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范文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心力衰竭;西医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103-01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及危重病症,常是由不同病因所致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及终末表现。目前国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保守西医治疗,导致不良反应较多或康复时间较长。随着中西医结合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不良反应小,效果持久等优点。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6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6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8名,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28名,行单纯西医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检验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首选单纯西医治疗: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实验组所有患者均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于对照组相同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在慢性心衰早期通过强心通脉汤加以治疗,其组成为黄芪(治疗气虚浮肿尿少之要药)40g,人参(为疗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15g,白术(治痰饮水肿之良药)20g,丹参(活血化瘀要药)30g,三七(血证良药)15g。慢性心衰晚期由于阳虚水泛证,故在强心通脉汤的基础上加附子、桂枝(均能温经通阳,祛寒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之功。疗程结束后随访1月至1年,采集患者清晨安静卧位时静脉血3ml用免疫荧光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脑钠肽进行测定,并对疗效结果进行统计。统计采用本院指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①无效:疗程结束时心力衰竭症状(血压、心率、心功能、心电图)基本无改变,患者活动受限或恶化;②有效:疗程结束时心力衰竭症状好转,患者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或轻微受限;③显效:疗程结束时心力衰竭症状消失,患者活动恢复到正常,其余各项监测指标亦恢复至正常。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l3,O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定为P≤0.05,比较均采用x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后实验组血脑钠肽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最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类型,由于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和慢性心力衰竭的复杂性,导致其多为老年人患病,以水湿内停为标,心气虚为本,瘀血内阻,气虚不能运行血液。故建议以益气、温阳为治本之法,《金匮要略》中“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治标之法。据文献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已开始广泛应用,强心通脉汤以益气活血药配伍为基础,纠正人体脏气虚衰;而活血药可通利血脉,促进血行。二者配伍,益气以助气行,气行则血行,相须为用。因此,慢性心力衰竭早期采用中药治疗并行合并康复锻炼,术后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后实验组血脑钠肽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随着中药治疗的不断发展,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也日趋成熟,具有有效、简便、安全、快捷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应注意正确的治疗经验及规范的康复锻炼。

参考文献

[1],黄虔,熊斌,等,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和脑钠肽的关系及氨氯地平治疗作用,现代医院[J].2009;9(7):31-32

[2]朱明军,朱新峰,王永霞,从五行学说探讨全心衰竭与脏腑的关系,辽宁中西医结合杂志[J].2009;(6):924-925

[3]谢钢,郑晓黎,杨林,等,中西医结合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外医疗[J].2010;29(23):126-127

[4]李湘玉,喻正科,蔡光先,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药研究进展,湖南中西医结合杂志[J].2010;(3):123-124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范文2

药物治疗一方面要考虑疗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社会与经济等因素,特别是当前医疗改革全面推行之际,更要让患者治得好病,也治得起病。

近年来新的抗糖尿病药物层出不穷,而新的治疗策略要求强化血糖控制及综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是集中西医药物治疗之长,互补不足,既有见效快、降糖作用稳定的优点,又有不良反应较少的特点,两者合用,可以扬长避短,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糖尿病治疗中,由于中西医结合药物能迅速、有效、持久地控制患者血糖,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不良反应较少,且价格合理,临床应用中体现出了较高的效价比,在药物经济学上有着显著的优势。

如何针对糖尿病的不同人群,选择具有良好经济学效益的治疗方案,是当前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仍以三类基本疗法为基础:饮食和运动、药物治疗、综合疗法进行终身性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中除胰岛素是注射用药外,其他大都是口服治疗药,糖尿病治疗口服药物通常分为:纯西药、纯中药和中西结合药物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纯西药,口服降糖西药主要有磺酰脲类、双胍类及。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纯西药口服降糖药物的优点是作用快且效果显著,控制症状迅速,常为糖尿病患者所认可。但西药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以肝、肾功能损害较为常见,还有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及胃肠道反应和药疹等,使用不当还可能造成严重的低血糖而危及生命,而且糖尿病的治疗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纯使用西药可能使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新开发的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患者效果较好,且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因为价格较贵,应用范围有限。

第二类是纯中药类,中医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治疗消渴证的古方验方,一般由“玉泉散”“消渴方”和“六味地黄丸”变化而成,中药人参、黄芪、天花粉等在消除“三多一少”症状作用明显,且有一定的降糖作用。纯中药的特点:一是不良反应极少;二是调整体内各系统的平衡,使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改善,甚至可能具有治其本的作用,增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三是中药降糖药起效慢,降糖幅度不大,降糖效果不及西药显著,临床上单用纯中药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第三类是中西医结合药物,此类治疗药物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 集中西医药物治疗之长,互补不足,既有见效快、降糖作用稳定的优点,又有不良反应较少的特点,这是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时,西药降低血糖效果确切、起效快,中药改善症状好、降糖作用持久,并且在降低血糖上,与西药有协同作用,两者合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充分发挥了中药调理治本的优势,减少了西药的不良反应,从而可保护体内的器官功能。许多临床研究的结果亦证实了中西医结合药物的这一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体现药物经济学的优势

近年来,临床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随着糖尿病病程迁延而增加,死于其并发症的患者约占此病的70%。糖尿病并发症不但危害大,而且由此给患者及其家庭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无并发症病人医疗成本占中国糖尿病总费用的21.1%,有并发症病人医疗成本占中国糖尿病总费用的78.9%;每位无并发症的病人年平均直接医疗成本为3726.36元人民币,而每位有并发症的病人年平均直接医疗成本为18827.89元人民币,是无并发症的5.1倍。欧洲的糖尿病治疗成本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并发症使医疗成本提高了3.5倍。因此积极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可有效控制其医疗费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稳定地控制血糖,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从而减少医疗开支 众多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只要控制好血糖,糖尿病的并发症就会显著减少,医疗花费就会降低。

DCCT:通过强化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IC)从9%降到7%,使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显著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降低63%,糖尿病肾病降低54%,糖尿病神经病变降低60%,大血管病变降低41%。

UKPDS(英国):经过糖尿病强化治疗使血糖有理想的控制,与一般治疗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HIC)降低了0,9%,强化治疗组糖尿病有关并发症的风险降低12%,微血管并发症危险性降低25%,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降低21%,糖尿病肾病降低34%。

Kumamoto研究(日本):当糖化血红蛋白(HBAIC)从996降到7%时,糖尿病视网膜病降低69%,糖尿病肾病降低70%。

GiLmer TP:当糖化血红蛋白(HBIAC)超过7.0%时,每升高1%糖尿病所用的医疗费用将升高10%。

中医药可有效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减少医疗开支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尤其是在治疗并发症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最近的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可较好地改善糖尿病临床症状,纠正血糖过高所引起的各种代谢紊乱,有效地延缓病程的进展,有效防治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临床研究结果亦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药物经济学方面的优势

一些学者利用医药经济学原理,做了不同用药方法的成本一效果分析,以选择出不但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同时更能降低治疗费用的治疗方案。

通过成本一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对于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巨大经济负担和节约社会卫生资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临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药物经济学在指导合理科学的选用降糖药方面具有明显的意义,通过该方法可以降低降糖药的费用。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有着潜在的优势,因此是符合药物经济学要求、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理想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范文3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科研;西化;误区

[中图分类号] R2-0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b)-0176-03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1]。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虽然“中医西化”、“中医现代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和“全盘西化”不同。“全盘西化”是不顾自身特点,盲目照搬西方技术,从而使中西医结合科研走入歧途[2]。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1 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某中药方剂对某西医病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作为中药方剂,因其药物成分复杂,采用西医作用机制的方法不易研究,这种研究模式一般选取经方特别是药物种类少的方剂,如白虎加人参汤、芪参汤、金匮肾气丸等,利用动物建模进行西医机制研究;也有用这些方剂在临床上针对某一西医病名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观察药物有效率。这种模式在中成药开发、以现代化方法探究中药作用原理及疗效、增加药物西医说服力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功劳,但这一研究模式的误区主要在于“一概化”,忽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西药在用这种模式时是建立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致性的生理、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等基础上,所以药物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普遍性。而中医则是建立在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区别论治的基础上,同一病症在不同阶段、不同个体、不同季节甚至不同环境的治法处方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一方一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这一简单化模式使方药在应用时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不能灵活选方、加减化裁,使临床疗效大打折扣;如果按病选方,方不对证,甚至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1.3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3-4]。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4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5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2 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 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 025 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 336 118人次[5]。《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6]。近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术活动和国际交流日益活跃,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召开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30余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3 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7]。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也称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4 小结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西医结合科研不但要能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生物医学和西医的一些研究方法,还要注重借鉴中医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在中医知识宝库中可以找到许多推动现代分子生物研究的灵感,如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发现与临床药物研发,EPO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贫血的治疗[8],其中最有效的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发贫血的治疗,其他对肿瘤相关性贫血、早产儿和孕产妇贫血、围术期减少异源性输血等方面也有良好的疗效。《中医基础理论》[9]中提到的“肾精生髓是通过肝,肾精归于肝,由肝化而为血”,几千年以前中医对于造血就已经有这样的认识。直到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才发现EPO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在胚胎早期,EPO由肝生成,然后逐渐向肾转移,出生后主要由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并且血液中许多功能性成分也是在肝脏合成、代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与现代的时间生物医学、心主神明与现代医学心脏与记忆有关的发现、中医气一元论与基因的研究等等。可见,中医涉及的很多经验、理论非常有助于指引启发现今生物医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注重这方面中西医结合高端人才培养,从基础出发,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注重临床,还应注意加强西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实验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医是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在西医临床经验到基础研发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中医上千年丰富临床经验积累这一优势。

西医完善的基础科研-临床成果转化-临床用药指导-经验收集-提供基础科研资料这一模式也有很多值得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西医注重基础研究,在临床成果转化上有很多自主研发药厂,依靠药物专利收入再投入新药研发,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利润,也促进了医药的发展。为扩大销售渠道,医药公司会尽一切办法将药品知识传播推广到临床中,而医药研发本身又离不开真实可靠的临床信息,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中医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存在隔阂与断代,很多宝贵经验因此流失,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各个环节联系不够紧密甚至脱节。中西医结合医生由于临床上利益的驱使,中医经验积累及学习难、医院大氛围影响等原因更是日趋西化。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孙泽庭,聂正怀,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2] 吕维柏.谈中西医结合于中医西化的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6-7.

[3] 但汉雷,白杨,张亚历,等.Meta分析方法及其医学科研价值与评价[J].2003,16(1):12-15.

[4] 何杰,刘树贤,刘殿武.Meta analysis方法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3):182-184.

[5] 卫生部.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45.

[6]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

[7] 王敏.中西医结合现状的SWOT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3):161-162.

[8] 叶亮,杜心,灵夏,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化医学杂志,2006,86(39):2776-2780.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范文4

【关键词】 阑尾周围脓肿;中西医结合疗法

阑尾周围脓肿多因急性阑尾炎延误治疗,阑尾化脓、坏疽、穿孔后自体大网膜及四周肠袢包裹局限而形成的右下腹脓肿,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行阑尾脓肿切除术,则并发肠癌概率高,有一定病死率。其治疗原则以西医保守治疗为主,但病程长,复发率高,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2009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外科住院患者,均有阑尾炎病史,从发病至入院时间最短3d,最长15d,平均4.32d。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4~71岁,平均30.12岁。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8~70岁,平均31.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及治愈好转标准》[1]:①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发热,发病3~5h后右下腹出现或不出现肿块。②右下腹或右髂腰部压痛,可有反跳痛,肿块能或不能触及,体温升高。③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超声显示局限性包块其中可有低密度区。

1.3 治疗方法 ①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12h1次;甲硝唑250ml静滴,每12h1次。结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基本方为大黄10g,丹皮10g,桃仁10g,芒硝10g,冬瓜仁30g,败酱草20g,皂角刺10g。每天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②西医保守治疗组: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12h1次;甲硝唑250ml静滴,每12h1次。

2 结 果

全身中毒症状减轻,体温下降至37.0℃,白细胞计数降低,超声复查脓肿明显缩小,或脓肿界限愈来愈清楚,局部炎症明显减轻则判为有明显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84±3.58)d,治疗3d后即有明显疗效者14例,脓肿最早消失时间为3d,最迟消失时间为15d,无1例因炎症扩散而中转手术。西医保守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51±3.67)d,3d有明显疗效者5例,脓肿消失最早时间为7d,3例因炎症不局限,有明显扩大趋势或脓肿破裂而改行开腹引流处理。两组住院时间及疗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血液循环不良致阑尾炎性水肿,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网膜与附近肠管趋向阑尾形成包围,炎症局限于阑尾周围形成阑尾周围脓肿。不合时宜的手术非但因粘连过多、组织水肿质脆、操作困难而阑尾切除不宜,且有破坏自然防御机能而使炎症扩散的危险,甚至造成盲肠穿孔,术后切口感染率很高。

阑尾周围脓肿属中医学“肠痈”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湿阻、气滞、血瘀、热壅,最终导致湿热瘀滞,凝结肠道,郁而化热,热壅肉腐而成痈[2]。方中大黄清热泻火,通腑化瘀,清洁肠道,排瘀血败脓,同时有抗菌消炎作用;芒硝荡涤湿热,两药合用效果更佳;丹皮、桃仁凉血逐淤;冬瓜仁、薏苡仁均能排脓散痈;败酱草泄热导滞、破血消瘀、消肿排脓,为治内痈之要药;皂角刺消肿止痛、透脓托毒;附子散寒化湿,行郁滞,扶正气。

据国内文献报道,4%~10%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在就诊时已有阑尾周围脓肿的形成。表现为右下腹边缘清楚,压痛明显的包块[3]。脓肿形成后如不经手术治疗任其发展,可有3种不同的结局:①脓肿吸收,包块消失,炎症消退。②脓液增多,脓肿破溃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破溃入腹内空腔脏器形成内瘘,或经腹壁破溃形成外瘘。③脓液部分吸收,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厚壁慢性脓肿,在右下腹可触及一硬块。单纯西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也可采用非手术疗法,但需时颇长,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需中转手术。手术治疗一般只能做脓腔引流,阑尾无法切除,3个月后需要再次手术切除阑尾。故有引起感染扩散、肠瘘及切口感染的危险。对高龄和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手术可能引起死亡。据国内一组文献报道10例阑尾脓肿切开引流术,发生肠瘘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21d[4]。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84±3.58)d,治疗3d后即有明显疗效者14例,脓肿最早消失时间为3d,最迟消失时间为15d,无1例因炎症扩散而中转手术。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具有治愈率高、疗程短、安全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及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8.

[2] 蔡增进.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囊肿3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5):6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范文5

该科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皮肤病硕、博士点,上海市高校中医皮肤病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中主要分支,上海市级医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病重点专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手段防治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尤其是银屑病、痛风、痤疮、湿疹、荨麻疹及慢性皮肤溃疡等难治性疾病。主持国家、部、局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科学技术奖励五项。

独具特色的中医皮肤科

现代研究已经证明“神经-内分泌-皮肤免疫”学说,在皮肤疾病发病上起关键作用,常见的湿疹、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痤疮、斑秃、痛风,甚至包括红斑狼疮、大疱性皮肤病等都和人体情志和免疫密切相关。

由于中医在调节人体免疫状态及情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中医中药在皮肤病的治疗上大有可为,中医皮肤科成为中医体系中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

专家介绍

李斌: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外科/皮肤科主任,上海中医中医研究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团队负责人(PI),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皮肤病)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疗银屑病、湿疹、痤疮、痛风、色素斑、周围血管性疾病等。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总院),周一上午,周六下午(门诊部)。

张明: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痛风专科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学科带头人。兼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疮疡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擅长治疗痛风、痤疮、湿疹、慢性荨麻疹、黄褐斑、扁平疣等疾病。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总院),周四全天(门诊部)。

周敏: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疮疡专业委员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擅长痤疮、慢性荨麻疹、湿疹、痛风、乳腺疾病等中医外科/皮肤科疾病,其主持研究的“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总院);周三全天(门诊部)。

常见门诊问答

1、问:我的小腿皮肤溃烂长年不愈,请问贵科是否有特色疗法?

李斌:小腿皮肤溃烂俗称“老烂腿”,多由糖尿病、静脉曲张、动脉硬化、长期卧床、外伤等因素引起,常伴有细菌感染而致缠绵难愈。我科总结历代医家经验,运用"祛瘀生肌"的治疗原则,采用中、西药物内服,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局部外用特色自制中药,祛腐生新,促进创面愈合。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能直接刺激产生表皮生长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治疗期较常规治疗明显缩短,具有疗效明显、不易复发、费用合理等优点。

2、问:我父亲痛风反复发作,在外院治疗效果不好。听人说这里有中西医结合痛风专科,请问有哪些优势?

张明:我院痛风专科成立于1985年,目前是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病、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建设项目。本专科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诊疗与研究,逐渐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分期综合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诊疗方案,开发出了一系列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制剂――虎杖痛风颗粒和茵连痛风颗粒,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痛风的急性发作,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痛风在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缓解后无任何不适,但患者仍应改变高嘌呤饮食(豆制品、海鲜、啤酒等)的习惯。

3、问:我绝经以后面部两颧处色斑逐渐增多,怎样祛除?

张明:此症状多为黄褐斑的表现,这是一种后天黑色素沉着过度性皮肤病。中医理论认为,面上的“斑”实质上是五脏六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流通不畅及内分泌失调在面部的反映。要想从根本上祛除黄褐斑,必须从调整机体内环境入手。我科采用中医草本内养祛斑,标本兼治,秉着疏肝达气、化瘀消斑、滋补肝肾的治疗原则,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促进毒素代谢,阻止黑色素异常增多,同时配合外用超声喷雾、软膜倒膜、穴位按摩,达到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帮助恢复健康靓丽肌肤的目的。

生活实例

王女士52岁,两年前面部开始出现色斑。刚开始时在两颧处,后逐渐增多,鼻部及口周也有了,且颜色越来越深。她曾在其他医院就治,外用药膏疗效不明显。我们对她辩证中药内服并配合中药面膜治疗,同时进行心理疏导,每2周复诊一次。现在已经治疗2个月了,现在脸上的色斑逐渐减少,颜色明显变浅。她说:“中药没有想象中的难吃,相信再坚持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会更好。”

中药倒膜

4、问:听说鹅掌风冬病夏治效果好,是真的吗?

周敏:鹅掌风,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干燥皲裂型的手足癣。本病虽系由真菌感染所致,但临床上外用抗真菌药物往往疗效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患处皮肤角化肥厚,真菌隐匿较深,药物往往不能直达病所。中医认为本病系由外感湿热之毒,蕴积皮肤,久则湿热化燥生风,不能濡养皮肤而生。夏季多汗、皮肤角化肥厚程度较轻,是鹅掌风缓解之际,此时我们采用具有濡润肌肤、清热除湿、杀虫止痒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复方透骨草溶液浸泡治疗,能显著软化角质,润泽角化肥厚的手足皮肤,使药物能直达病所,杀灭真菌。

5、问:我经常看到“根治银屑病”“三天见效、无效退款”的广告,请问银屑病到底能不能迅速根治?

李斌:这个问题是银屑病患者最关心的。应该说经过正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也就是说达到临床痊愈。但目前,国内外任何医院、任何医生都没有把握能够根治银屑病。患者看到那些号称“根治“的医疗广告,病急乱投医之下就匆匆前去求治。有时,果然疗效很好,皮损得到迅速控制。可就在病人欣喜之时,病情会突然加重,有时全身皮肤变红,有脓疱,或者关节痛的症状会出现,病情再也不容易控制了,甚至会危及生命。其实,这都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惹的祸,恳切希望银屑病患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特别提醒

两类药“立竿见影”祸害无穷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范文6

关键词:卵巢囊肿;合并感染;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上多见于20~50岁女性。本病具有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发病不明显;囊肿多为单侧发生,并呈囊性包块活动,是一种良性疾病。卵巢囊肿合并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月经紊乱,腰腹部疼痛等。临床上的治疗,西医上对未发生合并感染的卵巢囊肿治疗采取的是观察治疗或者是保守治疗;对发生合并感染的卵巢囊肿治疗更多的则给予青霉素钠和甲硝唑注射液治疗,但整体疗效欠佳。近年来,对卵巢囊肿感染西药的基础上使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96例卵巢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0~55岁,平均(39.5±5.4)岁;病程在3个月~4年,平均(2.0±1.2)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0~53岁,平均(37.6±6.5)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3.0±1.4)年。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坠胀伴疼痛,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等;行腹部B超检查后确诊。所有患者经妇科检查后发现腹部卵巢区域触及包块、明显压痛感;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B超结果示卵巢囊性增大,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囊肿大小约5 cm,盆腔积液。本组研究排除恶性肿瘤以及妊娠期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心脏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即青霉素钠800万U溶入1.0%生理盐水250 mL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同时给予甲硝唑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进行1个疗程为期7d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桂枝茯苓丸治疗,处方:桂枝、白芍、桃仁、牡丹皮各12g,茯苓15g。出现严重出血的患者加用旱莲15g、生地黄15g、血余炭15g;月经不调患者加用川芎12g、柴胡12g、艾叶12g;严重腰酸背痛的患者加以桑寄生15g、杜仲15g;将上述诸药行水煎服,1000 mL煎至500 mL,分早晚2次服用,1剂/d,1个疗程为14d。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卵巢囊肿体积变化的情况,并进行治疗疗效判定。

1.4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金海英等州研究标准。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卵巢囊肿完全消失--痊愈;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卵巢囊肿体积减小≥60%--显效;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较治疗前有改善,卵巢囊肿体积减小≥20%--有效;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囊肿体积均无明显改善--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患者45例,对照组总有效患者35例,见表1。

2.2不良反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3讨论

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上此病多由生殖系统慢性炎症引发。在正常情况下,当囊肿直径>5 cm时,使用手术切除方式治疗;当囊肿直径≤5 cm时,采用保守治疗。西医对卵巢囊肿合并感染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细菌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为主;在临床常用于治疗卵巢囊肿合并感染的药物为青霉素钠和甲硝唑,卵巢囊肿合并感染的治疗中使用这两种药物达到一定的效果。研究表明,西药治疗卵巢囊肿感染的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西药的效率。

中医上主张,卵巢囊肿属于 "瘾瘕"范畴,主要由气滞血瘀,痰湿内结引发,所以应给予通筋活络、活血化瘀、利湿等治疗。近年来,在西药的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卵巢囊肿合并感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采用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方剂桂枝茯苓丸,并根据患者个体进行辨证施治,方中桂枝能通脉温阳,祛寒通阳;白芍能够养血和营;核桃可以破血消隐;牡丹皮可活血化瘀;茯苓利湿健脾,行血。诸药合用使经络通畅,循环利湿。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75%,对照组为72.9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见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提高卵巢囊肿合并感染的整体治疗效果,并且不会增加其药物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囊肿合并感染,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对于囊肿直径>5 cm,合并感染的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囊肿体积未发生改变,仍主张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丽冰.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囊肿合并感染48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6):100-100,101.

[2]顾建珍.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8):620-621.

[3]江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囊肿65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3):26-26.

[4]金海英.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3):21-22.

[5]王秀庆.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31,133.