、28和30题涉及到人文地理的内容)。而其他基本上都属于自然地理的内容。非选择题60分,分布在第33、34题二大题,内容上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相结合,其中以人文地理为主。

三、典型试题分析

第27~28题的解题关键是对区域图进行定位,据图可知该国为澳大利亚,从该国运铁矿石到我国,7月份我国东部吹的是夏季风,风向是偏南风,而此时我国东海和南海近海表层洋流由于风向的影响向北流,所以向上海方向去的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是顺风顺水的。而图示区域铁矿石的开采主要发生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所以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沙漠化。

第29~30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图示此时的地方时及25小时后太阳位置变化状况。根据图示,此时甲楼阴影正好遮住乙楼三层的中部,可以判断出此时是该地地方时12时;隔25小时后,地方时也就是11月23日13时,此时太阳的位置在天空南方偏西方向,所以甲楼阴影向东移动,可以排除A选项;而后三个选项阴影都是变长,题目上时间只间隔25小时,说明太阳高度若变小的话,幅度不可能很大,所以第29题选择B选项。第30题,此后一个月内即11月23日到12月23日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合理的只能是D选项了。

第31~32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尤其是材料上提到石英砂,考生很容易联想到石英砂是变质岩的知识点,就把此题误选成B选项了。实际上这组题可先做第32题,只要考生注意到粉尘就可以联想到大气环流,那么第32题的答案就可以确定了;再回头做第31题相对就容易一些:根据石英的分布范围,初步判断出石英从西面过来,再根据第31题的选项就可以确定第3l题的答案了。

第33题第(1)小题的解答完全可以回归到教材上,所以难度较小。根据一般工业布局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高利润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到安徽省的条件,说明安徽省与广东省相比具备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而优势可从原材料、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方面来分析。第(2)小题,先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安徽省人口以迁出为主,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可以从收入、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等方面来分析。

第34题总体难度不大,第(1)小题只要仔细观察图示就可以正确地描述出陆地的变化特点,而黄河三角洲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对于这一点大多数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就可以答出。第(2)小题难度也不大,要求回答黄土高原的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水土流失及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首先,审题要仔细、准确,题目审对了,得分就不难。第(3)小题要求分析黄河下游地区或黄土高原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主要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来回答,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方可得高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还是重在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考生考试时头脑要清晰,答题要细心。平时要把基础知识打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分析题目、答题的方法。

四、今后启示

1.加强获取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单纯的死记硬背不能奏效,必须要理解。例如洋流,可从“形成――分布――影响”这个逻辑过程来理解,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各个知识点之间要注意联系,可横向和纵向比较。一股要注意“地理位置――环境影响――经济影响――整治开发: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这也是试题设计的一般思路。

2.加强识图训练,培养空间概念。地图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说,地理学习的好坏,关键在于地图掌握的程度。历年高考都重视对区域位置的考查,不仅仅是相对位置、海陆位置,还包括经纬度位置,而这恰恰是学生的软肋。所以在复习中要加强地图的阅读、记忆、理解。

人文地理的概念范文6

高中地理必修课中以人文地理的内容为主,广泛涉猎了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人地关系等诸多的社会问题。于是,人文地理教学变成了“看书—划书—背书”,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通过测验教师会发现很多看来为常识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1 我们秦皇岛地区为初中新课程的实验区。初中地理课成为了“历史与社会”的一部分,地理知识的教育被弱化了,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下降了。

2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中理论知识明显减少,学科体系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案例,其例子近为上海、昆明,远则巴黎、东京。这对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要求明显提高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成为摆在每个地理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环顾周边的兄弟学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普遍采取的方法就是在高中阶段抽出一段时间专门进行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但初中地理课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无地理学习能力的初中生,地理课本的内容按编写者的意图应放在高中地理课本之前,所以其内容无法与高中地理顺利衔接。于是教师吸取兄弟学校的经验教训,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提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建立开放的地理大课堂”的教学模式,想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我校的地理教学水平。

三、研究过程

方案一:利用地理知识竞赛,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兴趣

在2009年冬季,我们地理组的同事们本着向学生呈现“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宗旨,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爱学地理杯”地理知识竞赛。我从教材的内容体系出发,以声音图像、文本等资料为载体,设计了多组试题。试题的内容涉及了地球大气、河流、生物、工业、农业、城市、交通,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十大类热点问题,涉及的区遇有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中国东北、中国内蒙古、中国西南等诸多区域。其中,试题中云南干旱问题是当年全国关注的热点环境事件。另外,“碳交易”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这场地理知识竞赛的气氛异常热烈,在赛后很多天学生仍然津津乐道。时任高二(8)班班主任的乔老师之后对我说:“你们这场竞赛真好,学生们都说大开眼界。”高二年级的地理教师也说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空前高涨,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地理的狂潮,学生提出的地理问题让教师应接不暇。

看到地理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这样好,我们地理组的同事们决定将地理竞赛做为地理组的常规教学活动,每个学年都如期举行一次。受此启发教师以在酝酿举行“地理问题辩论赛”。借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地理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再好,它也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常规事件,其效果具有短期性。如果要达到长期稳定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的目的,必须从常规的地理教学人手,于是我们又提出如下方案。

方案二:挖掘乡土地理内容,激活人文地理课堂

地理新课程关于教材的使用有一个理念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为我们挖掘乡土地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有些乡土地理案例对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概念,增加人文地理素养有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我曾引用我家邻居去天津经商的案例。案例用叙事的方法展开,内容是这样的:

“我家邻居35岁,因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因此取名东升。东升家世代为农,家里很穷。东升23岁时娶了媳妇。其媳妇家有经商的传统。于是小两口到天津去卖菜了。”这本是一段很直白的家常,但放在人口迁移的背景下,学生很快就会从中悟出以下的大道理:①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农村迁往城市;②迁移的原因是经济原因;③迁移的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当学生领悟到这里之后,我又接着往下讲,“东升两口子很能干,两三年下来,他们就翻盖了六间新房,后来东升的表弟东风,初中毕业后在家无事可做,就跟随东升来到了天津打工。再后来,东升发现天津人爱吃粉皮这个商机。于是,东升的父母和他的叔伯们开起了粉皮作坊,做的粉皮由东升带到天津去卖,一大家子的日子变得红火起来。”

在这段家常里给出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意义:①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收入;②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给农村带来了信息和技术,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等。

通过这样一个案例,书本上空洞的理论变得逐渐鲜活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马上就可以联想到他们身边有关人口迁移的事例,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起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的用地理的眼光去分析社会现象了,学生们的人文地理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直到现在有些调皮的学生见到我还会说:“东升的邻居来了,再给我们讲讲村里的事吧。”由此可见,学生们学习地理的情绪之高涨。

方案三:巧妙布置假期作业成为地理课堂的延伸

如果要是能让学生走出校园,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参与社会生活,那将是地理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地理教师终身追求的梦想。寒假的来临给教师带来了尝试这一思想的机会。

每到假期,学校都要求教师留足家庭作业。一般的教师也就是留一些片子、练习册什么的。学生回家之后被成堆的作业压得抬不起来。有一次,在我要布置作业时有一个学生曾说:”与其做这么多作业,还不如别放假得了!”学生们有这种情绪,其作业完成的质量可想而知了。教师在作业形式上做一些文章,让学生更加乐意去完成作业。也借此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人文地理素养。今年,我们的寒假作业是这样的:

作业1:亲手描一个中国行政区区划图,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除夕这一天的全国各省会城市的天气情况,绘制成天气情况图。听完作业后有的学生小声说:“这个作业还有点意思。”通过这项作业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到初中地理课本中有关“中国行政区划”的全部内容。同时,对中国冬季各地的气候特点有所体会,这也是初中地理课本上“中国地理”一章的主要内容。

开学之后,有一次我在带领学生预习中国政区时,有很多学生美滋滋的将假期中画的地图拿出来参考。

作业2: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声音、图像、文字等向学生和老师介绍10个你认为重要的世界城市和5个你喜欢的中国城市。这实际也是初中“世界地理”的重要内容。了解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有意义。结果假期还没有结束,很多学生就将作业发到了我个人邮箱中了。其中普通班的学生张玙琛是最早交作业的。从学生的积极性中可见这样做的结果是良好的。

方案四: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利用阅读课提高人文地理素养

高中学生的假期是短暂的,新学期开始后,我们打起了阅读课的主意。在学校,高一年级每周都有两节阅读课。学生可以在阅览室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开阔视野。例如,在教授“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这一内容时,我曾经引用了一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谢拂维尔市的破产做为例子来说明城市衰落和城市中心区衰落的不同。这时我特别向学生说明这个例子,来源于《城市的繁荣和衰落的秘密》这本书。这样做一方面告诉学生治学要严谨,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书名,在今后学生们如果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也许他们就会有兴趣去读一读。另外,在地理课上教师也会有意识提一些与人口社会相关的热点问题。这些也许会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他们也许会自发的去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关于这方面的效果我们正在观察之中。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