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植物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动植物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范文1

近年来,我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非法猎采、经营野生动植物行为仍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我市生态安全。为有效遏制和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绿色建设成果,经市政府批准,现就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环境负责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促进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突出重点,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手段。各地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省政府正在探索省直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大好时机,积极组织做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工作,努力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投入。要配合国有林场改革,将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国有林场划建为自然保护区,妥善解决国有林场定位定性问题。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范文2

一、青藏高原原生植被的形成

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气候一方面受夏季印度西南季风和冬季西北环流控制,另一方面又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沿东南至西北方向,气候也由暖温湿润向寒冷半干旱和寒冷干旱变化,由此形成了东南部降水量达到2000―3000毫米,而在西北部仅为300―500毫米的现象。受地形地貌、气候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植被,也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变化,依次出现了常绿阔叶林、寒温针叶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由于青藏高原具有严寒、大风、高辐射、蒸散量大、土壤侵蚀等独特特性,乔木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活动难以维持,因此,森林分布极不均衡,除东南高山峡谷地区和西南部分国境界附近外,青藏高原几乎没有天然分布的乔木和大灌木,仅在村镇周围附近可见到生长不良的零星四旁树。青藏高原地区现有林地面积720.27万公顷,保护区总面积147.50万平方公里。

天然原生植被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原生植被是在这一地域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是光、热、气、水、温度等长期积累的过程。现存的原始生态群落、天然原生植被和自然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青藏高原原生植被的地位和作用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青藏高原集中分布了大量的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根据我国生物工作者的10次考察结果,已知整个高原有维管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种数占全国总数的40%,其中青藏高原有60余个特有维管植物。青藏高原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和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由于长期生活在特殊的高寒条件下,无论在组成、结构和外貌等方面均表现出独特性,并且非常脆弱,如果遭到人为破坏,则很难恢复甚至不可能恢复起来。高原原生植被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人类宝贵财富。

青藏高原现有的原始生态群落是自然界长期积累、长期演化、不断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生长的结果。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和宝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必须保护好这块高原原生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三、青藏高原原生植被保护现状与问题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林业六大重点建设工程,青藏高原地区涉及到四项。自治区占青藏高原面积的一半左右,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因此自治区原生植被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这里以自治区的保护情况来说明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原生植被保护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等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拉萨周边造林绿化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实施了生态搬迁。太阳能开发试验点、薪炭林建设都是为了保护植被、补充能源的需要,是很好的做法。

目前,青藏高原原生植被的恢复与保护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保护工程等,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好自然状况良好的原生植被,同时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原生植被生态系统,双管齐下。

自治区天然林保护工程自2000年5月启动以来,经过4年多的实施,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对120万公顷天然林资源实行长年管护;三是较好地完成了生态公益林阶段性建设任务,累计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7967公顷;四是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顺利。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正式开始启动,2002―2003年已安排退耕还林任务40万亩,目前已完成了30万亩,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截止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3处,形成了一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网络,并且拥有全国三个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世界最大的陆地哺乳类动物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39万平方公里,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32%,囊括全区珍稀动植物种类的90%以上。这些林业生态工程措施促进了原生植被的保护,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由于青藏高原区位特殊,植被单纯、生态型居多,经济林较少,农林牧关系复杂,人口少,素质较低,社会经济水平欠发达,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林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原生植被保护目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边缘地区森林采伐使许多优良珍贵树种锐减,同时也威胁到林间植物和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如喜马拉雅山白皮松、驼绒藜、塔尔羊和赤斑羚等。

二是对野生动植物的滥捕滥猎和滥采乱挖,如高原北缘地区出现了较大规模猎杀野牦牛和藏野驴等现象,使国家级濒危动植物资源大量减少。

三是盲目发展畜牧业,草场过牧引起退化,直接威胁原生植被的保护。

四是森林面积少,覆盖率低。不包括实际控制线以外的面积,森林覆盖率只有6.97%。

五是保护力度不够,由于多年来对青藏高原原生植被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野生动植物数量与种类等基本家底不清楚,缺乏全面、长期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更缺乏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

四、保护青藏高原原生植被的基本思路及应采取的措施

按照林业跨越式发展总体思路,结合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以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为主,开发和利用动植物资源为辅,实行严格保护和慎重开发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该地区的原生林草植被,维持雪山、冰川、河流和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强区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提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质量,恢复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形成一个以高原原生植被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高海拔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原生植被保护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要统筹好生态保护与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好生态保护与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好生态保护与农业、畜牧业发展。

二是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根据国家的财力,代代相传,不可随意改变规划,法德并重。当前国家对林业的投入是空前的,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开创性地把保护青藏高原原生植被工作抓上去。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青藏高原地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状况,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措施与政策。

四是坚持分区突破的原则。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类型,划分若干区域,在易于保护的地区首先得到突破,积累经验,逐步开展。

五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要积极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科技含量,广泛吸收包括国内外不同主体参与保护与开发。

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青藏高原原生植被的保护与发展,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开展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工作

青藏高原原生植被的状况和高海拔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不清楚就不能很好地加以保护与发展,要改造自然必须认识自然。因此,要弄清青藏高原的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现况。应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开展青藏高原原生植被和高海拔地区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在充分调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当地人文、历史文化和资源利用方式,提出切合高海拔地区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搞好规划和工作指导

为了促进高海拔地区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原生植被保护与发展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一个大的规划,明确青藏高原原生植被保护和高海拔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重点及需要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以便指导今后的工作。

(三)加大投入,加快原生植被保护和建设步伐

鉴于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保护任务繁重,治理环境和开展生态保护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因此,要结合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大对青藏高原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力度,尽快恢复这一地区原生植被生态系统。同时要多渠道筹集各种资金,加快保护和发展进程。

(四)加大保护力度,强化保护措施

由于高原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生物物种。但近年来因区内超牧、过牧严重,草场退化,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干扰与破坏,加上区内偷捕滥猎、乱采滥挖野生动植物严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许多处于濒危状态。因此,该区重点应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过牧压力和人为干扰,加大打击非法猎捕、乱采滥挖等行为。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范文3

Earth's biological diversity is being fast decline of many species facing extinction. Threat to the survival of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is a major factor in habitat loss,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and their produc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Resources are limited,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endangered species, to propose specific measures of protection level. We can for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endangered species laws, application to establish nature reserves, endangered species breeding centers, mean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endangered spec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 situ conservation and ex situ conserv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restrict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to make laws to protect endangered species.

参考译文: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是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快速下降。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原因,业务发展和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中药资源;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645-02

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自然生态条件,使自然资源不断地遭到破坏或趋于枯竭。据估计,世界每年流失的土壤量以百亿吨计,导致许多河流、水库和灌溉工程淤积,水库寿命缩减,同时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我国是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很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满足这一目标要求的自然资源储备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物质基础和载体,蕴含了极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涵。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人类医疗保健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中医中药资源的社会需求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态势日趋明显,如何合理开发和保护中药资源,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医药行业的基本共识。

1我国中药资源的困境

1.1中药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中药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因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临床上可根据病人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加减应用。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以及中医药治疗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承认和应用,中药独特的优势被彰显,而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更加拓展了人们应用中药资源的空间,据统计每年中药单品种的数量消耗平均在数千吨左右,有的可达上万吨。中药日益增加的巨大需求与优质中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量的缺口造成了中药的热销,供需矛盾加剧。

1.2中药品种开发步伐缓滞

中国地大物博,中药资源十分丰富,是中药原产量最大之国。据80年代始开展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我国有12800多种药用资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中药品种中民间草药最多,据统计约有7000多种,约占资源种类总数的60%,具有潜在的开发研究价值。民族药有4000多种,约占资源种类的30%。具有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基础、可供直接利用的约占1/10,即400种左右。其中尚有100种左右与中药交叉(重复)使用。如今20年又过去了,中药新品种的开发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相当一部分民间草药还只是处于比较初级的经验积累阶段。再有,随着我国动物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健全和颁布实施,许多动物类药物已经从中药的目录中删除。中药品种的停步不前,甚至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医临床治疗的发展。

1.3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濒危加剧

目前我国野生濒危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现状十分堪忧,珍稀动、植物数量上极剧减少是造成中药珍贵资源匮乏的最主要原因。临床常用的600多种中药中,野生的珍稀动物、植物占有50%左右。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收载药用动植物76种,其中I级保护有4种,均为动物类;II级保护有27种,前14种也均为动物类;III级保护有45种,均为植物类。在现有常用药材已列入珍稀濒危物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有老虎、羚羊等1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有犀牛角、虎骨等10种;由此可知,作为野生药用动物的濒危程度相比较而言更严重,对其保护形势要求就更为迫切。

造成野生动植物如此匮乏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中药产业化急剧发展,野生资源遭受了掠夺式采挖和捕猎,资源贮量进一步缩减,许多地区的一些地道药材或名贵药材等出现了濒危,甚至濒临灭绝。另一方面,由于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场的利用不尽合理,使药用动、植物的适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危及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如大面积开荒种粮,伐木毁林和无节制地占用土地,使林中动、植物失去生存环境。又由于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环境污染,有的药用植物寄主消失,从而加剧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程度。虽然有些常用中药材人工已繁殖成功,但其野生物种极度濒危甚至灭绝,如人参、三七、天麻等,这为今后药用动植物的品种选育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损失。再有,近年来,出口中药材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国际市场比较热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如甘草膏、麻黄草等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对野生药材资源的新的更大的破坏。

1.4中药资源低利用率和浪费情况严重

传统中药的剂型有汤、丸、膏、散等,其中主要是以汤剂为主,很多人存在着煎制不合法,多有煎煮不充分或过煎、烧干、沸溢、倾失、残渣吸附过多的情况,造成中药有效成分未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在贮存方面,常因环境条件限制和管理不善造成发生霉变、虫蛀、变性,以至造成中药的浪费。临床药物加工过程中常因设备和责任等原因,出现药量耗失过大的情况。

1.5其它因素影响

除上述因素之外,全球性气候变化、森林火灾、火山爆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以及动物因稀有性发生近交、遗传衰竭等也是造成中药资源短缺和破坏的原因。因而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是个迫在眉捷的问题。资源搞不好,中医药的发展都成问题。

2合理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的对策

由于中药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易再生资源,因而我们必须从宏观的角度树立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中药资源的科学意识,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中药资源可利用的数量和质量。

2.1加强中药资源的生态保护和建立药用自然保护区

每一种生物对其生存的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生态环境是中药材(动植物)资源分布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药用动、植物的生存就会受到直接威胁。因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是解决好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考虑划定一定的地域建立和完善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利用及改造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重要基地。在保护区内可以就地保存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特别是珍贵、稀有、濒危的药用动、植物种类。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中药资源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措施。

2.2加强野生变家种 家养的研究

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对资源紧缺的大宗药物物种的引种驯养和野生变家种和家养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通过研究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积极进行驯化、引种、驯养的科学实验并及时推广研究成果,变野生为栽培,变野生为驯养,一旦栽培驯养成功,则会大大降低野生物种的临危程度,这也是十分有效的中药资源保护措施之一。

2.3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药源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药源是指结合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技术以及其他基础学科的原理,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获得具有优良品质的药用动植物品系。目前,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如基因工程药物、胰岛素、干扰素等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中药资源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药源,以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2.4扩大或改变药用部位 提高中药资源的利用度

药用动植物传统方法往往仅择其某一个或几个部位药用,其余部分则作为废物弃之。这实际上是对中药资源的一个浪费。实验研究表明,动植物的其它部位也往往含有相同或相近的药物成分。如人参传统以根入药,根茎(芦)、茎叶果实等常视为废物弃之。但经实验研究确认,人参的根茎、茎叶果实均含有与人参根近似的皂苷,功效亦相近。人参的入药部位的扩大,提高了人参资源的利用度,减缓了人参资源的采挖速度,从而保护了人参资源。因此,对于以根及根茎入药的药用植物,均应开展其地上部分的成分研究,然后进行药理、药效等试验,变废为宝,扩大和充分利用中药资源,满足了临床及社会需求。这样自然而然地减少了对原动植物的破坏。

2.5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

“中药配方颗粒”的问世是中药汤剂改革和中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药配方颗粒”代替中药饮片用于临床,从而根本改变了几千年来中药饮片以根、茎、叶、花、果实等直接入药煎煮的方法。中药免煎饮片生产是根据单味中药的性质,设计出不同温度、时间、pH值等条件,使有效成分的溶出率最高,从而节约了药材,减少了自然损耗,有利于保护中药资源。“中药配方颗粒”采用铝箔袋包装不易吸潮,可以避免中药贮藏、保管不当带来的走油、变色、虫蛀、霉变等质量问题。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公路工程;生态学;动植物;防治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文化产业的需要,公路工程不得不通过一些动植物保护区,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前粗放的公路工程建设再也不适用于这种公路。这就对我们公路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然保护区,公路工程不仅仅需要满足行车的简单要求,而且更要满足公路的环保理念,与周围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和自然和谐共处。

1 公路项目对沿途动植物的不利影响

由于自然保护区其独特的生态地位,公路工程对其影响也应该充 分地考虑和改善,下面主要从工程建设期和营运期分别对这些不利影响加以说明。

1.1 工程建设期的不利影响

1.1.1工程前期工作

公路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规划、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勘探设计等。一直以来,我们的规划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满通功能需求、减少工程造价及维护费用等目标。然而,近些年,他们也不得不考虑更多的环保因素。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后期工程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有重大作用。

1.1.2 工程建设工程

现在的工程建设一般采用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程机械来代替人工,一定程度上大大地促进了工程进度,同时,也加大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公路施工期间会产生较多的机械的大气污染物,包括施工产生的扬尘,机械尾气等。

(2)施工会产生较多的水体污染,一般包括施工中产生的泥浆、水泥、或其他建筑材料对水体产生的一些污染。

(3)工程建设会产生噪声源,比如交通车辆的噪声、施工机械的噪声、爆破噪声等。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程建设中会产生较多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建筑渣土、碎石、混凝土渣土、玻璃碎片等。才外,还有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1.2 工程运营期的不利影响

1.2.1 公路工程本身的影响

现在的公路路面一般采用的是沥青路面,在运营期路面可能会产生一些沥青的粉尘和沥青烟。这些大气污染物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也会造成动物出现头晕、乏力、呼吸系统疾病等。在夏天,由于黑色路面对热量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短时间内会集聚大量的热量在自然保护区内,可能会灼烧沿途的动植物,也可能造成动物中暑等。

1.2.2 车辆及乘客活动队动植物的影响

营运期既作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开始的时候,也是对周围环境破坏的开始。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汽车所产生的噪声、尾气和粉尘将急剧增长,这势必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2 防治措施

2.1 合理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布局,认真设计

项目的规划设计对项目是一个孕育的作用,规划设计的缺陷也势必会造成项目本身产生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项目,它们的规划设计更应该严格。

2.2 改进路面材料

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公路项目,环保意识被提到了更高的高度,以减少对宝贵自然资源的侵害。普通的沥青路面材料会产生较多的大气污染物,在夏天也会集聚大量的热,都会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侵害。因此,在这类项目的路面材料选用时,在遵照节省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符合标准的材料。

2.3 减少施工扰动

施工产生的噪声粉尘污染,会对保护区内的动物活动造成较大影响。甚至使它们受到较大的惊吓,引起生活习性、觅食活动出现混乱。因此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扰动:设计人员可以对保护区内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做一个了解,爆破作业时应该驱离周围的动物;缩短项目进行的工期等。

2.4 注意优化设计细节

规划设计中难免对出现许多缺陷,是设计人员所难以预料到的。在施工中或营运期,发现有缺陷的地方,应该及时提出来,再由设计人员提出改进方法。比如在公路修建完毕后,会造成动物穿过公路的路被中断,可以考虑设置隧道来供它们穿行。

2.5 注意工程建成后,植被的恢复

工程建成后,会出现大量的地表,一般可以通过自然恢复。但是对于一些坚硬的岩石区域、或者高差较大且较陡的部分,应该人工进行恢复。且这些植被尽量做到与周围环境相一致,不能对周围的动植物造成较大的伤害。

2.6 注意规范车辆及乘客的活动

在穿越自然保护区内的公路,应该做好限速、降噪等工作。乘客也应该注意尽量少在保护区内逗留,不能破坏周围的动植物,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要大声喧哗,不能向外面抛洒杂物。因此,在公路沿线应该设置限速、禁止喧哗等标示牌,同时也设置一些文明标示牌。

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公路案例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由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面积较大,为了方便乘客的游览,在湿地公园内修建了一条观光道路。这条道路作为观光道路,尽量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做了非常完善的景观设计规划。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1)为了减少废气污染,使用电动车代替汽车。在公园内的道路上原则上不允许汽车进入,只是作为观光使用。且在公园内设置了大量的限速、禁止喧哗等标识。

(2)为了减少侵占宝贵的湿地资源,道路修建的宽度也较窄,线路绕着地形进行弯折,线性也不再遵照规范进行设定。

(3)由于园内的整体是江南水乡的风格,园内到处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里面的公路设计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公路尽量沿着地形蜿蜒,迫不得已的时候设置桥梁,且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4)公路在通过野生动物区域时,设置大量的警示牌,禁止鸣笛、喧哗,车辆尽量降低速度。

(5)路面材料使用环保路面材料,尽量降低路面的噪音,以及产生的粉尘。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大型机械,且不大挖大填,产生的弃土运出了公园,且尽量降低施工产生的噪音。

4 结语

在当今社会,保护和改善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自然保护区内也越来越被重视。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和谐共处,也势必会提供人类社会发展源源的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澄. 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 中国水运,2009,09(1);

[2] 包健. 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 江苏环境科技,2005,18(1);

[3] 赵春,耿连众,何晨燕.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J]. 北方环境,1999, 71(3);

保护动植物的措施范文6

&nbs

p;第二条进口或者出口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遵守本条例。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依照本条例有关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规定办理。

第三条国务院林业、农业(渔业)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管全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工作,并做好与履行公约有关的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公约,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经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批准出口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批准进口或者出口的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第五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科学机构依照本条例,组织陆生野生动物、水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等方面的专家,从事有关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的科学咨询工作。

第六条禁止进口或者出口公约禁止以商业贸易为目的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情况,需要进口或者出口的,应当经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有关规定由国务院批准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禁止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

第七条进口或者出口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出口国务院或者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限制出口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经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进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具有有效控制措施并符合生态安全要求;

(三)申请人提供的材料真实有效;

(四)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公示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生态安全要求和公共利益;

(二)来源合法;

(三)申请人提供的材料真实有效;

(四)不属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禁止出口的;

(五)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公示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申请人应当向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进口或者出口合同;

(二)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名称、种类、数量和用途;

(三)活体濒危野生动物装运设施的说明资料;

(四)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公示的其他应当提交的材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并将全部申请材料转报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在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延长的期限和理由应当通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申请人取得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的进出口批准文件后,应当在批准文件规定的有效期内,向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申请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申请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申请表;

(二)进出口批准文件;

(三)进口或者出口合同。

进口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出口国(地区)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出口证明材料;出口公约禁止以商业贸易为目的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进口国(地区)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口证明材料;进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再出口时,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和海关签注的允许进口证明书。

第十三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本条例规定和公约要求的,应当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对不予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和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并说明理由。在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延长的期限和理由应当通知申请人。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在审核时,对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通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十四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在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时,需要咨询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科学机构的意见,或者需要向境外相关机构核实允许进出口证明材料等有关内容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材料送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科学机构咨询意见或者向境外相关机构核实有关内容。咨询意见、核实内容所需时间不计入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工作日之内。

第十五条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以及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在审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时,除收取国家规定的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十六条因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的,由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提出临时禁止或者限制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的措施,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十七条从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海域获得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入中国领域的,参照本条例有关进口的规定管理。

第十八条进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涉及外来物种管理的,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涉及种质资源管理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应当在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指定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口岸进行。

第二十条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应当按照允许进出口证明书规定的种类、数量、口岸、期限完成进出动。

第二十一条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应当向海关提交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接受海关监管,并自海关放行之日起30日内,将海关验讫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副本交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备案。过境、转运和通运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自入境起至出境前由海关监管。

进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定监管区域和保税场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接受海关监管,并按照海关总署和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的规定办理进出口手续。

进口或者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应当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并接受检验检疫。

第二十二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应当将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有关资料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年度进出口情况,及时抄送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

第二十三条进出口批准文件由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组织统一印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及申请表由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组织统一印制。

第二十四条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批准进出口、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五条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科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出具虚假意见,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非法进口、出口或者以其他方式走私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由海关依照海关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罚没的实物移交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依法处理;罚没的实物依法需要实施检疫的,经检疫合格后,予以处理。罚没的实物需要返还原出口国(地区)的,应当由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移交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依照公约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